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八十八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八十八

發布時間: 2024-04-09 10:05:49

1. 民事訴訟二審不同意調解法院會怎麼處理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八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第八十八條規定:「調解達成的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據此,筆者將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原則歸納為三項:事實清楚,是非分明原則、自願原則和合法原則。下面分項論述。

一、事實清楚,是非分明原則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我國司法及執法工作所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法治原則,一切司法和執法活動都不能突破這條「底線」,否則,再多再好的法律都將成為一紙空文,「依法治國」的美好理想必將化為泡影。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條就是對該項基本原則的重申和強調,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而嚴肅地將「事實清楚」確定為人民法院進行調解的「基礎」,將「分清是非」作為調解的必要前提。訴訟調解是人民法院的一項審判活動,並非只是當事人之間的簡單「談判」或「討價還價」,整個調解活動必須在法官的主持之下,嚴格依照現行法律所規定的程序,在查清案件事實,分清是非,明確各方當事人的責任,充分尊重當事人意願的前提下,對民事糾紛作出合法、合理、合情的處理。究其本質,調解是人民法院的審判行為,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民法院的審判權與當事人訴權的有機結合。因此,訴訟調解自始至終必須嚴格本著尊重事實、遵守法律的基本原則,主持調解的法官必須秉持法律人的良知與理性,本著對社會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公平合法地審理案件,絕不能搞無原則的「和稀泥」,更不能罔顧事實與法律純粹地「忽悠」當事人。

但是,在當前的民事審判實踐中,已經出現了部分令人擔憂的現象。個別法官為了提高「調撤率」,追求統計數據的好看,從而進行「不良調解」。究其「病理原因」,其一、案件數量與日俱增,承辦法官完成審判任務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基層法官,每天開兩到三個庭,經濟發達地區的法官一天開四、五庭的情形也不罕見。法官連寫判決書的時間都沒有,因此能調盡量調,至少可以免寫判決書;其二、調解結案不必擔心當事人上訴,免得多生「事端」,不管是否真正能夠做到「案結事了」,起碼在某個具體承辦人手上,作為一起案件在訴訟程序上已經「了」了;其三、當下民事調解已然成為「主旋律」, 「調解優先」也成了一項民事審判的基本原則,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上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成為司法人民性的一種表現。民事案件的「結案率」、「調解率」、「撤訴率」、「一審服判息訴率」、「上訴率」、「一審案件被發回重審改判率」等等一系列重要指標,直接關繫到法官的年終考核,影響法官的評先評優,甚至是職務晉升。此乃不可小視之「頭等大事」,事關法官的切身利益,同時也直接影響到承辦法官所在業務庭在全院的績效位次,進而影響到所在法院在全市法院乃至全省法院的績效位次,當然也就影響到庭長、院長的工作業績。在如此強大的動力和壓力之下,就難免出現部分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不注重對事實的調查了解,忽略對證據的審查認定,在案件事實沒有完全查清的情況下,就急於進行調解,以達到調解結案,快速結案的目的。此種情況尤其突出地表現在訴前調解中。即,不開庭審理,承辦人直接把雙方當事人約至法官辦公室進行調解。所有的訴訟程序均可簡化,一切「虛禮」都可免去,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經過承辦人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是「背靠背」,繼而「面對面」,法官只不過多廢些口舌,盡可能地「和人民群眾拉近距離」,「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很快雙方當事人便接受了法官的意見,達成協議。書記員馬上製作調解筆錄,雙方當事人簽字。稍頃,調解書也已「出爐」,一起民事糾紛就此得以圓滿化解,「案結事了」,雙方當事人即可簽字走人,審判工作達到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可是,筆者對這樣的調解心存憂慮。個人以為,這種「草草了事」的做法極易產生「後遺症」,搞不好「案結事發」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因為,法官在處理案件時,並沒有把案件事實完整清晰地認定、記錄下來,以這種方式結案的調解筆錄往往也比較簡單,只對案件事實簡要地敘述「三言兩語」之後,便產生了「調解協議」,筆錄更難以反映出對案件證據的審查、判斷和認定過程。因此,一但事後有任何一方當事人反悔,回想起當初在法院處理該案時,似乎受到了對方當事人及其代理律師或者是承辦法官的「忽悠」,法官在其中並未真正地主持公道,而使自己稀里糊塗地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盡管從法律上講,調解書一經簽收,即產生法律效力,對調解書當事人不能上訴,無法啟動二審程序。但在實踐中不主動履行調解書的當事人已普遍存在,目前就調解書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也與日俱增,自願達成的調解協議卻不能得到自願履行。如此,當事人必然會對法院心生怨氣,司法的公信力漸微,人民法院的形象受損。當事人不能上訴,那就只能申訴或上訪了。至此,事態已完全逆著我們的良好初衷而逆向發展,「案結事了」的社會效果也難以實現。

季衛東先生曾經這樣論述法律程序的功能,他說:「在這里,只有原告、被告、證人、代理人,而不管他們在社會上是賢達名流還是販夫走卒。在這里,只討論紛爭中的判斷問題,而不管早晨的茶館談笑、傍晚的交通擁擠。在這里,只考慮與本案有關的事實和法律,而不管五百年前的春秋大義、五百年後的地球危機。總之,通過排除各種偏見、不必要的社會影響和不著邊際的連環關系的重荷,來營造一個平等對話、自主判斷的場所。這就是現代程序的理想世界。」[1]法庭就是這樣一個場所,它給雙方當事人提供了一個公平博弈的平台,一個發泄胸中怨氣的場所,也是集中展示法律威嚴的聖殿。法庭上的審判,與辦公室的調解所營造的氛圍和產生的「氣場」是截然不同的。曾經不止一次有當事人在筆者面前親口表達了其到法院打官司而未得進入的法庭的深深遺憾。雖然事情解決了,只因未能在庄嚴的法庭上一味為快,盡數對方的「惡行」,而總覺「美中不足」,似乎缺了點什麼。因此,筆者以為,最好是選擇庭審中的調解比較合理和穩妥。首先還是要進行必要的法庭調查,將案件證據和事實固定下來,給各方當事人充分發言的機會,讓當事人把長期積壓在胸中的「怨氣」釋放出來,緩解一下雙方的對立情緒,在當事人對案件事實充分陳述、情緒得以充分發泄,雙方基本已回歸理性,案件事實、證據被固定下來之後,法官再居中主持調解,這樣原告的付價不會太「離譜」,被告的還價也不至太「狠毒」。筆者以為這樣進行調解的成功率會比較高,而且事後出現「後遺症」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即使採用庭前調解的方式,也應該先將案件事實和證據在調解筆錄中完整清楚地反映出來,固定下來,以避免日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二、自願原則

訴訟調解存在的前提是當事人對私權的自由處分, 是民法原理中意思自治原則,也稱處分原則在民事訴訟領域的反應。民事調解主要基於各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達成的合意, 最明顯地體現出調解不同於判決的特殊性,也可以說民事訴訟調解最顯著地體現了司法的民主性特徵。所以自願原則天生就成為訴訟調解的基本原則, 是人民法院調解制度得以生存的根基。

自願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具體體現為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和實體結果的支配權。也就說,在民事訴訟調解中,案件當事人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法官只是充當程序的主持者和推進者,同時承擔對調解程序及調解協議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和確認的裁判者角色。具體而言,在程序方面,當事人基於其真實意思,可以自由決定是否進行調解(離婚案件除外);可以自願放棄某些程序上的權利,比如被告放棄自己的答辯期,提前進入調解程序;當事人有權選擇調解的時機,比如可以在立案後、開庭前,也可以在庭審進行中,也可以在庭審結束後、宣告判決前申請調解。在實體方面,當事人有權提出自己的調解方案,同對方當事人交換意見;當事人也有權請求承辦案件的法官提出調解方案,供各方當事人協商決定;當事人有權決定調解協議的具體內容和文字表述,只要不違法,均應得到尊重。法官在調解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組織、引導和審查。一是組織各方當事人開展和平、有序的調解,避免矛盾激化和意外事件的發生,為有序和有效的調解營造一種理性、文明的環境和氣氛;二是引導當事人朝著正確的調解方向進展,避免產生「南轅北轍」的意外結果。努力尋求各方當事人利益平衡點,引導當事人確定一個各方都相對較易接受的調解方案。引導當事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學會換位思考,打消「絕對個人本位主義」的錯誤思想,本著互諒互讓、文明禮貌的原則,力促當事人在和平友好的氣氛中達成協議;三是審查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是否存在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的惡意調解行為,是否有可能系虛假訴訟,確保訴訟調解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但是,在當前的民事訴訟調解中,也出現了一些違背調解自願原則的現象,有些案件的當事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進行調解,在無奈之下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概言之,在審判實踐中有如下幾種表現:一是一方當事人由於經濟狀況不佳,沒有委託代理律師,而另一方當事人有代理律師。這樣在調解過程中就明顯地感覺到雙方訴訟力量的不平衡。對法律一無所知的當事人無力招架專業律師的進攻。有些律師的言辭不盡完全合理合法,加之承辦法官結案心切,對此也漠然置之,視而不見,甚至還要再加上一句「你如果不同意這個調解方案,我看你最終連一分錢也拿不到。」在這樣的情形下,當事人也就只有承受「被自願」的結果,滿腹狐疑地在調解協議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而此種弱勢一方,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是原告,多為受害人。也有的承辦法官為了達到以調解結案的目的,反復多次調解,拖延訴訟,調解不成,堅決不判,審限已到,動員原告先撤訴,再立案,換個案號繼續調,直到把當事人調累、調垮,調到筋疲力盡,一直調到調解結案,調到「案結事了」為止。如此調解,何談司法公正?何談司法效率?何談司法權威?何談司法為民?筆者在此強調,作為一名人民法官,一定要本著對正義的崇尚,對真理與良知的追求,嚴格監督和審查當事人的協商行為及調解協議的合法性,絕不能允許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利益肆意損害,更不能允許雙方當事人惡意調解損害第三人利益或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同時,也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調解結案,而不顧訴訟效率,久拖不決,如此這般的「調解」,是更嚴重的不公平、不公正,已明顯違背了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所確立的「調解不成,及時判決」的訴訟效率原則。

三、合法原則

合法性原則是訴訟調解的一項根本原則,該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中均有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八十八條規定:「調解達成的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不願調解的,應當及時判決。」這些都是訴訟調解必須遵循合法性原則的具體規定。

調解的合法性原則包括程序上的合法和實體上的合法。程序上合法主要是指調解必須在遵循我國《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各項基本原則和程序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當事人所享有的各項程序性權利若非出於當事人自願放棄,絕不能被剝奪。比如當事人在訴訟中所享有的答辯權、申請迴避權、向法庭提交證據以及質證的權利、法庭辯論的權利、最後陳述的權利、發表調解意見的權利、閱讀審查庭審筆錄或調解筆錄的權利,以及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權利、申請重新鑒定的權利、申請庭外和解的權利等等,上述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都應當得到尊重。當事人的這些訴訟權利在適用簡易程序時,經當事人同意可以放棄,但絕不能未經告知而被剝奪,否則即是違法。實體上的合法性主要指雙方當事人所達成的調解協議,在內容上只能處分屬於涉案當事人自己的合法權益范圍之內的標的,不得處分屬於案外第三人的權益,不得處分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的權益,更不能進行惡意調解,訴訟欺詐。同時,即使是對案件當事人自己權益的處分,也不能損害到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有違社會普遍遵循的公序良俗。違法,即無效。

結語

民事訴訟調解的這三項基本原則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事實清楚、是非分明的原則是進行調解的基礎;自願原則是進行調解的前提;合法原則是調解協議產生法律效力的最終保障。在事實沒有查清、是非不明的情況下就草草地進行「調解」,這樣達成的「調解協議」必有「後遺症」;違背當事人意志,誘騙、強迫或變相強迫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違法的;盡管案件事實是清楚的,協議內容也是自願的,但如果調解程序不合法或者協議的內容違反國家強制性法律規定,或有損社會的公序良俗,則該種調解協議同樣也是無效的。

總之,法官在運用調解方式審理民事案件時,一定要嚴格遵循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絕不能無視國家法律的尊嚴,漠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調解而調解,言則為民,實則害民。當事人喪失了上訴權,減少了上訴案件,卻增加了上訪案件,最終走向司法為民的對立面。無原則的調解嚴重損害了司法的公正性與權威性,極大的傷害了司法的公信力,與人民法院服務大局,為民司法,構建和諧社會的初衷背道而馳,這是每一位有人性良知和司法理性的人民法官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最後,筆者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本傑明•卡多佐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以警同仁。

「邏輯、歷史、習慣、效用以及為人們接受的正確的行為標準是一些獨自或共同影響法律進步的力量。在某個具體案件中,哪種力量將起支配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必定取決於將因此得以推進或損害的諸多社會利益的相對重要性或相對價值。最基本的社會利益之一就是法律應當統一並且無偏私。在法院的活動中,一定不能有偏見或偏好,一定不能有專斷任性或間歇不定。

2.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

一、管轄

第一條、民事訴訟法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爭議標的額大的案件、案情復雜的案件,或者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等具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第二條、專利糾紛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第三條、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不能確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注冊地或者登記地為住所地。

第四條、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醫的地方除外。

第五條、對沒有辦事機構的個人合夥、合夥型聯營體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注冊登記,幾個被告又不在同一轄區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六條、被告被注銷戶籍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確定管轄;原告、被告均被注銷戶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七條、當事人的戶籍遷出後尚未落戶,有經常居住地的,由該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其原戶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八條、雙方當事人都被監禁或者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被監禁或者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監禁地或者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九條、追索贍養費、撫育費、扶養費案件的幾個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轄區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條、不服指定監護或者變更監護關系的案件,可以由被監護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一條、雙方當事人均為軍人或者軍隊單位的民事案件由軍事法院管轄。

第十二條、夫妻一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另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夫妻雙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被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三條、在國內結婚並定居國外的華僑,如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須由婚姻締結地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的,由婚姻締結地或者一方在國內的最後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四條、在國外結婚並定居國外的華僑,如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須由國籍所屬國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者在國內的最後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五條、中國公民一方居住在國外,一方居住在國內,不論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國內一方住所地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國外一方在居住國法院起訴,國內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受訴人民法院有權管轄。

第十六條、中國公民雙方在國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離婚的,應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七條、已經離婚的中國公民,雙方均定居國外,僅就國內財產分割提起訴訟的,由主要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八條、合同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合同對履行地點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爭議標的為給付貨幣的,接收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動產的,不動產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其他標的,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即時結清的合同,交易行為地為合同履行地。

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九條、財產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以租賃物使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對履行地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第二十條、以信息網路方式訂立的買賣合同,通過信息網路交付標的的,以買受人住所地為合同履行地;通過其他方式交付標的的,收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對履行地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第二十一條、因財產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如果保險標的物是運輸工具或者運輸中的貨物,可以由運輸工具登記注冊地、運輸目的地、保險事故發生地人民法院管轄。

因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可以由被保險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二條、因股東名冊記載、請求變更公司登記、股東知情權、公司決議、公司合並、公司分立、公司減資、公司增資等糾紛提起的訴訟,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確定管轄。

第二十三條、債權人申請支付令,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由債務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

第二十五、條信息網路侵權行為實施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等信息設備所在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包括被侵權人住所地。

第二十六條、因產品、服務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提起的訴訟,產品製造地、產品銷售地、服務提供地、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二十七條、當事人申請訴前保全後沒有在法定期間起訴或者申請仲裁,給被申請人、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引起的訴訟,由採取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管轄。

當事人申請訴前保全後在法定期間內起訴或者申請仲裁,被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因保全受到損失提起的訴訟,由受理起訴的人民法院或者採取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八條、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不動產糾紛是指因不動產的權利確認、分割、相鄰關系等引起的物權糾紛。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糾紛、房屋租賃合同糾紛、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政策性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按照不動產糾紛確定管轄。

不動產已登記的,以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所在地為不動產所在地;不動產未登記的,以不動產實際所在地為不動產所在地。

第二十九條、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的書面協議,包括書面合同中的協議管轄條款或者訴訟前以書面形式達成的選擇管轄的協議。

第三十條、根據管轄協議,起訴時能夠確定管轄法院的,從其約定;不能確定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確定管轄。

管轄協議約定兩個以上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

第三十一條、經營者使用格式條款與消費者訂立管轄協議,未採取合理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消費者主張管轄協議無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十二條、管轄協議約定由一方當事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協議簽訂後當事人住所地變更的,由簽訂管轄協議時的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三條、合同轉讓的,合同的管轄協議對合同受讓人有效,但轉讓時受讓人不知道有管轄協議,或者轉讓協議另有約定且原合同相對人同意的除外。

第三十四條、當事人因同居或者在解除婚姻、收養關系後發生財產爭議,約定管轄的,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確定管轄。

第三十五條、當事人在答辯期間屆滿後未應訴答辯,人民法院在一審開庭前,發現案件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裁定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第三十六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先立案的人民法院不得將案件移送給另一個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立案前發現其他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不得重復立案;立案後發現其他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裁定將案件移送給先立案的人民法院。

第三十七條、案件受理後,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權不受當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變更的影響。

第三十八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不得以行政區域變更為由,將案件移送給變更後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判決後的上訴案件和依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案件,由原審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進行審判;上級人民法院指令再審、發回重審的案件,由原審人民法院再審或者重審。

第三十九條、人民法院對管轄異議審查後確定有管轄權的,不因當事人提起反訴、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等改變管轄,但違反級別管轄、專屬管轄規定的除外。

人民法院發回重審或者按第一審程序再審的案件,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的,人民法院不予審查。

第四十條、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發生管轄權爭議的兩個人民法院因協商不成報請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時,雙方為同屬一個地、市轄區的基層人民法院的,由該地、市的中級人民法院及時指定管轄;同屬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兩個人民法院的,由該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及時指定管轄;雙方為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協商不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及時指定管轄。

依照前款規定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時,應當逐級進行。

第四十一條、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指定管轄的,應當作出裁定。

對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案件,下級人民法院應當中止審理。指定管轄裁定作出前,下級人民法院對案件作出判決、裁定的,上級人民法院應當在裁定指定管轄的同時,一並撤銷下級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

第四十二條、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可以在開庭前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

(一)破產程序中有關債務人的訴訟案件;

(二)當事人人數眾多且不方便訴訟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其他類型案件。

人民法院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前,應當報請其上級人民法院批准。上級人民法院批准後,人民法院應當裁定將案件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

二、迴避

第四十三條、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申請其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翻譯人員的;

(四)是本案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五)本人或者其近親屬持有本案非上市公司當事人的股份或者股權的;

(六)與本案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理的。

第四十四條、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有權申請其迴避:

(一)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受託人宴請,或者參加由其支付費用的活動的;

(二)索取、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受託人財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三)違反規定會見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為本案當事人推薦、介紹訴訟代理人,或者為律師、其他人員介紹代理本案的;

(五)向本案當事人及其受託人借用款物的;

(六)有其他不正當行為,可能影響公正審理的。

第四十五條、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審判人員,不得再參與該案其他程序的審判。

發回重審的案件,在一審法院作出裁判後又進入第二審程序的,原第二審程序中合議庭組成人員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第四十六條、審判人員有應當迴避的情形,沒有自行迴避,當事人也沒有申請其迴避的,由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決定其迴避。

第四十七條、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告知當事人對合議庭組成人員、獨任審判員和書記員等人員有申請迴避的權利。

第四十八條、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四條所稱的審判人員,包括參與本案審理的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

第四十九條、書記員和執行員適用審判人員迴避的有關規定。

三、訴訟參加人

第五十條、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以依法登記的為准,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法不需要辦理登記的法人,以其正職負責人為法定代表人;沒有正職負責人的,以其主持工作的副職負責人為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已經變更,但未完成登記,變更後的法定代表人要求代表法人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

其他組織,以其主要負責人為代表人。

第五十一條、在訴訟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的,由新的法定代表人繼續進行訴訟,並應向人民法院提交新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書。原法定代表人進行的訴訟行為有效。

前款規定,適用於其他組織參加的訴訟。

第五十二條、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包括:

(一)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個人獨資企業;

(二)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合夥企業;

(三)依法登記領取我國營業執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

(四)依法成立的社會團體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

(五)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法人的分支機構;

(六)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

(七)經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企業、街道企業;

(八)其他符合本條規定條件的組織。

第五十三條、法人非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或者雖依法設立,但沒有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以設立該分支機構的法人為當事人。

第五十四條、以掛靠形式從事民事活動,當事人請求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該掛靠人和被掛靠人為共同訴訟人。

第五十五條、在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裁定中止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通知繼承人作為當事人承擔訴訟,被繼承人已經進行的訴訟行為對承擔訴訟的繼承人有效。

第五十六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第五十七條、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受害人提起訴訟的,以接受勞務一方為被告。

第五十八條、在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以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為當事人。當事人主張勞務派遣單位承擔責任的,該勞務派遣單位為共同被告。

第五十九條、在訴訟中,個體工商戶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為當事人。有字型大小的,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字型大小為當事人,但應同時註明該字型大小經營者的基本信息。

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登記的經營者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

第六十條、在訴訟中,未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個人合夥的全體合夥人為共同訴訟人。個人合夥有依法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的,應在法律文書中註明登記的字型大小。全體合夥人可以推選代表人;被推選的代表人,應由全體合夥人出具推選書。

第六十一條、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協議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另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

第六十二條、下列情形,以行為人為當事人:

(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登記而未登記,行為人即以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

(二)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但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除外;

(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終止後,行為人仍以其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

第六十三條、企業法人合並的,因合並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合並後的企業為當事人;企業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分立後的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第六十四條、企業法人解散的,依法清算並注銷前,以該企業法人為當事人;未依法清算即被注銷的,以該企業法人的股東、發起人或者出資人為當事人。

第六十五條、借用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蓋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銀行賬戶的,出借單位和借用人為共同訴訟人。

第六十六條、因保證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債權人向保證人和被保證人一並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將保證人和被保證人列為共同被告。保證合同約定為一般保證,債權人僅起訴保證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被保證人作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債權人僅起訴被保證人的,可以只列被保證人為被告。

第六十七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其監護人為共同被告。

第六十八條、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與他人發生民事糾紛的,村民委員會或者有獨立財產的村民小組為當事人。

第六十九條、對侵害死者遺體、遺骨以及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等行為提起訴訟的,死者的近親屬為當事人。

第七十條、在繼承遺產的訴訟中,部分繼承人起訴的,人民法院應通知其他繼承人作為共同原告參加訴訟;被通知的繼承人不願意參加訴訟又未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人民法院仍應將其列為共同原告。

第七十一條、原告起訴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要求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為共同被告。

第七十二條、共有財產權受到他人侵害,部分共有權人起訴的,其他共有權人為共同訴訟人。

第七十三條、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申請理由成立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第七十四條、人民法院追加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時,應當通知其他當事人。應當追加的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可不予追加;既不願意參加訴訟,又不放棄實體權利的,仍應追加為共同原告,其不參加訴訟,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依法作出判決。

第七十五條、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四條和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的人數眾多,一般指十人以上。

第七十六條、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確定的,可以由全體當事人推選共同的代表人,也可以由部分當事人推選自己的代表人;推選不出代表人的當事人,在必要的共同訴訟中可以自己參加訴訟,在普通的共同訴訟中可以另行起訴。

第七十七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不確定的,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當事人推選不出的,可以由人民法院提出人選與當事人協商;協商不成的,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在起訴的當事人中指定代表人。

第七十八條、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和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代表人為二至五人,每位代表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第七十九條、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發出公告,通知權利人向人民法院登記。公告期間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確定,但不得少於三十日。

第八十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向人民法院登記的權利人,應當證明其與對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和所受到的損害。證明不了的,不予登記,權利人可以另行起訴。人民法院的裁判在登記的范圍內執行。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提起訴訟,人民法院認定其請求成立的,裁定適用人民法院已作出的判決、裁定。

第八十一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第一審程序中未參加訴訟的第三人,申請參加第二審程序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

第八十二條、在一審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無權提出管轄異議,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申請撤訴,被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有權提起上訴。

第八十三條、在訴訟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事先沒有確定監護人的,可以由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他們之中指定訴訟中的法定代理人。當事人沒有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二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可以指定該法第十六條第四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的有關組織擔任訴訟中的法定代理人。

第八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其他依法不能作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不得委託其作為訴訟代理人。

第八十五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與當事人有夫妻、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近姻親關系以及其他有撫養、贍養關系的親屬,可以當事人近親屬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第八十六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職工,可以當事人工作人員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第八十七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有關社會團體推薦公民擔任訴訟代理人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社會團體屬於依法登記設立或者依法免予登記設立的非營利性法人組織;

(二)被代理人屬於該社會團體的成員,或者當事人一方住所地位於該社會團體的活動地域;

(三)代理事務屬於該社會團體章程載明的業務范圍;

(四)被推薦的公民是該社會團體的負責人或者與該社會團體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

專利代理人經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推薦,可以在專利糾紛案件中擔任訴訟代理人。

第八十八條訴訟代理人除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提交授權委託書外,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關材料:

(一)律師應當提交律師執業證、律師事務所證明材料;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委託人有近親屬關系的證明材料;

(四)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證明材料;

(五)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推薦材料和當事人屬於該社區、單位的證明材料;

(六)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符合本解釋第八十七條規定條件的證明材料。

第八十九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授權委託書,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送交人民法院。授權委託書僅寫「全權代理」而無具體授權的,訴訟代理人無權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出反訴或者提起上訴。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雙方當事人同時到庭並徑行開庭審理的,可以當場口頭委託訴訟代理人,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

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88條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其亮度體現在以下突破:
突破一: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
1.明確立案登記制。司法改革中備受關注的立案審查變為立案登記制在本次解釋中有所體現,解釋中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且不屬於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
2.規定訴訟過程中的撤訴條件。司法解釋規定了在二審和再審程序中,原審原告申請撤回起訴,經其他當事人同意,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准許撤訴的,應當一並裁定撤銷一審裁判。但原審原告撤回起訴後重復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細化反訴的構成要件。司法解釋細化了反訴的構成要件,在當事人適格問題上,反訴的當事人應當限於本訴的當事人的范圍,且當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事實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4.確定「一事不再理」的認定標准。
5.細化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司法解釋細化了當事人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6.細化規定維護當事人、案外人、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突破二:公開庭審及裁判文書,保證司法公開
1. 限制二審、再審程序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形。
2.提高裁判文書水平規定裁判文書查閱方式和范圍。
突破三:證據的審查與運用
1.明確舉證責任原則及規則。此次司法解釋明確了承擔舉證責任的原則,即在確認、變更或消滅之訴中,當事人應對法律關系存在、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在作出判決前,舉證不力的當事人應承擔不利的後果。
2.指引法官質證、認證及公開相關依據。此次司法解釋明確了未經當事人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認可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視為質證過的證據。同時對質證對象進行了說明,即需要圍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與待證事實的關聯性進行質證。
3.電子證據的認定。此次司法解釋明確,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其特別之處在於微博、網上聊天記錄等可作「呈堂證供」。
4.專家輔助人制度。此次司法解釋對民訴法中一筆帶過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這一身份用了兩個條文,265字進行專項規定,主要內容涉及當事人可申請的人數為一至二名,其發言相當於當事人的陳述,雙方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對質,並且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不得參與專業問題之外的法庭審理活動。
突破四:提高審判效率
1. 完善小額訴訟和簡易程序案件規定。
2. 規定期間和送達問題。為促使當事人依法及時行使訴訟權利,保障訴訟程序順暢有序進行,司法解釋還細化了訴訟程序的期間和送達問題。
3. 增加規定審理前准備和庭前會議制度。
4. 規定實現擔保物權的特別程序。
突破五:貫徹誠實信用原則
1.制裁虛假訴訟。若第三提起撤銷之訴後,經審查,原案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進行虛假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駁回原案當事人的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處罰當事人、證人虛假作證。新司法解釋的一大亮點在於,解釋明確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當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關事實接受詢問。在詢問當事人之前,可以要求其簽署保證書。而保證書應當載明據實陳述、如有虛假陳述願意接受處罰等內容。當事人應當在保證書上簽名或者捺印。
3.規定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
突破六:公益訴訟制度
針對新民訴中草草帶過的「公益訴訟制度」,本次司法解釋就公益訴訟的受理、管轄等具體的操作程序予以明晰。
突破七:完善法庭紀律
近年來,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和利用郵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報道庭審活動現象;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沖擊、哄鬧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毆打對方當事人,辱罵法官的現象,這些問題引發了輿論關注。

4.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的規定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規定: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委託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郵寄送達的,以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5.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八十八條第五款社區推薦的公民有何條件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第四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第五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第六條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第八條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十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第十一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第十三條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第十四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第十五條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第十六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如有違背法律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糾正。第十七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東方法眼收集整理,本文網址:

同學,我見我們是同道中人,送你看片神器一個,手機搜酷影模式,看片沒廣告!

6. 民事訴訟法新司法解釋88是否規定法律工作者只能在本轄區代理案件嗎

新民訴司法解釋是有先關規定,規定如下
第八十八條 訴訟代理人內除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容提交授權委託書外,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關材料:
(一)律師應當提交律師執業證、律師事務所證明材料;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委託人有近親屬關系的證明材料;
(四)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證明材料;
(五)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推薦材料和當事人屬於該社區、單位的證明材料;
(六)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符合本解釋第八十七條規定條件的證明材料。

熱點內容
司法拘留逃跑 發布:2025-01-06 06:27:12 瀏覽:970
快遞公司不按勞動法 發布:2025-01-06 06:13:46 瀏覽:912
新公司法貨幣出資比例 發布:2025-01-06 06:07:36 瀏覽:286
嵊州人民法院拍賣網 發布:2025-01-06 06:02:40 瀏覽:514
司法強拆程序 發布:2025-01-06 05:49:45 瀏覽:996
民事訴訟法答辯期審判期間 發布:2025-01-06 05:46:55 瀏覽:554
刑事訴訟法審委會 發布:2025-01-06 05:30:53 瀏覽:385
清華大學行政法考研經驗貼 發布:2025-01-06 04:46:05 瀏覽:570
法官任職步驟 發布:2025-01-06 04:15:55 瀏覽:143
2013年執業葯師葯事管理與法規答案 發布:2025-01-06 04:15:00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