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法不得超過8小時

行政訴訟法法不得超過8小時

發布時間: 2024-01-17 18:42:06

『壹』 行政訴訟指導:司法考試拾遺之行政訴訟法

一、可以申請行政復議范圍,共計11項,與《行政訴訟法》第11條相比,多出了:

(1)第(三)項「許可證管理」;

(2)第(四)項「行政確權」;

(3)第(六)項「農業承包合同案」等情形。

二、在對行政規定進行一並復議審查時:

復議機關對申請審查的規范性文件有權處理的,應當在30日內依法處理,無權處理的應當在7日內按照法定程序轉送有權處理的機關依法處理。在處理期間,復議機關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待有權機關對抽象行政行為審查完畢,再恢復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審查(第26條)。

三、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規定給予賠償;逾期不予塌燃賠償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鄭衫早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注意:這是單獨提起行政賠償之訴!]也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

[例題:劉某因不交納鄉政府非法徵收的費用,被鄉政府非法拘禁4天。對此,劉某應通過何種途徑請求國家賠償?

A.必須先向鄉政府請求國家賠償,對鄉政府的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賠償訴訟

B.可以在向縣人民政府申請復議時一並提出賠償請求

C.可以在向縣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賠償請求

D.可以先向鄉政府請求賠償,不服鄉政府決定再向縣人民政府申請復議

正確答案:BC]

五、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在原則上差異:

(1)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共有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不適用調解原則,見《行政訴訟法》第50條及原《行政復議條例》第8條規定:「復議機關審理復議案件,不適用調解。」《行政復議法》對此未明確,但作為一個原則是沒有問題的。

(2)另一個共同的基本原則:起訴、申請復議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原則,見《行政訴訟法》第44條及《行政復議法》第21條規定: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但(一)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二)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三)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行政復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執行:(一)被申請人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二)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三)申請人申請停止執行,復議機關其要求合理裁決停止執行的;(四)法喊雀律、法規和規章規定停止執行的。

(3)當然,兩大制度中最重要的不同或差異在於審理的性質上。行政訴訟的審理是合法性審查,見《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而行政復議中的審查則既有合法性審查,又有適當性審查,見原《行政復議條例》第7條規定:「復議機關依法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和適當進行審查。」《行政復議法》對此未再明確規定,但其立法宗旨(第一條)所謂「防止和糾正違法的或者不正當的具體行政行為」,可以理解為繼承了這一原則。由此體現了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的功能及各自監督范圍的廣泛程度。

[例題: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活動共同適用的基本原則和規定有哪些?

A.不適用調解的規定

B.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執行的規定

C.合法性審查原則

D.適當性審查原則

正確答案:AB.]

六、復議被申請人

被申請人是指作出被申請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其條件是:

(1)被申請人必須是行政主體,包括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2)被申請人實施了被申請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

確認被申請人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這是最一般情況;

(2)共同行為,由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作為共同被申請人;

(3)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4)行政委託行為。由委託機關作被申請人;

(5)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由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作被申請人;如無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則由作出撤銷決定的行政機關作被申請人;[特別注意這一點:與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的規定的區別。《國家賠償法》第7條第五款規定:賠償義務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沒有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撤銷該賠償義務機關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與行政復議法規定相同。《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五款規定:「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與行政復議規定不相同。]

(6)派出組織。派出組織包括派出機關和派出機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該派出機關是被申請人;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由設立該派出機構的政府工作部門作為被申請人。但是如果法律、法規對派出機構有授權,該派出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則該派出機構為被申請人。[注意:派出機構必須可以作為行政主體,而派出機構則要視情況而定,如果被法律、法規授權並以自己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則為行政主體,否則不具行政主體資格。]

七、行政復議第三人:

復議第三人是指同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存利害關系,申請參加或者由復議機關通知參加的申請人與被申請人以外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實踐來看,第三人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在治安、食品衛生、葯品管理等復議案件中,受處罰人作為申請人的,受害人作為第三人;反之亦然;

(2)在食品衛生、葯品管理等復議案件中,因產品質量受到處罰時,若銷售者為申請人,通常生產廠家即為第三人;

(3)在不服行政裁決、行政確權的復議案件中被裁決、被確權的民事糾紛的一方當事人為審請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作為第三人。

(4)兩個或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針對同一的行政相對人作出互相矛盾的具體行政行為,相對人申請復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另一家行政機關可作為第三人。[行政機關作為第三人的特例]

八、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也可以不提出行政賠償請求;但對於復議機關而言,無論申請人是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對符合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應當給予賠償的,在決定撤銷、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或者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時,應當同時決定被申請人依法給予賠償。

換言之:國家機關可以依職權直接在對具體行政行為復議時對符合國家賠償規定的直接予以作出國家賠償的決定。

九、行政復議機關與行政訴訟被告可以重合:

[例題:下列哪些情形下復議機關和行政訴訟的被告是重合的?

A.公安派出所作出勞動教養決定的

B.街道辦事處向居民攤派管理費的

C.稅務所未經稅務局局長批准拍賣扣押的貨物抵繳稅款的

D.市政府打假辦公室以自己的名義對企業給予沒收企業營業執照處罰的

正確答案:ABC,《行政復議法》第15條有明確的規定:「對本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機關、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按照下列規定申請行政復議:(一)對縣級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關的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二)對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根據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三)對法律、法規和規章授權的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分別向直接主管該組織的行政機關或者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選項A屬於第二項或者第三項,對此雖有爭議,但不影響本題的作答。B屬於第一項、C屬於第二項。

至於D,其行為屬於市政府的行為,不應由市政府作復議機關,因此,不屬於正確答案。]

十、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時由復議機關作被告的規定。

《行政復議法》第25條第2款對此作了原則性規定,行政訴訟法新解釋第7條對此又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其中明確了:

(1)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主要事實和證據的;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適用的規范依據且對定性產生影響的;

(3)撤銷、部分撤銷或者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處理結果的。

十一、稅收行政行為的復議前置:

(1)關於稅收征管方面發生爭議的必須適用復議前置。如果是對稅務機關的處罰決定、強制執行措施或者稅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則不適用復議前置。[根據《稅收征管法》第五十六條?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同稅務機關在納稅上發生爭議時,必須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或者解繳稅款及滯納金,然後可以在收到稅務機關填發的繳款憑證之日起六十日內向上一級稅務機關申請復議。上一級稅務機關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對稅務機關的處罰決定、強制執行措施或者稅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或者稅務機關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稅收保全措施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或者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稅收保全措施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或者稅務機關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稅收保全措施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復議和訴訟期間,強制執行措施和稅收保全措施不停止執行。]

[例題:楊某受某廠指派在本縣范圍內收購茶葉2萬斤,廠方提供了介紹信、營業執照副本。楊某收購後未向稅務機關納稅。縣稅務局知悉後即作出決定,楊某需繳納增值稅5000餘元。楊某不服,認為自己是接受某廠的指派,與該廠是委託關系,其稅款應當由廠方繳納。縣稅務局未採納楊某的意見,堅持要求楊某納稅。在此情況下,楊某應當如何處理?

A.楊某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B. 楊某可以先提起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起訴

C.楊某必須先經過復議,不經復議不得起訴

D.楊某可在復議與訴訟之間任意選擇

正確答案:C.]

(2)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確認行政行為的復議前置。

《行政復議法》第30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3)治安管理處罰行政行為的復議前置。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九條 被裁決受治安管理處罰的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公安機關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裁決的,在接到通知後五日內,可以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訴,由上一級公安機關在接到申訴後五日內作出裁決;不服上一級公安機關裁決的,可以在接到通知後五日內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特別注意:並不是公安機關作出的所有的有關行政處罰決定都應該適用復議前置程序。如留置盤問、收容遺送、扣押物品等則不適用。只有根據該條例作出警告、罰款、拘留裁決時才可以適用復議前置。]

十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在程序上的銜接。從我國現行立法來看,二者銜接模式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選擇型。即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之間自由選擇,在選擇了行政復議後如對復議決定不服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我國絕大多數法律、法規,包括列入司法考試范圍的法律、法規大多是這樣規定的。這種模式堅持了司法最終裁決原則。

第二,選擇兼終局型。即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由選擇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但選擇了行政復議後即不得再提起行政訴訟,如《公民出入境管理法》與《外國人出入境管理法》即是如此規定的。該模式部分構成了司法最終裁決的例外。

第三,必經型。即行政復議是行政訴訟的必經程序,又稱復議先行(前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如不服行政復議,再行起訴,未經復議不得起訴,如《**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以及本法第30條第1款即是這樣規定的。該模式堅持了司法最終裁決原則。

第四,復議終局型。即以行政復議決定為終局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只能申請復議,不能提起行政訴訟,且行政復議決定產生最終的法律效力。如本法第30條第2款的規定,即屬此種模式。該模式是對司法最終裁決原則的徹底例外。

十三、申請行政復議的期間至少是60日。《行政復議法》頒行之前,我國的許多立法包括列入司法考試范圍內的許多經濟法、商事法都規定申請行政復議期間為15日。《行政復議法》生效以後,這些關於「15日」的規定一律失去了效力。

注意時間的起算點: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而不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

十四、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關系:

(1)。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關系模式為選擇型或行政復議前置型時,一旦申請復議,在法定復議期間排斥起訴(第16條第1款)。

(2)。在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關系模式為選擇型的,一旦選擇了起訴並且法院已經受理的,即排斥申請復議(第16條第2款)。

(3)。在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關系模式為行政復議前置型的,行政復議機關逾期不受理或不作答復的,行政相對人在法定期間內可徑直起訴(第19條)。

十五、法律、法規、規章在具體行政行為停止執行的不同情形:

(1)行政復議過程中:只有法律才可以規定具體行政行為的停止執行;

(2)行政訴訟過程中:法律、法規可以規定停止執行;

(3)行政處罰: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處罰不停止執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換言之,只有法律才可以規定行政處罰的停止執行。

十六、責令被申請人賠償的決定。依第29條,又可分為兩種情況:

(1)申請人申請行政復議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復議機關可一並決定賠償(第1款);

(2)申請人申請行政復議時未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一定條件下復議機關亦可依職權主動作出賠償決定(第2款)。

十七、人民法院以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為原則,以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為例外,這一例外即體現在第54條第1款第(四)項變更判決的規定上。

十八、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一)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且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審理的案件;

(二)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

(三)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

(四)其他重大、復雜案件。

*第一審國際貿易行政案件由具有管轄權的中級以上人民法院管轄。

十九、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二十、被告只能是行政賠償義務機關。

(1)如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侵權,賠償請求人對其中一個和個侵權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若訴訟請求系可分之訴,被訴的一個或者數個侵權機關為被告;若訴訟請求系不可分之訴,由人民法院依法追加其他共同侵權機關為共同被告。

(2)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如賠償請求人只對作出原決定的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作出原決定的行政機關為被告;賠償請求人只對復議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復議機關為被告;

(3)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具體行政行為,由於據以強制執行的根據錯誤而發生行政賠償訴訟的,申請強制執行的行政機關為被告。

二十一、行政訴訟中原告資格的構成要件。原告必須是承擔具體行政行為法律後果或受其影響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特定情況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即使不是直接相對人,但只要其有足夠充分的理由認為其權益受到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影響,也可以成為行政訴訟原告。只要原告「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就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也應當受理。

《行訴復議解釋》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一)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

(二)與被訴的行政復議決定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或者在復議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

(三)要求主管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

(四)與撤銷或者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

二十二、行政訴訟被告的確定可分為十種情況:

(1)直接起訴的案件,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是被告。

(2)經上級行政機關批準的具體行政行為,在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上署名的機關為被告。

(3)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4)經復議但復議機關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經復議且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6)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組織是被告。

(7)未取得合法授權的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或者行政機關組建的機構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8)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9)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10)應當履行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而拒絕履行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二十三、行政賠償可分為單獨提起賠償訴訟和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兩種,單獨提起賠償訴訟,要以行政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為前提條件,其他起訴條件與行政訴訟法規定的一般起訴條件相同。

[例題: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應當滿足的條件有以下哪些?

A.有明確的被告

B.有具體的賠償請求和受損害的事實根據

C.加害行為已被確認為違法

D.賠償義務機關已先行處理

正確答案:ABD.]

二十四、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行政訴訟的一些特殊情形:

(1)原告或者上訴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預交案件受理費,又不提出緩交、減交免交的申請,或者提出申請未獲批準的,按自動撤訴處理。在撤訴以後,原告或者上訴人又起訴或者上訴的,並且解決費用問題,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2)人民法院判決撤消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以後,公民對行政機關新作出的行政行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以受理。

(3)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沒有製作或者沒有送達法律文書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只要能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存在,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二十五、不予受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1)請求事項不屬於行政審判權范圍的;

(2)起訴人無原告訴訟主體資格的;

(3)起訴人錯列被告並拒絕變更的;

(4)法律規定必須由法定或者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代為訴訟行為,未由法定或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代為訴訟行為的;

(5)由訴訟代理人代為起訴,其代理不符合法定要求的;

(6)起訴超過法定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7)法律、法規規定行政復議為提起訴訟必須程序而未申請復議的;[復議前置必須由法律、法規進行規定,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不能予以規定。]

(8)起訴人重復起訴的;

(9)人民法院裁定準許原告撤訴後,原告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起訴的;

(10)訴訟標的為生效判決的效力所羈束的;

(11)起訴不具備其他法定要件的。

二十六、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依據:

(1)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據包括法律(狹義)、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第52條)。

(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可參照地方政府規章和部門規章(第53條第1款)。

(3)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援引適用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行訴解釋》第62條第1款)。

(4)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引用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

『貳』 行政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行政訴訟起訴的時間限制是指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執法主體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法定期間。即起訴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提出,超過法定期限,當事人將因起訴時效屆滿而喪失訴權。通常,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之規定,行政訴訟時效應當分為以下兩種:
1、一般訴訟時效。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2、特殊訴訟時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由於不屬於起訴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訴訟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叄』 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的條文如下:

《行政訴訟法》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法律主觀:

一、 行政訴訟法 的概念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 訴訟 參加人(原告、被告、 代理 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纖余彎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 憲法 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二、行政訴訟法全文司法解釋的內容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第一條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 立案 ,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 起訴狀 。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第二條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九)其他訴訟請求。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第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 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五)未按照法律、 法規 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六)重復起訴的;(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十)不符合其他法毀模定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 開庭審理 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第四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第五條行政訴毀悶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第六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第七條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第八條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 級別管轄 。第九條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查原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同時,一並審查復議程序的合法性。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共同承擔 舉證責任 ,可以由其中一個機關實施舉證行為。復議機關對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第十條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

『伍』 行政訴訟時對法律法規有歧義的如何處理是不是應該朝有利於「民」方向解釋

自從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以來, 眾多的效力等級各不相同的行政性的法律規范的地位、 作用和效力問題長期困擾著行政審判法官們。 行政性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確界定, 不僅直接影響著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的正確性, 而且關乎法制的統一,還涉及到司法與行政、 司法與立法的關系問題。因此,在行政訴訟中如何審查、 確認行政性法律規范的效力並予以正確適用, 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 行政性的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雙重性, 首先是法院司法審查的對象, 其次才是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 自從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以來, 眾多的效力等級各不相同的行政性的法律規范的地位、 作用和效力問題長期困擾著行政審判法官們。 行政性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確界定, 不僅直接影響著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的正確性, 而且關乎法制的統一,還涉及到司法與行政、 司法與立法的關系問題。因此,在行政訴訟中如何審查、 確認行政性法律規范的效力並予以正確適用, 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 行政性的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雙重性, 首先是法院司法審查的對象, 其次才是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一、 法律規范選擇適用分析行政訴訟是司法制度的一種訴訟,因此, 司法活動的一般原理和規則,同樣適用於行政訴訟。1、司法、 司法權和法律適用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 司法三種並分別由三個機關行使,這是現代國家憲政體制的共性。 在我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行使著國家的司法權, 承擔著司法重任,「解決各種社會關系主體發生的法律爭議, 從而維護社會關系的合法狀態,對法律的適用做出最終確立」。[ 1]司法是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 具體適用法律處理各種案件的專門活動。 是國家為發生糾紛或對抗的當事人所提供的解決沖突的最佳方式, 它消除了私力解決沖突可能付出的巨大代價和不公正, 是國家以公力為後盾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 審理和裁決各種訴訟案件是人民法院的主要功能和任務, 也是行使司法權的形式。 法律適用從本質上說是國家行使避開法權的方式, 法律適用權是司法權的固有組成部分。2、 法律適用的基本要求及規則法律適用的一般過程是確認事實, 確定適用的法律規范、做出適用法律規范的決定。 適用法律的決定只能是書面的而不能是口頭的,必須有裁判文書, 法律適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確、及時、合法。要做到准確適用法律, 必須遵守法律適用的規則。 從我國憲法第五條和立法法第五章第七十八條至八十八條規定的法律 規范的位階制度和適用規則來看,大致是從新從高, 特別規范優於一般規范。這一法律適用規則本身,就說明, 法律的適用主體在處理具體案件時, 就必須要對眾多的相關法律規范的效力進行辨析、判斷、說明( 評判)。無此前提,法律適用規則將無所依託。 法律規范的效力是和法律適用的正確與否緊密關聯的。 不少學者在研究行政主體法律適用時,明確把「 應適用效力層級高的法律規范卻適用了效力層級低的法律規范」 列入法律適用錯誤的一種表現形式[2]。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蔡小雪同志,將行政主體適用法律、 法規錯誤歸納為五種情況:(1)適用法律、法規性質錯誤;(2) 適用法律、法規條文錯誤;(3)適用了沒有效力的法律規范;( 4)未適用應當適用的法條;(5) 沒有適用法條中必須適用的內容[3]。 其對適用了沒有效力的法律規范下的定義是「 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適用的實體法律、法規、 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包括法條)尚未生效,或者已經失效, 或者本身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規范的效力主要體現在其執行力上, 沒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不具有法院執行的效力, 法院有權拒絕適用。實踐中,行政主體適用尚未生效的法律規范, 而被法院認為適用法律錯誤,一般不會產生異議,而適用「 已經生效」和「根本就無法律效力」 的法律規范被法院認定為適用法律錯誤,就會產生較大的歧義。 隨著《行政處罰法》、《立法法》的頒布實施, 行政訴訟中對行政主體適用的法律規范的效力如何審查和判斷, 遇到的問題更加突出。猶如有學者在《行政處罰法》制定後所言:「 當人民法院今後審理不服行政處罰案件時, 其判案依據將會有新的變化,突出表現為:當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設定了無權設定的處罰種類時,該類法規的有關條款, 就不能作為判案依據了。 這使得人民法院對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能否作為判案依據也有了取 舍權。」[4]這種分析是正確的,但是,理論上的認識並不深刻, 認識也並不統一,實踐上更混亂。筆者認為,在《立法法》 實施之後,這種狀況又發生了變化,即法院的這種取捨權又被收回。 當然,行政訴訟中法官對眾多的法律規范的辨析、評判(包括效力) 的權利並不能被駁回。否則,就不存在法律適用, 司法也就不成為司法。3、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是相對於刑事和民 事訴訟而言的。 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存在對適用的法律本身的爭議, 對事實爭議由人民法院適用法律做出裁判即可, 一般是一次性適用法律。但行政審判不同,除一次性適用法律外, 還有二次適用的問題。在訴訟程序方面全由法院一次性適用, 但對作為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依據的法律規范來說, 則是第二次適用[5]。第一適用和和第二次適用的區別在於:( 1)主體不同:第一次是行政主體,第二次則是人民法院。(2) 時間階段不同:第一次是行政行為形成過程中, 發生在行政爭議形成之前;第二次則是在訴訟過程中, 發生在行政爭議形成之後。(3)性質不同: 法院的第二次適用是對行政主體第一次適用法律規范正確與否的驗證 和審查,具有驗證性和審查性。(4)適用的法律規范的「范圍」 從形式上來看不同;行政主體適用的法律規范,除法律、法規、 規章之外,還有非行政法淵性質的規范性文件, 而人民法院適用的法律規范只是法律、法規, 規章規范只能參照適用, 非法淵規范性文件在法院判案依據上沒有法律地位。(5) 行政主體法律規范適用的事實, 與人民法院適用法律規范的事實不一樣。 人民法院基於的事實是行政行為本身全部過程的事實, 范圍要比行政機關適用法律規范所基於的事實寬廣。 從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表現形式來看,其適用的法律規范內容廣泛, 表現形式多樣,數量龐廣,層級分明,效力等級各 不相同。對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特點分析的意義, 就在於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判斷上。 刑事訴訟適的法律規范應由法律確定, 民事訴訟適用的法律規匯聚絕大部分亦由法律確定, 由行政法規確定的較少, 而由地方性法規及規章和非法淵規范性文件確定的更少。 行政訴訟則不然,由於法院行政訴訟是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法, 而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規范,不僅有法律、法規、 規章乃至非法淵的規范性文件[6],實際生活中, 行政法規以下的法律規範文件確立的法律規范, 被行政主體廣為適用; 又由於行政訴訟中法院法律適用有二次性即驗證性和審查性適用的特 點, 使得行政訴訟必然要對行政主體適用的法律規范的效力進行辨析、 判斷。從邏輯上講,很難想像, 一個依據與高位法律規范沖突不一致乃至抵觸的低位法律規范做出的 行政行為是合法的。 4、法律適用的邏輯規則和判案的說理要求法官作為法律的專門家, 其主要職責就是准確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 要做到正確適用法律,就必須十分強調判決書的說理。 判決書中的說理是連接事實與法律規范之間的紐帶, 是法律適用的靈魂。盡管「出於成文法的制度背景, 由於法官不能創造有約束力的先例, 因而其判決通常局限於對可適用法律條款的分析,而不必像英、 美國家的法官一樣注重推理,但是,成文法的演繹推論的方法, 決定了法官的判決及當事人的請求無法通過法律規范而只能藉由判決 書中的理由來闡述。加之成文法產生的歷史悠久,理論基礎深厚, 法律規范體系編排嚴謹,這就更需要藉助法官的判決, 尤其是判決書中的理由,來達到活的、變動不定的社會生活與死的、 呆板固定的法條之間的溝通。」[7]它對於保證司法公正、 使當事人服判息訴、提高法官素質、 便於社會監督等方面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講理透徹的判決,才能經得起社會各界的評判。講理透徹, 對案件所涉及法律規范的效力的辨析、評斷必不可少。

『陸』 行政訴訟法重點法條精讀(七)

第七章 審理和判決

「重點法條碧敬」

第四十四條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悔州慎為的執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

(一)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二)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

(三)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相關法條」《行政復議法》第21條。

「意思分解」

1識記停止具體行政行為執行的3種情形,應注意其中第2種情形應同時具備3個條件:

(1)原告申請;

(2)法院認為執行會造成不可彌補損失;

(3)不損害社會公益。

2比較《行政復議法》第21條,了解二者之異同。

「不要混淆」

第(三)項是「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重點法條」

第四十五條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46條。

「意思分解」

1掌握公開審理原則及其例外的3種情形。

2注意《行訴解釋》第46條關於合並審理的4種情形規定。

「重點法條」

第四十七條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47條。

「意思分解」

1掌握迴避申請提出的期限(《行訴解釋》第47條第1款):案件開始審理時。

2對駁回迴避申請決定不服的權利救濟(《行訴解釋》第47條第4款):向作出決定的法院申請復議一次。

3迴避決定權(第47條第4款)。

4迴避人員范圍(第47條第1、2、3款)。

「不要混淆」

1申請迴避中,人民法院作出迴避決定前,該人員應暫停參與本案工作,除非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而復議期間,該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工作。

2本條規定與《民事訴訟法》相同,可結合記憶。

「重點法條」

第四十八條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視為申請撤訴;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五十一條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36~37、49~50條。

「意思分解」

1了解撤訴和視為撤訴的幾種情形。

2了解缺席判決的情形。

3重點掌握《行訴解釋》第36條,對撤訴後再行起訴的不同處理。此與《民事訴訟法》是不同的。

4重點掌握《行訴解釋》第50條,被告改變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尤其是第3、4款之規定。

「不要混淆」

1申請撤訴是否准許是由人民法院裁定的,不是必然引起訴訟終結。

2依《行訴解釋》第50條第3款之規定,被告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而原告不撤訴的,人民法院應就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與否作出判決。

「重點法條」

第五十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相關法條」《行政訴訟法》第67條。

「意思分解」

行政訴訟不同於民事訴訟,不適用調解。

「不要混淆」

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但行政賠償訴訟可適用調解。

「重點法條」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跡胡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62條。

「意思分解」

關於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的法律依據,一直是司法考試熱點、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務求准確掌握:

1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據包括法律(狹義)、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第52條)。

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可參照地方政府規章和部門規章(第53條第1款)。

3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援引適用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行訴解釋》第62條第1款)。

4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引用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

「不要混淆」

務必掌握第53條第2款,規章沖突的解決辦法,此系司法考試重點。可與《立法法》對照記憶。

「重點法條」

第五十四條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濫用職權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四)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53~59條。

「意思分解」

《行政訴訟法》的判決種類,系司法考試必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一大難點。對此,我們詳陳如下:

依上述各條款之規定,第一審判決可為以下幾種情形:

1維持判決

維持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有效,從而作出否定原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指控,維持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維持判決之作出必須同時滿足3個條件:

(1)證據確鑿;

(2)適用法律、法規正確;

(3)符合法定程序。

2撤銷判決

撤銷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部分或者全部違法,從而部分或全部撤銷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並可以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

撤銷判決可分為三種具體形式:

(1)全部撤銷;

(2)部分撤銷;

(3)判決撤銷並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作出撤銷判決的情形有:

(1)主要證據不足;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

(3)違反法定程序;

(4)超越職權;

(5)濫用職權。

適用撤銷判決時,需特別注意的特殊事項有:

(1)《行訴解釋》第53條;

(2)《行訴解釋》第59條;

(3)《行政訴訟法》第55條及《行訴解釋》第54條第2款之例外規定;

(4)《行訴解釋》第60條第1款。

3履行判決

履行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被告負有法定職責無正當理由而拒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責令被告限期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

履行判決是針對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而採用的一種判決形式,主要適用於《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四)、(五)、(六)項三類情形。

適用履行判決,應注意的特殊事項有:

(1)《行訴解釋》第60條第2款;

(2)《行訴解釋》第58條。

4變更判決

變更判決是人民法院認定行政處罰行為顯失公正,運用國家審判權直接改變行政處罰行為的判決。適用條件是:

(1)變更判決只能針對行政處罰行為作出,對於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無權直接變更。

(2)行政處罰行為顯失公正。適用變更判決,應注意的特殊事項是《行訴解釋》第55條之規定,即人民法院對行政處罰行為作出變更判決,原則上只能減輕不能加重(注意例外);不能對行政機關未給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5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

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為原告的訴訟請求依法不能成立,但又不適宜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其他類型判決的情況下,人民法院直接作出否定原告訴訟請求的一種判決方式,見於《行訴解釋》第56條。該條共規定了四種情形可適用該種判決。

6確認判決

確認判決是指人民法院確認被訴具體行為合法或違法的一種判決形式。依此,確認判決可分為確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判決和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判決,見於《行訴解釋》第57、58條。

「重點法條」

第五十五條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54條。

「意思分解」

1掌握本條的禁止性規定。該原則意思是:

(1)被告可以同一事實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不同的行為;

(2)被告可以不同的事實、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或相同的行為。

(3)被訴具體行政機關因違反法定程序而被撤銷,行政機關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不受此限制。

2行政機關違反該禁止性規定的後果:

(1)判決撤銷或部分撤銷重新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

(2)並按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處理。

「重點法條」

第五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反政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61條。

「意思分解」

1了解《行政訴訟法》同其他法律程序之關系:移送。

2重點掌握《行訴解釋》第61條;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之關系,可予一並審理。此即所謂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注意兩訴主體是不同的。

「重點法條」

第五十七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人民法院批准。

第五十八條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九條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

第六十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二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人民法院批准。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63~65條及第67、82條。

「意思分解」

1了解並熟悉第57、58、60條有關期間的規定。

2注意《行訴解釋》第64條關於審限的定義。著重注意不算在審限內的時間:鑒定,處理管轄權爭議或異議,中止訴訟的時間。

3重點掌握《行訴解釋》第63條第2款。與民訴法相同。

4重點掌握第59條上訴審為書面審的規定,及《行訴解釋》第67條第2款開庭審的例外規定。

5注意《行訴解釋》第65條上訴人確定的規定。

6《行訴解釋》第82條規定的申請延長期限的報請批准程序。

「重點法條」

第六十一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68~71條。

「意思分解」

1掌握第61條二審判決的3種類型。

2重點掌握《行訴解釋》第71條對幾種原審漏判的處理:

(1)遺漏必須參加訴訟當事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

(2)遺漏訴訟請求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

(3)遺漏行政賠償請求的,又分兩種情況:

①二審法院認為不應賠償的,駁回賠償請求;

②認為應予賠償的,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同時,調解行政賠償問題;調解不成,就行政賠償部分發回重審。

(4)當事人在一審未提出行政賠償請求而於二審期間提出的,二審法院可予調解;調解不成,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熱點內容
律師微信簽名 發布:2025-01-09 19:42:17 瀏覽:219
法制社會和法治社會 發布:2025-01-09 19:36:48 瀏覽:202
商法公司法題目 發布:2025-01-09 19:24:07 瀏覽:844
消法規定半個月退差價 發布:2025-01-09 18:53:35 瀏覽:203
刑事訴訟法解釋504條 發布:2025-01-09 18:37:26 瀏覽:188
違法轉包業主單位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8:22:00 瀏覽:825
法院書記員速錄技巧 發布:2025-01-09 18:19:32 瀏覽:193
2014司法考試大綱對比 發布:2025-01-09 18:18:49 瀏覽:982
交通法規超載處罰規定 發布:2025-01-09 18:18:12 瀏覽:833
社會法的缺陷 發布:2025-01-09 17:43:16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