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解釋全文2015

行政訴訟法解釋全文2015

發布時間: 2024-10-23 23:38:24

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7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該解釋共一百六十三條,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法釋〔2018〕閉喚1號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芹液釋》已於2017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法釋〔2018〕1號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制轎首凱定本解釋。一、受案范圍二、管轄三、訴訟參加人四、證據五、期間、送達六、起訴與受理七、審理與判決八、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九、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十、相關民事爭議的一並審理十一、規范性文件的一並審查十二、執行十三、附則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5〕9號)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是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作出的司法解釋。經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由最高人民法院於2015年4月20日發布,扮羨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昌缺頃,應當先予立案。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耐陸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3. 行政訴訟法解釋2015施行後行政訴訟法解釋2000還有效嗎

對於行政訴訟法解釋2015年施行後,2000年的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是否有效,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回進行核實。根據《最答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七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2015年出台的司法解釋為准。具體情況,請當事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規定進行核實。

相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4. 行政訴訟法有幾個版本

法律分析:只有兩個版本: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0]8號 2000年3月8日公布 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15〕9號 2015年4月22日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5. 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7條第三款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回
(法釋[2000]8號 2000年3月8日公布答 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第五十七條人民法院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不適宜判決維持或者駁回訴訟請求的,可以作出確認其合法或者有效的判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
(一)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但判決責令其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的;
(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
(三)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15〕9號 2015年4月22日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6. 2015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

導讀: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第六條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7.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可到最高人民法院官網查詢。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三)行政指導行為;

(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

(六)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

(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

(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

(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

(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三)行政指導行為;

(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

(六)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

(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

(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

(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

(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國家行為」,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等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四項規定的「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中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

8. 最高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失效了嗎

抄新的最高法院適用行政訴襲訟法解釋法條僅有27條,是史上條文最少的對訴訟法適用的全面的司法解釋。根據新是規定,原解釋與新解釋不一致的自動失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15〕9號 2015年4月22日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法律分析:該解釋立足於解決「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突出問題,增設了許多重大的新制度、新規定,對於更好地發揮行政訴訟在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具有重要的意義。《解釋》共27條,包括十個大的方面:立案登記制,起訴期限,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行政協議,一並審理民事爭議,一並審查規范性文件,判決方式,有限再審以及新舊法銜接。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10. 最高院行政訴訟法解釋

導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5年4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第六條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

第七條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

第八條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

第九條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查原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同時,一並審查復議程序的合法性。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共同承擔舉證責任,可以由其中一個機關實施舉證行為。復議機關對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

第十條 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

原行政行為合法、復議決定違反法定程序的,應當判決確認復議決定違法,同時判決駁回原告針對原行政行為的訴訟請求。

原行政行為被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應當由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因復議程序違法給原告造成損失的,由復議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責范圍內,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行政協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下列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政府特許經營協議;

(二)土地、房屋等徵收徵用補償協議;

(三)其他行政協議。

第十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提起訴訟的,參照民事法律規范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對行政機關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等行為提起訴訟的,適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第十三條 對行政協議提起訴訟的案件,適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確定管轄法院。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查行政機關是否依法履行、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或者單方變更、解除協議是否合法,在適用行政法律規范的同時,可以適用不違反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規范。

第十五條 原告主張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或者單方變更、解除協議違法,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確認協議有效、判決被告繼續履行協議,並明確繼續履行的具體內容;被告無法繼續履行或者繼續履行已無實際意義的,判決被告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判決被告予以賠償。

原告請求解除協議或者確認協議無效,理由成立的,判決解除協議或者確認協議無效,並根據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作出處理。

被告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其他法定理由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給原告造成損失的,判決被告予以補償。

第十六條 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准用民事案件交納標准;對行政機關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等行為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適用行政案件交納標准。

第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一並審理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的相關民事爭議,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不予准許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決定,並告知當事人可以依法通過其他渠道主張權利:

(一)法律規定應當由行政機關先行處理的;

(二)違反民事訴訟法專屬管轄規定或者協議管轄約定的;

(三)已經申請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

(四)其他不宜一並審理的民事爭議。

對不予准許的決定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民事爭議應當單獨立案,由同一審判組織審理。

審理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裁決的案件,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不另行立案。

第十九條 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適用民事法律規范的相關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當事人在調解中對民事權益的處分,不能作為審查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根據。

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應當分別裁判。當事人僅對行政裁判或者民事裁判提出上訴的,未上訴的裁判在上訴期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將全部案卷一並移送第二審人民法院,由行政審判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發現未上訴的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

第二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人民法院一並審查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

第二十一條 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闡明。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向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並可以抄送制定機關的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行政機關。

第二十二條 原告請求被告履行法定職責的理由成立,被告違法拒絕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依法履行原告請求的法定職責;尚需被告調查或者裁量的,應當判決被告針對原告的請求重新作出處理。

第二十三條 原告申請被告依法履行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義務的理由成立,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而拒絕或者拖延履行義務且無正當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相應的給付義務。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四)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或者檢察建議: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法院基於抗訴或者檢察建議作出再審判決、裁定後,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

第二十六條 2015年5月1日前起訴期限尚未屆滿的,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2015年5月1日前尚未審結案件的審理期限,適用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關於審理期限的規定。依照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已經完成的程序事項,仍然有效。

對2015年5月1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不服申請再審,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程序性規定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熱點內容
新交通法規超速 發布:2024-10-24 02:21:43 瀏覽:722
世不難立法 發布:2024-10-24 01:49:55 瀏覽:265
東莞法律咨詢網 發布:2024-10-24 01:45:06 瀏覽:492
2017醫療器械法規 發布:2024-10-24 01:41:20 瀏覽:409
咸豐的律師 發布:2024-10-24 01:27:53 瀏覽:584
行政法書目小書 發布:2024-10-24 01:27:02 瀏覽:466
民事訴訟法法學專家 發布:2024-10-24 01:26:57 瀏覽:426
勞動法男人產假 發布:2024-10-23 23:55:58 瀏覽:368
城實驗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4-10-23 23:47:18 瀏覽:277
2018婚姻法婚後房產離婚 發布:2024-10-23 23:39:51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