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98條

刑事訴訟法98條

發布時間: 2024-10-20 11:29:09

⑴ 詢問未成年人證人或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時,應該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還是可以通知

《刑事訴訟法》第98條第二款規定:「詢問不滿十八歲的證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筆者註:也是法定監護人)到場。」對於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則沒有進行規定,且其規定是「可以」。但《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6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通知監護人到場。」《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修改和增加了對刑事訴訟法關於未成年人的詢問主體和程序問題,且其規定是「應當」。從法理上看,《刑事訴訟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均是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處於同一效力階位的法律,根據「對於同一效力階位的法律、法條發生競合、沖突時,特別法優先於一般法適用」的法理原則,對於詢問、訊問未成年人應否通知監護人到場,毫無疑問應當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應當通知監護人到場。

⑵ 請問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八條講的什麼內容

不是第98條,而是根據第14條第三款行駛控告權利。

⑶ 刑事訴訟法第98條第2款規定,詢問不滿18歲證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表人到場。但未成年保護法第56

我覺得答案是「應當」。
我認為兩部法律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頒布的法律文件,版從法律效力上而權言不適用「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原則。
對於位階相同的兩部法律中矛盾的條款,可以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
現行的《刑事訴訟法》是79年頒布,96年修正的。
而《未成年人保護法》是07年頒布的。
因此優先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而不是《刑事訴訟法》。(法律依據:《立法法》83條)
我覺得用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解釋有些勉強:
因為《刑事訴訟法》已經寫明是不滿18歲的特定主體,而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是針對這一類特定主體,所以都是特別法。如果說《刑事訴訟法》這一條沒有特別註明是未滿18歲而是說所有的證人,那可以用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排除《刑事訴訟法》的適用。

⑷ 《刑事訴訟法》98條的有關規定有哪些

《 刑事訴訟法 》98條的有關規定有哪些 第九十八條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被 羈押 的案件,不能在本 法規 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 一審 、 二審 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 取保候審 或者 監視居住 。 相關知識 第六十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 管制 、 拘役 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 有期徒刑 以上 刑罰 ,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第六十八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 證人 或者交納 保證金 。 第七十一條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二)住址、工作單位和聯系方式發生變動的,在二十四小時以內向執行機關報告; (三)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五)不得毀滅、偽造 證據 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責令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項或者多項規定: (一)不得進入特定的場所; (二)不得與特定的人員會見或者通信; (三)不得從事特定的活動; (四)將護照等出入境證件、駕駛證件交執行機關保存。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前兩款規定,已交納保證金的,沒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證金,並且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監視居住、予以 逮捕 。 對違反 取保候審規定 ,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第七十二條 取保候審的決定機關應當綜合考慮保證 訴訟 活動正常進行的需要,被取保候審人的社會危險性,案件的性質、情節,可能判處刑罰的輕重,被取保候審人的經濟狀況等情況,確定保證金的數額。 提供保證金的人應當將保證金存入執行機關指定銀行的專門賬戶。 第七十三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未違反本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的,取保候審結束的時候,憑解除取保候審的通知或者有關法律文書到銀行領取退還的保證金。 第七十九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於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 對於許多人來說如果自己在一定的法律基礎上可以決定自己的利益需求,那麼自己就可以申請取保候審以及監視居住,只要有關的法律規定符合一定的規定就可以進行利益的維護,所以對於這類問題的解決,自己只要夠積極就可以完成一定的利益訴求,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⑸ 新刑訴法98條的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第九十八條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規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八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規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⑹ 如何看待證人證言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

一、作為刑事訴訟證據之一,證人證言歷來受到廣泛重視。一個自然人,根據自己的感覺器官對案件客觀情況的感知程度所作的真實陳述,不同於其它刑事證據,具有不可選擇性。由於感知是證言形成的基礎,只有親自感知了案件事實的人才能成為證人,因此就某一具體案件而言,證人都是特定的。①作為不可替代的證據,證人在刑事訴訟中不但可以幫助法官查明案件真實情況,還對刑事審判程序的公正有著重要意義。1996年全國人大對我國刑事訴訟法進行了重大修改,其中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庭審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強化了控辯雙方在庭審中的作用,調動了控辯雙方在庭審活動中的積極性。從刑事訴訟法修改後的司法實踐來看,新的庭審方式在推行中最突出的、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說就是證人出庭作證問題。突出表現為證人不願作證、不敢作證;既使提供了證詞,也不願或不敢出庭作證。據《檢察日報》的調查,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長春市二道區檢察院1997年共審查起訴185件258人,有證人出庭的僅8件。1998年該檢察院共起訴197件277人,有證人出庭作證的僅11件。這種狀況的形成,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有社會文化背景、經濟因素的影響,也有心理作用,但筆者認為最為關鍵的原因是立法上的缺陷,證人的法律制度不夠健全。
二、我國證人制度的現行立法
目前,我國並無關於證據制度的專門立法,有關證人作證的規定散見於刑事訴訟法的各個章節和相關法律文件之中。概括起來,主要有:
(1)證人資格的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2)證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的規定
1、 證人訴訟權利
(1)證人有權按照自己知道的案件情況提供證言,不受任何機關、團體、單位和個人的干涉。《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並且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2)證人有權要求司法機關保障自身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刑事訴訟法》第49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刑法》對上述行為也規定了相應的罪名,即第306條妨害作證罪、第308條打擊報復證人罪等。
(3)證人有權向司法機關要求補償因到案作證所支出的費用,以及所減少的勞動收入。
(4)未成年證人的特殊保護。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8條專門規定,詢問不滿18歲的未成年證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
此外,《刑事訴訟法》還規定了證人在偵查期間有權要求對自己的姓名保密和在整個訴訟階段對自己報案、舉報的行為保密,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作證的權利,有在開庭前三日內獲得出庭通知的權利,以及開庭後查驗、核對自己證言的法庭筆錄的權利等。
2、證人訴訟義務
(1)證人有作證的義務。《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2)證人有向司法人員如實陳述和回答所題問題的義務,即證人如實作證的義務。證人不僅有作證的義務,而且必須如實提供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此外,還規定了證人有義務保守司法機關向其詢問的情況以及他所稱述內容的秘密,不得向無關人員泄露以及遵守法律秩序等義務。
3、 證人證言效力的確認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7條規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言並且經過查實後,才能作為定案根據。」也就是說,證人證言要得到法院的採信,必須經過當庭質證。
4、證人不出庭作證條件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42條規定:「未成年人、庭審期間身患嚴重疾病或者行動極為不便的、其證言對案件的審判不起直接作用的和有其他原因的情形下,經人民法院准許,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
三、現行法律證人制度分析
我國關於證人的立法,雖然對證人資格、權利及保障、義務及責任等都作了規定,初步形成了證人制度的輪廓,但是規定極為粗略,條文過於原則,不利於實踐操作的弊端顯而易見。
(一)證人權利、義務規定的缺陷。《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由此,可以看出作證是證人的一項義務。權利和義務相一致,是法學基本原理。因此,證人履行作證的義務總是與其作證應享有的權利聯系在一起的。同時,法律義務的履行又總是與不履行義務的法律制裁聯系在一起的。但是,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對證人作證的權利保障和對不履行作證義務的法律制裁,與證人承擔的作證義務相比是不對等的。具體表現在:
1、證人權利保障的缺陷,即證人保護上的缺陷。
(1)對證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缺乏具體的保護措施,沒有相應的保護運行機制。證人依法履行作證義務,受到法律的保護,任何人都不能對其阻撓、侵犯。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在對證人的人身權利保障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從上文可以看出第49條規定了事後對傷害證人的行為實施懲罰,我國刑法對此類行為也規定了相應的罪名。但是,這些規定一般只限於對證人事後的保護,即證人在遭到不法侵害後司法機關才追究行為人的責任,由於缺乏相關的保護運行機制,且未規定對證人事前預防性保護措施,證人的人身安全往往難以落實。對證人的財產也缺乏保護。證人作證的權利保障內容不僅應包括人身權利的保護,而且還應包括對財產權利的保護。目前此方面無相應規定。
(2)未規定作證的經濟補償。證人到指定地點提供證詞或出庭作證,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經濟損失,如花費的交通費、住宿費以及誤工費,對此刑事訴訟法及相關規定均未確定是否應當補償、由誰負責補償以及如何補償等。
(3)證人的特殊保護是空白。如證人對於與案件無關的問題,是否有權拒絕回答沒有明確規定。至於國際上較為普遍的證人拒證權,反對自我歸罪特權等,毫無涉及。
2、對證人不履行作證義務缺乏必要的制裁措施。
既然證人作證是法律規定的義務,那麼如果證人不履行這一義務,就應當加以適當的法律制裁。刑法設立了偽證罪,但無法約束拒不作證行為。雖然《刑事訴訟法》第47條規定:證人隱匿罪證的,應當依法處理。《刑法》第305條規定:在刑事訴訟中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的、隱匿罪證的,以偽證罪論處。但對拒絕作證的情況,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都沒有規定製裁措施。目前,我國刑法只對特定案件中拒絕提供證言規定了的法律責任。刑法第311條規定:「明知他人有間諜犯罪行為,在國家安全機關向其調查有關情況、收集有關證據時,拒絕提供,情節嚴重,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此規定只適用間諜案,且是在偵查階段證人拒證的情況,所以對確保證人提供證詞或出庭作證的作用有限。對證人拒不配合,無法律規范約束,這顯然是立法上的一個缺陷。以檢察機關自偵案件為例,刑事訴訟法第141條規定:"必要時,也可以通知證人到人民檢察院提供證言"。同時刑事訴訟法第142條作出規定:「對證人,不得採用羈押、刑訊、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方法獲取證言。」但由於缺少對證人相應的制裁措施,偵查機關對證人拒不配合的各種行為,毫無對策。偵查機關能否用何種措施使該證人到案,法律無明文規定。故雖然條款的規定約束了證人,而實則無具體條文規定給予保障。
可以說,立法上對證人作證行為的性質採用雙重標准,對證人作證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又不對等,使得證人制度明顯的存在缺陷,並導致這種缺陷成為司法實踐的一大難題。
(二)立法相互矛盾,導致證人出庭具有可選擇性。司法實踐中證人制度出現的最大問題體現在證人不出庭作證、拒絕出庭作證,證人在庭前的陳述在法庭審理中大量使用,導致控辯雙方的質證難以展開,法官難以證人當庭的證言來直接審查證言的真偽。刑事訴訟法第47條和第48條雖然都規定了證人應當出庭作證,但無論是實體規則還是實施規定,都存在互相矛盾之處。
從刑事訴訟法第47條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141條第1款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已經確立出庭作證是證人的義務。但是刑事訴訟法第157條又規定:「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審判人員應當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筆者對此條的理解是,證人可以不出庭,其證言只要經過公訴人或辯護人宣讀,審判人員在聽取公訴人及訴訟參與人的意見後,仍可作為定案的證據。也就是人民法院《解釋》第58條的規定:「未出庭證人的證言宣讀後經當庭查證屬實後,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人民檢察院《規則》第337條第2款也規定了:「對於人民法院通知而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公訴人應當當庭宣讀。」這樣,相關規定證人也可以不出庭。這種立法上的矛盾使證人在法庭上所作的證詞與公訴人、訴訟參與人宣讀的證人證言具有同樣的效力,均可作為法庭採納的證據。因此在庭審過程中,司法人員往往擇易避難,以書面證言、詢問筆錄代替證人出庭作證,以宣讀證言代替出庭質證。所以,有的學者指出「由於我國沒有嚴格確立直接言詞原則,對於證人不出庭作證的行為,在證據效果上沒有體現。換言之,證人庭審前的陳述在證人不出庭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採信。因此,檢控方也缺乏傳喚證人出庭作證的動力。」② 「這無疑是導致證人不出庭在我國成了司法實踐的痼疾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矛盾直接限制了有關法律規定的有效運行。」③
四、證人制度的立法完善
當然,目前我國證人制度存在的問題除了立法上的原因還有證人自身的觀念上、司法辦案人員的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要徹底解決證人制度上的問題,絕非易事。除了要加強法制宣傳,增強證人的作證意識和提高司法人員辦案水平外,關鍵的是要解決法律規范的完善問題,也就是從立法上完善證人制度,制定專門的證人作證法規或規則,對證人的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
首先,應明確規定言詞原則,即審判長必須依據在開庭審理時經口頭陳述、口頭辯論的事實作出判決。二是平衡證人的權利和義務。給予證人與義務對等的權利和充分的尊重。三是設置證人不出庭的制裁措施。對負有法定出庭義務的證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的,經教育後仍不履行義務的可以根據其情節的輕重,採取如拘傳、罰款、拘留等措施。四是規范證人作證的程序。法律應明確規定無論是控方還是辯方提供的證人,都應由法院負責保證證人到庭,改出庭通知為傳票方式傳喚證人出庭作證。五是應加強對證人的保護,明確對證人的經濟補償。目前,對證人的保護只有原則規定,沒有具體措施,且這種保護只是一種事後制裁,因此法律應具體規定對證人採取預防性的保護措施。另外,還應明確規定證人出庭的經濟補償權和具體經濟補償項目。
要完善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就必須綜合我國當前的法制環境和司法實踐,建立一個相對合理的既有實體法上的也有程序法上的制度。對於這一問題的解決,學界進行了詳盡的探討,筆者在這里就不進行贅述了。

熱點內容
論述道德模範 發布:2024-10-20 16:06:58 瀏覽:687
如何提高立法水平 發布:2024-10-20 14:39:38 瀏覽:679
2014年河南省消防條例最新內容 發布:2024-10-20 14:38:10 瀏覽:435
2016年貴州計生條例 發布:2024-10-20 14:12:57 瀏覽:6
經濟法里商譽屬於 發布:2024-10-20 13:51:34 瀏覽:375
民法總則與合同法54條沖突 發布:2024-10-20 13:06:19 瀏覽:768
二手房東的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0-20 12:17:20 瀏覽:446
刑事訴訟法98條 發布:2024-10-20 11:29:09 瀏覽:122
貟法學 發布:2024-10-20 11:22:14 瀏覽:705
經濟法與消費者權益 發布:2024-10-20 11:14:56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