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

發布時間: 2024-11-19 16:51:51

1.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五十七條 是什麼意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三條回 原告申請被告答依法履行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義務的理由成立,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而拒絕或者拖延履行義務且無正當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相應的給付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七條人民法院對起訴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工傷、醫療社會保險金的案件,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原告生活的,可以根據原告的申請,裁定先予執行。

當事人對先予執行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裁定的執行。

2. 哪些證據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行政訴訟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十條 下列證據不能作為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根據:

(一)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自行收集的證據;

(二)被告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其他證據。

第五十七條下列證據材料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一)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材料;

(二)以偷拍、偷錄、竊聽等手段獲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材料;

(三)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

(四)當事人無正當事由超出舉證期限提供的證據材料;

(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以外或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形成的未辦理法定證明手續的證據材料;

(六)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無其他證據印證,且對方當事人不予認可的證據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

(2)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擴展閱讀

再生證據也不直接作為定案根據

刑事案件中行為人基於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而進行的各種反偵查、反追訴活動中形成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實稱為再生證據。刑事再生案件事實並非原生案件事實,不具有直接的證明作用,而只能起間接證明作用。

再生證據不能直接證實犯罪事實,屬於間接證據范疇,但又區別於一般的間接證據。一般性的間接證據能間接證明有罪還是無罪,而再生證據是在直接和間接證據的基礎上證明逃避法律制裁行為是否存在,從另一方面印證原生犯罪事實和鑒別直接證據或間接證據真偽的證據。

3. 哪些具體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

2000年3月10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規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其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關於此處「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的含義,學者們爭議頗多,比較典型的觀點有三∶(1)不成立的行為不僅僅限於無效的行為,還包括不成熟的行為;(2)被訴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是指行政行為還在運作過程中,沒有發生效力,也就是說,還不成其為行政行為;(3)判斷一個具體行政行為是否成立的標准最主要的是看其是否經過了法定的程序,這些程序包括步驟、時限、方式、形式等諸方面要求,不符合這些法定的程序即為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這三種觀點都值得商榷。第一,行政行為是否成立與行政行為是否無效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行政行為的不成立,是指行政行為在事實上並未作出或形成,而無效行政行為則指成立後的行政行為不產生任何法律效力。這是因為,法律行為的成立與否是一個事實判斷問題,其著眼點在於:某一法律行為是否已經存在,行為人從事的某一具體行為是否屬於其他表示行為。而法律行為有效與否則是一法律價值判斷問題,其著眼點在於:行為人從事的某一法律行為(或表意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規定,因而能否取得法律所認許的效力。第二,不成熟的行政行為一般不能作為行政訴訟的對象。為避免法院過早捲入行政決定的程序,許多國家確立了司法審查的成熟原則。所謂成熟原則,是指行政程序必須發展到適宜由法院處理的階段,即已達到成熟的程度,才能允許進行司法審查。在美國,衡量行政行為是否成熟的標准,除是否存在法律問題之外,主要看最後的行政決定是否已經產生,即通常情況下,只有當行政決定具有最後性時,司法審查才有可能。在日本,最高法院判例嚴格要求紛爭的成熟性。即行政機關的行為,只要沒有到達對當事人權利義務作出最終決定的所謂終局階段,便不承認其具有處分性。雖然近幾年來,各國判例發展的趨勢是放寬成熟原則的解釋,以方便當事人起訴。在我國,行政訴訟也同樣只能針對已存在的行政行為提起。根據《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40條的規定,即使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時,沒有製作或者沒有送達法律文書,相對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也必須證明行政行為存在。據此,不成立或不成熟的具體行政行為就不適宜運用確認無效判決,因為如果一個正在運作、尚未正式對外作出的行政行為被提起訴訟,法院應該裁定不予受理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宣告其無效。第三,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不等於行政行為沒有成立,也不表示其一律無效。首先,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在性質上屬於違法行政行為,而行政行為是否違法與行政行為是否成立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行政行為只有在成立後才發生合法與違法的問題;其次,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會產生多種法律後果。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為的處理涉及到許多復雜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誠如大多數國家所規定的,明顯的行政程序違法並造成行政相對人損害的行政行為應屬無效行政行為;程序違法明顯輕微的,可以通過在法定期限內加以補正的方式得到解決。但大部分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屬於可撤銷的行政行為,而這種可撤銷的行政行為又會遇到各種復雜情況。因此,對這一問題不宜片面化、簡單化。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中所謂的「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並不分別對應於學理上的行政行為不成立和無效,而是指現行立法(主要是指行政處罰法)中所明確規定的行政行為不成立和無效。

4. 行政訴訟的裁判類型有哪些

行政訴訟的裁判類型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以及還有行政機關重新做出行政的行為,再者就是不履行法定義務的,需要履行法定義務的條款,最後還有具體支付義務的行政機關,履行支付的義務。

一、行政訴訟的裁判類型有哪些?

一是駁回原告的行政訴訟請求。

二是判決行政機關重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

三是對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政機關,判決其履行法定義務。

四判決具有支付義務的行政機關,履行支付義務。

關於行政訴訟的判決時間,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做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二、行政訴訟證據的法定種類有哪些?

《行政訴訟法》第33條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第34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映成趣,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35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行政訴訟法》第36條 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原告或者第三人作出了芹菜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綜合上面所說的,行政訴訟所判決的結果是會根據案件的本身來進行處理,不管是屬於撤銷還是屬於變更,以及還有確定都需要有證明的材料才可以進行實施,因此 ,不同的案件所處理的方式就會不一樣,最主要的就是要證明當事人確實有違法的行為才可以實施。

熱點內容
地方政府規章有效期多長 發布:2025-01-23 13:33:46 瀏覽:306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
司法仲裁委員會 發布:2025-01-23 12:05:17 瀏覽:306
溫州中級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3 12:02:52 瀏覽:268
華南理工社會保障法課程作業 發布:2025-01-23 11:37:47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