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勝訴權

民事訴訟法勝訴權

發布時間: 2023-09-20 02:26:35

⑴ 民事訴訟基本常識

1.民事訴訟有哪些常識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法定期間屆滿時,即喪失了請求人民法院依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之權利的法律制度。訴訟時效有利於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也就是間接地督促義務人履行義務,以實現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有利於穩定社會經濟秩序;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正確地處理民事糾紛。

1. 民法規定了哪些訴訟時效

(1)一般訴訟時效:一般民事糾紛的訴訟時效為二年。

(2)短期訴訟時效:下列民事糾紛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① 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② 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③ 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④ 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3)長期訴訟時效: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技術進出口合同引起的糾紛的訴訟時效期限為4年。

(4)最長訴訟時效:最長時效為20年,適用於一切民事糾紛。其適用前提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權利人不知道其權利被侵害,民事權利悄豎在20年內受法律保護。

(5)無訴訟時效限制:未授權給公民、法人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受到侵害的,不受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

2. 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

訴訟時效期間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侵權行為所發生之債的訴訟時效,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事實和加害人之時計算。其中,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後經檢查確診並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計算。

(2)約定履行期限的債,自履行期限屆滿之次日起計算。

(3)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債,自權利人提出履行要求的次日或優惠期結束的次日起計算。

3. 訴訟時效的中止

訴訟時效中止也稱訴訟時效暫停,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由於發生了天災、戰爭等不可抗力事件或者其他障礙使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時,訴訟時效暫停計算,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4. 訴訟時效的中斷

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請求和承認必須有可靠的書面證據!

5. 訴訟時效屆滿後的法律後果

(1)訴訟時效屬於消滅時效。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是消滅了權利人享有的勝訴權,即權利人喪失了法律強制保護的權利。

(2)訴訟時效消滅勝訴權,而不消滅起訴權。

(3)訴訟時效屆滿並不消滅民事實體權利。權利人基於民事法律關系而享有的民事權利(實體權利)仍然存在,所以,義務人在訴訟時效屆滿後自願向權利人履行義務的,權利人依然有權受領並受法律保護。
2.民事訴訟法的知識框架
1991 年我國頒行的《民事訴訟法》在總兆數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為解決群體性糾紛,吸收借鑒美國的集團訴訟和日本的選定當事人訴訟的立法經驗,確立了我國群體訴訟的制度———代表人訴訟制度。

1992 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若干問題的意見》對該制度進一步作了具體規范。 一、代表人訴訟制度對解決群體性糾紛的重要意義 群體性訴訟制度的主要功能啟猜大是: 1. 解決主體眾多與訴訟程序空間容量有限的矛盾, 擴大司法解決糾紛的功能; 2. 保證訴訟標的相同或者屬於同一種類的糾紛能夠獲得相同的裁判, 避免法院做出矛盾的判決; 3. 增強單個受害者抗衡現代高技術企業或者行業等具有強大實力的組織的能力, 切實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4. 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

[1] 二、現階段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的局限性 (一)、從訴訟成本來看 [2] 有人認為訴訟成本是「生產正義的成本」, 包括國家負擔的「審理成本」和由當事人負擔的「訴訟成本」。[3] 從審理成本方面看 (1)法院立案審查工作繁重。

法院需要對眾多當事人一方的訴訟標的是否相同或者屬於同一種類,訴訟請求或者抗辯方法是否相同,還要審查代表人是否適格等,極其繁雜。 (2) 受理人數不確定的案件後不僅需要進行不少於30日的公告, 而且還要對陸續前來的當事人進行審查和登記。

(3), 當事人如果不能推舉出合適的訴訟代表人, 法院還要與全體當事人商定或者遴選訴訟代表人。 (4)法院必須對代表人是否忠於職責進行監督。

(5), 案件審結後每當有當事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起訴的, 法院都要對其請求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 顯然, 在這種制度約束下, 代表人訴訟案件的當事人愈多, 法院的上述工作任務就愈重, 法官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法院的投入成本也愈大。

1、從訴訟成本方面說 (1), 在提起訴訟之前, 意圖提起代表人訴訟的當事人必須與其他當事人聯絡, 徵求各個當事人提出訴訟的意向、其後要彼此商談具體的訴訟請求、推舉適當的訴訟代表人選, 收集相關證據材料、物色滿意的代理律師等; (2) 在提起訴訟後, 舉凡訴訟請求變更或者放棄、承認對方的訴訟請求、進行 和解和撤訴等訴訟事項發生, 都必須在所有的當事人之間征詢意見並達成共識, 才能做出相應的訴訟對策, 而涉及訴訟代表人變更的, 又必須重新確定代表人。 (3) 交通費、律師代理費等等訴訟費用。

代表人訴訟涉及的受害人愈多, 搜尋有關信息和達成訴訟合意就越困難, 當事人需要付出的交易成本也就越大。 過高的訴訟成本為糾紛當事人提起代表人訴訟設置了難以跨越的門檻。

(二)、從當事人適格的角度來看 傳統理論強調訴訟當事人必須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這樣的當事人才是適格當事人。傳統的民事訴訟主體適格理論在現代型訴訟中同樣受到了沖擊和挑戰。

現代型訴訟的特點是: 「紛爭當事人一方常常是數量眾多且處於弱勢的受害者, 從而在人數和利益等方面具有集團性行業擴散性。」4[4] 作為現代型訴訟的集團訴訟也往往超越個人的利害關系, 其爭議因具有公共性而得以社會化和政治化, 即群體性糾紛的大量出現, 已經使單獨個人的私益問題, 變成了一個廣泛的公益問題。

5[5] 而傳統的訴權理論及當事人適格問題則關閉了公共利益保護之門。一定程度上也關閉了個人權益保護之門。

2000 年發生的日本「東芝」筆記本電腦、「三菱」汽車事件中,眾多中國消費者無法通過便利有效的群體訴訟機制來實現對其受損權利的救濟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事例。[6] 我國代表人訴訟中有關當事人適格的規定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7[7] (1)在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中,用以最終確定人數的權利登記制度存在負面作用。由於群體訴訟多為「小額多數」之訴,在信息不發達地區或權利意識不強烈的情況下,會出現許多受損者沒有機會或不願意進行權利登記的實際情況,這樣就會導致登記的賠償總額與違法者的非法所得之間出現較大的差異,從而放縱違法者。

(2)代表人的訴權需要經由其他成員的明示授予而獲得,對對私人利益的側重保護,導致群體訴訟的提起困難重重。由於群體糾紛涉及的利益主體范圍廣,規模大,要求代表人只有在獲得其他當事人一一授予的訴訟實施權的情況下才能以「集團」的名義提起訴訟,無疑是一項復雜又艱巨的工作,而且在某些群體糾紛中當事人並不是可以完全確定的情況下,要想獲得所有當事人的明示授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3)代表人需要由經過權利登記的全體當事人明示授予其訴權與法院生效判決對那些未經權利登記的人具有「間接」拘束力存有制度上的矛盾,容易產生「搭便車」的懈怠訴訟心理。可能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大家誰都不先提起訴訟,等著直接適用判決,個人私利得不到保障的同時,社會利益被破壞殆盡。

(三)、從訴訟代表人訴訟代表人產生及許可權角度 1、訴訟代表人訴訟代表人產生: 我國訴訟代表人產生需要經被代表人的推薦、商定及授權。但群體訴訟人數眾多且不確定性以及分布的廣泛性, 就決定了充分的授權是不可能的, 而且取得意見一致的授權更是有。
3.民事訴訟法的內容是什麼
2012年9月民訴法修改主要內容包括七個方面:完善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機制;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完善簡易程序;強化法律監督;完善審判監督程序;完善執行程序。

引人關注的是,新的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 近年來,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不斷發生,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和有關方面多次提出在民事訴訟法中增加公益訴訟制度。

為此,新的民訴法增加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設小額訴訟制度實行一審終審 新的民訴法首次規定設立小額訴訟制度。

民事案件中不少是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民事訴訟法規定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

完善簡易程序,對於提高審判效率,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合理利用司法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為及時解決面廣量大的民事糾紛,根據一些地方的試點探索並借鑒國外好的做法,新法就適用簡易程序的部分案件設立了小額訴訟制度,「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

這些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11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1799元,按百分之三十計算,全國大多數省區市為12000多元。

同時,增加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案件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裁定轉為普通程序。」 首次對行為保全問題作出規定 新的民訴法進一步完善了保全制度,首次對行為保全問題作出規定。

現行民訴法對行為保全問題未作規定。侵害知識產權等案件有時需要禁止當事人作出某種行為,或者要求其作出某種行為,以制止侵權發生,防止損害擴大。

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等法律作了相關規定。 新法在財產保全的基礎上增加了這方面的規定: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要先調解 新的民訴法增加規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當前我國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各類民事糾紛日益增多,充分發揮調解作用,盡量將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當地,對及時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新法完善了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機制,增加了先行調解的規定。 調解作為解決糾紛的有效方式,具有程序簡便、方式靈活、自覺履行率高等優點。

未經人民調解的糾紛,起訴到法院的,可以先行調解;經過人民調解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糾紛,起訴到法院的,也可以先行調解。為此,新法增加了上述規定。

進一步完善開庭前的准備程序 新的民訴法進一步完善了開庭前准備程序。 根據審判實踐並借鑒國外好的做法,新法在開庭前准備程序中分別情形規定不同處理辦法:對當事人沒有爭議,符合督促程序規定條件的,轉入督促程序;開庭前可以調解的,採取調解方式及時解決糾紛;根據案件情況,確定適用簡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需要開庭審理的,通過要求當事人交換證據等方式,明確爭議焦點。

公眾可查閱生效判決書裁定書 新的民訴法完善了裁判文書公開制度。 裁判文書公開,是審判公開制度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審判質量、釋法服判具有重要作用。

新法增加規定:公眾可以查閱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除外。同時,進一步明確規定判決書、裁定書都應當寫明判決、裁定結果以及作出判決、裁定的理由。

賦予當事人啟動鑒定程序權利 新的民訴法賦予當事人啟動鑒定程序的權利。 根據審判實踐和各方面意見,新法增加規定: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

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

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當事雙方可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新法擴大了簡易程序適用范圍。

根據當事人有權處分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原則,新法增加規定,對簡易的民事案件以外的其他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新法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簡單的民事案件,可以用簡便方式傳喚當事人和證人、送達訴訟文書、審理案件,但應當保障當事人陳述意見的權利。

增加檢察建議的法律監督方式 新法增加了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方式。 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是保證依法行使審判權,正確實施法律的重要制度,對促進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現行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抗訴一種監督方式。根據近年來一些地方的試點探索,新法增加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以檢察建議的方式對民事訴訟實。
4.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呢
(1)獨立審判原則。

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法院行使。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由法院審判民事案件是指由整個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而不是由某個審判員或者法院某個審判庭擁有審判權;法院獨立審判並不排除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法院、上級法院依法對下級法院的審判工作進行監督,監督與干涉是兩回事。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以事實為根據,一是要審查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二是對於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證據,法院應當主動調查收集;三是對於作為認定事實根據的證據,法院應當向當事人雙方出示,經過當事人雙方質證、辯論,由法院審查屬實,才自案的根據。 以法律為准繩,要求法院在認定事實的基法律為客觀尺度來分清是非,確認當事人的民事權利不能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也不能主觀臆斷,任意曲解法在用。

(3)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民事訴訟當事人享有平訟權利。

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法院調解自願合法原則。

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調解自願,是指在調解過程中,必須是雙方當事人完全自願,不得勉強,包括是否要調解,調解的內容都由當事人雙方定,審判人員不得用任何強迫或者變相強迫的方法迫使必須調解或者接受對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提出的條件,:用「以判壓調」,即以「若不服從審判人員的調解,作出判決對當事人更不利」相威脅。

調解合法,是指調解也應以法律為准繩,調解程序、調解方法和調解內容都不得違反法律,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權益,調解協議應當由法院審查同意。 (5)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原則。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的訴訟參與人,法院還應當提供翻譯。 (6)辯論原則。

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辯論權的行使貫穿訴訟的整個過程而不僅限於法庭;辯論的形式既有口頭形式,也有書面形式,如法庭辯論主用的是口頭形式,原告提出起訴狀,被告提出答辯狀,則屬書面形式的答辯。

辯論的內容主要圍繞案件的實質性問題,即圍繞本案爭議的訴訟標的進行辯論,包括案件的事實和適用法律問題,同時對程序性方面的問題也可以進行辯論。 (7)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2012年民事訴訟法新增加的內容,其應當貫穿民事訴訟活動的全過程,包括: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遵守訴訟秩序,自覺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不僅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法院行使審判權也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

(8)處分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9)檢察監督原則。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2012年民事訴訟法將原來檢察院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改為對「民事訴訟」實行監督。 從而將檢查監督覆蓋到包括立案、審判、執行的民事訴訟全過程。

另外,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還在原來單一的抗訴監督方式基礎上,增加了檢察建議的監督方式。 (10)支持起訴原則。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法院起訴。 支持可以有多種方式,如宣傳法律知識、提供法律咨詢、接受委託或者推薦律師、提供物質幫助等,但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不能以自己的名義替代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直接起訴。

(11)同等原則與對等原則。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中國法院起訴、應訴,同中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國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5.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有哪些呢
1)合議制度。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陪審員在執行陪審職務時,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義務。

2)迴避制度。 ①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③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關於審判人員的迴避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和勘驗人。 3)公開審判制度。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 4)兩審終審制度。

招標投標爭議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的裁判,是發生法律效力的終審判決。第一審人民法院的裁判不是終審裁判,當事人有權上訴。
6.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具體是什麼
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如下: 1、調解原則。

調解原則貫穿於審批程序的始終,無論在一審程序、二審程序還是在再審程序中,也無論是普通程序還是簡易程序,人民法院都可以使用調解原則。當然,在執行程序中是不能調解的。

2、辯論原則。 辯論的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辯論的內容可以是實體方面的,也可以是程序方面;辯論原則也是貫穿於審判程序的始終。

辯論原則要求:當事人沒有主張的事實不能作為判決的基礎和依據;法院應將當事人無爭議的事實作為判決的事實依據;法院只能就當事人雙方在辯論中提出的證據進行調查。 3、處分原則。

是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實體權利,也可以處分自己的民事訴訟程序權利。 辯論主義和處分主義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處於主導地位,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對法官具有嚴格的約束力,法官只能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對案件進行裁判。

4、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在訴訟中處於平等的訴訟地位,但訴訟權利卻是不相同的,當事人不要混淆這兩面的概念。
7.民事訴訟法常識:調解應當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適用調解方式審理民事案件時,應當遵守以下三個原則:

一、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人民法院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時,必須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進行,包括調解活動的進行和調解協議的達成,都必須以當事人自願為前提。

1、程序上的自願,是指是否以調解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取決於當事人的意願,人民法院不能未經當事人同意自行依職權調解或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具體表現為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調解的申請或由審判人員徵得當事人同意而進入調解程序;

2、實體上的自願,是指經過調解所達成的調解協議的內容必須是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可以是當事人協商後形成的協議,也可以是法院提供解決方案並經當事人同意的協議。

二、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

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進行調解,應當是在事實清楚、是非分明的基礎上進行。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既是對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進行調解的一種制度要求,也是調解成敗的關鍵。

三、合法原則

合法原則,是指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必須依法進行,調解的過程和達成的調解協議的內容,應當符合法律的規定。

1、程序上的合法,是指人民法院的調解活動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包括調解的開始、調解的方式、步驟、調解的組織形式、調解協議的形成以及調解書的送達等,都要符合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其次是實體上的合法。

2、實體上的合法,是指經調解達成的協議的內容合法。調解協議內容的合法性,應當理解為調解協議的內容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不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即為合法。這就是說,調解協議內容的合法性,並不是以嚴格適用實體法的規定為要件,這一點與判決內容的合法性的要求有所不同。

【調解程序】

一、受理糾紛:

1、當事人請求調解的糾紛及時調解。

2、發現糾紛要主動受理及時調解。

二、調查分析:

受理糾紛,要迅速查明糾紛發生的原因和爭議焦點,及時判明糾紛性質,是非曲直,進行研究分析。

三、調解:

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做好雙方當事人的工作,充分說理,耐心疏導,學習法律規定,消除隔閡,促使當事人達成調解議。
8.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1)合議制度。

即由3名以上的審判人員組成審判集體(合議庭),代表法院行使審判權,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的制度。法院在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時,除適用簡易程序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外,其他案件都由審判員或者審判員同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第二審法院審理上訴案件、發回重審的案件、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都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實行合議制度可以充分發揮審判人員的集體智慧,集思廣益,同時,還可以防止審判人員獨斷專行,保證案件公正審判。 (2)迴避制度。

即法院審判某一民事案件時,執行審判任務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與案件有一定利害關系的,應當按照法律規定退出審理活動的制度。 實行迴避制度可以保證審判人員公正審理,依法辦案,避免以權謀私或者徇私枉法,違法審判,從而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公開審判制度。即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外,審理過程應向社會公開;即使不公開審理,也要公開宣判的制度。

實行公開審判制度,將法院的審判活動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可以增加審判透明度,增強審判人員的責任感,保證審判質量,並起到法制宣傳教育、預防糾紛、減少訴訟的作用。 (4)兩審終審制。

即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實行兩審終審制,當事人對一審裁判不服可以提起上訴,有利於法院對一審確有錯誤的裁判及時糾正,也有利於法院較快地審結案件,及時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維護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還可以避免纏訟和累訴。

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終審裁判,當事人不能再行上訴。

熱點內容
持續性履行的合同終止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00:13:24 瀏覽:784
法律法規和客戶要求管理程序 發布:2025-01-10 23:55:20 瀏覽:847
法律碩士如何調劑 發布:2025-01-10 21:39:50 瀏覽:616
助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01-10 21:31:58 瀏覽:223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