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顯學
⑴ 緊急,緊急
一 司法考試內容
根據《國家司法考試實施方法》的規定,國家司法考試的內容包括:理論法學、應用法學、現行法律規定、法律事務和法律職業道德。司法部根據該規定通過考試大綱來規定司法考試的具體內容,每年在知識點上會有一些變化。就司法考試考察的科目而言,自2002年來,法理學、法制史、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刑事訟訴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商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13門總在考察之列,2003年以來又加入了中外法制史,這樣總共是14門,可以說囊括了大學本科法學教育的主要內容。
其中,卷一、卷二、卷三都是客觀題考卷,每張卷子有單選題50道,每道一分,多選題和不定項選擇題50道,每道2分,一張卷子就是150分。卷四則考察主觀題,主要是案例分析、司法文書和論述題之類,分值也是150分。前三卷每年考試的時間是通常是3個小時。第四卷的考試時間是3個半小時,因為難度大、書寫量大、經常有考生沒有做完。特別注意:自2006年開始,卷四論述題設置選答題,考生注意選答,不要慌里慌張的把所有試題都答了。
二司法考試未來之趨勢
相關部門正在醞釀將司法考試由現在的一次考試改為區分前後兩階段的兩次考試,第一次考試是客觀題,第二次考試才是主觀題,通過第一次考試的才有資格參加第二次考試,通過第二次考試的才有資格從事法律行業。無疑,兩次考試的推出會增加司法考試的難度。可以想見,兩次制度下的報名人數、通過率都會與今天大不相同。
於是,所有的人都在問:什麼時候推出兩次考試?答案是:不知道。我們只知道:2010仍然一次考試,仍然容許大三學生考試。允許大三考生報名也許只是為了日後改革做鋪墊時的臨時舉措,也許是從此開創了一項准備實施多年的制度。只有一點確定無疑:大三考生獲得了一個空前的機會。
三「未選擇的路」
也許多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羅伯特·佛羅斯特
(1874—1963)
當80後的大三學生們在煩惱考研、就業(實習)和考公務員如何選擇安排時,另一條路展現在大三考生的面前━司法考試。當然,問題也隨之而來。司法考試與以上的傳統選擇之路是否沖突?能否『魚和熊掌』兼得?考研是比較好的選擇,公務員的選擇也很讓人心動,都試想一下,誰叫現在就業不易?那麼新增加的司法考試,雖說是一個機會,但是,傳說中的『中華第一難考』大三學生的福音嗎?讓我們細細說來······
(一)司法考試VS考研
隨著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的擴招,考研成為畢業生的一個選擇。目前流行的考研熱也證明了考研的形勢的嚴峻性,那麼,隨著大三學生可以參加司法考試的政策出台,大三的學生如何在准備考研和准備司法考試中取得一個平衡呢?兩者是否就是真的沖突嗎?我們從考試性質、復習時間和復習內容上來解釋兩者其實是可以『兼得』的。
從考試性質來說,司法考試是從事法律職業的資格證書,也就是進入『法律職業』的『入場卷』,即使是本科學法律的學生,也很難在法律職業共同體上有較好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職業發展的一個瓶頸!而考研,目的是更多的增長自己的職業水平,如果你選擇的是法律碩士或者是法學碩士,前者是本科非法學的選擇,後者是本科法學的出路,那麼你即使考上研究生也不得不面臨司法考試這個『攔路虎』,考研只是暫時躲避它,卻不能永遠的躲避它!正確的態度就是在大三準備考研的時候,一路把考研和司考拿下!當然,如果本科不是學法律的,同時也不準備考法律專業的,卻想試一試司法,為自己的就業多一個『證書』,多一個『出路』。那麼,必須考慮自己的本專業的理論素質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跟前面的立志從事法律職業的人一樣,事實上,最大的問題是復習時間的『資源配置』,那麼在時間上,兩者考試是否是沖突呢?
事實上,『學有餘力的學生,在時間上合理安排,也可魚和熊掌兼得』。中南大學一大三學生小張如是說,司法考試和考研時間上相差四個月,在准備上並不沖突。對於專業底子好,基礎素質高的學生,考研復習並不影響報考公務員。他作為經濟學的專業本科生,希望自己能在法律和經濟上獲得更好的發展。
從司法考試和法學考研的考查內容上說,不可否認,兩者考察難度和考查方式是不一樣的,前者考察實踐多一些,後者考察理論多一些;但是,在知識的層面上卻是共同的,比如都是以中國現有法律體系為基礎,而且司法考試考察的面更為廣闊。比如,司法考試幾乎把中國現有的生效的法律都考查到,並且也考查法理和法制史等理論部分,而目前現有的考研,比如法律碩士的考查科目是五門,而且考察的內容部分還源自司法考試的內容,並且難度有所下降!對於法學碩士,就是北大的法學綜合課,總共考十二門專業,也無法和司法考試的全面性相比較,清華、北大、政法大學的考研科目基本上在五門到六門之間。應該說,只要認真准備了司法考試,絕對對考研有幫助!比如,有一年中國政法大學法理學的研究生試題和司法考試的一道論述題是一模一樣的。特別是一些名校的考研題,由於司考考試的拼題老師都是出自北大、人大等名校,題目的重合性很高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在准備司考的過程中,對研究生考試的准備也是一樣的!『以司考促考研,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
(二)司法考試VS公務員考試
事實上,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是一個『假沖突』!
目前大三學生一般都會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時間是11月份。司考一定程度會和准備國家公務員考試有沖突。一般認為,國家公務員考試准備時間要在兩個月以上。同時,考驗和考公務員相差僅僅一個多月,許多即考研又考公務員的大四學生開始拚命讀書。『同學中參加雙考的很多,現在都在沖刺,吃飯、睡覺時間都在壓縮。』因此在目前相差一個月的情況下,很多大三的學生兩者都能兼顧,而司法考試是九月份,國家公務員是十一月,相差兩個月,怎麼能說是沖突呢?!另外,公務員考試中的法律部分,基本上也是來自與司法考試的內容,一舉兩得!
當然,如果你想從事於與法律相關的公務員工作,比如法官、檢察官。通過司法考試,獲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是你的必然的選擇。而大三的學生,特別是法科的,在之前沒有資格證還可以,因為大四才能考,到現在可以考了,該證書就不僅僅是你考公務員的一個籌碼,更是必備的事物。
(三)司法考試VS實習
大三的學生,按慣例會被要求參加學校組織的實習活動這個是制度上的要求。而由於除去上課時間,實習一般安排在大三到大四那個暑假,這樣就產生了『實習時間』和『司考備考』時間的沖突。但是,為了給自己的工作加籌碼,特別是法律專業的本科生,就像現在准備考研來規避現實一樣,要學會放棄實習來准備司考。
實習當然很重要,但是,作為法科的畢業生,在律所、法院、檢察院和企業實習時,往往和自己的專業相關。由於實習是為工作做准備的,如果你沒有通過司法考試,獲得職業律師證書,你即使實習中非常的優秀,你也沒有辦法勝任這個工作的!試問那個律所希望找一個沒有律師資格證的人做律師助理呢?法院、檢察院更不可能。企業自然希望招專業水平不錯的法務人才,而通過司法考試被認為是符合條件的基礎。無論是要進入國家司法機關,還是從事律師服務行業,還是進入公司從事法務工作,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都將是擺在法律專業人員面前的首要問題。再通過一年,減少的或許只是幾個月的復習時間,但收獲的確是不可多得的就業機會和就業機遇。
(四)司法考試VS求職
『現在一半以上的考研學生都是為了就業,如果一畢業就有個好工作,誰還考研?』一名大學畢業生的聲音有一定的代表性。說明目前考研熱的最大誘因是『就業難』,而具體到法科學生,隨著本科的擴招,高校分別開辦法學院,並且擴大招生,比如中國政法大學的本科生有近千人都是拿法學本科證書的。其他與法學相近的專業,如政治學等也是拿法學本科的文憑,一時間,法學本科的價值在急速貶值中,法學本科四年的專業優勢很難體現!同時,大三的學生還要面對全國近萬的法律的自考生,隨著他們持有法律本科的文憑加入就業的大軍,法學就業資源就更加緊張了!於是乎,法學作為目前的顯學在遇到就業瓶頸後,法學本科生的出路在哪裡?於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專業特質,標明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專業化的人才,大部分法科學生選擇了考研!希望通過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來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不僅是就業難,即使有就業的人,也隨時在充電,來應對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人們考司法的心態已經由拿上上崗資格之急需轉變為證明自己有多種能力,是事業發展的敲門磚,並且多多益善,以備不時之需。例如很多在職人員認為,不考個本子心裡沒底兒。
「多考一種就多一次機會,說不定那個就撞上了」,考研是為了升學進修,將來一是自身能力提高,二是生活比較穩定。而公務員是工資穩定,有較好的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可謂一步登天。事實上,兩者的關鍵點還是穩定的職業。而司考考試是他們就業的一個保證書!幸運的是,08的大三學子們,他們有了新的選擇,司法考試!司法考試的特質,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權威性的專業篩選機制。司法考試,至少證明了你的專業素質和其他與法學相關專業的不同,並且,由於10%左右的通過率的限制,無疑是在茫茫的法學學子中的一個就業重要籌碼!
幸運給了2010年的大三學生,但是機遇和挑戰共存,只有先通過司法考試,才能從容應對公務員考試和考研。有了就業的底氣,才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大三通過司法考試的優勢
由於大三的學生08以前都不允許報考司法考試,因此,對於司法考試接觸不多,更談不上了解,總認為被稱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是很難的,而自己學的又不到位,覺得那麼多大四的師哥師姐都考不過,更何況自己了。因此,對司法考試普遍都存在畏懼的心理,或者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
其實,司法考試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可怕,只要你投入,把握了它的特點,再加上持之以恆的努力,大三考生也是能夠通過的。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下面我們將分析司法考試的特點以及大三學生報考司法考試的優劣勢,是他們對報考司法考試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如何備考,最大限度的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司考夢想,更重要的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夠為他們不久的就業搭建一個高的平台。
一 司法考試的特點
首先,司法考試是一個選拔性的考試。雖然說這幾年基本上司法考試的分數線都是360分,但是,司法考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水平考試,可以不管別人,只要自己每科達到及格就可以了。而是由司法部先確定一定的錄取人數,然後在考生中從高分向低分錄取,額滿為止。因此,考生的考分再高,但如果不能進入司法部確定的錄取人數之內,也註定失敗。很明顯,司法考試已經與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一樣,屬於選拔性考試。
其次,司法考試是一個側重於應試能力的考試。司法考試不是考察一個人法學理論知識的深厚與否和實踐經驗的豐富與否,而是考察一個人對於現行法律的掌握情況。司法考試要求答題嚴格按照法條規定,而很多法學知識很豐富的法學碩士、博士、教授通不過司考,就是因為他們對現行的法律規定總是持一種批判的態度,他們研究的重點是法律該如何規定才更好、更合理、更先進。我國很多法律在實踐上的運作與其書面上的規定是不一致的,而司法考試考查的僅是書本上的法律,因此,大批在法院、檢察院、律所等實踐部門工作的考生,由於他們總是按照自己在實踐中處理法律問題的方法來答題,而不是按照法條上的規定來答題,導致大量的考生名落孫山。相反,對於法律只是一點都不知道,或者研究不多的非法律專業或者法律本科畢業的考生每年的通過率都很高。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司法考試與做學問完全不同,與實踐中的辦案也不相同,司法考試更多的偏重於一種能力——應試能力。因此,它不屬於水平考試,是一個更側重於應試能力的考試。
其三,司法考試是考生和命題者鬥智斗勇的過程,具有很多技巧性。司法考試表面上看,好像是考生與考生之間的較量,實則不然,其實是考生與命題專家之間的智力較量。命題者在命題時會在試題中設置大量的陷阱,他們在編題時會想『我加這樣一個條件一定會迷惑更多的考生』,或者,『我把這個選項改成這樣,一定會讓考生覺得難辨是非』。因此,每個命題者都有自己的出題意旨。如果摸不準命題者的命題角度,一定不會選對答案。可見,司法考試就是和命題者鬥智斗勇的過程,那麼這中間就有很多的技巧,比如,選擇題的答題技巧,如何利用選擇項之間的矛盾來排除錯誤的選項,得出正確的答案。還有如何洞察命題者的意圖,識破那些小『陷阱』或者『小彎兒』等。假如兩個應試者掌握專業知識的程度相同,但一個考80分,一個考100分在司考中是很常見的,主要是前者沒有掌握好技巧,導致很多『技術』失分。
可見,司考不僅是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用所學的知識來鬥智,這就是考試和做學問之間的差異。因此,從這個角度說,掌握知識的能力和考多少分沒有關系,把知識變成分數的能力才和考分直接相關。
最後,司法考試是一個時間、金錢、精力、體力、和記憶力的大比拼。司法考試一共包含14門學科,涉及內容繁多,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復習。因此,若是沒有時間的保證,即使頭腦再聰明,也不可能通過司法考試。當然,要想打勝仗,還必須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而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就需要一定的財力。司法考試也一樣,當有比較好的參考書、試題、輔導班時,就需要有金錢的支援。否則,只能以小米加步槍來應對被人的飛機和坦克,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司法考試從一定意義來說也是一個持久戰,一個法學本科生大概需要花費三個多月的時間全身心的投入來進行復習。非法學專業或者復習時間不能保證的考生可能需要半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因此,在這漫長的復習過程中,需要消費很大的精力和體力,尤其是到司法考試的後期,就是精力和體力的大比拼,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會贏得勝利。
有考生曾感嘆司法考試是考『博聞廣記之能』。的確如此,司法考試也是一個記憶里的大比拼。那些浩如煙海的知識點都需要記憶,雖然現在強調理解,但如果記不住,依然很難做對題目。因此,若是沒有扎實的、大量的、艱苦的記憶做基礎,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
二 大三學生報考司法考試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對司法考試特點的分析,大三的考生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司法考試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可怕,接下來你們還要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樣才能發揮優勢,避免劣勢,爭取最大的成功。
(一) 大三學生准備司法考試的優勢所在
第一,大三考生有充裕的時間,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
大三考生在六月份課程基本上已經全部結束,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當然,有人還會說自己還要考研、考公務員、實習等。上一篇文章已經全面的分析了,司法考試和考研、考公務員、實習等並不沖突,他們其實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此,不再詳述。
另外,前面談到,司法考試是一個選拔性的考試,那麼,就要看看和其他層次的考生相比,大三考生是否更有優勢。在校參加司法考試的還有研究生、博士生,當然,還有一部分不找工作,或者停薪留職,全力以赴復習司法考試的。除了這些之外,大部分考生都是一邊工作一邊復習司法考試。相對這大部分的考生來說,大三考生就具有時間上的絕對優勢。因為,在學校同學之間可以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學習氛圍很好,復習時間就會有保證。況且,大三考生比起其他考生來說,大三考生就具有時間上的絕對優勢,因為年輕,又沒有家庭、工作等其他事項的干擾,就更容易靜下心來,全身心的投入司法考試的復習之中。
第二,大三考生具有超強的記憶
記憶力若是不進行經常的鍛煉,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不斷下降。那麼,對於年輕的大三考生來說,正處於記憶力的旺盛時期,記知識即快又准,記住之後保持的時間還很長久。相反,對於那些參加工作的考生,有很多年齡都比較大,記憶力都有很大的下降,往往是記得慢,忘得快。因此,對於80%以上題目都是考查考生記憶力的司法考試來說,大三考生就又具有一大優勢。
第三,大三考生具有司法考試所需的知識上的優勢
前面已經分析了,司法考試是一個側重於應試能力的考試。因此,它不在於看一個考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多少或者實踐經驗的多少,相反,若是完全是一張白紙,對於法律知識一竅不通,像很多非法律專業的考生那樣,他們中間是有很多通過輔導班的學習和自己的努力都考過了。但是,他們付出的艱辛也是可想而知的。而只有大三的考生,他們所學的知識就是現行的法律規定,既沒有像研究生、博士生那樣學很多深奧的理論,也沒有受到實踐中法律運行狀況的干擾。相對於非法律專業的考生來說,大三的考生了解中國的法律規定,復習起來就容易多了。可見,對於側重於應試能力的司法考試來說,大三考生具有考司考所需的知識上的優勢。
(二) 大三報考司法考試存在的問題以及應該如何應對
大三學生最大的劣勢和存在的問題就是心態的調整問題。大三的法學學生由於以前沒有接觸過司法考試,對於思考不了解,因此可能存在兩種心態,一種是畏懼心理,另一種是盲目自信。
大多數學生只是知道司法考試很難,通過率很低,對於司法考試存在的畏懼心理。還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是名牌大學的法學本科生,學了快四年法律,應對司法考試應該不成問題,對於司法考試盲目樂觀。這兩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看到有很多非法律專業的考生通過輔導班的學習和自己的努力都考過了。因此,不在於以前學什麼,學得怎麼樣,關鍵在於復習的方法要得當,要有經驗豐富的輔導班的幫助。因此,要了解司法考試,提高信心,克服畏懼心理。
其次,對於司法考試來說,有很多法律專業的考生都沒有考過,而非法律專業的考生反而都考過了。分析其中的原因,說明了課堂知識也有它的不足,並不能完全代替司法考試的復習。因此,對於大三考生來說,也不能盲目的自信,要以一顆平常心來正確對待司法考試。
總之,大三通過司法考試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只要大三學生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樹立信心,成功就在我們眼前!
⑵ 如何看待經濟法這門課程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
⑶ 你對經濟法這門課程有何看法
鑒於自己還是一個法律的初學者和經濟法的初學者,我在這里就談談經過這一段時間對經濟法的學習之後對於經濟法的一些看法。
當得知自己學習的專業是法學之後就比較期待學習經濟法,因為現在的社會是一個與經濟分不開的時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涉及到有關經濟的事情,所以也需要經濟法對我們的經濟行為有所保障,因此我認為,要想學好法律,學好經濟法是其中必須的一部分,而且對以後的生活也會有許多的幫助。但是現在剛開始接觸經濟法,發現經濟法就像是憲法一樣,概念比較空洞,不太好把握,經常是一些比較專業的術語,可以說是很難學進去,很難學得懂,因為不像民法或者刑法一樣,有眾多的案例分析可以幫助理解經濟法的學習,學習經濟法必須要抓住經濟法的每一個小的概念進行理解,慢慢的對其產生興趣,所以我在此僅談談我所了解到的經濟法。
市場經濟是經濟法生存的根本和背景基礎,在完全依靠國家之手單一進行調節的計劃經濟體制之下,是不需要經濟法也不可能產生經濟法的。即使有,也是有名無實,而為行政法而已。
關於經濟法的歷史轉折發生於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全局性的撥亂反正和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上來拉開了序幕。同年,黨內著名的理論家胡喬木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一文,明確提出發展經濟立法和經濟司法。體制的改革為經濟法的產生創造了經濟基礎。在對經濟體制改革手段的認識仍處朦朧階段、社會公眾對法制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強烈期盼及國家領導人的大力推動的社會背景下,經濟法開始成為法學研究和教育的熱點,迅速成為顯學。但畢竟其在我國僅有20多年的經歷,較之西方一百多年的發展,其理論空白多、權威觀點少,還不盡成熟完善。
目前學界對於經濟法主體范圍的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1)將經濟法主體范圍體系化。有學者在認識到經濟法主體具有外延寬泛性、主體行為特定性等特徵的基礎上認為應當構築經濟法主體體系結構,該結構包括經濟法的決策主體、經濟管理主體、生產經營主體、消費主體和監督主體。(2)將經濟法主體范圍具體化。有學者認為各部門法主體的特殊性,並非在於其創造一種新的主體,而是基於本身調整任務、調整對象的特殊性,而從各個不同的層面賦予主體以特殊的權利義務,從而形成一種不同於其他部門法的法律主體制度。經濟法根據其特殊的調整任務與調整對象,應當確立政府、經營者、消費者三種經濟法主體。而另有學者認為將經濟法的主體概括為消費者、經營者和管理者更具有現行法的依據,也更能體現經濟法特殊的調整對象和立法宗旨。(3)既不主張建立經濟法主體體系,也不主張將經濟法主體具體化,而是將經濟法主體類型化。有學者認為經濟法的主體組合是「調制主體與調制受體」,具體又包含「調控主體與受控主體」,以及「規制主體與受制主體」這兩類主體組合。它們之間的聯系主要是通過調制行為來實現的,其地位是非平等的。從這些研究可以看出,對於經濟法主體理論的探討存在比較大的分
⑷ 對法的認識
法作為與國家密不可法分的社會 現象,是在一定條件下生產和發展的。那麼,法是怎樣產生的呢?在古代和中世紀流行君權神授、法自神意的觀點。就是說,法起源於神、天或上帝的意志。到了17--18世紀,資產階級法學家認為法起源於人性或人的需要,並斷言人類在進入國家以前的自然狀態中就有法,即「自然法」,而且它是永恆不變的。19世紀出現了「民族精神論」,認為法來自民族的精神或歷史傳統。直到現在,絕大多數西方法學家和人類學家仍然主張國家產生以前就有「原始法」。
人類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原始人「學會靠人類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即學會了經營牧業和農業。特別是由於金屬工具的出現,使生產工具整體上有了較大的改進,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個體勞動成為可能。適應這種生產力向前發展的要求,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漸向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勞動產品也逐漸落到個人手中,後來發生的社會分工和交換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私有制的產生。特別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每個人的勞動產品除了維持本人的生存以外,開始有剩餘,於是剝削有了可能,吸收新勞動力變為有利可圖的事情。因此,戰俘不再被殺死,而作為奴隸被保留下來,這就產生了人類社會第一代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主人和奴隸。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個體勞動成為普遍可能的事情,由此引起一夫一妻制個體家庭的確立和子女繼承財產的父權制的產生,並使財富逐漸積累於家庭之中,出現了個體家庭私有制。由於屬於各個家庭的財產差別的不斷擴大,出現了窮人和富人,並且逐漸向兩極分化。特別是隨著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的出現,貿易的擴大,貨幣和貨幣高利貸以及土地所有權和抵押品的出現,原來屬於氏族內部的自由人,也開始大批淪為債務人,繼而淪奴隸,正如馬克思所說:「同一氏族內部的財產差別把利益一致變為氏族成員之間的對抗」。這樣既定的總的歷史條件下,必然地導致奴隸制度。奴隸制的出現,改變了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在奴隸制出現之前,生產和交換是整個社會平等互助的生活基礎,奴隸制出現後,生產和交換則成為少數富人剝削窮人、奴隸主剝削奴隸的物質前提。過去概括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的習慣失去了人們自願遵守的客觀基礎,奴隸制的出現也根本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過去那種原始的平等友愛 關系逐漸由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所取代,過去那種以純粹的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組織逐漸被以地域與疆界的統屬關系的社會組織所代替。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分離打破了人們過去那種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秩序。處於不同經濟地位的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處於日益尖銳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
在新的社會關系面前,社會自身再也無力解決這種對立的沖突了。為了 不使社會和相互沖突階級在殘酷的斗爭中同歸於盡,於是就需有一個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把這種階級沖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圍內,由此產生了由特殊的公共權力強制確立社會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的必要。適應這樣的社會結構和歷史條件,新的社會組織、權威系統和新的行為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新的社會組織、權威系統和行為模式就是國家和法。由此可見,法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法的產生是同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分不開的。否定法產生的必然性以及法與階級和國家必然聯系的觀點是不符合這一基本事實和客觀規律的。與國家和法產生的同時,系統的道德規范、宗教規范產生了。
我國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法律文化遺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法學研究就很興盛,並有專門的法學著作問世。其後歷代都有豐富的法律思想。但是。直到本世紀,法學始終被包圍在封建主義的哲學、倫理學、政治學之中,獨立的法學更是無從談起。
從發展階段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法學的歷史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西漢至清代中期、清末至中華民國。
春秋戰國的幾百年是中國法學興起和大發展的時期。當時各種學說、學派層出不窮,構成了百花競放的繁榮景象。儒、法、墨、道四家都為法學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其中法家的貢獻尤為突出。儒家人性善的哲學出發,強調聖人、賢人、聖君、賢相個人的統治力量,重視道德禮教的作用,主張禮主刑輔,綜合為治,並對這些觀點進行了哲學論證。墨家從天意乃法的根源法律觀出發,主張以天為法,循法而行,他們還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信念,主張在經濟上重視生產、節約、利民,在刑罰上「賞當賢,罰當暴,不殺無辜,不失有罪」道家從「小國寡民」的理想國設想出發,反對制定各種禮法制度,主張一切順乎自然,「無為而治」,甚至斷言「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這是中國法律虛無主義思想的先河。法家的代表人物大都是政治活動家。他們在政治活動中,總結了歷史上的現實的治國經驗,把法治推崇為立國和治國之本,明確提出「援法而治」、「以法治國」等主張,並發動了一系列旨在實現法治的政治改革和變法。在主張和實行法治的過程中,法家的代表人物發表了許多頗有見地的新思想,法家學說曾經成為「顯學」。法家的思想和主張對中國封建法學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曾經是一個巨大推動。其推動作用不亞於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在資本主義法律制度取代封建法律制度中的劃時代的作用。
經過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國古代法學非常昌盛。但是,這種局面隨著秦朝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的出現而終止。從漢代起,在法學領域出現了通常所說的「律學」,即根據儒學原則對以律為主的成文法進行講習、注釋的法學。三國魏明帝時曾設律博士,專門傳授律學,在一定范圍內出現了法學昌明的景象。
在長期的封建社會,律學是正統的法學,是法學的代表。但不是唯一的法學,除律學之外,還有各種風格不同的法學研究方法和價值取向不同的法律思想。特別是明末以後進步的法律思想和法學研究對律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了剝削階級在中國的統治地位,也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主義法學和國民黨的反動法學,取而代之的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從此,中國法學走向了科學的道路。
到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出現,法學領域才發生了根本變化。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實踐中產生和發展,在社會主義國家法制建設中不斷豐富和更新的馬克思主義法學,是人類歷史上最進步、最科學、最有活力的法學。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開創了法學的新紀元。列寧的社會主義法制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法學。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和法律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寶庫。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理論極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
通過對法理學的學習,使我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了法的沿革和演變,特別是對法的起源、法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我國法學歷史及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產生和發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今天我們來研究法、學習法的知識,對於我們在今後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極為重要,對於我們今後如何掌握好法、運用好法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