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將行政機關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將行政機關

發布時間: 2024-08-12 08:56:57

㈠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11月3日,《法制周報》記者就此采訪了黃捷、王才亮兩位專家。

黃捷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2010年,他帶領「漾翅法律實踐團隊」代理「鳳凰山莊起訴長沙市政府拆遷工程違法」一案勝訴,引起廣泛關注,該案被評為「2010年度湖南省十大法治事件」之一。

王才亮 北京才良律師事務所主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行政法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10月16日全國人大法工委召開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立法評估會,王才亮律師參加了此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活動,並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看點1:土地徵收爭議納入受案范圍

內容: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擴大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由原來的8點擴大至12點。其中包括「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黃捷: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納入受案范圍,這說明立法者注意到了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從而有針對性地將其列入了受案范圍之中,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有利於解決該方面的行政爭議,監督行政機關恪守法律,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

看點2:行政機關不得干預立案

內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看點3:可口頭起訴

內容:「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看點4:應當登記立案

內容:「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王才亮:上述三項內容主要是為了緩解行政訴訟案立案難。只有真正賦予立案環節的公正,才能使行政訴訟制度真正地得到社會認可。為保證立案環節的公正,此次修改從原則要求上、具體程序上等,增加了上述三項內容。

看點5: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王才亮:修訂前的行政訴訟起訴期限只有三個月,當事人很容易因超過起訴期限而失去請求人民法院救濟的權利。而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適當延長了起訴期限,有利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維護合法權益。

看點6: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內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黃捷:新修訂的這一條款,通過督促行政首長直接出庭應訴,來促進行政機關法治意識提高。其一方面可以督促行政首長必須提高法律意識,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促進行政首長擺正自己位置,消除特權思想,與相對人公平爭訟。促進行政機關,尤其是負責人尊重司法,帶頭服從法庭。

看點7:法院可跨區域管轄

內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黃捷:跨區管轄顯然是針對「審理難」這一老問題的。行政審判過去受到地方化的嚴重影響。跨區管轄正是一個能夠克服地方化傾向的有益舉措,是解決「審理難」這一傳統難題的良葯。

看點8:行政機關不執行可拘責任人

內容:「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黃捷:行政訴訟除了立案難、審理難,也表現為即使法院判決原告勝訴,如行政機關不予理睬,往往無可奈何。上述規定對於解決「執行難」非常有意義。雖然限制為「社會影響惡劣」才適用,但威懾力不容小覷。

看點9:復議機關可成共同被告

內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王才亮:行政復議本來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近年來行政復議成為走過場,究其原因之一是法律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使行政復議制度發揮應當有的作用,對原有制度作有針對性的改革勢在必行。

看點10:可請求審查規范性文件

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

王才亮: 2000年實施的《立法法》對於地方政府的立法許可權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實踐中,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習慣於超越職權,頒布實施一些與法不符且損害利益的紅頭文件。上述規定意義十分重大,諸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隨意作出的限購、限牌等限制公民權利的紅頭文件,游離於司法監督之外的狀況將逐步得到改變。

㈡ 從行政訴訟法第三條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談談依法治國的意義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強制性「請」到行政訴訟過程中,搭建了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進行平等交流溝通的法治平台,是一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現,更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第一,依法治國有利於化解行政爭議。法律沒有因為應訴的是國家行政機關就無動於衷,而是旨在確保「告官見官」。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能夠減少層層請示匯報,提高訴訟效率,提高審判效率,真正從實質上化解行政爭議。這一制度有利於維護行政訴訟原告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來幫助群眾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
第二,依法治國有助於維護司法權威,弘揚司法公正。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體現出了訴訟雙方在法律面前的平等。這有助於推動行政訴訟審判的全面公開化和規范化,促進行政權和司法權的良性互動,優化司法環境,從源頭減少矛盾糾紛。更將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心,對政府的信任,最終促進司法公正,弘揚法治精神。
第三,依法治國有助於提高行政效能。《行政訴訟法》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據,通過依法約束行政機關的行為,依法治國的推進可以充分發揮法律效應,以法律為准繩打擊政府機關的不良行為。所以,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妥善處理各種矛盾爭議的能力必將得到進一步的錘煉和提升。這必將有助於各級人民政府進一步形成為民、務實的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機關負責人的法治思想,打造責任政府、陽光政府、服務型政府,密切干群關系,更好地促進解決矛盾糾紛。
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國的今天,各級行政機關負責人都應該切實轉變觀念,要樹立「出庭就是責任、應訴就是公務」的法治觀念,及時地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改善,讓人民群眾更多的享受到法律帶來的紅利。

點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的正式入律,意味著這一制度已經被納入到國家基本法律——《行政訴訟法》的調整范疇,並設置於法律文本的總則部分,成為了最基本的訴訟制度之一。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是各級行政機關及其負責人應當承擔和履行的法律義務,具有一定程度的強制性,意義深遠。

㈢ 新的行政訴訟法第64條

2014年11月1日,十復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新法於2015年5月1日施行。
第六十四條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經審查認為本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向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

㈣ 2019年行政訴訟法的修改亮點與不足

編者按: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目前的《行政訴訟法》逐漸開始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和缺陷,盡管我國目前《行政訴訟法》的相關思想和理念還在,不過其中很多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社會政治發展的需求,因此應該對其進行有效的完善和修改。本文從行政訴訟法所作出的修改亮點與缺陷兩個方面進行了闡釋。

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表決的方式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相關提案,這也是行政訴訟法實施多年來首次的修改,可以說意義非常重大。其不僅能夠對當前的百姓同公僕之間的關系進行改變,同時從另外一方面也有助於國家機構機制的重建,進而也表明了我國國家治理模式的變化。

一、行政訴訟法的不足與完善

(一)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受案范圍的規定存在的問題。

具體來看,當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利用列舉的方法來明確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不科學。雖然法律可以羅列無數能夠進行受理的法律案件,但是其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紕漏,所以該手段對於受理案件的范圍而言,非常的明確;其次一些基本權利無法被行政訴訟進行有效的保障。當前的受案范圍中,其並沒有把憲法同行政訴訟法所必須保障的權利進行有效的融合,因此進而使得權利保護不力的情形。這對於司法機關而言,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在受理案件中會不斷的額外增設法律障礙,同時也讓行政機關找到了逃避司法監督的環境和方法。因為《行政訴訟法》在受案范圍的規定方面存在著相關的缺陷和不足,所以迫切需要進行修改和健全。

2.修改了受案范圍,將受案范圍擴大。

這次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以及攤派費用的等其他相關的行政行為歸入了受案范圍。另外擴大受案范圍是總體發展趨勢,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巨大進步。其中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進而確保了普通大眾的切身權益。

(二)行政訴訟法的管轄制度

1.行政訴訟法管轄的現行規定和存在的問題

在《行政訴訟法》中,其涵蓋的管轄制度囊括了非常多的類別,譬如地域管轄以及其他相關的管轄類別,具體來分析,大致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當事人在進行訴訟過程中,以及法院行使審判權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同時這些問題很難被解決;其次是較多的延續使用了《民事訴訟法》中有關管轄的具體內容。在行政訴訟制度剛剛建立的時候,這一規定不僅順應了當時的發展潮流而且發揮了當時應有的作用,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它開始逐漸顯露出與現實的不符合性和不適應性。因此管轄制度必須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入手,全面的考量;再其次司法地方化現象逐漸偏激化。眾所周知,因為管轄原則其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為法院嚴明的審判做保障,其僅僅只是實現官員相互之間的勾結而確立的。最嚴重的是出現了司法地方化,因為行政機關的審判受到了地方政府、人大、黨委的非法干預和其他阻礙,這不單單在很大程度上會干擾到行政案件的審判公正性,同時其他相關的群體的合法利益也會受到巨大的損失。所以這對我國行政訴訟管轄的規定進行改革和完善是相當有必要的。

2.建議完善行政訴訟管轄制度的基本內容

首先能夠進行跨區域管轄。在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之後,高級人民法院就能夠按照審判工作過程的具體情況,來明確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的行政案件。行政審判所面臨的難題就是關於行政的干預。由於一些基層法院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受到了地方和行政機關的制約,所以導致了一些案子判不好和判不來。本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可以說,極大的降低了法院的地方化缺陷對於公正審理的負面干擾;其次行政機關不能越權,影響或者干擾到法院立案以及其他方面的類似條款。盡管這沒有較強的限制性,不過這在某種程度也表現了在新修訂的行政訴訟中,對於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吶喊。如果想要該條款成為現實的話,那麼必須著手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以期能夠更好的將權利落實。

(三)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規定

1.現行的起訴期限規定存在的弊端和不利

一般來說,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機制具有下面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是對於行政效率的需求進行了不必要的考量,同時時間非常簡短;其次規則內容含糊不清,在《行政訴訟法》中,有關起訴期限的條款的規定非常少,因此其並沒有充分的考量到其他一些繁雜和難以解決的問題,譬如在不了解的情形下,必須明確多長的時間,確定何種起訴期限最為合適等等其他類似的問題;再其次是法律規則相互之間的內容存在矛盾,具體來說,涵蓋了起算點沖突,不同的期限規則所表現的期限含義,以及提起行政訴訟的期限出現內在矛盾等內容;最後法律基本機制的不完善,譬如在行政訴訟法中,並沒有具體的明確行政訴訟時效的中斷等其他一些相關情況。

2.完善行政訴訟期限的建議

通常情況下,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起訴期限應當延長到六個月。並且直接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修改和完善之後的行政訴訟法,其不但加長了公民以及其他相關群體的作為原告的起訴期限,從之前的三個月加長到了六個月,另外對於這些情形,也進行了非常具體的規定,其能夠在很大程度為原告進行提起訴訟,爭取了時間;其次能夠通過口頭的形式進行起訴。同時在具體的起訴過程中,必須向法院遞交起訴狀,如果在撰寫起訴狀存在阻礙的話,那麼才能夠進行口頭起訴。這一規定不僅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也豐富了起訴方式的多樣化。比如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比較希望採用口頭方式起訴。該手段在具體的 實踐 過程中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採取口頭還是書面的形式,起訴都應該滿足相關的法定條件,譬如存在法定的事實等相關內容;最後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於一些滿足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案件,必須進行登記立案。如果很難及時進行審判的,必須接收起訴狀,同時進行書面的證明,七日之內決定應不應該立案。通過這樣的手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對於原告起訴的阻礙的期限。之前立案絕大多數都是進行實體審查,不過之後法院在進行立案過程中,更多的是考量原告的起訴有沒有滿足形式要件要求,以此作為依據。新修改的內容同時也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不清楚的地方進行解釋明白,再給予相應的指導。雖然這會給法院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這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權益保障。

二、行政訴訟法修改的其他亮點

(一)行政首長應當出庭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員應該出庭進行應訴。假如無法進行出庭,那麼應該安排行政機關其他想關聯的工作人員進行應訴。行政訴訟法修改之後,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應訴的情形,進行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看出法律在保障老百姓的權利。盡管不管行政機關安排誰去法院進行應訴,這不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不過利用這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模式,不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降低官民沖突的發生幾率,同時還能夠加快案件的處理速度和效果。

(二)對於不執行的,可拘留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一般對於一些行政機關拒絕執行裁定等具體判決的情況,法律還額外添加了這樣一條規定,對於一些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行政負責以及相關聯人員,可以對其進行拘留。應該可以說,該項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執行效果,盡管存在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不過其拘留對於某些人員而言,可以產生非常大的威懾力。

(三)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通常情況下,對於歷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之前的行政行為的,這在某種程度表明,進行之前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以及復議機關屬於共同被告;對於復議機關更改之前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屬於被告。不過在具體的實際生活中,復議機關為了逃避這種情況,出現了較多的維持之前行政行為的情況,這就使得行政復議機制沒有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這一修改不僅有利於改變行政機關公信力的下降幅度,也有利於讓行政權力逐漸明朗化,實現官民一家親。

(四)明確提出了要解決行政爭議這個問題

目前隨著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其中在立法目標中額外添加了處理修改行政爭議的內容。一般情況下,行政訴訟存在以下幾種作用:譬如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處理行政爭議等相關的內容。之前人們只不過都是注重了行政訴訟的監督以及救濟作用,卻忽略其處理糾紛的作用。因此將處理爭議納入到行政訴訟目標,這是對行政訴訟特點以及作用進行科學認知的效果,同時也為擴寬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行政訴訟法所作出的修改亮點與缺陷兩個方面進行重點的介紹。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最終實現行政糾紛解決從信訪機制向司法程序機制的戰略性轉移,是我國依法治國道路上必須要邁過的一道坎。只有這樣才能在法治化進程中書寫新的篇章。

㈤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的內容有哪些

內容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起訴期限的新規定:起訴期限從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一年。明確了行政受案范圍邊界,新規定了不產生外部效力的行為,協助執行行為,內部層級監督行為等五種不可訴的行為。對級別管轄、集中管轄、交叉管轄、特殊情況下的管轄等作出了更詳盡的規定。
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三條,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㈥ 《行政訴訟法》在哪些方面進行了修改意義何在

2017年全國人大作出修改,第二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人民檢專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屬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增加該條款的意義:在於進一步堅強對監管機關的法律追究力度,有利於社會發展,極大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㈦ 新《行政訴訟法》對行政機關進行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要求如下:
1、抽象行為納入司法審查范圍
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五十三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第六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經審查認為本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向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

2、行政機關首長出庭應訴制度
第三條第三款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本條規定主要注意對聘請律師數量的影響,因為本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這意味著:負責人出庭的,可以委託最多兩名律師,不出庭的最多隻能是一名,因為必須要有一名工作人員出庭,不允許單位不派人,只找兩名律師。

3、行政處罰涉及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第六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七十條規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六)明顯不當的。」第七十七條:「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者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損原告的權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

4、關於調查取證的要求
第三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5、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可能面臨追責
第五十九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協助調查決定、協助執行通知書,無故推拖、拒絕或者妨礙調查、執行的;(二)偽造、隱藏、毀滅證據或者提供虛假證明材料,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三)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四)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五)以欺騙、脅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訴的;(六)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或者以哄鬧、沖擊法庭等方法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七)對人民法院審判人員或者其他工作人員、訴訟參與人、協助調查和執行的人員恐嚇、侮辱、誹謗、誣陷、毆打、圍攻或者打擊報復的。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規定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㈧ 行政訴訟法在受案范圍上作了哪些修改,這些修改體現了怎樣的法治精神

行政訴訟法修改
1、受案范圍擴大

【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2、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修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3、可口頭起訴

【修改】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4、應當登記立案

【修改】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5、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修改】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6、行政首長出庭

【修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7、可跨區域管轄

【修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8、不執行判決裁定可拘留直接責任人

【修改】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9、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修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10、明確提出要解決行政爭議

【修改】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熱點內容
法治精神與創新 發布:2024-12-26 00:11:43 瀏覽:973
財務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4-12-26 00:07:12 瀏覽:60
管理者道德的重要性 發布:2024-12-25 23:45:51 瀏覽:267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復試分數線 發布:2024-12-25 23:41:05 瀏覽:700
屬於衛生行政法規的是 發布:2024-12-25 23:35:18 瀏覽:589
就業勞動法特徵 發布:2024-12-25 23:27:55 瀏覽:619
職工教育經費勞動法 發布:2024-12-25 23:15:21 瀏覽:87
天朝魔法學院 發布:2024-12-25 22:45:44 瀏覽:10
安博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2-25 22:45:42 瀏覽:122
寧強巴山法院 發布:2024-12-25 22:33:48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