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

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

發布時間: 2024-10-06 09:17:32

A.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有什麼作用

誠實信復用原則在民制事訴訟中,可以作為彌補民事法律制度的滯後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等弊端。

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使得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中,能主動干預民事活動,調整當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關系符合正義的要求。

另一方面,法院可以根據該原則作出相關司法解釋,以填補法律的漏洞。

(1)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擴展閱讀:

誠實信用原則是做人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合同法第6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民社會必然的道德信條,必然關系著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法律系統對人性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態度。它在當代法律中的作用呈不斷加強的趨勢,成為整個民法領域得「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也因此成為當今世界具有特殊意義的法律問題。

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種民事立法的價值追求,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體具體的權利義務,其性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自然也就會產生模糊性。誠信原則的內涵和外延因此也都不具有確定性。

B. 誠實信用原則與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行使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一、誠實信用原則2012年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簡稱誠信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應當誠實、守信用,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在法律上的誠信來源於日常生活中的誠信,是將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要求,是一般誠信的法律化。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作用是,法官通過對誠實信用原則進行擴張性解釋,並依其處理一些特殊案件,以實現個案處理結果公平,正義之目標,從而對法律進行實質性發展的能動性司法活動。
鑒於在民事訴訟實踐中,普遍地存在著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的情形,惡意訴訟、虛假訴訟、訴訟中的虛假陳述、拖延訴訟、偽造證據等時有發生,因此,在應對社會訴求方面,將誠實信用作為一項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並非僅僅具有法律上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政治層面的意義。因為,整個社會的誠實信用喪失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將誠實信用原則法定化,有助於引導、規范人們的訴訟行為,也有助於提升整個社會的誠信度。人們相信只要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訴訟公正、高效、低成本的價值追求都能夠充分得以實現。
二、誠實信用原則對民事訴訟的積極作用
1.當事人真實陳述的義務。當事人真實陳述的義務略稱為「真實義務」。真實義務通常被認為是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內容。有的大陸法系國家,雖然沒有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般規定,卻有關於真實義務的規定;相反,有的國家雖有誠實信用的一般規定,但卻沒有明確規定真實義務,僅理論上認為這是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發生的一種法定義務。在外國法理上,一般認為,當事人的真實義務僅為主觀性義務(正直義務或真誠義務)或主觀真實義務,即只要當事人根據本意為真實陳述時,就屬於履行了義務。也就是說,即使事後發現和認定當事人的陳述與案件事實不符,也不屬於違反真實義務。要求真實義務為當事人陳述的客觀真實也是無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如果定義為主觀性義務,則真實義務對於發現案件真實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真實義務應當如何界定,在國外依然有較大的爭議。
2.促進訴訟的義務。當事人負有促進訴訟的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要求之一。這一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這一義務具體體現在不得遲延提出攻擊和防禦方法;不得故意申請無理由的迴避(迴避權的濫用);不得故意拆分訴訟標的,以規避相應的訴訟程序(如通過拆分訴訟標的使之適用於小額訴訟,由此獲得小額訴訟程序帶來的利益)等。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按照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法規的不當使用或不適用。例如管轄權的濫用,原告通過編造虛假的管轄原因事實,從而獲得有利於自己的管轄。又如,在票據訴訟中票據持有人向出票人行使權利,但為了讓自己所在地的法院獲得管轄權,特意將同一所在地的背書人作為被告,提起共同訴訟,從而獲得所在地法院的管轄權,但在第一次口頭辯論期日中又故意撤回對背書人的請求。再如,當事人在訴訟即將開始之前,廉價取得幾乎沒有價值的自動債權,然後在訴訟中主張抵銷的情形。另外,外國當事人為了規避訴訟擔保義務而讓所在國當事人代為起訴的情形,也屬於違反誠信原則。

C. 簡述民事訴訟的誠實信用原則

法律主觀:

一、民事訴訟中的誠信原則適用主體包括哪些
我國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主體在學界也是存有爭議的,適用於當事人之間還是適用於當事人與法院之間,抑或適用於更廣泛的主體范圍都有一定的解釋。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主體范圍的最大化不僅僅是對社會訴求的及時回應,而且是一種理性的構建並使之促進我國民事訴訟的完善。
具體說來,我國民事訴訟中不誠信的現象逐漸增多,訴訟參與者濫用訴訟權利,惡意訴訟、虛假訴訟、訴訟中的虛假陳述、拖延訴訟、偽造證據等情形時有發生。及時修改法律,將社會訴求法律化,這既是法律自身的完善也是提高法律公信、擴大群眾基礎的舉措。
從誠實信用原則在民訴法的體系來看,誠實信用原則似乎只是對當事人的要求或者具體說是對當事人處分原則的限制。
新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 民事權利 和訴訟權利。只能說我國立法特別強調誠實信用原則對當事人的適用,但並沒有限制對其他主體的適用,不論從社會訴求還是理性構建的角度看,都有必要把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主體范圍最大化。
二、誠實信用原則
1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誠實,不弄虛作假,不欺詐,進行正當競爭 ;
2 、民事主體應善意行使權利,不以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方式來獲取私利 ;
3 、民事主體應信守諾言,不擅自毀約,嚴格按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履行義務,兼顧各方利益 ;
4 、在當事人約定不明確或者訂約後客觀情形發生重大改變時,應依誠實信用的要求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三、誠信原則在債權法與物權法中的適用
(一)誠信原則在債權法中的適用
誠信原則在債法中的適用具有普遍性,可以說它適用一切債之關系。誠信原則在債法中的適用主要體現在合同法和 侵權責任 法中。
1 、誠信原則與先合同義務。先合同義務,是指要約生效後合同生效前,雙方當事人基於誠信原則而負有的告知、協力、保護等合同附隨義務,違反先合同義務要承擔 締約過失責任 。
2 、誠信原則與後合同義務。後合同義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履行完合同後,仍然要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進而維護給付效果。
3 、誠信原則與情勢變更。情勢變更原則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後,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發生情勢變更,導致合同的基礎動搖或喪失,若繼續保持合同的原有效力將顯失公平,允許一方當事人變更或解除合同。法律之所以規定可以適用這條原則的依據就是誠信原則。情勢變更原則的意義在於重新分配交易雙方在交易中應當獲得的利益和風險,追求公平和公正。
4 、誠信原則與過錯侵權責任。在侵權法領域,最能表現誠信原則的制度莫過於過錯侵權責任了。過錯責任,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並且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范圍的重要依據。
(二)誠信原則在物權法中的適用
1 、誠信原則與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權法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是民商法對所有權保護和交易便捷兩種價值的利益衡量後作出的選擇。善意取得制度與誠信原則密切聯系,因為善意取得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受讓人的善意。
2 、誠信原則與佔有制度。佔有是人對物有實際管領力的事實,佔有的成立條件分為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客觀條件,即佔有人對標的物有事實上的管領力。主觀條件,是指佔有人的內心意思。由於有了內心意思的存在,誠信原則也就是有了其存在的可能性。

D.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誠信原則的基本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主要表現在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上,具體又包括以下方面:
1.當事人的真實陳述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陳述案件事實時應當符合真實案情,不得虛構事實。
2.促進訴訟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要求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不當法益。
4.禁反言,是指一方當事人在訴訟外或訴訟中的言行已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某種合理的期待,當對方按照此期待行動時,一方當事人卻作出與此前自己的言行相反或相矛盾的言行。禁反言論就是對於侵害了對方當事人利益的這種言行,可依據誠信原則對其法律效果予以否定。
5.禁止濫用訴訟權利,要求當事人不得惡意或無根據地行使訴訟權利,防止當事人以此獲得不當法益。
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誠信原則和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E. 試比較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之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一、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從事民事活動的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合同法》上,《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體現在合同的全過程,包括合同成立前、合同履行中、合同履行後三個方面:

1、合同成立前,根據《合同法》第42條、第43條的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沒有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告知義務,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履行中,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60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3、合同履行完畢後,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92條: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二、民事訴訟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在民事訴訟中行使訴訟權利或履行訴訟義務,以及法官在民事訴訟中行使國家審判權進行審判行為時,應當公正、誠實、守信。

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一項私法原則,在民事訴訟法這樣的公法中引入該原則,主要是為了回應現實社會中虛假訴訟、惡意訴訟、拖延訴訟、偽造證據等現象,強調各類訴訟參與人和裁判者在民事訴訟中的行為義務,保障訴訟秩序,提高訴訟效率。 在民事訴訟中,主要表現在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上,具體又包括以下方面:

1.當事人的真實陳述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陳述案件事實時應當符合真實案情,不得虛構事實。

2.促進訴訟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要求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不當法益。

4.禁止反言,是指一方當事人在訴訟外或訴訟中的言行已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某種合理的期待,當對方按照此期待行動時,一方當事人卻作出與此前自己的言行相反或相矛盾的言行。禁反言論就是對於侵害了對方當事人利益的這種言行,可依據誠信原則對其法律效果予以否定。

5.禁止濫用訴訟權利,要求當事人不得惡意或無根據地行使訴訟權利,防止當事人以此獲得不當法益。

除此以外,誠實信用原則對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法官在訴訟中的行為,也有誠實信用之約束。如,證人不作偽證言;鑒定人不得故意出具與事實不符的鑒定意見;翻譯人員不得故意作與訴訟主體的意思不符的翻譯;訴訟代理人不得濫用代理權或超越代理權;等等。另一方面,法官在行使民事審判權的過程中也應當公正、合理。具體來說:法官在運用自由裁量權認定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時,應當本著誠實、善意的理念,不得濫用司法裁量權;在審查證據、認定事實的過程中,應當實事求是、客觀中立,不得對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任意加以取捨和否定;應當切實充分地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益,不得進行突襲裁判。

誠實信用原則與訴訟公正價值一脈相承,是訴訟公正這一基本價值目標的具體化。

F. 誠實信用適用原則

在民事審判中,誠實信用原則,即誠信原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態度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確保各方利益得到尊重。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誠信原則在指導當事人行為和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上起著關鍵作用。


當具體法律規則可能導致不公正裁決時,誠信原則被用來糾正這種偏頗。如果按照一般規定會導致不公正,法官會根據誠信原則作出公正判決,避免具體規則的局限。誠信原則在合同解釋和漏洞填補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法官會依據誠信原則推斷當事人的真實意圖,彌補合同中的不確定性,確保合同公平執行。


此外,法律本身可能存在漏洞,法官會運用誠信原則的精神對法律進行解釋,以填補規范的不足,確保法律適用的精確性和公正性。誠信原則的應用體現了法官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它在維護民法規則的抽象性和具體應用之間尋找平衡,確保法律適用於各種個案,同時保持公正性。


總的來說,誠信原則在民事審判中的適用不僅僅是對當事人行為的約束,也是對法律規范的補充,它通過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彌補了法律概括性與個案差異之間的矛盾,使得審判結果更公正,因此,誠信原則在審判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成為法律實踐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6)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擴展閱讀

誠實信用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是正義理念在民法的具體化,是在遵守交易道德基礎上謀求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與社會的利益平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G. 淺談民事訴訟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在現實生活中,虛假廣告泛濫成災,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絕,暴利現象極為嚴重。“三角債”問題久拖不決,各種民事糾紛逐年遞增。種種現象表明:惡性的經濟現象,不僅嚴重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的經濟秩序,而且阻礙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因此,重視誠實信用原則的社會功能及其實現,對於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促進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誠實信用原則內涵的界定

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法中的“帝王條款”,也是所有法律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的宗旨,是為了維護某一種秩序,這種秩序是建立在一定道德基礎上的。就內涵而言,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進行社會活動時必須具備誠實、善意的內在狀態。就外延而言,誠實信用原則有一定的擴張性,可以補救法律規定的不敷使用。誠信是一個社會道德規范的核心,在一個不講誠信,投機成風的社會里,法律規定的再細致也是徒勞的。這因為法律不可能細致到對現在已經出現,將來可能發生的所有的情況做出規范。所以,誠實信用是一個人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今在西方國家,無論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大家都承認誠實信用原則適用於民事訴訟法領域,誰也不會否定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基本原則之一的存在價值。有些國家已經將對此問題的回答滲入到法律條文中。筆者認為隨著社會觀念不斷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權益保護認識的不斷深入,誠實信用原則因其獨特的道德性和法律性的融合必定能在民事訴訟法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淵源

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但在當時僅有“善意”(bona fide)的概念,並未明確確認誠信原則。一些學者認為,它起源於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所謂“一般惡意抗辯”是指在民事活動中如果因一方的欺詐行為而使另一方受害,對這種欺詐行為任何人都可以提起抗辯。同時依市民法規定,當事人如因錯誤而履行債務時,得提出“不當得利之訴”。中國有學者認為,古代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淵源。在羅馬法上,誠信契約是嚴正契約的對稱。在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承擔契約規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誠實、善意的補充義務。就誠信契約發生的糾紛按誠信訴訟處理,在誠信訴訟中,審判者不受契約的字面含義的約束,可根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對契約進行解釋,並可根據公平原則對當時人的契約進行干預,以消除某些契約的不公正性,按照通常人的標准增減契約義務。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與“誠信契約”都反映了道德與倫理的要求,體現了衡平與公正的精神,因此可以說他們都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最早起源。

三、誠實信用原則運用於民事訴訟的可行性

(1)權利本位思想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的必然產物。

19世紀以前,個人本位思想盛行,但進入19世紀以後,工業發展帶來了社會關系巨大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密切,人們之間的權益沖突和糾紛日益增多,權利本位思想逐漸由個人本位讓位於社會本位。“社會本位這種權利本位思想反對將社會的邏輯元點和價值元點看作是個人,認為社會的基礎和元點其實是團體,個人只是處於社會共同體之中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個人在行使權利之際,應當同時增進社會福祉、鞏固國家安全和維持公共秩序的義務,不得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私力救濟逐漸被文明的公力救濟所代替即國家最終通過民事訴訟來解決糾紛。作為道德要求的誠實信用原則也開始滲透到法律條文中,成為司法原則之一。誠實信用原則為法院依職權干涉當事人實體意義上的訴訟權利提供了條件和依據。

(2)追求訴訟法律基本價值即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的基本要求。

公正和效率是法律追求的基本價值。民事訴訟作為解決糾紛的最終手段必然要求它能夠公正和快速的解決糾紛,使不穩定的社會關系盡快恢復穩定。但實現訴訟的公正和效率並不只靠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它是在法官、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和義務的享有和履行中實現的。盡管“平等武裝”是在當事人之間分配訴訟權利的一個公認的原則,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也是平等的,但是訴訟實踐中存在的種種不平等的因素回滲透到訴訟中來,如果沒有特別有效的制約手段,這些因素會在無形中阻礙訴訟公正。另外,當事人雙方的對抗是民事訴訟最基本的特徵,訴訟中當事人之間形成利害對立的緊張關系,在私利的驅動下,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很可能不擇手段、 鋌 而走險採用諸如偽造證據、濫用訴訟權利或隱瞞案件事實等手段,使法官產生誤解。法官在當事人的“迷霧”下不能查明案件事實,更談不上正確適用法律解決糾紛了。如果民事訴訟中不適用誠實信用原則,放任上述不當行為甚至違法行為,一方面增加法院負擔,另一方面將導致訴訟程序的復雜化和訴訟的延遲,更多的是出現增加訴訟費用支出的情況,這樣不僅損害了他人利益,還浪費了國家的司法資源,這種不誠信最終影響了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

(3)解決民事訴訟實踐中已經暴露的問題的需要。

在民事訴訟實踐中經常出現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甚至法官不誠實信用的行為,但我國並沒有規定相應的處理辦法。例如我國採用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的模式,由於對當事人舉證的時機未作限制,一些當事人即藉助此程序上的空檔。在法官、對方當事人及律師毫無准備的情況下提出始料不及的證據,發起突然襲擊,使得對方當事人不能有效質證。即使是虛假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在此種被動情況下亦無從揭露,這對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造成障礙。這一弊行在遭到立法的規制之前,往往便是由法官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作出不利於提出證據一方的決定:或駁回其訴訟,或拒絕對遲延提供的證據予以審查,或直接認可對怠於披露證據一方不利的事實主張為正當。其後,各國亦在總結上述司法實踐的基礎上,在立法中依據維護誠實信用的理由,針對此類“證據突襲”而設置了證據披露制度。如果發現一方當事人訴訟中出示了偽證或進行虛偽陳述,或者證人提供偽證,法官將對該證據不認可外,亦可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對其所提供的其餘證據的效力等級考慮其不誠實性給予相應降級。在學理上,這被歸納為“非誠信降級規則”。當前立法雖未就此進行確認,但這卻是實踐中通行的作法,亦為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但沒有規定如果證人不出庭將如何處理。導致不誠實信用的行為屢屢出現。

熱點內容
小學數學乘法規律題 發布:2024-10-06 11:16:54 瀏覽:475
民法典中行政 發布:2024-10-06 10:56:49 瀏覽:329
新刑事訴訟法59條 發布:2024-10-06 10:56:07 瀏覽:419
交通法規心得 發布:2024-10-06 09:54:23 瀏覽:28
法治陽光灑 發布:2024-10-06 09:38:25 瀏覽:866
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 發布:2024-10-06 09:17:32 瀏覽:835
弔唁假勞動法 發布:2024-10-06 08:58:18 瀏覽:508
明知自己責任起訴他人的法律後果果 發布:2024-10-06 08:53:13 瀏覽:977
自然人獨資企業的法律責任承擔 發布:2024-10-06 08:36:30 瀏覽:645
合同法和大陸法洗英法法系的異同 發布:2024-10-06 08:04:27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