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惡法

刑事訴訟法惡法

發布時間: 2023-09-13 23:32:49

❶ 法科學生光學《刑事訴訟法》是遠遠不夠的,司法考試最喜歡考的是解釋。那麼請問刑事訴訟法相關解釋有哪些

1.自由是法理學的邏輯起點,保障自由是法律的首要功能。
按照康德的看法,我們生活的世界,可以分為感性王國和理性王國,在感性王國,即自然界,受因果律的支配,不存在自由因果律可以不斷的回溯,最終找到第一因,這個第一因是什麼,不可知。康德懸設為上帝。但是在理性王國,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行為的第一因,為了歸責。必須懸設意志自由,在意志自由的情況下,個人沒讓渡了自己部分的自治權,組成了國家和社會。國家的最高限度的功能和最低限度的功能是保障人的自由。個人沒讓渡的屬於私域或者已域,讓渡了的屬於公域。自由人經同意讓權利的契約:憲法。然後以憲法為根據成立國家。憲法是政府的組織法。
2.民法以維護私域中人的自治權為首要功能。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私法自治,自治的前提條件是有行為能力。行為能力的判準是精神的狀況,精神狀況的判準是年齡,當然年齡是目前技術條件上我們能找到最不壞的標准,就像秦代找到最不壞的的標準是身高一樣。如果技術發達到可以精確測度理性的程度,就不必用年齡,用儀器直接測量就好。基於此,民法中就得先探討民事主義。民事主體在私域中享有一系列權利,這些權利從三種基本權利衍生而來:自由、生命、財產、生命的繁衍需要男女結合,人類的成長撫養基於此必須結成穩定的家庭,因而有《婚姻家庭法》。人的生命需要活得有尊嚴,因而必須有《人格權法》。人要生活下去,必須有基本的用物品。基本有用物品的獲取、持有,需要有分配正義,因而有《維權法》,人不可能給自給自足,需要交換,因而有《合同法》。人使用自己的權利,難免產生外部性,外部性有正負,負外部性需要內部化,因而有《侵權責任法》。
3.刑法以限制國家的刑罰權為手段,進而達到保障人權的最終目的。
刑法本質上是一種命令或者禁止,要求人們作為(如遺棄罪)或者不作為(如殺人罪)。刑法要探討的問題是群域(國家公權力)對私域(私人權利)的限制問題。國家權力對私域的限制要具有正當性,在自由主義者看來,能夠征成國家刑罰正當性的原則只有傷害原則和冒犯原則以及受限制的家長主義原則。凡是經得起正當性檢驗的命令或者禁止,必須明確,必須見諸條文,是為罪刑法定。一個理性人如果違背法律損害法益、冒犯他人,必須得到刑罰的強制,這種強制必須與其侵害法益的大小成正比,貫切平等原則,是為罪刑相適應。平等意義上,死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但應該承擔刑事責任。因果關系採用條件說。如果一個理性的人,自願受冒犯,則屬於私域問題,屬於個人自治范疇,刑法不應該干涉。
4.行政法以限制行政權力為手段,以保障人權為目的。
三校名師2017年司法考試:法理學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行政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可能侵犯私域的是行政權。因而規范約束刑偵權對於保障自由而言至關重要,因而有行政法。行政法就是要為行政法的行駛設置規則,使其不得濫用。行政法的目的在於限權遵遁法無授權即禁止原則。但是授權給行政機關的法律有可能是惡法,私域的自由仍然得不到保障。此時,就需要有一種機制,;來保證法律的為良法。此時需要有立法程序,需要有民主原則。但民主原則有可能造成多數人的暴政,因而需要有對法律的和憲性審查機制。
5.訴訟法是解決糾紛的程序規則,是對司法權的限制。
人與人之間的糾紛是一個客觀存在。糾紛可能是發生在民於民之間,也可能發生在民與官之間、還有可能發生在民與法之間,因而需要四種訴訟:民告民的民事訴訟、民告官的行政訴訟、官告民的刑事訴訟,民告法的憲法訴訟。故需要訴訟法。訴訟法是設定程序規則對司法權的限制。訴訟的基本原則為: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事實需要證明,但無法客觀復原,所以證明必須設定證明標准,民事訴訟證明標准為優勢證據規則(中國稱高度蓋然性規則),刑事訴訟證明標准則為排除合理懷疑規則。司法是用一般性的規則對具體糾紛的解決。一般性規則和個案事實之間的空隙,空隙需要縫合,故需要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解釋推理需要規則。

❷ 《學習刑事訴訟法的幾點體會》怎麼寫

學習《刑法》的心得體會 通過法律課程的學習,讓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識,為以後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礎。我們可以利用我們所學的法律知識來維護我們自己和他人的權利。 法學是一門科學學科,所謂科學是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這些知識是系統的知識,研究人類生活中的規律及現象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法律具有社會性、規范性、概念性、目的性、正義性、實用性: 一、社會性 法律首先是一種社會規則,如刑法學是研究犯罪學等,民法學是研究人與人之間、財產與人之間的關系。法學作為社會科學,具有社會性,它與自然科學是不同的,表現在:1、不可計量、不可檢驗、不可實驗,而自然科學則是可以計量、可以檢驗、可以實驗的。雖然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但實踐不等於實驗,實踐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實踐而不是做實驗,如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到現在我們才認識到新人口論是一種真理,又如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經過一百多年時間最後證明了單一公有制經濟行不通。2、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不可分,研究者的教育水平、生活背景等與研究對象密不可分。而自然科學,如化學、物理、生物等,其研究對象較少受到研究者的主觀影響,而法律的研究結果則較多的受到研究者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如許多的觀點,不同的學科認識都有道理,不同的學者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觀點。 我認為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即不受他人影響,要自己思考,自己作出自己的判斷。在講到獨立判斷時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判斷標准。如公平、誠信等皆為生活經驗,就是說當法學上的不同意見都有道理時該怎麼辦呢?除用基本原理外,更重要是要用社會生活經驗作為判斷標准。所以對於法律理論現象中的是與非、對與錯,可以用社會生活經驗來作為判斷標准。只有符合社會生活經驗的理論才可能是正確的。 二、規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因此法學也就有了規范性,它是法學區分於其他學科的特徵。如經濟學講的是效率問題,是效益最大化,而法學家講的是合法不合法,規范不規范的問題。因為法律的規范性,每一法律條文都可以分解為構成要件、適用范圍、法律效力。只要我們掌握了它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法律效果,那麼我們對這個法律條文也就掌握了。 法學特別強調的是規范性、邏輯性、體系性。規范性也就是我們說的可操作性。如我們將要制定民法典,是要制定一種鬆散性的呢?還是製成規范性、邏輯性的呢?江平教授說要制定一種開放性的民法典體系。民法典如何開放呢?我認為一定要有邏輯性和規范性。 三、概念性 法學之概念性來源於法律規則。如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分別為兩個概念,欺詐行為又是一個新的概念;再如損害賠償,直接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為三個不同概念,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規則。 法學說開了就是一套概念體系。掌握了概念體系我們就可以建立起一套法律思維,就具備了法律人的資格。因此我們的學習方法就是從概念入手,一定要掌握概念,要理解概念,切記不可死記硬背,先記憶,然後要理解。如欺詐行為,我們先要弄清什麼叫欺詐,才能進一步理解欺詐行為。這種方法在法律解釋上叫文義解釋。文義解釋就是指每一個法律條文都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所以要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把握概念之含義。同時語言文字又有多義性和模糊性。如法律上所說「產品」與社會生活中所說「產品」就不一致。所以我們就不能僅*字面意思來理解,應該有多種其他的理解方法。一個法條就可能有多種理解,因此法律人在現實生活中就大有用武之地。 四、目的性 法律是行為規則,是人制定的。在我國是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來制定各項法律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法學當然也有目的性,在歷史上曾不被人注意,特別是德國的概念法學,它們過分注意概念問題,而忽略了目的性。直到德國著名學者耶林,他本是個概念法學派的學者,到中年時逐漸意識到概念法學派有僵化的缺點,於是寫了一本書。在這本書中,他指出每部法律都是有特定目的的,我們要了解、掌握、運用一門法律,必須先搞清楚它的目的性,我們學習任何一部法律,不能只是搞清它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法律後果,還要思考這個法律制度、法律規則的目的,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它,如果只講概念,就會成為「概念」法學。耶林說,光講「概念」的法學,會成為概念游戲,他說,法律的目的就好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而法律的目的正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引導我們學習、掌握、運用法律。對每一個法律制度、規則,我們都從目的入手,這就構成了現在法學上的一種新的法學研究方法——目的解釋方法,即解釋、運用每一個制度、規則,一定要緊緊扣住立法目的,如果有兩種解釋,則只有緊扣立法目的的那個解釋才正確。 五、正義性 法學正義性源於法律正義性,法律規則因為有正義性才能區分於技術規則,同時法律也就有了良法、惡法之分。我們評價法律的好、壞、先進與落後就是依據法律的正義性。 同時,現在還存在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問題。現在很多人過分關注形式正義而忽略了實質正義,但是形式正義只是獲取實質正義的手段,只有在無法獲得實質正義時退而求其次滿足於程序正義。實質正義是目的,程序正義是手段。一旦我們將形式正義強調過分,我們就悖離了法律的正義性。 法官律師這些法律人不同於社會上其他的人,他們是為了維護社會的正義之道,是社會正義的維護者。所以,不能把法律混淆於其他職業。我們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它,因為我們選擇了法律,我們就選擇了正義! 六、實用性 我們學習法學是為了用法律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就不能只知道閉門讀書,我們還要關注社會生活中的案件,討論實際發生的和假設的案件,討論它應怎樣判決。像我們在家的時候,可能會有左鄰右舍拿一些案件來請教我們拿什麼回答他們呢,所以在我們平常學習中就要注重法學的實用性,不斷鍛煉自己的實際能力,有人向我咨詢什麼是投案自首?如何才能從輕處理?通過對刑法知識的學習我了解到: 根據刑法第一款的規定,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自動投案,是指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機關發覺,或者雖被發覺,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審問,未被採取強制措施時,主動、直接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單位、城鄉基層組織或者其他有關負責人員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傷或者為了減輕犯罪後果,委託他人先代為投案,或者先以信電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機關發覺,僅因形跡可疑,被有關組織或者司法機關盤問、教育後,主動交代自己罪行的;犯罪後逃跑,在被通緝、追捕過程中,主動投案的;經查實確已准備投案的,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機關捕獲的,應當視為自動投案。 並非出於犯罪嫌疑人主動,而是經親友規勸、陪同投案的;公安機關通知犯罪嫌疑人的親友,或者親友主動報案後,將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應當視為自動投案。 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又逃跑的,不能認定為自首。 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如實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 犯有數罪的犯罪嫌疑人僅如實供述所犯罪部分犯罪的,只對如實供述部分犯罪行為,認定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實供述犯罪行為,還應該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則應當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實,才能認定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後又翻供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在一審判決前又能如實供述的,應當認定為自首。 根據刑法第六十七條規定,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罪行,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或者判決不同的罪行的,以自首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對於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具體確定從輕、減輕還是免除處罰,應當根據犯罪輕重,並考慮自首的具體情節。 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罪行,與司法機關已掌握或者判決確定罪行屬同種罪行的,可以酌情從輕處罰;如實供述的同種罪行較輕的,一般應當從輕處罰。 根據刑法第六十八條第一款的規定,犯罪分子到案後有檢舉、揭發他人犯罪的,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發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罪行的,經查證屬實;提供偵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線索,經查證屬實;阻止他人犯罪活動;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具有其他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突出表現的,應當認定為有立功表現。 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到案後,揭發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實的,可以酌情予以從輕處罰。 根據刑法第六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犯罪分子有檢舉、揭發他人重大犯罪行為的,經查證屬實;提供偵破重大案件的線索,經查證屬實,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動;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重大嫌疑人,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等表現的,應當認定為有重大立功表現。 通過對法律的認識和平時的學習,我更加了解到了法律的重要性,無論走到哪,都離不開法律。法律對人人都是平等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每個人都要知法、懂法、用法。

❸ 《刑法》306條詳細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六條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版證據,幫助當事人權毀滅、偽造證據,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證人證言或者其他證據失實,不是有意偽造的,不屬於偽造證據。

(3)刑事訴訟法惡法擴展閱讀

偽造證據罪

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是指在訴訟活動中,唆使、協助當事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行為。偽造證據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對象則是當事人。

偽造證據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偽造證據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偽造證據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七條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犯前兩款罪的,從重處罰。

❹ 《刑法》第306條禁止辯護律師向其委託人披露和宣讀辯護人在查閱案過程中知悉的同案被告人供述嗎如果

刑法第306條規定了辯護人、代理人的偽證罪。據《全國律師協會維權工作報告》統計:1999年至2002年律師因執行職務而被指控犯罪的案件:辯護人妨害證據罪(包括辯護人毀滅、偽造證據罪)347起;貪污罪21起;詐騙罪112起;職務侵佔罪1起;誣告陷害罪10起;偷稅罪11起;泄露國家秘密罪兩起;中介機構出具虛假證明文件罪兩起。
與近年來各級法院審理刑事案件不斷上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2006年以來,陝西省律師的刑辯出庭率一直在急劇下降。據統計,2006年,陝西省律師平均每年受委託進行刑事辯護的,已經從2003年的1.56件下降到1.16件。也就是說,平均一位律師一年接手的刑事案件,只有1件左右。在北京,這也是一個讓人憂心的數字,據統計,北京律師年人均辦理刑事案件數量已下降到不足1件。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北京有律師5495人,全年辦理刑事案件4300件,占年度業務的10.2%。人均辦理刑事案件從1990年的2.64件下降到2000年的0.78件。這一統計數字現在還要大打折扣——現在北京的律師已經有8000多人,規模已較4年前增加近六成。越來越多的律師不想做刑事案件。刑事辯護律師動輒出「事」,法律界諸多人士以為《刑法》306條難辭其咎。 刑法第306條的弊端,在法學界、律師界已是共識。2006年,全國人大代表、陝西大唐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燕,就曾在「兩會」中提出「廢除刑法306條」的議案。當年,她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律師執法檢查,結果,檢查組發現,來自律師界最強烈的呼聲便是取消律師偽證罪。她在議案中提出,這一條客觀上已造成律師執業環境惡化、控辯雙方失衡加劇、職業報復迭出、律師聲望受損等弊端,應當予以盡早修改。 刑法第306條的惡劣之處在於,它向懸在律師頭頂上的一把劍,為公、檢機關的「職業報復」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它的不公與危險在於,你無從知道它什麼時候落下來。自1997年以來,刑法第306條立法的負面效應,給本來步履維艱的律師刑事辯護工作雪上加霜。刑事辯護職能的弱化甚至消失,已成為近年來冤假錯案頻出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樣導致的一個嚴重後果是,在刑事訴訟的抗辯制度設計中,擔當查清事實重任、牽制公、檢機關公訴權的被告人辯護權,正在嚴重萎縮。近年來頻頻曝光的冤案,如湖北佘祥林「殺妻」案、河北聶樹斌「奸殺」案,均與律師未能積極有效地辯護、與檢方對抗有關。
刑法第306條原文:「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證人證言或者其他證據失實,不是有意偽造的,不屬於偽造證據。」
什麼叫毀滅、偽造證據呢?這里對「證據」沒有明確界定。從法理上講,有罪的行為應該是指對書證、物證等實物證據的偽造或毀滅。而在刑事訴訟法中的「證據」界定的七種形式卻包括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如此一來,荒唐的應用後果出來了:被告推翻了原來的口供這種非常合理的行為,居然可以成為「毀滅了原來的證據,偽造了新的證據」的律師犯罪行為。
什麼叫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呢?這里對「引誘」沒有闡明、作出界定,在實際操作中很容易會被曲解和惡意利用。律師採用一些詢問技巧來詢問證人時,也被認定為「引誘」。另外,假設證人在偵查階段被刑訊逼供作出虛假陳述,在律師的說服下,證人改變了證詞,雖然這顯然不屬於律師偽證罪,但是公、檢機關卻可能以此為由報復律師,先抓起來再說。不怕你最後無罪釋放,反正你得坐上一段時間班房吃一段時間苦頭。在這種可能的風險威脅下(在實踐中已經多次發生),律師往往不願從事刑事辯護工作(北京那些大牌刑辯律師都是有背景的,一般律師不能比),即使參加了刑辯,也往往不願意向證人調查取證(今後還要加上不願意和被告人商量,李庄的下場就是最好的教訓)。在這樣一種控辯力量明顯不對等的情況,怎麼能保證刑辯的質量?怎麼能保證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權益不受侵犯?
由以上分析可見,刑法第306條是一條不折不扣的惡法條例,必須取締或作重大修改,否則中國法制形勢會嚴重惡化下去。我做為一個守法公民,出於保護我自己安全的理由,做出強烈的呼籲。雖然我們所處的社會不能說是一個法治社會,但是律師制度的存在,是與文革時期相比的一個重大進步,我們不能容忍在此基礎上的任何倒退。我們的社會需要律師,尤其是需要刑辯律師!
有一些不懂法治為何物的人,對律師拿錢為人辯護很不感冒,認為律師不該為了錢而積極地為「壞人」辯護。著述《國富論》的亞當斯密說:「我們每天所需的飲食,不是出自屠戶、釀酒人和麵包師的仁慈,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同理,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在法律的框架內,為當事人所作的一切算計都是正義的。律師受當事人委託,做出有利於自己的辯護,同時也在利及他人。律師從當事人出發,司法機關從國家的角度出發,追尋那個叫真相的東西。律師的作用,歸根結底是指向程序正義的。律師為「壞人」效勞,其實也是為了社會上每一個好人。所以說刑法第306條的立法初衷是不符合程序正義精神的。

❺ 法的組詞有哪些

法字組詞:

法燈、法誅、法官、法幣、法饌、法見、法主、法部、法星、法警、法魚、法馬、法軌、法源、法勢、法士、法制、法空、法古、法算、法益、法學、法雷、法會、法刑、法司、法水、法賻、法諱、法旨、法老、法供、法象、法席、法流、法式、法子、法准、法書、法化、法味、法室、法身、法派、法祀、法苑、法效、法理、法音、法錢、法盲、法駕、法乳、法數、法藏、法比、法性、鹺法、盜法、道法、惡法、頓法、法科、法事、法定、法罪、法憲、法藍、訛法、法幢、法喜、得法、法守、敗法、變法、百法、幣法、鈔法、本法、筆法、裱法、垂法、貸法、除法、抵法、詞法、笞法、皴法、乘法、禪法、弊法、成法、處法、准法、篆法、竺法、賺法、做法、致法、重法、置法、至法、智法、族法、執法、政法、約法、緣法、願法、圜法、佔法、指法、邪法、行法、學法、修法、憲法、心法、相法、效法、小法、形法、助法、疑法、遺法、役法、倚法、余法、用法、語法、鹽法、彝法、土法、萬法、問法、提法、體法、死法、嗣法、肆法、托法、王法、罔法、無法、危法、刑法、一法、仙法、象法、受法、稅法、爽法、說法、世法、慎法、司法、式法、手法、生法、設法、使法、繩法、詩法、商法、如法、法難、法柄、法羊、法車、法元、法名、法紀、法義、法伍、法方、法碼、法顯、法帖、法眷、法執、法議、法繩、法籍、法皇、法匠、法城、法道、法香、法寺、更法、付法、赴法、很法、宮法、伏法、奉法、符法、佛法、革法、法食、法鼓、法政、法花、皇法、護法、後法、軌法、過法、觀法、古法、猛法、密法、妙法、民法、撓法、逆法、棋法、弄法、票法、謬法、內法、能法、錢法、遷法、棄法、曲法、橈法、槍法、拳法、屈法、普法、取法、論法、律法、率法、名法、句法、了法、隸法、罹法、麗法、酷法、吏法、李法、科法、禮法、矜法、教法、就法、九法、活法、幻法、簡法、節法、講法、家法、見法、比法、逼法、稟法、棒法、辟法、邦法、辦法、白法、倉法、案法、按法、八法、三法、善法、上法、飾法、施法、史法、師法、聖法、玩法、天法、通法、條法、為法、圖法、演算法、威法、私法、誦法、田法、術法、它法、朔法、訴法、釋法、守法、鼠法、試法、謚法、霜法、書法、不法、兵法、辯法、持法、草法、懺法、差法、長法、讎法、常法、打法、底法、錯法、燈法、傳法、逞法、程法、敕法、大法、德法、刀法、犯法、典法、度法、調法、舞法、狎法、侮法、五法、畏法、文法、違法、微法、枉法、像法、戲法、委法、吐法、腕法、痛法、頹法、妖法、讞法、訓法、循法、嚴法、養法、選法、懸法、演法、新法、縣法、寫法、顏法、想法、務法、熨法、越法、章法、診法、真法、陣法、正法、證法、儀法、義法、議法、譯法、戰法、穎法、韻法、逾法、趙法、周法、追法、止法、中法、主法、遵法、阿法、作法、坐法、祖法、罪法、著法、獄法、縱法、宗法、法台、法酒、煩法、法庭、非法、法要、法日、法瑪、法杖、法喇、法印、法坐、法意、法防、法衣、法冠、法時、法螺、法缽、法岸、法眾、法言、法本、法雲、法師、法窟、法教、法刀、法鞭、法祖、法壇、法線、法錦、法曹、法院、法堂、法信、法兒、法套、法力、法宮、法塵、法悅、法禁、法膳、法宇、法治、法航、讀法、定法、鬥法、法志、法雨、遁法、法仗、法崖、法集、法當、法術、法拉、法戒、法號、法正、法歲、法家、法循、法團、法樂、法器、法蠡、法規、法行、法案、法相、法臘、法筵、法將、法徒、法場、法國、法章、法環、法揮、法例、法眼、法署、法施、法辟、法筆、法辦、法語、法袞、法綱、法醞、法蓮、法經、法吏、法統、法俗、法嗣、法寶、法體

❻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通俗點說,「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如果違反了,就會受到懲罰;而「道德」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情和理」,即使違反了,或者是做錯了,不會受到強制的懲處,頂多是來自社會輿論和您自己內心的譴責。
再或者說,「道德」是一種教人向「善」的道義,一般不以書面形式存在;而「法律」則是對「惡行」的懲罰,必須以書面形式並且向全社會公布。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道德標准,同一國家不同地區也會有不同的道德標准;同一個人在他的不同年齡階段對道德的理解也會存變化。而法律是以國家名義制定的,一般全國通行,標准一致。

❼ 學習刑事訴訟法的幾點體會

通過對刑事訴訟法的學習,讓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識,為以後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礎。我們可以利用我們所學的法律知識來維護我們自己和他人的權利。總的體會是;
一、社會性
法律首先是一種社會規則,如刑法學是研究犯罪學等,民法學是研究人與人之間、財產與人之間的關系。
二、規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因此法學也就有了范性,它是法學區分於其他學科的特徵。
三、概念性
法學之概念性來源於法律規則。如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分別為兩個概念,欺詐行為又是一個新的概念;再如損害賠直接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為三個不同概念,只有掌握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規則。
四、目的性
法律是行為規則,是人制定的。在我國是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來制定各項法律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法學當然也有目的性,在歷史上曾不被人注意,特別是德國的概念法學,它們過分注意概念問題,而忽略了目的性。
五、正義性
法學正義性源於法律正義性,法律規則因為有正義性才能區分於技術規則,同時法律也就有了良法、惡法之分。
六、實用性
我們學習法學是為了用法律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就不能只知道閉門讀書,我們還要關注社會生活中的案件,討論實際發生的和假設的案件,討論它應怎樣判決。
通過對法律的認識和平時的學習,我更加了解到了法律的重要性,無論走到哪,都離不開法律。法律對人人都是平等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每個人都要知法、懂法、用法。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如何調劑 發布:2025-01-10 21:39:50 瀏覽:616
助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01-10 21:31:58 瀏覽:223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