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種類越權

行政法種類越權

發布時間: 2024-12-27 20:36:38

行政法中復議和訴訟中關於派出的機構的種類越權行為(如派出所進行拘留的決定)復議和訴訟有什麼區別

在訴訟中應以做出該行為的派出機構為被告(訴訟看名義,誰行為誰負責);在復議中應該找其設立部門或者該設立部門的同級政府(雙重領導)以及設立該機構的工作部門(中央垂直領導)
如有不對請大神更正

⑵ 下級經上級批準的行為是否具有訴訟效力

一、下級經上級批準的行政行為在訴訟中的效力
1、在行政訴訟中,若行政行為是以上級名義做出,則訴訟時由上級作為被告;
2、在行政復議中,若復議機關對被授權的行政行為不服,則授權的機關成為被復議機關,而被授權組織成為復議機關;
3、對於行政許可,若由下級機關做出決定並經上級批准,一般情況下以下級機關為被告。若對許可決定和批准行為均不服,可一並提起訴訟,此時以下級和上級機關為共同被告。這屬於多階段行為中「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原則的例外情況。
二、派出機構在復議和訴訟中的主體資格
1、派出機構在行使職權時的主體資格取決於是否有法律法規的授權。未經授權或超越授權的行為,派出機構需自行承擔責任;
2、根據《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14條規定,內設機構若未經授權或越權行使職權,則應以該機構自身為被告。而對於越權行為,若涉及種類越權,則可能需要上級機關作為被告;
3、在稅務領域,未經批準的稅務所以其自身為被告。
三、復議和訴訟中的授權與委託
1、授權行為需有法律法規的明確依據。被授權組織在授權范圍內可以行使職權;
2、被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行使職權時,若超出委託范圍,則需自行承擔責任;
3、受委託組織在行使職權時,應以委託機關的名義進行,並由委託機關承擔相應責任。
四、行政主體與行政法主體的區別
1、行政法主體是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具有權利和義務的主體,包括但不限於行政機關;
2、行政主體通常是指行政機關,但在特定情況下,其他組織在法律法規的授權下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
3、公務員不是行政主體,其行為代表的是國家,由其所在的行政主體承擔責任。
五、行政訴訟和復議中的責任歸屬
1、在行政訴訟中,若行政行為的名義與實際執行不符,應以名義上的執行機關為被告;
2、在行政復議中,若復議機關的職權與申請人的不服理由相關,則應以復議機關為被告;
3、派出機構在行使職權時,若超出授權范圍,則應以派出機構自身為被告。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行政行為的訴訟效力需結合實際情況和法律法規進行判斷。

⑶ 「司考」行政法里那個口訣,復議看職權訴訟看名義什麼意思

一、下級經上級批準的適用「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這一情形。

1、行政行為是誰的名義做出的訴訟時誰就是被告

2、復議時看有沒有被授權,授權的話作出行政行為的機關是被復議機關,授權組織是復議機關

3、例外情況:行政許可由下級作出決定,但須經上級批準的,原則上以下級(決定機關)為被告;如果對許可決定和批准行為都不服,一並提起訴訟的,則以下級和上級為共同被告。這也算是多階段行為「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的一個例外

二、派出機構是復議訴訟皆看職權。

(3)行政法種類越權擴展閱讀:

一、市政府打假辦作出規定、綠化辦、饅頭辦以自己的名義作出決定,21條規定,沒有規定,行使職權視為委託,以設立的政府為被告,就是假授權等於真委託,授權時法律法規規章。委託者是市政府,被申請人是市政府,復議機關是省政府,被告是卻是市政府。07年復議條例14條規定了,內設機構要看職權,沒有授權或者幅度越權是自己為被告,種類越權需要上級是被告。稅務所未經批準的是自己為被告。

二、復議訴訟和賠償。授權和委託。法無授權即禁止。只要有授權就是主體。國務院和地方政府需要組織法授權的。被授權組織是法律法規授權的,學位條例授權學校頒發學位證書。被委託組織,煙草專賣需要許可的,是市一級的煙草專賣局,法律規定可以委託給縣一級的工商局。

工商局是被委託人。這種情況必須是煙草專賣局發布公告。事業單位企業社會團體才可以法律法規規章授權。被委託組織是行政機關委託,不得超越許可權。工業大學是以自己的名義作出決定,是自己承擔責任,因為法有授權可以為。

但是被委託的工商局,蓋章時是煙草局,接受行為,不服是告煙草專賣局。

三、行政主體與行政法主體,後者是法律關系主體,管理關系監督關系,法律關系主體不可以是一個人,合同關系是相對方,行政機關是行政主體一種,但是行政主體不見得都是行政機關。例如公安局租房子就是租賃合同是民事合同關系。這是民事訴訟。

公安局建設一個辦公大樓,需要規劃局規劃,公安局申請,這是一種行政關系,但是規劃局是行政主體,公安局變成了行政相對人。原告是公安局,被告是規劃局。

因為公安局是行政相對人,規劃局是許可機關。只有公安局作出拘留才是名全責才具備被告。

四、公務員不是行政主體,民警罰款200元但是主體是單位,公務員身份被行政主體吸收了。職務行為代表國家。行政主體要看權名責。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派出機構要看幅度還是種類,授權和委託區別。要看是否有授權。

⑷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超出授權種類實施行政行為時,復議被申請人或行政訴訟被告是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超出授權種類實施行政行為時,復議被申請人或行回政訴訟被告是答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本身。
法律規定:
《行訴法解釋》第20條第3款規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其他組織,超出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⑸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

派出機構沒越權的時候是由該派出機關自己做被告的。被授權機構的回話,不越權時是自己,幅答度越權仍自己,種類越權變上級。推薦你看林鴻朝的行政法88表,他專門講司法考試行政法的,估計考過司法考試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他總結的這個表吧。

⑹ 派出所做出的行政處罰,復議機關是哪一級啊!

首先是看公章,看派出所以哪個機關的名義做出的行政處罰。如果是以分局的名義進處罰,這種情況下復議機關應該為縣區人民政府或市公安局。如果派出所是以自己名義作出行政處罰的,復議機關為鎮政府或縣區公安局。政府與公安局可以二選一,你可以自由選的。一般情況下,復議機關的就應當是上一級主管部門,或者是同級人民政府。

《行政復議法》第十二條規定: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由申請人選擇,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法》第十五條第(二)項規定:對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簡稱行政復議法)是在1999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通過,由1999年0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6號主席令公布,自1999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法律,共計七章四十三條。

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於2009年8月27日通過,2009年8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8號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7年,為了進一步發揮行政復議制度在解決行政爭議、建設法治政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根據行政復議法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簡稱行政復議實施條例)並於2007年8月1日施行。

《行政復議法》第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

⑺ 2020法考背誦點【行政法】其他行政組織

一、其他行政組織

(一)行政機關的派出機關(★★)

1、派出機關是由有權地方人民政府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立,代表設立機關管理該行政區域內各項行政事務的行政機構。

2、派出機關有三類:第一類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的行政公署;第二類是縣、自治縣的人民政府設立的區公所;第三類是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設立的街道辦事處。上述三類組織均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二)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

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有以下三類:

1.內設機構

行政機關內部的工作機構包括地方各級政府的內設機構和政府工作部門的內設機構。

2.派出機構

有權地方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立,代表該設立機構管理該行政區域內某一方面行政事務的行政機構。如區縣公安局設立的公安派出所、工商局設立的工商所、國稅局或者地稅局設立的稅務所等。

3.臨時組建的機構

行政機關為履行職權的需要臨時組建的執法機構。

要注意的是,法律、法規、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部機構,如果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仍然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內部機構為被告。(區分幅度越權和種類越權,詳見行政訴訟法部分)

(三)法定授權組織

我國行政法上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是指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參加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非政府組織。在被授權的范圍內相當於行政機關,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法定授權組織,常見的是國有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

國有的公用企業、金融企業和全國性總公司往往能成為授權的對象。公用企業包括郵電、鐵路運輸、煤氣公司和自來水公司等,它們也會被國家立法授權實施一部分行政職能。

(四)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是以委託機關的名義在委託事項范圍內從事行政管理活動的非政府組織。這類組織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管理和對外承擔法律後果,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受委託的組織可以是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也可以是個人。

熱點內容
2013年依法治縣簡報 發布:2025-02-24 08:46:02 瀏覽:3
勞動合同法關於女職工的規定 發布:2025-02-24 08:09:26 瀏覽:599
法治法律 發布:2025-02-24 08:00:03 瀏覽:776
婚姻法三年 發布:2025-02-24 07:22:37 瀏覽:202
電大法學本科實踐報告 發布:2025-02-24 06:55:54 瀏覽:559
刑法中的錯誤 發布:2025-02-24 06:18:17 瀏覽:666
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 發布:2025-02-24 05:45:54 瀏覽:10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02-24 05:26:34 瀏覽:304
法院訴調對接中心 發布:2025-02-24 05:11:38 瀏覽:340
道德准則需 發布:2025-02-24 04:48:08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