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案例

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案例

發布時間: 2024-04-11 07:22:09

A. 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司法適用案例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公布的田永案
在田永案的判決中有這樣一段話,按退學處理,涉及到被處理者的受教育權,從充分保障當事人權益的角度出發,作出處理決定的單位應當將該處理決定直接向被處理者本人宣布,送達,允許被處理者本人提出申辯意見.沒有照此原則辦理,忽視當事人的申辯權利,這樣的行政管理行為不具有合法性.根據學者對田永案的考證,沒有證據顯示法官們在判決時具有運用正當程序原則的明晰意圖,是一種樸素的程序正義的觀念形成了法官判案時的信念.而探究法官之所以敢於提出程序要求的背後還會發現,由於他們所處的處境比較有利,受外界壓力不是很大,因而比較超然,再加上這條理由不是本案判決的決定性理由使得它所承擔的風險並不大,從而在判決書中保留下來.完全可以說,本案判決對正當程序原則的運用是一個附帶寫下的理由,並沒有引起關注.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對這起案例的刊登卻改變了它的命運,公報在公布判決書內容時作了兩處修改,一是原告,被告的稱呼分別被改成被處理者,作出處理決定的單位,反映了最高法院試圖將個案適用的原則發展成為一項普遍適用的要求;二是公報在重申作出退學處理決定應當遵守的程序原則時,明確了違反該原則的法律後果——這樣的行政管理行為不具有合法性,即單單憑這一程序上的理由就足以撤銷被告的退學處理決定.這就使得正當程序原則的運用變得更清晰,對正當程序原則的強調更凸出了。
最高法院的判例應合了學界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呼籲,彌補了中國行政立法上的缺陷,它所昭示的關注行政法基本原則的精神以及大膽運用法律原則的勇氣,將遠遠超越個案的意義,值得肯定和效仿。

B. 行政法案例精選(十)1

案情]

1999的10月9日下午,某縣個體出租汽車司機林某的領導某縣花邊廠職工鄒某倒汽車時,不慎將已停在該地的出租汽車擦了一下。為此林某和鄒某夫婦發生口角,以致雙方互相扭扯。在扭扯中,林某打了鄒某妻子一巴掌,致其輕微傷,後被鄰居勸解。當晚,鄒某召集某縣制鎖廠職工尤某和妹夫某市港務局職工陳某等人於23時許,持刀闖入林某家,鄒某毆打了林某及其丈夫。次日凌晨1時許,鄒某、陳某和尤某再次闖進林某家,搗毀林某部分傢具。之後,該三人又闖到林某的胞妹家,搗毀其部分傢具。1999年11月1日,某倒公安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2條、第23條之規定,以「故意毆打他人」為由,對鄒某、林某作出行政拘留10天,對尤某、陳某分別處以治安警告。林某對公安機關僅給鄒某10天拘留處罰,對尤某,陳某隻處以警告不服,提出申訴。某市公安局維持了原裁決。林某仍不服,向某縣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問題]

(1)本案的訴訟參加人有哪些?為什麼?

(2)對被告的治安管理處罰的具體行政行為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的何種司法審查標准?被告的治安管理處罰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為什麼?

(3)根據本案情況,人民法院可以具體作何種判決?

(4)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可以依法提起上訴的有誰?

[答案]

(1)本案的訴訟參加人包括:原告:林某;被告:某縣公安局;第三人:陳某和鄒某。因為林某是依照《行政訴訟法》提起訴訟的公民。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某縣公安局是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鄒某、萬某和陳某是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2)對被告的治安管理處罰的具體行政行為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司法審行橡攔查標准。因為在本案中,鄒某、尤某、陳某多次進行打砸活動,其行為危害嚴重,而林某僅僅在扭打中打了鄒某妻子一巴掌,被告所給予上述處罰顯然與以上各人的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後果不相適應,構成顯失公正。

(3)根據本案情況,人民法院可以具體作如下判決:①減輕林某的處罰檔胡,不適用限制人身權的拘留,而適用罰款或警告。②如唯加重鄒某、陳某、尤某的處罰。陳、尤二人也應給予行政拘留。

(4)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可以依法提起上訴的有:原告:林某;被告:某縣公安局;第三人:尤某、陳某和鄒某。

C.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屬於形式法治的范疇,在結構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法律優先(法已規定不可違),是消極意義的合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實施管理活動時,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不得違背已有的相關規定。比如某鄉派出所就小新與小胡之間打架斗毆事件,做出2000元的罰款。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派出所可以做出警告或500元以下的罰款。從該法條中可以看出,法律對派出所實施的活動已經給予明確規定,而本案鄉派出所的行為顯然超越了法律規定的范圍,既違背了法律優先原則。

2.法律保留(法無規定不可為),是積極意義上的合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對於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事情,不可以作為。比如說法律明確規定對於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來設定,此為法律保留。故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若設定行政處罰,則該行政法規違背法律保留原則。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主要在於控權,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決定應當具有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符合一般社會的價值追求,屬於實質法治的范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公平公正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比如說小新與小胡同樣是開車闖紅燈,由於該交警與小新是大學同學,因此僅對小新予以口頭警告,而對小胡做出500元的罰款。可以看出交警並沒有平等對待,故違背了公平公正原則。

2.考慮相關因素。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時,需要考慮與案件有關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無關因素。像星座、相貌、性別、親屬關系、同學關系等這些因素就是無關因素。上述案例中,交警考慮小新是自己的大學同學,僅對其做出口頭警告。可以看出交警的行為明顯考慮的是無關因素,故違背了合理行政原則。

3.比例原則。

第一,合目的性。行政機關所採取的行政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比如拆遷為了舊城改造等公共利益,但如果是領導為了中飽私囊,這顯然與最初目的相悖。

第二,適當性。是指行政機關所採取的措施與手段存在正當性。比如行政機關為了達到目的,採取「斷水、斷電、夜間執法」等執法方式,明顯執法手段不合理。

第三,損害最小。在行政機關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該採取對當事人損害最小的方式。比如說行政機關在拆除兩層違章建築就能達到行政目的時,而採用了拆除五層建築,這明顯違背了損害最小原則。

三、程序正當原則

在行政法律規范當中,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同樣重要,兩者相輔相成,從而更加充分保障當事人的利益,具體包括:

1.行政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燈光是最好的警察,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接受公眾監督,避免腐敗。比如行政機關舉行聽證時,原則上要公開,除非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除外。

2.公眾參與。在行政機關作出重辯豎要決定時,應當聽取公眾意見。比如行政機關在舉行聽證時,不光要告知當事人的事實、理由和主要依據,還要聽取他們的陳述和申辯,最終達到結果公正。

3.公務迴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時,與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為了確保最終結果公平公正,應當迴避。比如小楊打架斗毆,父親老楊在公安局工作,在處罰小楊時就需要迴避。

四、高效便民

1.行政效率原則。首先是應當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其次要遵守法定時限,禁止不合理延遲時限。

2.便利當事人原則。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始終要堅持以民為本、執法為民的理念,禁止增加當事人的負擔。

像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一次性告知;七證合一;公安機關網上受理案件,群眾可進行網上報案;設置便民服務窗口,24小時接待民眾;公安機關進行案件分類分流,在短時間內高效解決案件。這都體現了政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利益,更好地履行高效便民原則。

五、誠實守信原則

1.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

2.信賴利益保護原則。非經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法定事由需要撤銷、廢止、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人因此而遭受的財產損失予以補償。

那麼現在回過頭來再看課前那道題,縣政府發布通知,對於廣泛吸納殘疾人就業的企業,將按照人數給予金錢獎勵,某企業一次性吸納5名殘疾人就業,但政府拒絕支付獎勵金。試問縣政府的行為違背了那個基本原則?本案中,對於縣政府發源臘的通知,公民基於信賴而實施了相關行為,而最終縣政府並未實際履行承諾,其行為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可以攜裂大看出考題中若出現類似的政府出爾反爾的行為,考生應當注意該題考查的就是誠實信用原則。

六、權責統一原則

1.行政效能原則。法律法規應當賦予行政機關相應的執法手段,確保政令統一。

2.行政責任原則。行政機關違法或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對於權責統一原則的考查,題目中常見的表現有: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等相關詞眼。比如交警依照交通安全法對違章司機進行罰款、扣分、暫扣或吊銷駕照,如果交警濫用職權隨意罰款,依法應承擔責任。這就是權責統一原則的體現。

D.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則合理性原則和

按照《全面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相關規定,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和權責統一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准則,其他基本原則都是合法行政的延伸和擴展。
(1)法律優先(法已規定不可違)
第一,在行政立法方面,行政機關的任何規定和決定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機關不得作出不符合現行法律的規定和決定。行政機關的規定和決定違法,就不能取得法律效力
第二,在行政執法方面,行政機關有義務積極執行和實施現行有效法律規定的行政義務。行政機關不積極履行法定作為義務,將構成不作為違法。
例:《行政許可法》第58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提供行政許可申請書格式文本,不得收費。」甲市國土局對許可申請書收取每份1元的工本費,違反了該條款的規定。
(2)法律保留(法無規定不可為、法無授權即禁止)
第一,在行政立法方面,立法機關保留對某些事項的立法許可權,行政立法不能以消極地不抵觸法律為滿足,還需法律的明確授權。依法只能由法律規定的事項,行政機關除非獲得授權,否則不得作出任何規定和決定。
第二,在行政執法方面,如果沒有立法文件進行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行為。
例:《立法法》第8條規定了11項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項,其中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屬於絕對法律保留,其他事項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相對法律保留。
1982年國務院頒布的《城市及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規定對無身份證,無暫住證,無用工證明的「三無人員」實行收容並遣返原籍,該規定違反了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法律保留,在2003年「孫志剛案」引起廣泛爭議後,國務院自行廢止。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追求公正、權利、平等、正義,屬於實質行政范疇。
3個子原則
(1)公平公正對待原則。
行政機關要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同時,面對同等情況應當同等對待,不同情況應當區別對待,不得恣意地實施差別待遇。
例:某市一項重大工程項目向社會公開招標,某投標人甲雖並非最合適的承包人,但因與該市委領導存在親戚關系而中標。
(2)考慮相關因素原則。
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時,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相關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3)比例原則(禁止過分原則、最小侵害原則)。
①合目的性。
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
②適當性。
指行政機關所選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應當為法律所必需,結果和手段之間存在著正當性。
③損害最小。
行政機關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採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
例:某甲在自家原有的三層樓房頂層違章增建一層樓房,影響了附近居民的採光權,有關部門拆除了某甲的整棟樓房。
三、程序正當原則
(1)行政公開。
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做到信息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
(2)公眾參與。
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和決定,尤其是作出對公民不利的決定時,應當聽取公民的陳述和申辯,公民的參與主要包括:①獲得通知權;②參與權;③表達權,即陳述和申辯權;④監督權。
例:某服裝廠因超標排放污水,環保部門擬作出責令停產停業的行政處罰,該廠有權申請處罰聽證。
(3)迴避。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四、高效便民原則
(1)行政效率原則。
①行政機關應當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不完全作為。
②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定時限,禁止不合理延遲,延遲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權的表現。
(2)便利當事人原則。行政機關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的程序性負擔的,是行政侵權行為。
五、誠實信用原則
(1)誠實公開原則。
即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2)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回、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對於違法或不當的行政決定依法需要撤銷或變更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賠償。
例:某市政府為推動招商引資,向社會公開承諾,中間人每促成外商在當地投資滿100萬,給予2萬元獎勵。某甲成功促進外商在當地投資500萬,向某市政府請求支付10萬元獎勵,遭到拒絕。某市政府的行為即違反了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六、權責統一原則
(1)行政效能。
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管理職責,要擁有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強制執行手段,用國家強制力作保障,行使行政優益權,保證政令有效。
(2)行政責任。
是指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E. 上述案件體現了哪些行政法基本原則

一、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現實基礎

(一)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法律參照

《繼承法》第7條規定: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三)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四)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第21條規定:遺囑繼承或者遺贈附有義務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應當履行義務。沒有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的,經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遺產的權利。《合同法》第192條規定: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第193條規定: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銷贈與。

根據以上法律規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確定的兩個平等主體之間存在著權利、利益給予人(以下稱「給予人」)對權利、利益接受人(以下稱「接受人」)的在先權利或者利益,由於接受人的過錯,侵犯了給予人的其他權利、利益(並不是針對先前就存在的權利、利益)時,給予人採取措施使接受人喪失既得或者期待的權利、利益,這是給予人對接受人一種對抗。如果把這個結論放到兩個不平等主體之間,即國家和公民這兩個不平等主體之間,在行政給付領域,這種對抗也是存在並且適用的,即國家在行使行政給付的具體行政行為中,如果公民不遵守國家法律的規定,違反了義務,對國家犯罪或行政違法侵犯國家的權利、利益,國家也可以直接剝奪或者限制給予或者即將給予公民的利益,這種對抗就是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體現。筆者認為,在目前國家沒有制定《行政給付法》的情況下,「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應當成為行政給付的一個基本原則。

(二)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實踐基礎

在行政機關發放行政給付金的實務中,接受給付主體存在不少問題,如有的接受給付主體的主體資格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有的接受給付主體不符合國家對安全生產管理的規定,還有的接受給付主體為接受給付而違背道德故意傷害自己或他人,甚至有的接受給付主體是違法犯罪人員。如果國家對上述違法乃至犯罪人員繼續給予給付,則在客觀上助長了接受給付者的違法、犯罪行為,必然使守法者感覺不公平、不公正。筆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是,行政機關對那些有違法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人不予發放甚至追回已經發放的行政給付金,或者扣減其一定比例的行政給付金;對那些違法犯罪的人直接取消行政給付金。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的原則可以通過發布規范性文件予以確認,這一做法已有範例。如我省海洋與漁業局制發的《省海洋與漁業局關於下發違法違規漁船油價補貼處置原則的通知》,針對漁船經營人違反規定在禁捕區、禁捕期生產作業,或者漁船經營人違反國家安全管理規定強行冒險生產作業的行為,明確規定「限制、剝奪這些經營人政策性柴油補貼」。天津、山東、即墨等地方海洋漁業主管部門也有類似的規定。

二、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概念及違法行為的界定

筆者認為,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指國家在作出行政給付的具體行政行為時,區別對待有不同程度、造成不同後果的違法犯罪、違反行政法規等行為的接受給付相對人,相應剝奪、限制其接受行政給付權利的原則。

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所指的「法」可以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法律規范。廣義的法律規范是指接受給付的相對人應當遵守的國家所有的強制性、限制性法律、法規,還包括國家加入的國際條約,甚至道德規范。這就要求接受給付的相對人全面守法。俠義的法律規范是指接受給付的相對人應當遵守的國家關於行政給付的具體法律、法規。這就是說,只要相對人的行為沒有超出具體行政給付的法律、法規所確定的條件和范圍,就應當給予行政給付;相對人違反其他法律、法規的行為與接受行政給付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筆者認為,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所確定的法律規范應當是廣義的法律規范。如某漁船經營人是接受政策性柴油補助的人,當這個漁船經營人並不是利用漁船進行合法的漁業生產,而是駕駛漁船到公海上聚眾賭博,最後被法院判決有罪,對這個漁船經營人來講勢必是不應發放政策性柴油補助的,盡管這個漁船經營人觸犯的不是漁業行業管理的法律,而是廣義上的法律。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所指的違法行為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刑事違法行為。對於一個享受撫恤金或者生活補助的接受行政給付的相對人來講,如果他觸犯刑律被判有罪,毫無疑問,在他收監入獄之時,國家當然地停止給予他撫恤金或者生活補助,這是沒有爭議的事實。如果按照國家的刑法規定,應當對罪犯「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刑的,即使罪犯一貧如洗,法院也必須依法判決罪犯承擔罰金刑。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不能一方面對罪犯判處罰金,執行刑罰;另一方面卻還履行行政給付職能,對罪犯給予行政給付金,這是兩個有背於常理的行為。

漁船經營人在禁漁區、禁漁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撈水產品,觸犯《刑法》第340條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的規定,其後果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對於被處以刑罰的漁船經營人,剝奪、限制其享受國家政策性油補,這是平常的人都能認可與接受的。

二是行政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與刑事違法的本質區別,在於違法的程度不同,造成的損害後果不同。但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對國家權利的侵犯,只不過行政違法並沒有達到刑事違法的程度,因而並不需要國家用最強硬的手段制裁違法,因此,行政機關在對行政違法者給予行政處罰的同時,當然可以限制、剝奪這些違法者享有的接受行政給付的權利。

三是確權的民事違法行為。有論者在《巢湖退耕還林補助款行政給付案件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譼?訛中指出:「審查原告是否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造林驗收合格證,符合條件的就成了判令被告給付原告補助款的關鍵。對於土地流轉是否合法有效,是民事訴訟審查范圍,行政訴訟中不予審查。如農民就土地流轉是否合法提起民事訴訟,因土地流轉是否合法是行政合同的基礎,行政案件應中止審理,待民事案件判決生效後,行政案件再繼續審理。」此案中,如果生效的民事案件判決「土地流轉不合法」,那麼行政訴訟的結果肯定也不會支持原告取得補助款。在民事法律領域,如果民事確權行為非法,國家同樣也要剝奪或者限制接受人的接受行政給付權,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在民事法律領域也有適用范疇。這一案例確立了這樣一個原則,即接受行政給付的主體不能是權利瑕疵者。接受給付的主體資格是否適當,其本身的權利是否完整、權利是否存在瑕疵等直接關繫到行政給付的正確性、合法性,因而對接受給付的主體資格的審核也就成了行政給付的前提,如果接受給付的主體資格不適當,或者其本身違法,也只能限制或者剝奪對其的行政給付了。

三、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行為的性質

國家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基於國家的法律、政策形成行政給付關系後,國家就成為行政給付的義務人,國家因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而剝奪或者限制其接受行政給付的權利是剝奪或者限制其受益權,而不是行政處罰行為。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行為的性質主要有:

(一)具體行政行為性。接受行政給付的主體由於違反了行政法規或者刑事法律,侵犯了國家權利、利益,對這些違法者、侵權者剝奪或者限制其給付利益,只能由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有關組織依法或者依職權進行,行政機關剝奪、限制違法者、侵權者的行政給付接受權,是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只要停止給付或者使已經接受給付的相對人退還取得的利益即可實現。

(二)時效性。針對行政相對人一般行政違法,不可能剝奪其終身接受行政給付權。《行政處罰法》第29條規定,違法行為超過二年沒有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有特殊規定的除外)。接受行政給付人的違法行為發生在二年前,如果二年後才發現,那麼其接受給行政付權也就不應受到限制。對於超過追訴時效的刑事違法行為,由於法律已不再追究違法者的刑事責任(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對於其在過去的日子裡已經接受的行政給付金或者在未來的日子裡還將接受的行政給付金就不宜再限制或剝奪。

(三)決定機關的執行性和執行比例性。一般有權給予行政給付的機關就有權決定剝奪或者限制行政相對人的接受給付權,但接受給付人的違法、違規行為往往不是由實施行政給付的機關而是由其他有權機關(如公安機關)處理,這就要求其他有權機關將處罰決定轉交給行政給付機關,由行政給付機關剝奪或者限制接受人的權利、利益。

所謂執行的比例性,就是要區別對待不同的違法、違規行為,其遵循的原則就是:在刑事案件中,要嚴格區分罪與非罪,對於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或者無罪的刑事案件,當然就不能強行剝奪犯罪嫌疑人的行政給付;在行政違法案件中,要區分行政違法的程度和後果,針對違法的不同程度與後果,作相應的、適當的處理。如《行政處罰法》第27條規定: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二)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三)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四)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存在上述情形的,行政機關在履行行政給付時就應當適當減少扣減比例;如果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行政機關也就不應當扣減行政給付金。

四、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理論支持和要求

我國行政法學理念經歷了一個從「管理論」到「控制論」再到「平衡論」的發展過程。「平衡論」進一步強調兼顧公權和私權、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一味地限制行政權並不見得就會合乎法治的要求,法治需要保證行政權在法律范圍內行使的前提下,盡可能發揮其積極效應,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促進社會公共福祉。?譽?訛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限制的是違法者,保護的是守法者,堅守的是公平、正義理念,促進的是社會公共福祉。

(一)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行政行為必須公正的必然要求

行政公正是行政法的一個基本原則,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在實體公正方面要求行政機關做到依法辦事、平等對待相對人和合理考慮相關因素。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給付職能時只有綜合考慮各相關因素,對違法者實施剝奪或者限制其受益權,才能在實質上平等地對待沒有違法的相對人。正如羅豪才教授所認為的:「依法行政對行政行為的要求大體上分為二種:……第二種要求是在職權范圍內作出的行政行為與法律或者法律精神沒有抵觸就可實施。比如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為公眾提供各種服務的行政措施等。這些行為有利於社會,只要在行政機關的職權范圍內與法律精神不抵觸,就可作為。」?譾?訛

公正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法律制度的價值目標之一。公正往往屬於價值理性,具有模糊的相對性。行政機關對於行政給付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公正,有一個價值判斷過程,即針對接受給付主體及其行為有一個價值判斷,包括該主體及其行為是否違法、違法的程度、違法的性質,一般公民對這種違法的認識等等,而這些內容並非都能夠用法律直接加以規定,但必須對這些內容作出了合乎法理的理性判斷,只有這樣才能使行政給付更趨於公平和公正。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在追求實質公正的目標下被邏輯地、合乎理性地推導出來的,是合乎法律精神和公正的。

(二)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行政行為的客觀理性要求

民事繼承、贈與合同中尚有撤銷權之規定,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這種對行政給付限制與剝奪本身就包含著國家權力的神聖不可侵犯性。無論相對人處於什麼狀況,國家制定的法律都必須遵守,否則法律就會空洞化。行政給付的接受人違反了法律直接侵犯國家的權利和利益,破壞國家的秩序,國家出於其本能就需要制裁,況且限制或者剝奪行政給付接受人的受益權並不是刑法上的制裁或者行政法上的處罰,而只是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體現。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實際上還在國家與守法相對人、違法相對人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國家的行政給付行為更顯公平與合理。

(三)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行政行為的合目的性要求

行政給付作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社會矛盾的一種實實在在的手段。當今社會,仍然有許多社會矛盾與不和諧現象,只有懲罰該懲罰的,剝奪該剝奪的,限制該限制的,才能實現給付行政的國家目的;也就是說,為了建設和諧社會,消減社會矛盾,在行政給付工作中實行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是勢在必行的。

(四)行政給付不支持違法原則的實踐要求

行政給付作為具體行政行為,切實體現了國家對部份弱勢群體的關懷,這就要求給付工作合法、合情、合理。作為行政給付當事人,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外特權;作為實施給付的行政機關,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不越權、不失職,還要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確保行政給付既合法,又合情、合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http://china.findlaw.cn/

F. 2010司考行政法講義:行政法基本原則

2010年司法考試行政法講義,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司考命題考點結合歷年行政法出題考點完美總結如下,供大家復習之用。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表-1)

基本原則 具體內涵
合法行政 法律優先;法律保留
合理行政 公平公正對待;考慮相關因素、排除無關因素;符合比例原則
程序正當 行政公開;公眾參與;公務迴避
高效便民 行政效率;便利當事人
誠實守信 行政信息真實;保護信賴利益
權責統一 行政效能;行政責任

真題-1(03-八-案例)

某市為加強道路交通管理,規范日益混亂的交通秩序,決定出台一項新舉措,由交通管理部門向市民發布通告,凡自行攝錄下機動車輛違章行駛、停放的照片、錄像資料,送經交通管理部門確認後,被採用並在當地電視台播出的,一律獎勵人民幣200元-300元。此舉使許多市民踴躍參與,積極舉報違章車輛,當地的交通秩序一時間明顯好轉,市民滿意。新聞報道後,省內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來取經、學習。但與此同時,也發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違章駕車者去往不願被別人知道的地方,電視台將車輛及背景播出後,引起家庭關系、同事關系緊張,甚至影響了當事人此後的正常生活的;有乘扒弊車人以肖像權、名譽權受到侵害,把電視台、交管部門告上法庭的;有違章司機被單位開除,認為是交管部門超范圍行使權力引起的;有搶拍者被違章車輛故意撞傷後,向交管部門索賠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駕車人索要高額「保密費」的,等等。報刊將上述新聞披露後,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舉措引起了社會不同看法和較大爭議。

請談談你對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認識。

真題-2(06-五-案例)

2002年7月,某港資企業投資2.7億元人民幣與內地某市自來水公司簽訂合作合同,經營該市污水處理。享有規章制定權的該市政府為此還專門制定了《污水處理專營管春汪族理辦法》,對港方作出一系列,並規定政府承擔污水處理費優先支付和差額補足的義務,該辦法至合作期結束時廢止。

2005年2月市政府以合作項目系國家明令禁止的變相對外融資舉債的「固定回報」項目,違反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妥善處理現有保證外方投資固定回報項目有關問題的通知》的精神,屬於應清理、廢止、撤銷的范圍為由,作出「關於廢止《污水處理專營管理辦法》的決定」,但並未將該決定告知合作公司和港方。港方認為市政府的做法不當,理由是:其一,國務院文件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對涉及固定回報的外商投資項目應「充分協商」、「妥善處理」,市政府事前不做充分論證,事後也不通知對方,違反了文件精神;其二,1998年9月國務院通知中已明令禁止審批陵宴新的「固定回報」項目,而污水處理合作項目是2002年經過市政府同意、省外經貿廳審批、原國家外經貿部備案後成立的手續齊全、程序合法的項目。

請運用行政法原理對某市政府的上述做法進行評論。

G. 符合行政法的原則 案例

【裁判要旨】
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管理權,相關法律、法規裁量有不同規定時,行政機關應充分考慮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從更有利於行政相對人的利益保護角度選擇處理方式,行政裁量不得違反比例原則。
【案例索引】
一審:諸暨市人民法院(2008)諸行初字第15號行政判決(2008年7月3日)
二審: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08)紹中行初字第37號行政判決(2008年11月25日)
【案情】
原告:郭建軍
被告:諸暨市國土資源局
諸暨市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郭建軍系諸暨市暨陽街道東三村趙四自然村村民。2001年3月開始,郭建軍在拆除老房的基礎上,未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擅自重建東面一間40.96平方米的住宅。2002年11月16日,諸暨市人民政府向郭建軍頒發了諸暨集用(2002)字第1—13279號《集體土地使用證》。2006年2月7日,諸暨市人民政府以郭建軍未經批准、擅自重建東面一間面積為40.96平方米的住宅,提供的房屋權源證明失實為由,對郭建軍作出諸政行決字(2006)第1號行政決定,撤銷諸暨集用(2002)字第1—13279號《集體土地使用證》,由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依法辦理更正登記。郭建軍不服,向紹興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2006年5月28日,紹興市人民政府作出維持諸暨市人民政府行政決定的復議決定。郭建軍於2006年6月19日向諸暨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該院於2006年8月3日作出(2006)諸行初字第22號行政判決:維持諸暨市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決定。郭建軍不服,提起上訴,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於2006年10月27日作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2007年3月22日,諸暨市國土資源局對郭建軍未經審批、非法佔地建房行為進行立案查處。2007年9月11日,諸暨市國土資源局向郭建軍送達行政處罰告知書。2007年11月28日,諸暨市國土資源局認為郭建軍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三款和《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之規定,屬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之規定,對郭建軍作出責令其退還在暨陽街道東三村郭庄處非法佔用的40.96平方米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的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書。郭建軍不服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於2008年1月28日向諸暨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復議。2008年4月20日,諸暨市人民政府作出維持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的復議決定。
郭建軍不服,訴至法院。
【審判】
諸暨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諸暨市國土資源局是諸暨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其對郭建軍擅自建房行為進行查處,主體適格。《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第三款規定,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已建的建築物、構築物,需要重建、擴建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並依法重新辦理規劃、用地審批手續。郭建軍從2001年3月開始,未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在暨陽街道東三村土名為郭庄處,將原平房拆除後重新建造佔地40.96平方米三層住宅。諸暨市人民法院(2006)諸行初字第22號和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06)紹中行終字第55號行政判決書,分別確認郭建軍違反法律法規,擅自建造40.96平方米住宅的事實。諸暨市國土資源局根據郭建軍非法佔地、擅自建房的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關於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的規定,對郭建軍作出責令其退還非法佔用的40.96平方米土地;限郭建軍在處罰決定書接到之日起十日內自行拆除非法佔用的40.96平方米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的處罰決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合法。據此判決:
維持諸暨市國土資源局於2007年11月28日作出的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
郭建軍不服,提出上訴。
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行政處罰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說明行政執法中行政裁量必須遵循執法成本和執法收益的均衡,應當符合比例原則。從行政執法目的和手段關系而言,手段對目的應當是適當的,雖然行政目的是正確的,但也必須選擇是合適的手段。行政機關必須選擇相對成本最小的執法手段,選擇對行政相對人最小侵害的方式,從而使行政執法的成本與執法收益相一致。
本案上訴人郭建軍在拆除60多平方米老房的原宅基地上,重建一間40.96平方米的住宅,並未多佔其他土地面積,也未改變土地用途和性質,從庭審調查情況及雙方提交的證據看,上訴人所建房屋是否違反城市規劃及所在村區域是否有具體的規劃要求,被上訴人未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而且從實際狀況看,上訴人的重建房屋與其他房屋在結構上已聯為一體。可見,上訴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比於其他未經審批非法佔地行為相對輕微。
《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已建的建築物、構築物,需要重建、擴建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並依法重新辦理規劃、用地審批手續。不改變土地用途並在規定的佔地面積范圍內重建的,應當簡化手續,及時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被上訴人在《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的補辦手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拆除選擇中,應當考慮上述特定的基本情況,首先選擇最小侵害的方式,在此方式不具備條件時,可再考慮更嚴厲的制裁措施。也就是,農村村民宅基地原拆原建,不改變土地利用性質,不擴大土地利用面積,不違反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雖未經審批,但其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比於其他未經審批非法佔地行為相對輕微處理方式,應有所區別。否則行政裁量不符合比例原則。因此,被上訴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規定對上訴人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屬於適用法律錯誤。原審判決維持不當。關於上訴人提出的行政處罰的時效問題,對非法佔用土地的違法行為,在未恢復原狀之前,應視為具有繼續狀態,因此本案未超過行政處罰追訴時效。據此判決:
一、撤銷浙江省諸暨市人民法院(2008)諸行初字第15號行政判決;
二、撤銷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作出諸土資監罰(2007)第169號行政處罰決定。
【評析】
行政法的基本使命就是要確保政府官員對裁量權的行使負責。如果不對行政自由裁量決定實質內容進行適度的司法審查,那麼行政訴訟的合法性審查制度也會暗淡無光。所謂行政自由裁量就是指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對作為或不作為,以及怎麼樣作為在方法、種類、幅度、結果、程序等進行選擇的權力。對自由裁量的司法審查就是審查裁量決定是否合理,裁量權有沒有不適當地行使。法院在什麼層面,依據什麼標准控制對行政裁量行為司法審查的深淺?如何才能保證行政裁量是適度的,不會為目的而不擇手段,不會採取總成本高於總利益的行為。在大陸法系中,是通過手段與目的之間的衡量來實現,即藉助比例原則來進行有效控制。行政機關的裁量行為,既要保證行政管理目標的實現,又要兼顧保護相對人的權益。應以達到行政執法目的和目標為限,盡可能使用相對人的權益遭受最小的侵害,這就是行政法比例原則的核心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從文義上看,該條款有明確而詳細的規定屬於羈束行政行為,行政主體必須嚴格依照法律不具有主觀判斷而進行選擇的空間。但是,行政主體在選擇適用法律過程中是無法迴避自身的主觀參與及價值判斷的。更何況在本案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行政處罰中同時引用了《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十條規定。該《辦法》明確已建的建築物在符合相關規劃時,不改變土地用途並在規定的佔地面積范圍內重建的,存在重新辦理審批手續並且應當簡化手續及時批准。顯然,行政違法行為的處理方式有明顯的不同,行政主體對處理的結果存在裁量的選擇。上訴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比於其他未經審批非法佔地行為相對輕微,諸暨市國土資源局作出拆除處罰,顯然與其違法程度不相適應,違反了行政裁量的比例原則。筆者認為,紹興法院作出撤銷判決是正確的。

H. 行政法基本原則 案例題

對王某的行政處罰是明顯的不適當。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行政處罰適用法回律、法規不當,根據《行答政處罰法》第十四條「 除本法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以及第十三條的規定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1)「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其營業執照」應該是由法律或者行政法規作出,而不是政府部門的規范性文件;
(2)「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個體飲食業監督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是違反上位法設定的行政處罰
2、工商部門對「王某曾因傷害罪而被判刑3年,一年前剛出獄,因此要重罰,又處以王某1150元得罰款」是超越職權作出的行政行為,應負法律責任。
故,上述工商部門的行政處罰行為不適當,違法了《行政處罰法》的法定原則。

I. 運用案例說明如何堅持和運用行政法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行政法治原則,行政合理原則,公開性原則等等。
行政法治原則專,要求做屬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主體要合法,依據要合法,許可權要合法,程序要合法。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在合法的前提下,還要做到適當、公平原則。
比如說,城管不負責交通違章的查處,如果城管查處交通違章,那就是許可權不合法,違反行政法治原則。
比如說,交警在對違章嫌疑人進行處罰時,不允許違章嫌疑人申辯,這就是程序不合法,同樣違反行政法治原則。
再比如,某居民在家中打麻將娛樂,有少量的輸贏行為,某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以賭博為由,對其處以罰款3000元,就屬於違反行政合理性原則。

熱點內容
關於法治原則 發布:2025-01-04 05:47:56 瀏覽:202
法治思維推進法治工商建設 發布:2025-01-04 05:40:52 瀏覽:170
陽光司法鑒定 發布:2025-01-04 05:38:50 瀏覽:639
法院法官級別 發布:2025-01-04 03:31:50 瀏覽:749
道德是燈照亮 發布:2025-01-04 03:23:27 瀏覽:22
司法警察心聲 發布:2025-01-04 03:02:40 瀏覽:639
經濟法業務招待費支出 發布:2025-01-04 02:54:32 瀏覽:369
蘋果法治新聞 發布:2025-01-04 02:25:22 瀏覽:12
杭州司法行政 發布:2025-01-04 02:23:12 瀏覽:250
刑事訴訟法卞建林下載 發布:2025-01-04 01:52:40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