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法律程序條款在行政法上的適用
⑴ 行政法基本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基本原則包括的內容如下:
1、權責一致原則;
2、合理行政原則;
3、程序正當原則;
4、高效便民原則;
5、合法行政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程序性原則如下:
1、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老枝族;
2、行政公開原則;
3、行政公正原則;
4、行政公平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條人
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第九十二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搭游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書內容違法,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侍弊者發現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書內容違法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⑵ 行政司法適用什麼程序
行政司法程序包括行政復議程序、行政裁決程序等。由於行政司法行為是解決行政爭議、裁決行政糾紛的活動,具有準司法的特點,強調公平、公正應當是行政司法程序設置的最根本要求。
行政司法程序既不同於一般的行政程序,也不同於普通的司法程序,較之於一般的行政程序更正式、嚴格、規范,目的在於保證處理案件公正、及時;較之於普通的司法程序更簡便、靈活、易操作,有利於保證案件的迅速處理和靈活執行。
特徵
⒈行政司法行為是享有準司法權的行政行為,即以依法裁處糾紛為宗旨的行帆槐政司法行為。它按照準司法程序來裁處糾紛,堅持程序司法化的原則;
⒉行政司法行為的主體是法律規定的具有行政司法職權的行政機關,在我國,主要是指行政復議機關、行政裁決機關及調解機茄塌關;
⒊行政司法行為的對象是和行政管理有關的行政糾紛以及民事、經濟糾紛,這些一般都由法律給以特別規定。它們是由於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決定,或雙方當事人不履行義務,或行政機關、其他當事人侵害相對方合法權益而產生的,在權利和義務發生利害關系的爭議或糾紛;
⒋行政司法行為是行政主體的依法行政的活動,即行政機關依法裁處糾紛的行為;
⒌行政司法行為不同程度地具有確定力、約束力、執行力(行政調解的執行問題有特殊性)。但它對糾紛的解決一般都不具有終局性,所以原則上也具有可訴性,不服行政司法決定的還可以向法院起訴。
起因
法院是專職從事司法活動的國家機關。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職能在不同的國家機構間相互滲透,法院難以裁決專門性的國家事務,特別是行政職能日益廣泛復雜,非一般法院所能處理的。為此需要行政機關作為裁判者,解決行政爭議和某些民事糾紛。有的學者稱它為「准司法」活動。行政機關以裁判者身份解決行政爭議稱為行政復議或行政訴願。它相當於作為行政訴訟前置階段的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所解決的行政爭議,除法律另有授權外,主要是行政機關主管職責范圍內發生的爭議。行政機關以裁判者身份解決某些民事糾紛,一般僅限於法律有明確規定的事項。在行政復議中,上級行政機關不僅可以撤銷或維持下級行政機關的裁決,還可予以變更。行政司法的程序一般較訴訟程序簡單。
英國行政司法 英國根據公私法不分的傳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設立了大量的行政裁判所。英國行政裁判所是根據法律設置的,按照公開、公平、無偏私原則,解決政府在執法時與公民之間發生的行政爭議或公民相互間發生的民事糾紛。行政裁判所的活動具有濃厚的司法性質,以致有些學者將行政裁判所劃入司法系統,但它又是行政機構的一部分,是行政司法的一種特殊形式。
比較
美國行政司法:它接近英國模式,但又有其特點。美國從1887年設立州際商業委員會開始,特別是從1914年根據授權設立聯邦貿易委員會以後,數十個屬於行政系統的獨立管制機構有了准司法職能,即行政司法的職能。專司其職的官員稱主審官,1972年改名為行政法官。為保持行政法官的相對獨立性,對行政法官的管理也由該行政機關轉到文官委員會。1978年,美國從事行政司法的行政法官已達 804名。根據美國行政法的窮盡原則,管理相對人在未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訴以前,不能向法院提起訴訟。
法國行政司法:法國行政法院既屬於行政系統,又是一個獨立的司法系統,它是行政與司法的結合態納友。法國行政法院經歷了這樣的發展過程:從以行政首長裁決為主的部長法官制,到行政法院獨立性增加、行政機關的裁決與行政法院的判決並重,直至以行政法院判決為主。它是行政司法的一種特殊模式。
蘇聯行政司法:蘇聯行政司法表現為仲裁製度發達。從蘇聯部長會議至自治共和國、邊疆區和州,各級政府都設有國家仲裁局,不服仲裁者還可以申請復審。仲裁機關的主要職能是解決經濟爭議,不分民事或行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司法:行政機關作為裁判者解決行政爭議和某些民事糾紛。行政爭議由不服行政決定的管理相對人向作出決定的原機關或其上級機關申請復議。根據《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條例》,中國已全面建立了復議制度。
裁決對象
中國行政司法裁決的主要是行政機關在管理國家事務中和公民、社會組織之間發生的行政法律關系。根據《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行政復議解決的主要是行政機關影響公民、社會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的問題,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爭議。《行政復議條例》還對行政復議的管轄、機構、參加人、申請、受理、審理和決定的程序、期間、送達以及法律責任等作了規定。未經法律法規規定的,雖然也可以提出申訴,但屬於信訪范圍,一般沒有嚴格的次數和程序限制,也不能向法院提起訴訟。
民事糾紛制度
行政裁決制度:按法律規定,主管行政機關可對諸如土地、草原、森林等民事權屬爭議作出裁決。其中商標、專利的裁決由特設的評審、復審委員會作出。它們還處理商標、專利方面的行政爭議。當事人對行政機關的民事裁決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附帶提起民事訴訟。
處理與合同有關的民事糾紛的行政仲裁製度:其中經濟合同仲裁與勞動爭議仲裁,當事人對仲裁不服,可向人民法院起訴。但科技合同仲裁與著作權仲裁不同,必須經雙方同意,方可申請仲裁。仲裁裁決為終局。
法院、議會參與裁決行政案件:法院、議會等國家機關以司法手段解決行政爭議,也屬於行政司法的一種。法院解決行政爭議是行政訴訟。英美法系國家稱為司法審查,實行普通法院制,行政案件由普通法院管轄,適用普通法;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實行行政法院制,即在普通法院以外,設專職管轄行政案件的法院,適用行政法院的判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在人民法院內設行政法庭以管轄行政案件的制度。議會參與行政案件的裁決始於瑞典的議會督導制度〔見議會督導制度(瑞典)〕。議會督導專員有權受理一切控告國家行政機關和公務人員的申訴案件,有權進行調查、視察、批評、建議直至提起公訴。重點是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以後,有很多國家仿效這種制度,但大都僅限於對行政機關的監督。議會督導專員不能直接對案件作出決定,但由於議會具有權威性,它解決行政爭議的建議一般都被採納。從廣義上說,也可以把這一制度看成是行政司法之一。
部門職能
在我國,司法行政機關的內涵和職能,既不是上面所述廣義的,也不是狹義的,而是政府對司法工作進行行政管理的專門機關。司法行政機關是各級政府的組成部分。國家司法部屬國務院。地方各級政府的司法行政機關稱為司法廳或司法局。它不是司法機關,所以不能具體辦案。具體地說,就是在廣義的司法行政概念的基礎上,除去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等自己行使內部系統管理的司法行政工作任務之外的那一部分,主要含刑罰執行、法律服務管理、司法鑒定管理、人民調解、司法考試等幾大塊。
司法行政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對有關監獄管理、勞動教養管理、法制宣傳、律師、公證、人民調解、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依法治理等司法領域的行政事務實行國家管理的活動。
司法行政職能主要涵括普法依法治理、基層人民調解、監獄勞教、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主要職能。
一、職責調整
(一)取消已由國務院公布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
(二)取消指導監督社會法律服務機構審批工作的職責。
(三)取消組織指導公證員考試工作的職責。
(四)增加指導管理社區矯正工作的職責。
(五)加強監督管理法律援助工作的職責。
二、主要職責
(一)擬訂司法行政工作方針、政策,起草有關法律法規草案,制定部門規章,制定司法行政工作的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全國監獄管理工作並承擔相應責任,監督管理刑罰執行、改造罪犯的工作。
(三)負責全國勞動教養管理工作並承擔相應責任,指導、監督勞動教養的執行工作,指導、監督司法行政系統戒毒場所的管理工作。
(四)擬訂全民普及法律常識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各地方、各行業法制宣傳、依法治理工作和對外法制宣傳。
(五)負責指導監督律師工作、公證工作並承擔相應責任,負責港澳的律師擔任委託公證人的委託和管理工作。
(六)監督管理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
(七)指導、監督基層司法所建設和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基層法律服務和幫教安置工作。
(八)組織實施國家司法考試工作。
(九)主管全國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
(十)參與有關國際司法協助條約的草擬、談判,履行司法協助條約中指定的中央機關有關職責。
(十一)指導司法行政系統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組織參與聯合國預防犯罪組織和刑事司法領域的交流活動,承辦涉港澳台的司法行政事務。
(十二)負責司法行政系統槍支、彈葯、服裝和警車管理工作,指導、監督司法行政系統計劃財務工作。
(十三)指導、監督司法行政隊伍建設和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建設,負責司法行政系統的警務管理和警務督察工作,協助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司法廳(局)領導幹部。
(十四)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⑶ 行政法的正當程序原則有哪些意義
正當程序作為行政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同樣源於它從根本上承載了現代行政程序的基本價值追求——程序正義,
是確保程序正義在行政權力的運行中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具體而言,
所謂行政法上之正當程序原則或簡稱"行政正當原則",
即行政權力的運行必須符合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標准。根據前述行政程序正當性的三項最低要求——程序中立性、程序參與性和程序公開性,
行政正當原則可具體導出避免偏私、行政參與和行政公開三項基本內容。
1、避免偏私原則
2、行政參與原則
3、行政公開原則
首先,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有利於防止行政權力濫用,保障實體公正的實現。人類法治實踐的歷程表明,程序是對權力進行控制的最佳工具。一套組織嚴密,設計合理,充分體現各方面「聲音」的程序設計,無疑是使行政權力得以正確行使,相對人權利得以合法保障的最有效措施。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使命正在於此。它要求行政主體不偏不倚;它給予當事人要求進行聽證,參與權力行使的機會;規定了行政主體的表明身份,告知理由,說明依據等公開義務,從而使保證了行政權力得以公正、公平、公開的行使,防止權力濫用,保證了實體公正的實現。
其次,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體現了對人權的保障。在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基礎上,作為程序的參與人可以依據正當法律程序性條款直接享有和行使程序性權利,如被告知理由,要求進行聽證等,這可以規制國家權力的正當運行,是「以權利制約權力」的具體體現,從而保障人權的有效實現,防止國家權力可能給人權造成的不法侵害。
再者,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是民主精神的具體體現。民主的本質就是由人民當家作主,凡屬於人民自己的事,由人民做主。在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要求下,行政機關的一切行為,包括立法、執法、司法、監督等,都必須讓當事人或社會公眾廣泛地參與,這無疑是民主精神的具體體現。
⑷ 程序正當原則是什麼意思
行政機關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益的行政行為,必須遵遁正當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相對人,向相對人說明行為的根據、理由,聽取相對人的陳述、申辯,事後為相對人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等。下面由我為你介紹程序正當原則的相關 法律知識 。
程序正當原則的含義在行政法律規范中,程序性規范占據著極大比例,因此程序正當也是法律上對行政活動提出的基本要求。程序正當的具體內容也可以被分解為幾個方面:
1.信息公開,又稱情報公開,指的是行政機關應向社會大眾公開其活動的依據、過程以及結果,當然,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信息,不在公開之列。
2.參與原則:作出行政行為應當說明理由,並告知相對人權利;作出影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應當聽取相對人的意見;特別是作出對相對人不利的行為時,須聽取他們的陳述和申辯。
3.迴避原則:行政公務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論述素材範例:請結合自2008年5月1日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具體規定,運用行政法的相關原則對中國政府在汶川地震中的政府信息公開行為進行評價。
程序正當原則論述概要推行政府信息公開,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健全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的重要內容。
其一,有利於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設“陽光政府”,密切政府與人民的關系;
其二,有利於保障公民知情權,為公民參政、議政,實現公民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供前提條件;
其三,有利於防止和避免“暗箱操作”可能導致的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和政府部門間權責不明可能導致的互相推諉、互相扯皮等官僚主義和不作為現象,促進廉政、勤政建設;
其四,有利於人民群眾獲取其所需要的各種相關信息,為其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及維權提供必要的資訊和便利;
其五,有利於開展國際交往,提高中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公信力和確立政治民主與法治的形象。理性構建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政策和建議
政府信息公開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法治漸進,長期積累與發展深化的過程。這就需要制定與健全一整套與之相匹配的法律體系和實施方式來保證公開目的的實現。我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完善:
1.完善行政系統內部信息公開機制。
2.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的立法,實現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制化。
3.改革現行官員的政績考核制度。
4.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的救濟制度。
5.修改《保密法》等法律,科學地界定保密與公開的范圍。
6.加大新聞媒體的監督力度,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宣傳。
總之,推進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化建設,不僅有利於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而且還有利於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國家信息產業的發展。如何更好地推進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化建設需要社會各界力量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我們相信,隨著公眾信息公開意識的增強和參與政府信息公開事務的廣泛性,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必將沿著健康、有序的軌道前進。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美國憲法史中的地位1.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美國憲法中的確立
美國內戰前期,漢密爾頓在1787年的紐約州批准憲法會議上提出“正當程序”一詞,該條款包括了如下規定:除非依照“正當的法律程序”,否則,任何人都應得到保證,不被剝奪特定的權利。這對於後來憲法史的發展是一種具有創新意義的變化,“它構成了(美國憲法)第五條修正案和後來的第十四條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的起源”[1](第36頁),1791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五條修正案規定:“無論何人,除非根據大陪審團的 報告 或起訴,不得受判處死罪或者其他不名譽罪行之審判,惟發生在陸、海軍中或發生在戰時或出現公共危險時服現役的民兵中的案件,不在此限。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罪行而兩次遭受生命或身體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證其罪;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和財產。不給於公平賠償,私有財產不得充作公用。”這條規定適用於聯邦政府機關。
1868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規定:“凡在合眾國出生或歸化合眾國並受其管轄的人,均為合眾國的和他們居住的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實施限制合眾國公民的特權或豁免權的任何法律;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對於在其管轄下的任何人,亦不得拒絕給予平等法律保護。”這條規定適用於各州政府機關。美國憲法第五、十四條修正案所包含的“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的內容被稱為“正當程序條款”。
2.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美國憲政史上的作用
如果說正當法律程序在英國最早是貴族利用程序法律限制國王的手段,是程序意義的控權 方法 ,那麼在美國就是實體與程序意義並重的憲法原則。美國近代的《權利法案》奠定了正當程序的憲法原則地位。正當程序條款作為一項重要憲法原則在美國憲政史上發揮重大作用離不開美國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權,美國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權的充分運用又與正當程序條款息息相關。
看過“程序正當原則是什麼意思”的人還看過:
1. 試論憲法基本原則
2. 高一下學期政治必修2知識點
3. 行政合法性原則是什麼
4. 治安管理處罰程序和基本原則
5. 對憲法的解讀
⑸ 程序正當原則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之一
法律主觀:
所世搜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徹於行政法之中,指導行政法的制定和實現的基本准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既包括行政法的實然狀態的原則,又包括行政法的應然狀態的原則。包括以下原則:行政法治原則、適度性原則、互動性原則、程序正當原則。
基本原則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在法律規范空白和出現漏洞的時候,作為共同理念可以彌補法律的不足;任何行政法律規范及其實施都不得與其相抵觸[1].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既要體現行政法的應然狀態,又要體現行政法的實然狀態,而行政法的應然和實然不過是政府與公民關系或者說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的理想和現實的反映,同時行政法又要承擔規范和改造現實以一步步向理想趨近的責任。
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性質和功能:
第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一種「基礎性規范」,是產生其他具體規則和原則的規范。
第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一種高度抽象的並體現行政法的基本價值觀念的規范。
第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一種普通性規范,它對行政關系進行整體的宏觀的調整、規范。
第四,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不僅指導、調整整個行政執法行為,而且指導和調整行政法的整個立法行為。
第五,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不僅對行政法的立法、執法起宏觀指導作用,而且在一定的場合也直接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
二、原則的理解
(一)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或稱合法性原則,是各國行政法的共同理念或基本原則,其基本含義在於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必須依法行使行政權或者從事行政管理活動。
其要求為:職權法定(國家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的行政職權,必須由法律予以規定或授予);法律優先(又稱為消極的依法行政,行政活動均不得與民意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相抵觸,即法律優先於行政);法律保留(又稱積極的依法行政,具體是指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授權,法律無明文授權即無行政);
(二)行政合理性原則
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主體不僅應當在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范圍內實施行政行為,而且要求行政行為要客觀、適度,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
其要求為:比例原則(適當性--對行政行為的目的所作的要求,即行政行為的作出要適合於目的的實現,或者說不得與目的相悖離、必要性---為達成目的面對多種可能選擇的手段,須盡可能採取對人民利益影響最輕微的手段、衡量性--又稱狹義比例原則或平衡原則,指手段應按目的加以衡量);平等對待(行政主體應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國家應平等對待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正當原則(系指行政主體在作出行政行為時,應當符合一般的道德標准與生活價值觀。或者說,應當符合人們公認的「情理」標准。)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影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益的決定,尤其是不利決定時,必須遵需正當、公開的程序。具體要求為:行政公開(行政過程公開透明也是預防行政主體恣意、濫權和腐敗的有效手段);程序公正(在救濟程序領域,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有兩個: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任何人在受到不利對待時應當給予其陳述和辯護的機會);公眾參與(信息公開透明、充分保障公眾的參與機會、給予當事人陳述與申辯的機會)
(四)誠信原則
誠實信用,基本內涵主要包括誠實守信和信賴保護兩個方面。具體為:
1、誠實守信:
行政主體不得為了自身的利益、欺騙行政相對人,違反法律、法規、政策的初衷和目的。
政府在制定法律、政策、決定和作出承諾前,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復雜的情形,聽取多方意見,在慎重考慮的基礎上作出決定。
行政主體必須依法行政,不得任意反悔。
法治要求法律規范具有穩定搜謹歷性與連續性、可靠性與可預測性。
行政活動應具有真實性與確定性。行政主體作出行政活動,應出於真實的目的和意圖,意思表示真實、准確,真實性不只適用於行政法律行為,也應包括行政事實行為,如咨詢、信息提供等。虛假、錯誤的行政行為造成公民合法權益損害的,行政主體負有賠償義務。
2、信賴保護
信賴保護原則指人民基於對國家公權力行使結果的合理晌模信賴而有所規劃或舉措,由此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應受保護。
信賴前提:須有信賴基礎、信賴表現以及信賴值得保護
具體要求: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既得利益和合理期待。
(五)高效便民原則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應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人民和實現行政管理的目標。
具體要求:
1、高效原則,即以最低成本在最短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成果。
2、便民原則:是指民眾能夠方便獲得行政主體提供的公共服務。
(六)監督與救濟原則
1、所謂監督原則,即監督行政的原則,是指有權國家機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的行政活動有權進行監督與問責。基於「權責一致」和「有權力必有監督」的要求,監督原則主要包括監督與責任兩個方面的內容。
監督主要表現為:
(1)自覺接受「他律」監督。
(2)加強行政內部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
責任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行政機關有責任依法行使職權。
(2)對違法、不當行為及其他造成公民或組織權益損害的行為應當承擔責任。
(3)問責。
2、救濟原則
處於行政相對人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救濟權利,主要包括申請行政復議權、提起行政訴訟權、要求賠償權或補償權以及救濟過程中的相應權利等。這些救濟權的行使及實現,在我國主要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與補償等制度來保障。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四條 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責,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五條 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六條 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⑹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