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排除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排除

發布時間: 2024-08-16 02:00:53

⑴ 民事訴訟排除合理懷疑的標准

一、問題的提出

2002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3條第1款確立「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之後,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准逐漸擺脫了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束縛,建立了自己獨立的體系。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108條第1款則對這一標准作了更准確的表述,即「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該條第3款又規定:「法律對於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109條則專門針對某些案件規定了更嚴格的「排除合理懷疑」之證明標准,即「當事人對欺詐、脅迫、惡意串通事實的證明,以及對口頭遺囑或者贈與事實的證明,人民法院確信該待證事實存在的可能性能夠排除合理懷疑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顯然,《民訴法解釋》試圖在民事訴訟中確立層次化的不同證明標准。

關於民事訴訟中證明標準的層次化問題,域外法學界已經進行了較多探討,並且已經在司法實踐中進行了適用。比如兩大法系均在堅持原則性證明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待證事實的類型和特點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證明標准,英國有所謂的「靈活性的證明標准」;美國則存在「清晰和有說服力的證明標准」;大陸法系的瑞典根據待證事實的性質不同,設計了不同等級的證明標准;德國民法上也存在高於或者低於原則性標準的法條或者事項,體現了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彈性和適應性。①但應當注意的是,域外民事訴訟中所探討或適用的層次化證明標准,實質上均是強調不同情況下待證事實之證明及法官形成心證的蓋然性程度的差異,決非適用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然而,我國《民訴法解釋》第109條卻試圖在民事訴訟證明標准體系構建之中直接引入了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這一做法既忽視了域外國家證明標准層次化存在的環境以及正確的適用規則,也與我國實際情況不符,且不利於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的科學發展。

二、「排除合理懷疑」標准混淆了與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區別

證明標準的層次化在英美法系中發展得較為成熟與完善,特別是在英國的判例中,曾出現過民事案件中某些事實適用「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準的情況;在美國規定適用特殊證明標準的待證事項中,亦包含了欺詐、口頭遺囑等事項。表面上看,這似乎為我國《民訴法解釋》第109條確立「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准提供了參考依據,但該條款之規定實則誤解了英美法系的證明標准理論及實務操作,模糊了英美法系適用上述規則的語言環境及司法背景,亦沒有區分上述待證事項與我國規定的待證事項的區別。在涉及證明標準的比較法研究中,各種證明標准模式賴以依存的制度背景和法律思維方式大多被忽略了。

⑵ 排除妨害需要什麼證據

排除妨害需要的證據有被妨害的標的物他仍然是存在的,並且是被他的所有人所佔有的。並且妨害人他佔有權利人行使權力,這種行為是沒有斷續一直在進行的,而且這個妨害一定要是不正當的,那收集好這些證據,就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上訴了。

一、排除妨害需要什麼證據?

1、被妨害的標的物仍然存在並由所有人佔有;

2、妨害人以佔有以外的方法妨害權利人行使權利且這種行為是持續進行的;

3、妨害必須是不正當的。

而且妨礙的行為必須是一種現實的妨害,而不是一種將來發生的危險。消除危險是指物權人對有可能造成自己之物損害的設施的物權人請求其消除自己的危險。消除危險請求權與排除妨害請求權之間,既有關聯性又有區別,從關聯性的角度講,消除危險是從排除妨害中派生出來的,二者都是因為相對人妨害物權的行為導致的。主要差異在於,排除妨害要求相對人積極地採取措施排除現實已經發生了的妨害;消除危險要求相對人積極地採取措施(作為)或者停止(不作為)某種行為以消除將來必然發生的妨害或損害。

排除妨害請求的目的是消除對物權的障礙或侵害,使物權恢復圓滿狀態。危險是指相對人對已知物將來必然造成妨害或損害的行為或者設施狀態。危險是可以合理預見而不是主觀臆測的。

遭受的危險或正被妨害特定的物依然存在,是權利人對現時妨害人行使請求權的前提。就是說這種妨害或危險應當是持續存在的。在審判實踐中,權利人請求消除危險或排除妨害,不需要證明相對人具有過錯,只需要證明其享有物權的特定的物被他人妨害或遭受危險即可。因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險的費用由形成危險或妨害的相對人承擔。本條不受民事訴訟時效的限制。

二、排除妨害構成要件有哪些?

1、存在妨礙他人民事權益的狀態

排除妨礙的主要構成要件是存在妨礙他人行使民事權利或者享有民事權益的狀態。與停止侵害的主要構成要件不同之處在於:一為動態,一為靜態。

妨礙狀態多為行為造成的,例如,堆放物品影響通行;違章建築物妨礙相鄰一方通風、採光;在他人建築物上設置廣告;將有害液體泄露在他人使用的土地上等。妨礙狀態也有自然原因形成的,例如樹根蔓延至相鄰一方的土地。

2、妨礙狀態具有不正當性

妨礙狀態具有不正當性是指沒有法律根據,沒有合同約定,缺乏合理性。有些妨礙同時造成他人財產的損失,例如,在施工過程中,塔吊因超負載掉下,破壞了他人的房屋,並阻塞了通道(排除妨礙是獨立的責任方式,不直接涉及因妨礙同時造成的賠償損失責任);有些妨礙是給他人造成不便。認定妨礙狀態主要是看妨礙是否超過了合理的限度,輕微的妨礙是社會生活中難免的,不承擔排除妨礙責任。妨礙狀態是否超過了合理的限度,應當結合當時當地人們一般的觀念判斷。

之所以要請求法院排除妨害主要是要讓物權恢復到之前的圓滿狀態。而不能夠讓一些非法當事人來對物權進行侵害或者是阻礙。但這里的危險它是指可以客觀預測的,他不是當事人主觀上的猜測的,而且如果是受到了妨害,那這個妨害一定是不正當的妨害才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它問題請咨詢專業律師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第六十七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⑶ 民事訴訟法關於舉證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在一個民事訴訟案件中誰發起了這個訴訟案件,誰就必須要對這個案件進行舉證,如果是原告進行了舉證之後,被告是可以提出反訴,或者是對對方的證據提出質證的,然後雙方都必須要在合理的期限之內,准備好相關的證據遵照合法,及時的原則來完成舉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提供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
第二條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第三條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當事人明確承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四條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其仍然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事實的承認。
第五條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
當事人在場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明確否認的,不視為自認。
第六條一般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的自認,對作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效力。
必要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自認而其他共同訴訟人予以否認的,不發生自認的效力。其他共同訴訟人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仍然不明確表示意見的,視為全體共同訴訟人的自認。
第七條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條件予以承認的,由人民法院綜合案件情況決定是否構成自認。
第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事實,不適用有關自認的規定。
自認的事實與已經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銷自認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一)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的;
(二)自認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給出的。
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撤銷自認的,應當作出口頭或者書面裁定。
第十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
(一)自然規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眾所周知的事實;
(三)根據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
(七)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第二項至第五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第六項、第七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十一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應當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證據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經人民法院核對無異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
第十二條以動產作為證據的,應當將原物提交人民法院。原物不宜搬移或者不宜保存的,當事人可以提供復製品、影像資料或者其他替代品。
人民法院在收到當事人提交的動產或者替代品後,應當及時通知雙方當事人到人民法院或者保存現場查驗。
第十三條當事人以不動產作為證據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該不動產的影像資料。
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應當通知雙方當事人到場進行查驗。
第十四條電子數據包括下列信息、電子文件:
(一)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息;
(二)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四)文檔、圖片、音頻、視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
(五)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
第十五條當事人以視聽資料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存儲該視聽資料的原始載體。
當事人以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原件。電子數據的製作者製作的與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來源於電子數據的列印件或其他可以顯示、識別的輸出介質,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
第十六條當事人提供的公文書證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涉及身份關系的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是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形成的,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
第十七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或者外文說明資料,應當附有中文譯本。
第十八條雙方當事人無爭議的事實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當事人提供有關證據。
第十九條當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證據材料逐一分類編號,對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作簡要說明,簽名蓋章,註明提交日期,並依照對方當事人人數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註明證據的名稱、份數和頁數以及收到的時間,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所以如果是要提出民事訴訟,那麼當事人除了准備好相關的訴訟事實之外,就是必須要准備好相關的訴訟證據,這個證據是能夠為自己的民事訴訟請求提供支撐,然後當他發出了民事訴訟的舉證之後,由被告對當事人的訴訟證據提出反訴,或者是直接對對方的相關證據進行質疑。

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19修正)

一、當事人舉證第一條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提供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第二條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第三條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當事人明確承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適用前款規定。第四條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其仍然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事實的承認。第五條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

當事人在場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明確否認的,不視為自認。第六條普通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的自認,對作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效力。

必要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自認而其他共同訴訟人予以否認的,不發生自認的效力。其他共同訴訟人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仍然不明確表示意見的,視為全體共同訴訟人的自認。第七條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條件予以承認的,由人民法院綜合案件情況決定是否構成自認。第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事實,不適用有關自認的規定。

自認的事實與已經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銷自認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一)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的;

(二)自認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的。

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撤銷自認的,應當作出口頭或者書面裁定。第十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

(一)自然規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眾所周知的事實;

(三)根據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

(七)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第二項至第五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第六項、第七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一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應當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證據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經人民法院核對無異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第十二條以動產作為證據的,應當將原物提交人民法院。原物不宜搬移或者不宜保存的,當事人可以提供復製品、影像資料或者其他替代品。

人民法院在收到當事人提交的動產或者替代品後,應當及時通知雙方當事人到人民法院或者保存現場查驗。第十三條當事人以不動產作為證據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該不動產的影像資料。

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應當通知雙方當事人到場進行查驗。第十四條電子數據包括下列信息、電子文件:

(一)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息;

(二)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四)文檔、圖片、音頻、視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

(五)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第十五條當事人以視聽資料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存儲該視聽資料的原始載體。

當事人以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原件。電子數據的製作者製作的與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來源於電子數據的列印件或其他可以顯示、識別的輸出介質,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第十六條當事人提供的公文書證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涉及身份關系的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是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形成的,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

⑸ 民事訴訟法關於錄音證據的規定

法律分析: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音取得的資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以違法證據排除規則排除使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條 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

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第七十一條 人民法院對視聽資料,應當辨別真偽,並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熱點內容
掛靠不給注冊章有法律責任么 發布:2024-12-26 01:10:09 瀏覽:573
司法姜明 發布:2024-12-26 01:09:24 瀏覽:81
勞動法是否規定要加押金 發布:2024-12-26 00:46:50 瀏覽:780
法治精神與創新 發布:2024-12-26 00:11:43 瀏覽:973
財務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4-12-26 00:07:12 瀏覽:60
管理者道德的重要性 發布:2024-12-25 23:45:51 瀏覽:267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復試分數線 發布:2024-12-25 23:41:05 瀏覽:700
屬於衛生行政法規的是 發布:2024-12-25 23:35:18 瀏覽:589
就業勞動法特徵 發布:2024-12-25 23:27:55 瀏覽:619
職工教育經費勞動法 發布:2024-12-25 23:15:21 瀏覽: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