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最高法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法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

發布時間: 2024-12-21 10:42:11

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是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作出的司法解釋。經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由最高人民法院於2015年4月20日發布,扮羨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昌缺頃,應當先予立案。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耐陸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2. 誰知道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你空間的《控告狀》我看過了,祝你控告成功!你提出的問題,我回答如下:

第四十一條第一款是針對對行政機關作出決定時,而不服該決定的相對人進行行政起訴的規定。因為行政決定是法律文書,該法律條款規定雷同於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的再審期限的法律規定,該規定只限於相對人進行行政起訴的期限。所以,針對的對象是行政機關作出決定時的相對人。

第四十二條是針對行政機關為相對人作出決定後,侵犯了其他利害關系人合法權利而作出的規定。該規定立法宗旨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懲治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腐敗,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利的決心。只要行政機關對此不及時進行自我糾正,涉及不動產的受害人在二十年內、其他受害人在五年內隨時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人民法院都將依法審判。所以,針對的對象是行政機關作出決定後的受害人(即:利害關系人)。

針對的性質都是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

有些審判機關將以上法律條款故意顛倒是非,把受害人當作相對人來對待,在適用以上法律條款時一概而論(只適用第四十一條),是很多受害人在起訴時被擋在門外或者受理後被踢出門外,受害人是真正受不到法律保護的。

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第二條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第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第四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第五條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第六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第七條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第八條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第九條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查原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同時,一並審查復議程序的合法性。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共同承擔舉證責任,可以由其中一個機關實施舉證行為。復議機關對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第十條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

原行政行為合法、復議決定違反法定程序的,應當判決確認復議決定違法,同時判決駁回原告針對原行政行為的訴訟請求。

原行政行為被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應當由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因復議程序違法給原告造成損失的,由復議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的行為;
(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三)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四)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五)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第二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的國家行為,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實施戒嚴和總動員等行為。第三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二)項規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第四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三)項規定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第五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四)項規定的「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中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第六條各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和審查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
專門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審理行政案件,也不審查和執行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第七條復議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
(一)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主要事實和證據的;
(二)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適用的規范依據且對定性產生影響的;
(三)撤銷、部分撤銷或者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處理結果的。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一)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且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審理的案件;
(二)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
(三)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
(四)其他重大、復雜案件。第九條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規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對人身又對財產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沒收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上述行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人民法院可一並管轄。第十條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應當在接到人民法院應訴通知之日起10日內以書面形式提出。
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第十一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
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訴訟的,其近親屬可以依其口頭或者書面委託以該公民的名義提起訴訟。第十二條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一)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
(二)與被訴的行政復議決定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或者在復議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
(三)要求主管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
(四)與撤銷或者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第十四條合夥企業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以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為原告,由執行合夥企業事務的合夥人作訴訟代表人;其他合夥組織提起訴訟的,合夥人為共同原告。
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該組織的主要負責人作訴訟代表人;沒有主要負責人的,可以由推選的負責人作訴訟代表人。
同案原告為5人以上,應當推選1至5名訴訟代表人參加訴訟;在指定期限內未選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指定。

5.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部份 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期限

(第1---9條)


一、 關於被告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的具體規定

(一)、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了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這是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與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大不相同,行政訴訟法同時規定了被告的舉證期限是10天,即收到起訴狀副本後10天之內,但是,對被告不舉證或無正當理由逾期舉證應承擔什麼具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沒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解釋),進一步規定了被告不舉證或無正當理由逾期舉證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就是: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沒有相應的證據和依據。但對被告申請延期舉證的問題,若干解釋仍沒有具體規定。證據規則進一步規定了這一問題,即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舉證期限內)向法院提出延期舉證的書面申請,經法院准許的,在正當事由消除後10日內提供證據。

(二)、關於被告補充證據的規定

一般情況下,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是基於調查收集的證據而作出的,即先取證,後裁決。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是不允許被告補充提供證據的,但是有些原告、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因各種原因未提出申辨的理由或相關的證據,卻在行政訴訟程序中提出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相關證據,這將使行政機關無以應對。為有助於程序公正的實現,證據規則第2條規定了被告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補充證據。即在特定情況下允許被告在舉證期限後進一步提供證據。適用這一規定,要注意四個適用條件:1、適用的前提必須是原告、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證據。2、是否允許被告補充相應的證據,必須經人民法院准許。3、被告補充的證據必須在第一審程序中提交。4、被告補充的證據必須是與原告、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證據有關的證據。

(三)、對被告收集證據的限制性規定

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在行政訴訟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但在審判實踐中,經常出現被告的代理人在訴訟過程中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的現象。違背了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的原則。因為被告的訴訟代理人是基於被告的委託,代被告進行訴訟活動的人,受委託人的權力不能大於委託人的權力,這是委託代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既然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被告的訴訟代理人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因此,證據規則明確規定了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二、 關於原告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的具體規定

行政訴訟法雖然明確規定了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但是並不排除原告在特定情況下承擔舉證責任的情形。關於原告的舉證責任問題,要明確兩點,一是范圍,二是期限。范圍是:1、證明其符合起訴條件的證據材料。2、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兩個例外情況:一是被告應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二是因被告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作出合理說明的)。3、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事實提供證據。

原告的舉證期限是:在開庭審理前或法院指定的證據交換之日,有正當理由經法院同意延期提供的,最遲在法庭調查中提供。

原告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理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法院不予接納。

三、法院指導當事人舉證的職責

法院向當事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時,應當告知當事人以下舉證事項:1、舉證范圍,2、舉證期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3、有正當事由不能按期舉證的應提出延 期舉證的申請。


第二部份 提供證據的要求

(第10---21條)

一、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鑒定結論、現傷筆錄六種形式的證據的具體規定。

行政訴訟法規定了七種形式的證據,但是,沒有對當事人提供各種證據提出明確的要求,在審判實踐中當事人提供的各種證據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給法官質證和認證帶來困難,為了規范當事人提供證據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審判效率,證據規則對行政訴訟中各種形式的證據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一、書證,1、提供原件。原本、正本、副本均屬原件,提供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2、由有關部門保管的,應註明出處,經該部門核對無誤後蓋章。3、提供報表圖紙、會計賬冊、專業技術資料等書證的,應當附有說明材料。4、被告提供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詢問、陳述、談話類筆錄,應有行政執法人員、被詢問人、陳述人、談話人簽名或蓋章。

二、物證,1、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或者證明該物證的照片、錄像等其他證據。2、原物為數量較多的種類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份。

(三)、視聽資料,1、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件。2、註明製作方法、製作時間、製作人和證明對象等。3、聲音資料應當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

(四)、證人證言,1、寫明證人的基本情況。2、有證人簽名或蓋章。3、註明出具日期。4、附有證明證人身份的文件。

(五)、鑒定結論(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採用的),1、載明委託人和委託鑒定的事項。2、載明向鑒定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3、載明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並有鑒定人的簽名和鑒定部門的蓋章。5、通過分析獲得的鑒定結論,應當說明分析過程。

(六)、現場筆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製作的),1、載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內容。2、有執法人員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不能簽名的,應當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現場的,可由其他人簽名)。

二、當事人提交證據和法院收取證據的手續要求

一、當事人提交證據的手續要求,1、分類編號。2、簡要說明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3、由當事人簽名或蓋章,註明提交日期。

二、法院收取證據的手續要求:出具收據給當事人,收據由經辦人簽名或蓋章。實踐中要注意的是,收據要註明每一份證據的名稱、份數、頁數,註明每一份證據是原件還是復印件。

三、明確規定了證據交換制度

在理解證據交換制度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證據交換制度並不是必經程序,證據規則第21條只是規定對案情比較復雜或者證據數量較多的案件,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2、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應在開庭以前。3、證據交換情況法院應當記錄在卷。


第三部份調取和保全證據

(第22---34條)

一、關於法院調取證據的有關規定

(一)、關於法院調取證據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三點,一是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舉證是核心,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處於輔助地位。二是法院調取證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核實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三是法院不能為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收集的證據(對法院調取證據的限制)。

(二)、法院調取證據的二種情況。一是依取權主動調取,二是根據原告或第三人的申請調取。法院依職權主動調取證據的,要嚴格把握調取證據的范圍,即是證據規則第22條規定的二種情形:一是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二是涉及一些程序性事項的,如法院依取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等事項的。法院根據原告或第三人的申請調取證據的,要注意當事人申請調取證據的條件、范圍、期限、形式、申請書的內容以及對當事人的申請應如何處理。1、條件: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2、范圍:一是由有關部門保管而需由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二是涉密證據。三是當事人因其他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材料。3、期限:舉證期限內。4、形式:書面形式。5、申請書的內容:一是證據持有人的姓名、地址等基本情況。二是擬調取證據的內容。三是申請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案件事實。6、法院對當事人申請的處理:申請符合條件的,及時調取。不符合條件的,要向當事人送達通知書,說明不準許調取的理由。當事人在三日內可以申請復議一次。法院在五日內作出答復。法院經調取未取得證據的,應告知申請人並說明原因。

二、關於證據保全的有關規定

行政訴訟法第36條只規定了在證據可能滅失和證據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證據保全措施。但規定的很原則。證據規則進一步規定了申請證據保全的期限、形式、申請書的內容、擔保以及法院進行證據保全的措施。1、期限:舉證期限內。2、形式:書面形式。3、申請書的內容:一是證據的名稱和地點。二是保全的內容和范圍。三是申請保全的理由。4、擔保: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提供擔保(但不是申請的必要條件)。5、法院採取證據保全的措施:法院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鑒定、勘驗,製作詢問筆錄等九種措施,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到場。

三、對鑒定結論的審查的有關規定

(一)、法院對鑒定結論的審查內容:1、鑒定的內容。2、鑒定時提交的相關材料。3、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鑒定的過程。5、鑒定結論是否明確。6、鑒定人和鑒定部門鑒定資格的說明,鑒定人和鑒定部門有無簽名蓋章。

(二)、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條件:一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對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鑒定結論要求重新鑒定的,要在舉證期限內提出,並有證據或正當理由表明該鑒定結論可能存在錯誤。二是對在行政訴訟程序中,由法院委託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要求重新鑒定的,必須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1、鑒定部門或鑒定人不具有相應的鑒定資格的。2、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3、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4、經過質證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四、關於勘驗的有關規定

勘驗是指法院對與案件事實有關的場所、物品進行現場勘測,以發現、提取、收集和保全證據。(這個問題行政訴訟法和若干解釋均無規定),勘驗的啟動:可以由法院依職權啟動,也可以由當事人申請啟動。勘驗時,法院應提前通知當事人到場,當事人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但要在勘驗筆錄中說明情況。勘驗筆錄的製作應符合以下要求:1、載明勘驗的時間、地點、勘驗人、在場人、勘驗的經過和結果。2、由勘驗人、當事人、在場人簽名。當事人對勘驗結論存在異議的,可以在舉證期限內申請重新勘驗,是否准許由法院決定。


第四部份 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質證)

(第35---52條)

一、質證原則

證據規則第35第明確規定了二點:一是未經庭審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二是當事人在庭前證據交換過程中沒有爭議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在此規定出台以前,若干解釋第97條規定: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法院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已基本上按上述規定來操作。但從若干解釋第97條規定的字義來看,民事訴訟法第66條的規定對行政訴訟而言,是一個選擇性條款。證據規則作了上述規定後,則質證原則在行政訴訟中屬於強制性規定。使在行政訴訟中未經質證的證據不得採納的原則具在更強的法律效力。再一點,根據現在審判方式改革的要求,庭前證據交換程序已成為庭審程序的一部份,因此,證據規則規定:在庭前證據交換中,當事人沒有異議的證據,經法官在庭審中說明後,可直接認證(實踐中要注意兩點,一是開庭審理時無需再重復質證,二是要對當事人作出說明)。

二、對被告不出庭時被告提供的證據的認定

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被告不出庭時法院可以缺席判決,但沒有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認定被告提供的證據。證據規則第36條規定:被告無正當理由不出庭而要缺席判決的,被告提供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證據規則作此規定有二個原因,一是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依據,被告不出庭,其提供的證據無法進行質證,自然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二是體現了保障司法權威的內在要求,行政訴訟的被告是國家行政機關,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的被告不出庭,對司法權威的影響更大,有必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給被告一定壓力,促其依法出庭應訴。

三、關於證人出庭作證的有關規定

(一)、證人資格,只需符合一個條件:能正確表達意志。

(二)、證人原則上要出庭作證,只有在以下情形下,經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1、當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證據交換中對證人證言無異議的。2、證人因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3、證人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無法出庭的。4、證人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無法出庭的。5、證人因其他特殊原因確實無法出庭的。

(三)、對證人出庭的具體要求:一要表明身份。二要誠實作證。三不得旁聽案件審理(組織證人對質時除外)。

(四)、對證人陳述的內容要求:證人應當陳述其親歷的事實。「親歷」不僅限於在案件事實現場耳聞目睹的具體事實,也包括聽別人轉述的事實。也就是說「親歷」不限於直接經歷,也包括間接經歷。(99頁例子)

(五)關於被告執法人員出庭作證的規定

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往往是被告所屬人員,與被告持同一立場,要求其作為原告或第三人的證人出庭作證,則由於證人立場所限,其證言往往對被告有利,而不利於原告或第三人。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許可原告或第三人申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在某些情況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有利於查明一些特定事實。因此,證據規則規定原告或第三人可以就這些事項申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具體包括五種情形:1、對現場筆錄的合法性或者真實性有異議的。2、對扣押財產的品種或者數量有異議的。3、結檢驗的物品取樣或者保管有異議的。4、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身份的合法性有異議的。5、需要出庭作證的其他情形。

四、關於鑒定人和專業人員出庭的有關規定

(一)、關於鑒定人出庭接受詢問的有關規定。鑒定人出庭的基本要求同證人出庭的基本要求相同,當事人要求其出庭接受詢問的,應當出庭。出庭要表明身份,表明與當事人的關系,要如實說明鑒定情況。鑒定人不能出庭的正當事由,參照41條的規定。

(二)、專業人員出庭說明的有關規定。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訴訟涉及的專業性問題越來越多,為了查明事實,公正審判,有必要藉助相關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解決訴訟中的專業性問題。因此,證據規則第48條對專業人員出庭說明作了專門規定,即可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請,也可由法院直接通知專業人員出庭。必要時,法庭可以組織專業人員對質,以確認何種觀點更為可靠。因為同一個問題,在專業領域可能存在不同的見解和認識。

五、沒有關聯性的證據予以排除的規定

證據只要不具有關聯性、合法性、真實性之一,就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如果某個證據明顯與案件沒有關聯性,則繼續質證已無任何益處。為了提高審判效率,證據規則規定沒有關聯性的證據,法庭可以在庭審中徑行排除,但應向當事人說明理由。


第五部份證據的審核認定(認證)

(第53---73條)

一、明確規定了行政訴訟以「法律真實」為證明要求。

審理案件,就是要通過證據來證明已經發生的過去的案件事實,運用證據證明已經發生的過去的案件事實,要證明到什麼程度,或者說達到什麼要求,以往都是講要達到「客觀真實」,但訴訟證明是事後證明,其只能與客觀真實接近,而不可能與客觀真實完全一致。如果以客觀真實為證明要求,有許多案件會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使法院處在兩難選擇中,要麼所有的判決都是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裁判的,要麼拒絕裁判。這兩種情況又都是法律不允許的,證據規則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應當以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這標志著我國行政訴訟以「法律真實」為證明要求在司法解釋上得到正式確立。

二、明確規定了法官認證的基本方式。

證據規則第54條規定了法官認證的基本方式,這一條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認證的主體是法官。

2、認證的對象是證據,法庭需要先認定證據,然後才能認定案件事實。

3、法官認定證據的主觀態度是要全面、客觀、公正。達到上述要求的具體方法是要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進行證據認證。

4、認證方式可以逐一認定和綜合認定。

5、證據的關聯性是認證首先要解決的任務。

三、證據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審查范圍和標准。

關於合法性的審查范圍和標準是:1、證據要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根據行證訴訟法的規定,行證訴訟中的法定證據形式有七種: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只有這七種形式的證據才符合行政訴訟證據法定形式的要求。其他形式一律不能做為證據使用。2、證據的取得程序要符合法律規定。3、是否有影響證據效力的其他情形。(第五部份57-62條所講的非法證據的排除、違反法定程序的證據的排除等,照此規定即可排除)

關於證據真實性的審查范圍和標準是:1、證據形成的原因。2、發現證據時的客觀環境。3、證據是否為原件、原物,復製件與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4、提供證據的人或者證人與當事人是否具有利害關系。5、影響證據真實性的其他原因。

四、最佳證據規則的具體規定

最佳證據規則解決的問題是,在審判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多個證據證明同一待證事實,但證明的結果又不同。比如,原告的親屬講原告沒有橫穿公路,其他證人講原告有橫穿公路,這時候應採用哪一份證據的問題,就涉及最佳證據規則的問題。

五、當事人自認效力和本證證明效力的規定

自認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主張的對自已不利的事實向法庭明確表示認可。

本證是指一方當事人主張某種事實,並提出證明其主張存在的證據,即對其主張起肯定作用的證據。

根據證據規則第65-67條規定,自認的法律後果就是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或者無需其他證據對自認事實加以證明,法院對自認事實可直接加以認定。(除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關於本證的證明效力,如對方當事人明確表示認可的,可以直接加以認定其證明效力。如對方當事人予以否認,但又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進行反駁的,可綜合全案情況認定其證明效力。

六、關於司法認知和推定的規定

證據規則第68條第一款(一)、(二)項規定的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及定理,是可以司法認知的事實,即法官憑借自已的知識可以直接加以認定的事實。證據規則第68條第一款(三)、(四)、(五)項規定的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屬於推定的事實。推定的發生根據是法律規定和經驗法則,推定是一種證明方法。依據法律規定進行的推定為法律推定。依據經驗法則進行的推定為事實推定。

七、合議庭認定證據的方式和糾正當庭認證錯誤的程序規定

認定證據的方式:能當庭認定的,當庭認定。不能當庭認定的,合議庭合議時再認定。

糾錯程序:1、庭審結束前發現錯誤的,當庭重新認定。2、庭審結束後宣判前發現錯誤的,在裁判文書中予以更正並說明理由,也可以再次開庭予以認定。3、有新的證據材料可能推翻已認定的證據的,應當再次開庭予以認定。


第六部份 附則

(第74---80條)

一、規定了對證人、鑒定人的具體保護措施

如法院應當對證人、鑒定人的住址和聯系方式予以保密。證人、鑒定人因出庭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鑒定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二、規定了以前有關證據的司法解釋與證據規則的關系問題和證據規則的時間效力。

證據規則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行政訴訟證據的專門規定,最高院以前有關行政訴訟證據的規定與本證據規則不一致的,自2002年10月1日起不再適用。2002年10月1日起新收的一審、二審、再審案件,均應適用本證據規則。2002年10月1日之前受理,之後尚未審結的一審、二審、再審案件,不適用本證據規則。當事人對本證據規則施行以前已經審結的行政案件不服,以違反本證據規則為由申請再審的,法院不予支持。

熱點內容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
法官宋魚水的故事 發布:2025-01-23 01:41:39 瀏覽:424
法院員額人大 發布:2025-01-23 01:17:52 瀏覽:600
法院怎樣找到被執行人 發布:2025-01-23 00:40:09 瀏覽:227
小悅悅事件社會道德 發布:2025-01-23 00:27:10 瀏覽:869
一站式供應鏈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0:15:38 瀏覽:348
多元司法救助 發布:2025-01-23 00:08:40 瀏覽:519
寧夏司法胡 發布:2025-01-23 00:06:05 瀏覽:168
北京通州區國家法官學院 發布:2025-01-22 23:24:10 瀏覽:810
按照勞動法臨聘人員傷亡補助 發布:2025-01-22 22:47:54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