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論勞動法的功能

論勞動法的功能

發布時間: 2024-11-12 08:04:14

A. 中國勞動法的優缺點

可以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也存在很多漏洞,程序很復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拓展資料】
一,勞動仲裁完全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增加訟累,仲裁員枉法裁決無責,引發詬病由來已久。建議取消勞動仲裁,原勞動仲裁的部分功能歸置於勞動監察,形成行政管理,勞動行政管理不作為,行政訴訟之!法院直接設特別法庭勞動人事庭,適用簡易程序!

二,其他明顯的漏洞,如下:仲裁時效的規定錯誤(當然,這是民法都錯了)。仲裁時效的規定應變更成「主張構成侵權之日起若干年」(建議5年,對勞資矛盾激化有一個緩沖時間,時間大短,要麼是勞動者被迫放棄權利,要麼是勞動者憤而訴訟)。原規定的「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是表述錯誤!因為,未經法律認定,是否構成侵權不得而知,即既然不知道是否構成侵權,何來知道或不知道權利被侵害?至於「應當知道」一說辭,更是荒謬透頂!應當知道的唯一條件就是法院生效的裁決!應當知道是一種法律義務,只有相涉的生效的法院裁決才是當事人應當知道的事項,絕無他事!

三,不簽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是荒謬無來由的,應立即取消!既然現狀是勞動合同僅僅只能用來證明勞動關系,而勞動關系又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來證明,要勞動合同干什麼?

四,應立即增加不依法足額繳納社保以及住房公積金的雙倍工資賠償!合情合理。

B. 勞動法對提高和保障勞動條件的功能機制

1、集體談判、立法、自治是相互促進的。
2、集體談判、立法、自治是相互制約的。
3、集體談判、立法、自治是不完善的。

C. 論述勞動法對企業管理者適用的利與弊

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參考新《勞動合同法》的法條和法律文本,筆者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1. 總體分析。新《勞動合同法》共八章,九十八條。其主要內容包括總則、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和變更、解除和終止、特別規定(集體合同、勞務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等。這部法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造和諧社會的一部重要的社會類基本法律。

  2. 於試用期和簽訂勞動合同。新勞動合同法規定,簽訂勞動合同的期限在三年之內的,試用期不得超過兩個月。和以前相比,同樣條件下的試用期從原來的三個月減少到現在規定的兩個月,縮短了一個月。同時新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和員工必須在一個月之內簽訂勞動合同,否則企業應當按兩倍的工資向勞動者支付。

  3. 勞動合同備案制度。新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在解除勞動關系之後,企業應當保存該勞動合同兩年以備查。

  4. 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問題。以前勞動法不允許企業向勞動者收取培訓方面的違約金,在實踐中顯失公平,不利於企業。比如說企業招聘新的人員進行了系列培訓,在剛好培訓成功能使用的時候,勞動者便辭職跳到同行,給企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新勞動合同法規定,今後就類似問題,企業可以要求勞動者支付違約金。

  5. 關於勞務派遣。新勞動合同法在第五章"特別規定"中,從第五十七條到第六十七條專門規定了勞務派遣制度。這是針對企業的非核心員工和國內勞務市場的實際設立的一種制度。新勞動法關於勞務派遣的規定如下: 第五十七條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設立,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五十萬元。 第五十八條 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第五十九條 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接受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單位(以下稱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協議應當約定派遣崗位和人員數量、派遣期限、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的數額與支付方式以及違反協議的責任。 用工單位應當根據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與勞務派遣單位確定派遣期限,不得將連續用工期限分割訂立數個短期勞務派遣協議。 現在比如說中國石化等大型單位,採用勞務派遣的用工數量達到總數的80%(特別是加油站的加油人員)。D先生的經營模式中存在許多一線外務,W公司在交談中提示,始發也可以採用勞務派遣的方式,所有的人事糾紛,保險糾紛等,全部都是人才服務機構來進行處理的,企業只要集中力量進行營業即可。對不合格的員工,企業直接可以找人才服務機構進行處理,也避免了許多邊際問題。

  6. 合同期限。新勞動法的出發點是穩定和諧的社會方式,因為規定了幾種不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的條件。 三、新《勞動合同法》條件下企業的應對措施建議 新的法律要求企業必須學習並適應。根據筆者的經驗,建議如下: 一是對核心員工和非核心員工區別管理。核心員工是企業的骨幹力量,企業80%的利潤都是來自於20%的核心員工。在這種情況下,對核心員工的各種顧慮、福利、待遇等,應當處理到位。人家的事情你辦好了,人家才能安心辦好你的事情,這是老百姓之間最樸素的道理,用在企業勞動關系特別是核心員工勞動關繫上也是適用的。非核心員工的管理,有條件的企業建議採用勞務派遣的方式操作,其實等於人事風險和所有事務的外包,這種情況下,企業只要每月交納每個員工幾十塊的管理費用給人才服務機構即可,所有的相關問題包括社會保險、福利、薪資等全部外包處理,企業只要一心一意經營即可。當前在歐美發達國家,除了營銷之外,生產、銷售、財務、采購、人事等基本採用外協群處理即外包的方式,在中國要一下子達到這種情況可能有點距離,但這是方向。 二是對勞動合同中培訓違約金的約定。許多企業都存在類似的問題。企業不敢培訓員工,一培訓好就跑了,還不支付違約金,企業感覺很虧。現在新勞動法出台之後,企業可以大膽培訓員工,一方面員工要跑的話,企業可以要求支付違約金,能收回成本,另一方面員工經過培訓必然能提高工作能力和整個工業的能力,三方面可以促進培訓業的規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放心對員工進行培訓,同時勞動合同中也可以名正言順地註明培訓的相關權利義務。 三是社會保險等的操作。現在有許多員工跟企業說,喂,企業,我的保險反正不重要,干幾年不幹了,保險就沒了,不如你把保險的錢加到我工資里吧!許多企業這么做了,但後果很苦,一些員工辭職之後,到勞動部門去告,企業肯定是要重新補交保險的。所以,答應把保險加到工資里去本身就是錯誤的,為以後員工找企業的事情埋下了隱患。這些方面,在新勞動法施行之後,企業尤其要注意,因為新勞動法中有許多強制的規定,硬撞槍口的後果,企業是知道的。 四、結束語 隨著國家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勞資關系越來越復雜,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況,1994年的勞動法中的許多規定已經不能適應現實,因此,新勞動合同法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台了。新的法律規定帶給企業許多新的保證,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因此,學習新的規定,結合企業實際進行一些了解,是對國家、單位和勞動者都有好處的事情。


D. 勞動法屬於什麼法

勞動法屬於社會法

勞動法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其主要目的在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具體而言,它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勞動法的主要內容是明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權益與義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勞動者的權益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勞動法成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它既涉及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工資待遇等切身利益,也涉及勞動合同的簽訂、解除等法律關系。勞動法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也保障了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為勞動市場的穩定和良性發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勞動法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目的是協調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它的基本功能是通過調整勞動關系來實現社會經濟關系的穩定和發展。它基於勞動關系與社會經濟利益的一致性進行法律的規范和調整。所以,勞動法屬於社會法的范疇。二、社會法是國家在特定歷史時期出於對社會經濟利益的平衡考慮而制定的法律,它著眼於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的平衡與協調。勞動法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既符合社會法的核心思想,也在實踐中對社會利益進行平衡和調整。它關注的是全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勞動者的基本權益保障。通過勞動法的實施,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護,勞動關系得到了有效調整,從而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勞動法在社會法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三、勞動法對於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為勞動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也為用人單位提供了明確的行為准則。同時,勞動法的實施也有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因此,勞動法在社會法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總之,勞動法屬於社會法的一部分,旨在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E. 大陸法系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功能和英美法系中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功能

勞動法基本原則新論

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網 2001-1-1 2:58:37 【字體:小 大】

內容摘要:我國勞動法典對勞動法基本原則並未加以規定,實為缺憾。我國法學界對這一問題一直存有較大爭議。對勞動法基本原則的考察,不能以孤立的眼光,應該從基本原則的概念下手,進而討論其功能和特徵,以作為確立基本原則的標准,並在對國內外諸說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做出歸納和總結,並提出自己的觀點。筆者以為,勞動法基本原則應以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龍頭,輔之以三方性原則和社會化原則。

關鍵詞:勞動法、基本原則、勞動權

引論

法律原則可分為一般原則和特有原則。特有原則是某一法律部門所僅有並以之區別於其他法律部門的原則[①].每個法律部門的特有法律原則又可分為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基本原則是某一法律部門的框架和主題,是制定,解釋,執行和研究該法律部門的准則和指導思想,是貫穿其始終的基礎性原則。我國於1994年7月4日在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並於次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里程碑似的的法律對於勞動法制建設具有歷史性意義[②].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部法律竟然沒有明文規定勞動法的基本原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雖然近年來勞動法學界對於勞動法基本原則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但並未形成統一的意見,眾說紛紜,缺乏權威。且我國中央和各級地方的勞動立法過於繁瑣,復雜,沖突摩擦不可避免,甚至層出不窮,為勞動守法,執法,司法帶來不少困難。因此,確立統一,明確的勞動法基本原則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概念

關懷老師的統編教材將勞動法法基本原則定義為「各國在勞動法中所體現的指導思想,在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一些關系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③].其後的教材大致與此類似,一般無較大爭議。筆者認為此定義有一點值得討論,其將勞動立法指導思想納入基本原則的概念中,實是混淆了二者的區別。立法指導思想是立法的主體據以進行立法活動的重要的理論根據,是為立法活動指明方向的理性認識。立法基本原則則是立方指導思想在立法實踐中的重要體現。二者存在明顯區別:立法指導思想是觀念化,抽象化的立法基本原則,而立法基本原則是規范化,具體化的主要的立法指導思想[④];立法基本原則是基本原則在立法領域中的一部分。基本原則還貫穿於守法,執法,司法等各個領域。因此,部分學者將勞動法立法指導思想作為勞動法基本原則的一部分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我國的勞動立法指導思想應當是與我國一般法律的立法指導思想是一致的,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筆者認為,勞動法基本原則應當是指貫穿勞動規范,集中體現勞動法的立法指導思想的,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一些關系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它是勞動立法,守法,執法,司法及其相關學術研究的根基和出發點,是處理勞動問題的依據,反映勞動關系的最一般特徵。

二、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特點(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幾個標准)及其確立依據

要想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必須先找到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標准,也就是必須明確要成為勞動法基本原則所應具備的條件。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和標准,勞動法基本原則就無法確立起來,至少無法得到清晰統一的結論,從而也就失去了指導力和准據力,缺乏權威性。

1.普遍性。也稱為全面涵蓋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既然是「基本原則」,就應該具有基礎性地位,應該貫穿於勞動立法,守法,執法,司法等全部環節,得到普遍遵循。既能夠指導立法,貫穿於各個勞動法律條文,體現勞動法的核心和本質,又能夠規制勞動執法和司法,保障和促進勞動守法;既要涵蓋勞動法所調整的各種勞動關系及相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又要涵蓋各種勞動法律制度,兩方面缺一不可[⑤].

2.高度權威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既然是「法律原則」,就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地位」。麥考密克認為,「法律原則即是規范和價值觀念的匯合點」[⑥].這說明了法律原則的定位,既反映和體現法律價值和宗旨,並以之為依據,同時又作為法律規范的規則和基礎,統領法律規范。由此,勞動法基本原則是高於勞動法律規范的,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各項勞動法律規范都不得和勞動法基本原則相抵觸。

3.相對穩定性。隨著勞動關系的變化,具體的勞動法律規范是經常發生變化的,勞動法律條文也是也是可以進行修改的。但只要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勞動關系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勞動法基本原則一經確定便不再發生變化,即使是社會經濟體制改革時期也是如此,這樣才能保持不同時期勞動法律規范之間具有連續性。因此,不能將僅適用於某個歷史時期的原則作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4.一般規范性。勞動法基本原則的一般規范性是指其應當具有一般規范性內容[⑦],即體現勞動權利(力)和義務的要求。勞動法基本原則通常是將其一般化的規范性內容具體化為勞動法律規范,從而間接實現起強制性要求。因此違反勞動法基本原則並不能帶來直接的法律後果,除非是在法律規范出現缺位或發生沖突的時候。人們承認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可訴性也正基於此。

5.獨有性。既然是「勞動法」基本原則,就應該是勞動法律部門所特有的,而不應該是各類法律部門所通用的一般性法律原則,即要體現勞動法的特色和特殊需要。當然這決不意味著勞動法基本原則與其他部門法的基本原則沒有任何共通之處[⑧].

勞動法基本原則不是空中樓閣,當然有其確立的理論上和實踐上的依據:

1.憲法依據

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首先必須依據憲法。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根本大法。它和各部門法是母法與子法的關系,各個部門法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據,同時憲法也需要通過各部門法的具體法律規范才能貫徹實施[⑨].因此,憲法中關於我國政治經濟制度的規定,尤其是關於勞動權的規定,是制定勞動法基本原則的首要依據。現行憲法中應該作為確立基本原則的依據的規定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關於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規定,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另一方面則是關於調整勞動關系的規定,如公民享有勞動權利,按勞分配,職工民主管理權,勞動就業方針,男女同工同酬,社會保障,職業教育,遵守勞動紀律等等。

2.基本勞動政策依據。

有學者認為,勞動政策首先不具有穩定性,易多變,其次只能反映一定時期內的現實情況和國家宏觀意圖的變化而不能持久永遠,因此不宜作為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確立依據[⑩].此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失偏頗。正如王全興老師所言,勞動政策有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之分。具體勞動政策正如該學者所言,不具有穩定性,易多變,只能反映一定時期內的現實情況和國家意圖,這與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相對穩定性是相矛盾的,確實不能作為確立基本原則的依據。但基本勞動政策則不然,它往往是關於勞動方面的根本性或總體性問題的規定,屬於在較長時期內具有指導意義的方針和綱領,是可以作為基本原則的確立依據的。

3.現實依據。

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勞動法規更好的在勞動立法,守法,司法和執法實踐中得以貫徹實施,因此勞動法基本原則必須根源於現實,正確反映勞動實踐中的現狀和要求。

我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必須以現階段基本國情,以現階段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為依據。這就要求我們在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時候,應該仔細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領域中勞動關系的本質,特徵和發展趨勢,勞動關系問題和相關社會政治,經濟問題,勞動法制建設和改革的現狀,目標和具體步驟等,結合我國國情而不能超越現實等來確立基本原則。

三、勞動法基本原則內容的論戰

國內的幾種主要觀點:

1.單原則說。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勞動法基本原則只有一條,就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認為其他學者提出的各項基本原則均可被包涵於此項原則之中。

2.多層次原則說。有學者認為各項基本原則的地位並不相同,有高有低,還應該進行細化,分為若干個層次,每個層次上又有若干條基本原則。筆者以為此種觀點恰與單原則說相反,過於繁瑣。

3.憲法依據說。在較早的統編教材中,通常將憲法中有關勞動方面的條文直接移植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亞歷山洛夫也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勞動法的原則最明顯地展現在憲法的相關條文上面[11].有學者認為勞動法基本原則依據憲法,歸納起來主要有6點:①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②勞動者有按勞取酬的權利;③勞動者享有休息和勞動保護的權利;④勞動者享有物質幫助的權利;⑤勞動者有遵守勞動紀律的義務;⑥勞動者有集會結社和參加民主管理的權利。[12]

4.高度理論概括說。有些學者認為勞動法基本原則是勞動法學者根據法制的實踐作出的理論上的概括,是理論工作者對客觀真理的探究。有人概括出的基本原則通常有以下幾種:①保障勞動權原則;②依照團體交涉決定勞動權原則;③勞動關系安定原則;④保障公正的勞動條件原則;⑤產業的民主化原則[13].也有人概括為:①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兼顧用人單位利益相結合的原則;②貫徹按勞分配與公平救助相結合的原則;③堅持勞動者平等競爭與特殊勞動保護相結合的原則;④實行勞動行為自主與勞動標准制約相結合的原則[14].

綜觀上述諸說,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欠缺。其實,只要嚴格按照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標准(基本原則的特點)去衡量和篩選,並不難得出結論。筆者就上述諸說試評析如下:

1.有些原則並非一種法律原則,而屬於其他學科的范疇,即缺乏法律性。如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這似乎更應納入勞動經濟學的范疇。

2.有些並非是「基本原則」,而只是涵蓋勞動法部分內容的具體性原則。即缺乏普遍性。如勞動者有享受休息和勞動保護的權利原則,這只是工時、休假制度和勞動安全衛生制度的具體原則[15].

3.有些原則並非勞動法律部門所獨有,而是幾個或所有法律部門共有的原則。如勞動者有集會、結社和參加,民主管理的權利的原則,其實這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所擁有基本民主權利,不只是勞動法律部門,在其他如刑法,民法,其他社會法等調整社會關系時,公民都會擁有。

4.還有學者將國家在相對較短時期內的勞動政策作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而這些勞動政策不具有基本原則的相對穩定性,發揮作用的時間較短,因而是不合適宜的。

5.也有的學者將一些勞動法律規范作為勞動法基本原則,違反了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高度權威性標准。

6.此外,很多學者都把「勞動權利義務竟合」原則作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其根據在於憲法的相關條文。勞動是公民的一項法定權利,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勞動是不是公民的一項法律義務。許建宇老師提出不能把勞動看成是公民的一項法律義務,而只能是一種政治上的或者道義上的義務。他舉出了三點理由:①我國對不盡勞動義務的人未科以法律責任,比如對於某些人好吃懶做,不願勞動,國家只能對其不予救助,卻不能科以法律責任;②如果強迫一個沒有勞動願望的人勞動,就有可能構成強迫勞動;③我國允許公民獲得非勞動收入,如銀行存款利息和彩票中獎收入。

四、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一)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首要基本原則

19世紀初,在英國首先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勞動法。從那一刻起,無論是哪個時期,哪個國家的勞動法(僅限於現代意義上的勞動法)都無不以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基本原則。

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指勞動者在勞動領域依法所享有的各種權利和利益,它包括勞動權,取得勞動報酬權,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權,必要時的獲得物質幫助權,參與民主管理權,享有休息和休假權,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權,提請處理勞動爭議的權利等。那麼,為什麼要以此為勞動法的首要基本原則呢?這是因為:

①基於弱者理論。勞動力具有人身性,它無法儲存,必須當天出售,就算出售也無法取回,無法恢復原狀。其過度使用或在不安全不衛生的條件下使用又會危機勞動者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勞動力商品本身的弱點決定了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的弱者地位。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如此,這是經濟運行中客觀現象。為防止用人單位利用其強勢以強凌弱,使勞動關系雙方求得實質上的公平,國家必須通過立法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法具有這種傾斜保護的性質。

②基於我國國家和法的社會主義性質[16].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勞動人民是國家的統治者,我國法律是反映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意志的社會主義法律。這種性質決定了我國勞動法必須將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作為基本原則。

③基於國情。我國人口眾多,且勞動者素質有待提高,勞動就業問題十分突出。此外我國經濟體制正處於轉型時期,各種所有制並存,勞動法制不健全,往往導致勞動關系的惡化。這些情況都要求我們必須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防止經營者的侵權行為,防止勞動關系的惡化。

④是調動勞動者勞動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勞動者是社會生產力中最積極的要素,且人都有避害趨利的特徵,勞動者的物質利益需要是其從事生產勞動的最終動因和根本動力。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能夠充分調動其勞動積極性,創造性,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也為其個人創造更多的財富。

⑤憲法關於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條文過於籠統,簡單,缺乏可操作性,無法在實踐中實現其立法目的,發揮作用。因此有必要通過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對憲法條文進行具體化,豐富化,從而指導勞動立法,更加全面,充分,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主要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權,二是保護勞動者的其他合法權益。勞動權的本質上是生存權,是指凡是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均有獲得參加社會勞動和切實保障按勞取酬的權利[17].筆者以為,保護勞動權至少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凡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有獲得就業機會的權利;②勞動者有平等就業的權利,即防止就業歧視;③勞動者有自由的就業選擇權;④勞動者無法就業時,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必要的物質幫助的權利;⑤國家有義務保障勞動者按照其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取得相應的報酬,並強調其獲得的報酬不低於國家限定的最低標准。⑥侵犯勞動權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尤其是禁止用人單位濫用解僱權。

該原則的實現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立法,在法律法規中明確賦予勞動者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具體權利。除了憲法的相關條文,《勞動法》第3條就規定了:「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工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障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另一種方式是通過立法強制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履行的義務,如限制最低工資,限制加班,工時制度,規定勞動條件等。

此外,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具有全面性,既有人身權益,又有財產權益,既有法定權益,又有約定權益,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內容;最基本性,國家通過法律法規強制規定並頒布實施最低勞動時間標准,最低工資標准,最低勞動條件標准等,對所有用人單位強制適用;平等性,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不因其民族,種族,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財產狀況,宗教信仰,職業,勞動關系的所有制性質或用工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保護的傾斜性,在特定條件下,當用人單位利益的保護與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發生沖突時,勞動法應當側重於保護勞動者的利益,

(二)三方性原則

三方性原則是西方工業國家在二戰後為緩解勞資對抗,防止社會矛盾激化而用來穩定和協調勞動關系的措施之一,它是指在勞動立法,調整勞動關系和處理勞動爭議時,政府、僱主和勞工代表三方共同參與決定,並就有關問題進行協商,取得共識,共同協調勞動關系[18].國際勞工組織本身就是個三方協調機構,1976年通過了《三方協商以促進實施國際勞工標准公約》和《三方協商以促進實施國際勞工標准公約建議書》,即第144號公約和第152號建議書。1990年9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了這一公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也明文規定了有條件的情況下,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應會同同級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共同解決勞動關系方面的重大問題。

三方性原則應體現和應用於立法、守法、執法,司法等調整勞動關系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①在勞動立法過程中,政府是立法的主體。但其也應該會通同級工會和企業方面的代表共同參與,將草案和建議交其討論,聽取二者的意見和建議,並在法律法規中予以合理地反映。工會和企業代表也應該聯系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經驗,積極參加立法活動。同時,也正是由於工會和企業代表對立法活動的參與,使得勞動法律法規更能反映實際情況,方便了貫徹和實施。②在勞資雙方簽訂勞資合同時,政府通過勞動基準法對合同的條款內容進行一定的限制,如限制最低勞動報酬,限制勞動強度等,合同條款不得違反此類強制性規定。③進行集體談判簽訂集體合同時同樣要體現三方性原則。集體合同的簽訂必須在政府的指導下進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集體合同的內容要符合勞動基準法關於工資,工時,勞動安全衛生保障等方面的規定;其二是集體合同由勞資雙方協議確定後還必須交由勞動行政部門審核,行政部門無異議後方能生效。④勞動過程中出現重大突發性事件和較大勞動爭議時也要通過三方協商或談判,調整勞動關系,避免矛盾激化,使爭議得到合理的解決。⑤勞動執法過程中,三方應互相監督。勞動行政部門通過執法監督,勞動監察和仲裁等方式監督勞動法的執行。工會和企業代表也可以監督行政部門的執法行為。

(三)社會化原則(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相結合原則)

勞動法屬於社會法,以社會為本位,形成了以社會權為核心,調整法為形式的立法體系[19].因此,勞動關系的調整既不能單純地依靠合同化手段(私法手段),也不能只依靠基準化手段(公法手段),而是將其納入將基準化與合同化相結合的社會化調整的軌道中來。

1. 勞動關系的合同化。合同一詞來源於羅馬法中的「contractus」,本意為「共相交易」[20].合同化是自主化的表現形式,它是要將所有的勞動關系逐步納入合同的運行軌道,使合同成為勞動關系的維系方式和權利義務確定方式[21].勞動關系的合同化調整主要體現在勞動合同制度上。勞動合同是指受僱人以勞動給付為目的,有償的為僱用人所使用之契約[22].市場經濟要求勞動力作為商品進入市場進行流通。勞動者作為勞動力商品的所有者獨立進入市場,而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有權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意願進入市場來購買勞動力商品。勞動關系的確立,就是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自願地協商,以勞動力給付的有償使用為標的,以合同的方式進行的。根據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有勞動力的使用權,有法定或約定的勞動管理權和辭退權,同時也要履行法定或約定的諸如給付勞動報酬,保障勞動安全衛生條件等義務;勞動者則是自願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和勞動分配,遵守勞動紀律,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勞動關系的合同化原則。此外,合同化還體現在集體合同制度中,即由勞動者組成的團體-工會來代表勞動者一方與僱主依據法律法規,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在平等協調一致的基礎上訂立書面協議,確定勞動者的勞動條件。

2.勞動關系的基準化。由於勞動力的人身化特點,國家有必要通過立法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條件的基準化原則是建立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的基礎上的。勞動關系基準化就是指勞動關系的調整,應當由國家通過勞動立法,制定勞動基準,明確勞動條件,約束和保障勞動權利和義務而進行。根據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我國對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等所有用人單位規定最低勞動標准,使勞動者得到最基本的保護,同時也保證用人單位勞動力使用的自主權。

我國傳統勞動法學是以國家為本位的,勞動關系主要依靠強制性行政法律法規來調整。勞動法律關系主要體現國家意志,很少反映勞資雙方的意願。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出現了「公法私法化」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勞動關系的調整也從過去單一地公法手段的調整方式逐步轉向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相結合,宏觀層次上的基準化調整與微觀層次上的合同化調整相結合的多層次,綜合性的社會化調整模式。比如,勞資雙方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既要體現雙方的真實意願,又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性規定。同樣,勞動基準法的制定,也要體現和反映勞動者和企業的利益和願望,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F. 鍔沖姩娉曚駭鐢熺殑鍘熷洜

鍔沖姩娉曚駭鐢熺殑鍘熷洜濡備笅錛

鍔沖姩娉曚駭鐢熺殑鑳屾櫙錛氬湪榪涘叆鑷鐢辮祫鏈涓諱箟鏃舵湡錛屽伐浜洪樁綰у拰璧勪駭闃剁駭鐨勭煕鐩炬棩鐩婃縺鍖栵紝灝ゅ叾鏄鍔寵祫鍏崇郴鐨勬棩鐩婄揣寮犮傚艱嚧鍔沖姩娉曠殑浜х敓銆

鍔沖姩娉曠殑涓昏佸姛鑳斤細1 紜淇濆姵鍔ㄨ呯殑鍚堟硶鏉冪泭錛屽疄鐜板垎閰嶆d箟錛2 鎻愰珮鍔沖姩鐢熶駭鐜囷紱3 緇寸郴甯傚満鐨勬湁鏁堣繍琛岋紱4 淇冭繘鍏ㄧ悆鍏騫寵錘鏄撳拰鍚堜綔銆傛昏岃█涔嬶紝鍔沖姩娉曟槸鎸囷紝1 鍔沖姩鑰呬繚鎶ゆ硶錛屼漢鏉冩硶錛2 鍔寵祫騫崇瓑鍗氬紙錛岀Н鏋佸悎浣溿佸叕騫沖叡浜銆佸垎閰嶆d箟鐨勫姵璧勪氦鏄撴硶錛3 淇冭繘鍏騫寵錘鏄撶殑鍥介檯緇忔祹娉曘

鍔沖姩娉曠殑鍙戝睍闃舵碉紝鎬繪湁涓変釜闃舵碉細19涓栫邯鍒濆埌19涓栫邯鍚庢湡錛屽嚭鐜幫紝鍒濇ュ彂灞曪紱19涓栫邯鍚庢湡鍒1980騫翠唬錛屽ぇ鍙戝睍銆佷綋緋誨寲錛1980騫翠唬鑷充粖緇忔祹鍏ㄧ悆鍖栵紝鏂板彂灞曘佸ぇ璋冩暣銆

娉曞緥鏂規硶錛氬叡鎬х殑鏂規硶錛屼富浣擄紱鏉冨埄鑳藉姏鍜屾潈鍒╃被鍨嬶紱涔夊姟鑳藉姏錛涙潈鍒╂晳嫻庝綋緋伙紱娉曞緥璐d換鐨勫疄鐜扮瓑銆傜壒孌婃柟娉曪細鍔沖姩鍩哄噯錛涢泦浣撳悎鍚岋紱涓鍒鍚堝悓銆

鍔沖姩鍩哄噯錛氭硶瀹氬姵鍔ㄦ爣鍑嗐傚姵鍔ㄦ硶涓鍏充簬鍔沖姩鏉冨埄寮鴻屾ц勮寖銆傚垎涓哄姵鍔ㄥ叧緋昏繍琛屽熀鍑嗗拰鍔沖姩鏉′歡鍩哄噯銆

闆嗕綋鍚堝悓錛氬伐浼氫笌鐢ㄤ漢鍗曚綅鎴栧叾鍥浣撲負瑙勮寖鍔沖姩鍏崇郴鑰岃㈢珛鐨勪互鍏ㄩ儴鎴栭儴鍒嗚亴宸ョ殑鍏卞悓鍒╃泭涓轟腑蹇冨唴瀹圭殑涔﹂潰鍗忚銆

涓鍒鍚堝悓錛氬姵鍔ㄨ呬笌鐢ㄥ伐鍗曚綅紜瀹氫粠灞炲姵鍔ㄧ殑鍏崇郴鏄庣『鍙屾柟鏉冨埄鍜屼箟鍔$殑鍗忚銆

G. 我國勞動法的作用

1、保護勞動者權利

(1)平等就業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凡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就業的權利,即勞動者擁有勞動就業權。勞動就業權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獲得參加社會勞動的切實保證按勞取酬的權利。公民的勞動就業權是公民享有其他各項權利的基礎。如果公民的勞動就業權不能實現,其他一切權利也就推動了基礎。

(2)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自身的素質、能力、志趣和愛好,以及市場信息等選擇適合自己才能、愛好的職業,即勞動者擁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

選擇職業的權利有利於勞動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既是勞動者勞動權利的體現,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

(3)取得勞動薪酬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權依照勞動合同及國家有關法律取得勞動薪酬。獲取勞動薪酬的權利是勞動者持續行使勞動權不可少的物質保證。

(4)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這是對勞動者在勞動中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以及享受勞動權利的最直接的保護。

(5)享有休息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為此,國家規定了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並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

(6)享有社會保險的福利的權利。為了給勞動者患疾病時和年老時提供保障,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即勞動者享有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在內的勞動保險和福利。社會保險和福利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一種客觀需要。

(7)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所謂受教育既包括受普通教育,也包括受職業教育。

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是勞動者實現勞動權的基礎條件,因為勞動者要實現自己的勞動權,必須擁有一定的職業技能,而要獲得這些職業技能,就必須獲得專門的職業培訓。

(8)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勞動法》規定,當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時,勞動者享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即勞動者享有依法向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仲裁委員會和法院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的權利。

其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用人單位、工會和職工代表組成,勞動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的代表、同級工會、用人單位代表組成。

(9)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包括:依法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包括: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依法享有參與民主管理的權利,勞動者依法享有參加社會義務勞動的權利,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的權利,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

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拒絕執行的權利,對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舉報和控告的權利,對違反勞動法的行為進行監督的權利等。

2、用人單位權利

(1)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的權利。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的權利源於用人單位享有的生產指揮權,既然用人單位享有生產指揮權,所有用人單位有權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各項規章制度,要求勞動者遵守。

(2)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勞動定額的權利。用人單位幫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後,就獲得了一定范圍勞動者的勞動使用權,並有權根據實際情況給勞動者制定合理的勞動定額。對於用人單位規定的合理的勞動定額,在沒有出現特殊情況時,勞動者應當予以完成。

(3)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的權利。用人單位有權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並根據勞動者勞動技能的考核結果安排其適合的工作崗位和獎金薪酬。

(4)制定勞動安全操作規程的權利。用人單位有權利根據勞動法上勞動安全衛生標准,制定本單位的勞動保護制度,要求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5)制定合法作息時間的權利。用人單位享有根據本單位具體情況和對員工工作時間的要求,合法安排勞動者作息時間的權利。

(6)制定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標準的權利。為了保證勞動得以正常有序進行,用人單位有權制定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標准。勞動紀律是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

(7)其他權利。包括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平等簽訂勞動合同的權利等。

(7)論勞動法的功能擴展閱讀

基本原則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H. 勞動法的功能有

勞動法的作用包括:有利於保障勞動者權利;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生產資料等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有利於推動社會法治建設;有利於實現社會穩定,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有利於提升勞動者素養。

勞動法的功能具體有以下幾點:
1.《勞動法》有利於保障勞動者權利。
我國《勞動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等。
第四章關於工作時間;第五章關於工資待遇;第六章關於勞動安全衛生等,均是為了保障勞動者權利。
2.《勞動法》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勞動力、生產資料等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要素。
《勞動法》的主要內容正是調整勞動關系,促進生產力與生產資料地有機結合,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地發展。
3.《勞動法》有利於推動社會法治建設。
4.《勞動法》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規范了用工關系,保障勞動者權利,也明確了用人單位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根據憲法而制定頒布的法律。
其性質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維護人權、體現人本關懷的一部基本法律,《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以及調整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其內容主要包括: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序的規定;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制度;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等。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
1、基本原則:
(1)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
(2)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3)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綜上所述,勞動法的作用包括:有利於保障勞動者權利;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生產資料等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有利於推動社會法治建設;有利於實現社會穩定,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有利於提升勞動者素養。
勞動人格是指勞動力之完全人格化的狀態,亦即權利客體的勞動力演進至權利主體的地位,勞動力與其所持者的人格完全合一的狀態。在非自由勞動的形式下,僱主對勞動有單獨支配權。在羅馬法中勞動關系是一種租賃,稱為勞動之租賃,是物之租賃的對稱。法國法仍沿襲此觀念。至德國民法始改稱為僱傭契約。但勞動力依然視為權利客體,而有勞動力之勞動者視為權利主體。產業民主主義蘊含著勞動者參加經營的思想,要使權利客體的勞動力化為主體,而勞動法為這種人格合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勞動法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法確認了勞動者所應享有的各項基本權利,如勞動權、勞動報酬權、勞動保護權、休息權、獲得物質幫助權、民主管理權等,並為這些權利的實現提供了切實的物質保障。勞動法對婦女、未成年人等特殊勞動者的權益保護規定了特別的措施。通過最低工資制、勞動條件的最低標准等規定,為勞動者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最低保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六十六條 國家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職業培訓事業,開發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六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發展職業培訓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熱點內容
潮州離婚律師 發布:2024-11-22 03:43:51 瀏覽:224
法治頭條社會 發布:2024-11-22 03:40:32 瀏覽:272
遂寧法院招聘 發布:2024-11-22 03:27:16 瀏覽:332
實用法律顧問大全豆瓣 發布:2024-11-22 03:27:14 瀏覽:812
潮州市法院健 發布:2024-11-22 03:21:32 瀏覽:465
臨高縣司法 發布:2024-11-22 03:08:48 瀏覽:60
羅詞紅律師 發布:2024-11-22 02:52:54 瀏覽:450
犯罪是違反的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2 02:38:00 瀏覽:987
2016年司考勞動法試題 發布:2024-11-22 02:24:02 瀏覽:243
人民法院案號規定 發布:2024-11-22 01:50:35 瀏覽: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