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民事訴訟法
㈠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廢止的2000年底以前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目錄(第五批)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廢止的2000年底以前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目錄(第五批)》已於2002年2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14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3月10日起施行。
二00二年三月六日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廢止的2000年底以前
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目錄(第五批)
(法釋[2002]6號 2002年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
審判委員會第1214次會議通過)
序
號司法解釋名稱
發文日期、文號
廢止理由
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申請執行仲裁裁
決應向何地法院提出的批復
1985年1月17日法(
研)復[1985]5號
已被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
訟法》代替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上級人民法院發
現下級人民法院對沒有嚴重妨害民
事訴訟行為的當事人採取的強制措
施能否糾正問題的批復
1986年4月2日法(研)
復[1986]14號
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的法發[1992]22號《最高人
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
替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對申請
強制執行仲裁機構的調解書應如何
處理問題的通知
1986年8月20日法(經)
復[1986]26號
原依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
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
訟法(試行)》有關規定作出的該
司法解釋不再適用並且其內容已被
1994年8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
國仲裁法》代替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
案件中認真辦好外地法院委託事項
的通知
1988年1月20日法(經)
發[1988]2號
已被199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的法發[1993]26號《最高人
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相互辦理委託
事項的規定》代替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經濟糾紛案件復
查期間執行問題的批復
1989年8月8日法(經)
復[1989]6號
已被1991年4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
訟法》代替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糾紛案件
執行過程中當事人自願達成和解後
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翻悔可否按
原生效法律文書執行問題的批復1989年9月16日法(經)
復[1989]9號
已被1998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
布的法釋[1998]15號《最高人民
法院關於執行工作的若干問題的規
定(試行)代替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被執行人未按民
事調解書指定期間給付金錢的義務
是否應當支付延期履行的債務利息
的復函
1992年5月4日法函[
1992]58號
已被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的法發[1992]22號《最高人
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代
替8
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關於在財
產保全時為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當
事人應否在判決書或調解書中明確
其承擔的義務及在執行程序中可否
直接執行擔保人財產的復函1994年4月11日法經
[1994]90號
已被1998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
布的法釋[1998]15號《最高人民
法院關於執行工作的若干問題的規
定(試行)》代替
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事法院訴訟前
扣押船舶的規定
1994年7月6日法發[
1994]14號
已被1999年12月25日全國人民代表
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
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代替1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銀行貸款抵押
財產執行問題的復函
1994年12月16日法經
[1994]334號
已被1998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的法釋[1998]15號《最高人
民法院關於執行工作的若干問題的
規定(試行)》代替1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信用社非法轉移
人民法院凍結款項應如何承擔法律
責任的復函
1995年5月5日法函[
1995]51號
已被1998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
布的法釋[1998]15號《最高人民
法院關於執行工作的若干問題的規
定(試行)》代替1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企業法人的一個
分支機構已無財產法院能否執行該
企業法人其他分支機構財產問題的
復函1995年12月6日法函
[1995]158號
已被1998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
布的法釋[1998]15號《最高人民
法院關於執行工作的若干問題的規
定(試行)》代替1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行政機關申
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案件分工問題
的通知
1996年4月29日法發
[1996]12號
已被1998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的法[1998]77號《最高人民
法院關於辦理行政機關申請強制執
行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代替1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信用社擅自解凍
被執行人存款造成款項流失能否要
求該信用社承擔相應的償付責任問
題的復函1996年6月6日法函[
1996]96號
已被1998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
布的法釋[1998]15號《最高人民
法院關於執行工作的若干問題的規
定(試行)》代替1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宜凍結證券交
易賬戶的函
1997年8月1日法函[
1997]91號
已被1997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
法發[1997]27號《關於凍結、劃
撥證券或期貨交易所、證券登記結
算機構、證券經營或期貨經紀機構
清算賬戶資金等問題的通知》代替16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辦公室關於
不宜凍結、劃撥證券經營機構在其
交易資金結算賬戶上的存款問題的
函
1997年9月3日法明傳
[1997]324號
已被1997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
法發[1997]27號《關於凍結、劃
撥證券或期貨交易所、證券登記結
算機構、證券經營或期貨經紀機構
清算賬戶資金等問題的通知》代替
㈡ 法學專業要看哪些書
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
還有法學專業各種課本以下:
《法理學》,張文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刑法》,高銘暄、馬克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民法》,魏振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民法》,魏振瀛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民事訴訟法》,江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商法學》,施天濤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法理學》,張文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憲法學》,周葉中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國法制史》,曾憲義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憲法》,周葉中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現代行政法原理》,熊文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行政訴訟法學》,胡建淼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經濟法》,楊紫煊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國際經濟法》(第二版),余勁松、吳志攀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民族區域自治法教程》,楊侯第主編,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國民族法學》,吳宗金主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㈢ 姘戜簨綰犵悍鍙浠ユ嫋鍑犲勾
鐪嬬湅浠ヤ笅瑙勫畾鍚.鏈楂樹漢姘戞硶闄㈠叧浜庝弗鏍兼墽琛屾堜歡瀹$悊鏈熼檺鍒跺害鐨勮嫢騫茶勫畾錛2000騫9鏈14鏃ユ渶楂樹漢姘戞硶闄㈠″垽濮斿憳浼氱1130嬈′細璁閫氳繃娉曢噴錛2000錛29鍙鳳級絎浜屾潯閫傜敤鏅閫氱▼搴忓$悊鐨勭涓瀹℃皯浜嬫堜歡錛屾湡闄愪負鍏涓鏈堬紱鏈夌壒孌婃儏鍐甸渶瑕佸歡闀跨殑錛岀粡鏈闄㈤櫌闀挎壒鍑嗭紝鍙浠ュ歡闀垮叚涓鏈堬紝榪橀渶寤墮暱鐨勶紝鎶ヨ蜂笂涓綰т漢姘戞硶闄㈡壒鍑嗭紝鍙浠ュ啀寤墮暱涓変釜鏈堛傞傜敤綆鏄撶▼搴忓$悊鐨勬皯浜嬫堜歡錛屾湡闄愪負涓変釜鏈堛傞傜敤鐗瑰埆紼嬪簭瀹$悊鐨勬皯浜嬫堜歡錛屾湡闄愪負涓夊嶮鏃ワ紱鏈夌壒孌婃儏鍐甸渶瑕佸歡闀跨殑錛岀粡鏈闄㈤櫌闀挎壒鍑嗭紝鍙浠ュ歡闀誇笁鍗佹棩錛屼絾瀹$悊閫夋皯璧勬牸妗堜歡蹇呴』鍦ㄩ変婦鏃ュ墠瀹$粨銆傚$悊絎涓瀹¤埞鑸剁版挒銆佸叡鍚屾搗鎹熸堜歡鐨勬湡闄愪負涓騫達紱鏈夌壒孌婃儏鍐甸渶瑕佸歡闀跨殑錛岀粡鏈闄㈤櫌闀挎壒鍑嗭紝鍙浠ュ歡闀垮叚涓鏈堛傚$悊瀵規皯浜嬪垽鍐崇殑涓婅瘔妗堜歡錛屽$悊鏈熼檺涓轟笁涓鏈堬紱鏈夌壒孌婃儏鍐甸渶瑕佸歡闀跨殑錛岀粡鏈闄㈤櫌闀挎壒鍑嗭紝鍙浠ュ歡闀誇笁涓鏈堛傚$悊瀵規皯浜嬭佸畾鐨勪笂璇夋堜歡錛屽$悊鏈熼檺涓轟笁鍗佹棩銆傚圭綒嬈俱佹嫎鐣欐皯浜嬪喅瀹氫笉鏈嶇敵璇峰嶈鐨勶紝瀹$悊鏈熼檺涓轟簲鏃ャ傚$悊娑夊栨皯浜嬫堜歡錛屾牴鎹姘戜簨璇夎兼硶絎浜岀櫨浜斿嶮鏉$殑瑙勫畾錛屼笉鍙椾笂榪版堜歡瀹$悊鏈熼檺鐨勯檺鍒躲傚$悊娑夋腐銆佹境銆佸彴鐨勬皯浜嬫堜歡鐨勬湡闄愶紝鍙傜収娑夊栧$悊姘戜簨妗堜歡鐨勮勫畾鍔炵悊銆傜浜屽嶮鏉″悇綰т漢姘戞硶闄㈠簲褰撳皢瀹$悊妗堜歡鏈熼檺鎯呭喌浣滀負瀹″垽綆$悊鐨勯噸瑕佸唴瀹癸紝鍔犲己瀵規堜歡瀹$悊鏈熼檺鐨勭$悊銆佺洃鐫e拰媯鏌ャ傜浜屽嶮涓鏉″悇綰т漢姘戞硶闄㈠簲褰撳緩絝嬪$悊鏈熼檺灞婃弧鍓嶇殑鍌鍔炲埗搴︺傜浜屽嶮浜屾潯鍚勭駭浜烘皯娉曢櫌搴斿綋寤虹珛妗堜歡瀹$悊鏈熼檺瀹氭湡閫氭姤鍒跺害銆傚硅繚鍙嶈瘔璁兼硶瑙勫畾錛岃秴榪囧$悊鏈熼檺鎴栬呰繚鍙嶆湰瑙勫畾鐨勬儏鍐佃繘琛岄氭姤銆傜浜屽嶮涓夋潯瀹″垽浜哄憳鏁呮剰鎷栧歡鍔炴堬紝鎴栬呭洜榪囧け寤惰鍔炴堬紝閫犳垚涓ラ噸鍚庢灉鐨勶紝渚濈収銆婁漢姘戞硶闄㈠″垽綰寰嬪勫垎鍔炴硶錛堣瘯琛岋級銆嬬浜斿嶮涔濇潯鐨勮勫畾浜堜互澶勫垎銆傚″垽浜哄憳鏁呮剰鎷栧歡縐婚佹堜歡鏉愭枡錛屾垨鑰呮帴鍙楀旀墭閫佽揪鍚庯紝鏁呮剰鎷栧歡涓嶄簣閫佽揪鐨勶紝鍙傜収銆婁漢姘戞硶闄㈠″垽綰寰嬪勫垎鍔炴硶錛堣瘯琛岋級銆嬬浜斿嶮涔濇潯鐨勮勫畾浜堜互澶勫垎銆
㈣ 擔任民事訴訟代理人的條件有哪些
委託代理人的資格是指具有依法享有接受當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託,進行訴訟行為活動的一種能力或資格。 那麼什麼樣的人具有這樣的能力或資格,可以接受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的委託而成為訴訟代理人呢?對此,我國《 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八條第二款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一、律師 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指定,可以以律師的身份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職業人員。在我國律師分為專職律師和兼職律師,根據取得職業資格的不同還可以分為普通律師和特許律師。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律師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是否是他們對所有的案件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法律事務都可以接受代理而不受限制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國的律師(指內地律師)其從事的區域僅限於我國內地,其無權在我國的港澳地區以律師身份從代理業務。另外,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居民只有在內地取得了律師職業資格證後,才可以在內地律師事務所執業,但其從事的業務范圍也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即從事內地非訴訟法律事務及涉港、澳婚姻、 繼承 案件的代理活動。可見,律師從事法律事務或訴訟代理業務也是有條件的。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所謂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是指符合司法部發布的(2000年3月31日司法部第60號)《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規定的執業條件,經核准執業登記,領取《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在基層法律服務所中執業,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員。領取《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後,就可以從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主要業務包括代理參加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活動。但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業務服務受到的限制更大。司法部(司復[2002]12號)《關於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能代理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轄區內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案件的批復》規定:根據《鄉鎮法律服務工作細則》第二十四條第四項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代理民事、經濟、行政案件應當具備的條件之一。 可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能代理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轄區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案件。這是在代理訴訟業務時,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與律師的主要區別。另外,《律師法》第十三條規定: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的人員,不得以律師名義從事法律服務業務;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從事訴訟代理或者辯護業務。可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還不能擔任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 辯護人 。但是,當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符合《 刑事訴訟法 》第三十二條的規定時,即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 監護人 、親友時,就可被委託為 刑事訴訟 的辯護人,但在偵查階段除外,因為偵查階段只能由律師為辯護人。因此,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代理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是否有一方當事人在其服務的轄區內,否則其就沒有權利接受當事人的委託,參加案件的訴訟活動。在刑事案件中,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時,才可接受委託而成為辯護人,但偵查階段除外。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1、所謂當事人的近親屬,是指與自然人之間具有特定的親近親屬關系的人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然而,我國的不同法律對近親屬范圍的規定卻不盡一致。 一是《民法通則意見》第12條規定,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二是《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 扶養 、 贍養 關系的親屬。 三是《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第(六)項規定,「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從上面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三部法律對近親屬的規定是不盡相同的,刑事訴訟 法規 定的最窄,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最廣。那麼,在具體的應用中該任何確定近親屬的范圍呢?筆者認為,雖然三部法律調整的法律關系性質不同,但是作為法律,對同一法律概念的規定不同時,應該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進行使用。另外,民法通則中的近親屬的范圍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確定的,在其規定范圍與法律不一致時,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來適用。還有《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人的親友可以被委託為刑事訴訟的辯護人。通常情況下認為,親友包括親屬和朋友,其范圍比近親屬要廣泛的多。而《民事訴訟法》的修改並沒有採用親友的概念,依然採用近親屬的概念。 2、當事人的工作人員 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是指當事人為單位,其工作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由於用人單位的性質不同,在判斷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時,也要採用不同的標准。如企業法人,其工作人員是指與企業有 勞動關系 的人。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即包括與事業單位有事業關系的人員,也包括與事業單位有勞動關系的人員,因此,在實踐中應注意適用不同的標准來加以判斷。 四、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1、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人。社區是指人民共同生活的一定區域,以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成員以居住環境為主體,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與行政村同一等級的行政區域。從該條規定可看出,社區可以為居住在本社區的當事人推薦訴訟代理人,即可以推薦本社區的居民或者社區工作人員擔任訴訟代理人,也可以推薦其他人員擔任訴訟代理人。當事人所在的單位同樣即可以推薦本單位的工作人員,也可推薦本單位以外的公民擔任訴訟代理人。也就是說,當事人所在的社區、單位除可以推薦本社區、本單位的人擔任訴訟代理人外,還可以推薦本社區、本單位以外的公民擔任訴訟代理人。這是應該注意的問題。 2、有關團體推薦的人。社會團體是指依法登記成立的,有章程、有名稱、有一定數量成員、有經費來源、有辦事機構、有辦公地點的非營利性組織。
㈤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九條的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怎麼計算
【法律依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29條之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93、294條進一步明確:被執行人遲延履行的,遲延履行期間的利息自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履行期間屆滿的次日起計算。
【詳解】
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是在按銀行同期貸款最高利率計付的債務利息基礎上再增加1倍。該利息的計算發生於法院判決生效以後,系因債務人沒有於期限內履行還款義務而導致的利息。因此,首先它發生的期間具有特殊性;其次,區別於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利率,該債務利率是法定利率;第三,此債務利息系在銀行同期貸款最高利率計付的債務利息之基礎上增加一倍,可見該利息除彌補債權人在遲延履行期間的利息損失外,還具有一定的懲罰性。遲延履行債務利息用於金錢債務的執行,被執行人承擔遲延履行責任的起算時間為生效法律文書指定的履行期間屆滿之日起,而非法院執行通知書中指定被執行人履行的期間屆滿之日起,因此,即使被執行人在執行通知書指定的期間內履行了生效法律文書指定的義務,但超過了生效法律文書指定的履行期間,申請執行人仍有權要求被執行人支付遲延履行的債務利息。
【利息的起算時間】
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沒有指定債務履行期限的,如何確定承擔遲延履行責任的起算時間?
被執行人遲延履行的,遲延履行期間的利息或遲延履行金自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履行期間屆滿的次日起計算。人民法院發出的執行通知書,只是在被執行人沒有履行法律文書的情況下,對其履行義務的一種催促,並不意味著在此時被執行人才開始負有履行義務。因此,在判決、裁定或者其他法律文書沒有確定被執行人履行債務期間的情況下,其應當承擔的遲延履行責任應始於法律文書生效之時。
此外,如果被執行人在法律文書指定的履行期間部分履行了義務,意味著沒有完全依照法律文書履行義務,因此,被執行人還應當承擔遲延履行的責任。但是,對於已經在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的部分,應當排除在責任范圍之外,被執行人無須再承擔遲延履行的責任。
【計算公式】
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年利率÷360×天數(天數算頭不算尾)×本金×2倍
【作用】
遲延履行債務利息的支付標準是加倍支付。《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94條決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的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是指在按銀行同期貸款最高利率計付的債務利息上增加一倍。」追究遲延履行責任的目的在於迫使被執行人及時履行法律文書,而在當前民間利率大大高於銀行利率的情況下,僅按儲蓄存款利息計付遲延履行債務利息,顯然不利於制約債務人、保護債權人。即便按貸款利息計付,也不一定能對債務人實際起到制約作用,因而,法律規定加倍支付,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㈥ 齊樹潔的主要著作
主編:《民事程序法》,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13年第8版)。
主編:《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06年第3版)。
參編:《民事訴訟法》(江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07年第3版)。
主編:《英國證據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編:《比較民事訴訟法》(常怡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參編:《仲裁法新論》(張斌生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2010年第4版)。
主編:《英國民事司法改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主編:《破產法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5年第2版)。
專著:《程序正義與司法改革》,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10年第2版)。
主編:《證據法案例精解》,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參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原理與實務》(沈恆斌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參編:《民事訴訟法·訴訟程序篇》(廖中洪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主編:《環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與林建文共同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主編:《英國司法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2007年第2版)。
主編:《美國司法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10年第2版)。
專著:《民事上訴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專著:《民事程序法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主編:《民事訴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主編:《破產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09年第2版)。
參編:《外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湯維建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主編:《民事訴訟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12年第6版)。
主編:《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2013年第3版)。
參編:《民事訴訟法學》(常怡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主編:《民事審前程序》,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主編:《台港澳民事訴訟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主編:《糾紛解決與和諧社會》,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合著:《民事訴訟法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主編:《美國證據法專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主編:《民事審前程序新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主編:《英國民事司法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主編:《美國民事司法制度》,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主編:《英國證據法新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㈦ 民事訴訟法中開庭審理分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一)庭審准備
1.傳喚當事人,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庭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3日前將傳票送達當事人,將出庭通知書送達其他訴訟參與人,傳票和通知書應當寫明案由、開庭的時間和地點,以確保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為參加庭審做好准備。
2.對公開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3日前公告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公告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張貼,巡迴審理的可以在案發地或其他相關的地點張貼。其目的是加強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了解和監督,確保案件審理的公正和效益。
3.查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正式開庭審理之前,由書記員查明原告、被告、第三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是否到庭,並向審判長報告。同時宣布法庭紀律,告知全體訴訟參與人和旁聽人員必須遵守。
4. 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核對的順序是原告、被告、第三人,核對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工作單位、職業和住所。當事人是法人和 其他組織的,核對其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行政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對於訴訟代理人應當查明其代理資格和代理許可權。核對完畢由審判長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 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二)法庭調查
法庭調查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當事人陳述;二是出示證據和質證。
(三)法庭辯論
法庭辯論是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在合議庭的主持下,根據法庭調查階段查明的事實和證據,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相互進行言詞辯駁的訴訟活動。
法庭辯論是辯 論原則最生動和最集中的體現。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針對法庭調查階段審核的事實和證據,圍繞案件爭執焦點,互相進行口頭辯論,爭取合議庭作出有利於自己的 裁判。
同時,通過辯論,審判人員能夠掌握案件的關鍵所在,有助於查清案件事實,分清是非責任。
(四)案件評議和宣告判決
合議庭評議
法庭辯論結束後,調解不成的,合議庭應當休庭,進入評議室進行評議。評議時合議庭應根據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的情況,確定案件的性質,認定案件的事實,分清 是非責任,正確地適用法律,對案件作出最後的處理。合議庭評議案件,由審判長主持,秘密進行,合議庭有不同意見時,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但少數意見要 如實記入筆錄。評議筆錄由書記員製作,經合議庭成員和書記員簽名或蓋章,歸檔備查,不得對外公開。評議結束後,應製作判決書,並由合議庭成員簽名。
2.宣告判決
宣告判決的內容包括:認定的事實、適用的法律、判決的結果和理由、訴訟費用的負擔、當事人的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法院。
宣告判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當庭宣判。即在合議庭評議後,由審判長宣布繼續開庭並宣讀裁判。宣判後,10日內向有關人員發送判決書。另一種是定期宣判。即不能當庭宣判的,另定日期宣判。定期宣判後,應立即發給判決書。
無論是公開審理還是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告判決一律公開。宣告離婚判決時,應告知當事人在判決未生效前,不得另行結婚。
(7)2000年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開庭審理是普通程序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階段,是當事人行使訴權進行訴訟活動和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進行審判活動最集中、最生動的體現,對人民法院正確審理民事案件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開庭審理能夠確保人民法院審判權的正確行使。通過開庭審理,審判人員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民事案件的事實進行客觀的認定,對證據進行全面的審核,分清是非責任,對民事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從而實現人民法院的審判職能。
其次,有利於對審判活動的有效監督。開庭審理將案件的審理過程置於群眾的監督之下,增加了審判活動的透明度,有利於保證案件處理的公正性。
第三,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民事訴訟法對開庭審理中當事人各項訴訟權利及其行使的方式作了充分的規定,開庭審理有利於當事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自覺履行訴訟義務,保證庭審活動的順利進行,最終保護了當事人的民事實體權利。
第四,有利於充分發揮開庭審理的教育作用,擴大法制宣傳效果。
㈧ 江偉的代表性成果
一、著作
1、柴發邦、江偉、劉家興等著:《民事訴訟法通論》,法律出版社1982年。
2、江偉、楊榮新主編:《人民調解學概論》,法律出版社1990年。
3、江偉、邵明、陳剛著:《民事訴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江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
二、譯著
1、В·К·普欽斯基著:《美國民事訴訟》,江偉、劉家輝譯,法律出版社,1983/1993。
2、米爾頓·德·格林著:《美國民事訴訟程序概論》,江偉譯,法律出版社,1988。
三、主編教材和專論
(一)民事訴訟法
柴發邦、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講座》,第三期全國法律專業《民事訴訟法》師資進修班,西南政法學院1983年出版。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江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釋義》,華夏出版社1991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柴發邦主編,常怡、江偉副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新編》,法律出版社1992年。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專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江偉、楊榮新主編:《民事訴訟機制的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修訂版)。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2005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自學考試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江偉主編:《研究生統編教材·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專論·研究生教學指導用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二)證據法
江偉主編:《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1999年。
王利明、江偉、黃松有:《中國民事證據的立法研究與應用》,法律出版社2000年。
江偉主編:《 中國證據法草案(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江偉主編:《證據法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
(三)公證、仲裁與律師
1、江偉主編:《公證法學》,法律出版社,1996年。
2、江偉主編:《律師、公證與仲裁製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四、主編期刊和論文集
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論叢》(以書代刊),法律出版社。
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理論與實踐》(訴訟法專論~1997年卷),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1998年。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審判改革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江偉主編:《比較民事訴訟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章
一、發展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法學的總體思路
(一)發展民事訴訟法的總體思路
1、《建議民事訴訟法先於民法頒布施行》(與劉家興合作),發表於《民主與法制》1981年第5期。
2、《民事訴訟法概說》,發表於《網路知識》1982年第1期。
3、《經濟體制改革與民事訴訟法》(與王強義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年第4、5期。
4、《新民事訴訟法的重大突破》,發表於《法學評論》1991年第3期。
5、《談民事訴訟法的補充和修改——為民事訴訟法正式頒行而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1年第3期。
6、《完善我國民事訴訟立法的若干理論問題》(與王強義合作),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7、《民事訴訟法的新發展》,發表於《法制日報》1991年5月27日。
8、《簡論民事訴訟法與實體法的關系》(與趙金山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8年第6期。
9、《實體法與訴訟法的關系要論——民事實體法與訴訟法分離的歷史小考》(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10、《實現民事訴訟現代化》,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1年1月1日。
11、《評民事訴訟法的修訂及其主要缺陷——兼論民事訴訟的進一步完善》(與趙秀舉合作),發表於《湘江法律評論》2001年第4卷。
12、《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與邵明合作),發表於《民商法前沿》2002年第12輯。
13、《論現代民事訴訟立法的基本理念》(與吳澤勇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3年第3期。
14、《中國民事訴訟基本理論體系的建構、闡釋與重塑》(與劉學在合作),發表於《訴訟法學研究》第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15、《現代訴訟理念與中國民事訴訟制度的重塑》(與吳澤勇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16、《民事訴訟法修改勢在必行》(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4年1月28日。
17、《民事訴訟法典修訂的若干基本問題》(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中國司法》2004年第2期。
18、《民訴法修訂的指導思想與立法框架》(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4年2月4日。
19、《略論民事訴訟法的修訂》(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4年第3期。
20、《民事訴訟法修改的若干問題》(與楊劍合作),發表於《法學論壇》2005年第3期。
21、《將「公益訴訟制度」寫入<民事訴訟法>的若干基本問題的探討》(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中國司法》2006年第6期。
(二)發展民事訴訟法學的總體思路
22、《市場經濟與民事訴訟法學的使命》,發表於《現代法學》1996年第3期。
23、《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成就及其發展的若干問題》(與邵明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8年第4期。
24、《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民事訴訟法學》(與傅鬱林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9年第6期。
25、《中國民事訴訟法學》(與邵明合作),收入《與時俱進的中國法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26、《董必武訴訟法學思想初探》(與吳澤勇合作),收入《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7、《十年來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概述》(與宗琴娟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9年第2期。
28、《民事訴訟法學的回顧與展望》,發表於《中國法學》1997年第5期。
29、《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程榮斌、張建華、劉春玲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4年第1期。
30、《1994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薩仁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5年第1期。
31、《1995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肖建國、王謝春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6年第1期。
32、《1996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7年第1期。
33、《1997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單國軍、徐卉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8年第1期。
34、《1998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傅鬱林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9年第1期。
35、《1999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劉敏、張艷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0年第1期。
36、《2000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熊躍敏、吳澤勇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1年第1期。
二、民事訴訟法學基本理論
(一)訴權論
37、《關於訴權的若干問題的研究》(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38、《論股東訴權》(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39、《論救濟權的救濟——訴權的憲法保障研究》(與王鐵玲合作),發表於《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二)訴訟標的論
40、《論訴訟標的》(與韓英波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7年第2期。
41、《論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的關系》(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訴訟法學研究》第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42、《請求權競合與訴訟標的理論之關系重述》(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3年第4期。
43、《民事訴訟標的新說在中國的適用及相關制度保障》(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法律適用》2003年第5期。
(三)既判力論
44、《論既判力的客觀范圍》(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學研究》1996年第4期。
45、《論判決的效力》(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1996年第5期。
(四)訴訟模式論
46、《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與法院的作用分擔——兼論民事訴訟模式》(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9年第3期。
47、《論民事訴訟模式的轉換與法官的釋明權》(與劉敏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五)訴訟法律關系論及程序保障觀
48、《論民事訴訟法律關系》(與常怡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84年第1期。
49、《民事訴訟程序保障的制度基礎》(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7年第3期。
50《民事訴訟程序之協調與整合》,發表於《人民法院報》 2001年12月15日。
(六)民事爭議與刑事爭議、行政爭議的協調處理機制
51、《民事行政爭議關聯案件訴訟程序研究》(與范躍如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5年第3期。
52、《刑民交叉案件處理機制研究》(與范躍如合作),發表於《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三、民事訴訟法具體制度
(一)當事人制度
53、《論民事訴訟當事人與民事主體的分離》(與王強義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8年第2期。
54、《論集團訴訟(上、下)》(與賈長存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88年第6期、1989年第1期。
55、《離婚訴訟中的第三人問題》(與熊志輝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3年第4期。
56、《關於代表人訴訟的幾個問題》(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4年第3期。
57、《論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確定》(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58、《合夥不具有民事訴訟主體資格》(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
59、《修改公司法應增加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法制日報》2000年8月6日。
60、《當事人適格的識別》(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3年10月28日。
61、《民事法律關系義務人提起確認之訴的適格性》(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3年11月4日。
6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訴法人適格性探討》(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3年11月18日。
63、《牽連訴訟中的事實認定問題》(與楊劍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 2005年9月13日。
(二)人民檢察院與民事訴訟的關系
64、《試論人民檢察院參加民事訴訟》(與劉家興合作),發表於《法學研究》1981年第1期。
65、《論人民檢察院在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地位》(與王強義合作),收入《民事訴訟檢察監督》,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
66、《民事訴訟檢察監督若干問題探討》(與李浩合作),發表於《人民檢察》1995年第6期。
67、《論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現代法學》2000年第6期。
68、《論我國民事審判監督制度的改革》(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現代法學》2004年第2期。
69、《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改革論綱》(與張慧敏、段厚省合作),發表於《人民檢察》2004年第3期。
70、《略論檢察監督權在民事訴訟中的行使》,發表於《人民檢察》2005年第18期。
71、《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若干問題的探討》(與楊劍合作),發表於《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三)保全制度
72、《完善我國財產保全制度的設想》(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3年第5期。
73、《民事訴訟中的行為保全初探》(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四)審判程序
74、《論開庭審理》(與尹小亭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90年第5期。
75、《民事審判制度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傅鬱林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9年第6期。
76、《走出民事再審困境的出路》,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1年11月12日。
77、《論審判獨立的制度保障及其與審判監督的關系》(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78、《論我國民事訴訟一審與上訴審關系之協調與整合》(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法律科學》2002年第6期,收入《公正與效率的法院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79、《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責任訴訟機制研究》(與王鐵玲合作),發表於《金陵法律評論》2004年第2期。
80、《我國民事訴訟主管之概念檢討與理念批判》(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4年第4期。
81、《民事再審程序的價值取向與申請再審程序的完善》,發表於《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82、《論民事再審程序的完善:制度整合與程序剛性》(與楊劍合作),發表於《法律適用》2006年第7期。
(五)證據制度
83、《關於產品責任訴訟中的舉證責任》(與宗琴娟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88年第5期。
84、《民事訴訟舉證責任若干問題的思考》(與尹小亭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1991年第2期。
85、《論民事訴訟中的認證》(與劉敏合作),發表於《證據學論壇》第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86、《關於我國制定統一證據法典的意義和若干設想》(與邵明合作),收入《中國民事證據的立法研究與應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87、《科學裁判與證據》(與劉榮軍合作),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2000年年會論文。
88、《論證據制度中的衡平原則》(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浙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89、《論民事舉證責任分配的價值蘊涵》(與肖建國合作),第三屆全國民事訴訟法學研討會論文,2000年。
90、《證據法若干基本問題的法哲學分析》(與吳澤勇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2年第1期。
91、《對我國舉證時限制度確立的反思》(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證據學論壇》第6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92、《統一證據法的基本架構》,發表於《訴訟法學研究》第6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93、《在經驗與規則之間——論民事證據立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2004年第5期。
94、《經驗與規則之間的民事證據立法》(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法學》2004年第8期。
95、《專家證人若干問題的探討(上、下)——以我國證據立法為背景》(與謝文哲合作),發表於《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1、2期。
(六)執行制度
96、《民事執行制度若干問題的探討》(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5年第1期。
97、《完善代位申請執行制度之兩點建議》(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政治與法律》1998年第5期。
98、《民事執行存在問題的病理探析》(與劉榮軍合作),第二次全國民事訴訟法學研討會論文,1999年。
99、《論執行行為的性質與執行機構的設置》(與趙秀舉合作),發表於《人大法律評論》2000年卷第1輯。
100、《論我國強制執行法的基本構造》(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1年第4期。
(七)非訟程序
101、《論公示催告程序》,發表於《中國法學》1991年第6期。
102、《論訴訟程序和非訟程序的交錯適用:兼析程序法之適用》(與楊燕妮合作),發表於《東吳法學(蘇州大學學報)》2000年特刊。
(八)涉外民事訴訟程序
103、《論涉外民事訴訟中的協議管轄》(與劉永娥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8年第6期。
四、民事糾紛的非訟解決機制
(一)仲裁製度
104、《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的可仲裁性初探》(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法制日報》1992年12月7日。
105、《仲裁范圍初探》(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3年第2期。
106、《勞動爭議仲裁製度的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勞動爭議仲裁立法之完善》(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律科學》1995年第2期。
107、《論人民法院與仲裁機構的新型關系──為《仲裁法》的頒行而作》(與李浩合作),發表於《法學評論》1995年第4期。
108、《當事人意思自治與現代仲裁法》,發表於《法學雜志》1997年第1期。
(二)調解制度
109、《論市場經濟與法院調解制度的完善》(與李浩合作),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110、《德國民事訴訟上的和解制度介評——兼論對改革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啟示》(與熊躍敏合作),發表於《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111、《簡論人民調解協議的性質與效力》(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2003年第2期。
五、WTO與民事訴訟法
112、《WTO協議與中國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與王景琦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1年第1期。
113、《論WTO爭端解決機制與我國的對應之策》(與王景琦合作),發表於《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114、《WTO爭端解決機制與中國對該機制的運用》(與張力合作),發表於《中國改革報》2002年1月14日。
六、比較民事訴訟
115、《英國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新動向》(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116、《兩岸交往中的民事訴訟問題》,收入《海峽兩岸交往中的法律問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
七、破產法
117、《論破產法》(與劉春田、甄占川合作),發表於《訴訟法學論叢》,1985年出版。
118、《論我國制定破產法的客觀必要性》(與劉春田、甄占川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86年第1期。
八、會議報告與書評
(一)會議報告
119、《民事訴訟法立法與實踐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1990年11月在全國訴訟法學術討論會(杭州)上的發言。
120、《關於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補充》,1991年10月在湖南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會上的發言。
121、《中國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1995年8月在亞太法協第十四屆大會上的發言。
(二)書評
122、《充滿時代氣息的民事審判權理論及其架構——評黃松有博士的專著〈中國現代民事審判權論〉》,發表於《法學評論》2004年第3期。
123、《充滿時代氣息的審判權理論與構架——評專著〈中國現代民事審判權論〉》,發表於《人民司法》2004年第7期。
124、《民事訴訟憲法理念開拓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評劉敏著<裁判請求權研究>》,發表於《金陵法律評論》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