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不成文法形式
⑴ 善良風俗本身可以成為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
風續良俗一般不會成為行政法的淵源。
具有絕對效力的法源具體有:法律、行政法規、有權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國際條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
具有相對效力的法源具體有:部門規章、各縣市人大發布的決定和決議、地方政府發布的決定、命令和規章等。
其他相對法源具體有:習慣法、《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登的案例等。
「在我國目前情況下,某些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雖然不具有行政機關的資格,但是法律賦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職權。這些單位、團體與管理相對人之間不存在平等的民事關系,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關系。他們之間因管理行為而發生的爭議,不是民事訴訟,而是行政訴訟。」
這一認識從表面上看是對制定法的理解、實質上是用判決界定了一種新的行政權領域。以後各級法院遇到同類案件恐怕很難以不屬行政爭議為由拒絕受理。
需要限定的是,能夠成為判例的判決在中國大陸目前應限於最高法院公報中的典型案例,這既有質量上的考慮,也有他國經驗的借鑒。必須再次強調的是「判例法並不是指對某個案件的整個判決,而是指某一判決中所包含的某種法律原則或規則。」
另外,最高法院在其公報上公布的典型案例如果成為法源,它只起補充作用,畢竟中國仍是一個成文法國家,判例法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可以說,典型案例作為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淵源,已到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有權機關承認)」的時期。
(1)行政法的不成文法形式擴展閱讀:
在行政法學研究中,認為行政法包含不成文法法源的學者所佔比例很小。
但這些學者都主張作為非正式淵源之一的法理,是指一種能反映一國社會規律的、體現本國傳統的、在法治實踐中被社會公認了的正當的法律原理。法理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般法律原則也是法理。另有學者指出,法理與行政法的一般原則是不可分割的。
在部門法內運用法理絕大部分是通過承認這些法的原則表現出來,它們是法理參預的最光輝的表現。
在我國台灣和日本,的確有不少學者把Principleoflaw譯為「法理」或「事理(條理)」。台灣學者潘維和在《中國民法史》(第17頁)認為,Principleoflaw或「法理」,乃指法律之原理而言,即適應時代環境需要、合乎正義之道,而一般信為通常事理之謂,所以補成文法或習慣法之不足其也。
台灣和日本學者所指「法理」或「條理」僅指法的一般原則,它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閱讀前述大陸法系德、法、日三國的行政法不成文法源,我們就會發現,法的一般原則(或稱行政法的一般原則)可能直接來源於成文法或其精神,也可能是合乎正義的普遍原理。
他們的存在意在彌補成文法的漏洞、解決成文法的沖突。即使某項原則已為制定法吸收,不成文的法的一般原則也有補充作用。
一項在某一部門法中已成文的原則,因為具有性質上的相溶性,它也可以成為行政法中的法的一般原則。英美法系國家對法的一般原則作為不成文法源形態的態度也十分明朗,所不同的是,這些法的一般原則通常都依賴法院的判例確定。
⑵ 行政法的非制定法源和不成文法源是一個意思嗎
是一個意思。
不成文法是「成文法」的對稱。一般指未經國版家制定,但經國家認可並賦予法權律效力的行為規則。如:習慣法、判例法等。在法學上稱為法的間接淵源。一些法學著作中也稱為「非制定法」,其主要特點是未經立法程序,而非無文字記載。 英美法系多為不成文法。
⑶ 學說與政策是不是我國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
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問題屬於理論探討尚無定論的問題。如果是考試,則依據所復習內的參考書即可容。如果是做研究,能夠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
一般來說,認為我國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包括法律原則、行政慣例、行政指導案例、公共政策等。對於學說作為不成文法源,並沒有得到廣泛承認。
⑷ 根據法的創制方式和發布形式,可以將法分為( )。
根據法的創制形式和發布形式的不同,可以將法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1、成文法又稱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權或立法性職權的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以規范化的成文形式出現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2、不成文法,是指由國家有權機關認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雖有文字形式但卻不具有規范化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習慣法。
相關知識鏈接:其他的關於法的分類
一、按照法律規定的內容的不同,法可以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
1、凡規定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義務本體的法律為實體法,如行政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其中專門規定某類國家機關職權范圍、組織和活動原則的法律又稱組織法,如《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等。
2、凡規定實現實體法有關訴訟手續的法律為程序法,又稱訴訟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前者居於主導地位,又稱主法;後者是為了保證實現實體法的。又稱助法。在審判實踐中,既適用實體法,又適用程序法,審判實踐就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二、根據法的效力范圍的不同,可以將法分為:特殊法和一般法
1、從空間效力看,適用於特定地區的法律為特殊法;適用於全國的法律為一般法。
2、從時間效力看,適用於非常時期的法律(如緊急戒嚴法、戰爭時期實施的法律等)為特殊法;適用於平常時期的法律為一般法。
3、從對人的效力看,適用於特定公民的法律(如兵役法)為特殊法;適用於全國公民的法律為一般法。
三、按照法律的淵源關系的不同,可以將法分為:固有法和繼受法
有的學者認為,各國法律中有些是沿襲歷史上早已存在的舊法,有些是仿效外國法制定的。
1、凡按照本國固有文化和法的歷史傳統而制定的法律稱為固有法;
2、凡模仿外國法制定的法律稱為繼受法。被仿照的外國法通常被稱為「母法」,繼受而成的法律被稱為「子法」,如《德國民法典》仿效羅馬法制定,前者為子法,後者為母法。
四、公法和私法,是資產階級法學界比較普遍的一種對法的劃分方法
以什麼標准劃分公法、私法,至今說法不一。主要學說有:①利益說(又稱目的說),認為凡以保護國家公益為目的的法律為公法;凡以保護私人利益為目的的法律為私法。烏爾比安首創此說。②主體說,即以法律關系主體為劃分的標准,認為凡法律關系主體雙方或一方為國家或國家所屬的公共團體者為公法;法律關系主體雙方都是私人的為私法。③權力說,認為凡規定國家與公民之間權力服從關系的是公法;凡規定公民之間權利對等關系的是私法。④此外,也有認為凡規定國家機關之間,國家與民主之間政治生活關系(或稱公權關系)的法為公法,凡規定公民之間以及國家與公民之間民事生活關系(或稱私權關系)的法為私法。
以上諸說,並非絕對對立,而是相對而言。盡管說法不同,一般都將憲法、行政法、刑法等劃為公法;而把民法、婚姻法、商法等劃為私法。但資產階級法學者中也有根本反對公法、私法劃分的,認為一切法都是主權者的命令,通過國家權力起強製作用,不因公法和私法而有所不同。事實上公法、私法的劃分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在社會主義國家一般不作公法與私法的劃分。
五、英美法系,還有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區別
1、普通法,是自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以後,國王為削弱地方封建領主勢力、加強王權,通過王國法院和巡迴法官的判例來宣示全國普遍適用的法律,因而稱「普通法」;
2、衡平法,是從14世紀開始作為補救普通法的不足,通過王室大法官以衡平(即公平)原則處理案件的判例所產生的法律,與普通法並列。
⑸ 中國人民大學憲法及行政法
第一章 憲法總論
1.成文憲法:是指在一個國家中由一個或幾個憲法性文件構成的有統一法典形式的憲法。成文憲法是憲法規范賴以存在的主要形式,它的特點是憲法規范的特點明確、集中以及方便了解等。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是成文憲法。同
2.不成文憲法:是指在一個國家中不具有統一的法典形式,而散見於多種法律文書、憲法判例和憲法習慣的憲法。英國是典型的不成文憲法國家。密雲路
3.剛性憲法:是指制定、修改、解釋的程序不同於一般的普通法律,具有特殊嚴格的要求,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美國憲法屬於典型的剛性憲法。
4.柔性憲法:是指無論是制定、修改、解釋程序還是法律效力都與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樣的憲法。英國憲法屬於典型的柔性憲法。
5.憲法修正案:是指在不觸動憲法原文的情況下,把依照特定程序通過的修正內容按前後順序分條附於憲法原文之後。
6.憲法解釋:是指憲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憲法的規定享有憲法解釋權的國家機關或其他特定的主體根據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則對已經存在並且正在生效的憲法規范的含義、界限及其相互關系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說明。憲法解釋既是使憲法規范適應社會實際的一種方法,也是保障憲法實施的手段和措施。
7.憲法習慣:是由依照憲法規定享有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職權的國家機關在實施憲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習慣與實施憲法的活動密切相關,經過長期的實踐成為實施憲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8.憲法判例:是指憲法條文無明確規定,而由司法機關在審判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憲法效力的判例,憲法判例一般產生於實行不成文憲法的國家。
9.憲法結構:是指單一憲法文件的成文憲法在內容上的體系和安排,實際上是指憲法內容的相互關系及其外在表現形式。憲法結構有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之分。內部結構是構成憲法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外部結構是指憲法與其他要素在組成更大社會系統中的相互關系。我國的憲法由序言、總綱、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徽國歌五個部分組成。
10.憲法修改:是憲法制定者或者依照憲法的規定享有憲法修改權的國家機關或其他特定的主體對憲法規范中不符合憲法制定者利益的內容加以變更的憲法創制活動。同
11.憲法監督:是憲法制定者通過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對依據憲法規定有權解釋憲法、修改憲法和實施憲法的特定主體所進行的憲法解釋、憲法修改和憲法實施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所進行的監督活動,其目的旨在使憲法的規定準確實施和完全實現,從而實現憲法制定者的立憲目的。包括人民監督、立法機關的憲法監督、國家元首的憲法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的憲法監督。
12.最高代表機關審查制:是指由作為民意代表的立法機關,抽象的審查憲法行為是否違反憲法的制度。歷史上最早由英國實行。
13.司法審查制: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具體附帶地就適用於該案件的法律的合憲性進行審查的制度。司法審查制度由美國自1803年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創立。同
14.憲法法院審查制:是指在國家機構中設立專門保障憲法秩序的憲法法院以抽象的原則審查為主,附帶的案件審查為輔的方式審查法律文件等是否符合憲法的制度,代表國為德國。
15.憲法關系:是指根據一定的憲法規范,在憲法主體之間產生的、以憲法中的權利和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政治關系,是立憲社會最基本政治秩序在憲法上的表現。憲法關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國內各民族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組織之間的關系、國家與政黨之間的關系、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
第二章 我國的國家制度
1.共和制:為較多的資產階級國家所採取的政體。是指國家最高權力實際上和形式上都不屬於一人所有,而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掌握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美國、法國、德國。
2.議會制:也稱為責任內閣制。是指作為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的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主導地位;政府即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總統由選舉產生,一般不掌握實權,只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德國。
3.總統制:是資產階級共和政體中以總統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國家議會的權力很小,議會的議事程序要受政府控制和支配,議會的立法權和監督權都受到嚴格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美國。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它是指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在普選的基礎上選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並集中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其他國家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受它監督,對它負責;人大常委會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人民代表大會向人民負責,並最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
5.國家結構形式:是指特定國家統治階級根據一定原則,採取一定形式劃分國家內部的組成以及調整國家整體與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簡言之,就是指國家整體和部分之間,中央機關和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
6.單一制:是以普通行政單位或自治單位的形式來劃分其國家內部組成的國家結構形式。它在形式上比較簡單,是一個統一完整的政治實體。代表國為英國、法國、日本。
7.聯邦制:也叫聯盟國家,它是以州、邦或成員國的形式來劃分其國家內部組成的,在形式上較單一制國家復雜的國家結構形式。代表國為美國、俄羅斯、巴西。密雲路
8.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內,在國家統一領導下,按照憲法規定,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實現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地方性事務的制度。
9.民族自治地方:是指我國境內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的行政區域,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民族鄉不是自治地方。
10.民族自治機關: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民族自治機關具有兩重性質,既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又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民族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是民族自治機關。
1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人員構成特點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中,除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中應當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3)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4)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組成人員和自治機關所屬工作部門中,要盡量配備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員。
1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利。其特點是,自治權主體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即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不是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自治權具有法定性、原則性和靈活性。
13.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主要內容
(1)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對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的變通執行和停止執行。
(3)自主地管理地方財政。
(4)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經濟建設事業。
(5)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6)組織本地方的公安部隊。
(7)使用和發展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
(8)培養幹部、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
14.自治條例:是指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製定的關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組織、活動原則、自治機關的自治權以及自治地方經濟、文化重大事項的全面性規範文件。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15.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的關於某一方面具體事項的規范性文件。自治區的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16.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發布的適用於本地區的規范性文件。
17.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地方性法規的區別
(1)制定的前提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是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而制定的,而地方性法規是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
(2)著眼點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著眼於民族特點,地方性法規著眼於地方特點。
(3)制定的主體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制定的主體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地方性法規制定的主體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4)報批程序不同
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實施,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18.特別行政區(制度):是指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在我國版圖內,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設立)實行不同於一般行政區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在中央政府管理之下,不擁有國家主權的行政區域(以管理特定區域的制度)。
19.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
(1)根據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因此,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是一個主權國家內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或者說是中央對特別行政區進行管理和特別行政區在中央的監督下實行高度自治而產生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的核心在於中央與特別行政區權力的劃分和行使。
(2)中央對特別行政區享有的權力
①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與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外交事務。
②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特別行政區的防務。
③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行政機關的主要官員。
④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決定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
⑤全國人大常委會享有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解釋權。
⑥全國人大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享有修改權。
(3)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
①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②實行獨立的稅收制度,保持自由港、獨立關稅地區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主要指香港。
③可自行制定有關經濟、貿易、科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政策,自行發行貨幣。
④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可以「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地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關系,還可以「中國香港」或「中國澳門」的名義參加不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
⑤負責維持社會治安。
⑥特別行政區可享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權力。
20.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法律地位
(1)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基本法律。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通過和修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憲法是制定基本法的法律依據,基本法與憲法是子法和母法的關系。
(2)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特別行政區區域內實施的最重要的法律,在特別行政區區域內具有憲法性法律的地位。它規定了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制度,規定了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規定了特別行政區居民在特別行政區范圍內享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從總體和全局上確定了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從憲制結構和內容上規定了如何在特別行政區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特別行政區內處於高居於其他任何法律之上的法律地位,在特別行政區實施的任何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均不得同此基本法相抵觸。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修改、廢除任何法律,均必須符合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在適用、解釋法律時,均不得同基本法相沖突。
21.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解釋權
(1)基本法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
(2)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關於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內的條款自行解釋。
(3)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的其他條款也可解釋。
(4)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對基本法進行解釋前應征詢其所屬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的意見。
(5)如果需要對基本法中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務或中央地方關系進行解釋,而該解釋又涉及到案件判決,在作出不可上訴的終審判決前,由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最終解釋。
22.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異同
(1)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相同點
①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是我國地方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②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域,歸中央人民政府統一管轄。
③都選舉人民代表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④都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2)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不同點
①設立的出發點不同。
②設立的區域不同。
③地方政權體系不同。
④自治權的大小不同。
⑤中央對它們的干預程度不同。
⑥實施的法律不同。
23.行政區劃:即行政區域劃分,屬於國家結構的范圍,也是國家領土結構。國家按照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把全國的領土劃分為大小不同、層級不同的部分,並設立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以便進行管理。
⑹ 什麼是程序法,實體法,特別法,臨時法
從法理的角度,一般法和特別法才存在區別問題,是相對應的法律用語,普通法是與根本法相對應的。普通法與特別法是不存在邏輯上的對應關系的,無法做區分。
法的一般分類:
法的分類是指從一定的角度或根據一定標准將法律規范或法律制度劃分為若干不同的種類。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分類方法: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制定頒布,以不同等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現出來的法律規范,故又稱「制定法」。不成文法是由國家機關以一定形式認可其法律效力,但不表現為成文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形式的法律規范,一般是指習慣法。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是由法院通過判決創制的法,它雖然表現為文字形式的判決,但不同於由法定立法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因此通常將判例法視為與制定法相對應的一種法律淵源,歸入不成文法一類。
2、實體法和程序法
實體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直接來自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相互關系的要求,如所有權、債權、政治權利義務,通常表現為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的主要內容是規定主體在訴訟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也即主體在尋求國家機關對自己權利予以支持的過程中的行為方式,這種權利和義務是派生的,其作用在於保證主體在實際生活中享有的法律權利得以實現。因此實體法和程序法也被稱為主法和助法。
3、根本法和普通法
在採用成文憲法的國家,根本法是指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憲法的內容和制定、修改的程序都不同於其他法律。普通法是指憲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的內容一般只涉及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其法律效力低於憲法。
4、一般法和特別法
一般法是指在效力范圍上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即針對一般的人或事,在較長時期內,在全國范圍普遍有效的法律。特別法是指對特定主體、事項,或在特定地域、特定時間有效的法律。一般而言,特別法的效力優於普通法
臨時法,在我國法律中沒有這種說法,通指人大或政府的臨時性法律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