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國際民事訴訟法

國際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0-12-17 22:15:56

『壹』 中國民事訴訟法中所規定的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的依據是什麼

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第一百四十二條 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依照本章的規定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
第一百四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定居國外的,他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適用定居國法律。
第一百四十四條 不動產的所有權,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第一百四十五條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第一百四十六條 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第一百四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外國人結婚適用婚姻締結地法律,離婚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第一百四十八條 扶養適用與被扶養人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第一百四十九條 遺產的法定繼承,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第一百五十條 依照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律或者國際慣例的,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

『貳』 什麼是國際民事訴訟中的一事兩訴與一事不再理

一、國際民事制訴訟法上的一事再理、一事兩訴、一事不再理。

1、一事再理,是指已由一國法院審判過的案件又被另一國法院受理加以審判。

2、一事不再理,是指已由一國法院審判過的案件或一國法院已經受理正在審判的案件,其他國家的法院不再受理和審判。

3、一事兩訴,是指相同的訴訟當事人就同一訴由或訴訟標的,在兩個法院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法院同時訴訟。

二、一事再理或一事兩訴是國際民事案件管轄權沖突的具體表現。

1、對於國內民事訴訟:許多國家的民事訴訟法都明文規定,對於經終局判決裁判過的訴訟標的或訴由,當事人不得就同一訴訟標的或訴由再行起訴,也不得就已經起訴並正在審理的案件再行起訴。

2、對於國際民事訴訟:一些國家並不禁止一事再理或一事兩訴,也就是說,一些國家對依據本國法律有管轄權的案件會加以受理,而不會因另一國法院已經受理或者正在審理相同當事人就同一訴訟標的或訴由提起的案件而自己拒絕行使管轄權。

解決國際民事訴訟中的一事再理或一事兩訴的最好方法是制定解決國際民事案件管轄權的公約,同時,各國在立法司法實踐中也應該盡量自我抑制,於適當和必要時限制本國法院的管轄權,如採用「非方便法院」原則自己主動拒絕管轄。

『叄』 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與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同怎麼辦

按國際條約為准
我國有保留的項目除外

『肆』 論述國際民事訴訟法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國際民事訴訟法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國際民事訴訟法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法學理論 中爭論相當激烈的問題。

『伍』 涉外民事訴訟的特殊規定

涉外民事訴訟中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在涉民事訴訟中,依照法定方式,將訴訟文書送交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行為。涉外民事訴訟的送達,包括涉外民事訴訟文書的域內送達和域外送達。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有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按國內民事訴訟送達方式送達。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無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應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分為不同情況,採用如下送達方式:
(一)根據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規定的方式送達
《海牙公約》是多邊國際條約,1992年1月1日起在我國生效。根據該公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確定我國司法部為中央機關和有權接收外國通過領事途徑轉遞的文書的機關,有關的送達程序是:我國法院如果請求公約成員國向該國公民或第三國公民或者無國籍人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由有關中級人民法院將請求書和所送達的司法文書,送有關高級人民法院轉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送司法部,轉送給該國指定的中央機關;必要時,也可由最高法院送我國駐該國使領館轉送給該國指定的中央機關。這一途徑,用簡化方式表示為:有關中級法院——高級法院——最高法院——司法部——成員國指定的中央機關;或者有關中級法院、高級法院、最高法院——我國駐有關成員國使館——成員國指定的中央機關。
(二)委託我國駐外使、領館代為送達
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但在我國境內沒有住所的受送達人,可以由我國司法機關直接委託我國駐受送達人所在國使、領館代為送達。
根據《海牙公約》,我國法院如果要向公約成員國內的中國公民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可以委託我國駐該國使領館代為送達,委託書和所送達司法文書應當由有關中級人民法院或者專門人民法院送有關高級人民法院轉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徑送或者經司法部轉送我國駐該國使領館,送達給當事人。送達證明按原途徑退回有關法院。
我國參加的《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也規定,受訴國法院可以委託其駐外使領館向其本國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採用該送達方式須符合下列兩個條件:第一、受送達人是我國公民;第二,受送達人在我國沒有住所。
(三)通過外交途徑送達
如果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沒有簽訂司法協助條約或者協定,也不是海牙送達公約的成員國,人民法院可以通過外交途徑送達有關訴訟文書。即可以經我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將應當送達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文書,送交我國外交機關,由我國外交部領事司送交當事人所在國駐我國的外交機構,再由其轉交給該國的外交機關,然後按照該國法律規定的方式送達。用簡化的方式表示為:有關中院——高院——司法部——外交部——被請求國外交部——被請求國司法部——被請求國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司法部聯合發出的《關於我國法院和外國法院通過外交途徑相互委託送達法律文書若干問題的通知》,對我國人民法院通過外交途徑向國外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的程序作出了具體要求。
外交途徑環節較多,需要的時間長,有的多達一兩年時間,在當前商業交往特別頻繁和快捷的情況下,外交途徑送達不能適應國際民事訴訟的需要。中央機關途徑正是在這種情況形式下產生的。不過,外交途徑仍然是其它任何途徑的重要補充。目前,我國和其他有雙邊司法協助關系的國家以及和我國共同加入《海牙公約》的國家之間均採用中央機關的途徑;但沒有國際條約關系的,正式的送達仍需要通過外交途徑進行。
(四)向受送達人的訴訟代理人送達
向受送達人委託的代理人送達訴訟文書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辦法。受送達人委託有訴訟代理人,並在授權委託書中明確表示由其代理人代收訴訟文書的,人民法院可以向其代理人送達。
(五)向受送達人在我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有權接受送達的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送達
這種送達方式主要是針對受送達人是外國企業或者組織的情形下採取的。外國企業或者組織在我國境內無住所時,可以通過受送達人在我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有權接受送達的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或者辦事處送達。境外當事人在我國境內設立的分公司、全資子公司可以視為境外當事人在我國設立的代表機構,人民法院可以向其送達訴訟文書。但對於有商務代理關系的代理機構,則需要經過境外當事人明確授權才可以進行送達。如果未經授權,則不能有商務代理關系的代理機構送達。至於留置送達,必須對有權接受訴訟文書的有關機構方可適用。這種送達方式簡便易行,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送達方式。
(六)郵寄送達
涉外民事訴訟中採用郵寄送達方式,須以受送達人所在國法律允許為前提。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的規定,郵寄送達自郵寄之日起滿六個月,送達回證沒有收回但根據各種情況足以認定已經送達的,期間屆滿之日視為送達。
(七)公告送達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7 條明確規定通過公約、外交、訴訟代理人、代表機構或者郵寄等途徑不能送達的,應當進行公告送達。但是,對於通過其他途徑送達長期沒有迴音的,有關法院根據案件的有關情況能夠合理地推斷已經不能送達的,應當即行公告送達。公告送達時,應當通過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報紙或者其他新聞媒體進行。自公告之日起滿6個月的,即視為送達。
根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307條規定,對不在我國領域內居住的被告,經公告方式送達起訴狀或者傳喚,公告期滿不應訴,人民法院缺席判決後,仍應將裁判文書送達。自公告送達裁判文書滿6個月次日起,經過30日的上訴期當事人沒有上訴的,一審判決即發生法律效力
應當注意,海牙送達公約並不排除締約國採用其他有效途徑送達訴訟文書。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幾種送達方式,除公告送達外,其他幾種方式不分先後次序,只要不與公約相沖突,人民法院可以使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其他途徑送達。只有公約與我國法律相沖突的,才優先適用公約的規定。 (一)域外調查取證的特殊規定
我國涉外民事訴訟域外調查取證主要通過三種途徑進行:一是依照我國締結或者所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途徑進行;二是沒有條約關系的通過外交途徑進行;三是對居住在國外的我國公民進行調查取證,可以通過使領館進行。人民法院在請求外國法院進行調查取證時,應該查對我國與被請求國之間有無司法協助協議,是否共同參加共同的國際公約,以及各自保留的內容和要求。
1.國際公約中有關域外取證的程序
我國1997年加入《關於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下稱《取證公約》),該公約規定,每一締約國的司法機關可以根據該國的法律規定,通過提出請求書的方式,請求另一締約國主管機關調取有關民商事司法程序所需要的證據。請求仍然需要通過每一締約國應指定一個中央機關負責接收來自另一締約國司法機關的請求書,並將其轉交給執行請求的主管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指定司法部為負責接收來自另一締約國司法機關的請求書,並將其轉交給執行請求的主管機關的中央機關。請求書應直接送交執行國中央機關,無需通過該國任何其他機關轉交。請求書應載明:(1)請求執行的機關和被請求執行的機關; (2)訴訟當事人的姓名和地址,及其代理人的姓名和地址; (3)需要調取的證據的性質,及有關的一切必要資料;必要時,請求書還應特別載明:(5)需詢問的人的姓名和地址; (6)需向被詢問人提出的問題或者對需詢問的事項的說明;(7)需檢查的文書或者其他財產,包括不動產或動產; (8)證據需經宣誓或者確認的任何要求,以及應使用的任何特殊格式;(9)需採用的特殊方式或者程序。如果中央機關認為請求書不符合本公約的規定,應立即通知向其送交請求書的請求國機關,指明對該請求書的異議。
執行請求書的司法機關應當適用其本國法規定的方式和程序。但是,該機關應採納請求機關提出的採用特殊方式或者程序的請求,除非其與執行國國內法相抵觸,或者因其國內慣例和程序,或者存在實際困難而不可能執行。在執行請求時,被請求機關可以採取適當的強制措施。
在請求書的執行過程中,有拒絕作證的特權或者義務的有關人員,可以拒絕提供證據: (1)根據執行國法律,或者(2)根據請求國法律,並且該項特權或者義務已在請求書中列明,或者應被請求機關的要求,已經請求機關另行確認。
2.駐外使領館的域外調查取證
我國對上述公約的第二章《外交官員、領事代表和特派員取證》,幾乎全部作了保留,但是第15條卻獨屬例外。根據該條規定,在民事或者商事案件中,我國的外交官員或者領事代表在另一締約國境內其執行職務的區域內,可以向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當事人在不採取強制措施的情況下調取證據,以協助我國法院中正在進行的訴訟。同樣,我國也允許締約國的外交官員或者領事代表實施的取證行為。《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款已經規定:「外國駐中國使領館可以向其本國公民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但是不得違反我國法律,不能採取強制措施。」除《取證公約》規定的涉外調查取證和使領館對本國公民的調查取證外,我國不允許外國機關或者個人在我國境內直接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但是經過我國主管機關批準的除外。 1.起訴時要證明案件為涉外案件。由於實行涉外案件集中管轄,當事人在提起涉外訴訟時就應當提交有關證據。原告是境外當事人的,應當提供自己的基本情況及主體存在的證明;被告是境外當事人的,人民法院應在受理原告起訴後依法送達。送達後,如果對被告的主體資格產生疑問,應當要求被告提供其主體存在、變化的證明。被告沒有在法定期限內應訴答辯或者送達不能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缺席審判。
2.在域外形成的證據要經過公證。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第11條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系在我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予以證明,並經我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認證或者履行我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但如果其所在國與我國沒有外交關系,則該證據應當經與我國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再轉由我國駐該第三國使領館認證。」但是對於用於國際流通的商業票據、我國駐外使領館取得的證據材料以及當事人沒有異議的證據材料,則無需辦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
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商事案件中,對於當事人提供的境外證據,即使已經履行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也應當在庭審中質證,以確定有關證據材料的證明力。
不過,在下列情況下,境外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無需辦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第一,在我國境內有住所的境外當事人提交的授權委託書、法定代表人(代表人)身份證明;第二,外國自然人作為原告親自到庭起訴而提交的個人身份證明;第三,境外當事人在辦案人員面前簽署的授權委託書;第四,通過雙邊司法協助協定或者外交途徑取得的證據材料;第五,通過我國駐外使領館取得的證據材料。
3.證據必須附中文譯本。當事人為訴訟目的而提供的所有外文資料,均需要附中文譯本。對於當事人未附中文譯本的外文資料,人民法院可以不作為證據使用。
4.舉證責任的分配應當適用法院地法。我國司法實踐認為,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屬於程序問題。涉外商事糾紛案件的當事人雖然在合同中約定了准據法,但舉證責任及其後果均應當適用法院地法,而不應當適用當事人約定的合同准據法。
5.外國法院判決認定的事實不能直接作為我國法院認定事實的依據。對於外國法院做出的民商事判決,除有關判決已為人民法院承認或者當事人認可外,人民法院不能直接採用外國法院判決所認定的事實。 在涉外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期間就應當相應延長。為了便於涉外民事訴訟當事人充分地行使訴訟權利,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涉外民事訴訟期間作出了特別規定。
(一)被告提出答辯的期間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8條規定:「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並通知被告在收到起訴狀副本後30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涉外民事案件一方當事人在國內有住所,而另一方當事人在國內沒有住所,對國內當事人適用訴訟期間的一般規定,對國外當事人則適用涉外期間的特別規定。
(二)當事人上訴和答辯的期間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9條規定:「在我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有權在30日內提出上訴。被上訴人在收到上訴狀副本後,應當在30日內提出答辯狀,當事人不能在法定期間提起上訴或者提出答辯狀,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311條規定,當事人雙方分別居住在我國領域內和領域外,對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上訴期有不同的要求,居住在我國領域內的分別為15日和10日;居住在我國領域外的為30日。雙方的上訴期均已屆滿沒有上訴的,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
(三)審理期限
與國內民事訴訟相比,涉外民事訴訟在調查取證、送達訴訟文書等方面都具有一定難度和復雜性,當事人進行訴訟期間和法院審理期間也較長。《民事訴訟法》第25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期間不受本法第135條、第159條的限制。」即第一審案件應當在6個月內審結、第二審的案件應當在3個月內審結、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30日內審結的限制,都不適用於涉外民事案件。 (一)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的特點
與國內財產保全相比,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有如下特點:
1.只能由當事人申請採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不依職權進行。而國內財產保全,當事人可以申請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採取保全措施。
2.涉外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裁定採取訴前財產保全措施後,申請人應當在3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國內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裁定採取訴前財產保全措施後,申請人應當在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在涉外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決定保全的財產,認為需要監督的,應當通知有關單位負責監督,監督費用由被申請人負擔。而國內民事訴訟中,沒有規定採取保全措施後的監督。
(二)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的措施
涉外財產保全措施,主要是發布扣押令,扣押被申請人的財產,也不排除採取查封、凍結等措施。被保全的財產,主要是指船舶、航空器、車輛等。
對在我國境內的財產實行財產保全,涉及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時,一般只能對其在合資企業中分得的利潤進行凍結,以免影響合資企業的正常運作。但是,如果外籍當事人在訴訟期間,轉讓其在合資企業股權時,法院可以應他方當事人的申請凍結其股權。
(三)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的解除
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是一種臨時性的強制措施,在採取保全措施的法定原因消失後,人民法院無需再對被申請人的財產進行保全,應當及時解除保全措施。人民法院在下列情形下,應當解除財產保全:第一,利害關系人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後,30日內不起訴的;第二,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第三,受訴法院在審理中認為實施的原因已消失,或者審理後申請人敗訴的。
(四)對被申請人的救濟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54條規定:「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如果申請人申請錯誤,致使財產保全措施給被申請人造成了實際損失,損害了被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申請人賠償的范圍僅限於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陸』 國際民事訴訟程序的法律適用

當一個民事案件中具備任何一個要素,即(1)作為糾紛主體的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是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2)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法律事實在國外;(3)當事人爭議的財產在國外,就是涉外民事訴訟案件。對於審理涉外民事訴訟案件,必須遵守法律規定的審理涉外民事案件的基本准則。
審理國內民事案件只能適用我國的法律。但審理涉外民事案件則存在選擇適用其他國家法律的問題。選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選擇適用程序法,二是選擇適用實體法。
就程序法而言,《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五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涉外民事訴訟,適用本編規定。本編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法其他有關規定。」概括地說,選擇適用程序法應原則上應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四編「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該編沒有規定的,適用民事訴訟法其他編的有關規定,例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辯論原則、處分原則、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和調解原則等。但如果我國參加或締結的國際條約中有有關程序的特殊規定時,則須首先選擇適用該項國際條約。稱為「信守國際條約原則」當然,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另外應注意的是對證據分配規則如何處理問題,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是如果證據分配規則規定於程序法中,則當事人不能選擇適用;如果規定於實體法中,則可以適用,而不必排除適用。不能因為涉及證據分配規則就認為屬於程序法問題,從而錯誤地認為應當一律選擇適用我國程序法的規定。
從整體上適用法律而言,定性問題、管轄權問題和法律適用問題則是每一個涉外案件都必須加以解決,並應在判決書中明確回答的問題。下面分別敘述:
一、定性問題
當一個自然人、法人甚至國家或者國際組織向中國法院提起民商事訴訟時,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定性問題,也就是國際私法中所謂識別問題,亦即給案件確定一個案由。因此,首先根據定性將案件正確地歸類到合適的法律領域,從而尋找和適用正確的管轄權規則、沖突法規則和實體法規則。對於一個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定性,由於案件總是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域,而不同法域對同一事實的定性往往不同,用不同法域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觀念進行定性的結果往往不一樣。從司法實踐來看,絕大多數國家的法院一般適用法院地法定性,我國法院亦是如此;但有些法律行為和事實可能同時符合兩種法律規范的條件,即存在所謂法規競合的情況,常見的有合同與侵權的競合。在這種情況下,原告既可以提起合同之訴,也可以提起侵權之訴,一般情況下應該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即應根據當事人提起的訴因來識別,這也是大多數國家採取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糾紛案件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二〇〇七年八月八日起施行)規定,當事人只能用明示方式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當事人選擇或者變更選擇合同爭議應適用的法律的時間點為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
二、管轄權問題
管理權問題就是我國法院在決定是否受理一起涉外民商事案件時,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其解決的辦法須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找出合適的行使管轄權的根據。首先,要根據案件的事實進行定性。根據案件定性所確定的特定法律關系,看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是否表明我國法院有權行使管轄權。其次,法院在決定行使管理權時,必須查明沒有排除法院管轄權的情況:
①不涉及外國國家或財產,因為國家及其財產享有豁免權。
②不涉及外國或國際組織的外交代表,因為外交代表享有特權與豁免。不過,對於外交代表享有的民事管轄豁免,我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了兩個例外:一是外交代表以私人身份進行的遺產繼承的訴訟;二是外交代表在中國境內為私人利益從事公務范圍以外的職業或者商業活動的訴訟。也就是說,外交代表在上述兩類案件中不享有豁免權,我國法院有權行使管轄權。③當事人之間沒有達成有效的仲裁協議,因為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和我國參加的一九五八年《紐約公約》,均規定有效的仲裁協議具有排除法院管轄權的效力。最後,法官要根據原告提供的證據判斷我國法院是否有適當的管轄根據。
三、沖突法適用問題
沖突法就是指導在處理涉外民事案件時如何發現法律、解釋法律並將如此發現和解釋的法律應用於案件。尤其前兩者,即找法和釋法,是沖突法的主要內容。在司法實踐中,審理國內案件和涉外案件時的一個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沖突規則的適用與否。審理涉外案件所適用的實體法根據必須有沖突規則的指引,除非所審理的案件屬於「直接適用的法」的適用范圍;而法院審理國內案件總是直接適用本國的實體法規則。因此,當法院確定某一案件為涉外案件以後,並確定依法享有管轄權,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尋找適用實體法的沖突規則。一般來講,需要依次考慮下列問題:
①考察案件是否屬於某一國際公約的適用范圍。如果涉案雙方當事人的所屬國是某一國公約的締約國,該國際條約對案件的爭議點又規定了具體規則,就應該直接適用國際條約的實體法規則,不必考慮沖突規則。
②如果案件的具體爭議點不屬於國際公約的適用范圍,或者國際公約對該爭議點沒有作出具體規定,由此表明該國際條約不能適用於案件,就必須選擇適用適當的沖突法規則。
③對於某一具體案件的爭議點,若中國參加了相關的沖突法國際條約,而雙方當事人所屬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就必須適用該國際條約中的有關沖突規則。④如果某一沖突規范指定適用外國法,就按我國法律規定的途徑查明外國法關於案件爭議點的具體規定。若有這方面的具體規定,就適用該規定判斷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若沒有這方面的具體規定或者無法查明,就適用中國法的相關規定,或與該案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相關規定。
⑤如果沖突法規范指定適用中國法,就應將中國法中關於該案件爭議點的具體規定作為准據法;若中國法沒有相關規定,或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不管案件的外國當事人所屬國是否參加了該公約)也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相關的國際慣例。由此可見,中國法院受理一起涉外民商案件以後,在選擇所適用的法律時,首先,要看雙方當事人所屬國是否為相關國際公約的共同締約國;其次,要根據中國法中的相關沖突規則,選擇適用與案件有關或當事人選擇的某一國內法規則;最後,看是否存在相關的國際慣例。這三個步驟是依次進行的,直到選擇到合適的准據法為止。
以上學習探討的僅是審理涉外民事訴訟案件法律適用的特有的規則性問題,在處理涉外民事案件時如何發現法律、解釋法律並將如此發現和解釋的法律應用於案件的方法,有一些與我們先前學習的國內民事案件法律適用方法是相同的,在這里就不重復了。
適用操作者一是法官 二是檢察官 法律賦予其監督權
具體論點後要有鮮活的典型案例作為論據說明

『柒』 國際民事訴訟管轄的基本分類

是指以當事人的住所地與法院轄區的關系來確定管轄法院;①特殊地域管內轄是指以訴訟標的容所在地或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法律事實所在地為標准確定的管轄。②具體就《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而言,我們可以看出,《民事訴訟法》第24條、26條、27條、28條、29條、30條、31條所規定的合同糾紛案件、保險合同糾紛案件、票據糾紛案件、運輸合同糾紛案件、侵權行為案件、交通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案件、海事損害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案件以及司法解釋所規定的農業承包合同案件、產品質量損害賠償案件,這九種特殊地域管轄都將被告住所地作為法院管轄地。而對於海難救助費用案件、共同海損案件、聯營合同案件、債權人申請支付令案件、訴前財產保全案件以及擔保合同這六種特殊地域管轄案件則沒有將被告住所地作為管轄聯結點

『捌』 我國有關國際民事訴訟中的訴訟代理人制度有哪些主要規定

我國有關國復際民事訴訟中的訴制訟代理人制度有哪些主要規定?
(1)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需要委託律師代理訴訟的,必須委託中國的律師。
(2)在我國領域內設有住所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委託我國律師或其他人代理訴訟,從領域外寄交或託交的授權委託書,應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我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我國與該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後,才具有效力。

『玖』 國際商事仲裁和民事訴訟

聯系:都是解決國際民商事爭議的常用的有效方法。
區別:
第一, 機構性質不同。國際商事仲裁機構只是具有民間團體的性質,各個仲裁機構是相互獨立,沒有級別管轄權。而審理民事訴訟的法院,是國家司法機關,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法院之間有上下級關系。
第二, 管轄權來源不同。國際商事仲裁機構的管轄權來自於雙方當事人的合意,它的管轄權是非強制性的。是建立在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的仲裁協議的基礎上。而法院審理民事訴訟的管轄權來自於國家的強制力,是由法律賦予的,而非當事人雙方的授權,只要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法院就可以管轄,而不必雙方當事人合意。
第三, 審理程序的公開性不同。國際商事仲裁程序一般不公開審理,即使雙方當事人要求也是由仲裁庭作出決定。而法院審理民事訴訟原則上必須公開審理,除個別情況外。
第四, 當事人的自治性程度不同。國際商事仲裁中當事人的自治性大大超過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自治性。
第五, 裁決制度不同。國際商事仲裁裁決實行一裁終局制,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得向法院起訴。民事訴訟中一般實行二審終審制,只有二審判決或過了上訴期未上訴的一審判決才具有法律效力。
國際商事仲裁特點:
○1管轄權來自於雙方當事人的合意
○2自治性
○3申請有關法院強制執行
○4實行一裁終局制

民事訴訟的特點
1.具有公力性質。民事訴訟不同於其他解決糾紛方式,它是在國家審判權力介入之下,對民事糾紛通過國家的司法程序進行解決。
2.民事訴訟具有嚴格的規范性。民事訴訟活動必須依法進行。依法的含義一是依照民事實體法,二是依照程序法。
3.民事訴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民事訴訟活動是分階段向縱深推進的一種活動。民事訴訟活動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訴訟活動分為一審階段、二審階段、執行階段和審判監督階段。在每一個審理階段里又細分為起訴階段、法庭准備階段、開庭審理階段、製作和宣告判決階段等。一般地說,前階段是後階段的基礎和前提,後階段是前階段的繼續和延伸。

『拾』 涉外民事訴訟沖突公式

涉外民事訴訟的一般原則,既是人民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的基本准則,也是涉外民事案件當事人以及訴訟參加人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
(一)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原則
審理涉外民事案件在適用程序方面,按照國際上公認的屬地主義原則,應當適用法院所在地國家的程序法。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37條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涉外民事訴訟,適用本編規定。本編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法其他有關規定。」因此,我國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必須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這一原則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應當包括以下三項基本要求:
第一,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我國起訴、應訴,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凡屬我國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人民法院均享有司法管轄權;
第三,任何外國法院的裁判和外國仲裁機構的裁決,必須經我國人民法院審查並承認後,才能在我國發生法律效力。
對當事人申請或者外國法院請求我國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的外國法院判決或者仲裁裁決,我國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我國法律,或者根據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進行審查,裁定予以承認後,才具有效力,需要執行的,可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執行。
(二)優先適用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國際條約是國家之間、國家和地區之間,規定相互間在一定國際事務中的權利和義務的協定。凡是參加條約的國家和地區,都有信守該國際條約的義務。
(三)司法豁免原則
司法豁免權是外交特權的一種,是指一個國家根據本國法律或者參加、締結的國際條約,對在本國的外國代表和組織賦予的免受司法管轄或者司法審判的權利。司法豁免原則是主權國家平等原則在司法領域的具體體現,它是建立在國與國對等原則基礎之上的,有利於各國外交代表和國際組織在駐在國順利履行職務。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39條規定:「對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的外國人、外國組織或者國際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辦理。」這里所說的有關法律規定,是指1986年我國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等規定。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是指我國參加的1946年的《聯合國特權與豁免公約》,1949年的《聯合國各專門機構特權與豁免公約》,1961年的《維也納外交公約》以及1963年的《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等。
司法豁免原則包括刑事司法豁免和民事司法豁免。刑事司法豁免權是完全的司法豁免權,外交代表即使觸犯駐在國刑法,也不受駐在國的刑事司法管轄。而民事司法豁免權是不完全的,有限制的。民事司法豁免權的有限性表現在:享有司法豁免權的人因其所屬主管機關宣布放棄司法豁免的,或者享有司法豁免權的人因私人事務涉及訴訟的,或者享有司法豁免權的人向駐在因起訴引起反訴的,均不享有司法豁免權。
具體而言,對外國駐我國的外交代表和與外交代表共同生活的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提起的民事訴訟,我國人民法院不能受理。但下列情形除外:
1.享有司法豁免權的外國人,其所屬主管機關明確宣布放棄司法豁免權的,駐在國法院有權受理對其提起的民事訴訟;
2.外交代表以私人名義涉及在中國的不動產的訴訟;
3.外交代表以私人身份作為遺囑執行人、遺產管理人、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所引起的訴訟;
4.外交代表在中國境內從事公務范圍以外的活動或者商業活動引起的訴訟;
5.因車輛、船舶或者航空器在中國境內造成的事故而引起的訴訟;
6.外交代表本人主動提起訴訟,因而引起對方當事人反訴的。
(四)委託中國律師代理訴訟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1條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我國人民法院起訴 、應訴,需要委託律師代理訴訟,必須委託中國律師。」律師制度是國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國的司法制度只能適用於本國,而不能延伸於國外。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允許外國司法制度干涉其本國的司法事務,這是國際上公認的一條原則。因此,任何國家的律師只能在其本國領域內從事訴訟代理業務,而不能到外國法院以律師身份代理訴訟。在涉外民事訴訟中,外籍當事人需委託代理人進行訴訟的,可以委託本國人為訴訟代理人,也可以委託本國律師以非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受本國公民的委託,可以以個人名義擔任訴訟代理人,但在訴訟中不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權。
涉外民事訴訟中,在作為當事人的外國國民不在我國領域內的情況下,外國駐華使、領館可以授權其本館官員,以外交代表身份為其本國國民在我國聘請中國律師或者中國公民代理民事訴訟。
外國當事人委託中國律師或者其他人代理訴訟的,必須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辦理有關授權委託手續。《民事訴訟法》第24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或者其他人代理訴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寄交或者託交授權委託書,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後,才具有效力。」
(五)使用我國通用的語言、文字原則
審理涉外民事案件使用本國通用的語言、文字,是國家主權原則的具體體現,也是世界各國通用的准則。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應當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語言、文字。當事人要求提供翻譯的,可以提供,費用由當事人承擔。」
人民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使用我國通用的語言、文字,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體現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權的嚴肅性的重要內容。根據該原則,外國當事人提交訴狀時,必須附具中文譯本。外國當事人在訴訟中必須使用中國通用的語言、文字。外國當事人要求提供翻譯的,可以提供,費用由當事人負擔。
此外,同等與對等原則也是涉外民事訴訟的一項原則,由於民事訴訟法把它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已在前面論述,在此就不贅述。

熱點內容
李林法學 發布:2025-01-10 16:58:28 瀏覽:449
老百姓最關心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0 16:31:40 瀏覽:400
經濟法本科屬於什麼學科門類 發布:2025-01-10 13:31:54 瀏覽:969
裁定書發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0 13:22:08 瀏覽:623
合同法設備修理保修期 發布:2025-01-10 12:21:32 瀏覽:169
關於道德的俗語 發布:2025-01-10 12:10:18 瀏覽:798
廚櫃售後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0 11:54:42 瀏覽:865
勞動合同法五金一險 發布:2025-01-10 11:54:02 瀏覽:1000
法院黨建工作問題 發布:2025-01-10 11:44:39 瀏覽:131
行政法公眾號 發布:2025-01-10 11:31:57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