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第三人ppt

行政訴訟法第三人ppt

發布時間: 2024-02-26 12:05:20

⑴ 行政訴訟第三人如何應訴

法律主觀:

一、行政訴訟第三人特徵依據《行政訴訟法》第29條規定,行政訴訟第三人有以下幾個特徵:1、行政訴訟第三人一般是原告、被告之外的行政相對人2、行政訴訟第三人是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3、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是在訴訟開始之後和審結之前4、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有主動申請參加訴訟和人民法院依職權通知其參加訴訟兩種。二、行政訴訟第三人訴訟方式行政訴訟啟旁數第三人可以由主動申請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參加訴訟。(1)主動申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啟談,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2)人民法院通知。人民法院認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應當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行政機關的同一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兩個以上利害關系人,其中一部分利害關系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沒有起訴的其他利害關系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或者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三、行政訴訟第三人法律地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法律地位與悄首原告、被告類似。第三人在訴訟中有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主張的權利和對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等權利。但是因第三人有類似於原告地位的第三人與類似於被告地位的第三人,因此,他們各自的法律地位均獨立但卻不相同,類似於原告地位的第三人因大部分均具有原告資格,在訴訟中的權利、義務幾乎和原告相同;而類似於被告地位的第三人,因行政訴訟被告不得反訴及不能在行政訴訟期間向原告和證人自行搜集證據的限制,類似於被告的第三人因其在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中所處的地位,也可能有這樣的限制。在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的情形下,第三人的法律地位與被告相同,在享有相應訴訟權利的同時也要受相應的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義務或者減損第三人權益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義務或者減損第三人權益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

⑵ 淺析如何界定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

行政訴訟第三人問題是行政審判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行政訴訟中如何確定第三人的問題,是行政審判實踐中爭議較多的問題之一,也是困擾行政審判工作的難點之一,本文現就行政審判制度中有關第三人的問題略抒己見,以起到拋磚引玉,達到完善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的目的。審判實踐表明,只有掌握有關第三人的基本理論問題,才能正確確定第三人,從而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實現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 一、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特徵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7條的規定,所謂行政訴訟第三人,就是指因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政訴訟第三人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一)行政訴訟第三人是與本訴所爭議的訴訟標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 行政訴訟第三人,本來的含義就是除原告、被告以外的第三人,他參加到原告與被告的訴訟中來,必定與本訴有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是他與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即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該具體行政行為已經在客觀上調整或涉及到了作為第三人的權利義務,所以該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律上的存在與變動,就直接決定了被行政行為所調整或涉及的第三人的行政法或民法上的權利義務變化。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直接影響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特定權利和利益,才能視為行政訴訟意義上的「利害關系」。並且行政訴訟意義上的「利害關系」應源於行政法律關系,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家行政機關之間存在的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既有第三人與被告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也有第三人與原告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還包括第三人與原告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目的,既有維護第三人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有全面查明案件事實和全面正確解決糾紛的考慮。因此,第三人的根本特徵是他與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或者與本案訴訟結果有利害關系,也就是與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系,這也是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行政訴訟第三人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利害關系,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l、在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以兩個以上當事人為對象所形成的行政法律關系中,原告以外的當事人與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2、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影響到原告與他人之間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 3、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原告與其他行政機關之間的特定行政法律關系。 (二)行政訴訟第三人須是參加到他人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行政訴訟第三人並非原來就不可能成為原告,只是沒有作為原告起訴。所以,他所參加的訴訟只能是別的主體之間的訴訟,即本訴。既然如此,那麼,他就是在本訴程序已經開始尚未終審判決以前加入,他在這個階段均有權申請參加。在他人開始訴訟之後,認為有必要參加訴訟的,第三人才申請參加訴訟或者被法院通知參加訴訟。這個參加訴訟的時間差是第三人與原告的重要區別。一審程序和二審程序只是同一完整訴訟程序的兩階段,只要一審判決沒有生效,第三人隨時可申請參加二審訴訟。如果在第一審程序中第三人沒有參加訴訟,在第二審程序中第三人要求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該允許,因為第二審程序已經開始,整個案件審理尚未終結,這樣做有利於第二審人民法院查清案件事實,對第一審判決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避免損害第三人的利益,發生錯判。 (三)行政訴訟第三人在法律上有獨立的訴訟地位 第三人與原告或被告均不一樣,他參加到訴訟中來,既不是為了維護原告的權益,也不是為了維護被告的權益,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獨立的合法權益,第三人既不必然地依附於原告也不必然地依附於被告,他自己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即使其訴訟主張與原告或者被告可能一致或部分一致,但是,第三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也既不會依附於原告也不會依附於被告,可以提出自己的請求,也可以發言、辯論、對第一審判決不服有權提出上訴等等。第三人參加訴訟可充分陳述自己的意見,提供證據,為維護自己的主張參加辯論,從而有利於法院傾聽各方面的意見,全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達到降低訴訟成本,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的目的。 二、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種類 行政訴訟第三人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證人型第三人。所謂原告型第三人,是指享有訴權的公民沒有在法定期限內起訴,而是參加他人提起的行政訴訟的第三人。所謂被告型第三人,是指應當作為被告參加訴訟,但因原告不指控,而被法院作為第三人通知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所謂證人型第三人,是指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主要作用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的第三人。從《行政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審判實踐和學理通說來看,行政訴訟第三人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行政處罰案件中的被處罰人或被侵害人,均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在行政處罰案件中,特別是在治安處罰案件中,不但有被處罰人,還有被侵害人。如果被處罰人不服處罰作為原告提起訴訟,另一方被侵害人則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果是被侵害人對處罰不服而以原告身份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被處罰人也可以第三人名義參加訴訟。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一百零二條規定: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根據上述規定,被處罰人或者被侵害人均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他們也就均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治安行政案件中,行政處罰的內容與被侵害人和被處罰人的權益密切相關,如果被侵害人認為行政處罰顯失公正,起訴要求加重對被處罰人的處罰的,被處罰人可以以自己的權益將受到影響而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這樣被處罰人就與公安機關之間存在著行政法律關系;如果被處罰人起訴,要求撤銷或減輕對他的處罰,被侵害人也可以申請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這樣被侵害人與被告公安機關之間沒有行政法律關系,但是與被處罰人受治安管理處罰的行為有法律關系,也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總之,行政處罰決定的內容不僅關繫到被處罰人的利益,也與被侵害人的權益密切相關,根據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不論是被處罰人或者是被侵害人都與行政處罰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都具有行政訴權,因此,都有資格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二)行政處罰案件中的共同被處罰人,其中未提起訴訟的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行政機關就同一違法事實處罰了兩個以上共同違法的人,其中有的起訴了,有的沒有起訴,未起訴的人是否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應區別情況對待。 1、如果起訴人對共同違法事實的認定和行為的定性都無異議,只對處罰結果不服而起訴,那麼其他未起訴的人不能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這是因為未起訴的人與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2、如果起訴人因對共同違法事實的認定有異議或是對違法行為的定性以及違法責任的大小的分配有異議而起訴,那麼沒有起訴的其他被處罰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這是因為行政處罰不是針對原告一個人作出的,而是針對包括其他未起訴人在內的共同實施違法行為的多人作出的,人民法院審查行政處罰行為是否合法、適當,必然要對各個共同被處罰人共同實施違法事實進行全面審查,分析比較各自在違法行為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的大小,從而正確衡量行政處罰是否合法、適當,判決維持、撤銷或變更。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原告的訴訟請求是什麼,也無論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結果如何,在人民法院尚未對案件進行全面審理並作出裁判以前,都很難確定其他未起訴的被處罰人與被訴行政處罰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所以,在共同被施以行政處罰的人中一部分起訴,一部分未起訴的情況下,未起訴的當事人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三)確權行政案件中主張權利的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依照法律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發生民事權益糾紛,有些需由行政機關進行確權裁決。在確權行政案件中,主張權利的人與被告行政機關之間存在著行政法律關系。當行政機關對權利歸屬糾紛進行裁決之後,如果一方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經行政裁決已享有權利的另一方就面臨失去該項權利的危險,因而他與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可以以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其主要有以下幾種案件: l、土地確權行政案件中主張權利的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甲乙兩人爭執某塊土地的使用權,國土局確定該爭執地使用權歸甲,乙不服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國土局的確權決定,這時甲就面臨著失去該塊土地使用權的危險,甲就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2、其他如草原、灘塗,水面等自然資源的確權案件及專利確權案件中主張權利的人都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甲乙兩人因專利權歸屬發生爭議,經專利局確認該項專利權為甲所有,乙不服提起訴訟,要求撤銷專利局的確權決定,這時甲就面臨失去該項專利所有權的危險,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四)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法院應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巾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如果只有一個被告而原告指控又不正確的,法院應要求原告變更為正確的被告;原告如不同意變更的,則駁回起訴。但是如果應當有兩個以上的正確被告,而原告只起訴其中部分被告,不同意起訴其他具有被告資格的行政機關的,這些行政機關依法應由人民法院通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五)因行政機關的損害賠償決定而引起的案件中致害人與被害人均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這類案件由於被裁決的雙方當事人與行政機關之間存在著行政法律關系,任何一方不服均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或變更行政機關的處理決定。由於行政機關做出的損害賠償決定與致害人和被害人的合法權益都密切相關,如果致害人認為要求賠償的數額太多或以行政機關濫用職權為由請求法院審查行政機關的賠償處理決定,則被害人將面臨失去或減少賠償數額的可能;反之,被侵害人起訴要求加重賠償,致害人的權益也將受到影響,因此這類案件中致害人與被侵害人在相對一方向法院起訴的隋況下,另一方均可以以利害關系人的身份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六)同原告受處罰的行為有批准關系的另一行政機關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同原告受處罰的行為有批准關系的另一行政機關與原告受處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主要表現為如果行政機關的批准行為合法,那麼原告就會勝訴,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就會被撤銷;如果行政機關批准行為違法,原告將會敗訴,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就會維持,原告因受處罰所遭受的損失將應由行政機關予以承擔。如李某經城鄉規劃部門批准在公路旁建房一座,但某市公路管理部門認為李某的房屋系建在公路建設控制區內,影響公路建設,城鄉規劃部門越權審批無效,責令李某拆除房屋,李某對處罰不服,起訴到法院後,城鄉規劃部門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因為城鄉規劃部門的審批行為同公路管理部門的處罰行為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法院認為處罰決定合法,則意味著城鄉規劃部門的審批違法,要承擔因此而造成的損失;同時城鄉規劃部門的審批行為是否合法,要承擔多大的賠償責任,應當由城鄉規劃部門在訴訟中進行舉證或辯論,這樣才能有利於查明案情,一並裁決,防止發生新的訴訟。因此同原告受處罰的行為有批准關系的另一行政機關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七)行政機關和非行政機關共同署名作出的處理決定,非行政機關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非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依法不具有國家行政職能,沒有行使行政職權的權利,它不能成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主體,即使是受行政機關委託行使行政職權,也不能成為獨立承擔行政責任的行政主體,從而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人民法院只能將與其共同作出處理決定的行政機關列為被告,但是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審查結果與非行政機關存在著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如果人民法院確認了行政機關所作的處理決定是錯誤的,並且需要進行賠償時,非行政機關就應當作為賠償訴訟的第三人參加訴訟,承擔起應負的法律責任。 (八)在徵用土地或房屋拆遷行政案件中,建設單位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在徵用土地或房屋拆遷行政案件中,因征地或拆遷這一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糾紛,當事人不服這一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相關的建設單位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這是因為具體行政行為是在實現建設單位已經取得的合法權益,這一具體行政行為一旦被訴,則與建設單位的權益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如甲所有的房屋在城市建設中需要拆遷,甲與建設單位就有關的拆遷補償事宜未能達成一致,經拆遷管理機關裁決後,甲對行政裁決不服,而提起行政訴訟,建設單位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因為案件的處理結果和建設單位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九)房產登記行政案件中第三人的確定 房產行政案件第三人是指同原、被告之間爭議的具體房產登記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申請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到訴訟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確定第三人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l、同一房產管理機關在一個具體房產管理登記行政行為中分別對幾個管理相對人作出處罰決定,只有部分相對人起訴,其他未起訴的相對人如果與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2、房產管理機關對符合登記條件,應予頒發產權證而不予頒發的,單位和個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要求其作為的,法院判決房產管理機關履行職責後,房產管理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涉及或影響到其他人的利益,利益受到影響的人不能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因為具體行政行為對相對人以外的人不發生效力。 3、房產機關超越其職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涉及或影響到被處理人以外其他人的利益,這些利益人不能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雖然表面上看似乎與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這種利害關系不是房產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的行為所致,而是其超越職權所致,不屬行政訴訟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不能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三、行政訴訟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第三人的異同 區分行政訴訟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第三人的異同,可以更好地把握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立法目的和特徵,准確地確定行政訴訟第三人,防止和避免將二者相混淆,錯列行政訴訟第三人,增加訴訟參與人的訟累。行政訴訟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第三人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行政訴訟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第三人在法律特徵上的相似之處 l、行政訴訟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第三人都同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必須是「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利害關系」,而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必須是「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看起來提法有所差異。其實,「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必然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就這一點而言,兩者是相同的。 2、行政訴訟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訴途徑相同,即均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3、行政訴訟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時間都必須是在他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後和判決之前。 4、行政訴訟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5、行政訴訟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第三人都是獨立的訴訟主體。在訴訟中都享有請求迴避、陳述事實、提供證據、質證、辯論、請求重新勘驗、鑒定,以及對不利於自己的判決結果提出上訴等訴訟權利,同時都要承擔相應的訴訟義務。 (二)行政訴訟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第三人存在重大差異 1、參加訴訟的法律關系不同。行政訴訟第三人必須和被告行政機關之間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法律關系,雙方處於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平等地位。而民事訴訟第三人和原、被告一方或雙方存在民事法律關系,即第三人與原、被告之間存在著民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彼此均屬於平等民事主體。 2、行政訴訟中不存在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民事訴訟中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原、被告爭議的訴訟客體有獨立請求權,因而有權提起訴訟,成為訴訟當事人。在這種情況下,第三人處於原告的地位,而原訴原、被告均處於被告的地位,從而形成了原來的訴訟和第三人提起訴訟兩個訴訟的合並審理。行政訴訟的第三人和原告一方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被告一方是行政機關,因此第三人和原告方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因而不可能把原、被告雙方都作為行政訴訟被告而提出自己的獨立請求。假如第三人對具體行政行為提出獨立請求而又符合起訴條件,則這時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就不應是第三人而應是共同原告。 3、行政訴訟第三人概念的外延較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概念外延要小。在行政訴訟中,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不一定都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因而不一定能成為行政訴訟的第三人。例如,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所為的行政行為,如果被提起行政訴訟,盡管行政機關敗訴的處理結果有可能導致他受到紀律處分或承擔賠償義務,這當然也是一種利害關系,因不屬於行政訴訟意義上的「利害關系」,不符合行政訴訟第三人的條件,他就不能作為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 4、行政訴訟第三人處分訴訟權利的范圍與民事訴訟第三人有所不同。行政訴訟第三人一般具有原告資格,只是因為對具體行政行為未起訴而未成為原告。如果在訴訟過程中,他重新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撤銷或變更之訴,只要這種訴訟請求沒有超過法定期限,法院應予准許,這時他的第三人身份就轉變成為共同原告的身份,行使原告的訴訟權利,承擔原告的訴訟義務。而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則不存在這種情況,他無權提起訴訟。 5、行政訴訟第三人在訴訟中獨立為訴訟行為,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不協助原、被告任何一方為訴訟行為。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雖然參加訴訟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他總是協助當事人一方為訴訟行為。 6、行政訴訟第三人如果未參加訴訟,以致合法權益未得到保護,不可能另行起訴,只有通過申訴和再審程序改變原判決才能解決,因為同一個具體行政行為不宜作為兩個案件的審理對象。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如果未參加訴訟,其合法權益問題可以另行起訴請求解決,而不是一定要對原案進行再審。例如,買賣糾紛中的連環無效買賣糾紛,凡原告、被告以外的所有買賣各方可以以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一並解決糾紛,也可以在原訴訟結束後和直接發生買賣關系的一方另案單獨解決糾紛,一般不會引起對原案的再審。 四、結論 行政訴訟第三人是一個頗有爭議且比較復雜的理論問題,在審判實踐中,對於第三人的參訴地位,何種人應當參加訴訟,以及在訴訟中應當給予其哪些權利,其應履行哪些義務等問題一直是困擾行政審判工作的難題。應通過審判實踐的不斷探索活動,來促進我國行政審判制度的不斷完善,使行政審判制度能夠充分發揮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職能,逐步實現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從而大力推進我國的法制化進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⑶ 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幾種情形和行政訴訟舉證和民事訴訟舉證制度的不同

關於行政訴訟第三人的概念,理論界比較通行的看法是,所謂行政訴訟第三人是指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的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①

對於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解釋,學者們的觀點則不盡一致。有的將其歸納為三條:1、第三人與本訴所爭議的訴訟標的--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的利害關系。2、第三人須是參加到他人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3、第三人在法律上有獨立的法律地位。②也有學者將其歸納為:1、與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2、相對於原告、被告而言,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及行政機關;3、在訴訟期間參加訴訟;4、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法院通知參加訴訟。③還有的學者將其表述為:1、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是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包括直接的利害關系和間接的利害關系
);2、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3、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時間,必須是在他人訴訟已經開始,終局判決作出之前;4、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是由自己申請或人民法院通知而參加。④

以上學者的觀點,在如下問題上的認識是一致的:一是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二是第三人是在他人訴訟已經開始且尚未結束前參加訴訟,三是第三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四是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是由自己申請或人民法院通知而參加。爭議則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而這三個方面基本概括了學界的分歧。
(一)行政訴訟法所稱的"利害關系"是否僅限於直接利害關系?

認為這種利害關系僅指"直接利害關系"的學者認為,由於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即該具體行政行為已經在客觀上調整或涉及到了作為第三人的權利義務,所以該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律上的存在與變動,就直接決定了被行政行為所調整或涉及的第三人的權利義務變化。所謂直接聯系,就是指該具體行政行為直接調整或涉及第三人的權利義務,而不是通過其他法律關系作為中介予以調整。且這里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只能是行政法律關系,而不是其他法律關系如民事法律關系。⑤
毫無疑問,對利害關系
的這種定性將縮小第三人的范圍。對於非直接受到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利影響的個人、組織⑥來說,顯然是十分不利的。這種解釋與我國行政訴訟法中最大限度保護個人、組織合法權益的價值目標,顯然是相悖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1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27條中的'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是指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可見,司法解釋沒有把"利害關系"局限在"直接"利害關系的范圍以內。其實,在審判實踐中,人民法院也沒有把第三人范圍局限於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利害關系、而是作了擴張性解釋和應用,即把與被具體行政行為有間接利害關系的個人、組織也納入第三人的范疇。間接利害關系包括與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事實有利害關系和與判決結果有利害關系、以及與被訴行政主體的相對方有民事法律關系的個人、組織等。

下述案件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原告袁某到商店購物,與店主發生爭吵、撕打,幫工王某出手毆打了袁某。事後,該縣公安局認定袁某擾亂公共秩序,作出罰款100元的行政處罰;認定王某毆打他人,作出罰款150元的行政處罰。袁某復議後又提起訴訟。王某未提起復議和訴訟。法院認為王某與原告起訴被告的處罰裁決有利害關系,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但是判決結果未改變第三人的權利義務。有人認為,被告分別對袁某和王某作出處罰,是兩項互相獨立的具體行政行為,因而,王某與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關系,至少沒有直接利害關系。將其列為第三人是不合適的。但是,法院認為,王某雖然與被告處罰原告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權利義務上的利害關系,但是存在事實認定上的利害關系,即法院審查被告對原告處罰所認定的事實的同時,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又要審查被告對王某處罰所定的事實。如果法院否定被告對原告所認定的事實,將可能對王某帶來同樣的結果,這種認定事實上的利害關系,也屬於法律上利害關系。⑦顯然,它不是所謂的"直接的利害關系"。

在另一個案件中,人民法院把與判決結果有利害關系(而且是通過民事法律關系作為中介形成的利害關系),與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組織當作第三人。某建安公司與縣公路局簽定了修築一座公路橋的行政合同,之後,某建安公司又與某水泥廠簽定了供應1000噸425號水泥的民事合同,明確規定該水泥將用於前行政合同指稱的公路橋。修橋工程開工後,縣公路局以工程質理要求較高為由,不同意建安公司簽定的供貨合同,要求建安公司購買另一水泥廠的名牌425號水泥,建安公司不同意。縣公路局單方面解除行政合同,導致某建安公司與某水泥廠的民事合同亦不能履行。建安公司提起行政訴訟,某水泥廠要求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訴訟。理由是縣公路局單方面
解除行政合同的行為侵害了其民事合同權益。法院認為,判決結果將影響民事合同的履行,故准許了某水泥廠的請求。⑧本案中,第三人與被具體行政行為的關系,並不是直接利害關系,而是間接利害關系(與判決結果有利害關系),並且這種利害關系是通過民事法律關系為中介。此外,在行政確權引發的行政訴訟案件中,原權屬爭議以外的他人主張權利的,因其權利將受到判決結果的
影響,故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由於行政主體的確權行為具有行政法上的公定力,對確權雙方和他人都具有法律上的確定力,從而使原來的民事法律關系轉化為行政法律關系,利害關系人因此而喪失提起民事訴訟的訴權,只能提起行政訴訟。⑨
所以,理解行政訴訟法關於第三人與被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規定,應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對
個人、組織的權利義務已經或將會產生實際影響為標准,無需區分利害關系是直接還是間接,更不能將其限制為"以行政法律關系為中介。"
(二)行政主體能否作為行政訴訟的第三人?

當一個行政主體以另一個行政主體的管理相對人,即以民事主體身份出現時,在不涉及裁判職權爭議的前提下,行政主體可以作為行政訴訟的第三人。但是,在行政主體越權爭議的訴訟中,情況會是怎樣呢?請看下面的案例:

1997年3月,張某經某市某區文化局批准,辦理了文化部統一印刷、蓋有文化部套紅印章的"音像製品出租經營許可證",並經該區工商局登記後領取了"營業執照"。某日,市廣播電視局以張某未經該局批准,擅自在文化局辦理執照,違反了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有關規定,限其在7日內到該局接受處理。處理時,該局通知張某須交出區文化局辦理的證件,並要辦新的許可證,否則將採取措施禁止經營。張
某認為市廣播電視局違法要求履行義務,向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法院認為,雙方爭議涉及兩個職能部門的職權劃分,要想審查廣播電視局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關鍵要廣播電視局與文化局的職權范圍,誰是法定音像製品經營管理的適格行政主體,這可以通過審查廣播電視局提供的法律依據來確認,不必將文化局作為第三人,這樣,也不影響案件的審理。此外,將文化局作為第三人,就要裁判行政機關之間的職權糾紛,這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審查范圍,憲法和法律也沒有授予人民法院此種裁判權。因而沒有將文化局列為第三人。⑩

在另一個案件中,某縣林業局批准原告砍伐公路邊的林木,縣公路局為此對原告作出處罰決定。由於林業局與公路局的行政行為相矛盾,所以當原告起訴公路局時,公路局的處罰決定和林業局之間就形成了特殊的權利義務關系。如法院維持了公路局的處罰行為,就意味著林業局所作出的批准行政行為錯誤的;如人民法院撤銷了公路局的處罰決定,就意味著林業局的批准行政行為是合法正確的。正是基於這種利害關系,所以越權的林業局可以作為本案的第三人參加訴訟。⑾

這兩個案件的共同點是兩個沒有相互隸屬關系的行政機關,作出了相互矛盾的具體行政行為,即一個行政機關的批准行為,導致了另一個行政機關的處罰行為,他們的不同點在於,從實體上看,前一個案件屬於在前的批准行為合法,在後的處罰行為越權;後一個案件屬於在前的批准行為越權,在後的處罰行為合法。當處罰行為被提起訴訟後,批准行為的主
體在訴訟中充當何種角色,當然不可能依據實體問題(即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是否越權)作出判決,因為在案件審判以前,我們無法預知實體問題的結果。那麼,究竟以什麼標准來確定批准機關在訴訟中的角色呢?

一般而言,批准機關主動要求參加訴訟的情況並不多見。只要他主動要求參加訴訟,毫無疑問,他將要求以第三人的身份出現。依據行政訴訟法的原理,他必然維護自身的利益,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其請求要麼是請求法院確認其批准行為的合法性。要麼是請求法院確認處罰行為的違法性。就第一個請求而言,如果相對人起訴,任何行政機關都無權直接要求人民法院確認其行為的合法性。就第二個請求而言,由於法院沒有審查行政機關職權爭議的法律依據,因而也是不可行的。所以,批准機關主動要求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於法無據。

另一種情況則比較復雜。當法院認為需要通知批准機關參加訴訟時,批准機關是否可以作為第三人呢?如果法院通知他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只要批准機關提出有關職權問題的主張⑿,法院就要審查裁判行政機關的職權爭議。正如我們剛才論及的,在邏輯上形成了一個悖論,這顯然是不妥當的。所以,法院通知其作為第三人的唯一依據,就是他與處罰行為有事實上牽連,便於法院認定被訴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屬於越權。第三人自己無權提出有關職權問題的訴訟主張。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涉及兩個行政主體作出互相矛盾的決定,導致相對人對其中一個行政機關起訴的,另一機關主動要求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的,應當裁定駁回;法院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該行政主體也不能提出與職權有關的基本訴訟主張,⒀他只能支持原告的主張(因為不是共同被告,行政訴訟的性質決定了他不能支持被訴行政主體的主張
),並在必要的時候,(即有可能被判決承擔義務的時候)證明自己行為的合法性。其理論依據在於,他有可能因原告的敗訴而承擔相關的實體訴訟義務。這時,第三人正好相當於民事訴訟法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下一問題就是:行政訴訟第三人可不可以被判決承擔義務?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面討論第三人的權利義務時進行探討。
(三)參加訴訟的時間是在一審判決作出前還是在終審判決作出之前?

在民事訴訟中,如果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或需要承擔實體義務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由於特殊情況,未在一審判決作出前參加訴訟的,是否喪失了訴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他仍然可以參加二審訴訟。通過兩種方法解決,一是能通過調解結案的,通過調解結案,原審法院的判決視為被撤銷;二是不能調解結案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鑒於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結案,不能機械地套用民事訴訟法的做法。

應該說,一審程序和二審程序只是同一完整訴訟程序的兩階段,只要一審判決沒有生效,第三人隨時可申請參加二審訴訟。這樣做有利於二審人民法院查清案件事實,對一審判決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避免損害第三人的利益。行政訴訟法第61條對二審判決規定了三種結案方式;1、駁回上訴,維持原判;2、依法改判;3、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第一種方式顯然不能採用,第二種方式等於剝奪了第三人的上訴權,對其訴訟主張,實際上形成了一審終審,違背了我國行政訴訟二審終審的原則,也不能採用。唯一的辦法就是以一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為由,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這樣就保證了第三人享有上訴權,實際上是保護了其合法權益。但是,對於行政賠償訴訟,因為行政訴訟法第67條規定"可以適用調解",因而,可比照民事訴訟的辦法加以解決。

通過以上討論,我認為,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基本特徵有四個:第一,第三人是與本訴所爭議的訴訟標的--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系。這也是第三人參加到訴訟中來的法律根據。第二,第三人是在訴訟已經開始、判決作出以前參加到他人本訴中來的個人或組織(當然應當包括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行政主體)。第三,第三人在訴訟中有獨立的訴訟地位。第四,第三人通過個人申請或者由法院通知的方式參加訴訟。
二、關於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種類

我國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雖然借鑒了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的原理,但是並未作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的劃分。這是由行政訴訟自己的特點決定的。有的學者認為,在行政訴訟中不存在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這是因為第三人與原告同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而不能把本訴中的原告和被告都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把本訴中的原告作為被告時,則不成其為行政訴訟)。實踐中,後參加訴訟的人既不同意原告的訴訟主張,也不同意被告的訴訟主張,而提出自己的訴訟主張是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後參加訴訟的人具備起訴條件,可以列為共同原告。⒁依筆者之見,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該觀點以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理論為依據,自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事實上,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和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是兩種不同的訴訟制度,當然會有同的運作方式。行政訴訟第三人既不同於民事訴訟中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不同於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民事訴訟中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依據,是"自己認為"對他人爭議的訴訟標的,不論全部或部分,享有獨立的實體權利人的資格。他以起訴的方式參加訴訟,既不同意原告的主張,也不同意被告的主張,把原被告都當作被告。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依據是他與爭議的一方有利害關系,但他對他人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實體權利,他站在原告或被告的立場上,間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要他支持的一方敗訴,就有可能承擔某種法律義務。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依據,則是他與他人爭議的標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有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系,他提出的主張有兩種可能性:1、既不同意原告主張,也不同意被告的主張;2、同意原告或被告的主張。當然,他也有可能不提出任何主張。當他支持的一方當事人敗訴以後,也有可能被判決承擔某種義務。可見,機械套用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的"兩分法"來劃分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種類是不合適的。

當前,很多學者在學理上對行政訴訟第三人主要採取列舉式的分類方式,難免掛一漏萬,而且極易引起爭論。我們認為,通過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科學分析,進行概括式的分類是十分必要的。在這方面,有人已經做了有益的嘗試,如以"利害關系"為標准,有的學者將行政訴訟第三人分為直接利害關系第三人和間接利害關系第三人。⒂也有的學者將行政訴訟第三人分為三種類型:必然性利害關系第三人、或然性利害關系第三人和預決性利害關系第三人。⒃這種分類方法,存在不夠直觀、語意不確定、可操作性不強等缺點。還應探索更科學的分類方法。
根據行政訴訟的基本原理,結合行政訴訟實際特點,以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利害關系為標准,可以對行政訴訟第三人作如下分類:
(一)權利關系第三人;(二)義務關系第三人;(三)事實關系第三人;
(一)權利關系第三人
權利關系第三人是指由於其權利受到了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利益處分的消極影響,參加到行政訴訟中來,提出自己獨立訴訟主張的個人、組織。

之所以把這種第三人定義務"權利關系第三人",是因為當行政主體所做具體行政行為被確認違法時,該第三人可能會因此而獲得、恢復或增加某種實體性權利。從這個角度看,行政主體因為行政職權爭議參加訴訟,不可能成為權利關系第三人。只有當他以"個人、組織"的身份參加訴訟時,才有可能成為權利關系第三人。

依照行政法學原理,具體行政行為的不利益處分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指行政主體通過具體行政行為使相對一方的個人、組織被剝奪已有某種權利的行為;二是行政主體通過具體行政行為使相對一方的個人、組織承擔一定義務的行為。這兩種具體行政行為使相對方受到了不利益處分的消極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治安行政處罰案件中的受害人、被行政主體處罰的一方。如果被處罰人對行政處罰起訴,則受害人為權利關系第三人。如果受害人不服行政處罰作為原告起訴,則被處罰人為權利關系第三人。
2、行政處罰案件中的共同被處罰人。如果只有一部分被處罰人作為原告起訴,另一部分被處罰人屬權利關系第三人。

3、行政確權案件的權屬爭議人。如果一部分權屬爭議人不服行政確權決定而向法院起訴的,沒有被確定為權利主體的權屬爭議人都屬於權利關系第三人。而被確定為權利主體的一方,屬於義務關系第三人。
4、行政裁決案件中強制性補償案件、賠償裁決案件的一方不服 裁決而向法院起訴的,另一方屬於權利關系第三人。

5、行政處罰案件被處罰的利益波及人,即被處罰人租憑他人房屋、租借(租用)他人交通運輸工具、播放工具等實施某種行為被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拍賣等措施的,其利益波及的人,在被處罰人不服處罰行為而向法院起訴時,屬於權利關系第三人。

6、行政許可(一般為排他性行政許可)案件中的未起訴的許可爭議人。如果一部分許可爭議人不服行政許可行為而向法院起訴的,另一部分許可爭議人為權利關系第三人,被許可人為義務關系第三人。
7、行政合同被行政主體單方解除或變更的,如果相對方向法院起訴的,因行政合同解除或變更受到不利影響的利益波及人,為權利關系第三人。

8、行政徵收、行政徵用案件中,被徵收或徵用的人之外對徵收、徵用行為主張權利的他人。如果被徵收、徵用的個人、組織不服而向法院起訴的,該他人屬於權利關系第三人。
9、其他受到不利益處分消極影響的其他人。
(二)義務關系第三人

義務關系第三人是指由於其權利受到了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授益處分的積極影響,或者參與了不利益具體行政行為,而未被列為被告或不具備被告資格,參加到行政訴訟中來,提出自己獨立訴訟主張的個人、組織。

之所以把這種第三人定義為"義務關系第三人",是因為當行政主體所做具體行政行為被判決違法時,該第三人可能會因此而被判決承擔某種實體性義務,即被剝奪、喪失或減少某種實體性權利。

從概念可以看出,義務關系第三人包括兩類:第一類是由於受到了授益處分的積極影響,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第二類是由於參與了對原告的不利益具體行政行為,而未被列為被告或根本不具備被告資格,而參加到訴訟中來。

⑷ 什麼是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具有哪些特徵

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不象民事訴訟那樣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的第三人。他不僅與訴訟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享有行政實體法上的權利, 而且享有訴訟法上的一些權利。如請求賠償的權利,上訴的權利等。行政訴訟中第三人的參加,既可以實現訴訟的合並,簡化訴訟程序,也可以有助於人民法院查明 事實,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還可以提高辦案效率,節省訴訟時間,防止因新的訴訟而帶來的人力、物力等審判資源的浪費。
《中 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七條「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 知參加訴訟。」從該條可以看出,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同被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行政訴訟中第三人的特徵:
1、行政訴訟中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並且必須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第三人主體具有多樣性,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2、 行政訴訟中第三人是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行政訴訟中第三人的存在是以他有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為前提,如果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行政法上 的權利義務關系,他就不能成為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例如,甲向乙借款二萬元,後經政府批准,用該款建房一所,但是水利部門認為甲的房屋系建在河道旁,影響 泄洪,鄉政府越權審批無效,責令甲拆除房屋。甲對處罰不服,起訴後,鄉政府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而乙卻不能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因為是水利局的具 體行政行為並沒有消滅甲、乙之間的民事借貸關系。乙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他們之間的民事權利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來實現。
3、行政訴訟中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是在訴訟開始之後和審結之前,否則,就不會發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問題,這是與民事訴訟中第三人共同具備的特徵。
4、 行政訴訟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目的在於維護自己獨立的合法權益。行政訴訟的第三人參加到行政訴訟中來,既不為了維護原告的權益,也不是為了維護被告的權益, 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參加訴訟的標的與原、被告之間爭議的標的具有同一性,是因為具體行政行為影響了他的權利義務。

⑸ 第三人能否提起行政訴訟

第三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即可有權提起訴訟。第三人既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也可以加入其他原告提起的行政訴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第四十九條
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⑹ 司法《行政訴訟》考點:行政訴訟的第三人

導語:在司法考試中,行政訴訟的第三人的相關考試內容有什麼?行政訴訟法第27條規定,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第三人的概念

行政訴訟法第27條規定,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行政訴訟的第三人是指因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當事人。

1.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這里的關鍵是「利害關系」如何解釋。《行訴法解釋》規定是「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第三人參加訴訟具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目的,也有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正確解決糾紛的客觀作用,因此,應當對「利害關系」作寬泛的解釋。這種利害關系既包括與被訴行政行為的利害關系,也包括與訴訟結果的利害關系;不僅包括直接利害關系,也包括間接利害關系。

(l)直接的利害關系是指其權益必然受具體行政行為影響的人。例如,知識產權局把某項專利權授予甲,乙對知識產權局的授權決定不服提起訴訟,丙認為該項專利應當屬於自己,也提出撤銷知識產權局授權決定的請求。在這個訴訟中,丙作為第三人請求撤銷知識產權局的授權決定這一點和乙是相同的,但對專利權的歸屬和乙的主張是各自獨立的,即第三人對專利權歸屬的請求與其他當事人是不同的。

(2)間接的利害關系是指權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波及。例如,規劃部門批准了甲的建房申請,但甲的房屋被水利部門以違章建築強制地拆除,甲對水利部門的拆除決定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規劃部門與水利部門的拆除決定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但是對拆除決定審查的結果有利害關系。如果人民法院判決拆除決定合法,甲就可能向規劃部門提出賠償建房損失的要求。因為規劃部門批准甲的建房申請,對造成甲的建房損失也有責任。因此在本案中,規劃部門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總之,只要是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涉及當事人法律權益的'關系,都可以成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

2.第三人是參加到他人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第三人並非原來就不可能成為原告,只是沒有作為原告起訴。在他人開始訴訟之後,認為有必要參加訴訟的,才申請參加訴訟或者被法院通知參加訴訟。這個參加訴訟的時間差是第三人與原告的重要區別。

3.第三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第三人參加訴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在這方面,第三人獨立於原告、被告,即使其訴訟主張與原告或者被告可能一致或者部分一致。但是,第三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既不依附原告也不依附被告,可以提出自己的請求,對第一審判決不服有權提出上訴。

二、第三人的確認

第三人總體上可以分為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證人型第三人。所謂原告型第三人,是指享有訴權的公民沒有在法定期限內起訴,而是參加他人提起的行政訴訟的第三人。例如,行政裁決案件中沒有起訴的一方當事人。所謂被告型第三人,是指應當作為被告參加訴訟,但因原告不指控,而被法院作為第三人通知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例如,若干行政機關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原告堅持起訴其中的一個,其他沒有被訴的行政機關則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所謂證人型第三人,是指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主要作用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的第三人。

從行政訴訟法、《行訴法解釋》、司法實踐和相關學理來看,第三人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行政處罰案件中的受害人或加害人。在行政處罰案件中,加害人不服處罰作為原告起訴,受害人則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果受害人對處罰不服而以原告身份向法院起訴,加害人可以第三人名義參加訴訟。

2.行政處罰案件中的共同被處罰人。在一個行政處罰案件中,行政機關處罰了兩個以上的違法行為人,其中一部分人向法院起訴,而另一部分被處罰人沒有起訴的,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3.行政裁決案件中的當事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發生民事權益糾紛,由行政機關確權裁決,一部分當事人不服向法院起訴,另一部分可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4.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相互矛盾的具體行政行為,非被告的行政機關可以是第三人。

5.與行政機關共同署名作出處理決定的非行政組織。這種組織既不是行政機關,也不是授權組織,不能作被告,但賠償責任不免除。該組織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以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6.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法院應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果只有一個被告而原告指控又不正確的,法院應要求原告變更為正確的被告。原告如不同意變更的,則駁回起訴。但是,如果應當有兩個和兩個以上的正確被告,而原告只訴其中部分被告,不同意訴其他具有被告資格的行政機關的,這些行政機關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三、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程序

這里需要把握的問題是:

1.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時間。第三人參加行政訴訟,須在原、被告的訴訟程序已開始,判決未作出以前。

2.第三人參加訴訟的途徑有申請參加和通知參加兩種。

申請參加是指第三人向法院提出申請,經法院准許而參加訴訟。法院同意的,書面通知第三人;法院不同意的,裁定駁回申請。申請人不服裁定可在I0日以內上訴。

通知參加訴訟必須具有根據和理由,第三人有拒絕的權利。

3.第三人享有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享有上訴權,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參加訴訟而不通知的,構成訴訟主體的遺漏。

⑺ 行政訴訟的第三人如何確定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7條的規定,所謂行政訴訟第三人,就是指因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種類

行政訴訟第三人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證人型第三人。

1、原告型第三人,是指享有訴權的公民沒有在法定期限內起訴,而是參加他人提起的行政訴訟的第三人。

2、被告型第三人,是指應當作為被告參加訴訟,但因原告不指控,而被法院作為第三人通知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

3、證人型第三人,是指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主要作用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的第三人。

(7)行政訴訟法第三人ppt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第三人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一)行政訴訟第三人是與本訴所爭議的訴訟標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

行政訴訟第三人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利害關系,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l、在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以兩個以上當事人為對象所形成的行政法律關系中,原告以外的當事人與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2、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影響到原告與他人之間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

3、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原告與其他行政機關之間的特定行政法律關系。

(二)行政訴訟第三人須是參加到他人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三)行政訴訟第三人在法律上有獨立的訴訟地位

熱點內容
刑法專題課件 發布:2024-11-16 22:30:08 瀏覽:487
海商法中的承運人義務 發布:2024-11-16 22:20:05 瀏覽:463
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018 發布:2024-11-16 22:19:06 瀏覽:331
按勞動法工資怎麼算的 發布:2024-11-16 21:33:30 瀏覽:158
刑訴應當法律援助的對象 發布:2024-11-16 21:25:37 瀏覽:118
2011年社會保險費法 發布:2024-11-16 21:09:42 瀏覽:252
司法局開展民法典贈書儀式 發布:2024-11-16 21:07:53 瀏覽:196
勞動法做六休一 發布:2024-11-16 20:54:10 瀏覽:238
黨內法規的自查報告 發布:2024-11-16 20:29:18 瀏覽:433
安裝空調法律法規 發布:2024-11-16 18:25:45 瀏覽: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