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2014年行政訴訟法

2014年行政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4-01-09 21:39:09

『壹』 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修訂了哪裡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1日表決通過關於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其中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
現行行政訴訟法於1990年10月1日起實施,此次為該法實施24年來的首次大修。去年12月23日,該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次會議審議,歷經三次審議通過。修改後的行訴法將於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行訴法被稱為「民告官」的法律,規定了行政訴訟程序的基本規則,為受到國家行政機關非法侵犯合法權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濟途徑。
此次修改主要針對實踐中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三難」問題,從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管轄制度、訴訟參加人制度、證據制度、完善民事爭議和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完善判決形式等十個方面進行完善。
修改後的行訴法從明確法院和行政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利、擴大受案范圍、強化受理程序約束等五方面保證行政訴訟的入口暢通,完善了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如修改後的行訴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的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該法修改後明確,政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若書寫起訴狀有困難,可口頭起訴;異地管轄,減少干預審判;不執行法院判決,可拘留行政官員等。如修改後的行訴法規范行政機關的出庭應訴,破解「告官不見官」的難題,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或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人民法院可以向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處分的司法建議。
對於實踐中有的行政機關向行政訴訟原告施加壓力,迫使其撤訴的行為,修改後的行訴法規定以欺騙、脅迫等非法手段迫使原告撤訴的,將予追責。
此外,修改後的行訴法還進一步完善管轄制度,明確了對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適用等。

『貳』 2014年3月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

已列入全國人大2014年度立法計劃,但還沒修改。
如果你想看,網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可能會與正式出台有所不同。
具體涉及以下修改內容:
一、關於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行政訴訟面臨的「三難」,最突出的是立案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不願受理,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為通暢行政訴訟的入口,建議從五個方面完善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
1.明確人民法院和行政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利。增加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應當依法應訴。(修正案草案第三條)
2.擴大受案范圍。將行政機關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行政機關侵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徵用財產、攤派費用,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納入受案范圍。(修正案草案第四條)
3.明確可以口頭起訴,方便當事人行使訴權。增加規定: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條)
4.強化受理程序約束。增加規定:一是人民法院應當在接到起訴狀時當場予以登記,並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受理。二是起訴符合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接到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裁定書應當載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三是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書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
5.明確人民法院的相應責任。增加規定: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條)
二、關於對規范性文件的附帶審查
實踐中,有些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中越權錯位等規定造成的。為從根本上減少違法具體行政行為,可以由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對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進行附帶審查,不合法的,轉送有權機關處理。這符合我國憲法和法律有關人大對政府、政府對其部門以及下級政府進行監督的基本原則,也有利於糾正相關規范性文件的違法問題。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二是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發現上述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應當轉送有權機關依法處理。(修正案草案第五條)
三、關於完善管轄制度
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為了解決行政案件審理難問題,減少地方政府對行政審判的干預,在總結現行做法的基礎上,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的精神,建議增加規定:一是高級人民法院可以確定若干基層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二是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修正案草案第六條、第七條)
四、關於完善訴訟參加人制度
1.明確原告資格。現行行政訴訟法關於原告資格的規定比較原則。實踐中,有的將行政訴訟原告僅理解為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排除了其他利害關系人。建議明確: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修正案草案第十條)
2.進一步明確被告資格。根據實踐需要,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二是行政機關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修正案草案第十一條)
3.增加訴訟代表人制度。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了共同訴訟,但未規定訴訟代表人制度。為了提高司法效率,建議參照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修正案草案第十二條)
4.細化第三人制度。現行行政訴訟法有關第三人的規定較為原則。實踐中,行政訴訟涉及第三方利益的情形逐漸增多,完善第三人制度有利於解決行政爭議。建議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義務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修正案草案第十三條)
五、關於完善證據制度
現行行政訴訟法有關證據的規定較為簡單,建議總結現行做法,作如下補充修改:
1.明確被告逾期不舉證的後果。針對被告不舉證或者拖延舉證的情況,增加規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調取證據的除外。(修正案草案第十七條)
2.完善被告的舉證制度。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為了查明事實,增加規定:在兩種情形下,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一是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二是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修正案草案第十九條)
3.明確原告的舉證責任。現行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原告的舉證責任。但在有些情況下,如果原告不舉證,就難以查清事實,作出正確的裁判。因此,需要原告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增加規定:在起訴被告未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在行政賠償和行政機關依法給予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修正案草案第十九條)
4.完善人民法院調取證據制度。為了規范人民法院依申請調取證據行為,增加規定:與本案有關的下列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一是由國家機關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二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三是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一條)
5.明確證據的適用規則。為了規范證據使用,增強判決的公正性和說服力,增加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對未採納的證據應當說明理由。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二條)
六、關於完善民事爭議和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
有些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爭議,往往伴隨著相關的民事爭議。這兩類爭議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分別立案,分別審理,浪費了司法資源,有的還導致循環訴訟,影響司法效率,不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實踐中行政爭議與相關民事爭議一並審理的做法,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因具體行政行為影響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引起的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人民法院決定一並審理的,當事人不得對該民事爭議再提起民事訴訟。二是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就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依申請可以對民事爭議一並審理。三是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該行政案件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裁定中止行政訴訟。(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六條)
七、關於完善判決形式
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了維持判決、撤銷判決、履行判決和變更判決等四類判決形式。這些判決形式已不能完全適應審判實際需要,應予修改完善。建議作如下補充修改:
1.以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代替維持判決。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要求被告履行職責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2.增加給付判決。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的,判決被告履行給付義務。(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3.增加確認違法或者無效判決。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在六種情形下,人民法院判決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一是具體行政行為應當依法被判決撤銷,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二是具體行政行為應當依法被判決撤銷,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三是具體行政行為程序違法,但未對原告權利產生實際影響的;四是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應當判決履行,但判決履行已沒有意義的;五是被告撤銷或者變更原違法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仍要求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違法性作出確認的;六是原告提出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理由成立的。同時規定,人民法院判決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可以同時判決責令被告採取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4.擴大變更判決范圍。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正,或者其他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或者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少原告的利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八、關於增加簡易程序
現行行政訴訟法未規定簡易程序。增加簡易程序,有利於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總結現行做法,建議增加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一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二是案件涉及款額一千元以下的;三是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發回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不適用簡易程序。同時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修正案草案第四十條)
九、關於加強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的監督
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提出抗訴。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細化了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建議參照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一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存在再審法定情形的,應當提出抗訴。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存在再審法定情形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修正案草案第四十七條)
十、關於進一步明確行政機關不執行法院判決的責任
當前,行政機關不執行法院判決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為增強法律規定的可執行性,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情況予以公告。二是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修正案草案第四十八條)
正式出台可能會有所不同。

『叄』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2014)

一、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二、第二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三、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四、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將第一款修改為:「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五、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五條,修改為:「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二)海關處理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六、將第十七條改為第十八條,修改為:「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七、將第二十條改為第二十一條,修改為:「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八、將第二十一條改為第二十二條,修改為:「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九、將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四條,修改為:「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十、將第二十四條改為第二十五條,將第一款修改為:「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十一、將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二十六條,將第二款修改為:「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將第四款改為第五款,修改為:「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將第五款改為第六款,修改為:「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肆』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自什麼時候起施行

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施行日期:

第一百零三條 本法自1990年10月版1日起施行。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於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由此誕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並該法在最後一條規定: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伍』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4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第八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第十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第二章受案范圍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第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第三章管轄第十四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第十五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二)海關處理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第十六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第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第十八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陸』 2014年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有哪些重大變化

第33條 證據包括抄: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第34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映成趣,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第35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36條 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作出了芹菜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柒』 行政訴訟法修改時間

法律分析:根據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捌』 新行政訴訟法到底是把以前的具體行政行為全部改成行政行為還是只是部分修改

2014年11月修訂的新《行政訴訟法》,從法律文件內容上看,是將以前的全部具體行政行回為都改成了行政行為,答全文不再有具體行政行為的表述。
行政訴訟法,主要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2014年11月1日表決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這是行政訴訟法自1989年制定後作出的首次修改。

熱點內容
福建省價格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7 02:19:38 瀏覽:626
勞動法往年試題 發布:2024-11-17 02:12:20 瀏覽:999
公司法的特徵包括 發布:2024-11-17 01:26:26 瀏覽:903
刑法害羞 發布:2024-11-17 01:18:06 瀏覽:356
合同法法條釋義第二十二條 發布:2024-11-17 00:32:20 瀏覽:971
法學專業好找工作 發布:2024-11-16 23:56:47 瀏覽:835
刑法專題課件 發布:2024-11-16 22:30:08 瀏覽:487
海商法中的承運人義務 發布:2024-11-16 22:20:05 瀏覽:463
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018 發布:2024-11-16 22:19:06 瀏覽:331
按勞動法工資怎麼算的 發布:2024-11-16 21:33:30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