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日本國民事訴訟法

日本國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3-09-07 10:06:30

① 日本的「六法」是哪六部法。

六法全書 近代世界法律有兩大法系,英美法系,以英、美為代表;大陸法系,以法、德為代表,日本和當時的中國的"六法"均屬之;兩大法系在全世界的影響,大致各佔一半。大陸法系國家的基本法律制度,都可以簡稱"六法",因此,"六法全書"的名稱,實際上涵蓋了世界上半數以上的國家,甚至蘇聯的立法也可以包括在內。
在日本,關於"六法全書"來源的說法也有很多.另外一種說法是:明治初年僅有五法一說,六法的說法是從東方的傳統延伸過來的."我國的法律受到法國法的影響,明治初期有法國五法之說.順便指出,明治9年近藤圭造抄譯《法蘭西五法略》公開出版,五法這一用語出現了,但是並沒有六法這一詞.『六法全書'的由來雖然無法確定,但是東亞自古以來『六'有東南西北上下的意思,而且,東亞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律疏議》卷一引用的李悝《法經六篇》就分為六部分,《周禮》的六官(天地春夏秋冬),《唐六典》等等,六法可能就是從這個東方的傳統延伸來的."
最早的日本《六法全書》的譯本是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譯的《新譯日本法規大全》,該書是日本《六法全書》的全譯本,共80冊.為方便讀者閱讀該書,錢恂、董鴻兩人詳細注釋了其中難懂的名詞,編撰了《日本法規大全解字》,作為該書的附錄,後單獨出版.至1911年,該書已出到第16版,名為《日本六法全書》,《六法全書》的說法自此開始.
中國近代的"六法全書"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三個時期:晚清修律時期、國民政府成立時期、國民政府時期,日臻成熟.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廢除"六法全書",之後又對"六法全書"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引進蘇聯法律。
《六法全書》,原指「憲法」、「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的六法。國民黨《六法全書》的立法框架,屬典型的「大陸法系」的成文法典,不過其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實行民商分立的體例。
「英美法系」國家立法的主要特點,是實行案例法體例,沒有公法與私法、民法與商法的區分,稱民商合一體例。
「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以法國和德國為典型代表,一般採取民商分立的體例。不過「大陸法系」也有個別國家如瑞士,實行民商合一體例,辦法是將「商法」的內容主要是《公司法》並入統一的《民法典》。
當年,《六法全書》的民商法律在立法時,中國的法學家對中國應該實行民商分立體例、還是實行民商合一體例,曾有過許多討論,也有一些爭論。主張實行民商合一的學者,提出過有力的論據。但最終的民事立法,還是基本依照「大陸法系」的《德國民法典》制訂,雖然也參考了《瑞士民法典》的一些方法,多了一些民商合一的傾向,但基本框架仍然採取民商分立的體例。
國民黨政府的《六法全書》中,其中「憲法」的來歷有點麻煩,需要單獨作點交待。這部「憲法」,是1947年召開「國民大會」時制訂通過的。但是,由於國民黨破壞「雙十協定」、撕毀「政協決議」、挑起內戰、取締中共和民主黨派的合法地位,悍然召開「一黨國大」,而被中共和民主黨派稱為「偽國大」;由於「偽國大」的召開違反民主原則和程序,因而其通過的「憲法」,也就被稱為「偽憲法」。而且時隔不久,國民黨政權就被推翻了。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合作破裂,三年內戰,國民黨政權傾覆,敗走台灣。毛主席宣布「廢除偽法統」,《六法全書》在新中國建立時被廢除了。但國民黨政府卻把他的「法統」——《六法全書》帶到了台灣。

② 民事送達制度的日本民書送達制度

日本現行的《民事訴訟法》是1996年6月26日修定通過的,它在遵循大陸法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英美法一些合理的訴訟制度,對東西方訴訟文化進行了完美的融合。日本的民事送達制度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1.立法體例:送達采職權主義,除法律另有規定,依職權進行,送達在法典中單列一節,涉外送達和普通送達合並規制。
2.送達機關和送達人:送達通常由郵政或執行官進行,法院書記官也可親自送達。送達事務由書記官管理。
3.送達方式
直接送達:向受送達人交付文書,有代理人的可以向代理人送達。
間接送達:對被監禁的人送達,向監獄的長官進行。
相互送達:對受送達人在日本中國住所不明時,可以在與該人相會場所送達。
補充送達:在就職場所之外的應送達場所未會見應受送達的人時,將文書交與有辨別能力的雇員;其它職員或同居人及代理人,即視為送達。
留置送達:應受送達人或應接受文書交付的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送達,將文書留在應送達場所即視為送達。
郵寄送達:由書記官以掛號信方式向規定場所發送,一經發送即視為送達。
公告送達:對住所、居所及其它應受送達場所不明,無法郵寄的情況下,由書記員保管應受送達的文書,並將隨時向應受送達的人交付旨意告示於法院的告示牌,即完成送達。
對外國進行送達,由審判長向該國的主管官廳或駐在該國的日本使領館委託送達,若六個月未有證明該項送達的文書,即可公告送達。
4.送達場所申報和送達報告書
受送達人應向法院申報受送達場所,進行送達的公務員進行送達活動,應製作記載送達事項的文書,並向法院提出

③ 日本民法典的制定經過

(一)急於制定民法的原因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立即著手制定各種法律,甚至直接翻譯外國的法律,將之作為日本法律而公布。當然有其不得已的原因。
總的說來,這是維新後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統一分散的封建法制的要求。但是在當時卻有特殊的原因。這就是想要通過調整人民間的民事關系,為國家的「富強」打下基礎。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對外的原因,即改訂不平等條約的需要。當時法國、英國、美國、荷蘭等都與日本訂有不平等條約,在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和關稅決定權。前者使日本處於殖民地地位,感到屈辱,後者減少政府的稅收,阻礙民族資本與國內產業的發展。明治政府與外國交涉,外國政府均以日本必須整備法制,建立與歐洲各國相同的民刑訴訟審判制度為要挾。明治27年(1894),日本與英國簽訂條約,以後相繼與各國訂約,修訂以前的不平等條約,還是以重要法典(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等)的施行為條件。
日本政府急於制定與歐洲各國類似的各種法律的急迫心情,可以從制定民法的情形看出來。一方面忙於翻譯外國法律,一方面頻繁地設置、改設各種機構。早在明治3年(1870年),日本政府在大政官之下設制度調查局,以江藤新平為長官。江藤即命令箕作麟祥翻譯法國民法典,甚至指示說:「盡快地翻譯,有誤譯也無妨」,打算就之修改後即作為日本的民法。以後甚至把制定民法的工作一度交給外務省以求速成。以後又聘請外國人來工作。這些說明,「條約改正」是當時(明治初二十年內)最大的政治問題,而其前提則是「近代法典之完備。」
這一點,在刑事法律方面比較容易,所以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都在1880年制定公布。民法則幾經周折,10年之後才得以制定。
(二)「舊民法」
「舊民法」的來源
明治6年(1873年),日本政府在司法省設民法編纂課,於明治9年(1876年)著手起草民法,到明治11年(1878年)完成初稿。明治12年(1879年)又聘請法國專家來日委以民法起草工作。明治13年(1880年)在司法省設民法編纂局,加緊起草工作。民法編纂局一度劃歸外務省,後來又歸司法省,由法國專家負責財產法部分,另由日本人負責親屬法部分,最後在明治21年(1888年)完成草案。明治23年3月與10月,分兩次將經過立法程序的民法公布,定於明治26年(1893年)1月1日施行。這次公布的民法,被稱為日本的「舊民法」。
「舊民法」組成
舊民法基本上以法國民法為蘭本,分為人事編、財產編、財產取得編、債權擔保編、證據編,共5編1760條。內容也大體上與法國民法典相同,關於人的能力和親屬關系在人事編,繼承、贈與、遺贈、夫妻財產制都在財產取得編。在繼承部分規定了家督繼承製度。在財產編中規定了公用徵收、水利等行政規定。從法國民法典承繼而來的這些編制方面的缺點,如物權債權不分、繼承與夫妻財產制列入財產取得編,在民法中加入了程序法(如證據編)和有關行政的規定等,在當時(1888年)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已經公布的情況下,當然顯得落後,但是這些並沒有成為大的問題。這部民法仍預定於1893年施行。可是由於其他的原因,終於發生了法典論爭而使這部民法夭折了。
(三)「法典論爭」
日本的舊民法是以法國民法典為蘭本的。早在制定之初,就把財產法部分委託給從法國聘來的專家(巴黎大學教授布瓦松納)(這位專家先受聘起草了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這兩個法律很快被日本接受,於1880年公布施行),把親屬法部分交給日本學者,並且要求後者注意日本固有的風俗習慣。可見當時已經注意到這兩部分的不同。
在公布的舊民法里,財產法部分不用說,基本上是以法國民法典的精神為指導的,其內容也與法國民法典相同。這一方面,沒有引起人們的異議。親屬法部分雖然也保留了一些日本固有的制度,如家制、「家督相續」(身份繼承製)等,但因當時主持工作的人究竟受到法國民法的影響,舊民法中的人事編就成了被稱為體現「西方原則」的法律,其中散見著一些具有「近代性」的規定。如在形式上,採用了先規定婚姻、接著規定親子關系,最後才規定家長和家制的歐洲式序列(在東方古老的傳統里,應該是先有「家」,而後才有夫妻關系和子女)。關於血親、姻親和配偶的劃分也是西方式的。在內容上,雖然保留了家長權,卻不承認家長權(戶主權)的核心之一的家屬居所的指定權,對家長也沒有授與對家屬婚姻的否決權(無效訴權),這樣就大大削弱了家長的權力;關於家督相續人(身份繼承人)因婚姻和收養而離去家庭,不予禁止。這些規定與以後的新民法(1898年)比起來,顯然是具有更強的「近代性」。因而在舊民法公布前,這些已受到指摘了。
對舊民法的評價
舊民法公布後,人事編立即受到批評,許多人認為舊民法無視了日本的「固有的淳風美俗」,特別是破壞了家族制度。這樣就形成了對舊民法擁護和反對的兩派,而展開了「法典論爭」。
早在1889年(公布前一年)就出現了反對意見,公布後,反對意見與擁護意見逐漸增多,論爭逐漸激烈。這兩方面與日本法學界原已存在的兩個學派結合到一起,形成兩個嚴峻的陣營。擁護派的中心是傾向於自然法的法國法學派,當時稱為「斷行派」(立即施行派)。反對派則以傾向於歷史法學的英國法學派為中心,稱為「延期派」(延期施行,然後進行改廢)。這樣,法律意見之爭與流派之爭、學派之爭相結合,再擴大到政治思想和主張不同的派系之爭(具有自由民權思想的政見者當然加入擁護派,主張以家長制為基礎而建立保守的國家的國家主義者加入反對派),這種論爭日益劇烈。延期派提出,這部民法破壞了日本立國的基礎——絕對主義的家長至高無上的家族制度,與《大日本帝國憲法》的精神不符。家長權是尊嚴的、不可動搖的,正如天皇的大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一樣。動搖家族制就動搖了「大日本帝國」的立國之本。這樣,法典論爭由學術之爭發展為政治斗爭,由民法范圍擴展到憲法與政治文化各方面。1892年,穗積八束在《法學新報》(反對派的機關刊物)上發表論文《民法出而忠孝亡》,論爭達到白熱化,而且反對派的勢焰已不可當。
斗爭
論爭當然反映到政府和議會里。當時,商法(在德國顧問主持下制定公布的)方面也出現了問題,都引起了議會里的斗爭。當時議會里的議員多是具有保守思想的上層人士(特別在貴族院),結果是想得到的。明治25年(1892年),兩院(貴族院和眾議院)以壓倒多數相繼通過了民法商法延期施行案,將民法和商法的施行期都延長到1896年年底。法典論爭以延期派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日本的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民法夭折了。
日本的法典論爭顯然是兩種思潮的斗爭,資產階級的自由思想與封建主義的反動思想的斗爭。隨著「斷行論」的失敗,當時日本初露端倪的自由民權思想被壓下去了,通過維護家族制度而維護天皇制度的思想站穩了腳跟。
有人指出,日本的舊民法規定了一夫一妻制,只此一點,就是對當時日本上層社會的一個沖擊。在大多數議員都是多妻者的情形下,議會是當然不會通過的。 這種說法雖然偏激,卻道出了事情的實質。
(四)新民法
舊民法施行延期後,日本政府著手重新起草民法。明治26年(1893年),設置法典調查會,以伊藤博文為總裁、西園寺公望為副總裁,以穗積陳重、富井政章、梅謙次郎三人為起草委員,另以數十人為委員。這次起草,在維持日本舊有習俗、特別是家族制度的原則下,特別參照當時的德國民法第一草案進行,於1895年完成總則編、物權編和債權編,次年這三編在議會通過,於當年4月27日公布。親屬編與繼承編於1898年通過公布(同時公布的還有《法例》與《民法施行法》)。全部民法於1898年7月16日施行。這是日本的「新民法」,又被稱為「明治民法」。這部民法一直施行到現在。其中親屬編與繼承編在二次大戰後經過了重大修改。 公布新民法的同時,將以前公布的舊民法廢除。

④ 關於日本法律的一些問題...

1、日本在除奴隸社會的氏族法以外,沒有自己創設的法律。奴隸制時期,日本使用固有的氏族法,主要表現為不成文的命令和習慣。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廢除了奴隸制,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統治,創建了以唐朝法律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制度。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法承襲中國唐代和明代法制的傳統,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加入了大陸法系的行列,以德國法為樣板建立了六法體系,但也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因此,日本法同時具有兩大法系的特徵。

2、而中國的現代法律,是在民國時期,效仿法租界和德租界的大陸法系建立的,後來也借鑒吸收了英美法系同時也難免具有封建思想的殘余。新中國的法律也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剔除了封建思想的殘余,經歷了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過程。

由於近代以來法的現代化方式的影響,加上建國後引入的前蘇聯法律模式也是受民法法系的影響,所以,我國總體上仍然傾向於民法法系,但吸收了普通法系的一些經驗,如審判程序等。

日本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組織

1.近代司法組織的形成

明治維新初期,日本還沒有系統的法院組織體系,司法與行政不分。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刑裁判權統一由其監管,地方則由地方行政官兼任司法官。1875年制定《大審院各級法院職制章程》,規定大審院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下設上等法院、巡迴法院、府縣法院,廢除了地方官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實現了司法與行政的分離。

明治憲法頒行後,按法國和德國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個系統,並於1890年頒布了《裁判所構成法》和《行政裁判法》。《裁判所構成法》參照德國法院組織體系制定而成,規定全國設區法院、地方法院、控訴院、大審院,實行四級三審制。《行政裁判法》規定了行政法院組織以及行政訴訟原則和制度,共4章47條。法律規定在東京設立行政法院,只負責審理依法律、敕令及有關行政裁判文件所規定的行政違法案件。

1893年制定了《律師法》,規定律師須在各地方法院的名簿上登記,而且要加入所在地的律師會,地方律師會則須接受地方檢事局首長的監督。

2.戰後司法組織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日本國憲法》的原則和精神,制定、頒布了《法院法》、《檢察廳法》和《律師法》,從而使日本的司法組織發生了很大變化。

1947年頒布實施的《法院法》廢除了明治憲法體制下設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實行單一的法院體系;法院為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簡易法院四個審級。

1947年頒布實施的《檢察廳法》按法院審級設置獨立的檢察廳,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和區檢察廳四級;作為統一執行國家檢察工作的機關,下級檢察廳受上級檢察廳領導,法務大臣有權對檢察廳進行一般的指導監督;檢察官不再是司法官,而是國家行政官吏,其地位受法律保護。

1949年頒布的《律師法》確立律師自治原則,改變了日本律師處於國家機關嚴密監督之下的的舊體制,並規定:律師的主要使命是維護人權、伸張正義,在地方法院轄區內設立律師會,在全國設立日本律師聯合會;律師聯合會是所有律師都必須參加的團體,它是指導、聯系及監督全國的律師及律師會的最高機關;律師有權設置律師事務所,但須向所在地的律師會辦理申報手續。現在日本的律師事務所分單獨事務所和共同事務所兩種,大部分的律師都集中在日本的大城市,其主要業務活動是參加法庭訴訟。

日本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的社會地位很高,均有嚴格的考試、錄用、培養制度,對日本法學理論的發展和法律實踐的完善都有很大的貢獻,三者一起構成日本的「法曹三者」,被譽為「法制建設上的三根支柱」。

(二)訴訟制度

1.近代訴訟法典的制定

(1)《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90年,日本參照德國刑事訴訟法,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它分為8編15章,共 334條,其基本特點是:將訴訟分為公訴與私訴,公訴由檢事提起、以證明犯罪和適用刑罰為目的,私訴由被害人提起,以返還贓物及得到因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害賠償為目的;具體規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把預審作為公判審理前必須的訴訟程序;規定了4種上訴形式,即控訴、上告、非常上告、抗告。

(2)《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80年日本曾仿照1807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制定過一個草案,但因政府已准備改效1877年的德國民事訴訟法而未能交付審議。1884年聘請德國專家幫助起草民事訴訟法典,經法律調查委員會的幾度修改,於1890年4月獲得通過並公布,次年1月開始實施。該法典是日本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分為8編12章,共805條,主要特點有:貫徹當事人進行主義、法院不幹涉的原則;肯定了通過和解解決民事糾紛的傳統做法,訴訟提起前可以申請法院和解,在第一審程序中的任何階段法官都有權進行和解嘗試,若和解不成再進行判決;法院在審理上訴案件時,只限於在原審提出的請求和上訴申請的范圍內進行。

2.戰後訴訟制度的變化

二次大戰以後,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1)1948年日本《刑事訴訟法》體現出新的特點:① 規定各種強制處分都須有令狀,新設宣告拘留理由制度,體現了保障人權的原則;② 明確刑事案件的追訴權專屬於檢察官和檢察官根據罪犯的情況享有起訴或不起訴的裁量權,但又規定職權濫用罪,以防止檢察官行使職權的不公正;③廢止預審,擴大辯護制度,限制被告人自供的證據能力,體現了對被告當事人地位的尊重;④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只向法院提交一份起訴狀,而不移送案卷和證據材料,貫徹了以庭審為中心和辯論原則;⑤廢除了對被告人不利的再審,對被告有利的按其請求可以再審,第二審的控訴從原來的復審制改為事後審查制。總之,這個法典體現了大陸刑訴制度與英美刑訴制度相結合的特點。

(2)1929年開始實施的《民事訴訟法》在二次大戰後並沒有被全面修改,但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和受美國法律制度的影響,對《民事訴訟法》作了部分修改,頒布了單行法規,在減輕訴訟雙方的負擔、削弱父權干涉主義及訴訟程序民主化等方面有所改進。後又出現將本來屬於《民事訴訟法》的事項分離出來的趨勢,如1979年制定了《民事執行法》、1989年制定了《民事保全法》等單行法規,使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戰後廢除了行政法院的設置,行政訴訟案件也由普通法院審理,但由於行政訴訟案件的特殊性,1948年制定《行政案件訴訟特例法》。現行的行政訴訟制度則主要體現在1962年制定的《行政案件訴訟法》中。行政案件的訴訟程序有其相對獨立性。

⑤ 國外有民事糾紛調解嗎

國外有民事糾紛調解,各個國家的訴訟和解制度 有所區別:
(一)美國的積極和解
在美國,大約90%以上的民事案件在審前程序中以和解解決,真正進入到審判程序的不到10%。但是,如此高的和解率長期以來並非法官積極介入的結果,而是當事人的律師之間協商的產物。1938年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制定之時,美國法官在和解程序中扮演的是「消極」仲裁人的形象。為了克服發現程序的濫用等導致的訴訟延遲、費用過高等弊端,1983年《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16條第1款第5項規定:「審理前會議的目的之一是促進案件的和解,法院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出席審理前會議或者通過電話達成協議,以便使爭議可能以和解的方式解決。」[1]這條的修改使法官在訴訟和解中的作用予以重新定位,它標志著美國由司法消極主義向司法積極主義的轉化。法官不僅要為當事人提供一種機會或者對話渠道,更有可能成為調解人主動進行調解。實務中很多法官也認為在審前會議中由法官主導,積極促進和解才是對付案件數量增加和訴訟遲延的最好方法。
(二)英國的申請「合意判決」
英國的訴訟和解與美國有許多相通之處。英國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並不當然具備強制執行力。要獲得此種效力,必須申請「合意判決」。申請「合意判決」方式有兩種:一是當事人之間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申請法院將和解事項記錄在法院的裁決上,這種裁決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二是當事人向法院申請製作「Tomlin」裁定。[2]英美兩國訴訟上和解性質為私法行為,故和解協議如有瑕疵,可援用無效或可撤銷予以救濟。
(三)德國的勸告和解
訴訟和解制度是德國一項重要訴訟制度。1877年民事訴訟法典規定了起訴前的任意和解,1924年改為強制和解。現行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79條規定,不管訴訟到何程度,法院應該注意使訴訟或者各個爭點得到和解解決。在訴訟中勸告和解成為德國法官的一項重要職責。法官勸試和解在審理程序中進行,屬「調審合一」模式。在德國,法官的和解勸告是在公開的法庭上於雙方當事人對席時進行的,這可以看作是對訴訟和解予以程序保障的表徵。從法院在訴訟和解的作用上看,德國的訴訟和解可謂是「法官主導型」。
(四)法國的勸試和解
法國的立法非常重視訴訟和解。1935年法國修改民事訴訟法時,首次將法官勸試和解規定其中。現行民事訴訟法典規定,對當事人勸試和解是法官的職責;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中的任何時候均可自行和解或者在法官主導下和解;法官在認為有利的時間與地點均得試行和解等。總之,法國訴訟和解的理念與德國基本一致。但是法國的法官對訴訟和解則採取消極態度。
(五)日本的嘗試和解
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89條規定:「法院不管訴訟進行到任何程度,都可以嘗試和解或者使受命法官嘗試和解」。法官為實現和解積極地進行周旋工作。日本訴訟和解是訴訟程序的一部分,具有和訴訟程序判決相同的效力。在其成立程序上若存在和再審相同的瑕疵,可以依再審之訴要求撤銷。
從上述各國關於訴訟和解制度的立法來看,訴訟和解的發展經歷了由消極的法官介入到積極的法官介入。加強法官的職權作用成為訴訟和解制度的一大亮點。尤其是採取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美國也在不斷調整法官在訴訟中的職權。這說明了在兩大法系的不斷發展與融合中,都認識到了法官在訴訟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絕對的當事人主義或絕對的職權主義對於解決民事糾紛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在當事人與法官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正確配置他們之間的權利。

⑥ 在日本的民事訴訟法力的裁判程序是中國的判決嗎 時間要多久 謝謝幫忙

您的表述我沒看明白,您是指日本的生效判決能否在中國執行嗎?
按照我國的法律回,外國的生效判答決不必然在中國得到執行的,當然也就不能等同於中國的判決,要看我國和日本是否有相關的具體協定,如果沒有的話,要把日本的判決拿到我國的法院,經過法院的「承認」程序,才能確定是否可以執行。

⑦ 日本民法典的背景

在這次對西方法制的繼受中,日本在短短的十年內,制定公布了8部法律或法專典:刑法屬(1880年)、刑事訴訟法(1880年)、(明治)憲法(1889年)、法院組織法(1889年)、行政訴訟法(1890年)、商法(1890年)、民事訴訟法(1890年)和民法(舊民法、1890年)。其中有的簡直就是外國法律的翻譯。例如民事訴訟法幾乎就是那時的德國民事訴訟法的翻譯本。即使是這樣,這種立法的規模和速度也是令人驚異的。一個東方的封建國家,原來什麼近代法律也沒有,在十年內一變而與歐洲的一些先進國家(如法國、德國)「並立」(這一點正是當時日本的先進志士所企求的),當然是非同小可的。而且這些法律中,如明治憲法(以普魯士憲法為藍本)一直施行到二次大戰之後才被迫廢除;民事訴訟法施行了三十餘年,到1926年才加以修改。這些清形都成為研究日本法制史和比較法學的人們注意的焦點。
在這8部法律中,只有民法很是特別,是上述情形的一個例外,這一點更引人注意。圍繞著民法發生的「法典論爭」,被人們以之與發生在德國的法典論爭相提並論,議論不休。

⑧ 日本後期法律是主要模仿哪個國家

前期是法國,明治二十三年(公元1890年),完成「舊民法典」,也叫「保阿索那特民法典」,是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的民法典編纂完成。

後期是主要以《德國民法典》第2章為範本,採取了《德國民法典》的體例,設立高度抽象化、一般化的總則編,以下分物權、債權、親屬同繼承四編(前三編為財產法,後兩編為家族法),在體例上無疑大大優於「舊民法典」。稱之為「明治民法典」。

《明治民法典》於公元1898年正式實施。此外,明治政府參照德國憲法,於1889年頒布移植的成果——《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公布由德國人羅斯勒(K.H.F.Roseler)起草的商法典(「舊商法」),九年後公布實施了仿效《德國商法典》制訂的《明治商法》。1880年日本頒行了保阿索那特主持編纂的參照《法國刑法典》制定的刑法典(「舊刑法」),1908年又開始實施借鑒德國刑法的新刑法典。1890年頒布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同樣有德國法的濃厚痕跡。在步入二十世紀之時,日本已將大陸法系國家的「六法」體系成功地移植到了本國。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美國法屬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而日本則屬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日本和美國分屬不同法系,希望不要被一樓誤導)

熱點內容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
勞動法保安上班時間 發布:2025-01-11 02:23:00 瀏覽:930
2015年政策法規總結 發布:2025-01-11 02:22:47 瀏覽:580
深圳市節約糧食的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1 02:19:13 瀏覽:640
2013國家司法考試成績查詢 發布:2025-01-11 02:11:47 瀏覽:415
部隊處罰條令條例 發布:2025-01-11 02:03:18 瀏覽:222
民事訴訟法試題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1 01:50:10 瀏覽:717
國家的立法權屬於哪裡 發布:2025-01-11 01:50:03 瀏覽:112
防害司法 發布:2025-01-11 01:35:52 瀏覽:676
新婚姻法里的小三違法嗎 發布:2025-01-11 01:22:59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