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法律雙方關系
A. 怎樣理解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
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平等性,實際上是為了實現雙方在法律上的實質平等而對雙專方權利屬進行的不對等分配,是一種「平等下的不對等」。
行使行政權的行政主體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行政法律關系地位的「不對等性」既不能簡單的解釋為行政主體的命令和行政相對人的服從,也不能簡單的被理解為行政主體一方只行使權利而作為另一方當事人的行政相對人只履行義務這種權利和義務不對應的情況。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七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1)在行政法律雙方關系擴展閱讀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1、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然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
2、具有不對等性。
3、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法定的。
4、所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序上具有特殊性。
B. 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具有不對等性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一、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
二、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徵: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機關或者根據法律的授權代行某種行政職能的社會組織。
2、行政法律關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機關單方面的的行為為根據。
3、作為主體的一方行政機關可以直接運用國家強制力強制對方當事人履行義務或接受制。
4、主體之間的爭議通常通過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決。
C. 簡述行政法的法律關系有哪些特徵
1、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在我國的行政訴訟關系中,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也不能互為原被告。
2、具有不對等性
3、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法定的。
4、所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序上具有特殊性。
D. 行政關系和行政法律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法律分析:行政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的聯系:二者的相同點在於都是雙方、多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二者的不同點在於,主體方面——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是指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必須為行政機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E. 試述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特點與構成要素
【答案】:一、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為行政法所調整和規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與義務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
二、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1)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猜輪沖,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行政主體的存在,是發生行政法律關系的先決條件。
(2)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由行政法律規范預先規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能由當事人雙方相互協商約定。當事人既不能自由選擇權利、義務,也不能隨意放棄權利、轉讓義務,只能依據行政法律規范的規定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
(3)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首先,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主體的地位不平等。行政主體一方當事人往往處於支配地位,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職權的行使。其次,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不以雙方主體意見一致為必要條件,行政主體可以單方面地設立或變更行政法律關系。
(4)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穗殲的權利與義務具有統一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總是交叉重疊的,權利與義務很難分開,從這方面看是其職權或權利,從那方面看則是其職責或義務。
(5)行政法律關系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行政爭議實行行政主體先行裁決制度。行政程序不同於司法程序桐咐;解決行政爭議的司法程序也不同於解決民事爭議、刑事案件的司法程序。
三、行政法律關系由三大要素構成: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因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又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行政法主體、行政法律主體。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或行政法制監督主體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構成。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2)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物、行為及精神財富
(3)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即行政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行政相對方的權利義務,以及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被監督的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利義務。
F. 行政法律關系有哪些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所發生的由行政法規范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是法律關系的一種。同其他法律關系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法人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不可能產生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外有關機關之間可以依法產生行政法律關系。
(二)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在大部分行政法律關系中,國家行政機關作為當事人一方,其地位優於對方當事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一般只要具有這方面職權的國家行政機關的單方意思表示就能成立,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才可能由社會團體或者公民的意思表示而發生。(2)某些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也往往因國家行政機關單方面的行為即確定。(3)國家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增設或限制、剝奪對方當事人的某項權利,也可以增設或豁免對方當事人的義務,而對方當事人不能這樣做。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其權利和義務等都是由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等事先規定的,行政機關和其他當事人都不能自由選擇。
(四)行政法律關系中的違法者,通常要向其主管機關承擔責任,有時還要對受害的公民負責。
只有同時具備以上特點的社會關系,才是行政法律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