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誠信原則定義
① 請問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包不包括「合法行政原則 、 合理行政原則、誠信原則、高效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原則:行政法治原則、適度性原則、互動性原則、程序正當原則。包括「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誠信原則、高效原則」。
1、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其他原則可以理解為這一原則的延伸。實行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2、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3、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當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則之一。它包括了以下幾個原則:
行政公開原則。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
公眾參與原則。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或者決定,應當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特別是作出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利的決定,要聽取他們的陳述和申辯。
迴避原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4、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則。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者不完全作為;其次是遵守法定時限,禁止超越法定時限或者不合理延遲。延遲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權的表現。
第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是法律禁止的行政侵權行為。在國際貿易中,行政當局不合理延遲和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也被認為是政府設置的貿易壁壘形式。
5、誠實守信原則
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第二是保護公民信賴利益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6、權責統一原則
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保證政令有效。
第二是行政責任原則。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權力和法律責任的統一,即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1)行政法的誠信原則定義擴展閱讀:
相比於其他的部門法而言,行政法是最具時代精神的部門法,因為它調整的是行政機關與公民的關系。政府與公民的關系問題是行政法的現實起點,也是行政法理論的基本起點,對這種社會關系的研究是明確行政法性質與功能的關鍵。
從行政管理的角度看,行政管理範式的變化往往帶來的是政府的社會角色及政府與公民關系方面所進行的改革,即便不是行政管理範式的變化,而只是在一種現實的行政管理範式內所進行的局部改變,也可能帶來政府的社會角色和政府與公民關系方面的改變。
②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含義有哪些
法律分析: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含義如下:
1、合法行政原則。合法行政原則主要有三層意思: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要嚴格依法進行;合法行政中的「法」法律淵源表現為法律、法規和規章;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
2、合理行政原則。「合理行政」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
3、程序正當原則。程序的正義就是對程序施加了道德標准和要求,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的程序才能叫做符合程序正義的程序;
4、高效便民原則。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能夠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
5、誠實守信原則。確立了行政機關的誠信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6、權責統一原則。權責統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享有法定職權時,同時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③ 如何理解行政法上的誠信守信原則
行政法上的誠信守信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義務,不得濫用權得及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同時,誠信原則要求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進一步說,行政法是調整行政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等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誠信原則發端於民法契約領域,契約存在的地方,即有誠信原則的適用。承認誠信原則可以適用於公法尤其是行政法,其根據之一是承認在公民與政府之間存在社會契約關系。社會契約的存在也要求政府作出行為須符合善意真誠、恪守信用和公平合理等誠信要求,違反上述要求,同樣構成政府違反契約規定,背離其憲政使命。因此,加強行政法誠信原則的研究,可以增強民主憲政意識,並加深對行政法與憲法關系的理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④ 行政法的誠信原則意義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發展歷史
誠信原則首先確立為私法領域的「帝王條款」。法律上的誠信原則最先起源於羅馬法,羅馬法是以契約內容為核心的私法。在羅馬法中,有誠實契約和誠信訴訟。誠實契約的債務人不僅要承擔契約規定的義務,而且要承擔誠實、善意的補充義務。在誠信訴訟中,承審員不受契約字面含義的約束,可根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對契約文字進行解釋,並可根據公平原則對當事人的約定進行干預,以消除某些約定之不公正性,按照通常人的判斷標准增加或者減少當事人所承擔的義務。誠實信用原則正是針對羅馬法的善意和平衡觀念,以及基於契約所具有的自由平等、公平合理和利益交換的特徵而逐步產生和得以應用的。
二、誠信原則適用於行政法的理論
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是羅馬法以來各國立法和執法實踐發展所共同認同的觀念。起源於私法領域的誠實信用原則正在成為公法和私法領域共同使用的法律原則。早期的行政法學理論認為,誠實信用原則是適用於民事法律關系的一個基本原則,規范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行政法屬於公法的范疇,調整領域和遵循的原則與私法不同,誠實信用原則不能納入行政法領域。但是行政法作為公法范疇,許多規定存在著不完善的現象,需要藉助私法某些原則來補充。1926年,德國行政法院就判決使用類推理論承認誠信原則適用於行政法。此外,日本也都積累了很多誠信原則適用於政府管理領域的司法判例。
三、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
(一)私法中的誠信原則比如我國《民法通則》明確確立了涵蓋全部民事關系的誠實信用的原則。其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由此,誠實信用原則就適用於「一切權利的行使和一切義務的履行」。
(二)民法中的誠信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已經成為私法和公法的共同原則。對於誠信原則的內涵,許多學者都有其不同的見解。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對行政法誠信原則的內涵作出規范性定義存在著很大困難,因此,需要密切聯系民法誠信原則的內涵予以研究。
民法中的誠信原則主要包括:
1.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誠實,不弄虛作假,不欺詐,進行正當競爭;民事主體應善意行使權利,不以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方式來獲取私利。
2.民事主體應信守諾言,不擅自毀約。信守承諾是誠實善意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了行為當事人對於自己行為承擔後果的責任意識。締結契約並實施,能夠節省交易成本,體現了社會成員的互信互利關系。民事法律制度中可以體現誠信原則的信守諾言的要求有:權利失效等。
3.民事主體應嚴格按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履行義務,兼顧各方利益。要求在法律交往中,要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以及當事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從而避免出現利益分配嚴重不均的情況。民事法律制度中可以體現誠信原則的公平合理的要求有:情勢變更原則等。
(三)誠信原則的行政法內涵
誠實信用原則是私法和公法的共同原則。所以,誠實信用原則所包含的各種規范要求同樣適用於其他法律范圍。將誠實信用原則納入行政法領域,在原則的內涵上也包括民法中誠信原則所具有的特徵,包括誠實信用、信守諾言以及公平合理、兼顧各方利益等。從這個方面來說,誠實信用原則的行政法意義也可以歸納為這三個方面。但在具體要求上,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
適用特點。首先,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當事人之間要建立法律關系必須雙方意思一致,所以誠實信用、信守諾言以及公平合理、兼顧各方利益對雙方當事人都適用。但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代表國家行使權利,處於強勢地位,而行政相對人處於被支配的地位,因此誠實信用原則必然會出於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利益而有所偏重。要實現行政執法的公平正義,誠實信用原則必須是針對行政機關提出,而非針對行政相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