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考試案例題
A. 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求高人指點,我不是學法學的。謝了哈
1.張某提出訴訟,法律依據是《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四項。
《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四項: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2.法院不能依據張某的第二項訴訟理由,判決該公安局拒絕頒發《治安許可證》的行為違法。
理由:該公安局拒絕給張某頒發《治安許可證》是該行政機關作出的一項具體行政行為,該公安機關的主體資格完全適格,不存在越權情形。行政機關領導分工與該機關對外的行政行為是否越權沒有關聯,張某的第二項訴訟理由不成立。
B. 行政訴訟法案例題。(請詳細提供答案,滿意的另外加分,萬分感謝)
一, 這里限於評析本案中,公安機關的審批行為是否構成越權行為。這就關繫到如何理解許可權的行政法理。
任何行政職權都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因為任何民主政治中的權力都是受到限制和監督的。行政主體行使權力的條件和邊界就是行政許可權。
必須說明的是,由於行政法上的職權系指行政主體代表國家針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即針對行政相對人,所作的影響其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行為。因而行政許可權也應當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該權力的許可權。換句話說,行政許可權是指行政主體之間法律所設定的許可權,而不是指行政人之間內部分配的許可權。
在本案中,針對是否頒發《治安許可證》,不論是林副局長做出決定,還是康副局長做出決定,這都屬內部工作上的分工問題,不具有行政法上的意義,不構成行政法意義上的越權問題。從行政法意義上說,只有等公安機關對外做出決定以後,就意味著行政主體實施了某一行政職權;只要公安機關沒有超越這一職權的許可權,那就不存在越權問題。根據本案的情景,先前林副局長答應給張某頒發《治安許可證》,但沒有正式發證。這說明,那時作為行政主體的公安機關尚未做出具體行政行為。只有等康某副局長正式對張某的有關頒發《治安許可證》的申請做出(否定性的)審批後,並以公安局的名義通知了張某本人,這時才意味著公安機關對外正式做出了具體行政行為。在這一案件中,公安機關只做出過一個行為,而不是兩個行為;而且這個行為就是公安機關拒絕給張某頒發《治安許可證》的行為,而不是指張某所指控的「越權行為」。正因為前個行為是不存在的,那麼張某對公安機關「越權」的指控也是不存在的。
二,這里限於評析本案中的民警李某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的問題。
前面說過,行政執法人員系指依法代錶行政主體並以行政主體的名義實施職務行為的個人;行政執法人員的行為效果對外而言,歸屬於其所屬的行政主體而不是其個人。
在本案中,要解決老太太應當以李某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賠償之訴呢,還是以李某所屬的公安機關為被告提起行政賠償之訴,關鍵取決於民警李某在當時情景中的法律身份:如果當時的李某的法律身份屬於自然人,那麼應當以李某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賠償之訴;如果當時的李某的法律身份屬於行政執法人員,那就當然應當以李某所屬的公安機關為被告提起行政賠償之訴了。
應當注意的是:在我們國家,公務員與行政執法人員之間不能劃上等號。因為:行政執法人員一般由國家公務員承擔,但行政執法人員並不只限於公務員,非國家公務成員受行政機關委託從事公務行為時也可成為行政執法人員;相反,國家公務員也不是必然地、無條件地、每時每刻地作為行政執法人員的身份出現。國家公務員從事不同行為,參與不同法律關系,便可以不同的法律身份出現:當他代錶行政主體實施職務行為時,他的法律身份是行政執法人員;當他代表自己從事民事行為時,他的法律身份是自然人;當他在行政管理關系中處於被管理一方當事人時,他的法律身份又是行政相對人。
在本案中,我們同意第二種主張,但它的理由闡述得不夠充分。因為,李某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不能作為一個抽象問題來討論,只能置於具體的情景中作具體分析。我們不能問民警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只能問某個民警在某種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時是否屬於行政執法人員。本案民警李某駕公務車外出執行公務,這是事實,但他到學校接送小孩顯然不屬公務。認定行為是否屬於公務,不是看時間,也不是看使用的工具,而是看該行為的實際屬性,即該行為的目的與功能。所以,李某違章撞人時,雖然用的是公務車,雖然時間仍在公務最終封閉之前(即尚未回到單位),但接送小孩的實際目的及功能,決定了此時他在從事私務而不是公務。因此本案發生時李某的法律身份應當是自然人而不是行政執法人員,故老太太只能以李某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賠償之訴。
三,該案所涉其他問題鑒於本章的任務而不作討論,這里限於評析:在本案中,鄉政府做出的「倡議」行為是否屬於行政指導?
本案66戶農民是否有權對鄉政府棄糧種花的「倡議』』行為提起訴訟,首要的關鍵是政府的「倡議」行為屬於「行政指導」,還是「具體行政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88次會議通過,法釋[2000]8號)第1條規定,「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范圍。
所謂行政指導,系指國家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事務的范圍內,對於特定的行政相對人運用非強制性手段,獲得相對人的同意或協助,指導行政相對人採取或不採取某種行為,以實現一定行政目的的行為。行政指導的最大特徵是:它是一種規勸性、引導性行為,不具有強制性。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釋中把它表述為「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這一表述,只是表明:行政指導是不具有強制力的;而不意味著:行政指導有兩類,一類是不具有強制力的,另一類是具有強制力的。如果某種「行政指導」具有「強制力」,那隻能說:這是一種名為「行政指導」,實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為。
行政指導行為一般通過「建議」、「倡議」、「指導」等形式表達出來,但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實質內容。如果實質內容上該行為具有強制力,那不管其冠之什麼名稱,都按具體行政行為,而不是行政指導認定。
在本案中,鄉政府的《倡議書》,從形式上看,不具有強制力,顯然屬於「行政指導」的范疇。但從實際操作來看,鄉政府強制在一個村試點,顯然不具有「指導性」,而具有「強制性」,所以,這是一種名為「行政指導」實為強制性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對66戶農民的起訴理應受理。
四,,A、在聽證的前一天通知申請人不對,應當是在7日以前;B、違反了聽證公開的要求,應當允許群眾旁聽;C、聽證主持人不應當是許可申請的審查人員,應當是審查人員以外的人員為聽證主持人;D、張科長口頭總結不對,聽證應當製作筆錄;E、行政機關根據張科長的口頭匯報作出許可決定不對,而應當是根據聽證筆錄作出聽證許可決定。
五,1,合議庭人員應為單數,2,工商局副局長應迴避,3,縣委不應干預司法審判,抗訴應由上級檢察院提出
C. 行政訴訟法案例
(1)法院加重對原告錢某的處罰是正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內問題的解釋容》第5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對行政機關未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本案中,錢某與孫革查利害關系人,而且同為原告,所以法院在審理中不受「不得加重」的限制,可以對錢某的處罰予以加重。因此法院的做法是正確的。
(2)法院對李某作出予以罰款的判決的做法不正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對行政機關未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本案中,公安機關並未給予李某以行政處罰,法院在審理案件中,不能直接給予其行政處罰,否則,便侵犯了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權,也不利於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所以本案法院不應對李某作出任何處罰判決。
D. 2020司法考試主觀模擬題《行政法》-案例分析題【12.22】
一、案例分析題(本題28分)
案情:
為查明奧布大廈公用部分面積,2015年8月5日,奧布大廈業主委口員會向市房管局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要求獲取《大廈房屋建築面積測繪成果報告書》。同年8月30日,市房管局以申請獲取的信首息不屬於政府信息為由,作出不予公開告知書。大廈業主委員會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被告履行政府信息公開法定職責,向原告提供申請獲取的材料。
問題:
1.大廈業主委員會應當如何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
2.分析大廈業主委員會的原告資格,並說明理由。
3.如果市房管局在回復中告知申請人不服其決定,須申請復議再提起行政訴訟,該告知是否合法?為什麼?
4.分析本案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5.如果被告敗訴,法院應當如何作出判決?
請作答:
問題:
1.大廈業主委員會應當如何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
2.分析大廈業主委員會的原告資格,並說明理由。
3.如果市房管局在回復中告知申請人不服其決定,須申請復議再提起行政訴訟,該告知是否合法?為什麼?
4.分析本案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5.如果被告敗訴,法院應當如何作出判決?
【參考答案】
1.大廈業主委員會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向市房管局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如果採用書面形式確有困難,也可以口頭提出,由受理申請的市房管局代為填寫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大廈業主委員會遞交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①申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聯系方式;②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的內容描述;③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2.大廈業主委員會具有原告主體資格,因為《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申請人資格並無嚴格要求,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行政機關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遭到拒絕的,都有資格提起行政訴訟。
3.不合法。因為《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並未規定申請人不服行政機關對其申請作出的決定時,須先申請行政復議,不服復議決定的,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因此,相對人提起政府信息公開訴訟,不適用復議前置制度。
4.本案為被告拒絕公開政府信息引發的行政訴訟案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市房管局應當對其拒絕提供大廈業主委員會申請的根據以及履行法定告知和說明理由義務的情況承擔舉證責任。
5.法院應當依法判決被告限期公開大廈業主委員會申請公開的相關信息。
【評分標准】
1.大廈業主委員會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向市房管局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如果採用書面形式確有困難,也可以口頭提出,由受理申請的市房管局代為填寫政府信息公開申請。(2分)大廈業主委員會遞交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①申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聯系方式;②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的內容描述;③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3分)
2.大廈業主委員會具有原告主體資格,(2分)因為《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申請人資格並無嚴格要求,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行政機關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遭到拒絕的,都有資格提起行政訴訟。(3分)
3.不合法。(2分)因為《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並未規定申請人不服行政機關對其申請作出的決定時,須先申請行政復議,不服復議決定的,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3分)因此,相對人提起政府信息公開訴訟,不適用復議前置制度。(2分)
4.本案為被告拒絕公開政府信息引發的行政訴訟案件,(3分)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市房管局應當對其拒絕提供大廈業主委員會申請的根據以及履行法定告知和說明理由義務的情況承擔舉證責任。(5分)
E. 琛岃呮硶妗堜緥鍒嗘瀽棰 鍜岄夋嫨棰
鏌愬競B鍖哄喕鑲夊巶琚浣嶄簬A鍖虹殑甯傚崼鐢熷矓濮旀墭鐨勪漢鍛樼粍鎴愮殑B鍖哄崼鐢熸鏌ラ槦鐜板満鏌ュ嚭5鍚ㄤ笉絎﹀悎鍗鐢熸爣鍑嗙殑鐚鑲夛紝鍗鐢熸鏌ラ槦渚誇互甯傚崼鐢熷矓鐨勫悕涔夊硅ュ巶緗氭1涓囧厓錛屽競鍗鐢熷矓鐭ユ儏鍚庯紝鍙堝瑰喕鑲夊巶浣滃嚭璐d護鍋滀笟涓涓鏈堢殑澶勭綒鍐沖畾銆傚喕鑲夊巶涓嶆湇錛屼究浠B鍖哄崼鐢熸鏌ラ槦鍜屽競鍗鐢熷矓涓鴻鍛婂悜浜烘皯澶ч櫌鎻愯搗璇夎箋傞棶錛氳瘯浠庤屾斂涓諱綋鐨勮掑害鍒嗘瀽姝ゆ堣鍛婃槸鍚︽g『錛
鏌愬幙鍏借嵂闂ㄥ競閮ㄤ粠鎴戠渷涓瀹跺埗鑽鍘傝喘榪涗竴鎵瑰吔鑽鍦ㄦ湰鍘垮嚭鍞銆傚悗鍘塊緳鐗ф笖涓氬矓鍏借嵂鐩戠潱鍛樼帇鏌愬彂鐜板吔鑽璐ㄩ噺瀛樺湪涓嶇ǔ瀹氱幇璞★紝閬傚彇璧伴儴鍒嗘牱鍝佹楠岋紝緇撴灉鍙戠幇璇ヨ嵂鍝佷笉絎﹀悎鍥藉舵爣鍑嗐傚啘鐗ч奔涓氬矓鏍規嵁銆婂吔鑽綆$悊鏉′緥銆嬪硅ラ棬甯傞儴澶勪互娌℃敹璇ョ嶈嵂鍝侊紝榪濇硶鎵寰椾互鍙婄綒嬈劇殑澶勭綒銆傝ラ棬甯傞儴涓嶆湇浠庡勭綒鍐沖畾錛屽悜璇ュ幙浜烘皯鏀垮簻鐢寵峰嶈錛屾斂搴滅粡瀹℃煡緇存寔鍘熷喅瀹氾紝闂ㄥ競閮ㄤ粛鐒朵笉鏈嶏紝閬傚悜璇ュ幙浜烘皯娉曢櫌鎻愯搗琛屾斂璇夎箋
1.鏈妗堜腑瀛樺湪鍝浜涙硶寰嬪叧緋
2.鍝浜涙槸灞炰簬琛屾斂娉曞緥鍏崇郴
鍏充簬琛屾斂鏈哄叧鍜岃屾斂鏈烘瀯鐨勮劇珛錛屼笅鍒楀摢浜涜存硶鏄涓嶆g『鐨勶紵錛燂紵錛 A 錛
A.緇忓浗鍔¢櫌鎵瑰噯錛岀渷浜烘皯鏀垮簻鍙浠ヨ劇珛琛屾斂鍏緗
B.緇忓競鍏瀹夊矓鎵瑰噯錛屽幙鍏瀹夊矓鍙浠ヨ劇珛媧懼嚭鎵
C.緇忓叏鍥戒漢澶у父濮斾細鎵瑰噯錛屽浗鍔¢櫌鍙浠ヨ劇珛鐩村睘鏈烘瀯
D銆傜粡鐪佺駭浜烘皯鏀垮簻鎵瑰噯錛屽幙綰т漢姘戞斂搴滃彲浠ヨ劇珛鍖哄叕鎵
鏌愬幙鍏瀹夊矓涓轟簡鍔犲己瀵規墍杈栧啘鏉戠ぞ浼氭不瀹夌殑綆$悊錛屽喅瀹氬旀墭鏃犲叕瀹夋淳鍑烘墍鐨勭敳涔′漢姘戞斂搴滆佸喅鍚勭嶆不瀹夋堜歡錛岃瘯闂鐢蹭埂浜烘皯鏀垮簻搴旇ヤ互璋佺殑鍚嶄箟瀹炴柦瑁佸喅錛 C 錛
A.鍘誇漢姘戞斂搴
B.鍘垮叕瀹夊矓
C.鍘挎斂搴滄硶鍒跺姙鍏瀹
D.鐢蹭埂浜烘皯鏀垮簻
琛屾斂涓諱綋鏄鎸囨壙鎷呬竴瀹氭硶寰嬪悗鏋滅殑緇勭粐錛屼互涓嬮夐」涓鍝浜涙槸榪欑嶆硶寰嬪悗鏋滅殑浣撶幇錛燂紵錛烠
A銆傚湪琛屾斂澶嶈涓浣滀負鐢寵蜂漢
B.鍦ㄨ屾斂璧斿伩妗堜歡涓浣滀負璧斿伩涔夊姟鏈哄叧
C.鍦ㄨ屾斂璇夎間腑浣滀負琚鍛
D.鍙浠ユ垚涓鴻屾斂澶嶈鏈哄叧
甯屾湜浣犺兘鍥炵瓟
鏈濂芥槸4鏈10鏃ヤ笂鍗堜箣鍓嶇粰絳斿
F. 真題 44(2009—案例題)高某系 A 省甲縣個體工商戶,其持有的工商營業執照載明經營范圍是林產品 加工,經
參考答案:
1.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所在地的法院管轄。本案的被訴行政行為由乙縣林業局作出,故乙縣法院具有管轄權。如高某經過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復議機關改變原處罰決定的,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基層法院也有管轄權。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院應當對撤銷沒收決定請求與賠償請求分別立案;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行政賠償的請求進行單獨審理或對二項請求合並審理。
3.省林業廳制定的《林產品目錄》是根據地方性法規授權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不屬於法院應當依據或者參照適用的規范,但可以作為證明被訴行政行為合法的事實依據之一。
4.高某運輸的松香不是「非法財物」。因為高某具有加工、收購、銷售松香的主體資格,也向甲縣工商局繳納了松香運銷管理費,因此對該批松香享有合法所有權,不能將該批松香認定為「非法財物」予以沒收。 5.(1)《森林法》及《森林法實施條例》均未將木材以外的林產品的無證運輸行為納入行政處罰的范圍,也未規定對無證運輸其他林產品的行為給予沒收處罰。A省地方性法規《林業行政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擴大了《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關於應受行政處罰行為以及沒收行為的范圍,不符合上位法。根據行政訴訟法律適用規則,法院應當適用《森林法》及《森林法實施條例》。
(2)按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本案《林業行政處罰條例》關於沒收的規定超出了《森林法》及《森林法實施條例》行政處罰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不符合有關要求。
【主要參考法律規定】《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G.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題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題,因為這個問題是屬,因為這個案例是行政法型的輸入法,這里哪裡?所以說一般的也是理解不了這些問題的
H. 行政訴訟法案例內容是什麼
可以參考以下 行政訴訟法 案例真題和答案: 張某一日在下班途中,遭人毆打被致輕微傷。某縣公安局認定是趙某所為,決定對趙某處以行政 拘留15天 ,並賠償張某醫療費等損失的行政處罰。趙某不服,向上一級公安部門即市公安局申請復議。市公安局經過審查,認定張某辨認錯誤,趙某沒有毆打張某,而是蔡某毆打了張某(蔡某為 精神病患者 , 無行為能力人 ),撤銷了縣公安局的處罰決定。另外把蔡某追加為第三人,由於蔡某是無行為能力人,僅作出了令蔡某的監護人對張某的醫療費用一定賠償的決定。張某對市公安局的復議決定不服,他認為毆打他的人是趙某沒錯,而並非精神病人蔡某,市公安局在復議過程之所以作出相反認定,是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所致,遂對此復議決定向人民法院 提起行政訴訟 。 問:(1)張某是否具有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為什麼? (2)蔡某是否可對復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為什麼? (3)蔡某在復議決定作出不久後因意外事件死亡,那麼他的權利要想得到保護,誰有權行使起訴權? 回答 一、1.行政行為侵犯了張某的合法權益,所以他有權提起訴訟。 2. 行政復議決定 直接針對的雖然不是蔡某但是卻涉及到蔡某的利益,因而他也有權提起訴訟。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十三條。 3. 當事人死亡 的,法律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是其近親屬。行政訴訟法二十四條明確規定。 具體理由見行政訴訟法及其解釋。
I.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
【參考答案】
答: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不合法且不合理。理由如下:
一、從合法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法 ,違反了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法律優越,即禁止行政機關違反現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機關活動應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為前提和基礎。
(1)從法律優越角度看,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導致了多處公民的私權利遭到侵犯,比如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也就是說,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違反了現行民事法律。法典是保障人民權利的聖經,正是由於該市沒有嚴格依法行政,才導致了公民權利遭到了侵犯。
(2)從法律保留角度看,交通管理部門行政職權必須有法律的依據,不能採取法律沒有規定的手段。根據我國現行法,交通管理部門應當並且只能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交通管理條例進行交通管理,而不能另闢蹊徑。沒有法律依據的所謂新舉錯,是違背依法行政原則的。
二、從合理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理,違背了行政合理原則
(1)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和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造成了社會各方面的矛盾,談不上科學合理,且這項舉錯導致了部分公民社會公德的淪喪!
(2)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符合並體現法律對裁量許可權的授權目的,不得以形式合法背離立法的實質要求。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似乎實現了管好交通的目的,但實際上違背了法律對於管好交通的最終目的——保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穩定。
(3)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建立於對相關因素的正當考慮之上,不得考慮不相關的因素。行政行為作出時涉及到多種因素,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時,應當全面考慮行為所涉及到或者影響到的因素。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很明顯沒有考慮到這一措施可能帶來社會副面影響。
(4)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應當符合行政法的正當程序和最一般法律正義要求。機動車輛違章行駛、停放的證據材料應當由交通管理部門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程序收集,並使用;制止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而採取的措施必須與其違法行為相關,而不能影響到與該違法行為無直接關聯的名譽權(因為違章照片、錄像資料在當地電視台播出)。
三、沒有依法行政,就沒有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行政機關都要把依法行政作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基本途徑。只有把依法行政納入到日常具體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不是一個原則性的口號,不能僅僅停留在憲法中,必須落實具體到依法行政實踐當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實現依法治國方略的宏偉目標。(以上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