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什麼是行政法平衡理論

什麼是行政法平衡理論

發布時間: 2024-01-02 17:28:04

『壹』 行政法平衡論主要內容。

主要就是平衡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正當利益。

『貳』 平衡論的意義

「平衡論」至今尚屬理論萌芽時期,其自身亦需一個不斷的自我反思和建構過程才能漸臻完善的理論體系。我們在思考和構建「平衡論」體系時日益感受到,「平衡論」的提出對我們進行行政法學研究而言更具深遠的方法論意義:(1)「平衡論」雖然是一個部門法學的研究課題,但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其他部門法學等廣泛領域,因而,如果要求得「平衡論」的更深發展,就必須打破部門法學之間以及法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的學術隔離,既保持本部門法學強勁的身我發展勢頭,又不遺吸收其他部門法學和學科的思想精華,並向後者貢獻自身的成果;
(2)「平衡論」必須藉助對行政法及行政法學歷史的真實反思和積累,因而,我們必須打破我國行政法學研究只重視對制度的歷史性描述、輕視或忽視對行政法學基本理論歷史進程的關注的狀況;
(3)「平衡論」作為一個部門法的理論基礎無法脫離具體文化環境,它若求進一步的完善,我們就應對法律制度的建設進行文化的闡釋和證明,尋找「平衡論」落根成長的本土基礎。
任何一種希冀揭示人類生活某一方面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或理論,都是建立在關注現實建構和反思歷史的艱難歷程之上的。我國目前正在經歷一場人人皆已感知的大規模解構和建構運動,這一場運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廣度和震撼力令世人囑目。然而,嚴峻的現實問題以簡單明了的方式表述出來了:怎麼做?於是,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等各類學科都試圖在自己的專攻領域提出基於嚴肅、認真的歷史反思的新的建構理論。「平衡論」就是在這樣的廣闊背景中誕生的。「平衡論」關注現實並希望對我國制度和理論建設具有現實意義,這在前作《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中已作詳述,現扼而言之,即:(1)依據「平衡論」基本原理,准確把握立法、執法、司法三個法制環節各自的重心和平衡及各法制環節之間的制約和平衡,可保證行政法制健康、協調地發展,擺脫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配置不平衡的法制現狀;(2)依據「平衡論」,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型「政府——企業」互動模式,推動市場經濟的發育和成長;(3)依據「平衡論」,可真正實行民主價值和效率價值有機統一的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4)依據「平衡論」,可全面、准確地認識現代政法的本質和作用,從而可重構既符合世界行政法發展方向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較成熟完善的行政法學體系。

『叄』 平衡論的范疇及其主要觀點

不同領域的「平衡」范疇有不同的涵義,行政法的「平衡」范疇主要有兩方面的涵義:狀態和方法。行政法的平衡狀態是行政機關與相對方之間形成的兼容非對等性的權利抗衡狀態,是行政法的最優化狀態。平衡同時是實現行政法最優化狀態的一種方法,在行政法的立法,解釋及適用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平衡論是有關行政法本質的理論體系,由最基本的理論主張和一系列關於行政法基本理論問題的觀點組成。

『肆』 對行政法的惠民理念

對行政法的惠民理念

摘 要 行政法基本理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產生的,不同的社會背景,會形成不同的行政法理念,同時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整個社會政治法律制度的價值取向的關鍵就在定義好行政的理念。

如今,在當下構建和諧中國,和諧社會以及政治經濟制度不斷變革的大環境下,公眾希望政府履行為人民服務的聲音越來越高。

隨著行政主體們在權利方面意識的增強,在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中,惠民成為最重要的要求,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出現了惠民理念的行政觀念。

關鍵詞 行政法 理念 行政惠民

從古至今,無論是公眾、政府還是學者,對於行政法理念的研究歷來不缺乏。

行政法的理念也在研究變化中不斷變遷:從過去的行政管理論到控權論;當前我國業內普遍認可是平衡理論、行政法合作理念、平等以及契約等理念,但我國目前努力營造和諧的大背景下,管理行政法的思想意識是不是會因此出現新的變化,這些變化怎樣發展?怎樣調整行政法的內涵以確保其適應現階段行政實踐的要求,才能真正的做到服務行政,指導行政。

一、有關行政法理念的形成發展探索

(一)行政法的管理理念

管理行政法的理念是與管理行政法的理論同時出現的一種行政法理念。

在我國,管理理念是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的行政法理念。

有人對行政法做過如此的定義:“行政法是概念上的管理方法,可以說就是對國家進行管理的法律。

在管理上,對應的那方要承擔起義務,執行權力是由行政機關來完成的。

因此,雙方形成了履行義務和行使權力的關系。”但是在管理行政法中,依法行政的性質會受到來自“法”的范圍大小的影響。

有人還針對這一問題做過這樣的描述:強制力作為主要的組成部分,強迫對方服從是行政的主要特徵。

但以當今的視角看來,管理行政法因為在實際運作中將行政相對方完全撇開,缺少了實體的參與,因而並不能很好地體現法的理念和精神,從而逐漸被淡出人們的視角。

(二)行政法的控權理念

控權理念是起源於歐美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行政法理念,其發展得益於兩個最有利的條件: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理論以及自由民主的觀念。

控權理論主張:“只有那些盡量不管的政府才是真正的好政府”;每個國民都期望政府控制行政權是通過“干涉最小化”的方式來實現,這樣能偶最大化的確保公民行使自由的權利。

它以控制行政權力的行使為核心,具體內容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控權理論主張用最小的權利發揮最大的效果,最小的權利是指它的功能只是發揮有限范圍內的有限權利,比如保護公民的財產人身安全。

如此來抑制行政權利的濫用,也阻止了行政權對公民隱私的侵犯。

第二,控權理念認為要適當限制行使行政權利的手段和方法,這里包括行使手段的實體意義以及限製程序的意義,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對抗行政權力的目的。

最後,控權理念的行為准則是“依法行政”,通過這樣的准則來對自由量權進行控制,如果沒有法律,就無從談行政。

通過限制行政主題的作用范圍確保另外一方公民的自由與權利。

著名的行政法學家戴雪就是這種主張的支持者和積極維護者,他提出的對專橫武斷的權力的掌控,即是控制行政權力的.體現。

(三)行政法的平衡理念

行政法中的平衡,是要將國家、公共、個人方面的利益都統一起來,實現行政雙方在權利和義務方面的平衡關系。

簡而言之,平衡行政法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意識公平配置權利義務的立法工作:二是要在整個行政法的解釋過程和適用過程中都平衡各方的利益。

由此,行政法律規范進行義務和權利的分配時,就不可以將視角限制在一個角度,而是要照顧到每個角落,不能只關注一方利益。

平衡得照顧到各方面利益的前提是相對方的積極參與其中,如此才能夠正確探尋到不同主體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管理行政法、平衡以及控權等理念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出現的,並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的先進理論,但是在當下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特定背景下,作為行政主體,如何最大限度地將行政權利還給相對方,如何把更多的資源利益劃分給另一方,怎樣友善對待另一方等問題應當其具體你離的目標和方向指針,新的行政理念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被強烈呼喚,就是一種把公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新的行政法理念。

(四)新興行政法理念概要

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新的行政法理論,新的行政法觀點等層出不窮,不僅國外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思想,我國學術界也提出了許多諸如:合作、契約、契約平等等理念。

盡管多方沒有取得一致的共識,但他們的核心思想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平等合作的意識。

平等合作理念抬高了相對方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希望以此來實現行政的民主化,從而為它提供了一種理想化的關系模式,因為行政主體因為擁有比相對方更多資源,就不可能單純的是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平等協商。

我國作為較早關注行政法的國家,突出行政機關的服務性質,行政機關保障義務方權利的新理念,這和當前所說的行政惠民的內涵式統一的。

所以,行政惠民理念因為對行政主體和相對方的明確劃分,而相比於其他行政法理念而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相更符合,更能突出政府的民本立場,從而當仁不讓的地發展為基本的行政法理念。

二、惠民理論的生成有了社會現實性條件

惠民理論的生成有其前提條件,得益於所處的社會現實條件的發展和成熟。

惠民理論在我國的提出,有以下幾點:首先,我國行政法理念受到來自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行政改革的影響,並成為其發展的源泉和理論基礎。

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公共的管理者,在管理公共組織和執行公共政策的時候需要對公民服務和放權,其工作重點不是掌舵和劃槳,而是應該通過完整的有力度的整合力和回應力來建立有效的機構。

公共服務理論認同行政機關為義務方提供相關服務以及給予特殊照顧的思想,從而為給惠於民提供了正當的理論依據,也同時基本的行政職責;公民理論是以此為前提公民權利的外延擴大並為其提供了理論方面的支撐,也就是說擴大了民眾的權利范圍,由開始的僅有的政治參與權,到後來放開的行政參與權。

其次,經過接近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的發展和變遷,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乃至各個角落,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關於行政“惠”民的觀點並不是一時的發明床在,通過我國近年來在處理民生問題的時候制定的政策以及總結的教訓和積累的經驗而來。

中央最近發布的文件和我國高層領導人的公開發言都按時了我國政府當前“惠民政策‘的目標,這是研究行政法中行政惠民思想的條件和來源。

三、政治以及經濟條件導致惠民理念的生成

(一)政治條件導致惠民理念的生成

中國的民主發展和改革的作用下,政府職能逐漸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人們的利益得到了相關的重視。

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國政府由之前的”行政服務“逐漸轉向“服務政府”制定和出台和很多惠民政策和措施;新的技術拓寬了群眾的訴求渠道,訴求願望變得暢通,讓距離不再成為訴求的障礙,使得不在場的群眾也能反映問題;轉變行政工作態度和機關工作作風;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服務方式變得多元化;完善志願者服務體系,推動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等的措施。

這些手段,讓惠民成為實際。

(二)經濟條件導致惠民理念的生成

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建設推進了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全權負責管理模式的整體轉變,政府轉變行政模式和服務方式,逐步建立起了服務型政府的新模式,細化服務的職能,轉變了強權管理的現象。

市場在經濟調控的基礎上得以自由發揮,資源配置轉向多向發展。

這種經濟模式的優勢在於預防了經濟壟斷現象的出現,降低了市場收外部市場的負面影響程度,同時保證了提升和發展經濟戰略化的步伐。

為了適應我國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的需求政府逐步成為服務者,進而為行政惠民創設了基礎條件。

由此可見,在市場經濟發展環境下,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參與市場競爭,是保證公民享有合法權益的前提條件。

此外,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推動了政府不同調控方式的全面發展。

引入了更多人性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行政惠民精神的建立。

四、和諧社會的發展促使行政惠民的根基牢固

構建和諧的主要目的是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各類矛盾都有得以解決的有效途徑,逐步推行民主政治,為人民服務。

快速發展的改革開放促進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並取得喜人的成就,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同時思考怎樣讓人民繼續享受市場經濟帶來的幸福。

目前,基本形成了和諧社會的構建模式,在這一目標的敦促下,社會沖突得以日益減少,矛盾得以緩和,民主觀念和制度得以有效推行。

行政惠民的管理意思應該和和諧社會的總目標彼此融合、相互促進,在全國積極追求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行政惠民因此發展為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其理論支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行政惠民強調建設民主社會,保護人民的合法權利,積極引導行政機關及其客體主動參與,以便保證各方利益的平衡,妥善解決矛盾。

2.行政惠民同時也尊重民眾的意願,體現了國家尊重人民的尊嚴,力求通過構建政府和群眾誠信的關系積極促進人民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積極向上、道德崇高等。

只有充滿活力的社會才可以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並且有助於社會的良性循環發展。

3.行政惠民要求需要行政主體為民眾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願望與活力社會理念不謀而合。

所以說,惠民理念促進了二者平衡,最終實現和諧社會。

五、權利意識形成給行政法惠民提供了思想保障

行政法惠民需要滿足人民的現實需求,需要分析民情,因此只有在人民的廣泛積極參與行政及良好表達的前提下才能使行政主體提供人性化的服務,令行政法更具有效性和針對性。

行政惠民離不開全體民眾的積極合作與全面參與,公民精神及權利意識是人民在行政實踐中積極活動良好前提,同時逐步養成的公民精神與日益普遍的權利意識,進一步促進了行政法惠民的形成和發展。

傳統模式下的法學研究將法律價值定位在階級層面,壓制了人們的積極參與熱情,不能體現政府服務職能,也無法滿足公民利益需求,因此呈現出現實弊端,迫切需要優化改革。

新時期,公民權利及意識持續強化,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熱情越來越強烈,使得權利主體其充分意識到公民權利的重要性,行政法則成為彰顯公民意願的體現,切實發揮行政惠民服務的力量,成為行政惠民科學理念的形成良好基礎。

六、總結

總之,行政惠民理念的形成促進了行政法的人性化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目標相一致,因此我們只有對其內涵進行深入探析,明確其形成的客觀條件,並實施惠民理念的深化發展,才能真正創建良好的服務型政府,令民眾利益、合法權益得到全面保障,並促進人類社會的持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遠.公民財產權的行政法保護的探討.法制與社會.2010(2).

[2]胡正方.行政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法制與經濟.2010(14).

[3]鍾發斌.行政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功能及實現路徑.行政與法.2011(8).

[4]黃學賢.我國公民財產權的行政法保障及其完善.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2(3).

[5]汪地徹,陳根強.論行政主體的積極義務.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6]潘戰雄.論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在我國行政執法中的體現.資治文摘(管理版).2012(1).

[7]邵鐵民.論海關法制建設的理論基礎.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2(2).

『伍』 行政會議的功能和作用是什麼

「關鍵詞」平衡論;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救濟制度 行政法是維護行政權行使的法,還是控制行政權的法,或者是兼有二者的功能?不同時期的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表現。拋開行政法制度的細枝末節方面的差異,究其大端,不同的行政法制度之根本差異在於對權利或義務的價值取向的側重不同。回顧歷史,不僅把公民作為行政權力的客體和承擔行政義務的主體的「管理法」不適合時代的要求,僅僅關注對行政權的制約而忽視促進行政法職權積極功能發揮的「控權法」也是違背歷史發展趨勢的。而「平衡論」就適時而出。平衡論的「平衡」是指行政法在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應追求行政權與相對人權利、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行政效率與社會公正、行政權的監督控制與法律保障等關系之間的協調與兼顧。簡要地說,就是指行政權與公民權應當是平衡的,行政機關的權利義務和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權利義務應當是平衡的。這種平衡,不是指權利義務的絕對相等或對等,也不是指在每一個行政法律規范中都要體現出這種平衡,而是指作為行政管理雙方的權利義務的總體上的相對的平衡。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是目的,更是過程和手段。 英國著名行政法學家韋德教授精闢地指出:「行政法對於決定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平衡作出很多貢獻。」透過現代行政法制的背後,若隱若現地存在著平衡論的印記,而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行政立法日益注重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的權利義務的平衡 立法是現代法制的起點。沒有立法上的平衡,就談不上執法和司法的平衡。因此,平衡過程一般從立法環節就開始。如今,許多國家的立法機關在總結古代和近代立法成敗得失的基礎上,開始注重在法律中平衡分配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的權利義務。一方面,法律授予行政機關的權力逐步增大,公民的義務逐步增多;另一方面,法律為行政機關設定的義務也相應增加,且更為細密,公民的權利則進一步擴大,且有嚴格的保障措施。這種立法內容的變化在很多法律法規中都有體現,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 行政立法是一項繁雜的工作,不可能事無巨細的對每一行政行為都作出具體詳盡的規定,但如果以平衡論為指導,自然有利於之後的行政執法。有這樣一則案例:1994年,甲廠打著乙廠的專有標志推銷某產品。當地技術監督局以自己有權直接處理產品質量案為由對甲廠資產進行了查封、扣押。甲廠遂以該技術監督局無權處理此案、主體不合法為由提起行政訴訟。此案案情並不復雜,但審理好卻並非易事。按照有關法律,技術監督局確實無權處理此案,應當撤銷其行政決定。但單純地撤銷會帶來惡劣的社會影響,假冒他人商品標志的不法侵害者甲廠不僅得不到及時制裁,而且還可能藉此反咬一口,使公共利益及乙廠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該技術監督局處理此案雖主體不合法,但「打假」行為是應予肯定的。怎麼辦?只能運用「平衡論」將乙廠追加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撤銷行政決定的同時,判決甲廠賠償乙廠侵權損失。這樣一來,一可避免行政行為的無效反復,提高行政效率;二可兼顧公眾利益與個體利益;三可直接對違法者甲廠予以制裁,從而從根本上實現社會與法律之公正。 二、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摻入民主和公正因素 行政執法是行政法制的中心環節。沒有有效的執行,再好的立法也會形同空文。同時,行政執法又最容易導致行政機關專橫武斷,侵犯相對人一方的合法權益。因此,為了平衡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在執法階段的權利義務,各國普遍重視行政程序,規范行政行為,擴大參與機制,保護公民權益。 現代行政程序以民主和公正為宗旨,同時兼顧效率。行政程序的設立賦予了相對人一方了解權、要求迴避權、辯論權、申請補救權等一系列重要的程序性權利。公民正是以這些程序上的權利,抗衡行政機關的執法權力,調和其與行政機關法律地位的不對等造成的巨大反差,參與行政權的行使過程,從而使行政執法盡可能地民主、公正。除此之外,行政程序的平衡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執法效率。正是由於行政程序具有保障民主和提高效率的雙重功能,因此它的完備與否被認為是衡量現代行政法是否完善的一個標志。 三、權力手段的淡化行 政機關代表國家行使權力,因其特殊地位,行政執法很容易淪為「命令—服從」模式。但是,行政權的強製作用並非總是萬能的,它會由於行政相對人的某些抵制而降低功效。行政機關也並不總是運用強制手段來實現行政目的,它還可以運用其他一些行政手段來使相對人一方主動參與實現行政目的。行政合同和行政指導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兩種手段。 行政合同的產生使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的關系由不對等的地位變為近乎對等和相互合作的地位。行政機關通過行政合同來實現行政意志,實現公共目的;行政相對人一方則通過履行行政合同來獲取一定的利益,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單方面解除合同;相對人一方雖無此特權,也不能對之提出異議,卻可以要求行政機關對因解除合同造成的損失給予賠償或補償。有法學者認為:「在一些方面,行政合同中相對一方當事人的地位,要比司法合同中當事人的地位更為優越。」行政合同具有的平衡作用由此可見。 行政指導是國家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事務的范圍內,對於特定的行政相對人運用非強制性手段,獲得相對人的同意或協助,指導相對人採取或不採取某種行為,以實現一定行政目的。一般來說,行政管理相對人對於行政指導,沒有必須服從的義務,這就體現了行政指導的非權力性。 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淡化權力意識,注重「人和」因素,往往可使行政執法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調節好了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的關系,平衡二者之間的權利義務,並盡可能將雙方置於對等的地位,有效使用行政合同、行政指導等行政手段,就能提高廣大公民參與實現行政目的或自覺服從行政意志的意識,調動他們遵守法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行政救濟制度的出現更有利於平衡雙方當事人關系 行政救濟是國家為排除不法行政行為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侵害而採取的各種手段與措施。常見的行政救濟類型有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行政補償等。由於在行政關系中,雙方當事人一般居於不同的法律地位,行政相對人一方通常處於弱勢,而行政機關相對而言處於主動優越的管理者地位。行政救濟是一種排除不法行政行為侵害,恢復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彌補因行政行為而受到的損害或損失的救濟手段。如果公民的權利受到行政機關的非法侵害而又沒有獲得補救的途徑,沒有要求獨立而公正的司法機關予以裁斷的權利,那麼,「弱小」的公民權便無法與「強大」的行政權相提並論。由此可見,權利的補救重於權利的宣告,權利的實現重於權利的設定。通過這些行政救濟措施,有助於實現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的平衡關系,而且還有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和防止相對人一方濫訴的功能。一旦進入行政訴訟階段,行政機關便不再是處於優越地位的執法機關,而是恆定的被告,並且對其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而原來處於弱勢的相對人則變為相對優越的一方,可以主動提起訴訟申請糾正行政違法行為,並要求行政機關賠償損失。這就平衡了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而另一方面,行政訴訟通過維護合法的行政行為和要求相對人一方執行合法的行政決定等措施來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通過嚴格規定相對人一方的起訴條件和法院駁回起訴等具體措施來防止相對人一方因濫訴而干擾行政機關。可見,行政訴訟法既有監督又有維護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雙重功能。近年來,我國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學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等基本法律的頒布,充分證明「平衡論」的思想確實貫穿我國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學的發展進程。 綜上所述,現代行政法本質上是「平衡法」,「平衡」是現代行政法的精神,是實現行政法最優化狀態的一種方法,確立「平衡論」作為貫穿行政法制過程始終的理論基礎,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隨著平衡論的深入人心,公民在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自覺地利用行政法所提供的各種機制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種自覺性的提高,是法制社會趨向成熟的標志。 第二,平衡論對行政法實踐可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立法時,立法者將更加有意識地在公民權和行政權之間進行平衡,在保證行政目的有效實現的前提下,為公民創設更多的實體權利,設置更多的程序機制,為事前的限制和事後的補救提供依據。行政機關行政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將更加主動地考慮相對人的權益,增強行政的民主性,注意完善行政程序,加強自我監督,積極糾錯;並主動探索非權力性手段的運用,從而更好地培養為相對人服務的意識。這有利於改善與相對人的關系,在行政時取得相對人的配合、支持,更好地提高行政效率。在法院進行司法審查時,法院將能夠更好地理解法律規定,把握好公民權與行政權的平衡,更加靈活地運用合法性審查與合理性審查,適當運用自由裁量權。 第三,平衡論對司法審查具有重要意義。司法審查是現代民主國家普遍設立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國家通過司法機關對其他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活動予以糾正,並對由此給公民、法人權益造成損害給予相應補救的法律制度。在具體案件中,各種利益與矛盾往往相互交織、並存。如何兼顧這些沖突,協調好各方面的矛盾與利益是法官們的主要任務,也是把好案件質量關、提高案件處理效果的關鍵。在司法審查中,法官們若能以「平衡」行政機關與相對方權利義務、行政效率與社會公正的對立統一關系為基點,以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為准則,則可充分發揮行政法調整行政關系的各種功能。因此說,「平衡論」正好為法官的司法審查提供了理論武器。許多案件中都明顯或潛在地存在著不同利益的對峙甚至沖突,行政立法不可能對所有情況都一一以立法形式加以事先規定。要協調好各種不同利益的沖突,維護好社會秩序,必須以「平衡論」為指南。「平衡論」必將對我國的司法審查產生重大影響。 另外,我們還要對「平衡論」有全面、正確的認識。行政法產生和存在是基於調節公民和政府關系的需要。官民的關系古已有之。而行政法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和存在。政府由人民產生,人民賦予政府權力,政府管理人民的權力必須與人民賦予政府的權力保持「平衡」。對政府的行政權力必須加以控制,同時又必須加以保障,控制和保障的度就是平衡。同時,對有權力的人不加以控制,其必會濫用權力。為此,必須設立權力制約,行政權要受司法權制約,行政權內部也要相互制約。然而制約不是目的,是為了使權力更正確、更有效地行使。行政法在實現其授權、分權、控權功能的過程中,都必須保持和保障平衡,不能太「過」,又不能「不及」。當然,平衡是動態的、宏觀上的,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條件下,自然應有重點、有傾斜。 總之,應以「平衡論」為指導,建立兼顧「權利」與「義務」的行政法體系。同時,應對「平衡論」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陸』 試談行政法與行政權之間的關系:保權論平衡論控權論

行政法是關於國家與國家權力的法律,民法是關於市場和人的法律.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其文化基礎是自由主義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國家主義,其文化基礎是國家統治的理論。自由與統治永遠是一對矛盾。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行政法的價值目標之一是防止國家權力的膨脹並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應該說,這二者都是從自由主義文化出發的。
民法的功能是保護私權並對抗公權。行政法的功能是規范與限制行政權的擴張。然而,民法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張揚私權,但它又容易導致私權的泛濫。行政法是以國家本位主義為基礎,它可以保護私權行使,但是它的某些行政偏好又可能助長不適當的行政擴權。個人本位與國家本位都是社會利益兩種極端的表現,在許多情況下,很難達致對立的統一。當然,二者也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假如沒有個人本位主義與私權,就不可能有自由與平等的追求,從而也就不可能有人的解放與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假如沒有國家本位主義與統治權,就不可能形成統治與秩序。但是,社會是在努力克服不斷出現的各種對立與矛盾中而發展的,單靠行政法與民法自身的力量是不能兼顧這一目標的.民法與行政法均強調形式正義,行政法通過行政權的行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私權的泛濫;民法通過意思自治、契約自由和責任制度可以阻止行政權的對私權的無端侵擾.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柒』 2010年司法考試必備之《行政法》講義(四)

2010年司法考試必備之《行政法》講義(四)
第四章 行政法與行政法學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我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一、初創階段(1949-1957年)

這是中國行政法制開始生長和發展的時期,是我國社會主義行政法的初級階段。這個時期,國家制定和頒布了大量的行政組織方面的法律法規,規定了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組織、職權、工作方式和責任。同時,國家還制定和頒布了大量的有關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規定了國家機關對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事務,以及人、財、物各個領域管理的許可權及管理方式。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國家共頒布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829項。這個時期,國家還建立了行政監察制度和公民控告政法英傑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的制度。

二、停滯和遭受摧殘階段(1957-1978年)

這是中國行政法制發展緩慢、徘徊、停滯和倒退的時期。其中「*」十年,行政法制更是歷經磨難和備受摧殘。

三、重建和反展階段(1978-1989年)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通過,是中國行政法制重建和走向發展的新巧慧滾時期。這期間,最主要的工作有五項:

(一)恢復原有法制,解決行政領域無法可依的問題

(二)制定新憲法,確定行政法制的宗旨和發展方向

(三)改革政府機構,轉變政府職能

(四)確立行政立法制度,健全行政法制

(五)建立行政司法制度,保障公正行政

四、發展和向新模式轉化階段(1989-)

所謂「向新模式轉化」,是指行政法由原來主要適應計劃經濟的模式向現在適應市場經濟的模式轉化,由過去主要執行管理職能的模式向現在既具管理職能,又具控權職能的模式轉化。這主要體現為六個方面:

(一)在行政管理領域確立依法行政原則

(二)制定行政訴訟法,建立行政訴訟制度

(三)制定國家賠償法,建立行政賠償制度

(四)制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建立公務員制度

(五)制定《行政監察法》,完善行政法制監督

(六)健全行政程序法制,加強對行政權行使過程的監督和制約

第二節 我國行政法學的歷史發展

一、「史前階段」(1949-1978)

新中國成立後30年中,行政法學在我國學科分類目錄上一直處於空白狀態,行政法學學科並未建立起來。

二、創建階段(1978-1985)

1983年出版的、王岷燦主編的《行政法概要》,是我國第一本行政法學統編教材。

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行政法學的教學、科研已在我國全面展開,行政法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學分支學科在我國正式建立起來。

三、全面發展階段(1985-1989)

1985年以後,行政法學迅速在全國發展起來,就行政法著述來說,已達幾十種之多,既有教科書,又有專著;既有研究中國行政法的著作,又有研究外國行政法的著作;既有行政法英傑政法的論著,又有譯著,更有大量的論文、譯文。

四、深入發展和學術流派逐步形成階段(1989-)

1989年以後,我國行政法學深入發展,主要體現在質上,體現在深度碧虛上。這主要體現在:專題性研究成果大批涌現;行政訴訟法的研究在行政法學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行政法學研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若干學術流派出現。

第三節 各國行政法學的主要流派

一、行政法學主要流派的形成及其歷史背景

行政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調整對象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對於行政法應如何調整此種關系,如何配置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從而構成怎樣的法的秩序,行政法學者有不同的主張、觀點、理論,逐漸形成了行政法學的各種流派。其中主要的、較有影響的流派有三個,即控權論學派、管理論學派和平衡論學派。

控權論學說主要在英美國家流行。孝余

管理論學說主要在原蘇聯、東歐國家和我國計劃經濟時代流行。

平衡論創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羅豪才教授等提出。之後,平衡論學說在中國一直在不斷發展、完善,90年代中後期開始在行政法學界佔主導地位,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對平衡論持有異議,有些學者仍然主張新控權論或新管理論。

二、行政法學主要流派的基本觀點

(一)控權論的基本觀點

1、行政法的基本目的在於保障私人的權利和自由。

2、行政法的基本內容是控制和限制政府權力。

3、控權論特別強調嚴格的依法行政原則,主張嚴格限制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

4、行政法的主要手段有兩個:司法審查和行政程序。

(二)管理論的基本觀點

1、行政法的主要目的在於保障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

2、行政法的基本內容是調整國家管理關系、規定國家管理的原則和制度。

3、管理論通常將管理原則視為法的原則,並且以堅持******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堅持民主集中制、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等作為最重要的管理原則。

4、行政法律關系主要是命令——服從關系,從而行政法的手段主要是強制和命令性的。

(三)平衡論的基本觀點

1、行政法既要保障行政管政法英傑理的有效實施,又要防止公民權利的濫用或違法行使。

2、行政法的基本內容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3、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但對依法行政的內涵應予以新的解釋。

4、平衡論主張綜合運用行政法的各種手段,即在必要的場合運用命令、強制手段,同時在大多數場合盡量避免採用行政命令、行政制裁、行政強制手段,淡化權力色彩。

本章思考題:

1、簡述控權論的基本觀點。

2、簡述管理論的基本觀點。

3、簡述平衡論的基本觀點。

4、試論我國行政法發展的社會背景。

『捌』 為什麼說行政法既是控製法又是保障法

行政法理論基礎是行政法據以存在的觀念和思想前提。它既是一國現行行政法律的理論總結,又對一國的行政法治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對行政法理論的深入研究決定著我國特色的行政法學體系的建立和我國行政法治建設的方向。近年來,行政法理論基礎的研究相當活躍,出現了各種主張和觀點。但是,在行政法學界尚未形成占支配性地位的主流觀點。對各種不同的行政法理論觀點如何認識,以及理論界開展對此問題的討論本身有何意義,筆者想就此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行政法理論基礎的不同觀點

1.平衡論。平衡論是北京大學羅豪才教授等1993年在其論文《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論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平衡》一文中提出的。之後,贊同該理論的學者又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論證,並且平衡論的觀點解釋我國現實社會中的行政法律關系,一定程度豐富了平衡論的理論內涵。平衡論的基本含義是在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中權利義務在總體上是平衡的。它既表現為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的平衡,也表現為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義務的平衡;既表現為行政機關自身權利義務的平衡,也表現為相對一方自身權利義務的平衡。平衡論可稱之為『兼顧論』,即兼顧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一致。(註:羅豪才:《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論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的平衡》,載《中國法學》1993(1)。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其後在《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一文中又指出:「平衡論既不是『折衷論』也不是『調和論』。由於行政機關以國家強制力和強大的人力、物力為後盾,總是居於強者的地位,而相對一方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均居於『弱者』地位;因此,正是考慮到這種『力量對比』,『平衡論』總是將監督行政權、保障公民權、以及為相對一方設置更多的權利保障措施放在更為突出的地位。」(註:羅豪才:《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論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的平衡》,載《中國法學》1993(1)。)它主要由以下幾方面組成。其一, 就行政法律關系中雙方的地位而言,平衡論認為雙方的權利義務總體上應當是平衡的;其二,就平衡論所實現的目的而言,它是「兼顧論」,兼顧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三者之間的一致;其三,實現平衡的手段是對行政權設定相應的控制手段從而實現權利義務的總體平衡;(註:王錫鋅:《再論行政法的平衡精神》,載《法商研究》1995(2)。 )其四,鑒於我國目前行政權的現狀及本身的特點,平衡論的重心是實現對國家行政權的控制。平衡論是目前我國行政法學界最有爭議的觀點,許多學者對其是與非開展討論。筆者認為,若從行政法的作用和功能上看,平衡論者堅持和主張的自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把它定位為行政法的理論基礎,似嫌勉強(關於這一問題,後面還有論述)。

2.控權論。該觀點將「控制行政權力」作為行政法理論基礎和核心。(註:張尚@①:《走出低谷的中國行政法學——中國行政法學研究綜述》,695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 )控權論認為行政法是對行政權力控制的法。該理論從防止行政權力的擴張性和侵害可能性出發,強調必須對行政權力進行控制。它的主要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認為行政機關享有權力和進行管理是一個事實問題,而非法律問題,授予行政機關權力不是行政法所能決定的。行政法所能規范的是權力行使的後果,是由於享有權力、運用權力所帶來的法律問題。第二,認為行政權的行使無須法律保障,行政法就是對行政權力進行控制的法。這一觀點較多地借鑒了西方行政法作用的理論。

3.管理論。管理論認為行政法既是管理行政機關和公務員的法,又是行政機關進行管理的法。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行政法既有保障行政權有效行使的作用,又有保障公民和組織合法權益的作用。但是,他們並沒有就此認為行政法的理論基礎就是管理論。管理論主要是從行政法的作用來認識的,沒有對其理論進行過多的分析、論證。

4.服務論。該論認為現代行政法實質上是服務行政法。它兼具服務與受益的功能,服務論為行政法的理論基礎。它的主要內容是要求「政府不應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而應以服務者的身份去為作為主人的人民提供各種服務」。它較多地從行政的功能上概括行政法的本質,並將服務論作為其理論基礎。

除上述觀點外,還有「公共權力論」(註:武步雲:《行政法的理論基礎——公共權力論》,載《法律科學》1994(3)。 )和「保權控權雙重說」。前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公共權力論」是行政法的理論基礎;後者認為行政法溶控權與保權於一體,行政法的性質主要具有雙重性;既保障行政機關有效地行使行政權,又對行政機關進行法律控制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熱點內容
合肥市瑤海區法院 發布:2025-01-09 21:43:56 瀏覽:933
腳部刑法圖 發布:2025-01-09 21:23:15 瀏覽:339
法律援助辯護發生在那一階段 發布:2025-01-09 21:19:49 瀏覽:56
律師微信簽名 發布:2025-01-09 19:42:17 瀏覽:219
法制社會和法治社會 發布:2025-01-09 19:36:48 瀏覽:202
商法公司法題目 發布:2025-01-09 19:24:07 瀏覽:844
消法規定半個月退差價 發布:2025-01-09 18:53:35 瀏覽:203
刑事訴訟法解釋504條 發布:2025-01-09 18:37:26 瀏覽:188
違法轉包業主單位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8:22:00 瀏覽:825
法院書記員速錄技巧 發布:2025-01-09 18:19:32 瀏覽: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