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國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有
1. 我國行政立法監督的主要主體有哪些
依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行政立法監督的主要主體有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兩大類。其中權力機關包括全國和省級(含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行政機關包括國務院和省級政府。
2. 什麼是行政監督行政監督的主體有哪些
法律分析:在我國,行政監督的主體就是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包括國家行政系統內拆襲部的上下級機關,如國務院、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和各級人民政府;還包括行政系統內部設立的各專門職能機關,如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等。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體制是由行政組織內部的同體監督和行政組織外部的異體監督兩部分構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
第十五條 監察機關對下列公職人員和有關人員進行監察:
(一)中國共產黨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機關、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委員會機關裂御盯、民主黨派機關和工商業聯合會機關的公務員,以及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
(二)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託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三)國有企業管理人員;
(四)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
(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
第十六條 各級監察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管轄本轄區內本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人員所涉監察事項。上級監察機關可以辦理下一級監察機關管轄范圍內的監察事項,必要時也可以辦理所轄各級監察機關管轄范圍內的監察事項。監察機關之間對監察事項的管轄有爭議的,由其共同的上級監察機關確定。
第十七條 上級監察機關可以將其所管轄的監察事項指定下級監察機關管轄,也可以將下級監察機關有管轄權的監察事項指定給其他監察機關管轄。監察機關肆和認為所管轄的監察事項重大、復雜,需要由上級監察機關管轄的,可以報請上級監察機關管轄。
3.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法律主觀:
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法律主體包含有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行政主體一般指享有行政職權、行使職權的組織如行政機關;行政相對方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所指向的對象。
法律客觀: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指狹義的行政法律關系,廣義的行政法律關系含行政關系與監督行政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行政主體從形式上分,包慎困洞括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具體如下:一、國家行政機關國家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行政主體,行政機關是指依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設置的,行使國家行政職權,負責對國家各項行政事務進行組織、管理、監督和指揮的國家機關。行政機關屬於國家機關(包括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軍事機關等)。根據職權管轄范圍,可將行政機關分為中央行政機關和地方行政機關。中央行政機關包括國務院、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辦事機構。地方行政機關包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要注意的是派出機關包括行政公署、區公所、街道辦事處。此外,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的管理委員會也屬於派出機關。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並不是一級人民政府,但實際上卻履行著一級人民政府的職能,在一定區域內依法行使對所有行政事務的組織和管理權,能以自己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對其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因而它們具有行政主體資格。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具體可分為:1、行政機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因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設置的,具體處理和承辦各項行政事務的內部組織、派出組織和臨時組織。(1)內部機構:行政機關的某些內部機構在得到法律、法規授權情況下,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如工商總局內設的商標局(《商標法》授權)、國家專利局內設的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法》授權)等。(2)派出機構:是指政府職能部門根據行政管理的需要,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置的,代表該職能部門管理某項行政事務的派出工作機構。如審計署駐各地辦事處、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稅務所、財政所等。(3)臨時機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設立的,協助其處理某項臨時性行政工作的組織。如國務院就曾設有國家防汛救災指揮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辦公室等。2、企業組織:在特定情況下,通過法律、法規授權,企業組織也成為行政主體。如我國的公用企業(郵電部門、鐵路運輸部門、煤氣公司、自來水公司等)、金融企業、行政性專業公司(如國家電網公司)等。3、事業單位:教學科研單位和從事某種專門技術檢驗或鑒定的事業單位等,經尺凳行政法律、法規的授權,可成為行政主體。如《高等教育法》授予高等院校學位授予權等。4、社會團體:它們之中被授權成為行政主體的多為公益性社會團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授權的消費者協會。5、其他組織:一些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如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等經授權,也可從事一定行政職能活動,成為行政主體。行政主體以權力來源為標准,可分為:職權行政主體,即地域性行政主體,主要賦予行政機關;授權行政主體,即公務性行政主體,主要授予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行政主體的概念、構成與分類告訴我們,某一社會組織成為行政主體必須具備:享有行政權力(先決條件)、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主要標准)、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關鍵條件,這里指行政責任,還有民事、刑事責任)。總之,國家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行政主體,但並非所有的行政機關都能成為行政主體,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為行政主體;成為行政主體(還有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也不一定都是行政機關。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或者成為行政主體)的社會組織(含國家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也不一定在任何場合都以行政主體的身份(在民事活動中是民事主體)出現。只有在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寬枯,並能獨立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責任時才是行政主體。
4. 行政監督的主體是什麼
一、什麼是行政監督
1、 行政監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行政監督是指行政機關內部上下級之間,以及專設的行政監察、審計機關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監督。廣義的行政監督泛指執政黨、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和人民群眾等多種社會力量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監督。
(1)黨、國家機關和人民群眾是行政監督的主體,具有廣泛性和群眾性。
(2)被監督的對象,稱為行政相對方,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3)其內容是相對方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執行決定、命令的情況。
(4)其目的是,監察和督導國家公共政策執行機關工作人員及國家公務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遵紀守法情況。
2、行政監督的內容。
行政監督的內容比較寬泛。凡是監督對象的行為是否合法的問題,都是監督的內容,都包括在監督的范圍之內。在行政監督中所發現的一切沒有法律依據的行政行為都應依法予以撤銷;對在行政監督中發現的一切濫用職權、貪污腐敗的行為要依法嚴懲。隨著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現在的行政監督已不僅僅局限於監督對象行為的合法性,同時也注重了對行政機關辦事效率的監督。因此,效能監督也同樣重要,政府和政府官員既要廉政,又要勤政。這是對行政監督提出的更為嚴格的、更高層次的要求。
二、行政監督的主體
行政監督的主體。在我國,行政監督的主體就是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包括國家行政系統內部的上下級機關,如國務院、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和各級人民政府;還包括行政系統內部設立的各專門職能機關,如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等。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體制是由行政組織內部的同體監督和行政組織外部的異體監督兩部分構成。依監督的主體劃分,行政監督有五種類型:
(1)執政黨的監督;
(2)權力機關的監督;
(3)行政機關的監督;
(4)司法機關的監督;
(5)社會監督。
綜上所述,對於行政監督的主體這個問題,我國行政監督的主體分為執政黨的監督、權力機關的監督、行政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社會監督這五大類型。其中社會監督也就是需要發揮人民群眾以及社會媒體的監督作用,與其他四種監督類型共同發生作用。
5. 行政監督的主體有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方是正確的嗎
法律分析:1、行政監督的概念:行政監督是黨、國家機關和人民群眾對國家公共政策執行機關工作人員及國家公務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遵紀守法情況的監察和督導的活動。其中,黨、國家機關和人民群眾是行政監督的主體,具有廣泛性和群眾性。
2、行政主體是指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國家行政權力,並能獨立承受法律後果的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行政相對方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一方主體。無論是包括行政機關在內的國家機關,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以及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都可以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行政相對方主體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受一定的權利,並承擔一定的義務。當另一行政主體(甲)的行政行為是針對該行政機關(乙)做出的,那麼該行政機關(乙)相對於另一行政機關(甲)就是行政相對方。
3、在「行政監督」這個行政法律關系當中,行政監督的主體(黨、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則作為行政主體,而被監督的對象則就稱為行政相對方,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及其行政行為和執行行政決定、命令情況等。
4、所以行政監督的主體(主體)——行政監督——行政相對方(對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第三條 監察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不受其他行政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四條 監察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重證據、重調查研究,在適用法律和行政紀律上人人平等。
第五條 監察工作應當實行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監督檢查與制度建設相結合。
第六條 監察工作應當依靠群眾。監察機關建立舉報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於任何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的違反行政紀律行為,有權向監察機關提出控告或者檢舉。監察機關應當受理舉報並依法調查處理;對實名舉報的,應當將處理結果等情況予以回復。
6. 監督主體有幾種
法律分析:行政監督的主體。在我國,行政監督的主體就是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包括國家行政系統內部的上下級機關,如國務院、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和各級人民政府;還包括行政系統內部設立的各專門職能機關,如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等。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體制是由行政組織內部的同體監督和行政組織外部的異體監督兩部分構成。依監督的主體劃分,行政監督有五種類型:
(1)執政黨的監督;
(2)權力機關的監督;
(3)行政機關的監督;
(4)司法機關的監督;
(5)社會監督。
法律依據:《憲法》第四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7.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與行政主體的關系
簡要概括: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
一、行政的概念
指國家行政機關和其他公共行政組織對國家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組織、管理和調控。
二、行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1、行政法是國家重要的部門法之一,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兩層含義:
(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2、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三、行政法關系概念和分類
(一)行政法關系:指經過行政法(實體、程序)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二)主要有兩類法律關系:
1、行政法律關系:指經過行政法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人)。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四、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和行政法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一)行政主體享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力,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
(二)行政相對方也是行政法上權力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另一主體。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特徵:
第一、一種多重、復雜的法律關系。
第二、包含著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第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非對等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多的權利,承擔較少義務,而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少權利,承擔較多義務。
8. 行政立法監督的主體 和形式是什麼
簡要概括: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
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形式有兩種:
1、事前監督。指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立法活動在所立之法效力之前所進行的監督。這是最主要的立法監督形式,主要針對授權立法而言的。可以從以卜幾個方面考慮:
(1)行政機關是否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只有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才能進行相應的行政立法活動。我國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的有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2)是否在立法許可權范圍內行使立法權。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立法權,必須是在授權范圍內進行,不能超越法律所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同時授權應是有嚴格的限制,不能無限制的授權,否則造成行政權力的極度擴張,最終導致行政專橫。
(3)是否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嚴格的立法程序是正確進行行政立法的有效保障。按照立法程序進行立法,既能防止受領導者個人意志的影響,又可使立法程序規范化。一般而言,如果遵循程序正義,則其結果也是止義的。國務院2001年底頒布的「亍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專門對立法程序問題作了規定。
(4)內容是否違背憲法和法律。行政立法屬授權立法,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因而其內容不得有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之處,否則無效。這是行政立法過程中最易出現問題的地方,特別是地方政府在立法過程中易出現此類情況,一旦出現則屬實質違法,因而無效。
(5)上下級行政機關所立之法是否矛盾和沖突。在我國,地方國家行政所立之法不得與國務院所立之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2、事後監督。事後監督是指對已經生效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在適用過程中,對其合憲性和合法性產生懷疑而進行審查監督的過程。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事後監督的主要
形式是審查行政立法行為,撤銷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或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