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現代行政法發源地

現代行政法發源地

發布時間: 2023-10-02 13:05:23

Ⅰ 近現代行政法的主要發源地是法國

近現代行政法的主要發源地是法國。拿破崙全面立法法國六法體系是以憲法為根本法,以民法典為核心。法國1958年憲法設立憲法委員會並賦予違憲審查職能。是近現代行政法的主要發源地。

Ⅱ 行政法的淵源

一、行政法淵源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各國立法體制及標准不同,其表現形式也不同。一般認為行政法的淵源有以下幾種:

(1)憲法。憲法中確定的國家行政機關組織體系及其活動的基本原則,是國家行政機關設置和進行活動的法律根據。

(2)行政法律。由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憲法制定的國家行政管理活動方面的法律,是行政法的主要淵源之一。

行政法的淵源,是指行政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和來源。我國行政法的來源廣泛,主要是各類國家機關所創制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規范。一般來講,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及行政法的其他淵源等。

二、行政法的特徵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

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三、行政法的分類

(1)以行政法的作用為標准,行政法規范可分為下述三大類:①關於行政組織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編制、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規范,其中職權、職責規范是行政組織法規范的核心;再一部分是有關國家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雙方在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中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②關於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雙方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數量最多,涉及面最廣。③關於監督行政權的法律規范,即監督主體對行政權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監察、行政審計、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法律規范。這一類規范數量雖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點之一。

(2)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准,行政法可分為一般行政法與部門行政法。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行政救濟法等。一般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范圍廣,覆蓋面大,具有更多的共性,為所有行政主體所必須遵守。部門行政法是對部門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衛生行政法等。在行政法學上,人們通常在行政法總論中研究一般行政法,而在行政法分論中研究部門行政法。

Ⅲ 在行政訴訟中如何處理好法院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

一、我國行政訴訟中司法權與行政權關系現狀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條中明確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從這一條可以看出,我國《行政訴訟法》對司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定位是維護和監督,而且是「維護」在前,「監督」在後。除此之外,從《行政訴訟法》中的其他條款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司法權對行政權不僅重維護,輕監督,而且更多地體現出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容忍,或者說是無可奈何。

首先,《行政訴訟法》中關於行政訴訟案件受案范圍的相關規定,將人民法院能夠受理的行政案件限定在影響相對人人身權或財產權的具體行政行為范圍內,將抽象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以及侵犯相對人其他權益的行政行為排除在外。受案范圍的有限性必然導致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乏力。

其次,《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從而排除了人民法院對行政行為合理性的審查,使得司法機關的審查很多時候局限於形式,而對實質問題無法深入審查。而事實上由於行政裁量權的大量存在,大多數行政行為屬於合法而不合理的行為。對於這一類行政行為,可能其在實質上已經侵害了相對人的某種合法權益,但是司法機關卻無法提供救濟,因為其不屬於司法機關的審查范圍。監督深度的有限性,使得司法權對行政裁量權無能為力。

第三,《行政訴訟法》第44條關於訴訟不停止執行原則的規定,也體現了司法權在行政權面前的無能為力和監督乏力。一個錯誤行政行為的執行可能給相對人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而由於訴訟不停止執行的規定,大大削弱了司法權的救濟作用,而事後的補償或賠償有的時候根本無法彌補相對人的損失。

第四,《行政訴訟法》第54條關於司法變更權的規定。司法機關只有在「行政處罰顯示公正」的情況下才享有司法變更權,十分有限。而這有限的司法變更權在實踐中效果也並不理想。實際上,由於行政機關的強勢和司法機關自身的局限性,這有限的司法變更權也很少被適用。

此外,在現實運作中,行政權對司法權也存在著僭越的現象。一種情況是客觀上的僭越,即由於法律制定的原因造成本應專屬於人民法院的部分權力被授予行政機關。比如在行政復議、行政仲裁、行政機關居間裁決民事糾紛等行政行為中,行政機關行使的實質上就是司法裁判權。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勞動教養、原有的收容遣送決定權等權力本應該由公安機關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再由法院決定是否採取相關措施,而現在卻繞過法院,直接由公安機關按照行政程序做出決定。另一種情況是主觀上的僭越,即由於行政機關主觀故意而發生的僭越司法權的現象。比如有的地方的不成文規定——所有行政案件必須經本級人民政府同意才能立案,而事實上只有那些行政機關可能勝訴的案子才會被准許立案。

二、我國行政訴訟中司法權與行政權關系現狀成因分析

1、法律規范原因——《行政訴訟法》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印

新中國行政訴訟制度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真正起步是在80年代中期,直到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實施才算是正式形成獨立的制度。但是當時行政訴訟制度的出台也並沒有某種明確而成熟的理論作為支撐,只是承認了公民對行政機關的部分行政行為享有起訴的權利,將憲法第41條規定的公民享有批評、申訴、控告、檢舉等一系列權利制度化、具體化。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於如何將公民該項訴權落到實處,以及涉及更深層的如何處理司法權與行政權在行政訴訟中的關系都沒有深入思考。實際上,從晚清開始就有人在關注國外的行政訴訟制度。但是晚清的學習者們認為西方的富強是擁有先進社會制度的結果,他們為了實現「救亡圖存」的目的,人為地將西方的制度劃分為可以為中國社會服務的若幹部分,而不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尋找適合自己的制度。加上學習之初衷仍是為了使「滿洲江山永固」,這無疑與西方行政訴訟制度「限制行政權力,保護人民權利」的價值目標相悖。所有這些導致中國從西方引進的行政訴訟制度長期水土不服,無法適應中國社會的特殊情況,這也就為之後司法權與行政權的沖突埋下了種子。

2、具體制度設計存在缺陷




我國在具體制度上的設計缺陷也是造成司法權與行政權當下尷尬現狀的原因之一。

首先,法院的人、財、物受制於同級政府。作為一個國家機關,人民法院也是由一定數量的工作人員、財物構成的,這一點與其他的國家機關並無什麼差別。沒有了人員、財物作為支撐的法院,根本無法運轉,更談不上行使司法權。但是在目前的制度下,這些都受制於人,從人事任免到辦公經費再到生活設施無一例外。因此在現行體制下,法院考慮到種種因素,根本不敢「得罪」這些享有巨大總裁量權的行政機關,甚至為了順利辦案,還得取得同級政府的支持。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行政審判受到外部干擾太多,尤其是行政保護主義的困擾,這從行政訴訟中受案數目有限、居高不下的撤訴率和不盡理想的勝訴率上就能清楚地看出來。

其次,行政法官隊伍缺乏保障。與民事審判和刑事審判不同,行政審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行政訴訟解決的是由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發生於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及行政相對人之間的糾紛,其經常帶有強烈的行政領域的專業性與技術性,並且往往涉及行政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而行政審判的目的和作用就是實現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但是將公平價值放在首位的司法權監督難免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行政權的效率,甚至可能影響行政權行使的自主性。在我國,大部分的行政法官沒有從政經歷,缺乏相應的行政素養和技術素養,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限制了行政審判的效率。

三、完善我國兩權關系制度的建議

1、行政訴訟中區別對待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

法國是行政法的母國,是現代行政法的發源地。法國行政法的發展是隨著行政法院的產生、發展而逐漸成熟的。長期以來,法國的行政法院拒絕審查作為行政決定根據的事實問題,認為這屬於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范圍,不受法院管轄。隨著行政訴訟的發展,行政法院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逐漸擴張到對事實問題的審查中。但是,在行政法院的審判活動中,仍會區別對待法律問題和事實問題。如果行政決定沒有事實依據或性質錯誤時,法院會判決撤銷該行政行為;而行政行為違反法律時,法院則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判決。英美法系雖然與大陸法系在很多法律傳統和規則上有很大不同,但是美國的司法審查中,法院也會區別對待法律問題和事實問題。對於法律問題,法院的審查范圍較為廣泛,相應的權力也較大,甚至可能以法院的法律結論代替行政機關的法律結論。而在事實問題上,法院則一般比較尊重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不會用法院的司法認定代替行政機關的裁定。我國可以借鑒相關規定。

2、增強法院尤其是法官的獨立性,可以借鑒法國,建立獨立的行政法院體系

行政訴訟建立於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和制約,其理論基礎在於三權分立及司法獨立。基於行政審判特殊性的考慮,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監督政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在法官錄用制度和司法審查制度上使其完全獨立於行政機關甚至普通法院,顯然能夠解決長期以來行政審判中依法獨立審判的要求與實際上屢遭干涉之間的矛盾。獨立的行政法院的設置,一方面可以保障行政法院有獨立的人事、財物體制,使行政法院在制度上確有能力排除行政干預;另一方面,有助於加強社會輿論對行政審判的監督與評價,有利於防止司法腐敗。而且,將行政法院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有利於加強行政審判人員的凝聚力,在整體上加強排除行政干預、維護審判獨立的意識。

3、強化法官對行政業務的了解與認識,在行政訴訟的法官隊伍中增加一定數量的行政專家

通過對各國行政訴訟制度的研究可以發現:各國的行政訴訟普遍都強調法官的獨立性,確保法官在案件審判中不受到行政機關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干預。但法國行政訴訟有其自身的特點——政府參與。政府專員對於行政訴訟案件,就事實和法律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全面審查,提出自己的判決意見。在法國,在法庭庭審中,除參與訴訟的法官外,還有行政組的法官參加,一個案件是在經過幾次調查研究,結合法律專家和行政專家的意見才做出判決的。這樣。法官們只在各自擅長和熟悉的領域做出判斷,這樣做顯然更加能夠保證案件審判質量。

但是,在我國,行政權長期以來居於強勢和主導地位,顯然不適合在行政訴訟中讓政府人員也參與進來;但是由於行政事務的技術性和專業性要求,行政訴訟中又必須吸收一定數量的行政人員。因此,筆者認為,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我們可以在行政法官隊伍中吸收一些行政專家,包括行政學者以及曾在行政機關工作、有一定行政工作經驗的人員等。這樣可以增強行政法官整體上對行政業務的了解,從而提高審判效率。

Ⅳ 被譽為行政法母國的是哪個國家

法國是大陸法系國家的典型代表,素有"行政法母國"之譽,其行政法被許多國家奉為內典範.法國最容先從理念上承認行政法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法,並通過行政法院富有創造性的努力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行政法體系.支撐這一龐大的行政法體系的是隱藏在其背後的行政法基本原則.

Ⅳ 法國的行政法院由什麼組成

法國行政法院沿革
作者:張海斌
法國是「行政法之父」,是現代行政法的發源地。法國行政法的發展是隨著行政法院的產生與完善而逐漸成熟的。因此,對法國行政法院的沿革進行必要的梳理,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現代行政法的價值和精神。

眾所周知,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前,法國的行政權力掌握在資產階級手裡,而代表司法權的普通法院則掌握在封建貴族手中,兩者之間芥蒂頗深,相互抵牾。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資產階級掌握的政府頒布了許多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法律,但這些法律的執行往往受到代表封建勢力法院的故意阻撓和破壞,因此,為規避干涉起見,資產階級以「三權分立」為理論武器,在 1790年8月制憲會議上制定了關於司法組織的法律規定:「司法職能和行政職能不同,現在和將來永遠分離,法官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擾行政機關活動,也不得因其職務上的原因,將行政官員傳喚到庭,違者以瀆職罪論」。自此,普通法院便喪失了行政審判的權力。

雖然在大革命時期,制憲會議禁止了普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權力。但是在禁止以後的十年內,並沒有考慮設立一個行政法院來專門管轄行政訴訟。法國公民對於行政行為的申訴,主要由被訴行政主體的上級機關受理,而最終的裁判權屬於國家元首。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存在行政救濟,但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政訴訟尚未產生。拿破崙上台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於 1799年通過憲法,決定設立國家參事院(即現在的最高行政法院)。國家參事院除了起草和審查法律外,還受理公民對於行政機關的申訴案件。但是,由於參事院的裁決必須以國家元首名義作出,此時行政裁判權仍由國家元首保留著。普法戰爭後,國家參事院一度被取消,但1872年即被恢復。同時規定,國家參事院以法國人民的名義行使行政審判的權力。據此,行政審判權不再是法國國家元首保留的權力,國家參事院在法律上成為了最高行政法院。後來根據1872年的法律,又成立了一個許可權爭議法庭,專門裁決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之間的許可權爭議。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由於 1799年國家參事院的設立,並沒有取消部長對行政案件的裁決權。因此在當時,除非法律規定可以直接向國家參事院起訴,一切行政案件必須先由部長裁決,不服部長裁決,當事人才可以向國家參事院起訴。此即所謂「部長法官制」。1889年12月,最高行政法院在著名的卡多案件的判決里,正式否定了部長法官制,規定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可以直接向國家參事院(最高行政法院)起訴。自此,總體意義上的法國行政法院制度才正式形成,從而奠定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並立的二元司法制度。

Ⅵ 行政法的中西方比較

本人認為,為了更好地比較中外行政法的歷史發展,應該首先了解各自的發展歷史,這是前提所在,然後再分別對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進行比較。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應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編行政法學》,譚宗澤,重慶出版社,2001年。
參考資料: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10-23/1507300.shtml

Ⅶ 法國行政法產生的歷史條件

對於法國行政法學的認識,首先必須提及其「行政法母國」的顯赫地位。作為一種客觀現象,行政法首現見於法國;而作為專門研究這一客觀現象的法學學科,行政法學也被公認為肇端於法國。因此,要了解現代行政法各項制度的生成和原則的發展,要理解現代行政法學的基本精神和原理,就必須對法國行政法特別是法國行政法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及有基本的掌握。

一、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與發展

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以現代行政法的出現為前提。現代行政法是相對於古代行政法而言的,它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法,只有在依法行政的法治國條件下才能產生。[1]「法治國」要求公民有權讓國家和政府遵守法律,而所遵守的法律又是由公民或者其代表制定。由此可知,現代行政法只能產生於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因為那時才有真正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法治國觀念的存在。所以說,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不會早於19世紀的中後期。

應注意的是,法國行政法學並非與法國行政法處於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具有滯後性。行政法學作為一門系統的獨立學科,而不僅僅是行政法律和法規的分類、整理和解釋,在法國的發生是相當晚的。[2]與法國其他法學學科,諸如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等相比,行政法學算是「朝陽學科」。盡管法國最早的行政法學著作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然而法國行政法學的研究在19世紀的後期才開始展開。[3]關於法國行政法學誕生的時間與原因,我國著名行政法學家王名揚先生認為有如下幾點[4]:

一是行政法須誕生於法治國條件下才稱其為現代行政法,因而只有到了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才能產生行政法及行政法學,這一點與民法、刑法的產生時間和條件有大大的不同。[5]

二是法國行政法學的產生與法國的行政法院的建制密不可分,因而行政法院的建立與成熟也制約著法國行政法學的發展。法國最高行政法院自從1799年成立以來,逐步改進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才完全定型,成為現代的行政法院,作出有影響的判決。法國早期的經典行政法學理論的提出都是與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最高行政法院的判例密不可分的。

法國行政法已有大約150年的歷史,但法國行政法學的飛躍發展則是近20內實現的。在此之前,法國行政法學則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6]根據法國著名行政法學家莫里斯·奧利弗的研究,法國行政法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潛在的創造期」(1800~1818)、「明顯的形成發展期」(1818~1860)、「組織化的時代」(1860~20世紀20年代)三個階段:[7]

(一)「潛在的創造期」(1800年~1818年)

該時期,法國行政法院的審判職能還不健全,處理行政案件的判例尚未公開,有關行政法研究的系統著作也沒有面世。隨著法國行政法院各種活動的展開,學者們已經注意到它在法國政治和法律生活的重要意義,從此就開始對未公開的判例進行闡釋。1814年出版的馬卡雷爾(Macarel)的《行政判例要論》(E『lemens de jurisprudence administrative)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二)「明顯的形成發展期」 (1818年~1860年)

該時期在法國行政法學界出現了幾件較大的事件,這些事件有力的推動了法國行政法的發展,從而最終導致了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第一件大事是1818年至1860年法國行政法學界關於行政法院改革的論戰。由於自1799年法國行政法院建立以來,它的功能並不是十分完善。因而眾多學者都在討論行政法院的功能轉變問題,其中有「行政國家論」的觀點,也有「司法國家論」和「行政裁判國家論」的觀點。經過論戰,「行政裁判國家論」成為主流觀點。第二件大事是行政法講座在法國大學的開設。1819年3月24日根據國王的敕令,在巴黎大學法學院創設了「行政法講座」(une chaire de droit administratif),以此來適應有產階級與市民了解國家租稅、警察行政、土地徵用、公共工程建設事業等方面行政法知識的需要。自此至1837年12月12日,根據法王的敕令,法國全國各個大學的法學院中全部設立了「行政法講座」。第三件大事是「巴黎學派」和「普瓦捷學派」的形成和發展。這兩個學派分別依託於巴黎大學法學院和普瓦捷大學法學院,故而得名。「巴黎學派」和「普瓦捷學派」的形成及其活動,積極地推動了法國行政法學的發展。第四件大事是論述行政法各論的作品大量出現。1840年以後,法國出現了以行政法院成員為核心的構築行政法學總論體系的活動,行政法院副院長、建設部部長和國會議員維因(Vivien)在1845年出版的《行政研究》(Etudes Administratives)一書中,首次將行政法分為總論(總則)和各論(分則)兩大部分,從而在法國(不言而喻,也是在世界上)最早開始對行政法總論的研究。第五件大事是行政法各論的論述作

熱點內容
工商法中是否有試業期 發布:2024-11-17 05:47:28 瀏覽:560
企業法律顧問公示 發布:2024-11-17 05:37:34 瀏覽:986
經濟法基礎教材電子書非廣告 發布:2024-11-17 05:22:41 瀏覽:101
參與傳銷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7 05:21:48 瀏覽:149
工廠寢室規章 發布:2024-11-17 04:54:42 瀏覽:179
幼兒園職業道德 發布:2024-11-17 04:30:51 瀏覽:37
新婚姻法課件免費 發布:2024-11-17 04:25:02 瀏覽:725
法律責任的比喻句 發布:2024-11-17 04:24:12 瀏覽:955
公務員遴選法律知識匯總 發布:2024-11-17 04:05:12 瀏覽:480
公安機關防控疫情法治同行 發布:2024-11-17 04:00:40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