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大學刑事訴訟法讀後感

大學刑事訴訟法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4-07-18 10:14:51

① 上帝怎樣審判讀書筆記

上帝怎樣審判讀書筆記
龍宗智老師的這部關於訴訟法(准確來說是刑事訴訟法)的隨筆集的題目還是蠻有吸引力的。雖然名為「上帝怎樣審判」,但在我看來,龍老師不過是從思想、制度、程序等各個層面論述有關刑事訴訟審判有關的問題,其目的無外乎:如何在現實中實現審判公正。
龍老師的核心理念,或者說其思想的精華所在即他的「相對合理主義」。他一直戲稱多年來自己是一個在實踐與理論之間來回跳躍的人,就當前的司法改革的一些問題,我認為相對合理主義還是值得認同的。所謂相對合理主義,即有條件的合理主義,其中的條件是指必須遵從一些獲得共識的具有公理性和普世性的規則,而合理則是相對於適合本土來說。因為畢竟「歷史只為那些能夠運行的車輛頒發通行證」。這一理論相對於「拿來主義」和「本土資源論」來說是比較中庸的,甚至某些地方就是一些妥協,以致於遭人詬病,但這就是現實,你不能因為一個理論表達了一種規律而責備它造成了一種沮喪。
從書中列舉的很多實例來看,我國的訴訟審判制度還是有很大缺陷的。比如著名的「米蘭達規則」,即刑事沉默權的問題,中國沒有一個警察在逮捕罪犯的時候會對他說:你現在有權保持沉默並要求請一名辯護律師。也不會有任何一名罪犯在被抓捕時會理直氣壯的說出:請我的辯護律師來。還有司法審判的獨立性問題,發生在明治時期的「大津事件」,司法官員面對來自內閣的壓力來維護司法獨立,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樣的事情在我國也不一定能發生。但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畢竟對於法治社會來說,中國是後來者。況且,先進的並不代表完美無缺,近幾年來,西方歐美法系國家已經為自己的「沉默權」付出了代價,開始採取各種方式對這一權利進行限制。當前,我國的審判制度也逐漸由法官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變,不過,這一轉變要走的路還很長。
實現公正審判,有很多的關系和問題需要解決。從宏觀來說,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整個的訴訟文化都對審判的公正有著重要影響;而從微觀來說,參與到訴訟中的每一個單獨的個體:警、檢、司三者的關系,檢察官的獨立性,法官的個人素質,當事人權利與義務,律師地位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近年來,網路等新興媒體的興起讓訴訟審判在「陽光司法」與「公民輿論暴力」、「司法獨立」等問題間進退維谷。實現公正審判,不僅是結果的公正,更重要的是審判程序的公正,而這其中的程序公正也正是最難實現的。
沒有了公正的審判,即使是耶穌也會被釘在十字架上。約翰·亞當曾言:沒有任何人是與世隔絕自行存在的孤島,每個人都是大洲陸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水沖走了一塊土石,歐羅巴就少了一角,正如流失的一片岩甲,也正如失去你自己或者你朋友的家。每個消逝的生命都是自我的損傷,因為我是與之相通的一部分。因此,莫問鍾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公正的審判,需要每個公民的努力。

② 《論犯罪與刑罰》讀後感錦集

《論犯罪與刑罰》是一本由[意] 切薩雷·貝卡里亞著作,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19,頁數:119,特精心從網路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論犯罪與刑罰》精選點評:

●一本時代特點濃厚但主要論點影響深遠的法學經典。該書論述了作者對犯罪與刑罰的看法,論證中依靠了社會契約論、自由作為人的最高追求、人的自然屬性應得到理解、開明君主(可能源自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等理論和作者出色的邏輯分析,筆者受益匪淺;但論據中神的頻繁出現不知如何評價,覺得不那麼令人信服;此外,翻譯作品的文字表達總覺得不通順。——2019.7.23

●貝卡利亞的個別推論,在邏輯上或許站不住腳,但是其關於廢除死刑以及停止刑訊的主張,在當時的歐洲大陸仍然是振聾發聵的(停止刑訊並非由貝卡利亞首創,早於《自由大*章》中就有明確記辯並纖載)。廢除死刑在今日的中國,依舊是一個敏感且極具爭議的話題,在這個崇尚同態復仇的國度,「為父報仇」的傳奇逸聞總是為人所傳道。但是死刑所具有的不可逆轉性,以及懲罰的不可延續,無不證明了死刑所震懾的並非罪犯,而是公眾(然而滑稽的是,這種意欲使公眾畏懼的刑罰,往往並不能使公眾害怕)。此書於2017年由商務印書館再度翻譯,採取42章節的主流版本,相較2008年的北大版,出色不少。

●引言最後一段就令人激動興奮,第三十八章很有趣——藏書

●雖是學術論述,看時卻能聯想起近期數個事件的判法,邊看邊嘆息,無數的嘆息。

●1廢死的理蔽羨由:國家無權剝奪人的生命、死刑起不到預期效果甚至有反作用、陷入復仇循環 2合理的刑法原則:罪刑法定、罪刑均衡 3刑法的目的:預防未來的罪行,而非對既往的報復。這是一種功利主義的思路。

●沒找到此版,找到了當年最早的俄文譯本,在讀 討論會討論完畢,中國刑法學界的祖碑

●為了不使刑罰成為某人或某些人對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從本質上來說,刑罰應該是公開的、及時的、必需的,在既定條件下盡量輕微的,同犯罪相稱的,並由法律規定的。貝卡里亞對停止刑訊攜仿和廢除死刑的呼聲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振聾發聵,細細想來,關於廢除死刑的主張早已被論證如此,廢與不廢於現代社會而言其實只是一個政策選擇的問題。更讓人嘆服的是,作者寫這本書時只有二十五歲,真的是才華橫溢,思想和文筆俱鋒利。

●提出了現代刑法、刑事程序法的核心原則與理念:罪刑法定、罪責性相適應、無罪推定、人權保障。法律是契約的復仇者,目的在於預防犯罪(再犯與後犯)、維護公共利益。貝卡利亞論證實在是很有啟發性和合理性,就是論證過程讀起來有點佶屈聱牙……

●我講舊常識

●「對思想實行強迫命令,獲得的只能是弄虛作假和隨之而來的意志消沉。」

《論犯罪與刑罰》讀後感(一):讀後感

沒怎麼看懂,推測作者站在其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對刑罰以及刑訴程序進行著批判……(或許還有基於公正、自由的考量) 有兩點。其一,反對死刑:作者死刑是不必要的、不公正的,只有當某個犯罪人陰謀顛覆國家,連終身刑也不能阻止其危害社會時,才有判處死刑的必要性。 其二,應當對訴訟程序盡可能的苛刻,避免法官擅權、避免過多的折磨和無辜者的產生。 個人支持對程序進行嚴格地審視,也支持對刑罰進行慎 重地適用,因為要維護程序法正義和實體法正義。 但是關於廢除死刑的理由卻不能接受。為什麼只有當顛覆國家且監禁不能阻絕其危害時才能用?嚴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不也很嚴重嗎?為什麼死刑是荒謬的,刑罰的目的應當僅是預防和教育? 在我看來,體現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惡並懲罰謀殺行為,這與判處罪大惡極的人死刑並不矛盾。(對一方一昧的人道或許是對另一方的不人道)

《論犯罪與刑罰》讀後感(二):寫長了些的短評

短小精悍的法律著作經典。

作者用滔滔不絕的雄辯修辭描述了一個人權意義上的美妙法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法律是人民生活的保證,阻止犯罪的條文法規最終要維護的是守法的善良公民、弱者與家庭,抗爭的是擁權者濫用職權的暴力。其觀點就現在來看雖然有些過時,但也不乏一些如今仍有指導意義的洞見。

就比如說這次我主要閱讀的是「死刑」一章,作者論述要廢除死刑時的原因,用了這樣一個精妙論斷:「對人類心靈發生較大影響的,不是刑罰的強烈性,而是刑罰的延續性。因為,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觸動我們感覺的,與其說是一種強烈而暫時的運動,不如說是一些細小而反復的印象。」因此推導出苦役比死刑更合適作為最終刑罰。但我忽然聯想到,同時代的封建中國對待犯罪的集體時就不乏首惡殺頭,次者流放這種死刑與苦役結合的手段。在現實世界裡,作者描繪的理想畫面似乎不怎麼可靠。

不過,我願意相信,在未來這種尊重人權的圖景會實現,但我就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了

《論犯罪與刑罰》讀後感(三):論犯罪與刑罰:得與失

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以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觀念為基礎,將之在刑法學上引申,為近代刑法理論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支撐,促成了刑事古典學派的產生。因此,《論犯罪與刑罰》一書的出版成為了近代刑法學誕生的標志,貝卡里亞也成為了近代刑法理論的奠基人以及刑事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

《論犯罪與刑罰》一書圍繞犯罪與刑罰展開,具體為:

關於犯罪:首先,貝卡里亞認為犯罪是一種行為,因為對思想實行強迫命令,獲得的只能是弄虛作假和隨之而來的意志消沉,法律不懲罰意向。其次,貝卡里亞在犯罪的本質上持客觀主義的立場,主張衡量犯罪的真正標尺是犯罪對社會的危害。最後,基於對犯罪本質的理解,其將犯罪分為侵犯國家法益的犯罪、侵犯社會法益的犯罪以及侵犯個人法益的犯罪三類。

關於刑罰:貝卡里亞認為國家起源於公民的契約,國家權力來自公民對自然權利的轉讓。正因如此,公民希望轉讓的權利越少越好,但這種少也必須達到足以保護公共利益的程度。與此同時,這種程度也是刑罰權的限度。

貝卡里亞持預防刑觀念,主張刑罰目的的功利性,因而刑罰以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為目的,以足以預防公民犯罪為限度。其關於刑罰的論述,體現了三權分立、成文的罪刑法定、確定的罪刑法定、適當的罪刑法定、罪刑相均衡、刑罰寬緩、刑罰必要性、刑罰及時性以及刑罰必定性等思想。

具體來說貝卡里亞認為刑罰應當由法律規定,而且法律關於刑罰的規定必須是明確的。立法者與司法者應各司其職,立法者有權制定法律,司法者負責適用法律。自由解釋是擅斷和徇私的源泉,因而法官沒有解釋法律的權力,只能機械的適用法律,法官的判決書無異於對制定法的精確復寫。

刑罰雖然由法律規定,但立法者不能制定嚴酷的刑罰,因為嚴酷的刑罰不僅違背了社會契約的本質,而且隨著刑罰殘酷程度的增加,刑罰的效果會降低,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刑罰的目的,刑罰的強度應當以足以阻止公民犯罪為限。為了增強犯罪與刑罰之間的聯系,從而發揮刑罰的效益,只要發生了犯罪必然要受到刑罰的處罰,刑罰的威懾並不在於嚴酷,而在於不可避免;刑罰的處罰應當在犯罪發生後,盡可能的時間內迅速到來;刑罰不僅要在強度上與犯罪相均衡,也要在執行方式上與犯罪性質相對應。

貝卡里亞並非一個堅定的「廢死派」,其對於廢除死刑、適用死刑以及死刑的替代處罰都有著深刻的見解。其中廢除死刑的依據為:一是死刑違背了社會契約的本質,公民為了共同生活而被迫犧牲一部分自由,但無論如何都不會將生命權交出來,因而刑罰權中的死刑便失去了來源;二是死刑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刑罰的效益,死刑給公民帶來的震撼是一時的,而終身的苦役刑則可以持續性的對公民進行威懾;三是死刑一旦錯誤適用無法挽回。而在兩種情形下應當對公民適用死刑:一是已然的處罰不足以切斷該公民對國家的危害;二是只有對該公民適用死刑才能實現一般預防目的。

貝卡里亞反對刑訊,因為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而且如果犯罪是肯定的,那麼對它只能適用法律所規定的刑罰,而沒有必要折磨他。如果犯罪是不肯定的,那麼就不應折磨一個無辜者。刑訊只會導致強壯的罪犯獲得釋放,軟弱的無辜者被定罪處罰。

雖然《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也有一些與我國現階段價值觀相悖的理念,比如通姦是人類社會的基石以及過分考慮犯罪人的利益,都暴露出了西方資產階級個人利益至上的自由觀,但終歸是瑕不掩瑜的。

《論犯罪與刑罰》一書是近代刑法學理論的集大成者,而貝卡里亞是當之無愧的近代「刑法學之父」。

③ 有關法律的名著有哪些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蘇力。蘇力的著作,往往從身邊日常慣見的「俗話、俗語或俗事」出發,分析出令人驚嘆的學術意義來。本書亦是如此,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觀點、看法或認為想當然的東西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盡管有時候我們不一定同意蘇力的觀點,但是他對問題的態度、對觀點的論證過程、特別是他獨特的敘述方式,足以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感覺到知識的愉悅。

拓展資料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訂版)大致分成三編。第一編主要是關注一些社會和法律的熱點問題,諸如言論自由和隱私權、婚姻法修改、刑事訴訟法修改、送法下鄉、科技與法律以及司法審查和制度形成的問題。當然都只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試圖從一個角度切人進行學理的然而可能對社會實踐有影響的討論。第二編的文字是對於法學自身的反思。最後一編的五篇是讀書筆記和讀後感。

《論法的精神》全書共6卷31章,其中上冊是3卷19章,下冊是3卷12章。第1卷主要談法和法的精神的一般概念以及法律和政體性質與原則的關系。第2卷講的是法律和國家安全、法律和戰爭、憲法與政治自由、刑法和國家稅收與公民自由的關系問題;第3卷專論法律與氣候、土壤、民族的一般精神、風俗和習慣的關系。第4卷談法律和貿易;第5卷談法律和宗教的關系,各種部門法的使用范圍等問題;第6卷主要追溯法國法律的起源和變革。

網路-論法的精神

網路-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④ 求《論犯罪與刑罰》1000字讀後感😱😱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⑤ 求程序的正義與訴訟的讀後感

司法公正包括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實體公正,二是程序公正。法治社會的建設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司法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司法公正也是法律所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要求,司法公正是司法獨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作為司法公正的重要要求的實體公正更多地要靠立法者制定出符合社會公平正義要求的實體法,而程序正義只能依靠嚴格的程序法來保證。

我國從歷史上來說,沒有人權的傳統,封建統治下的國民只能靠期望一個開明的君主來保障他們不受酷刑的折磨。在古代,無論是民事訴訟還是刑事訴訟,由於嚴苛的封建律法,只要有訴訟,就意味著要挨扳子,無論對錯,先打再說,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沒有什麼是人權,也就沒有什麼是正當程序了。

從文化上來說,中國是個儒教國家,儒家對於等級制度的要求很嚴格,民眾只知天子,觀念上對自己的權利不加重視,儒家並不提倡獨立的人格,所以一直在新文化運動提倡解放以前,我們的百姓都不知道司法是要求站在公平的立場上來裁判的,法庭是不能由法官說了算的,所有的法官要向法律低頭,尤其是要向程序法低頭,法官也要從法。

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使得日本走上了獨立富強的道路,也為日本帶來了民主法制的觀念,在日本近現代資產階級法律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日本法學家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法學家,如箕作麟祥、保阿索那特、穗積陳重、梅謙次郎、美濃部達吉等,大多留學西洋,個別還是西洋派來的學者,精通西方法律文化。同時他們對日本當時的國情也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他們在將西方法律和日本國情相結合,創建日本資產階級法律體系方面,發揮了橋梁和骨幹作用。這些學者系統地翻譯了法國的「六法全書」,還翻譯了代表眾多西方現代法律發展過程中一些先進理念的一些著作。日本對於西方法律的學習是徹底的。尤其在訴訟法方面,以谷口安平教授為代表的學者通過對現代英美法系訴訟制度的研究對日本的當代民事訴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論是從制度上還是從學理上,日本訴訟都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基本形成了日本自己獨特的訴訟法律體系。

谷口安平教授對於程序正義的問題有他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他的著作《程序的正義與訴訟》中,他提到程序正義「必須反映在現實採取的程序之中。為了實現實體的正義必須不斷改善程序,但人類的認識和實踐能力有限,且什麼是實體的正義也並不總是明明白白的,於是妥協就成為必要」的判決。」他對程序正義這段精闢的論述讓我了解到什麼才是程序的正義,那就是,程序正義並不是一個原則而已,必須指定出符合正義的程序來,才能是訴訟成為正義的,才能是法律是公正的。對於正義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有通過切實的程序制度來保障,正義才能成為一個現實,否則,什麼都只是一句空話。這些就告訴我們這些正在進行法學研究和進行法學學習的人,必須要去切實地構建出一個現實的制度,去通過研究法律的社會效果,研究立法問題,真正地了解,什麼才是程序的公正,什麼才是保護實體正義的渠道。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我們國人在學習西方先進法律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我們國家現在的訴訟制度其實還很不完善,通過訴訟並不能完全保護當事人的平等權利,甚至有時我們會發現制度設計當中不合理的地方。而法律是嚴肅的,公民的權利,尤其是在解決糾紛的過程當中顯得特別脆弱,所以就更需要一個完善的制度來保障。公力救濟作為公民解決民事糾紛的最終救濟,對於保護當事人平等完整的訴權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一個法律體系基本建立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完善我們的訴訟程序,使得程序正義真正成為保障公民權利的最後屏障。

⑥ 報案後要幾天才能拿到回執單

按照規定,回執是應該在案件受理時出具的。

《公安機關解決行政案件流程限定》(公安部第125號令),第四十七條第三款:公安機關對報案、控告、投訴、群眾扭送或者違法嫌疑人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門、司法機關移送的案件,應當及時受理,製作受案登記表,公安機關接受案件時,應當製作受案回執單一式二份,一份交報案人、控告人、投訴人、扭送人,一份附卷。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六十八條規定,公安機關接受案件時,應當製作受案登記表,並出具回執。

也就是說,公民在報案以後辦事人員應當填寫回執單交付報案人,派出所沒有按規定填發回執單的,可以向派出所負責人索要回執單。

(6)大學刑事訴訟法讀後感擴展閱讀:

報警未回執的相關處理:

「報警回執」單一式兩份,一份由受理民警簽字後交報警人;一份為存根聯,由報警人簽字後受理單位留存。

「報警回執」自動生成序列碼,共計19位數字,包括受理單位的機構編碼、接警時間等。報警回執交報警人一聯顯示受理單位電話及市、縣兩級監督舉報電話,報警人可撥打「報警回執」上登記的受理單位電話,向受理單位查詢所報案件的立(受)案情況,接受查詢民警在不泄露國家秘密和偵查秘密的前提下,要如實耐心予以解答。

如發現應該立(受)案而沒有立(受)案或拒絕查詢的,可撥打市、縣兩級監督舉報電話進行舉報,公安機關將對受理單位及受理民警作出處理。

⑦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內容簡介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訂版)大致分成三編。第一編主要是關注一些社會和法內律的熱點問題,諸如言容論自由和隱私權、婚姻法修改、刑事訴訟法修改、送法下鄉、科技與法律以及司法審查和制度形成的問題。當然都只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試圖從一個角度切人進行學理的然而可能對社會實踐有影響的討論。第二編的文字是對於法學自身的反思。最後一編的五篇是讀書筆記和讀後感。

熱點內容
范健商法學第四版 發布:2024-11-16 05:51:04 瀏覽:455
勞動法企業曠工處理 發布:2024-11-16 05:23:57 瀏覽:792
哈爾濱學院法學 發布:2024-11-16 05:12:55 瀏覽:14
刑法139條規定的 發布:2024-11-16 04:28:54 瀏覽:937
科研工作條例 發布:2024-11-16 04:24:13 瀏覽:882
衛生條令條例 發布:2024-11-16 03:10:36 瀏覽:133
保護原則刑法 發布:2024-11-16 03:04:55 瀏覽:488
民法典手卡 發布:2024-11-16 02:55:41 瀏覽:838
單位法律知識講座通知 發布:2024-11-16 02:30:12 瀏覽:182
觀其復道德經 發布:2024-11-16 02:21:55 瀏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