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時代中國行政法的認識
㈠ 行政法新論的問題:從行政法產生的角度,談我國行政權利的現狀和行政法的發展趨勢
我國行政法的建立和完善,應當說是我國的民主與法治建設同步的,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分散在集中、從低層次到高層級的逐步發展的過程,其中有兩次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一是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和實施,它從司法監督的角度有力推進了行政程序法制建設,其中有宣言式的規定條款:具體行政行為違背的法定程序的,得以撤銷;二是1996年《行政處罰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全面行政程序法制建設的開始,《行政處罰法》的重要貢獻在於:在行政訴訟法確立的程序違法無效的原則上,又進一步確立了保障公民權利與促進行政效率相結合的公正、公開原則,規定了告知、陳述、早辯和聽證等程序制度。總體來看,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化的進程逐步加快,並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主要表現在:
1、新憲法為行政程序法律化提供了憲法依據。西方國家的憲法中往往有關於行政程序基本原則的規定,這些規定構成這些國家行政程序的根本法律淵源。我國憲法並沒有專門明確規定行政程度的基本原則,但是,憲法中的有些規定卻可以被認為是行政程序法律化的依據。例如,憲法第2條第3款規定:「人民依照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一規定是行政程序法上公開原則、參與原則的憲法依據。
2、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法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建國以來,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使行政程序無法可依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20世紀80年代以後,行政程序法律化的進程明顯加快,有關國家機關先後制定了《行政法規制度程序暫行條例》、《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行政復議條例》、《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等等。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使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覆蓋面大為擴大。
3、某些行政領域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程序制度。雖然目前我國的行政程序制度總體上還比較落後,但從局部看,有些領域的行政程序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如行政處罰程序、行政復議程序等。以行政處罰以例,1996年頒布的《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決定的簡易程序、一般程序和聽證程序,以及行政處罰的執行程序都作了統一、明確、具體的規定。此外,還制定了大量專門規定特定領域的行政處罰程序的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這使我國行政處罰程序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規則體系。
4、體現現代法治精神的行政程序制度開始得以確立,隨著法制建設的發展,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化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行政程序已不再被單純地看作保障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它的控權功能和保護公民權益的功能逐步被立法者所認識,其結果,使得我國行政程序中以控制行政權和保護公民權益為主要目的、體現現代法治精神的規則和制度逐步被確立。例如,告知程序、聽證程序、迴避程序、復審程序等。這種變化表明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化逐步向現代化邁進。
5、行政程序制度獲得了相對獨立的法律地位。隨著國家法治的發展,行政程序開始獲得獨立的法律地位。例如,《行政訴訟法》明確地將程序合法作為行政行為合法的三個必要條件之一。《行政處罰法》則明確規定,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這些規定表明,我國行政程序不再是行政實體法的附庸,它已經獲得了獨立的法律地位。盡管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化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化的水平還比較低,行政程序法律化還存在諸多問題。
二、完善我國行政法的必要性和趨勢(途徑)
就我國行政法存在的種種問題和不足來看,我國行政程序制度應當加以改進和完善;根據行政法學的一般理論和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我國行政程序制度加以改進和完善,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要求,我國行政程序制度應當加以改進和完善;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行政程序制度也應當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完善我國行政程序制度,是改變我國向來重實體、輕程序這一落後觀念的必要途徑
行政法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有機統一,行政程序制度是行政法律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完善的行政程序制度,就談不上行政實體法律目標的實現,甚至還可能帶來破壞和其它消極的作用。在行政法制建設的起步階段,一般地說,行政程序法往往成煤其實體法的附屬品,行政程序法遠沒有行政實體法發達。但是,隨著行政法治與民主觀念的提高,行政過程中的一切活動,不僅實體上要求合法,而且帶必須在程序上合法。行政程序法的興起和發展,使其具有與行政實體同等重要的法律效力和地位。違反程序法則,與違反實體法規則一樣,都將影響行政行為效力。
行政程序法在行政法中的地位,在美國,行政法就是正當的法律程序,行政法就是行政程序法。美國學者認為,「程序法是執行,而法律的生命在於執行,從實際的觀點來看,程序法的重要性超過了實體法。一個健全的法律,如果使用武斷的專橫的程序去執行,不能發生良好的效果;一個不良的法律,如果用一個健全的程序去執行,可以限制或削弱法律的不良效果」。在我國,以往往重實體法,輕視程序法,認為行政行為只要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上有所不足,責令予以補政即可,一般不影響行政行為的效力。近年來,人們開始重視程序法,認為違反程序也是違法。立法上在規定實體權利義務的同時,作出了適當的程序性規定。其實,從某種意見上說,程序法比實體法更重要,如果存在著一些實體規則,但沒有好的程序規則去執行,實體規則定是再漂亮,沒有程序規則來保障,十有八九是執行不好的,相反,即使沒有實體法制,但卻有一個良好的程序法律,我們仍然可以實現理想的目標。為什麼在執法中經常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關鍵是我們的法律缺乏科學合理的程序設定,以致受該實體法律規范調整的人可以尋找很多對策來對付這個法律,致使法律得不到貫徹執行。有時實體法無法解決的問題,通過程序法可以公平合理地解決好。即使沒有一個實體規范,只要有一個好的程序規定,事情仍然可以處理得很好,所以行政程序規范具有獨立存原的價值。
行政機關的程序義務在很多情況下將會影響相對一方的實體效權益,但也有相當一些行政程序,並不涉及相對一方實體權益,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意味著就沒有權利義務問題。首先,行政機關不履行程序義務,即程序違法,是行政機關違反法律的問題,就「違法」這一點而言,是實體違法還是程序違法,並無差別;行政機關違法而不糾正,其危害遠較公民違法要嚴重很多。其次,實際上程序問題也涉及到實體問題。比如,在檢查公民身份證時,公安人員必須首先出示自己的證件,這是表示身份程序。是否表明身份,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影響相對一方的合法權益。立法者設置這一程序,首先是為了體現執法工作的嚴肅性,也是為了防止假冒,避免社會秩序混亂,損害國家利益。可以說,在很多情況下,程序的背後都體現著國家的、社會的某種更高層次的利益。
凡是違法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這也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一項重要原則。這一切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同樣應當追究法律責任。
(二)建立和完善我國行政程序制度,是發揮行政程序法功能的基本的主要途徑
各國的行政程序法律由於其價值取向不盡相同,在功能上表現出一定差異。從理論上講,現代行政程序法功能有三種:
一是效率型。以提高行政效率為其基本功能。這種類型的行政程序法律講究比較少的人力、財力來進行行政管理。
二是控制型。以控制行政權力為其基本功能。這種類型的行政程序法律側重於防止行政機關超越職權、濫用權力。
三是權利保障型。以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程序權利為其基本功能。這種類型的行政程序法律側重於保護相對各種合法權益,尤其是程序上的權利。
我國行政程序法的功能類型應當是以效率為基礎的權利保障型。學術界普遍認為,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應當兼顧權利保障和效率兩方面。以提高公民的民主和法治意識來看,應當保障公民的程序權利。但是,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如果脫離社會利益而過分強調公民權利的保障,就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也要把效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效率型和權利保障型都是非此即彼的思路,並不可取,「並重型」的具體設想是把效率和權利保障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兼顧權利保障和效率。這樣的功能類型既不是完全的效率型,也不是完全的權利保障型,而是介於的選擇。立法者應當從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出發,考慮每個公民的具體利益應當保障到什麼程序。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處理好效率與權利保障的關系,因為效率更多地反映社會利益,而權利保障更多的反映個人利益。處理兩者關系的原則是:以提高效率為范圍,以權利保障為目標,在效率允許范圍內,對權利的保障努力達到「最大化」。
要實現行政程序的上述功能,只有通過完善行政程序制度,即通過科學的立法,才能構建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只有有了完備的或盡可能完備的程序法,才可能發揮程序法的功能,以保障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實現公共管理職能,同時又最大限度的維護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以實現社會的正常運轉和社會進步。
(三)行政程序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地發揮行政程序制度的積極作用,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提高行政效率。行政程序在行政行為中無處不在的,實體法不通過一定程序,就不可能被實施。為批准某一申請,可以通過幾個部門,蓋幾個章就簡明迅速地完成,也可以蓋上幾十甚至幾百個章,使這一程序成為一個漫長的難以完成的過程。對當事人從事一種行為,可以放任,可以要求備案,也可以要求審批,程序不同,效率也不同;對於審批許可,是規定一個月,還是三個月,直接影響行政效率。程序法的作用,就在於將合理的、即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保護公民權益的程序法律化、制度化,免去不必要的程序或簡化繁瑣的程序,從而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2、制約作用。所謂制約作用是指行政程序法能夠在程序上對行政機關起制約作用,防止其失職、越權和濫用職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行政程序法律使行政程序或為行政行為產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條件。行政程序法律使行政程序成為行政行為產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條件。行政程序合法,不等於運用實體法也正確;但是,如果行政程序嚴重違法,即使運用實體法正確,也將導致行政行為無效。例如,依照我國專利法規定,專利局批准專利權必須經過三個月的公告期。這是批准專利權行為的行政程序。如果專利局不經過公告程序就給予申請人專利權,那將導致該行為無效,即使申請人的發明實際上已符合專利的條件,還是不能獲得專利權。第地理與腐敗行為等行政違法行為做斗爭的重要手段。行政違法中的失職和濫用職權等行為,大都與行政程序不健全、不規范有關。例如,在公民申請某貳權利的程序中由於沒有明確的時效限制,就可以為以權謀私開方便之間。處罰程序中缺少說明理由和聽證程序,就便於濫用職權。行政程序強調公開原則、參與原則,都對防止腐敗起積極作用。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將從制度上制止腐敗、違法現象,保證為政清廉。
3、保護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僅要靠行政實體法予以規定,還要靠程序法予以保障。例如,在行政處罰中設置說明理由,聽取意見以至聽證、裁決的順序性程序,就具有避免和減少濫用職權,保障個人和組織法權益的作用。
總之,適應依法治國、建議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我國加入WTO的需要,必須建立和完善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我認為,我國盡快制定「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等,並對有關單行法律、法規、規章等作進一步的清理,以備在制定我國統一的行政程序法時參考。
參考書目:
1、施瓦茨《行政法》群眾出版社
2、林紀東《行政法》
3、趙震江《中國法制四十年》光明日報出版社
4、周旺生《立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5、王名楊《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6、王名楊《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7、王名楊《美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8、應松年《行政法新論》中國法制出版社
9、應松年、徐平《行政行為法》人民出版社
10、應松年、徐平《涉外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1、羅豪才《行政審判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12、應松年、胡建淼《中外行政訴訟案例述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3、馬懷德《行政訴訟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4、姜明安《行政訴訟與行政執法的法律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15、張宗厚《法學更新論》雲南人民出版社
㈡ 對行政法的認識
法律解析:
行政法的目的是限制政府權力。這是公民權利本位思想的體現,即法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利益。 法治行政的基本要義表現為: (1)行政權的作用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2)行政權沒有法律依據,不得使人民負擔義務,或分割其權利; (3)行政權沒有法律依據,不得免除特定人在法律上應負的義務,或為特定人設定權利; (4)法律經各個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時,其裁量權的界限,仍須受法律限制。 一切行政權力的行使都必須根據法律,服從法律,遵守法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 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 訴訟 。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 法規 、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㈢ 行政法的感想
行政法的創制的主體是立法者,而不是行政者。行政法的創制卻又是行政法范圍內的命題,這真是一對悖論。
行政行為法是規范行政主體行政行為的法,還是規范相對人行為的法?規范相對人行為的法是不是行政法?行政組織法可以由行政主體自己制定嗎?如《公務員暫行條例》——如何體現管理管理者?《行政訴訟法》從屬於行政法嗎?那麼,本人期待的未來的《司法法》體系將如何構建呢?訴訟法的本質是規范司法主體的司法行為,還是規范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
立法監督形同虛設。司法監督走走過場。根源:行政權一權獨大。
行政權的特徵:不需民主(立法需民主),可以主動(司法必被動)。換言之——行政權可以——主動不民主!!!普天之下,如何讓人不愛「她」。為什麼獨大呢?唯追求者甚眾,其中還不乏精英豪傑。在中國,原本就是先有行政權(也可以說是諸權合一),而後,直至近晚才出現立法權和司法權。而且,此二權皆脫胎於行政權。因之,必受制於行政權,必仰賴於行政權,必膽寒於行政權,必依從於行政權。特別是當此二權羽翼尚未豐滿之時,註定唯行政之命是聽。這就是鐵的事實。就象江河是流淌的一樣,上述流變的事實已經逝去,未來的事實也一定流變。這就是鋼的規律。有分歧的只是對流向的理解和把握。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則是金科玉律。
行政系統的內部監督無異於「左手打右手」。自己監督自己,這是連話語者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大義滅親是例外,手足情深是規律。
行政復議作為一種成體系化的制度,其存在的合理性應當追問。在諸多方面與行政訴訟制度雷同,因而具有替代效應。差異性是事物存在的根本理由。的確,復議比之於訴訟在合理性審查、受案范圍、附帶審查抽象行政行為、簡便程度、不收費用等方面有可取之處。但在整體上,是訴訟的翻版。兩種驚人相同的制度居然「前仆後繼」、「薪火相傳」,不排斥,卻鏈接。實在是一種驚人的浪費。復議不在於實質有別於訴訟,而僅僅是審查者的身份的差異。復議的弊端更是致命:屬自我監督,有悖公正;不開庭審理,無法公開。是想節省資源,還是多此一舉?是想維護尊嚴,還是威信掃地?實際效果是:費力並未討好。也許訴訟法完善之時,就是復議法正寢之日。
現有的行政訴訟制度沒有能夠恰當的處理審查相對人行為的合法性與審查行政主體行為的合法性二者之間的關系。名義上是審查行政主體行為的合法性,但實質上卻將二者混為一談、糾纏不清。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國的整個行政法體系沒有清晰的區分相對人違法與行政主體違法二者的界限。
恰當的制度可以這樣設計:區分行政管理之訴與行政侵權之訴。一、行政管理之訴是指,行政主體依法享有行政管理權,應主動管理行政違法行為(即相對人違法行為),有權先行處置,如相對人信服,則糾紛歸於平靜。如相對人不服,則可由行政主體將其公訴至法院,由法院最終裁決相對人的行為是否違法。而行政主體的管理行為,不是行政管理之訴審查的對象。在訴訟中,行政主體負舉證責任,證明相對人的行為違法。二、行政侵權之訴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時,違法行政(含不作為),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相對人將其訴至法院,由法院裁決行政主體的行為是否違法。此時的相對人也可能另有違法行為,但不是本訴的審查對象。在訴訟中,相對人負舉證責任,證明行政主體的行為違法。
如此劃分絕非多此一舉,梳理了法律關系,明確了控辯雙方的地位,確立了訴訟規則,將兩類截然不同的訴訟從混雜到分離,是行政法體系構建質的飛躍。
由於行政管理之訴的被告不是行政主體,而恆定是相對人,因此這種訴訟不存在「民畏官,而不敢告官。」這一根本制約現有「民告官」訴訟制度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因素。在原有的行政管理體制中,行政主體「三位一體」——一身兼三職:「立法者」(規則的制定者)、執法者(規則的實施者)、「司法者」(糾紛的決斷者)——儼然就是全能的「上帝」。試問,站在「無所不能」的行政主體的對立面,有誰能夠不粉身碎骨?行政管理之訴至少讓解決糾紛的職能與行政主體相分離。只要相對人不服,就可以「坐享其成」的當上「免費」(敗訴者,應付費。)被告。此種設計絕非異想天開、空穴來風,而是將現有的行政主體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制度進行合理化改造之後的制度升華。同樣面對相對人不履行具體行政行為為其設定的義務,均要過法院這一關,與其「暗審」,不如「明審」。正如兩人賽馬,比誰慢。要不突破固有思維模式,無法比。只有善於求異思維,才能敢於換乘坐騎,快馬加鞭、爭先恐後。原有的訴訟模式無論如何完善,均無法解決相對人「不敢告」、「不願告」、「不能告」的體制性弊端!!!近幾年,每年的民事訴訟案件均已達數百萬件,而行政訴訟案件卻徘徊在十萬件上下。真應該統計一下,每年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數量,以及理論上的「出錯概率」(當然,只具參考價值。)。我想,就算是萬分之一,也應該遠遠超過十萬。只需因勢利導,便使得解決在行政管理領域中出現的糾紛——「天塹變通途」。
行政管理之訴的另一個思維來源就是刑事公訴。至於刑事公訴權屬於行政權還是司法權,由於答案太過明顯——當然屬行政權,因而不再展開。在此,有必要談一下行政違法(即相對人違法)與犯罪的關系。很簡單,「五十步笑百步」——同質不同量。兩種行為均是對社會有危害的違法行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對它們的防範與制裁也自當機理相通。於是行政公訴應運而生。只是出於投入——產出的效益考慮,才設置行政主體的先行處置權(准司法權)。從中過濾大量輕微、明顯的行政違法行為。只有重大且有爭議的行政違法行為才會啟動行政公訴。理性相對人自然也不會虛擲敗訴費用,甚至還有寶貴的時間。
國家在國家范圍內,無疑是第一強勢主體,超越於任何其他個體主體和群體主體。在享有更多權力的同時,理應盡到更多的義務。其中就包括賠償義務。其賠償范圍及額度,理應最寬廣、最充實,而不是相反。按支付能力計,在個案中,強勢民事主體的賠償數額尚可達天文數字,國家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要合乎國情。而且是在一國之內進行比較。關鍵不在於能不能,而在於願不願。
當然,賠償之訴與侵權之訴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與管理之訴則毫不相關。這也正面解決了以往行政訴訟與行政賠償訴訟之間不尷不尬的關系的難題。
國家賠償與民事賠償在性質上並無二致。除了主體不同之外,余皆相同,自然也包括歸責原則。這是公理,但不是現實,好在我們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關於公務員的責任追究問題,不是空白卻勝過空白。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活生生的自然人才是唯一的、真正的責任歸屬主體。否則,一定是責任虛置。雖然國家責任與個人責任不可同日而語,但二者之間的因果關聯卻客觀存在。因為沒有哪一個國家行為不是由自然人來決斷、來實施的。除了作為整體的最高立法機關(因為他們就是全體國民的化身,自己說自己錯了只有象徵意義,而無實際意義。)的公職行為外,任何其他公權機關的違法行為,其行為的自然人均難辭其咎。然而現實卻是,只要不觸犯刑律(即使觸犯刑律,也因職位高低,罪減若干不等。),皆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行政」(非行政法之行政)責任形同虛設。原本,公職人員違法(不論故意還是過失)理應「罪加一等」,卻由於沒有完善、有效的追究機制,反而使某些人有恃無恐,變本加厲。系統內的自我約束何堪眾望。至善之道應是確立外部懲戒制度,即在侵權之訴中,只要行政機關敗訴,就自動啟動監察執法程序,將個人責任落到實處。
行政主體職權法定也不盡然。例如,現行《憲法》授予行政機關「立法權」——沒有人能否定行政立法的本質是立法,而不是行政。除非不承認立法與行政的差異。我以為,公法領域至少有如下三條公理(當然,如果不被世人所認可的話,我將試圖通過證明使其成為定理。):一、權力分立,界限清晰。二、權力專屬,不可讓渡。三、權力有限,越權無效。顯然,《憲法》也應該服從這些至高無上的原則。立法機關將專屬自己的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似有不妥,其效力值得疑問。立法的本質是制定規則,而且是一體遵行的規則。因此,只有民意代表才是唯一適格的制定者。此種與主體的身份特質密不可分的專屬性決然排斥轉讓。自然,包括民意代表自身也不享有此種權利,他或他們不可以也不應該把國民的重託「轉贈他人」。此等職權法定值得商榷。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行政主體法定。時至今日,其立法之路仍漫漫且修遠。究其原因,是行政權的性質與邊界無從確定。我們先人沿襲了千餘載的、卓有成效的吏、戶、禮、兵、刑、工的行政權力格局在新時代遇到了新挑戰。在不能准確把握時代脈搏的情況下難免搖移不定。常識告訴人們,法律規范越少、越晚的往往是權力越大的部門。因為沒有誰天生願意受到約束,當然包括我本人在內。
我的觀點非常鮮明,所謂的抽象行政行為當然不是行政行為,而是立法性質的行為。其存在又缺乏法理基礎(前已論及),實屬怪胎。我建議的時間表是:在未來五年內,取消鄉級(抽象行政行為,下同);在未來十年內,取消縣級;在未來十五年內,取消市級;在未來二十年內,取消省級;在未來二十五年內,最終取消國務院級。其他規范性文件在未來十五年內徹底從地球上消失。地方規章在未來二十年內,轉制為地方法規;部門規章轉制為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在未來二十五年內全部轉制為法律。到那時,中國不再有「紅頭文件」,有且只有法律和地方法規。當然,我希望在未來五十年內,所有的地方法規也將全部轉制為法律或特別法律(只對特定地區或特定人群適用)。再大膽,再樂觀一點,在未來一百年內,各主要發達國家國內法將全部轉制為統一的世界法。試看未來的環球,必是法律大同的天下。
上述設想的實現還有賴於立法機關自身性質和地位的回歸和實現。最突出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就是代表專職、機構常設問題。目前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均是定期臨時召集會議制,只有各級人大常委會才是常設機構。其人員雖為專職,但人數極為有限。形成了一元雙層體制,大會與常委會的權力界限極為模糊。給人的印象是,常委會往往起著比大會更為重要的作用,從而使大會的權力虛置。代議機關在民主社會無疑居於至關重要的核心地位,而且須臾不可或缺。僅僅常委會常設,遠遠不能適應其工作的難度與強度。我們的立法任務絕不是因為太少而需要精簡機構,恰恰相反,立法機構遠遠沒有起到其應該起到的作用。人大的各項職權遠未落實到位,人大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遠未在國民心目中樹立。所有這些的實現,均有賴於改革現有的一元雙層體制,將人大自身常設,而且讓每一位人民代表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由各級各類機關領導來兼任。至於具體人數,會議的頻度,則屬細節問題,無須贅述。
《行政處罰法》最大的缺陷就在於,處罰目的與邊界的迷失。有受害人的刑事責任與所有民事責任的目的在於——復仇與補償,使受害人的心靈得到慰籍。那麼,無受害人的刑事責任與所有行政責任(相對人違法所應承擔的責任)的目的呢?懲罰的結果得不到受害人心靈慰籍的效果。為過錯付出代價嗎?那就要首先分析論證過錯所侵犯客體本身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此種客體顯然不是恆定的、當然的。正如行政許可的范圍一樣,應做最窄的界定,且具有流變性。但願,世人不會認為我們是一個濫罰的國家。
法治,法治,還需良法之治。良法又有高低之分:低者符合民意是也;高者符合天理是也。看來,立法的理論與實踐還是我們的軟肋。只談行政,以及以行政機關為主體的立法,實乃隔靴搔癢。
行政強制更是一團亂麻。所謂行政強制只能是行政主體實施之強制行為。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根本與本題無涉。如果法院居然也能成為行政強制的主體,那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是一種簡易司法審查程序,早已超越行政行為的范疇。即時強制與強制措施也不是並列關系,而是目的與手段。自行強制則應根本杜絕。勞教無疑是行政處罰的變種,自然應——依法予以取締。
行政程序是行政行為存在的方式。它所能規范和約束的只是行政行為的表,而非里。它可以解決最表象化的問題,行政權的根本是由授予行政權的立法來決定的。
如何監督行政機關?最簡單的道理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至少要有一種不遜於行政機關的力量的存在。
㈣ 修訂行政法有什麼重要現實意義
2021年1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於2021年7月15日起施行。本次修改對適應新時代要求,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切實保護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而在事業單位有關考試中的涉獵,同樣不容忽視,因而在此進行若干典型說明。
行政處罰概念的明確
對行政處罰的概念,一直缺乏從法律上下的定義,這應當說是立法的遺憾。《行政處罰法》作為調整整個行政處罰領域的基本法,沒有對行政處罰的內涵和外延做出明確的界定,不利於整個行政處罰領域法治的統一。進而,國家立法機關在制定行政處罰相關法和行政立法機關在制定行政處罰相關法規時,對處罰對象和處罰范圍的確定也沒有嚴格的可循標准。本次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第二條明確規定: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
這一規定明確了行政處罰的主體是行政機關,行政處罰的對象是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政處罰的內容是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較為全面地反映了行政處罰的內涵和外延,為進一步實現行政法治鋪平道路。
處罰種類的完善
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種類進行了調整,第九條明確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警告、通報批評;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這一規定進一步體現了行政處罰的基本種類,即財產罰、行為資格罰、人身自由罰和聲譽罰,使行政處罰的分類更加科學,更突出的意義是進一步解決實踐中迫切需要進行處罰類措施但是又無法可依的問題。
行政處罰實施權的基層延伸
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增加第二十四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可以決定將基層攜物簡管理迫切需要的縣級人民政府部門的行政處罰權交辯褲由能夠有效承接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行使,並定期組織評估。決定應當公布。承接行政處罰權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按照規定范圍、依照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處罰。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應當加強組織協調、業務指導、執法監督,建立健全行政處罰協調配合機制,完善評議、考核制度。
此項規則的設立,是面向我國基層執法能力不斷走向完善的現實情況,對處罰的權力進行明確的下放。一方面會提高行政執法效率,但是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強監管。
刑事與行政的銜接細化
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增加規定:對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免予刑事處罰,但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司法機關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有關行政機關。即在刑事程序之後還需要行政處罰的,司法機關要將案件移送有關行政機關。同時,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還要求行政處罰實施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強證據材料移交、接收銜接,完善案件處理信息通報機制。
這如同在案件運行方向的問題上增加了潤滑劑,使得案件辦理更為協調,也更為高效。
證據規則的完善
此前,對於法定可採納的證據類型,並無實際明確的規定。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專門增加第四十六條對行政處罰的證據種類做出規定,明確了證據包括: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意見、勘驗筆錄和現場筆錄。證據必須經查證屬實,方可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本次修訂,基本上依照著刑事訴訟的模型進行了規定和設計,但是又有其獨特的勘驗和現場筆錄,在未來的執法過程中還將綻放出更璀璨的光輝。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到國家層面對立法科學的高度重視,同時也需要謹記法治發展的謙虛謹慎態度,從而推動中國法治社會日新月螞螞異的科學化、系統化。
㈤ 請簡要歸納中國行政法的特點
它有5個特點,分別是廣泛性、變動性、表現形式多樣性、豐富性和規范性。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中國行政法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4)行政法規范是以多種多樣的法律形式表現出來的,是由多種不同效力等級的行為規范組成的統一體。
(5)行政程序性規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類行為規范,與行政實體性規范通常交織在一起,其存於同一個法律文件之中。
㈥ 試論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的概念可以從內涵和界說兩個方面來討論,前者的內容是行政法的定義和分類,後者內容是行政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
我國行政法,是調整由於國家行政管理發生的行政關系法律規范的總和。對於這一定義,可以從行政法的調整對象、調整方式和調整功能幾個方面來認識。
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行政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實現其行政職能的社會形式,是國家行政機關在實施國家行政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總稱。由於行政職能的廣泛和實現方式的多樣性,它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和種類也是多樣的和變化的。除了國防、警察和財政等基礎職能比較穩定外,行政機關的經濟和社會管理等職能會經常變化;新的法律部門的出現和發展,也會影響行政法的調整范圍。因此,對於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的種類和范圍,應當根據社會需求和行政職能的變化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述。
行政法對行政關系的調整方式,就是賦予行政關系以法律權利義務的性質,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職能的過程,成為依法設立、變更和消滅行政法權利義務的過程。任何違反行政法義務的行為,無論是國家行政機關還是其他行政法義務主體都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是行政法調整方式區別於行政政策調整方式的基本標志。
行政法的調整功能,是指行政法調整行政關系的整體作用。行政法有賦予行政機關管理職權以保證行政效率,監督行政機關以防止和消除行政違法行為兩方面的功能。在行政法的發展過程中這兩種功能可能會有所側重,但是總起來說它們是結合起來共同發揮對行政機關的規范作用的,只是片面地強調其中一個方面是不可取的。
行政法的分類,是按照一定的標准對行政法規范進行的劃分。合理的分類有助於建立統一和諧的行政法體系內部結構。首先,可以分為一般行政法和部門行政法,或者稱為行政法的總則和分則。行政法總則是行政法的普遍原則和共同規則,適用於全部或者多數行政領域,行政法分則是只適用於特定行政領域的規則。行政法總則是行政法學的研究重點。行政法總則以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和行政監督法為基本結構,相對穩定。其中,行政組織法是有關行政組織的職能、組織、編制和公務員錄用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分為行政機關組織法和公務員法兩大部分內容;行政行為法是有關規范行政機關和公共組織行使行政職權,實施行政行為的實體和程序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涵蓋行政機關實施抽象與具體各類行政行為;行政監督救濟法指有關對行政機關和公共組織及其工作人員行使法定行政職權和履行法定行政職責進行監督,並向受到侵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供救濟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部門行政法內容豐富結構多樣,可以按照中央行政部門的事務管轄進行分類。例如,我國司法部執掌的律師、公證、獄政、法制宣傳和國家司法考試等行政事務稱為司法行政。因為行政事務在各個部門的配置經常進行調整,所以部門行政法的分類也要相應地經常進行變動。其次,行政法還可以分為行政實體法和行政程序法,分類標準是權利義務的性質。具有實體權利義務性質的行政法規范屬於實體行政法,具有程序權利義務性質的行政法規范屬於程序行政法。當代行政法高度重視行政程序法對行政決策和當事人權利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得到迅速發展。
行政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對於行政法的制定和適用有重要意義。行政法與其他法律部門共同構成我國法律體系。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適用范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同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這里首先考察行政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法律部門法律規范的一些重要特徵,然後對行政法與憲法、民法、刑法等幾個基本法律部門的關系做些分析。
行政法律規范的重要特徵有以下幾個方面:(1)缺乏統一完備的實體法法典。實體行政法律規范一般不集中地規定於一個法典式法律文件中,而是分散地規定於不同行政領域和不同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文件當中。這主要是由於國家行政管理內容的復雜多變和管理層次繁多,難以在一個法律文件中做窮盡性列舉規定。(2)行政職權職責的統一性。行政機關的權利義務在行政法上表現為行政職權和行政職責。行政職權和行政職責都有依法履行的必要。行政機關在取得公共職權後,不能像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那樣進行處分,否則會構成瀆職、失職或者不作為違法。(3)行政法律規范立、改、廢的經常性。由於國家行政管理內容經常更新,所以行政法律規范處於經常化的變動過程之中。行政管理所面臨的是日新月異的社會需求,成文法多數是在總結過去經驗基礎上概括形成的,難以對後來發生的事情准確預料,國家行政機關又不能像民事主體那樣以自主協商的方式來確定行政權利義務,這就給實行依法行政帶來困難。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之一就是建立行政法律規范立、改、廢經常化的機制。行政法的穩定性主要體現為行政法律規范立、改、廢機制的穩定性。
關於行政法與憲法的關系,有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首先,憲法是國家根本法,行政法是普通部門法,憲法是建立和發展行政法的根據和基礎,因此憲法與行政法是根本法與部門法之間的從屬關系。其次,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有特殊性的一面。國家行政機關活動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基本職權,需要直接由憲法和憲法性法律規定,這主要是從建設國家民主制度著眼的。由於近代憲政制度歷史發展的原因,行政制度歷來都是憲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行政法與民法的關系,首先表現於調整對象方面。民法調整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並且以主體的平等性為特徵,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包括但是不限於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並且以命令服從為其主要特徵。其次表現為行政法對民法實施的保障作用。這種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顯得更為重要。例如,行政法關於土地等不動產行政管理的規定,保障著民法物權的取得和使用,行政法關於工商行政的管理,保障民事交易的安全等。
關於行政法與刑法的關系,首先,表現於刑法對行政法秩序的保護。刑法是國家運用刑罰同犯罪做斗爭的行為規則,刑法所懲罰的犯罪包括侵犯國家行政管理秩序的刑事違法行為,並且在我國刑法分則中佔有很大的篇幅。其次,刑罰與行政處罰都是國家制裁具有社會危害性的違法行為的制度,它們之間需要相互銜接和協調。
㈦ 簡述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
憲法及其相關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程序法【分析】 有法可依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部門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協調、體例科學。構成當代中國法律體系的法律部門主要有憲法及其相關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和程序法7個法律部門。
憲法及其相關法作為部門法之一的憲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礎和主導性的法律部門,是其他部門法所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最高依據,處於特殊的地位和起著特殊的作用。憲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除了包括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一佔主導地位的法律文件外,還包含有一些處於附屬層次的法律文件: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和代表法、國籍法、國旗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公民基本權利法、法官法、檢察官法、立法法和授權法,等等。
行政法
行政法是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由調整行致管理活動中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之間發生的行政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組成的。行政法與行政法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行政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是規范和調整行政法律關系的法律的總稱。行政法規作為一種法的淵源,是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行政法是由眾多的單行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構成的。行政法可以分為—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兩個部分。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有: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復議法、公務員法,等等。特別行政法則指對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管理活動適用的法律、法規。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國家安全法、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監獄法、土地管理法、高等教育法、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海關法,等等。
民商法
民商法是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民商法分為民法和商法兩個次級法律部門。關於民法和商法是分立還是合一,各國做法不268盡相同。從立法模式上看,我國採取的是民商合一的模式。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婚姻、家庭、收養、繼承等方面的法律規范。商法是民法的一個特殊部分,是指調整商事法律關系主體和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是在民法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適應現代商事活動的需要逐漸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公司、破產、證券、期貨、保險、票據、海商等方面的法律規范。
經濟法
經濟法是有關國家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經濟法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和政策的法律,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則、方針和政策的法律,預演算法,審計法,會計法,統計法,農業法,企業法,銀行法,市場秩序法,稅法,等等。
社會法
社會法是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關於這一法律部門的理論還不完善。一般認為,社會法是指調整國家在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的主要功能是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事業發展。該部門的法律規范主要包括:保護弱勢群體的法律規范,如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等;維護社會穩定的法律規范,如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法律規范,如環境保護法、能源法、自然資源保護法、生態法等;促進社會公益的法律規范,如社區服務法、彩票法、人體器官與遺體捐贈法、見義勇為資助法等;促進科教、文衛、體育事業發展的法律規范,如教師法、科技進步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法、衛生法,等等。
刑法
刑法是規定有關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刑法是一個傳統和基本的法律部門,在國家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人們最為關注的一個法律部門。我國有關犯罪和刑罰的基本規定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這一法典中。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單行決定。這些規范都是刑法部門的組成部分。
程序法
程序法部門指規范因訴訟和非訴訟活動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由訴訟程序法與非訴訟程序法兩部分構成。訴訟程序法是有關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簡稱訴訟法。我國的訴訟法主要由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組成。非訴訟程序法主要包括仲裁法、律師法、公證法、調解法等基本法律構成。
㈧ 對行政法本質的認識
,「飛關於如何評價行政法的作用問題, 我
攀鉀行政法學界雖已從行政法的階級性、行
』 , 川聲政法的內容、行政法與改革的關系等多種
視角進行了探討, 依然存在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
在於從行政法的社會價值取向即其所追求的社會
作用方面, 如何認識行政法的本質當前, 對行政法
本質的不同見解, 基本可以歸納為「 保權」 、「 控權」
和「 平衡」三種觀點。
「 保權』論者認為, 社會主義行政法與資產階級
行政法有著根本不同的性質、目的和作用。資產階
級行政法的作用, 就其根本點來說, 是加強資產階
級對人民群眾的統治。社會主義國家的行政管理
是與人民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管理, 因而社會主義行
政法主要是管理法, 本質上是保權法, 不應襲用資
產階級行政法學的控權論當然, 「 保權」論者並不
否認行政法的控權作用, 但與資產階級行政法的控
權作用有本質區別。
「 控權」論者認為, 西方資產階級的行政法, 主
要作用是控制行政權, 社會主義行政法也不例外,
主要作用同樣是對行政權實行法律控制。這並非
簡單移用西方行政法學的觀點, 而是建立在對行政
權力本質認識基礎上的, 正確揭示了行政法與行政
權之間的關系行政權力的性質不因國家不同而
有差別, 它是社會秩序賴以維持的力量。因而在任
何國家, 行政權力都是強制他人服從的, 行政法存
在的原因就在於行政權力存在及其運行有可能損
害他人利益, 需要行政法加以控制「 控權」論者又
認為, 主張行政法有保權的作用, 或者既有保權作
用又有控權作用的「 兩面說」 , 都是不能成立的。
「 平衡」論者認為, 行政法具有「 保權』和「 控權」
的雙重性質, 但這兩種作用是統一的, 並非截然對
立的。「 控權」是在行政權超越行政法治軌道時的必
然要求, 而這同時也就意味著當行政權在合法范圍
內行使時, 它就應當予以保護和維持的, 這本是行
政法治的題中應有之義。同理, 保權也不是偏袒, 而
是保證行政權合法運行, 這種保護實質上也就包含
了控權的要求。「 平衡」論者強調指出, 平衡是一種
狀態和過程, 把平衡解釋成折衷是一種誤解。因為,
平衡是以不平衡為前提的。在此前提下尋求平衡,
是通過對行政權的合理控制實現的。但這種控制
只是實現平衡的手段, 目的是促使行政權合法有效
運行, 使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得以協調統一。
以上三種見解均有可取之處, 但不敢苟同。從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馬克思主義人民主權理論角
度分析, 一毅可以說, 行政法的本質魷最保護人民
利益。眾所周知, 近代以來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的
主題, 是人民與政府的關系間題社會主義民主在
內容和形式、理論與實踐各方面, 都以追求人民與
權力的統一為原則。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國家一切
權力屬於人民並接受人民的監督。在人民與權力
統一的原則下, 一方面確認人民與政府是主人與公
仆的關系, 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包括作為政
府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公
仆, 另一方面, 肯定人民利益高於一切, 必須切實保
護, 不容侵犯和損害。因此, 保護人民利益是社會主
義民主政治和馬克思主義人民主權理論的本質所
在。同時這也是我國憲法的根本要求。我國的行政
法律制度是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基礎, 以馬克思
主義人民主權理論為指導, 以憲法為依據建立和發
展起來的, 因此, 具有保護人民利益的一般屬性。行
政權的設立和行政主體的確認, 行政行為的實施和
監督, 歸根結底, 都是為了保護人民利益
㈨ 學習行政法心得體會
行政法治對法律至上的要求必然要通過正當程式來實現。關於學習行政法的心得體會有哪些呢?下面我為大家分享的是的範文,希望你喜歡!
篇一
近日,局機關組織了「三學.三防.三規范」的學習活動,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談學習《行政許可法》後的一些體會。
行政許可是 *** 機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一種重要手段,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 *** 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事關 *** 工作的全域性。行政許可權運用得好,利國利民;運用不好,輕則影響公民權利,重則影響 *** 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長期以來,由於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亂設許可、濫用許可權現象時有發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人民群眾熱切期盼改革行政許可制度。1998年開始,順應民意,適應時勢,各地方先後開展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取消了一批行政許可審批專案,規范了行政許可行為。專案減少了,手續簡便了,時限縮短了。一時間,各種便民措施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辦證大廳、辦事大廳、一個視窗對外、一站式服務、網上辦理等新的許可方式成為媒體追蹤的熱點,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2001年國務院開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正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通行做法,行政許可法這部中國特色的法律,歷時7年起草、審議,蓄勢而發,應運而生。它反映了我們對行政許可的規律性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標志著依法行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體現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對我國 *** 管理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作為規范 *** 共同行為的一部重要法律,行政許可法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遵循合法與合理、便民與效能、監督與責任的原則,把制度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對行政許可的設定、實施主體和程式、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作了全面規范。 行政許可法通過妥善處理 *** 與市場、 *** 與社會、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系,明確什麼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什麼事項不可以設定行政許可。這就從制度上防止了作為公權力的行政許可對社會經濟生活和公民個人生活的過度干預,有利於 *** 轉變職能,有利於 *** 管理方式創新。
行政許可法規定,只有全國人大及其會、國務院和省級地方人大及其會可以依法設定行政許可,省級人民 *** 可以依據法定條件設定臨時性行政許可,其他國家機關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這些規定,有利於從源頭上改變行政許可過多過濫的現狀,有利於維護法制統一,確保政令暢通。
行政許可法規定了行政許可依據、實施過程和結果的公開制度,有利於行政機關減少「暗箱操作」,防止濫用行政權力,保證公眾對行政許可行為的知情、參與和監督。
行政許可法規定了實施行政許可的主體制度,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制度,「一個視窗對外」制度,實行統一、聯合、集中辦理制度,規范了行政許可的申請、受理、審查和法定程式和期限。這就有利於行政機關樹立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保證 *** 工作更好地實現和維護最大多數人民的最大利益。
行政許可法對違法、越權以及不遵守法定程式實施行政許可,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這有利於強化行政機關的責任意識,確保權力與責任的統一,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
行政許可法的實施涉及 *** 管理理念的革新,它所確立的原則和一系列制度,是對現行行政許可制度的重大變革與創新。長期以來,對行政許可的監督與管理脫鉤,權力與責任脫鉤,權力與利益掛鉤;即將施行的行政許可法卻對此提出了相反的要求。再如,批條子長期以來氾濫於我們的行政管理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講,批條子就是一種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法就是要管住「條子工程」。因此,貫徹好行政許可法會「削弱權力,觸動利益,加重責任」。面對這樣一種革命性的鉅變, *** 法制機構首先要帶頭學習這部法律,准確理解、正確把握,要在 *** 工作領域內,幫助轉變不適應行政許可法精神的思想觀念。這對 *** 法制機構來講,的確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維護國家法制統一,保障政令暢通,是各級 *** 法制機構的職責。依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或規范性檔案、有關地方 *** 規章或規范性檔案中關於行政許可的規定都要進行清理。 *** 法制機構不僅要清理與行政許可法不一致的內容,還要清理無法定授權的實施行政許可的主體。根據行政許可法的規定,行政許可原則上只能由行政機關實施,非行政機關的組織未經法律、法規授權,不得行使行政許可實施權。但有些地方的法制工作機構在地方非常薄弱,上一次機構改革時,有些縣市一級的 *** 法制機構基本被撤並掉了。行政許可法雖然賦予 *** 法制工作機構相當繁重的職能,那麼,沒有 *** 法制機構的縣、市又如何進行清理工作?如果沒有專業的法律工作者幫助當地 *** 搞好清理工作,行政許可法在當地很可能成為一紙空文。清理主體很難,因為編制這個領域 *** 法制機構很難進去,如果不確定 *** 法制機構的權威,行政許可清理、行政許可實施主體的清理等,都無從談起。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 *** 加強對實施行政許可法的監督檢查是 *** 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行政許可法規定的 *** 的一項重要責任。 *** 法制機構作為 *** 的法律顧問就必須協助本級 *** 和 *** 部門建立健全有關的監督制度,加強對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這就要求各級行政領導必須認識到行政許可法在推進依法治國方略過程中的重要性,支援 *** 法制機構的工作。不可否認的是,行政許可法是一部控權或者減權的法律,沒有幾個領導願意削弱行政審批權,如果 *** 領導對行政許可法的認識和所擁有的法律意識不能達到一個高度, *** 法制機構工作再努力,也無法完成這一使命性的任務。因此,應該創新一種實施行政許可法的監督機制,使 *** 的法制機構能夠獨立地行使監督權。讓隨意撤消、藐視 *** 法制機構的鬧劇不再上演 古人雲: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是各級 *** 和 *** 各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我們堅信,只要各級 *** 和 *** 各部門特別是領導幹部,從實踐「 *** 」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堅持執政為民,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充分認識實施行政許可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自覺性和主動性,扎扎實實工作,就一定能夠把這部法律實施好,並通過貫徹實施這部法律,加快 *** 職能轉變,加快管理方式創新,加快推進依法行政程序。
篇二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但依法行政本身卻不等同於法治。由於對法治的理解不同,依法行政的表現形式往往多種多樣。
一、行政法治的內涵
第一,法律至上原則。在依法行政中,法律至上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1.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高規范。2.依法行政規則。 *** 的依法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在法律沒有規定時,行政機關無權像公民那樣自由地活動。3.合法性規則。行政行為的范圍和內容必須由法律設定。4.保證實施原則,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行政機關的職責是執行和實施法律,對於行政機關來說,不僅有消極的義務遵守法律,而且有積極的義務採取行動,保證法律的實施。
第二,正當程式原則。程式是實體的保障。沒有正當程式的規范,行政法治要求的法律至上就難以實現。因此,行政法治對法律至上的要求必然要通過正當程式來實現。
第三,公平救濟原則。依法行政意味著行政相對人能夠及時有效地通過法律渠道糾正行政侵權行為,也就是必須存在公平有效的行政救濟。
二、行政控權 依法治國
我國依法行政的提法是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如果說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權 ,體現依法治國實質要求的依法行政,必然以行政控權作為其本質內容,這是我國依法行政的本質特點。
三、走向行政法治的具體步驟
1、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如果說,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行政的前提的話,那麼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則是行政執法的關鍵。十五大檔案指出:「一切 *** 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行執法責任和評議考核制。 」從而把依法行政與保障人權緊密結合起來。行政執法在國家各種權力中是最活躍、最經常、最普遍、最直接運用權力與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有著最密切關系,因此最容易發生侵權問題。以前,行政機關責任意識淡薄。行政權力必須服從於法律的預設,法律的行政權力處地支配和控制地位,行政機關應積極,主動發揮管理功能,服務功能並適當運用自由裁置權,樹立行政機關的新形象至關重要。
2、提高公務人員素質。公務員是依法行政的主體,是代表國家的形象,執法的好壞將影響到整個西部開發的成功與否。守法、護法又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義務。只有全民法律意識增加了,行政執法才有廣泛的基礎。
總而言之,行政機關應積極能動地發揮其管理功能,服務功能,並適度運用自由裁量權,提高行政效率。必須堅持法治原則、法律至上原則、正當程式原則、公民救濟原則。建立依法行政的法律體系,強化依法行政觀念,為實現依法治國起引導、橋梁作用。
篇三
「一事不再罰」原則在我國理論研究與立法實踐中尚有未得以充分明晰之處,導致了行政管理實踐中的一些混亂、相悖狀態。
一、《行政處罰法》對「一事不再罰」處罰主體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確定性。對幾個機關都有管轄權的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該由哪個行政機關進行處罰沒有明確的規定。例如有的規章法規規定對某一違法行為,可以由幾個機關去處理,與此同時,無論是出於現實還是法理都不允許相對人對處罰的主體進行選擇。因此,由於部門利益、權責劃分不清,機關間協調不盡充分等原因,在實踐中產生了由不同行政機關分別進行一次行政處罰而在事實上產生「一事多次罰」的形式上合乎法律原則但卻悖離原則的內在價值要求的合法、矛盾現象。被稱為行政處罰主體的競合。這無疑是不符合行政統一性、行政法治、行政管理價值的追求的。
二、《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適用法規時的沖突沒有提供合適的沖突適用規則。隨著行政法制的發展與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對社會關系調整、保障的日益細化,一個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侵犯了不同社會利益客體的後果,這時就可能會出現保護不同利益客體的特別法都對該行為競相適用,而同時產生幾個不同的法律責任、法律後果的現象。被稱之為法律法規適用的競合。而此時如果對相對人依據不同的法律法規做出幾個不同的處罰決定,就明顯違反「一個行為,不得兩次以上處罰此處亦可表現為幾份處罰,但處罰之間肯定會出現時間上的先後、客觀上的表現也是次序不同」的原則。而如果只做出一項處罰決定,往往會面臨一般法與一般法之間、特別法與特別法之間互無優位難以決定選擇適用的難為局面。這種情況給行政主體的處罰管理提出了行政執法實踐上的難題。
三、《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都有處罰權、相同行政職能的不同行政主體由誰處罰、是否排斥相同的處罰無提供法定指引。我認為這是行政處罰主體競合的另一種特殊表現形式。由於市場經濟的發達,物流、人流、資金流與智力成果大流通在全國范圍內甚至世界范圍內的出現,一個違法行為在一地已被一個行政主體處罰後,是否還應承擔另一地另一相同職能但主體資格不同的行政主體以相同理由、依據而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呢?例如司機王某運送西瓜由A省到C省,途中被A省道路行政管理部門認定車輛超載並處以罰金。後途經B省又被當地路政管理部門以超載為由處以罰金。最後進入C省境內再次受到C省路政管理部門的相同理由依據的第三次處罰。這確實,我國《憲法》與《行政組織法》都授權有關。
行政部門與行政主體資格與相應的處罰許可權。他們均以行政主體身份進行行政規制、行政管理。其主體資格是法定的。以「一主體沒有實施兩次處罰,他主體並不代表本主體」的理由進行抗辯似乎有其邏輯、法理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這種現象在現實行政管理處罰中廣泛的存在。「一事不再罰」原則對此似乎顯得無能為力。
㈩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什麼該如何去理解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定義理解:
一是指導行政法制定、執行、遵守以及解決行政爭議的基本准則,是整個行政法的理論基礎,是貫穿於整個行政法的主導思想和核心觀念。它又分為實體性基本原則和程序性基本原則.
二是貫穿行政法之中,指導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等活動的基本准則,它是人們對行政法規范的精神實質的概括,反映著行政法的價值和目的所在。
三是貫穿行政法律規范之中,指導行政權的獲得、行使及對其監督的基本准則,也是揭示行政法基本特徵並將其與其他部門法區別開來的主要標志。
四是只貫穿於行政法始終,指導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的基本准則或原理,是行政法精神實質的體現,是行政法律規范或規則存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