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

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

發布時間: 2024-11-04 20:21:17

『壹』 《行政訴訟法》又出新解釋,從此行政訴訟不再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明確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全面落實立案登記制度,從此立案難將成為歷史。 行政訴訟的制度設計,不僅是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確保公權力規范運行,更是老百姓合法權益受到公權力侵害時的救濟途徑。目前行政訴訟制度主要在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於1999年11月24日通過的《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簡稱若干解釋)和2015年4月20日公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簡稱適用解釋)的法律框架下構建的。
2018年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簡稱《行訴解釋》)正式生效施行。該解釋彌補和完善《行政訴訟法》《若干解釋》和《適用解釋》漏洞,使行政訴訟制度更加的完善,也將「公權力的籠子」越扎越緊,為老百姓的維權之路開啟綠燈。
下面小編從《行訴解釋》中的亮點也是與我們切身利益相關的規定出發,為大家剖析一下該解釋是如何限制政府行使公權力,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權益。
首先,《行訴解釋》明確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全面落實立案登記制度,從此立案難將成為歷史。《行訴解釋》增加了五種不可訴的行為,此項規定明確了可訴行政行為的標准,為法院准確把握和正確理解可訴行政行為指明方向。
其次,《行訴解釋》明確了當事人資格,不僅暢通了救濟渠道,也確保有限的司法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行訴解釋》對原告訴訟資格主要在四個方面做規定:
一、投訴舉報者擁有原告資格;
二、債權人擁有原告資格;
三、非營利法人的出資人或設立人擁有原告資格;
四、業主委員會及業主擁有涉及業主共有利益的原告主體資格。
對於被告的訴訟資格《行訴解釋》明確規定:
一、開發區管理機構及其職能部門有被告資格;
二、村委會和居委會有被告資格;
三、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有被告資格。
最後,也是《行訴解釋》中的最大亮點,更是我們老百姓的福音。《行訴解釋》第四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在行政賠償、補償案件中,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就損害情況舉證的,應當由被告就該損害情況承擔舉證責任。該款規定是對《行政訴訟法》中行政訴訟舉證責任規定的延續。
同時第二款規定,對於各方主張損失的價值無法認定的,應當由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申請鑒定,但法律、法規規章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時依法應當評估或者鑒定的除外;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拒絕申請鑒定的,由其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該款明確規定因行政機關的行為導致財產損失無法認定時,應當由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即行政機關申請鑒定,如果行政機關為申請鑒定,則要承擔相應的不利後果。此規定大大減輕了老百姓在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證明責任,為老百姓維權之路保駕護航。
此外第三款規定,當事人的損失因客觀原因無法鑒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當事人的主張和在案證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生活經驗、生活常識等,酌情確定賠償數額。該規定是為老百姓的損失能夠得到合理補償、賠償的兜底,賦予了法官在行政賠償、補償案件中充足的自由裁量權,為老百姓的權益保駕護航。
《行訴解釋》生效實施,可以說該解釋的生效實施是老百姓的福音,尤其是近幾年越演越烈的拆遷糾紛中受到侵害的拆遷戶的福音,同時該解釋也彰顯了國家建設法治政府的決心。
我們國家通過立法和司法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我們律師也將以依法維護當事人的權益為最高原則,督促政府更能依法行政。相信日後我們將更加安全幸福。同時當您的權益受到侵犯時我們也時刻准備著維護您的合法權益。

『貳』 為什麼修改行政訴訟法

已列入全國人大年度立法計劃,但還沒修改。
如果你想看,網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可能會與正式出台有所不同。
具體涉及以下修改內容:
一、關於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行政訴訟面臨的「三難」,最突出的是立案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不願受理,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為通暢行政訴訟的入口,建議從五個方面完善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
1.明確人民法院和行政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利。增加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應當依法應訴。(修正案草案第三條)
2.擴大受案范圍。將行政機關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行政機關侵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徵用財產、攤派費用,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納入受案范圍。(修正案草案第四條)
3.明確可以口頭起訴,方便當事人行使訴權。增加規定: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條)
4.強化受理程序約束。增加規定:一是人民法院應當在接到起訴狀時當場予以登記,並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受理。二是起訴符合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接到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裁定書應當載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三是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書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
5.明確人民法院的相應責任。增加規定: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條)
二、關於對規范性文件的附帶審查
實踐中,有些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中越權錯位等規定造成的。為從根本上減少違法具體行政行為,可以由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對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進行附帶審查,不合法的,轉送有權機關處理。這符合我國憲法和法律有關人大對政府、政府對其部門以及下級政府進行監督的基本原則,也有利於糾正相關規范性文件的違法問題。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二是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發現上述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應當轉送有權機關依法處理。(修正案草案第五條)
三、關於完善管轄制度
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為了解決行政案件審理難問題,減少地方政府對行政審判的干預,在總結現行做法的基礎上,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的精神,建議增加規定:一是高級人民法院可以確定若干基層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二是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修正案草案第六條、第七條)
四、關於完善訴訟參加人制度
1.明確原告資格。現行行政訴訟法關於原告資格的規定比較原則。實踐中,有的將行政訴訟原告僅理解為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排除了其他利害關系人。建議明確: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修正案草案第十條)
2.進一步明確被告資格。根據實踐需要,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二是行政機關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修正案草案第十一條)
3.增加訴訟代表人制度。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了共同訴訟,但未規定訴訟代表人制度。為了提高司法效率,建議參照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修正案草案第十二條)
4.細化第三人制度。現行行政訴訟法有關第三人的規定較為原則。實踐中,行政訴訟涉及第三方利益的情形逐漸增多,完善第三人制度有利於解決行政爭議。建議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義務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修正案草案第十三條)
五、關於完善證據制度
現行行政訴訟法有關證據的規定較為簡單,建議總結現行做法,作如下補充修改:
1.明確被告逾期不舉證的後果。針對被告不舉證或者拖延舉證的情況,增加規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調取證據的除外。(修正案草案第十七條)
2.完善被告的舉證制度。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為了查明事實,增加規定:在兩種情形下,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一是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二是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修正案草案第十九條)
3.明確原告的舉證責任。現行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原告的舉證責任。但在有些情況下,如果原告不舉證,就難以查清事實,作出正確的裁判。因此,需要原告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增加規定:在起訴被告未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在行政賠償和行政機關依法給予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修正案草案第十九條)
4.完善人民法院調取證據制度。為了規范人民法院依申請調取證據行為,增加規定:與本案有關的下列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一是由國家機關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二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三是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一條)
5.明確證據的適用規則。為了規范證據使用,增強判決的公正性和說服力,增加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對未採納的證據應當說明理由。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二條)
六、關於完善民事爭議和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
有些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爭議,往往伴隨著相關的民事爭議。這兩類爭議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分別立案,分別審理,浪費了司法資源,有的還導致循環訴訟,影響司法效率,不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實踐中行政爭議與相關民事爭議一並審理的做法,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因具體行政行為影響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引起的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人民法院決定一並審理的,當事人不得對該民事爭議再提起民事訴訟。二是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就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依申請可以對民事爭議一並審理。三是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該行政案件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裁定中止行政訴訟。(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六條)
七、關於完善判決形式
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了維持判決、撤銷判決、履行判決和變更判決等四類判決形式。這些判決形式已不能完全適應審判實際需要,應予修改完善。建議作如下補充修改:
1.以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代替維持判決。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要求被告履行職責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2.增加給付判決。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的,判決被告履行給付義務。(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3.增加確認違法或者無效判決。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在六種情形下,人民法院判決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一是具體行政行為應當依法被判決撤銷,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二是具體行政行為應當依法被判決撤銷,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三是具體行政行為程序違法,但未對原告權利產生實際影響的;四是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應當判決履行,但判決履行已沒有意義的;五是被告撤銷或者變更原違法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仍要求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違法性作出確認的;六是原告提出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理由成立的。同時規定,人民法院判決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可以同時判決責令被告採取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4.擴大變更判決范圍。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正,或者其他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或者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少原告的利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八、關於增加簡易程序
現行行政訴訟法未規定簡易程序。增加簡易程序,有利於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總結現行做法,建議增加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一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二是案件涉及款額一千元以下的;三是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發回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不適用簡易程序。同時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修正案草案第四十條)
九、關於加強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的監督
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提出抗訴。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細化了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建議參照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一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存在再審法定情形的,應當提出抗訴。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存在再審法定情形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修正案草案第四十七條)
十、關於進一步明確行政機關不執行法院判決的責任
當前,行政機關不執行法院判決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為增強法律規定的可執行性,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情況予以公告。二是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修正案草案第四十八條)
正式出台可能會有所不同。

『叄』 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如何選擇適用

執法人員在立案處罰的過程中發現《河南安全生產條例》和《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均對該違法行為規定了相應的罰則,但二者規定的罰款數額不同,前者為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後者為二萬元以下。 分析: 對該企業的行為該如何處罰,辦案機構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本案應適用地方性法規——《河南安全生產條例》。理由是:《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參照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由此推斷,地方性法規應作為執法依據,部門規章只是參照適用。 第二種意見認為,本案應適用部門規章——《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理由是: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定的雙方是地方人大和國務院各部門,難以區分大小,效力等級相同。在同一層級的安全生產立法對同一類問題的法律適用上,應當適用特殊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應當適用《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對該企業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 原因如下: 一、正確理解《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的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規定,在參照規章時,應當對規章的規定是否合法有效進行判斷,對於合法有效的規章應當適用。實踐中,一些地方的人民法院、檢察院僅憑對《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的簡單理解,就在部門規章與地方性法規不一致時直接選擇適用地方性法規,這樣做是不符合立法本意的。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應當先對部門規章進行合法性審查,只要該部門規章是合法有效的就應當適用,然後根據具體情況解決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沖突的問題。 二、適當參照特殊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 《河南安全生產條例》是適用於河南省范圍內安全生產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問題、共性問題的法律規范,對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的規定僅僅是籠統的規定,它不解決某一領域存在的特殊性、專業性的法律問題。《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是適用於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的特殊性、專業性問題的法律規范,它比《河南安全生產條例》更專業、更具體、更有可操作性。 另外,針對本案的具體情況,筆者建議:本案可以依據新修改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罰。在實踐過程遇到的其他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對同一事項有不同規定時,可以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的有關規定。(作者:安陽市安監局 劉玉敏)

『肆』 行政訴訟時效2年

法律主觀:

一、行政訴訟時效20年怎麼理解
根據最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這里的20年,指的是特殊的不動產糾紛案件,如房屋糾紛,自相關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最長不超過20年,超過二十年則失去時效利益,起訴後不能獲得救濟。主要是督促當事人積極行使訴權,不要消極對待時效權益。
二、什麼是最長訴訟時效
最長訴掘顫訟時效是20年。
最長訴訟時效是指對於各類民事權利予以保護的最長時效期間,它不同於其他各種訴訟時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棗吵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三、最長訴訟時效的特徵有哪些
最長訴訟時效不同於其他各種訴訟時效的特點表現在:
1、其適用范圍廣泛,涉及到各類民事法律關系。
2、其時效期間是20年。
3、其適用前提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時開始計算,即使權利人不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亦只在20年內獲取法律保護。這不同於以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凳散侍利被侵害作為適用前提的其他訴訟時效。
4、其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有關延長的規定,而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但是,其他各種訴訟時效則可以適用有關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綜上所述,《行政訴訟法》規定20年訴訟時效是為了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不要超過時間限制。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伍』 新修《行政訴訟法》第46條「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怎麼理解

行政行為是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國家行政機關和經法定授權的社會組織行使國家行政權利而實施的對外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的規定不服行政主體的下列行政行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1、行政處罰行為。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律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懲戒性制裁。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處罰種類主要有「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或執照、行政拘留。」

2、行政強制措施。具體指強制扣留、強制治療、強制戒毒等人身強制措施和查封、扣押、凍結等財產強制措施,及行政機關在緊急狀態下,如防疫、交通、自然災害等情況下,為社會安全採取的強制措施。

3、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企業經營自主權具體包括:生產經營決策權,產品、勞務定價權,產品銷售權,物資采購權,投資決策權,留用資金支配權,資產處置權,聯營兼並權,勞動用工權,內部人事管理權,工資獎金分配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等。

4、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不予答復的。如申請工商、技術監督、交通、規劃、衛生等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營業執照、修理器具許可證、運輸許可證、工程規劃許可證、衛生許可證。

5、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不予答復的。

6、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撫恤金主要有兩種:一是傷殘撫恤金;二是遺屬撫恤金。這里必須是法律、法規規定由行政機關發給的,對規定由企事業單位發放的,不屬行政訴訟范圍。

7、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設定義務的。如各種攤派、多收費等。

8、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即凡屬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的具體行政行為,都可起訴。

(5)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擴展閱讀:

一、一般起訴期限

(一)作為類: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已於2015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其中第46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48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執行解釋》)(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第41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

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二)不作為類: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47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提起訴訟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適用解釋》)(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4條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47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二、最長起訴期限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46條第二款: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最長起訴期限是除斥期間還是特殊期間

最長起訴期限是除斥期間是指,只要超過了法定的最長期限,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導致,法院將不予受理,受理後也將裁定駁回起訴。不論理論界或實務界,很多人均主張這種觀點,以保障行政行為高效、穩定,以免時過境遷,或難於取證、難於還原事實真相而排除合法的行政行為被推翻。

最長起訴期限是特殊期間是指,雖然超過了最長訴訟時間,但是如果有法定的合理理由,最長訴訟時效要考慮特殊情況予以適當考量,或扣除或延長,起訴人並不當然喪失訴權,法院仍然需要依法審理。

這種觀點在理論與實務中也有很多人支持,意在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以免行政行為的不公開、不透明、不告知等而肆意侵犯相對人尤其是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

『陸』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 20年

這里的20年,適用二十年最長保護期限的案件,僅限於「因行政行為導致不動產物權變動而提起的訴訟」。超過二十年則失去時效利益,起訴後不能獲得救濟。

此外,該條規定的「因不動產提起訴訟」,主要是指行政行為直接針對不動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案件,即對不動產具有直接處分性的案件,比如房屋登記、土地確權、房屋拆遷類案件。對於不影響不動產所有權、使用權,而只是涉及不動產內容的,不屬於「因不動產」。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6)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擴展閱讀:

「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在行政訴訟中涉及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涉及專屬管轄,二是涉及最長起訴期限。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條規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這一規定被稱為專屬管轄。作出這種制度安排,主要是考慮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便利性。不動產所在地法院能夠就近調查、勘驗、取證、測量,以及就近執行判決。

實踐中,對於何為「不動產」並無爭議,一般是指不能移動其位置或者其位置移動後就會引起其性能、價值、形狀等改變的財產,主要指土地(包括灘塗、草原、山嶺、荒地等)及其地面附著物。

真正存在爭議的是何為「因不動產」,亦即如何界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通說認為,一般是指因行政行為直接針對不動產而引起的行政糾紛,而不應當擴大解釋為與不動產有任何聯系的行政糾紛。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九條第一款進一步作出界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條規定的『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是指因行政行為導致不動產物權變動而提起的訴訟。」

所謂「因行政行為導致不動產物權變動」,是指因行政行為直接導致不動產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消滅等法律效果。

『柒』 B為啥不對.復議不作為,不是兩地法院都有管轄權嗎

依據2015年修訂生效的《行政訴訟法》第18條規定,「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此處「經復議的案件」是否包括復議機關不作為案件?換言之,如果復議機關不予受理復議申請,或者受理之後不作出復議決定時,如何確定地域管轄法院?

結論:

復議不作為案件應該適用普通地域管轄規則,也即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而不適用「經復議的案件」的特殊地域管轄規則。

解析:

這是因為,在原《行政訴訟法》中,本條規定的內容原本是經過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但是在修訂《行政訴訟法》過程中,「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這一表述被刪除,變成了現在的表述,即只要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也可以管轄。

這里產生的爭議是,「經復議的案件」是否包括復議機關不予受理復議申請,或受理後不作出復議決定的復議不作為案件?答案是不包括。因為在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對修訂後的《行政訴訟法》的權威解讀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P57),明確表示當時之所以刪除「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表述,是考慮到《行政訴訟法》修訂後無論復議機關改變還是維持原行政行為,都要作為被告,因此沒有必要在管轄問題上對復議決定是改變還是維持加以區別。可見,立法者當時修法的本意就是將復議維持的情形納入特殊地域管轄規則,並沒有將復議不作為納入。

同時,在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編撰的《行政訴訟法》解讀中(江必新、邵長茂:《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P71),同樣也是講復議維持與復議改變兩種類型納入特殊地域管轄規則中,也沒有將復議不作為案件納入。

可見,無論是立法機關還是司法機關,都沒有將復議不作為案件納入「經復議的案件」來確定地域管轄。復議不作為案件應該按照普通地域管轄規則「原告就被告」來確定地域管轄法院,如果起訴原機關的行政行為,就由原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如果起訴復議機關的不作為,就由復議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

『捌』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一般說超過六個月就不能告了,

人民、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源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玖』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部份 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期限

(第1---9條)


一、 關於被告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的具體規定

(一)、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了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這是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與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大不相同,行政訴訟法同時規定了被告的舉證期限是10天,即收到起訴狀副本後10天之內,但是,對被告不舉證或無正當理由逾期舉證應承擔什麼具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沒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解釋),進一步規定了被告不舉證或無正當理由逾期舉證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就是: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沒有相應的證據和依據。但對被告申請延期舉證的問題,若干解釋仍沒有具體規定。證據規則進一步規定了這一問題,即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舉證期限內)向法院提出延期舉證的書面申請,經法院准許的,在正當事由消除後10日內提供證據。

(二)、關於被告補充證據的規定

一般情況下,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是基於調查收集的證據而作出的,即先取證,後裁決。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是不允許被告補充提供證據的,但是有些原告、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因各種原因未提出申辨的理由或相關的證據,卻在行政訴訟程序中提出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相關證據,這將使行政機關無以應對。為有助於程序公正的實現,證據規則第2條規定了被告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補充證據。即在特定情況下允許被告在舉證期限後進一步提供證據。適用這一規定,要注意四個適用條件:1、適用的前提必須是原告、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證據。2、是否允許被告補充相應的證據,必須經人民法院准許。3、被告補充的證據必須在第一審程序中提交。4、被告補充的證據必須是與原告、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證據有關的證據。

(三)、對被告收集證據的限制性規定

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在行政訴訟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但在審判實踐中,經常出現被告的代理人在訴訟過程中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的現象。違背了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的原則。因為被告的訴訟代理人是基於被告的委託,代被告進行訴訟活動的人,受委託人的權力不能大於委託人的權力,這是委託代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既然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被告的訴訟代理人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因此,證據規則明確規定了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二、 關於原告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的具體規定

行政訴訟法雖然明確規定了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但是並不排除原告在特定情況下承擔舉證責任的情形。關於原告的舉證責任問題,要明確兩點,一是范圍,二是期限。范圍是:1、證明其符合起訴條件的證據材料。2、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兩個例外情況:一是被告應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二是因被告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作出合理說明的)。3、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事實提供證據。

原告的舉證期限是:在開庭審理前或法院指定的證據交換之日,有正當理由經法院同意延期提供的,最遲在法庭調查中提供。

原告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理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法院不予接納。

三、法院指導當事人舉證的職責

法院向當事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時,應當告知當事人以下舉證事項:1、舉證范圍,2、舉證期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3、有正當事由不能按期舉證的應提出延 期舉證的申請。


第二部份 提供證據的要求

(第10---21條)

一、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鑒定結論、現傷筆錄六種形式的證據的具體規定。

行政訴訟法規定了七種形式的證據,但是,沒有對當事人提供各種證據提出明確的要求,在審判實踐中當事人提供的各種證據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給法官質證和認證帶來困難,為了規范當事人提供證據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審判效率,證據規則對行政訴訟中各種形式的證據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一、書證,1、提供原件。原本、正本、副本均屬原件,提供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2、由有關部門保管的,應註明出處,經該部門核對無誤後蓋章。3、提供報表圖紙、會計賬冊、專業技術資料等書證的,應當附有說明材料。4、被告提供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詢問、陳述、談話類筆錄,應有行政執法人員、被詢問人、陳述人、談話人簽名或蓋章。

二、物證,1、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或者證明該物證的照片、錄像等其他證據。2、原物為數量較多的種類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份。

(三)、視聽資料,1、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件。2、註明製作方法、製作時間、製作人和證明對象等。3、聲音資料應當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

(四)、證人證言,1、寫明證人的基本情況。2、有證人簽名或蓋章。3、註明出具日期。4、附有證明證人身份的文件。

(五)、鑒定結論(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採用的),1、載明委託人和委託鑒定的事項。2、載明向鑒定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3、載明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並有鑒定人的簽名和鑒定部門的蓋章。5、通過分析獲得的鑒定結論,應當說明分析過程。

(六)、現場筆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製作的),1、載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內容。2、有執法人員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不能簽名的,應當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現場的,可由其他人簽名)。

二、當事人提交證據和法院收取證據的手續要求

一、當事人提交證據的手續要求,1、分類編號。2、簡要說明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3、由當事人簽名或蓋章,註明提交日期。

二、法院收取證據的手續要求:出具收據給當事人,收據由經辦人簽名或蓋章。實踐中要注意的是,收據要註明每一份證據的名稱、份數、頁數,註明每一份證據是原件還是復印件。

三、明確規定了證據交換制度

在理解證據交換制度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證據交換制度並不是必經程序,證據規則第21條只是規定對案情比較復雜或者證據數量較多的案件,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2、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應在開庭以前。3、證據交換情況法院應當記錄在卷。


第三部份調取和保全證據

(第22---34條)

一、關於法院調取證據的有關規定

(一)、關於法院調取證據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三點,一是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舉證是核心,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處於輔助地位。二是法院調取證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核實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三是法院不能為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收集的證據(對法院調取證據的限制)。

(二)、法院調取證據的二種情況。一是依取權主動調取,二是根據原告或第三人的申請調取。法院依職權主動調取證據的,要嚴格把握調取證據的范圍,即是證據規則第22條規定的二種情形:一是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二是涉及一些程序性事項的,如法院依取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等事項的。法院根據原告或第三人的申請調取證據的,要注意當事人申請調取證據的條件、范圍、期限、形式、申請書的內容以及對當事人的申請應如何處理。1、條件: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2、范圍:一是由有關部門保管而需由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二是涉密證據。三是當事人因其他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材料。3、期限:舉證期限內。4、形式:書面形式。5、申請書的內容:一是證據持有人的姓名、地址等基本情況。二是擬調取證據的內容。三是申請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案件事實。6、法院對當事人申請的處理:申請符合條件的,及時調取。不符合條件的,要向當事人送達通知書,說明不準許調取的理由。當事人在三日內可以申請復議一次。法院在五日內作出答復。法院經調取未取得證據的,應告知申請人並說明原因。

二、關於證據保全的有關規定

行政訴訟法第36條只規定了在證據可能滅失和證據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證據保全措施。但規定的很原則。證據規則進一步規定了申請證據保全的期限、形式、申請書的內容、擔保以及法院進行證據保全的措施。1、期限:舉證期限內。2、形式:書面形式。3、申請書的內容:一是證據的名稱和地點。二是保全的內容和范圍。三是申請保全的理由。4、擔保: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提供擔保(但不是申請的必要條件)。5、法院採取證據保全的措施:法院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鑒定、勘驗,製作詢問筆錄等九種措施,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到場。

三、對鑒定結論的審查的有關規定

(一)、法院對鑒定結論的審查內容:1、鑒定的內容。2、鑒定時提交的相關材料。3、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鑒定的過程。5、鑒定結論是否明確。6、鑒定人和鑒定部門鑒定資格的說明,鑒定人和鑒定部門有無簽名蓋章。

(二)、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條件:一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對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鑒定結論要求重新鑒定的,要在舉證期限內提出,並有證據或正當理由表明該鑒定結論可能存在錯誤。二是對在行政訴訟程序中,由法院委託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要求重新鑒定的,必須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1、鑒定部門或鑒定人不具有相應的鑒定資格的。2、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3、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4、經過質證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四、關於勘驗的有關規定

勘驗是指法院對與案件事實有關的場所、物品進行現場勘測,以發現、提取、收集和保全證據。(這個問題行政訴訟法和若干解釋均無規定),勘驗的啟動:可以由法院依職權啟動,也可以由當事人申請啟動。勘驗時,法院應提前通知當事人到場,當事人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但要在勘驗筆錄中說明情況。勘驗筆錄的製作應符合以下要求:1、載明勘驗的時間、地點、勘驗人、在場人、勘驗的經過和結果。2、由勘驗人、當事人、在場人簽名。當事人對勘驗結論存在異議的,可以在舉證期限內申請重新勘驗,是否准許由法院決定。


第四部份 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質證)

(第35---52條)

一、質證原則

證據規則第35第明確規定了二點:一是未經庭審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二是當事人在庭前證據交換過程中沒有爭議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在此規定出台以前,若干解釋第97條規定: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法院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已基本上按上述規定來操作。但從若干解釋第97條規定的字義來看,民事訴訟法第66條的規定對行政訴訟而言,是一個選擇性條款。證據規則作了上述規定後,則質證原則在行政訴訟中屬於強制性規定。使在行政訴訟中未經質證的證據不得採納的原則具在更強的法律效力。再一點,根據現在審判方式改革的要求,庭前證據交換程序已成為庭審程序的一部份,因此,證據規則規定:在庭前證據交換中,當事人沒有異議的證據,經法官在庭審中說明後,可直接認證(實踐中要注意兩點,一是開庭審理時無需再重復質證,二是要對當事人作出說明)。

二、對被告不出庭時被告提供的證據的認定

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被告不出庭時法院可以缺席判決,但沒有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認定被告提供的證據。證據規則第36條規定:被告無正當理由不出庭而要缺席判決的,被告提供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證據規則作此規定有二個原因,一是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依據,被告不出庭,其提供的證據無法進行質證,自然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二是體現了保障司法權威的內在要求,行政訴訟的被告是國家行政機關,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的被告不出庭,對司法權威的影響更大,有必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給被告一定壓力,促其依法出庭應訴。

三、關於證人出庭作證的有關規定

(一)、證人資格,只需符合一個條件:能正確表達意志。

(二)、證人原則上要出庭作證,只有在以下情形下,經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1、當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證據交換中對證人證言無異議的。2、證人因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3、證人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無法出庭的。4、證人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無法出庭的。5、證人因其他特殊原因確實無法出庭的。

(三)、對證人出庭的具體要求:一要表明身份。二要誠實作證。三不得旁聽案件審理(組織證人對質時除外)。

(四)、對證人陳述的內容要求:證人應當陳述其親歷的事實。「親歷」不僅限於在案件事實現場耳聞目睹的具體事實,也包括聽別人轉述的事實。也就是說「親歷」不限於直接經歷,也包括間接經歷。(99頁例子)

(五)關於被告執法人員出庭作證的規定

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往往是被告所屬人員,與被告持同一立場,要求其作為原告或第三人的證人出庭作證,則由於證人立場所限,其證言往往對被告有利,而不利於原告或第三人。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許可原告或第三人申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在某些情況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有利於查明一些特定事實。因此,證據規則規定原告或第三人可以就這些事項申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具體包括五種情形:1、對現場筆錄的合法性或者真實性有異議的。2、對扣押財產的品種或者數量有異議的。3、結檢驗的物品取樣或者保管有異議的。4、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身份的合法性有異議的。5、需要出庭作證的其他情形。

四、關於鑒定人和專業人員出庭的有關規定

(一)、關於鑒定人出庭接受詢問的有關規定。鑒定人出庭的基本要求同證人出庭的基本要求相同,當事人要求其出庭接受詢問的,應當出庭。出庭要表明身份,表明與當事人的關系,要如實說明鑒定情況。鑒定人不能出庭的正當事由,參照41條的規定。

(二)、專業人員出庭說明的有關規定。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訴訟涉及的專業性問題越來越多,為了查明事實,公正審判,有必要藉助相關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解決訴訟中的專業性問題。因此,證據規則第48條對專業人員出庭說明作了專門規定,即可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請,也可由法院直接通知專業人員出庭。必要時,法庭可以組織專業人員對質,以確認何種觀點更為可靠。因為同一個問題,在專業領域可能存在不同的見解和認識。

五、沒有關聯性的證據予以排除的規定

證據只要不具有關聯性、合法性、真實性之一,就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如果某個證據明顯與案件沒有關聯性,則繼續質證已無任何益處。為了提高審判效率,證據規則規定沒有關聯性的證據,法庭可以在庭審中徑行排除,但應向當事人說明理由。


第五部份證據的審核認定(認證)

(第53---73條)

一、明確規定了行政訴訟以「法律真實」為證明要求。

審理案件,就是要通過證據來證明已經發生的過去的案件事實,運用證據證明已經發生的過去的案件事實,要證明到什麼程度,或者說達到什麼要求,以往都是講要達到「客觀真實」,但訴訟證明是事後證明,其只能與客觀真實接近,而不可能與客觀真實完全一致。如果以客觀真實為證明要求,有許多案件會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使法院處在兩難選擇中,要麼所有的判決都是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裁判的,要麼拒絕裁判。這兩種情況又都是法律不允許的,證據規則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應當以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這標志著我國行政訴訟以「法律真實」為證明要求在司法解釋上得到正式確立。

二、明確規定了法官認證的基本方式。

證據規則第54條規定了法官認證的基本方式,這一條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認證的主體是法官。

2、認證的對象是證據,法庭需要先認定證據,然後才能認定案件事實。

3、法官認定證據的主觀態度是要全面、客觀、公正。達到上述要求的具體方法是要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進行證據認證。

4、認證方式可以逐一認定和綜合認定。

5、證據的關聯性是認證首先要解決的任務。

三、證據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審查范圍和標准。

關於合法性的審查范圍和標準是:1、證據要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根據行證訴訟法的規定,行證訴訟中的法定證據形式有七種: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只有這七種形式的證據才符合行政訴訟證據法定形式的要求。其他形式一律不能做為證據使用。2、證據的取得程序要符合法律規定。3、是否有影響證據效力的其他情形。(第五部份57-62條所講的非法證據的排除、違反法定程序的證據的排除等,照此規定即可排除)

關於證據真實性的審查范圍和標準是:1、證據形成的原因。2、發現證據時的客觀環境。3、證據是否為原件、原物,復製件與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4、提供證據的人或者證人與當事人是否具有利害關系。5、影響證據真實性的其他原因。

四、最佳證據規則的具體規定

最佳證據規則解決的問題是,在審判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多個證據證明同一待證事實,但證明的結果又不同。比如,原告的親屬講原告沒有橫穿公路,其他證人講原告有橫穿公路,這時候應採用哪一份證據的問題,就涉及最佳證據規則的問題。

五、當事人自認效力和本證證明效力的規定

自認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主張的對自已不利的事實向法庭明確表示認可。

本證是指一方當事人主張某種事實,並提出證明其主張存在的證據,即對其主張起肯定作用的證據。

根據證據規則第65-67條規定,自認的法律後果就是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或者無需其他證據對自認事實加以證明,法院對自認事實可直接加以認定。(除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關於本證的證明效力,如對方當事人明確表示認可的,可以直接加以認定其證明效力。如對方當事人予以否認,但又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進行反駁的,可綜合全案情況認定其證明效力。

六、關於司法認知和推定的規定

證據規則第68條第一款(一)、(二)項規定的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及定理,是可以司法認知的事實,即法官憑借自已的知識可以直接加以認定的事實。證據規則第68條第一款(三)、(四)、(五)項規定的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屬於推定的事實。推定的發生根據是法律規定和經驗法則,推定是一種證明方法。依據法律規定進行的推定為法律推定。依據經驗法則進行的推定為事實推定。

七、合議庭認定證據的方式和糾正當庭認證錯誤的程序規定

認定證據的方式:能當庭認定的,當庭認定。不能當庭認定的,合議庭合議時再認定。

糾錯程序:1、庭審結束前發現錯誤的,當庭重新認定。2、庭審結束後宣判前發現錯誤的,在裁判文書中予以更正並說明理由,也可以再次開庭予以認定。3、有新的證據材料可能推翻已認定的證據的,應當再次開庭予以認定。


第六部份 附則

(第74---80條)

一、規定了對證人、鑒定人的具體保護措施

如法院應當對證人、鑒定人的住址和聯系方式予以保密。證人、鑒定人因出庭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鑒定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二、規定了以前有關證據的司法解釋與證據規則的關系問題和證據規則的時間效力。

證據規則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行政訴訟證據的專門規定,最高院以前有關行政訴訟證據的規定與本證據規則不一致的,自2002年10月1日起不再適用。2002年10月1日起新收的一審、二審、再審案件,均應適用本證據規則。2002年10月1日之前受理,之後尚未審結的一審、二審、再審案件,不適用本證據規則。當事人對本證據規則施行以前已經審結的行政案件不服,以違反本證據規則為由申請再審的,法院不予支持。

『拾』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於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
第二十六條 2015年5月1日前起訴期限尚未屆滿的,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2015年5月1日前尚未審結案件的審理期限,適用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關於審理期限的規定。依照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已經完成的程序事項,仍然有效。
對2015年5月1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不服申請再審,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程序性規定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熱點內容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
刑事訴訟法懷孕的婦女 發布:2025-01-23 21:55:06 瀏覽:249
新刑事訴訟法對公安工作的影響 發布:2025-01-23 21:41:10 瀏覽:221
撤銷司法判決 發布:2025-01-23 20:14:15 瀏覽:983
物流法律法規的教學目標 發布:2025-01-23 20:11:22 瀏覽:450
法院掃描卷子 發布:2025-01-23 20:09:02 瀏覽:18
老同學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3 19:53:27 瀏覽:692
非獨立法人實驗室法人授權書 發布:2025-01-23 19:52:39 瀏覽:985
法院指揮車 發布:2025-01-23 19:45:12 瀏覽:533
社會法調整的法律部門有哪些 發布:2025-01-23 19:31:48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