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35條
⑴ 比較刑事、行政、民事三大訴訟法對於優先管轄權的區別
刑事訴訟優抄先管轄權規定:《刑事訴訟法》第25條: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行政訴訟優先管轄權規定:《行政訴訟法》第20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民事訴訟優先管轄權規定:《民訴法》第35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歸納總結為:刑事訴訟: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轄。 行政訴訟:由最先收到以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⑵ 撤回行政復議申請還可以行政訴訟
如果不是復議前置的行政行為,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以下法律條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五條
法律、法規未規定行政復議為提起行政訴訟必經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後,又經復議機關同意撤回復議申請,在法定起訴期限內對原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依據《若干解釋》的相關規定,如果管轄機關在受理申請之前,發現其他有管轄權的機關已經受理了申請,應當不予受理該申請,即如果行政復議機關已經受理了復議申請,同樣有管轄權的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該訴訟。
依據《若干解釋》的相關規定,在復議機關作出決定之前,申請人如果想撤回復議申請,應當在得到復議機關的同意後才可以針對原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
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在法定的起訴期限內提起行政訴訟,期限起算點是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政行為的內容之日起計算。
(2)行政訴訟法第35條擴展閱讀:
案情簡介:
2011年5月20日,陳某以某市政府、某市國土規劃局為被申請人向某省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並將某房地產公司作為行政復議第三人。
陳某以其土地使用權受到侵犯為由,要求撤銷某市政府、某市國土規劃局將091號地塊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招標出讓給某開發商的具體行政行為。後陳某自願撤回行政復議申請,某省政府於2011年6月23日作出《行政復議終止決定書》,本案行政復議終止。
法律分析:
(1)《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38條第2款規定,申請人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不得再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申請人能夠證明撤回行政復議申請違背其真實意思表示的除外。
根據前述規定,在陳某自願撤回復議申請後,其不得再次以同一事實和理由申請行政復議。如何界定是否屬於同一事實和理由,復議機關存在一定自由裁量權。
(2)根據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法釋[2000]8號)第35條規定,法律、法規未規定行政復議為提起行政訴訟必經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後,又經復議機關同意撤回復議申請,在法定起訴期限內對原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第33條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申請復議,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未申請復議直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根據前述規定,如本案屬於「行政復議為行政訴訟必經前置程序」,則陳某撤回復議申請後,仍應先申請行政復議後再提起行政訴訟。
(3)根據《行政復議法》第30條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依法取得的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國務院或者省級人民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勘定、調整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省級人民政府確認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本案中,陳某申請復議的原因是認為其土地使用權受到侵犯,根據前述規定,陳某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訴訟,本案屬於「行政復議為行政訴訟必經前置程序」。
如陳某撤回復議申請後直接提起行政訴訟,法院依法應以「法律法規規定行政復議為提起訴訟必經程序而未申請復議」為由,不予受理。
結論:
在陳某已主動撤回復議申請的情況下,除非其基於不同事實和理由再次申請復議並獲復議機關受理,否則其無法通過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主張權利。如陳某仍以其土地使用權受到侵犯這同一事實和理由再次申請復議,復議機關依法應不予受理。
⑶ 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第三人包括參加訴訟的利害人嗎
《行政訴訟法》第35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2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可以看出,只要是與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都是第三人。
⑷ 2014年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有哪些重大變化
第33條 證據包括抄: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視聽資料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第34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映成趣,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第35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36條 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作出了芹菜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⑸ 行政訴訟法35條訴訟過程是從提起訴訟開始計算還是從法院立案開始計算
訴訟過程是從法院立案之日起開始計算,直到案件審結。
《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一條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
第三十五條規定: 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