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中非法證據排除的范圍
⑴ 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情形有哪些
在民事訴訟當中,非法證據的情形主要有刑事違法的證據,或者是濰坊了法定的職權或程序所獲得的證據,這些都是屬於非法的證據。而一旦當事人提供的證據被認定為非法的證據,都會予以排除。 1、形式違法的證據;
2、違反法定職權和程序所獲得的證據,這是針對行政機關及其職能部門而言的;
3、以非法的手段或方式獲取的證據,這主要是針對一般的民事主體而言的;
4、毒樹之果,即經由非法證據而獲得的證據;
5、雖然不屬於上述情形,但是證據本身或者獲取證據的手段、行為違反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這類證據本身不具有非法性,但其法律後果與非法證據相同,因此,本文暫且把它歸入非法證據。
在訴訟活動中,當當事人向法庭提交非法證據時,這就涉及到非法證據的審查問題,毫無疑問,對於非法證據的審查判斷只能由法院進行,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由是誰來審查,而是由誰來啟動審查程序,也就是說由誰來對非法證據提出審查請求。
目前,我國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多見,理論上大致存在三種觀點:
一種觀點是對非法證據審查程序的啟動無需當事人申請,由法院依職權對非法進行審查。其法律依據為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和第三款「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民事證據規定第六十四條「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第六十八條「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該觀點認為,在證明過程中,當事人和法院之間存在分工,當事人承擔提供證據的責任,法院承擔審查判斷的責任。
第二種觀點是非法證據審查程序只能由當事人來啟動,法院不能依職權主動審查。該觀點認為,法律雖然規定法院應當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但並未規定法院可以依職權啟動審查程序。在民事領域應當遵從意思自治原則,法院不能對當事人的意思主動干預,對當事人沒有異議的事實不得裁決。即使是非法的證據,只要當事人沒有異議即視為認可,法院不得強行介入。
第三種觀點採取二分法,將證據規定第六十八條的內容分為兩種情形,分別對待。對於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非法證據,審查程序的啟動只能由當事人來啟動,而對採取法律禁止的方法或手段取得的非法證據,審查程序的啟動應當由法院依職權進行。
根據相關的規定,如果當事人提供的證據被認定為非法證據,那麼將不再能夠作為有效的證據進行使用,也不能夠作為法官來進行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比如說形式違法的證據,或者是以非法的手段獲得的證據,這些都是屬於非法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