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的l

勞動法的l

發布時間: 2024-06-16 22:36:40

1. l勞動法對夜間工作要求

《勞動法》並沒有對夜間工作的要求,但《勞動法》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回日工作時間不答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請當事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確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十六條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第三十七條對實行計件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工時制度合理確定其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准。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2. l勞動法曠工三天怎麼處理

曠工屬於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行為,用人單位首先可以根據規章制回度對勞動者進答行處罰,如對勞動者處以罰款的處罰,但罰款數額最高每月不得超過勞動者工資收入的20%。
另外,曠工三天屬於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行為,根據勞動法的有關規定,用人單位可以據此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

3. l勞動法第八十七條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七條的內容如下:
《中華人民回共和國勞動法》第八答十七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

《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七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4. 勞動法對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制度是如何規定的

第四章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條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第三十七條對實行計件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工時制度合理確定其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准。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條企業因生產特點不能實行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的,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實行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

第四十條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節;

(三)國際勞動節;

(四)國慶節;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

第四十一條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第四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長工作時間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條的限制:

(一)發生自然災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脅勞動者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需要緊急處理的;

(二)生產設備、交通運輸線路、公共設施發生故障,影響生產和公眾利益,必須及時搶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

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第四十五條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

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4)勞動法的l擴展閱讀:

休假制度是指為保障職工享有休息權而實行的定期休假的制度。各國一般均由勞動法作出規定。中國憲法提出要規定職工休假制度。

根據勞動法等的規定,現行休假制度包括的內容有:公休假日、法定節日、探親假、年休假以及由於職業特點或其他特殊需要而規定的休假。按現行制度,各種休假日均帶有工資。

美國特點

(1)美國的休假制度在保持一定框架的同時,呈現出較大的靈活性。

(2)美國注重假日的連續性,從而提高了假日的質量。

(3)帶薪假日由勞資雙方確定,政府並不對此加以限制。

(4)假期安排保證百分之百的享受休假權利。

(5)美國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致力於充實美國人民休假的內容。

5. l勞動法有哪些基本原則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一)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是我國憲法總綱第六條規定。這一原則體現生產和分配的統一,具有豐富的內涵。
「各盡所能」是「按勞分配」的前提,調整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首先,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可以「盡其所能」。對於尚未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來說,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用人單位,從而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進行具體的結合;對已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來說,為本人、也為社會勞動,勞動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其次,對用人單位來說,應該不斷改進勞動組織,調整和改善勞動者的分工和協作形式,使勞動者的「所能」盡量地發揮。最後,對國家來說,社會主義國家應該鼓勵和保障勞動者「盡其所能」。
「按勞分配」是調整分配過程中社會關系的原則,它要求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經濟體制的改革尤其是工資制度的改革,將使國家從直接控制轉向間接控制。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集中化決策向分散發展。由於經營情況、設備條件、自然環境等不同,造成企業間經濟效益不同,不可能實行按勞分配。企業間只能按價值規律的要求,通過市場聯系起來。按分配只能在企業范圍內實行。按勞分配的實現要受價值規律的制約,按勞分配的量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價值規律通過商品價值與價格的波動,決定著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如果市場上供求平衡,商品價格與價值相符,按勞分配就能正常地實現;如果供求不平衡,價格高於或低於價值,按勞分配就可能超額實現或者不能充分得到實現。可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分配依據的勞動量,不能是個別勞動量,而應該是以企業實現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為依據,而且按勞分配是從整個社會的長期趨勢來說的。
(二)保護勞動者原則
「保護勞動者原則」是我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中一系列規定體現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開宗明義,在第一條中就明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在我國,「保護勞動者原則」主要是通過提供勞動者的就業機會或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健康和安全,防止過度勞動的傷害,在勞動者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時給予物質幫助來實現的。勞動立法既要維護用人單位的經營權,也要維護勞動力的所有權。而在維護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時,依據「保護勞動者原則」,有必要在立法時有所傾斜,把保護的重點放在勞動者這一方面。
「保護勞動者原則」是由勞動關系所具有人身關系的屬性和隸屬關系的特徵所決定的。作為一種人身關系,勞動者是勞動力的物質載體,兩者不可須臾分開。然而兩者又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勞動力的過度使用會損害勞動者的健康;勞動力在不安全狀況下使用又可能危及勞動者的生命。當著勞動力由勞動者本人來支配時,矛盾並不突出,而當著勞動力的所有和勞動力的支配在一定條件下分離之後,由於用人單位掌握了勞動力的支配權,形成了帶有從屬性質的縱向關系,可能會導致權利、義務的失當,出現損害勞動者權益的情況,從而危及勞動者的健康和生命。可見,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地位並不完全相等,勞動者處在一個相對較弱的地位,因此勞動法應將保護的重心放在勞動者這一方面。「保護勞動者原則」也可以說是勞動領域中的保護弱者原則。

6. 勞動法l是不是按8小時26天制

《勞動法》第三十六條規定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
實際上換算完是每天8小時每月二十三天

7. 勞動法中勞動者有些什麼權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了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的各項權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勞動者有平等就業的權利。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職業的權利。勞動是人們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勞動就業權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獲得叄加社會勞動和切實保證按勞取酬的權利。公民的勞動就業權是公民享有其他各項權利的基礎。如果公民的勞動就業權不能實現,其他一切權利也就失去了基礎。
2、 勞動者有選擇職業的權利。是指勞動者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適合自己才能、愛好的職業。勞動者擁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有利於勞動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作為就業的主體,具有支配自身勞動力的權利,可根據自身的素質、能力、志趣和愛好,以及市場資訊,選擇用人單位和工作崗位。選擇職業的權利是勞動者勞動權利的體現,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
3、 勞動者有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隨著勞動制度的改革,勞動報酬成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所簽訂的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勞動者付出勞動,依照合同及國家有關法律取得報酬,是勞動者的權利。而及時定額的向勞動者支付工資,則是用人單位的義務。用人單位違法這些應盡的義務,勞動者有權依法要求有關部門追究其責任。獲取勞動報酬是勞動者持續的形式勞動權不可少的物質保證。
4、 勞動者有權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這是保證勞動者在勞動中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對享受勞動權利的主體切身利益最直接的保護。這 麵包括防止工傷事故和職業病。如果企業單位勞動保護工作欠缺,其後果不僅是某些權益的喪失,而且是勞動者健康和生命直接受到傷害。
5、 勞動者享有休息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
6、 勞動者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疾病和年老是每一個勞動者都不可避免的。社會保險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一種客觀需要。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但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險還存在一些問題,社會保險基金制度不健全,國家負擔過重,社會保險的實施范圍不廣泛,發展不平衡,社會化程度低,影響勞動力合理流動。
7、 勞動者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所謂受教育既包括受普通教育,也包括受職業教育。公民要實現自己的勞動權,必須擁有一定的職業技能,而要獲得這些職業技能,越來越依賴於專門的職業培訓。因此,勞動者若沒有職業培訓權利,那麼勞動就業權利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8、 勞動者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勞動爭議是指勞動關系當事人,因執行《勞動法》或履行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的規定引起的爭議。勞動關系當事人,作為勞動關系的主體,各自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雙方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分歧。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用人單位、工會和職工代表組成。勞動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的代表、同級工會、用人單位代表組成。解決勞動爭議應該貫徹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

8. l勞動法的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
我國在憲法總綱中規定的,主要有第六條,也就是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在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規定的,主要有第三十五條、四十二條、四十三條、四十四條、四十五條、四十六條、四十八條、五十三條等,分別對勞動就業、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社會保障、工會等勞動法律制度的具體原則作了規定,這些具體原則突出地體現了「保護勞動者」的原則精神。因此,可以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概括為: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保護勞動者的原則。
(一)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是我國憲法總綱第六條規定。這一原則體現生產和分配的統一,具有豐富的內涵。
「各盡所能」是「按勞分配」的前提,調整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首先,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可以「盡其所能」。對於尚未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來說,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用人單位,從而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進行具體的結合;對已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來說,為本人、也為社會勞動,勞動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其次,對用人單位來說,應該不斷改進勞動組織,調整和改善勞動者的分工和協作形式,使勞動者的「所能」盡量地發揮。最後,對國家來說,社會主義國家應該鼓勵和保障勞動者「盡其所能」。
「按勞分配」是調整分配過程中社會關系的原則,它要求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經濟體制的改革尤其是工資制度的改革,將使國家從直接控制轉向間接控制。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集中化決策向分散發展。由於經營情況、設備條件、自然環境等不同,造成企業間經濟效益不同,不可能實行按勞分配。企業間只能按價值規律的要求,通過市場聯系起來。按分配只能在企業范圍內實行。按勞分配的實現要受價值規律的制約,按勞分配的量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價值規律通過商品價值與價格的波動,決定著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如果市場上供求平衡,商品價格與價值相符,按勞分配就能正常地實現;如果供求不平衡,價格高於或低於價值,按勞分配就可能超額實現或者不能充分得到實現。可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分配依據的勞動量,不能是個別勞動量,而應該是以企業實現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為依據,而且按勞分配是從整個社會的長期趨勢來說的。
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是由勞動關系所具有財產關系屬性和平等關系的特徵所決定的。我國的勞動關系作為一種財產關系是一種等量勞動相交換,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相交換的關系。勞動力是勞動者賴以謀生的手段,也是其交換消費資料的財產。然而勞動力是一種蘊含在勞動者體內的非對象化的因素,它是不能計量的,因此也無法直接按勞動力分配。只有「各盡所能」,讓勞動者實際發揮,作為勞動表現出來,才成為可以計算的依據。「按勞分配」正是根據勞動力實際發揮的狀況進行分配。這種以勞動力的實現程度作為分配尺度,比較好的體現了勞動關系在建立時所具有的那種平等的特徵和財產的屬性。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也可以說是勞動領域中的等量勞動相交換或等價有償原則。
(二)保護勞動者原則
「保護勞動者原則」是我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中一系列規定體現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開宗明義,在第一條中就明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在我國,「保護勞動者原則」主要是通過提供勞動者的就業機會或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健康和安全,防止過度勞動的傷害,在勞動者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時給予物質幫助來實現的。勞動立法既要維護用人單位的經營權,也要維護勞動力的所有權。而在維護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時,依據「保護勞動者原則」,有必要在立法時有所傾斜,把保護的重點放在勞動者這一方面。
「保護勞動者原則」是由勞動關系所具有人身關系的屬性和隸屬關系的特徵所決定的。作為一種人身關系,勞動者是勞動力的物質載體,兩者不可須臾分開。然而兩者又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勞動力的過度使用會損害勞動者的健康;勞動力在不安全狀況下使用又可能危及勞動者的生命。當著勞動力由勞動者本人來支配時,矛盾並不突出,而當著勞動力的所有和勞動力的支配在一定條件下分離之後,由於用人單位掌握了勞動力的支配權,形成了帶有從屬性質的縱向關系,可能會導致權利、義務的失當,出現損害勞動者權益的情況,從而危及勞動者的健康和生命。可見,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地位並不完全相等,勞動者處在一個相對較弱的地位,因此勞動法應將保護的重心放在勞動者這一方面。「保護勞動者原則」也可以說是勞動領域中的保護弱者原則。

熱點內容
控煙法規落實 發布:2024-11-16 08:53:36 瀏覽:42
在我國確定公司國籍的法律標準是 發布:2024-11-16 07:58:16 瀏覽:846
法碩非法學排名 發布:2024-11-16 07:51:15 瀏覽:995
新車交車確認表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6 07:38:06 瀏覽:960
道德經說兵 發布:2024-11-16 07:00:35 瀏覽:683
百民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 發布:2024-11-16 06:59:57 瀏覽:768
技術性貿易壁壘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6 06:56:16 瀏覽:286
參考文獻中行政法規的寫法 發布:2024-11-16 06:33:39 瀏覽:106
行政訴訟法追加被告通知書 發布:2024-11-16 06:31:28 瀏覽:91
刑法書全名 發布:2024-11-16 06:18:36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