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強證據規則在行政訴訟法的體現
①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證據
法律主觀:
我們知道在提起行政訴訟的時候,要准備充分的證據來印證自己的觀點,才能快速的結束這個案子。
一、行政訴訟證據的規定
1、強化被告的舉證責任行政訴訟是「民告官」的訴訟,為了保護處於弱者地位的原告,證據規則強化了被告的舉證責任,而不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證據規則。
2、嚴格舉證期限證據規則規定,行政機關的舉證期限為10天,從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計算。被告不僅要在此期間內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而且還要提供其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3、司法認知問題繼民事證據規則確定了司法認知制度之後,在行政訴訟證據規則中對此也進行了明確。規定了無須當事人舉證的五種事實,包括眾所周知的事實、自然規律及定理、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但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不包括自然規律及定理)。
4、關於證人證言的新規定證據規則賦予證人作證的義務,規定凡是知道案件事實的人都有出庭作證的義務,證人出庭作證應出示身份證件。
二、行政訴訟證據種類
1、書證
書證即以文字、符號、圖案等所記載的內容表達的與案件事實有關的人的思維或者行為的書面材料。如行政機關的文件、文書、函件、處理決定等。作為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的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在訴訟中必須提交的書證。
2、物證
物證即以物品、痕跡等客觀物質實體的外形、性狀、質地、規格等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如肇事交通工具、現場留下的物品和痕跡等。
3、視聽資料
視聽資料即以錄音、錄像、掃描等技術手段,將聲音、圖像及數據等轉化為各種記錄載體上的物理信號,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如音像磁帶、計算機數據信息等。
4、證人證言
證人證言即直接或者間接了解案件情況的證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陳述。一般情況下,證人應當出庭陳述證言,但如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經人民法衫扒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精神病人、未成年人作證應與其心理健康程度、心智成熟程度相適應。
5、當事人陳述
當事人陳述即本案當事人在訴訟中就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陳述和承認。
6、鑒定結論
鑒定結論即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鑒定人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就與案件有關的專門問題所作的技術性結論。根據鑒定對象的不同,可分為醫學鑒定、文書鑒定頌斗、技術鑒定、會計鑒定、化學鑒定、物理鑒定等。
7、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勘驗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或者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或者物品進行勘察、檢驗、測量、繪圖、拍照等所作的記錄。
現場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情況及其處理所做的書面記錄。
三、行政訴訟證據交換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野塌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一條對於案情比較復雜或者證據數量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前向對方出示或者交換證據,並將交換證據的情況記錄在卷。
第三十七條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人民法院對於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應當組織當事人在答辯期屆滿後、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第三十八條交換證據的時間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
人民法院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的,交換證據之日舉證期限屆滿。當事人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的,證據交換日相應順延。
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如果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不足,人民法院有權要求補充證據。但在特殊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需要由人民法院收集和調查的證據,主要有兩類:一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提供了證據線索,但無法自行收集而申請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二是當事人應當提供而無法提供原件或者原物的。希望上文的的內容會有所幫助。
法律客觀:
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八條 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②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部份 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期限
(第1---9條)
一、 關於被告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的具體規定
(一)、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了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這是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與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大不相同,行政訴訟法同時規定了被告的舉證期限是10天,即收到起訴狀副本後10天之內,但是,對被告不舉證或無正當理由逾期舉證應承擔什麼具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沒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解釋),進一步規定了被告不舉證或無正當理由逾期舉證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就是: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沒有相應的證據和依據。但對被告申請延期舉證的問題,若干解釋仍沒有具體規定。證據規則進一步規定了這一問題,即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舉證期限內)向法院提出延期舉證的書面申請,經法院准許的,在正當事由消除後10日內提供證據。
(二)、關於被告補充證據的規定
一般情況下,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是基於調查收集的證據而作出的,即先取證,後裁決。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是不允許被告補充提供證據的,但是有些原告、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因各種原因未提出申辨的理由或相關的證據,卻在行政訴訟程序中提出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相關證據,這將使行政機關無以應對。為有助於程序公正的實現,證據規則第2條規定了被告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補充證據。即在特定情況下允許被告在舉證期限後進一步提供證據。適用這一規定,要注意四個適用條件:1、適用的前提必須是原告、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證據。2、是否允許被告補充相應的證據,必須經人民法院准許。3、被告補充的證據必須在第一審程序中提交。4、被告補充的證據必須是與原告、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證據有關的證據。
(三)、對被告收集證據的限制性規定
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在行政訴訟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但在審判實踐中,經常出現被告的代理人在訴訟過程中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的現象。違背了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的原則。因為被告的訴訟代理人是基於被告的委託,代被告進行訴訟活動的人,受委託人的權力不能大於委託人的權力,這是委託代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既然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被告的訴訟代理人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因此,證據規則明確規定了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二、 關於原告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的具體規定
行政訴訟法雖然明確規定了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但是並不排除原告在特定情況下承擔舉證責任的情形。關於原告的舉證責任問題,要明確兩點,一是范圍,二是期限。范圍是:1、證明其符合起訴條件的證據材料。2、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兩個例外情況:一是被告應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二是因被告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作出合理說明的)。3、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事實提供證據。
原告的舉證期限是:在開庭審理前或法院指定的證據交換之日,有正當理由經法院同意延期提供的,最遲在法庭調查中提供。
原告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理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法院不予接納。
三、法院指導當事人舉證的職責
法院向當事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時,應當告知當事人以下舉證事項:1、舉證范圍,2、舉證期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3、有正當事由不能按期舉證的應提出延 期舉證的申請。
第二部份 提供證據的要求
(第10---21條)
一、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鑒定結論、現傷筆錄六種形式的證據的具體規定。
行政訴訟法規定了七種形式的證據,但是,沒有對當事人提供各種證據提出明確的要求,在審判實踐中當事人提供的各種證據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給法官質證和認證帶來困難,為了規范當事人提供證據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審判效率,證據規則對行政訴訟中各種形式的證據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一、書證,1、提供原件。原本、正本、副本均屬原件,提供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2、由有關部門保管的,應註明出處,經該部門核對無誤後蓋章。3、提供報表圖紙、會計賬冊、專業技術資料等書證的,應當附有說明材料。4、被告提供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詢問、陳述、談話類筆錄,應有行政執法人員、被詢問人、陳述人、談話人簽名或蓋章。
二、物證,1、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或者證明該物證的照片、錄像等其他證據。2、原物為數量較多的種類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份。
(三)、視聽資料,1、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件。2、註明製作方法、製作時間、製作人和證明對象等。3、聲音資料應當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
(四)、證人證言,1、寫明證人的基本情況。2、有證人簽名或蓋章。3、註明出具日期。4、附有證明證人身份的文件。
(五)、鑒定結論(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採用的),1、載明委託人和委託鑒定的事項。2、載明向鑒定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3、載明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並有鑒定人的簽名和鑒定部門的蓋章。5、通過分析獲得的鑒定結論,應當說明分析過程。
(六)、現場筆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製作的),1、載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內容。2、有執法人員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不能簽名的,應當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現場的,可由其他人簽名)。
二、當事人提交證據和法院收取證據的手續要求
一、當事人提交證據的手續要求,1、分類編號。2、簡要說明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3、由當事人簽名或蓋章,註明提交日期。
二、法院收取證據的手續要求:出具收據給當事人,收據由經辦人簽名或蓋章。實踐中要注意的是,收據要註明每一份證據的名稱、份數、頁數,註明每一份證據是原件還是復印件。
三、明確規定了證據交換制度
在理解證據交換制度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證據交換制度並不是必經程序,證據規則第21條只是規定對案情比較復雜或者證據數量較多的案件,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2、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應在開庭以前。3、證據交換情況法院應當記錄在卷。
第三部份調取和保全證據
(第22---34條)
一、關於法院調取證據的有關規定
(一)、關於法院調取證據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三點,一是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舉證是核心,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處於輔助地位。二是法院調取證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核實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三是法院不能為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收集的證據(對法院調取證據的限制)。
(二)、法院調取證據的二種情況。一是依取權主動調取,二是根據原告或第三人的申請調取。法院依職權主動調取證據的,要嚴格把握調取證據的范圍,即是證據規則第22條規定的二種情形:一是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二是涉及一些程序性事項的,如法院依取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等事項的。法院根據原告或第三人的申請調取證據的,要注意當事人申請調取證據的條件、范圍、期限、形式、申請書的內容以及對當事人的申請應如何處理。1、條件: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2、范圍:一是由有關部門保管而需由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二是涉密證據。三是當事人因其他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材料。3、期限:舉證期限內。4、形式:書面形式。5、申請書的內容:一是證據持有人的姓名、地址等基本情況。二是擬調取證據的內容。三是申請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案件事實。6、法院對當事人申請的處理:申請符合條件的,及時調取。不符合條件的,要向當事人送達通知書,說明不準許調取的理由。當事人在三日內可以申請復議一次。法院在五日內作出答復。法院經調取未取得證據的,應告知申請人並說明原因。
二、關於證據保全的有關規定
行政訴訟法第36條只規定了在證據可能滅失和證據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證據保全措施。但規定的很原則。證據規則進一步規定了申請證據保全的期限、形式、申請書的內容、擔保以及法院進行證據保全的措施。1、期限:舉證期限內。2、形式:書面形式。3、申請書的內容:一是證據的名稱和地點。二是保全的內容和范圍。三是申請保全的理由。4、擔保: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提供擔保(但不是申請的必要條件)。5、法院採取證據保全的措施:法院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鑒定、勘驗,製作詢問筆錄等九種措施,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到場。
三、對鑒定結論的審查的有關規定
(一)、法院對鑒定結論的審查內容:1、鑒定的內容。2、鑒定時提交的相關材料。3、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鑒定的過程。5、鑒定結論是否明確。6、鑒定人和鑒定部門鑒定資格的說明,鑒定人和鑒定部門有無簽名蓋章。
(二)、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條件:一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對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鑒定結論要求重新鑒定的,要在舉證期限內提出,並有證據或正當理由表明該鑒定結論可能存在錯誤。二是對在行政訴訟程序中,由法院委託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要求重新鑒定的,必須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1、鑒定部門或鑒定人不具有相應的鑒定資格的。2、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3、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4、經過質證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四、關於勘驗的有關規定
勘驗是指法院對與案件事實有關的場所、物品進行現場勘測,以發現、提取、收集和保全證據。(這個問題行政訴訟法和若干解釋均無規定),勘驗的啟動:可以由法院依職權啟動,也可以由當事人申請啟動。勘驗時,法院應提前通知當事人到場,當事人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但要在勘驗筆錄中說明情況。勘驗筆錄的製作應符合以下要求:1、載明勘驗的時間、地點、勘驗人、在場人、勘驗的經過和結果。2、由勘驗人、當事人、在場人簽名。當事人對勘驗結論存在異議的,可以在舉證期限內申請重新勘驗,是否准許由法院決定。
第四部份 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質證)
(第35---52條)
一、質證原則
證據規則第35第明確規定了二點:一是未經庭審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二是當事人在庭前證據交換過程中沒有爭議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在此規定出台以前,若干解釋第97條規定: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法院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已基本上按上述規定來操作。但從若干解釋第97條規定的字義來看,民事訴訟法第66條的規定對行政訴訟而言,是一個選擇性條款。證據規則作了上述規定後,則質證原則在行政訴訟中屬於強制性規定。使在行政訴訟中未經質證的證據不得採納的原則具在更強的法律效力。再一點,根據現在審判方式改革的要求,庭前證據交換程序已成為庭審程序的一部份,因此,證據規則規定:在庭前證據交換中,當事人沒有異議的證據,經法官在庭審中說明後,可直接認證(實踐中要注意兩點,一是開庭審理時無需再重復質證,二是要對當事人作出說明)。
二、對被告不出庭時被告提供的證據的認定
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被告不出庭時法院可以缺席判決,但沒有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認定被告提供的證據。證據規則第36條規定:被告無正當理由不出庭而要缺席判決的,被告提供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證據規則作此規定有二個原因,一是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依據,被告不出庭,其提供的證據無法進行質證,自然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二是體現了保障司法權威的內在要求,行政訴訟的被告是國家行政機關,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的被告不出庭,對司法權威的影響更大,有必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給被告一定壓力,促其依法出庭應訴。
三、關於證人出庭作證的有關規定
(一)、證人資格,只需符合一個條件:能正確表達意志。
(二)、證人原則上要出庭作證,只有在以下情形下,經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1、當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證據交換中對證人證言無異議的。2、證人因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3、證人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無法出庭的。4、證人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無法出庭的。5、證人因其他特殊原因確實無法出庭的。
(三)、對證人出庭的具體要求:一要表明身份。二要誠實作證。三不得旁聽案件審理(組織證人對質時除外)。
(四)、對證人陳述的內容要求:證人應當陳述其親歷的事實。「親歷」不僅限於在案件事實現場耳聞目睹的具體事實,也包括聽別人轉述的事實。也就是說「親歷」不限於直接經歷,也包括間接經歷。(99頁例子)
(五)關於被告執法人員出庭作證的規定
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往往是被告所屬人員,與被告持同一立場,要求其作為原告或第三人的證人出庭作證,則由於證人立場所限,其證言往往對被告有利,而不利於原告或第三人。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許可原告或第三人申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在某些情況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有利於查明一些特定事實。因此,證據規則規定原告或第三人可以就這些事項申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具體包括五種情形:1、對現場筆錄的合法性或者真實性有異議的。2、對扣押財產的品種或者數量有異議的。3、結檢驗的物品取樣或者保管有異議的。4、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身份的合法性有異議的。5、需要出庭作證的其他情形。
四、關於鑒定人和專業人員出庭的有關規定
(一)、關於鑒定人出庭接受詢問的有關規定。鑒定人出庭的基本要求同證人出庭的基本要求相同,當事人要求其出庭接受詢問的,應當出庭。出庭要表明身份,表明與當事人的關系,要如實說明鑒定情況。鑒定人不能出庭的正當事由,參照41條的規定。
(二)、專業人員出庭說明的有關規定。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訴訟涉及的專業性問題越來越多,為了查明事實,公正審判,有必要藉助相關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解決訴訟中的專業性問題。因此,證據規則第48條對專業人員出庭說明作了專門規定,即可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請,也可由法院直接通知專業人員出庭。必要時,法庭可以組織專業人員對質,以確認何種觀點更為可靠。因為同一個問題,在專業領域可能存在不同的見解和認識。
五、沒有關聯性的證據予以排除的規定
證據只要不具有關聯性、合法性、真實性之一,就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如果某個證據明顯與案件沒有關聯性,則繼續質證已無任何益處。為了提高審判效率,證據規則規定沒有關聯性的證據,法庭可以在庭審中徑行排除,但應向當事人說明理由。
第五部份證據的審核認定(認證)
(第53---73條)
一、明確規定了行政訴訟以「法律真實」為證明要求。
審理案件,就是要通過證據來證明已經發生的過去的案件事實,運用證據證明已經發生的過去的案件事實,要證明到什麼程度,或者說達到什麼要求,以往都是講要達到「客觀真實」,但訴訟證明是事後證明,其只能與客觀真實接近,而不可能與客觀真實完全一致。如果以客觀真實為證明要求,有許多案件會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使法院處在兩難選擇中,要麼所有的判決都是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裁判的,要麼拒絕裁判。這兩種情況又都是法律不允許的,證據規則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應當以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這標志著我國行政訴訟以「法律真實」為證明要求在司法解釋上得到正式確立。
二、明確規定了法官認證的基本方式。
證據規則第54條規定了法官認證的基本方式,這一條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認證的主體是法官。
2、認證的對象是證據,法庭需要先認定證據,然後才能認定案件事實。
3、法官認定證據的主觀態度是要全面、客觀、公正。達到上述要求的具體方法是要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進行證據認證。
4、認證方式可以逐一認定和綜合認定。
5、證據的關聯性是認證首先要解決的任務。
三、證據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審查范圍和標准。
關於合法性的審查范圍和標準是:1、證據要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根據行證訴訟法的規定,行證訴訟中的法定證據形式有七種: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只有這七種形式的證據才符合行政訴訟證據法定形式的要求。其他形式一律不能做為證據使用。2、證據的取得程序要符合法律規定。3、是否有影響證據效力的其他情形。(第五部份57-62條所講的非法證據的排除、違反法定程序的證據的排除等,照此規定即可排除)
關於證據真實性的審查范圍和標準是:1、證據形成的原因。2、發現證據時的客觀環境。3、證據是否為原件、原物,復製件與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4、提供證據的人或者證人與當事人是否具有利害關系。5、影響證據真實性的其他原因。
四、最佳證據規則的具體規定
最佳證據規則解決的問題是,在審判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多個證據證明同一待證事實,但證明的結果又不同。比如,原告的親屬講原告沒有橫穿公路,其他證人講原告有橫穿公路,這時候應採用哪一份證據的問題,就涉及最佳證據規則的問題。
五、當事人自認效力和本證證明效力的規定
自認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主張的對自已不利的事實向法庭明確表示認可。
本證是指一方當事人主張某種事實,並提出證明其主張存在的證據,即對其主張起肯定作用的證據。
根據證據規則第65-67條規定,自認的法律後果就是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或者無需其他證據對自認事實加以證明,法院對自認事實可直接加以認定。(除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關於本證的證明效力,如對方當事人明確表示認可的,可以直接加以認定其證明效力。如對方當事人予以否認,但又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進行反駁的,可綜合全案情況認定其證明效力。
六、關於司法認知和推定的規定
證據規則第68條第一款(一)、(二)項規定的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及定理,是可以司法認知的事實,即法官憑借自已的知識可以直接加以認定的事實。證據規則第68條第一款(三)、(四)、(五)項規定的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屬於推定的事實。推定的發生根據是法律規定和經驗法則,推定是一種證明方法。依據法律規定進行的推定為法律推定。依據經驗法則進行的推定為事實推定。
七、合議庭認定證據的方式和糾正當庭認證錯誤的程序規定
認定證據的方式:能當庭認定的,當庭認定。不能當庭認定的,合議庭合議時再認定。
糾錯程序:1、庭審結束前發現錯誤的,當庭重新認定。2、庭審結束後宣判前發現錯誤的,在裁判文書中予以更正並說明理由,也可以再次開庭予以認定。3、有新的證據材料可能推翻已認定的證據的,應當再次開庭予以認定。
第六部份 附則
(第74---80條)
一、規定了對證人、鑒定人的具體保護措施
如法院應當對證人、鑒定人的住址和聯系方式予以保密。證人、鑒定人因出庭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鑒定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二、規定了以前有關證據的司法解釋與證據規則的關系問題和證據規則的時間效力。
證據規則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行政訴訟證據的專門規定,最高院以前有關行政訴訟證據的規定與本證據規則不一致的,自2002年10月1日起不再適用。2002年10月1日起新收的一審、二審、再審案件,均應適用本證據規則。2002年10月1日之前受理,之後尚未審結的一審、二審、再審案件,不適用本證據規則。當事人對本證據規則施行以前已經審結的行政案件不服,以違反本證據規則為由申請再審的,法院不予支持。
③ 行政訴訟補充證據期限
法律規定的期限是要遵循的,如果過了時間,有些案件會選擇放棄審理,有些還可以申請後再審理。但是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還是遵循法律所規定時間。那麼關於行政訴訟補充證據期限是什麼?接下來由為您解答。一、行政訴訟補充證據期限
答辯期10天內提供證據。
行政訴訟法規定,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出答辯狀。
被告在提出答辯狀時一並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實際上是要求被告在庭審前進行「證據開示」。確立證據開示制度的意義在於保證訴訟的公正與效率。
在行政訴訟中辯嘩哪,如果被告只提交答辯狀而不提供證據,或者故意拖延提供證據,就會使原告無暇准備反證,或者無機會辯駁,這對原告顯屬不公。
另外,如果被告在庭審中不斷地提供證據,人民法院需中斷開庭以核實各種突然情況,就會造成訴訟拖延,影響行政審判效率,而且使集中審理難以實現,反過來又影響庭審的質量。
此外,拖延舉證時間,也會給被告事後補充收集證據提供很多機會,不利於監督行政機關遵循「先取證,後裁決」的程序規則。
二、行政訴訟法的管轄內容
級別管轄
級別管轄是指按照法院的組織系統來劃分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行政訴訟法》第13條至第16條對級別管轄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
1.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2.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行政訴訟法》第14條對此作了具體規定:
(1)確認發明專利案件和海關處理案件;
(2)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3)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這里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根據《若干解釋》第8條的規定,有下列幾種情形:1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審理的案件;2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3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4其他重大、復雜案件。
3.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中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地域管轄
地域管轄又稱區域管轄,是指同級法院之間在各自轄區內受理第一審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
1.一般地域管轄
在行政訴訟中按照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劃分案件管轄稱作一般地域管轄,有時也稱普遍地域管轄。《行政訴訟法》第17條規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攜碼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2.特殊地域管轄
行政訴訟的特殊地域管轄,是指法律針對特別案件所列舉規定的特別管轄。《行政訴訟法》規定了兩種具體情形:
(1)《行政訴訟法》第18條規定: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選擇其中之一進行訴訟時,按我國行政訴訟的管轄規定,可以就行政行為造成人身損失和財物損失都在同一法院訴訟,而不是分別提起訴訟。
(2)因不動產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3.共同地域管轄
共同地域管轄是指兩個以上人民法院對同一案件都有管轄權的情況下,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法院起訴。共同地域管轄是由一般地域管轄和特殊地域管轄派生的一種補充管轄方式。
三、行政管轄爭議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蘆哪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這就是為您帶來的行政訴訟補充證據期限的相關內容。在訴訟過程中,證據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只有證據才能客觀的展示受害人的需求。一般證據包括書面材料、證人以及鑒定報告等等。
④ 行政訴訟法證據規則
法律主觀:
行政 訴訟 的 證據 規則主要是指在行政訴令的舉證,作證,取證,質證和認證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規定和原則。由於行政訴訟同民事訴訟和 刑事訴訟 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和特徵,因此,其證據規則除了同其他訴訟證據規則存在共同性之處,更具有自己獨立的,有別於其他訴訟活動的證據規則。 效率還是訴訟效果都比過去要快、要好。該規定還對告知期限、舉證期限、申請期限、對當事人申請調取證基和據申請的答復期限以及逾期的法律後果等作了具體規定,這些規定的落實,無疑能有效防止拖延訴訟現象,促使訴訟主體積極為其訴訟行為,實現舉證、質證和認證的全面快速對接,從而有效提高訴訟效率,實現行政審判的高效率。 (八)開辟行政審判方式改革的空間 行政審判是一項年輕的審判,與之相關的多項制度都有待完善。其中,行政審判方式更是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問題之一。然而,其發展必須有相應的依據,不能憑空隨意而行。《行政訴訟問題規定》是落實《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的產物,它順應了「建立符合行政訴訟特點的舉證、質證、認證規則」的建設性要求,並較好地完成了歷史使命。因此,該規定之中蘊含著改革的精神,內容既側重於審判工作實際,又有必要的前瞻性規定。針對有關證據規定的新內容、新要求,人民法院若要嚴格予以落實,並保證其質量、效率和效果,就必須對行政審判方式中的相關事宜作出相應調整、深化和改革,或予以廢棄,或進行修改,或作以補充,或重新確定。從這種意義上講,《行政證據問題規定》為行政審判方式改革有效進行提供了法律依據,並為其碧鋒埋開辟出一片較大的發展空間。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五條 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悔螞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三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對未採納的證據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說明理由。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⑤ 行政訴訟法2017修訂的內容有哪些
1. 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將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這意味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部分抽象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這一修訂內容的意義在於,進一步保護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訴訟權利,使得他們能夠更加全面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也有助於促進政府依法行政,加強對抽象行政行為的監督。
舉個例子,某個地方政府發布了一項針對某一行業的政策,這個政策可能損害了該行業內一些企業的利益。在過去,這種抽象行政行為是不能被提起訴訟的。但是,根據行政訴訟法的修訂,這些企業可以對這項政策提起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2. 完善了行政訴訟的證據規則,明確了舉證責任和證據審查標准。這有助於保障行政訴訟的公正性和效率性。
這一修訂內容的意義在於,使得行政訴訟的證據規則更加完善和明確,保障了行政訴訟的公正性和效率性。同時,也有助於減少因為證據問題而引起的紛爭和不必要的訴訟成本。
舉個例子,在一起行政訴訟案件中,原告和被告就一份文件的真實性發生了爭議。根據修訂後的證據規則,法院可以更加明確地確定舉證責任和證據審查標准,從而更加公正高效地解決爭議。
總的來說,行政訴訟法的2017修訂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完善了行政訴訟制度,進一步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⑥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證據規則的規定是怎樣的
你好,
2002年6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24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為准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行政審判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章 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期限
第一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和第四十三條的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不能在前款規定的期限內提供證據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書面申請。人民法院准許延期提供的,被告應當在正當事由消除後十日內提供證據。逾期提供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第二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在第一審程序中補充相應的證據。
第三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搜集證據。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
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
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第五條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原告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
第六條 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第七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接納。
第八條 人民法院向當事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或者應訴通知書時,應當告知其舉證范圍、舉證期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並告知因正當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證據時應當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申請。
第九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對當事人無爭議,但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有關證據。
第二章 提供證據的要求
第十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書證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提供書證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屬於書證的原件。提供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
(二)提供由有關部門保管的書證原件的復製件、影印件或者抄錄件的,應當註明出處,經該部門核對無異後加蓋其印章;
(三)提供報表、圖紙、會計帳冊、專業技術資料、科技文獻等書證的,應當附有說明材料;
(四)被告提供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詢問、陳述、談話類筆錄,應當有行政執法人員、被詢問人、陳述人、談話人簽名或者蓋章。
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對書證的製作形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一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物證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或者證明該物證的照片、錄像等其他證據;
(二)原物為數量較多的種類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第十二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件;
(二)註明製作方法、製作時間、製作人和證明對象等;
(三)聲音資料應當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
第十三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人證言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寫明證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住址等基本情況;
(二)有證人的簽名,不能簽名的,應當以蓋章等方式證明;
(三)註明出具日期;
(四)附有居民身份證復印件等證明證人身份的文件。
第十四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六)項的規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採用的鑒定結論,應當載明委託人和委託鑒定的事項、向鑒定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並應有鑒定人的簽名和鑒定部門的蓋章。通過分析獲得的鑒定結論,應當說明分析過程。
第十五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七)項的規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現場筆錄,應當載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內容,並由執法人員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者不能簽名的,應當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現場的,可由其他人簽名。法律、法規和規章對現場筆錄的製作形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六條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證據,應當說明來源,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證據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當事人提供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內形成的證據,應當具有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的證明手續。
第十七條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或者外國語視聽資料的,應當附有由具有翻譯資質的機構翻譯的或者其他翻譯准確的中文譯本,由翻譯機構蓋章或者翻譯人員簽名。
第十八條 證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提供人應當作出明確標注,並向法庭說明,法庭予以審查確認。
第十九條 當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證據材料分類編號,對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作簡要說明,簽名或者蓋章,註明提交日期。
第二十條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註明證據的名稱、份數、頁數、件數、種類等以及收到的時間,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十一條 對於案情比較復雜或者證據數量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前向對方出示或者交換證據,並將交換證據的情況記錄在卷。
第三章 調取和保全證據
第二十二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
(一)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
(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的。
第二十三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但能夠提供確切線索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下列證據材料:
(一)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材料;
(三)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材料。
人民法院不得為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調取證據申請書。
調取證據申請書應當寫明下列內容:
(一)證據持有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住址等基本情況;
(二)擬調取證據的內容;
(三)申請調取證據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案件事實。
第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調取證據的申請,經審查符合調取證據條件的,應當及時決定調取;不符合調取證據條件的,應當向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送達通知書,說明不準許調取的理由。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書之日起三日內向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書面申請復議一次。
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五日內作出答復。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申請,經調取未能取得相應證據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原因。
第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需要調取的證據在異地的,可以書面委託證據所在地人民法院調取。受託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委託書後,按照委託要求及時完成調取證據工作,送交委託人民法院。受託人民法院不能完成委託內容的,應當告知委託的人民法院並說明原因。
第二十七條 當事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以書面形式提出,並說明證據的名稱和地點、保全的內容和范圍、申請保全的理由等事項。
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
法律、司法解釋規定訴前保全證據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第二十八條 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保全證據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復制、鑒定、勘驗、製作詢問筆錄等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保全證據時,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到場。
第二十九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有證據或者有正當理由表明被告據以認定案件事實的鑒定結論可能有錯誤,在舉證期限內書面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三十條 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一)鑒定部門或者鑒定人不具有相應的鑒定資格的;
(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三)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四)經過質證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式解決。
第三十一條 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對委託或者指定的鑒定部門出具的鑒定書,應當審查是否具有下列內容:
(一)鑒定的內容;
(二)鑒定時提交的相關材料;
(三)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
(四)鑒定的過程;
(五)明確的鑒定結論;
(六)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
(七)鑒定人及鑒定部門簽名蓋章。
前款內容欠缺或者鑒定結論不明確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鑒定部門予以說明、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第三十三條 人民法院可以依當事人申請或者依職權勘驗現場。
勘驗現場時,勘驗人必須出示人民法院的證件,並邀請當地基層組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派人參加。當事人或其成年親屬應當到場,拒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但應當在勘驗筆錄中說明情況。
第三十四條 審判人員應當製作勘驗筆錄,記載勘驗的時間、地點、勘驗人、在場人、勘驗的經過和結果,由勘驗人、當事人、在場人簽名。
勘驗現場時繪制的現場圖,應當註明繪制的時間、方位、繪制人姓名和身份等內容。
當事人對勘驗結論有異議的,可以在舉證期限內申請重新勘驗,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章 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
第三十五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經庭審質證。未經庭審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當事人在庭前證據交換過程中沒有爭議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第三十六條 經合法傳喚,因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而需要依法缺席判決的,被告提供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但當事人在庭前交換證據中沒有爭議的證據除外。
第三十七條 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不得在開庭時公開質證。
第三十八條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由申請調取證據的當事人在庭審中出示,並由當事人質證。
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證據,由法庭出示,並可就調取該證據的情況進行說明,聽取當事人意見。
第三十九條 當事人應當圍繞證據的關聯性、合法性和真實性,針對證據有無證明效力以及證明效力大小,進行質證。
經法庭准許,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證據問題相互發問,也可以向證人、鑒定人或者勘驗人發問。
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相互發問,或者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時,發問的內容應當與案件事實有關聯,不得採用引誘、威脅、侮辱等語言或者方式。
第四十條 對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進行質證時,當事人應當出示證據的原件或者原物。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除外:
(一)出示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並經法庭准許可以出示復製件或者復製品;
(二)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可以出示證明復製件、復製品與原件、原物一致的其他證據。
視聽資料應當當庭播放或者顯示,並由當事人進行質證。
第四十一條 凡是知道案件事實的人,都有出庭作證的義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
(一)當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證據交換中對證人證言無異議的;
(二)證人因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
(三)證人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無法出庭的;
(四)證人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無法出庭的;
(五)證人因其他特殊原因確實無法出庭的。
第四十二條 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
根據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就證人能否正確表達意志進行審查或者交由有關部門鑒定。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交由有關部門鑒定。
第四十三條 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人民法院准許證人出庭作證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
當事人在庭審過程中要求證人出庭作證的,法庭可以根據審理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准許以及是否延期審理。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原告或者第三人可以要求相關行政執法人員作為證人出庭作證:
(一)對現場筆錄的合法性或者真實性有異議的;
(二)對扣押財產的品種或者數量有異議的;
(三)對檢驗的物品取樣或者保管有異議的;
(四)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身份的合法性有異議的;
(五)需要出庭作證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條 證人出庭作證時,應當出示證明其身份的證件。法庭應當告知其誠實作證的法律義務和作偽證的法律責任。
出庭作證的證人不得旁聽案件的審理。法庭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但組織證人對質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 證人應當陳述其親歷的具體事實。證人根據其經歷所作的判斷、推測或者評論,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第四十七條 當事人要求鑒定人出庭接受詢問的,鑒定人應當出庭。鑒定人因正當事由不能出庭的,經法庭准許,可以不出庭,由當事人對其書面鑒定結論進行質證。
鑒定人不能出庭的正當事由,參照本規定第四十一條的規定。
對於出庭接受詢問的鑒定人,法庭應當核實其身份、與當事人及案件的關系,並告知鑒定人如實說明鑒定情況的法律義務和故意作虛假說明的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 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的專門性問題,當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請由專業人員出庭進行說明,法庭也可以通知專業人員出庭說明。必要時,法庭可以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對質。
當事人對出庭的專業人員是否具備相應專業知識、學歷、資歷等專業資格等有異議的,可以進行詢問。由法庭決定其是否可以作為專業人員出庭。
專業人員可以對鑒定人進行詢問。
第四十九條 法庭在質證過程中,對與案件沒有關聯的證據材料,應予排除並說明理由。
法庭在質證過程中,准許當事人補充證據的,對補充的證據仍應進行質證。
法庭對經過庭審質證的證據,除確有必要外,一般不再進行質證。
第五十條 在第二審程序中,對當事人依法提供的新的證據,法庭應當進行質證;當事人對第一審認定的證據仍有爭議的,法庭也應當進行質證。
第五十一條 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案件,對當事人依法提供的新的證據,法庭應當進行質證;因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證據不足而提起再審所涉及的主要證據,法庭也應當進行質證。
第五十二條 本規定第五十條和第五十一條中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證據:
(一)在一審程序中應當准予延期提供而未獲准許的證據;
(二)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依法申請調取而未獲准許或者未取得,人民法院在第二審程序中調取的證據;
(三)原告或者第三人提供的在舉證期限屆滿後發現的證據。
第五章證據的審核認定
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應當以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
第五十四條 法庭應當對經過庭審質證的證據和無需質證的證據進行逐一審查和對全部證據綜合審查,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生活經驗,進行全面、客觀和公正地分析判斷,確定證據材料與案件事實之間的證明關系,排除不具有關聯性的證據材料,准確認定案件事實。
第五十五條 法庭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從以下方面審查證據的合法性:
(一)證據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二)證據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的要求;
(三)是否有影響證據效力的其他違法情形。
第五十六條 法庭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從以下方面審查證據的真實性:
(一)證據形成的原因;
(二)發現證據時的客觀環境;
(三)證據是否為原件、原物,復製件、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四)提供證據的人或者證人與當事人是否具有利害關系;
(五)影響證據真實性的其他因素。
第五十七條 下列證據材料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一)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材料;
(二)以偷拍、偷錄、竊聽等手段獲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材料;
(三)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
(四)當事人無正當事由超出舉證期限提供的證據材料;
(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以外或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形成的未辦理法定證明手續的證據材料;
(六)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無其他證據印證,且對方當事人不予認可的證據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
(七)被當事人或者他人進行技術處理而無法辨明真偽的證據材料;
(八)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證人提供的證言;
(九)不具備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其他證據材料。
第五十八條 以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第五十九條 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證據,原告依法應當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訴訟程序中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採納。
第六十條 下列證據不能作為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
(一)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或者在訴訟程序中自行收集的證據;
(二)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非法剝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陳述、申辯或者聽證權利所採用的證據;
(三)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訴訟程序中提供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證據。
第六十一條 復議機關在復議程序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或者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在復議程序中未向復議機關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人民法院認定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
第六十二條 對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採納的鑒定結論,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證據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
(一)鑒定人不具備鑒定資格;
(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
(三)鑒定結論錯誤、不明確或者內容不完整。
第六十三條 證明同一事實的數個證據,其證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認定:
(一)國家機關以及其他職能部門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文書優於其他書證;
(二)鑒定結論、現場筆錄、勘驗筆錄、檔案材料以及經過公證或者登記的書證優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三)原件、原物優於復製件、復製品;
(四)法定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優於其他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
(五)法庭主持勘驗所製作的勘驗筆錄優於其他部門主持勘驗所製作的勘驗筆錄;
(六)原始證據優於傳來證據;
(七)其他證人證言優於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證人提供的對該當事人有利的證言;
(八)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優於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九)數個種類不同、內容一致的證據優於一個孤立的證據。
第六十四條 以有形載體固定或者顯示的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以及其他數據資料,其製作情況和真實性經對方當事人確認,或者以公證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證明的,與原件具有同等的證明效力。
第六十五條 在庭審中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認可的,人民法院可以對該事實予以認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六十六條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人民法院主持調解時當事人為達成調解協議而對案件事實的認可,不得在其後的訴訟中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
第六十七條 在不受外力影響的情況下,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對方當事人明確表示認可的,可以認定該證據的證明效力;對方當事人予以否認,但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進行反駁的,可以綜合全案情況審查認定該證據的證明效力。
第六十八條 下列事實法庭可以直接認定:
(一)眾所周知的事實;
(二)自然規律及定理;
(三)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
(五)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
前款(一)、(三)、(四)、(五)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六十九條 原告確有證據證明被告持有的證據對原告有利,被告無正當事由拒不提供的,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張成立。
第七十條 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書或者仲裁機構裁決文書確認的事實,可以作為定案依據。但是如果發現裁判文書或者裁決文書認定的事實有重大問題的,應當中止訴訟,通過法定程序予以糾正後恢復訴訟。
第七十一條 下列證據不能單獨作為定案依據:
(一)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適應的證言;
(二)與一方當事人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證人所作的對該當事人有利的證言,或者與一方當事人有不利關系的證人所作的對該當事人不利的證言;
(三)應當出庭作證而無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四)難以識別是否經過修改的視聽資料;
(五)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
(六)經一方當事人或者他人改動,對方當事人不予認可的證據材料;
(七)其他不能單獨作為定案依據的證據材料。
第七十二條 庭審中經過質證的證據,能夠當庭認定的,應當當庭認定;不能當庭認定的,應當在合議庭合議時認定。
人民法院應當在裁判文書中闡明證據是否採納的理由。
第七十三條 法庭發現當庭認定的證據有誤,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糾正:
(一)庭審結束前發現錯誤的,應當重新進行認定;
(二)庭審結束後宣判前發現錯誤的,在裁判文書中予以更正並說明理由,也可以再次開庭予以認定;
(三)有新的證據材料可能推翻已認定的證據的,應當再次開庭予以認定。
第六章 附 則
第七十四條 證人、鑒定人及其近親屬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受法律保護。
人民法院應當對證人、鑒定人的住址和聯系方式予以保密。
第七十五條 證人、鑒定人因出庭作證或者接受詢問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鑒定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第七十六條 證人、鑒定人作偽證的,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第七十七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對審判人員或者證人、鑒定人、勘驗人及其近親屬實施威脅、侮辱、毆打、騷擾或者打擊報復等妨礙行政訴訟行為的,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第(三)項、第(五)項或者第(六)項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第七十八條 對應當協助調取證據的單位和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協助義務的,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第(五)項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第七十九條 本院以前有關行政訴訟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第八十條 本規定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2002年10月1日尚未審結的一審、二審和再審行政案件不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施行前已經審結的行政案件,當事人以違反本規定為由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