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是民事訴訟法哪部分的呢
『壹』 民法典關於自認的規定
一、民事訴訟自認的法律規定
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對自認制度沒有作明確的、詳細的正面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二條規定
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前款自認的規定。
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八條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除外。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從司法解釋及有關規定上來看,當事人自認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有:
1、對方當事人無須舉證,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2、約束法院,對於自認的事實法院必須予以認可。(涉及人身關系的除外)。
二、不同主體的自認及其效力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自認效力的產生必須符合一定的先決條件,即作出自認的主體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事訴訟行為能巧散力,享有在訴訟上處置的權能。在現實生活中,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一些特殊主體在訴訟過程中作出某些承認,在訴訟上不應具有證明效力,只有其法定代理人的訴訟行為才是合法有效的。
1、當事人的自認及其效力
基於民事訴訟的私權性質,當事人一方有權對他方提出的對自己不利的事實予以承認。一經當事人自認即發生無庸舉證的效力,他方當事人因此就該項事實的主張免除舉證之責任。
自認的效力產生於自認規則,在當事人作出自認後,對法院亦發生拘束力,即法院不得對自認的事實再行判斷,並以此作為斷案的依據。但是,由於法院對自認事實的真實性不作判斷,那麼,若出現自認之事實與眾所周知的事實或其他顯著之事實相矛盾時,自認之事實是否依然對法院產生拘束力?筆者認為,法院解決民事糾紛應依當事人的意願進行,當事人對該事實既然存在相一致的認識,就表明當事人雙方不希望法院對該事實的真實性等再作判定,因此,即便該自認的事實與眾所周知的事實相違背,也應對法院產生拘束力。自認對法院的效力適用不僅限於第一審法院,而且還對其上訴審法院產生拘束力,自認的效力還體現在對當事人的拘束力,即自認一經合法作出,一般不得撤回或變更為抗辯主張。
2、訴訟代理人的自認及其效力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和上訴,需要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可見,衫寬櫻從我國當事人自認制度的立法精神上來看,訴訟代理人只有在特別授權的情況下才有代為承認訴訟請求的權利,而沒有對案件事實代為承認的權利。其中的意旨在於,當事人的陳述中所包含的對對方當事人事實主張的自認,屬於當事人本人獨自享有的權利而不授予訴訟代理人。這顯然與設立代理權的法意不符,也不能適應我國司法審判的需要。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一般基於理性的考慮,賦予訴訟代理人代為自認案件事實而不為被代理人所否認的行為以證據上的證明力,因此,事實上,這也造成了司法審判於法無據的局面。但是,若訴訟代理人的自認並非出自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或者有證據證明代理人作出的自認與真實不符,而或叢且其自認是由於錯誤而發生時,應允許當事人撤回或變更,但是,另一方面這種行為會對當事人的訴訟利益產生影響,同時也使簡明的訴訟復雜化,因此,各國對這種撤回或變更的時間和舉證責任等都施以嚴格的限制。
3、共同訴訟中的一人自認及其效力
共同訴訟中的自認問題主要涉及到其中一人的自認其效力是否及於共同訴訟中的主體。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據此可以認為,若訴訟行為中包含自認,則在必要共同訴訟中,其中一人的自認行為只有經其他人的認可,該自認行為方能對其他人發生效力,若其他人並未認可,則該自認行為對其他人自無效力可言;在普通共同訴訟中,其中一人的自認,對其他人始終不產生效力。可見,我國的立法旨意在於以其他共同訴訟人的主觀認可為產生效力之要件,旨意與台灣地區的做法有所不同。台灣的立法例表明,共同訴訟中一人的自認行為若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產生不利,則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產生效力。由此可見,台灣地區關於自認制度的旨意在於以客觀上產生利益之結果作為產生效力的要件,這似乎亦可作為我國自認制度完善之借鑒因素。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二條 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貳』 《民事訴訟法》中的自認是什麼意思
一、《 民事訴訟法 》中的自認是什麼意思 民事 訴訟 中的自認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他方當事人不利於自己的事實承認其為真實或不予反駁或對其訴訟請求予以認可的意思表示,簡言之就是在訴訟過程中對自己不利事實的承認。 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對自認制度沒有作明確的、詳細的正面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頒行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第75條以司法解釋的形式首次對自認制度作了確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再次間接確認了明示自認的效力,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關於民事訴訟 證據 的若干規定》,比較全面、准確地規定了自認制度。從司法解釋及有關規定上來看,當事人自認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有: 1、對方當事人無須舉證,免除對方當事人的 舉證責任 。 2、約束法院,對於自認的事實法院必須予以認可。(涉及人身關系的除外)。 二、自認的分類 1、純粹的自認,也叫單純的自認; 2、附加限制的自認,即自認以後又附加一個條件,但附加限制的自認必須有證據證明自己所加的限制,否則後果與純粹的自認相同; 3、附加理由的自認,也叫附加理由的否認,但附加理由的自認必須有證據證明自己所加的理由,否則後果與純粹的自認相同; 4、擬制的自認,當事人到庭。當事人到庭沉默不語或回答不知道,如果是應當知道或者親身經歷而回答不知道的,一般認定自認,除此之外,不認定自認。另外,當事人到庭,拒絕質證沒有合理的理由的,也認為構成自認,不質證有正當理由的,對方當事人還應繼續舉證。 5、擬制的自認,當事人不到庭。如果沒有正當理由不到庭,看作對原告訴訟請求的允諾,認定自認,如果原告沒有正當理由不到庭的話,就按撤訴對待,而不是自認。如果有正當理由不到庭(如公告送達等),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由此可見,自認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要慎用,一切在以事實為根據的基礎上,重視證據的收集,重視證據的運用,在訴訟過程中用證據說話,不盲目自認,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 民事訴訟法 》 中的自認 是一個不利於自己的措施,因此要慎用。當然盡管自認對當事人不利,但是自認這個制度有助於還原事實真相,公平公正地對待事情。對於對方當事人來說是比較有利的,沒有舉證的責任,當事人直接就承認了事實真相。
『叄』 民事訴訟中的自認制度出自哪年哪月
2002年4月1日。
自認是民事訴訟法上的一項基本制度,已被大多數國家採用。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未對自認制度作出明確規定,為彌補立法不足和適應庭審改革需要,最高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和提出的訴訟請求,明確表示承認的,無須舉證,產生免除當事人舉證責任的效果。
但該司法解釋尚無法涵蓋自認制度的豐富內涵,不能滿足審判實踐的需要。
2002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則》),始對自認制度進行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本文試以《證據規則》為基礎,對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自認制度作一闡釋。
1、自認的界定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訴訟外的自認是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以外對不利於自己的事實的承認。《證據規則》第8條規定:自認必須發生在訴訟過程中;自認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自認必須是明確表示的;自認必須具有合法性。該條明確規范了自認制度,已構建起我國自認制度的框架。
2、自認的效力
自認的法律效力包括:
第一對於他方主張不利於己的事實而作出自認或不予爭執,他方因而就該項事實主張,可以免除舉證責任。
第二自認有拘束法院的效力,法院自應認為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真實,而不必對其真實性予以審查,並且應當以雙方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而不得作出與當事人自認相反的事實認定;自認的效力不僅及於一審法院,而且還對其上級法院構成約束效力。
第三自認對當事人有拘束效力,自認一經合法作出,當事人一般不得任意將其撤回或變更為抗辯的主張。
『肆』 民事訴訟自認條款是怎麼規定的
在民事 訴訟 活動當中,如果說其中一方對於另一方提出來的相關訴訟請求既不提供與之相反的 證據 又不進行辯駁,實際上這種階段在法庭上就是屬於自認了,所謂自認就是自動承認對方的舉證是真實的。而且,民事訴訟自認條款也不是一兩句就能解釋完畢的,例如就規定自認這必須是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才具備法律效力的。 民事訴訟自認條款是怎麼規定的? 一、自認的分類 自認又被稱為承認,是指「一方當事人做出的,認為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是真實的意思表示。」自認是民事訴訟中一項重要的制度規定。自認根據不同的標准可被劃分成不同的種類,其中比較重要的分類有以下幾種: (1)根據自認做出的時間和場所不同可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 (2)根據自認主體的不同,自認可被分為本人的自認和 代理 的自認; (3)根據自認是否附加條件分為完全自認和限制自認; (4)根據是否作出明確的意思表示可分為明示自認和默示自認; 二、自認條文的效力 1、相關規定 《 民事訴訟法 適用意見》第75條規定「一方當事人結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和提出的訴訟請求明示承認的,對方當事人無須舉主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八條規定:「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分關系的案件除外」。「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2、對於自認效力的解讀 在我國,訴訟上的自認可以使對方當事人免除就該事實的 舉證責任 ,成為免於證明的事實,從而對自認的當事人及法院也發生相應的約束力:自認的當事人不能再對自認范圍內的事實做出相反的主張,而法院須以自認的事實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在自認的范圍內不得再進行調查取證。而對於訴訟外的自認,一般認為其為證據的一種,不能直接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證明責任,而只是法官形成自由心證的資料之一,法官應結合其它證據對事實加以認定。 三、自認條文的更改 1、相關規定 我國《證據規定》第8條第4款規定「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做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八條之規定,訴訟上的自認使對方當事人免除了就該一事實的舉證責任,與對方當事人之利益密切相關,因而自認一旦作出就不應在不考慮對方當事人的情況下隨意同意自認的當事人撤回其自認,除非對方當事人有過錯。 2、更改原則 自認一旦做出非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不能證明是當事人是在受脅迫或者存在重大誤解的情況下做出的意思表示且與實際事實不符是不能被撤回的。但在經對方當事人同意後允許自認當事人撤回其自認。 由此可見,民事訴訟自認條款還比較多,我們總結一下的話,自認的主體就只能是針對訴訟活動當中的當事人的,但是對於默示自認如果能夠舉證當時的情況是比較特殊的或者是產生了重大的誤解,那當事人還能夠擁有相應的舉證期,在舉證期內撤銷自認的內容也是有可能的。
『伍』 民事訴訟法中自認條文指的是什麼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中國證據法中所說的自認是在訴訟過程中的自認。
自認還分主體的不同,自認可被分為本人的自認和代理的自認;是否附加條件分為完全自認和限宏睜滾制自認;是否作出明確的意思表示可分為明示自認和默示自認;
自認特性:
1、自認必須發生在訴訟過程中。只有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的自認才能夠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早喊當事人在訴訟外對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是影響法官心證的因素,而非免除當事人舉證責任的法定事由。
2、自認是當事人陳述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
3、自認一般應當明確表示,默示自認必須符合法定條件。《民事訴訟證據規定》對自認的成立限定了較為嚴格的條件,即自認必須是明確表示承認。如果當事人默示自認,即對另一方當事人的陳述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的,只有在審判人員進行釋明後仍然默示的,才能視為自認。
4、自認必須具有合法性。當事人的自認不能違背現行法蔽余律的規定,即不能與現行有效的法律相沖突。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九十二條
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前款自認的規定。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陸』 民事訴訟法自認的規定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訴訟外的自認是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以外對不利於自己的事實的承認。一、自認的分類
(1)根據自認做出的時間和場所不同可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
(2)根據自認主體的不同,自認可被分為本人的自認和代理的自認;
(3)根據自認是否附加條件分為完全自認和限制自認;
(4)根據是否作出明確的意思表示可分為明示自認和默示自認;
二、自認」的法定情形、不適用自認的規定、以及對自認不予確認等三種情形:
(1)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2)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前款自認的規定。
(3)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三、「自認的撤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銷自認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一)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的;
(二)自認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的。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九十二條 一方當事人在法庭審理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對於涉及身份關系、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應當由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不適用前款自認的規定。自認的事實與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柒』 新民事訴訟法自認
新 民事訴訟法 自認一般是指新民事訴訟法中的自認規則,是較為專業的法律術語與定義,一般人群對這一概念接觸較少。那麼,什麼是新民事訴訟法自認呢,自認有何法律要件,起法律效力又如何 一、什麼是自認?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於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 訴訟 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於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中國 證據 法中所說的自認是在訴訟過程中的自認。《證據規則》第8條規定:自認必須發生在訴訟過程中;自認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自認必須是明確表示的;自認必須具有合法性。該條明確規范了自認制度,已構建起我國自認制度的框架。由於學者認識個性的差異,同一概念也有不同的認識,關於自認也是如此。 二、自認的法律要件 根據上述定義,可以認為自認須具備以下要件: (一)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 基於自認是否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作出,可以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自認要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是訴訟上的自認,其要求自認必須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包括 開庭審理 前的准備階段及開庭審理的過程。訴訟外的自認不具有免除對方 舉證責任 的效力,其對法院也不發生訴訟中自認的效力,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可以把訴訟外的自認作為證據來使用。 (二)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 自認只能是對單純的案件事實的陳述,不包括由經驗法則或事實連鎖而為的判斷,以及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主張。對法律判斷和經驗法則,即使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相一致,也不能約束法院。 (三)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 自認人所承認的事實與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現為自認人對對方主張的於已不利的事實的明示承認。《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第八條第二項明確指出: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這樣就為自認的成立條件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即使一方當事人自認在前,對方當事人主張在後,即自認人先在程序中陳述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而後對方當事人在程序中引用了該承認,只要雙方當事人主張一致,即可構成自認。 (四)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關於判斷「於已不利」的標准,有不同觀點。敗訴可能性說認為是否系不利的事實,應當從是否導致敗訴(全部敗訴或一部分敗訴)的可能性來考察。而證明責任說將不利與證明的負擔聯系起來,所謂「不利的陳述」就是關於應由對方加以證明的事實的陳述,這樣一來,證明責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認成立的前提條件,而證明責任分配的復雜必然使人們難以把握自認的成立要件。因此,至於是否為不利益,因當根據客觀情況而定,自認者方面知悉與否,在所不問。中國有關自認的規定中,沒有涉及「於已不利」這一要件。 三、自認的效力 自認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案件中極大,但在若乾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序中,則受到限制。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自認有所規定,但對自認的效力卻沒有詳盡規定,尤其是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沒有規定。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完全拋開當事人的自認而以其他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後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亦無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說是絕對的。自認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於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查證據。也就是說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為自認的當事人,也間接拘束法院。 自認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 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實際上自認也就成為證據的第五種類型——當事人的陳述。對於對方當事人而言,自認則免除了其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因為,自已提出的對對方不利的事實已經得到了對方的承認,對於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 (二)自認對法院的效力。 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法院在適用法律時,應當以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基礎,法院沒有必要對雙方一致認定的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且也不得作出與該自認事實相反的認定。自認對法院的效力不僅拘束 一審 法院,而且對 二審 法院也具有約束力。法院在一審中以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決後,承認該事實的當事人在第二審中,不能在無正當理由時以證據推翻承認,二審法院仍然應當以一審承認事實為依據作出裁判。 通過對本文所整理材料的閱讀,相信大家對新民事訴訟法自認行為的定義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對於其法律要件和法律效力也有了大概了解。既然自認同時對當事人和法院都有較強的約束力,那麼我們如遇民事訴訟,一定要謹慎決定是否自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