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產生的爭議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產生的爭議

發布時間: 2024-07-29 20:26:04

⑴ 如何判斷一個法律關系是否是行政法律關系的標准

如何判斷一個法律關系是否是行政法律關系的標准

1 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調整的結果。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而形成或產生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
2 法律關系都由主體、客體、內容組成,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內容指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3 行政法律關系的認定必須首先是跟行政執法單位產生的法律關系,其次,有內容,且產生了權利義務關系。

判斷一種法律關系是否是行政法律關系的標準是什麼?

看主體啊,主體就是最關鍵的區別,民事法律關系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則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之間不能互為原被告。。

論行政法律關系的判斷標准

(一)行政主體1?行政主體的概念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並能獨立地承擔因此而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組織。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的組織;(2)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3)行政主體是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
2?行政主體的職權與職責(1)行政職權行政職權是國家行政權的轉化形式,是行政主體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資格及其權能。行政職權一般可分為固有職權和授予職權兩大類。前者以行政主體的設立而產生,並隨行政主體的消滅而消滅;後者來自於法律、法規或有權機關的授權行為。
行政職權大致包括如下內容:
①行政立法權。所謂行政立法權,即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政主體有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權力。
②行政決策權。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對其所轄領域和范圍內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項作出決策。
③行政決定權。行政決定權,包括行政主體依法對行政管理中的具體事宜的處理權,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未明確規定的事項的規定權。
④行政命令權。行政命令權,即在國家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主體通過書面的或口頭的行政決定,依法要求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而相對方必須服從的權力。
⑤行政執行權。即行政主體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或者有關上級部門的決定和命令等,在其所轄范圍內具體執行行政事務的權力。
⑥行政處罰權(行政制裁權)。即行政主體對其所轄范圍內的行政相對方違反有關法律規范的行為(包括某些未依法履行義務的行為),依法對其實施處罰等法律制裁的權力。
⑦行政強制執行權。即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當法定義務人或某項具體行政法律關系的義務人不依法履行義務時,行政主體採取法定的強制措施,以促使法定義務人履行法定的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同樣狀態的權力。
⑧行政司法權。即行政主體作為某項糾紛的第三人,對當事人雙方的糾紛進行調解、仲裁、裁決和復議的權力。
行政調解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以國家政策、法律為依據,以自願為原則,通過說服教育的方法,促使雙方當事人友好協商,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爭議的權力。
行政仲裁權,是指行政機關設立的特定行政仲裁機構,依法按照仲裁程序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特定的民事或經濟糾紛作出公斷的權力。
行政裁決權,是指依法由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授權,對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與合同無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權力。行政裁決的對象是特定的民事糾紛,如權屬糾紛、侵權糾紛和損害賠償糾紛等,而不是行政糾紛。行使行政裁決權的主體,只能是行政機關或法定的行政機構。
行政復議權,是指行政機關根據相對方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復核、審查的權力。依據行政復議權,行政復議的對象只能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方之間發生的行政爭議案件。一般情況下,行政復議只能由上一級行政機關行使。
(2)行政職權的優益性行政職權具有優益性的特點,即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時,依法享有一定的行政優先權和行政受益權。行政優先權和行政受益權組合構成行政優益權。行政優益權是國家為確保行政主體有效地行使職權,切實地履行職責,圓滿地實現公共利益的目標,而以法律、法規等形式賦予行政主體享有各種職務上或物質上優益條件的資格。職務上的優益條件屬行政優先權,物質上的優益條件屬行政受益權。
所謂行政優先權,是指國家為保障行政主體有效地行使行政職權而賦予行政主體許多職務上的優先條件,即行政權與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的權利在同一領域或同一范圍內相遇時,行政權具有優先行使和實現的效力。行政優先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先行處置權。
在現代法治國家,依法行政的原則得以廣泛確立,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實施行政行為,都必須遵循法定的程序。
②獲得社會協助權。
行政主體享有獲得社會協助權,即行政主體在從事緊急公務時,有關組織或個人有協助執行或提供方便的強制性義務,違反者將承擔法律責任。
③行政行為的推定有效(公定力)。
為了保障行政秩序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行政法律規范承認行政行為具有公定力。即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只要未被有權機關正式撤銷,即使違法或不當,也被推定為有效。在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只要沒有法律上的特別規定,原則上不停止該行政行為的執行。
行政優先權的成立必須符合下列四個條件:
a?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不適用於個人或其他組織。
b?行政主體必須在行使職權、從事公務時。不適用於行政主體從事其他活動時。
c?必須是為實現行政目的所必需。不是所有的公務活動都可以行使優先權。
d?必須有法律根據。
所謂行政受益權,是指行政主體享受國家所提供的各種物質優益條件。為了保證行政主體有效地行使行政職權,維護行政秩序,國家向行政主體提供各種物質條件,如財政經費、辦公條件、交通工具等。
(3)行政職責①行政職責的定義現代民主政治是以責任為基礎的。作為行政職權的享有者的行政主體,必須按照法律規定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承擔一定的義務,以對賦予其權力的人民和國家負責。
行政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職權,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所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
②行政職責與行政職權的關系行政職責隨行政職權的產生、變更或消滅而變化。任何具有行政職權的行政主體,即享有行政優先權,同時也必須履行行政職責。換言之,行政職權與行政職責是行政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具體體現,二者是辯證統一、密不可分的。
③行政職責的內容第一,依法履行職務、遵守許可權規定。行政主體所享有的職權必須有法律規范的明確規定,行政主體必須按照法定職權,在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履行職務。
第二,符合法定目的。行政主體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並且,都必須符合法定目的,遵循合理、適當的原則,避免不相關因素的干擾。
第三,遵循法定程序。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公開、公正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現代國家中的一切行政活動,除實體上合法、合理外,還必須嚴格遵循法定程序,確保程序上合法、合理。
(4)行政許可權行政許可權是指法律規定的行政主體行使職權所不能逾越的范圍或界限。換言之,行政許可權就是行政職權的限度。行政主體行使職權超越該"限度",便構成行政越權,視為無效。
行政許可權多由法律(尤其是組織法)明文規定。在沒有法律依據時,可以根據行政法原理推定確立。
行政許可權分為縱橫兩大類。
縱向行政許可權是指有隸屬關系的上下級行政主體之間權力行使范圍的劃分。
橫向許可權是指無隸屬關系的行政主體之間權力行使范圍的劃分。這種許可權又可分為區域管轄許可權和公務管轄許可權。
3?行政主體與其他相關概念(1)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行政主體只能是國家行政機關和接受授權的組織。因為,只有行政機關和接受授權的組織才享有國家行政權力,才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獨立承擔因此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國家行政機關,又稱國家行政管理機關,是指國家根據其統治意志設立的,依法享有並運用國家行政權,負責組織、管理、監督和指揮國家行政事務的國家機關。按照這一定義,國家行政機關必定是行政主體,而且是最重要的行政主體。但是,行政機關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行政機關可以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也可以成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可以是行政主體,也可以是行政相對方。
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
(2)行政主體與公務員行政主體與公務員聯系緊密,不可分割,但不能因此將行政主體和公務員等而視之。
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但行政活動是由成千上萬的公務員代錶行政主體具體實施的,行政主體與公務員是一組聯系緊密、不可分割但又性質不同的概念。
4?確立行政主體概念的意義確立行政主體概念的意義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來理解:
(1)是依法行政的需要行政管理部門在實施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組織管理時,有可能損害相對方的合法權益,因此要求行政管理部門必須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行使行政權,而且還要求其必須承擔因其行為所引起的相應法律後果。而承擔法律後果就必須明確主體。如果主體不明確,則必然許可權不清、職責不明,因而也無法承擔責任。所以,依法行政首先要求對復雜多樣的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行政主體資格的確定。
(2)是確定行政行為效力的需要確定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的行為是否是行政行為,是否具有行政行為的效力,標准之一就是確立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是否具備行政主體資格。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行政機關和組織的行為就不是行政行為,不具有行政行為的效力,或者是無效的行政行為。
(3)是確定行政訴訟被告的需要要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司法救濟,必須首先確定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能否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以及對受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的行為提起行政訴訟時應以哪些機關或組織為被告,這就必須確定該行政機關及組織是否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4)是保證行政管理活動連續性、統一性的需要依法行政的原則要求有行政主體存在,由行政主體把眾多的先後不一的公務員的行為統一連續起來,並承擔由各個公務員的行為所引發的法律後果。
(二)行政相對方行政相對方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一方主體。無論是包括行政機關在內的國家機關,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以及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都可以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行政相對方主體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受一定的權利,並承擔一定的義務。但是,行政主體只能是國家行政權的享有者、行使者和為此而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者。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一般情況下不能以行政主體的資格參加行政法律關系。
在傳統的行政法學中,論述的重點是行政主體,而對相對方的權利義務的論述不夠充分,或者是只強調其義務而忽視其能動性的一面。隨著行政法治意識的提高和民主參與意識的不斷加強,相對方的地位和作用日愈受到關注,對行政相對方權利義務的剖析,也成為現代行政法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判斷對錯,錯的請寫出理由: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變化即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

對,法律關系的三個要素,是主體、客體、內容
任何一個方面改變都屬於變更
但是我希望您注意,我國法律上還是有時候會採取狹義的變更的概念,即只有內容變更了,才算變更

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法律規范調整的因行政權力的設定、行使以及對行政權力行使進行監督而形成的,在行政權力主體與其他機關及行政相對人之間構成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對行政關系進行調整的結果,其范圍小於行政關系。
參見《中國大網路全書 法學卷》第588頁。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徵

行政法律關系除具備一般法律關系的共同特徵外,還有如下特徵:一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有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二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當行政相對人不履行行政法規定的義務時,行政機關可以強制其履行;而當行政機關不履行義務時,相對人只能請求其履行或通過國家機關申訴履行或按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三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都是由行政法預先規定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四是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管理職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或是與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管理職能有關。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在我國的行政訴訟關系中,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也不能互為原被告。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無論是行政主體還是行政相對人都要受到一定資格和條件的限制。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對等性」
具體表現為: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不具有的。

行政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的區別

最主要的區別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雙方當事人中有一方是行政單位,而民事法律關系則不然。而且行政法律關系爭議事實肯定是行政單位的行政行為。

論民事法律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區別

主要區別是主體不同,行政法律關系是約束不平等主體間關系,而民事法律關系是約束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系。聯系是訴訟程序基本相同

⑵ 行政法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經過行政法規范所調整,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政關系。
就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關系來說,凡是涉及權利、義務的行政關系,都應當通過法律加以規范,這是行政法的一個基本要求。當然,行政關系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轉化成行政法律關系。在現代行政管理過程中,因行政指導、行政建議、行政咨詢等形成的行政關系,固然產生於行政活動過程中,但由於其不具有權利、義務內容,故不宜上升為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由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等要素構成。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又稱行政法主體,指行政法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的承擔者。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由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構成。行政主體是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並對其後果承擔責任的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行政主體對應的行政相對人可以是我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也可以是在我國境內的外國組織、外國人及無國籍人。
(2)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參加者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范圍十分廣泛,但可概括為如下三種:①物。指一定的物質財富,如土地、房屋、森林、交通工具等。②智力成果。指一定形式的智力成果,如著作、專利、發明等。③行為。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為一定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如納稅、征地、交通肇事、打架斗毆等。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
(3)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行政法上的權利(職權)和義務(職責)。當然,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還包括引起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和事實等,但核心部分是權利(職權)和義務(職責)。
公民在行政法上的主要權利有自由權、平等權、參加國家管理權、了解權、保護隱私權、請求權、建議權、舉報權、控告權、批評權、申訴權等:主要義務則有遵守憲法、法律、法規,服從行政命令,協助行政管理等。 行政法律關系包括行政實體法律關系、行政程序法律關系、行政裁決法律關系、行政復議法律關系和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等,它主要有以下特點:
(1)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行政主體是行政職能的承擔者,這決定了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是指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對等,行政機關具有更多的優越地位。但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行政相對人則具有更多的優越地位,以抗衡和平衡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更多的優越地位。
(3)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由有關法律規范事先加以規定。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主體之間不能相互約定權利(職權)、義務(職責),不能自由選擇權利(職權)、義務(職責),而必須依據法律規范取得權利(職權)並承擔義務(職責);這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可以相互約定權利、義務,協商改變權利、義務,共同選擇權利、義務完全不同。
(4)行政主體實體上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經常具有重合性。行政主體實體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的重合性,通常意味著其權利(職權)或義務(職責)的雙重性。例如,征稅既是稅務機關的權利(職權),也是稅務機關的義務(職責);維護治安既是公安機關的權利(職權),也是公安機關的義務(職責)。在這種情況下,行政主體不能擅自轉讓、放棄其權利(職權),否則就是失職。
(5)行政法律關系引起的爭議,大多由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關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解決。
司法考試中的分值
行政法是許多司法考試的考生最為頭疼的一個科目,每年的分數都在50-60分,有時甚至更多,2008年司法考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在單選題部分考察了12分(第39題到第50題),多選部分考察22分(第80題到第90題),不定項選擇題部分考察6分(第98題到第100題),第四卷的第六題分值為20分,行政法部分合計考察60分,與往年基本持平。
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為了依法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 發揮好地方政府貼近基層的優勢,促進和保障政府管理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激發市場、社會的創造活力,根據2013年7月13日國務院公布的《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50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和2013年11月8日國務院公布的《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國務院對取消和下放的125項行政審批項目涉及的行政法規進行了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對16部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一、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第七條中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機關審核後,報國家稅務局批准」修改為「由縣以上地方稅務機關批准」。二、刪去《外國商會管理暫行規定》第七條。第九條改為第七條,修改為:「成立外國商會,應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以下稱登記管理機關)提出書面申請,依法辦理登記。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本規定第八條規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是否准予登記的決定,准予登記的,簽發登記證書;不予登記的,書面說明理由。外國商會經核准登記並簽發登記證書,即為成立。」第十一條改為第十條,修改為:「外國商會應當於每年1月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上一年度的活動情況報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應當為外國商會設立、開展活動和聯系中國有關主管機關提供咨詢和服務。」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一條,修改為:「外國商會需要修改其章程,更換會長、副會長以及常務幹事或者改變辦公地址時,應當依照本規定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程序辦理變更登記。」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三條,並刪去第一款中的「並報審查機關備案」。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十六條修改為:「外國人在中國境內進行有關水生野生動物科學考察、標本採集、拍攝電影、錄像等活動的,必須經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四、將《食鹽專營辦法》第五條第二款修改為:「食鹽定點生產企業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鹽業主管機構審批。」第六條中的「國務院鹽業主管機構」修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鹽業主管機構」。刪去第十八條第一款中的「國務院鹽業主管機構或者其授權的」。五、將《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廣播電台、電視台變更台名、台標、節目設置范圍或者節目套數的,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但是,縣級、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設立的廣播電台、電視台變更台標的,應當經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第四十五條修改為:「舉辦國際性廣播電視節目交流、交易活動,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並由指定的單位承辦。舉辦國內區域性廣播電視節目交流、交易活動,應當經舉辦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並由指定的單位承辦。」六、刪去《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二款改為第一款,並將其中的「申請設立其他飼料生產企業」修改為「申請設立飼料、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刪去第十六條中的「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七、將《音像製品管理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申請設立音像復制單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並通知申請人。批準的,發給《復制經營許可證》,由申請人持《復制經營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依法領取營業執照;不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八、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修改為:「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提交考古發掘報告後,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為科研標本,並應當於提交發掘報告之日起6個月內將其他出土文物移交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國有的博物館、圖書館或者其他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第三十五條修改為:「為製作出版物、音像製品等拍攝館藏三級文物的,應當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拍攝館藏一級文物和館藏二級文物的,應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第四十條修改為:「設立文物商店,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發給批准文件;決定不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九、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第三十九條中的「經海關總署批准」修改為「經海關批准」。十、刪去《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第七條第二款;第五款改為第四款,並刪去其中的「第四款」。十一、將《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第十五條修改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修改章程,應當依法經國務院民政部門核准後,由國務院著作權管理部門予以公告。」十二、將《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中的「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修改為「企業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審批情況由負責審批的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批准後5日內通報醫療機構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十三、刪去《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第五十一條第二款。十四、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第十三條中的「簽發相應的批准文書」修改為「出具相應的證明文件」。第七十條修改為:「引航員的培訓和任職資格依照本條例有關船員培訓和任職資格的規定執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制訂。」十五、刪去《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第十三條第一款中的「並通過海事管理機構的專項驗收」。第二十四條第二款中的「由國家海事管理機構認定的評估機構」修改為「委託有關技術機構」。刪去第四十七條。十六、將《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六條第五項中的「鐵路主管部門負責危險化學品鐵路運輸的安全管理,負責危險化學品鐵路運輸承運人、托運人的資質審批及其運輸工具的安全管理」修改為「鐵路監管部門負責危險化學品鐵路運輸及其運輸工具的安全管理」。第五十三條第二款中的「應當經國家海事管理機構認定的機構進行評估」修改為「貨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應當委託相關技術機構進行評估」。此外,對相關行政法規的條文順序作了相應調整。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⑶ 論述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的區別

關於法律的適用,有一個優先性,行政法規范的適用優先於民法。

行政仲裁與行政裁決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行使的機構不同。仲裁是仲裁機構根據當事人雙方自願訂立的仲裁條款或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受理並由仲裁庭對雙方當事人的爭議事項進行審理和裁決,而行政裁決則是由國家行政機關根據其行政管理職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
二、受理的根據不同。仲裁機構受理案件是根據當事人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其對案件管轄權的取得完全基於當事人雙方的授權。而行政裁決則是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法規授權,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實施強制管轄。
三、適用的法律不同。仲裁機構處理爭議是根據事實、依據法律規定公平合理地處理糾紛,即在全面、深入、客觀地查清與案件有關的事實的基礎上,根據有關的法律規定確認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法律法規未對有關爭議作明確規定時,可以參照經濟貿易慣例或者行業慣例來確認責任。而行政裁決則只能根據事實,依據法律、法規、行政規章來確認責任。
四、效力不同。仲裁實行一裁終局。裁決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行政裁決作出後,當事人不服可依法申請復議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五、性質不同。仲裁是對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作出裁;行政裁決則是由國家行政管理機關依其行政職權,以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隸屬關系進行的裁決。

行政仲裁與行政裁決的共同點:

一、都是行政機關以第三者的身份居間裁斷。
二、處理對象都是民事爭議。
三、都是行政機關運用行政權力的過程。

⑷ 行政訴訟時對法律法規有歧義的如何處理是不是應該朝有利於「民」方向解釋

自從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以來, 眾多的效力等級各不相同的行政性的法律規范的地位、 作用和效力問題長期困擾著行政審判法官們。 行政性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確界定, 不僅直接影響著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的正確性, 而且關乎法制的統一,還涉及到司法與行政、 司法與立法的關系問題。因此,在行政訴訟中如何審查、 確認行政性法律規范的效力並予以正確適用, 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 行政性的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雙重性, 首先是法院司法審查的對象, 其次才是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 自從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以來, 眾多的效力等級各不相同的行政性的法律規范的地位、 作用和效力問題長期困擾著行政審判法官們。 行政性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確界定, 不僅直接影響著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的正確性, 而且關乎法制的統一,還涉及到司法與行政、 司法與立法的關系問題。因此,在行政訴訟中如何審查、 確認行政性法律規范的效力並予以正確適用, 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 行政性的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雙重性, 首先是法院司法審查的對象, 其次才是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一、 法律規范選擇適用分析行政訴訟是司法制度的一種訴訟,因此, 司法活動的一般原理和規則,同樣適用於行政訴訟。1、司法、 司法權和法律適用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 司法三種並分別由三個機關行使,這是現代國家憲政體制的共性。 在我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行使著國家的司法權, 承擔著司法重任,「解決各種社會關系主體發生的法律爭議, 從而維護社會關系的合法狀態,對法律的適用做出最終確立」。[ 1]司法是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 具體適用法律處理各種案件的專門活動。 是國家為發生糾紛或對抗的當事人所提供的解決沖突的最佳方式, 它消除了私力解決沖突可能付出的巨大代價和不公正, 是國家以公力為後盾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 審理和裁決各種訴訟案件是人民法院的主要功能和任務, 也是行使司法權的形式。 法律適用從本質上說是國家行使避開法權的方式, 法律適用權是司法權的固有組成部分。2、 法律適用的基本要求及規則法律適用的一般過程是確認事實, 確定適用的法律規范、做出適用法律規范的決定。 適用法律的決定只能是書面的而不能是口頭的,必須有裁判文書, 法律適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確、及時、合法。要做到准確適用法律, 必須遵守法律適用的規則。 從我國憲法第五條和立法法第五章第七十八條至八十八條規定的法律 規范的位階制度和適用規則來看,大致是從新從高, 特別規范優於一般規范。這一法律適用規則本身,就說明, 法律的適用主體在處理具體案件時, 就必須要對眾多的相關法律規范的效力進行辨析、判斷、說明( 評判)。無此前提,法律適用規則將無所依託。 法律規范的效力是和法律適用的正確與否緊密關聯的。 不少學者在研究行政主體法律適用時,明確把「 應適用效力層級高的法律規范卻適用了效力層級低的法律規范」 列入法律適用錯誤的一種表現形式[2]。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蔡小雪同志,將行政主體適用法律、 法規錯誤歸納為五種情況:(1)適用法律、法規性質錯誤;(2) 適用法律、法規條文錯誤;(3)適用了沒有效力的法律規范;( 4)未適用應當適用的法條;(5) 沒有適用法條中必須適用的內容[3]。 其對適用了沒有效力的法律規范下的定義是「 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適用的實體法律、法規、 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包括法條)尚未生效,或者已經失效, 或者本身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規范的效力主要體現在其執行力上, 沒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不具有法院執行的效力, 法院有權拒絕適用。實踐中,行政主體適用尚未生效的法律規范, 而被法院認為適用法律錯誤,一般不會產生異議,而適用「 已經生效」和「根本就無法律效力」 的法律規范被法院認定為適用法律錯誤,就會產生較大的歧義。 隨著《行政處罰法》、《立法法》的頒布實施, 行政訴訟中對行政主體適用的法律規范的效力如何審查和判斷, 遇到的問題更加突出。猶如有學者在《行政處罰法》制定後所言:「 當人民法院今後審理不服行政處罰案件時, 其判案依據將會有新的變化,突出表現為:當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設定了無權設定的處罰種類時,該類法規的有關條款, 就不能作為判案依據了。 這使得人民法院對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能否作為判案依據也有了取 舍權。」[4]這種分析是正確的,但是,理論上的認識並不深刻, 認識也並不統一,實踐上更混亂。筆者認為,在《立法法》 實施之後,這種狀況又發生了變化,即法院的這種取捨權又被收回。 當然,行政訴訟中法官對眾多的法律規范的辨析、評判(包括效力) 的權利並不能被駁回。否則,就不存在法律適用, 司法也就不成為司法。3、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是相對於刑事和民 事訴訟而言的。 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存在對適用的法律本身的爭議, 對事實爭議由人民法院適用法律做出裁判即可, 一般是一次性適用法律。但行政審判不同,除一次性適用法律外, 還有二次適用的問題。在訴訟程序方面全由法院一次性適用, 但對作為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依據的法律規范來說, 則是第二次適用[5]。第一適用和和第二次適用的區別在於:( 1)主體不同:第一次是行政主體,第二次則是人民法院。(2) 時間階段不同:第一次是行政行為形成過程中, 發生在行政爭議形成之前;第二次則是在訴訟過程中, 發生在行政爭議形成之後。(3)性質不同: 法院的第二次適用是對行政主體第一次適用法律規范正確與否的驗證 和審查,具有驗證性和審查性。(4)適用的法律規范的「范圍」 從形式上來看不同;行政主體適用的法律規范,除法律、法規、 規章之外,還有非行政法淵性質的規范性文件, 而人民法院適用的法律規范只是法律、法規, 規章規范只能參照適用, 非法淵規范性文件在法院判案依據上沒有法律地位。(5) 行政主體法律規范適用的事實, 與人民法院適用法律規范的事實不一樣。 人民法院基於的事實是行政行為本身全部過程的事實, 范圍要比行政機關適用法律規范所基於的事實寬廣。 從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表現形式來看,其適用的法律規范內容廣泛, 表現形式多樣,數量龐廣,層級分明,效力等級各 不相同。對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特點分析的意義, 就在於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判斷上。 刑事訴訟適的法律規范應由法律確定, 民事訴訟適用的法律規匯聚絕大部分亦由法律確定, 由行政法規確定的較少, 而由地方性法規及規章和非法淵規范性文件確定的更少。 行政訴訟則不然,由於法院行政訴訟是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法, 而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規范,不僅有法律、法規、 規章乃至非法淵的規范性文件[6],實際生活中, 行政法規以下的法律規範文件確立的法律規范, 被行政主體廣為適用; 又由於行政訴訟中法院法律適用有二次性即驗證性和審查性適用的特 點, 使得行政訴訟必然要對行政主體適用的法律規范的效力進行辨析、 判斷。從邏輯上講,很難想像, 一個依據與高位法律規范沖突不一致乃至抵觸的低位法律規范做出的 行政行為是合法的。 4、法律適用的邏輯規則和判案的說理要求法官作為法律的專門家, 其主要職責就是准確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 要做到正確適用法律,就必須十分強調判決書的說理。 判決書中的說理是連接事實與法律規范之間的紐帶, 是法律適用的靈魂。盡管「出於成文法的制度背景, 由於法官不能創造有約束力的先例, 因而其判決通常局限於對可適用法律條款的分析,而不必像英、 美國家的法官一樣注重推理,但是,成文法的演繹推論的方法, 決定了法官的判決及當事人的請求無法通過法律規范而只能藉由判決 書中的理由來闡述。加之成文法產生的歷史悠久,理論基礎深厚, 法律規范體系編排嚴謹,這就更需要藉助法官的判決, 尤其是判決書中的理由,來達到活的、變動不定的社會生活與死的、 呆板固定的法條之間的溝通。」[7]它對於保證司法公正、 使當事人服判息訴、提高法官素質、 便於社會監督等方面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講理透徹的判決,才能經得起社會各界的評判。講理透徹, 對案件所涉及法律規范的效力的辨析、評斷必不可少。

⑸ 試述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特點與構成要素

【答案】:一、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為行政法所調整和規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與義務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
二、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1)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猜輪沖,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行政主體的存在,是發生行政法律關系的先決條件。
(2)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由行政法律規范預先規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能由當事人雙方相互協商約定。當事人既不能自由選擇權利、義務,也不能隨意放棄權利、轉讓義務,只能依據行政法律規范的規定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
(3)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首先,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主體的地位不平等。行政主體一方當事人往往處於支配地位,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職權的行使。其次,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不以雙方主體意見一致為必要條件,行政主體可以單方面地設立或變更行政法律關系。
(4)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穗殲的權利與義務具有統一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總是交叉重疊的,權利與義務很難分開,從這方面看是其職權或權利,從那方面看則是其職責或義務。
(5)行政法律關系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行政爭議實行行政主體先行裁決制度。行政程序不同於司法程序桐咐;解決行政爭議的司法程序也不同於解決民事爭議、刑事案件的司法程序。
三、行政法律關系由三大要素構成: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因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又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行政法主體、行政法律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或行政法制監督主體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構成。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2)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物、行為及精神財富
(3)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即行政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行政相對方的權利義務,以及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被監督的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利義務。

⑹ 怎樣理解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

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平等性,實際上是為了實現雙方在法律上的實質平等而對雙專方權利屬進行的不對等分配,是一種「平等下的不對等」。

行使行政權的行政主體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行政法律關系地位的「不對等性」既不能簡單的解釋為行政主體的命令和行政相對人的服從,也不能簡單的被理解為行政主體一方只行使權利而作為另一方當事人的行政相對人只履行義務這種權利和義務不對應的情況。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七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6)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產生的爭議擴展閱讀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1、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然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

2、具有不對等性。

3、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法定的。

4、所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序上具有特殊性。

⑺ 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

法律主觀:

我國現行法律對行政 訴訟 原告的要求是適格,即構成原告資格的條件是:第一,起訴人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侵害。第二,起訴人與具體行政行為之間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此,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只要具備上述兩種情形中的一種,便可認定其符合行政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即上述兩條件為選擇關系。 行政訴訟中被告的確定規則是: 根據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羨明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做局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律師應當維護當純派讓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三條 律師執業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恪守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 律師執業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律師執業應當接受國家、社會和當事人的監督。 律師依法執業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害律師的合法權益。

熱點內容
醉駕撞死人同車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6 12:28:10 瀏覽:193
和平法治公正 發布:2024-12-26 12:05:35 瀏覽:841
新源公司法人 發布:2024-12-26 12:02:41 瀏覽:561
電子版offer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6 11:56:54 瀏覽:593
有關於經濟法搜題的公眾號 發布:2024-12-26 11:47:20 瀏覽:386
自治區教育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6:02 瀏覽:19
湖南水務行業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3:39 瀏覽:731
公司解僱懷孕員工最新勞動法如何賠償 發布:2024-12-26 11:13:28 瀏覽:376
援額法官 發布:2024-12-26 10:31:27 瀏覽:861
深圳電大經濟法基礎網上形考作業答案 發布:2024-12-26 10:24:09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