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信賴利益案例
㈠ 如何理解與適用商標個案審查原則
你好,
前,商標個案審查原則的理解與適用在實踐中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並被廣泛接受,但在商標授權確權案件很多當事人主張審查標准應該一致或同案同判,而這些案件中的爭議不僅涉及商標的顯著性問題,也有混淆可能性的判斷。
新版《商標審查及審理標准》關於「類似商品或者服務審理標准」的內容中指出,為穩定商標注冊秩序、提高審理效率、統一審理標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及商標評審委員會(下稱商評委)在審理案件時,原則上應當參照《類似商品和服務區分表》。由於商品和服務項目在不斷更新、發展,市場交易的狀況也不斷變化以及商標案件的個案差異,類似商品或者服務的判定也會隨之調整。在商標駁回復審、異議、不予注冊復審、無效宣告、無效宣告復審、撤銷、撤銷復審案件審理中,涉及商品或者服務類似與否判定問題的,以該標准為原則進行個案判定。
在弘隆縫紉機械設備(南安)有限公司與商評委、福州冠華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商標異議復審行政糾紛案中,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再審判決認為,商標注冊實行個案審查制度,在其他商品上相關商標被核准注冊的的情況,並不是該案系爭商標是否能夠獲得注冊的法律依據。
筆者認為,個案審查原則的概念即為商標審查強調不同情況不同處理,個案的裁決結果僅對個案產生法律效力,並排斥先例。
筆者注意到,商標主管機關就申請人主張的同案同判、審查標准一致性,多採用固定格式回應,即商標審查具有個案性,在先案件不能作為個案依據,但卻沒有對個案與前案的差異進行分析說理。在相關案件中,人民法院在相關判決中有諸如「其他商標獲准注冊的情況並非本案商標應予核准注冊的當然依據」等內容。而上述表述難以體現裁判者獨有的智慧和對待案件的真誠態度,當然也有部分判決會對個案性進行較為詳實的說理,一方面從商標申請、駁回、異議、無效、司法審查等多個程序階段解讀,另一方面從商標具體使用、引證商標知名度、情勢變更等角度對動態事實進行論述,向申請人呈現裁判者採納個案審查原則的理由依據。
商標個案審查原則是基於申請注冊而來,並在行政階段、訴訟程序被具體援引,法律文書中的說理論證或簡或繁,基本顯現了其在實務中的樣態。在商標實務中,確實不乏個案的特點和差異,因此為了追求公平與正義的結果,個案審查原則的適用具有正當性,並得到以下幾方面的支撐。
首先,社會快速發展,技術日新月異,商品或服務之間的物理屬性等有可能發生變化,並由此導致在相關公眾的群體范圍、功能用途的認知、生產環節與銷售終端等不同,因此在先商標的審查案例不宜生硬地適用於在後案件中;其次,前案與後案中的申請商標和引證商標,其各自的形成時間、元素組成、顯著性部分都可能存在不同,考慮到指定使用商品的行業特點、實際使用以及知名度情形,差異性會更大,如果將前案的結論類比於後案,很有可能會偏離客觀事實;最後,商標審查不同的程序之間具有審級關系,由於各個階段針對具體法條認識的不同,便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論,而且在先審級程序中作出的認定不能用於約束在後審級程序,否則將使上述審級制度失去存在的意義。
個案審查原則源自於不同情況不同處理,與此相對應的相同情況相同處理亦實屬自然。但是筆者在實務中發現,審查員或裁判者更傾向於對個案審查原則進行不同情況不同處理的解讀,而對相同情況相同處理的主張則有習慣性地抵觸。筆者認為,即便肯定了該原則的正當性,也並不代表著其可以無限制地適用,而應在具體案件中對個案審查原則的適用進行適度限縮。
我國現行商標法第十條、十一條、十二條是對不得作為商標使用、注冊的情形加以規定,是絕對理由的體現,申請注冊的商標標識只要屬於前述條款規定的內容,便不允許進行注冊,適用標准應當是統一的。在(2012)高行終字第1671號行政判決中,關於「ZENPEP」商標中的「ZEN」是否具有不良影響,人民法院認為雖然商標評審實行個案審查原則,但應確保前後審查標準的一致性、連續性,否則便破壞了行政法上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導致商標申請人無所適從。在(2016)最高法行再7號行政判決中,關於「蓋璞內衣」商標是否具有不良影響,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商標評審及司法審查程序雖然要考慮個案情況,但審查的基本依據均為我國商標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亦不能以個案審查為由而忽視執法標準的統一性問題。相對於損害特定民事主體利益的禁止商標注冊的相對理由條款而言,絕對理由條款的個案衡量空間應當受到嚴格限制。
當審查員或裁判者就絕對理由事項做出了法律上的判斷,之後需要加以推翻時,需充分論述說理,給當事人和公眾呈現自圓其說的理由。若是輕率地出爾反爾,那麼此時被提及的個案審查原則就不再是其初始意義上的審慎,而近乎一種說辭,公眾無法從中尋得邏輯自洽和正當性依據。因此,在涉及絕對理由的案件中,商標個案審查原則應予限縮適用。
我國現行商標法第十三條、十五條、三十條、三十一條、三十二條是關於相對理由的內容,調整私權爭議。如甲公司因在傢具商品上使用「R及圖」商標而被乙公司提起訴訟,法院經審理後認為,「R及圖」商標與涉案權利商標不構成近似,甲公司沒有侵犯乙公司的注冊商標專用權。期間,甲公司將「R及圖」商標申請注冊使用在傢具商品上,在異議復審、行政訴訟一審、二審及再審程序中,「R及圖」商標均被認為與乙公司的權利商標構成近似,從而不被核准注冊。在(2014)知行字第108號行政裁定書,法院認為前案與個案事實存在差異,且前案系民事侵權案件,與個案涉及的商標授權確權案件出發點不同,前案不能成為認定個案中系爭商標與各引證商標是否構成近似的依據。
商標權作為私權,當生效民事判決認定涉案商標不構成近似商標,就意味著法律已經在當事人之間劃定了界限,雙方均可在各自的領地內「馳騁」。在商標授權行政訴訟中,權利商標注冊人是以相對理由來阻止申請商標,其中最核心的理由仍舊是商標近似,而這與民事案件的實質爭議並無區別。雙方當事人在民事訴訟法的保障之下,充分實施了攻擊與防禦手段,法院做出不會造成混淆誤認的法律判斷,接近客觀真實,行政案件並沒有產生「逆轉」的個案性差異。
如果前案中的商標使用行為不侵犯特定商標的專用權,則該商標的注冊也不應當受到特定商標專用權的阻礙。商標行政程序本身並不能直接產生個案性,除非確有證據證明行政階段的證據以及事實發生了變化,否則個案審查原則的適用應有所限縮。商標個案審查原則與審查標准一致、同案同判之間,沒有高低之分,不應有所偏廢,在肯定該原則正當性的基礎上,也需要關注其在實踐中的異化問題。涉及商標絕對理由,以及已有司法判斷的相對理由案件,可以作為限縮個案審查原則適用的兩種類型,從而達到使商標審查工作更加規范有序、給予廣大申請人以信賴的目的。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㈡ 土地出現糾紛怎麼確權
您好:
土地使用權出現爭議時,怎麼才能確定土地使用權權屬。在實踐中,土地使用權出現爭議怎麼確權?在土地使用權出現爭議時,有哪些規定可以作為確定土地使用權的標准?土地使用權是相關權益人的合法權益。
一、行政訴訟在土地確權案件中的作用與立法預求相去甚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顯然本法的立法目的是為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提供保障,為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救濟提供渠道,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這就是訴訟法的立法目的、立法預求。就土地確權案件而言,行政訴訟的立法預求難以實現。理由如下:
一、土地確權案件不僅涉及土地行政管理關系,同時涉及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單純的行政訴訟以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審查制度,很難觸及查清行政爭議的本質,使行政審判的審查停留在行政行為的是否合法的表層的問題上,當然這對於行政審判而言是核心問題,而從「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角度講,這里的審查顯然屬於表層次的問題,這是行政訴訟審查制度與立法目的在土地確權案件中暴露出的矛盾。
二、行政相對人的訴訟請求往往得不到人民法院的審查角度、范圍完整的呼應。行政相對人之訴願在於實現其對土地的使用權,實現其民法上的物權,希望人民法院通過行政審判監督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從而實現其根本的請求,但行政訴訟的審查角度雖然立足於相對人的民法上的權利即土地使用權而賦予其起訴的資格,但審查的靶子是行政行為是否違法。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之規定,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全面審查,只要存在五種違法情形中的任何一種即應判決撤銷。相對人民法上的權利是否可以得以實現,並不是行政判決關注的焦點,其裁判的結果也往往不能滿足相對人的根本的訴訟請求。
三、撤銷判決對相對人的土地使用權保護只能是宣告式的,宣告被訴確權行為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也不能真正使其權利的內容明朗化、確定化。因此,即使判決撤銷確權文件,決定也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第四、審判實踐中存在大量的行政機關敗訴後不再作作為,拖延作為的問題,有的將矛盾推向法院,從而使當事人最高關注的土地權利懸而未決,使當事人長期陷入無盡的紛爭中,審判實踐中因不服土地確權引起的行政訴訟案件反復審理長達五、六年的並不罕見,審判的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均受到質疑。
上述問題實質就是行政審判土地確權案件並不能一步到位,切中當事人真正的訴願,將其關注的民事爭議解決徹底。針對該問題,有人提出以行政附帶民事的方式一並解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的98條解釋第61條似乎採用了此觀點。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對98條司法釋義專著對該條解釋又稱行政與民事的判決、裁定一般分別作出。這其實並不是附帶民事訴訟,只能是同一審判組織包攬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而已,況且分別作出必然由行政庭作出民事判決,違反了法院組織法及訴訟法的規定。因此筆者認為應當明確行政附帶民事制度。這類行政爭議基於民事而言,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爭議是天經地義,合並審理不存在理論上的障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出台前,土地使用權爭議案件本身就是由人民法院作為民事案件審理。在行政訴訟中,無論是原告或是第三人提出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請求都應該允許,而事實上無論原告或第三人除對被訴確權決定表示異議或支持外,對爭議土地的歸屬肯定是要提出自己的請求。
基於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判決的情形歸納如下:
(一)政府對土地之確權行為合法的,判決維護。
(二)土地確權主要證據充分,而存在程序或適用法律錯誤的判決確認違法由人民法院以司法權確認土地權。
(三)土地確權主要證據不足,而法庭可查明事實的直接由法院判決確權。
(四)土地確權主要依據不足,而人民法院又無法查明權屬的亦由人民法院本著尊重歷史、方便生產、生活的原則,依相鄰權理論法律作出土地權屬判決。
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關於相鄰關系的訴權規定與《土地法》中關於土地權屬爭議解決機制沖突
98條解釋第61條僅限於被告對平等主體之間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違法方能啟動行、民一並審理程序,對被告作出的頒發土地證書的確權行為在頒證違法的情形下是否應啟動行政附帶民事裁判程序?實踐中很少有人提及。因為這里不存在行政裁決而且裁決違法的前提。而實踐中,不服頒發土地證而引起的行政案件在全國范圍一直在20%以上,這類土地確權案件能否得到妥善的歸屬和處理關繫到行政審判的健康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安定。
實踐中不服頒發土地證的情形有以下兩種:
一是有證的起訴政府給另一方頒證侵權;
二是無證的起訴政府給另一方頒證行為侵權。筆者認為,無論起訴方有無相關證件起訴政府給另一方頒證行為侵權,只要有行政訴訟法上所稱政府頒證行為與其有利害關系即是有原告資格,可以起訴。但問題是頒證行為被撤,被維持當事人間暗含的民事爭議並未消除,而人民法院又不能一並解決。筆者認為如上述兩種起訴的情況,過去的行政審判並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不服頒證行為並沒有反映矛盾的實質。因此,人民法院沒有釐清不服確權行為的實質而簡單地受理而形成了隔靴撓癢。筆者認為,此類糾紛應當屬於土地使用權爭議。理由如下:所謂土地權屬爭議,望文生義是指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歸屬爭議。
《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2003年1月3日國土資源部公布,同年3月1日實施)即採用了上述定義。針對上述不服頒證行為的行政訴訟案件,表面看是對政府的頒證行為不服,僅指一具體行政行為而言,而事實上當事人不服之理由則是當事人認為該行為侵犯了其特定范圍的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當事人起訴的前提必然是關於特定范圍的土地權屬與相鄰方或其他相關方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各自均主張權利,否則根本不可能引起一方對政府給另一方頒證行為不服的問題。既然如此,筆者認為頒證行為僅僅是造成土地權屬爭議的原因,而當事人的訴願指向應該是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歸屬,因此,應該看到在原告與第三人間存在的土地權屬爭議才是原告起訴的真正原因,故頒證行為是表象,糾紛實質是土地權利之歸屬。因此,人民法院拋開人民政府直接審理頒證行為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糾紛。
筆者認為讓人民政府依《土地管理法》第16條按土地權屬爭議進行解決,人民法院在爭議違法、當事人不服再提起行政訴訟時,人民法院依行政附帶民事判決的方式一並解決應該是一步到位的解決爭議的最佳方式。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有學者也認為,土地權屬爭議的前提是各方均沒有權屬合法、面積准確、址清楚的權屬證明文件、辦法文件,但歷史上已由他人無條件合理的長期使用至今,造成永久性佔有的事實。筆者認為,這是對土地權屬爭議外延的人為的限制,爭議是雙方當事人的態度,至於爭議是否有道理那是實體問題,即使雙方均有證件,各方也仍然對證件的理解表示不同的意見,依然可以形成權屬爭議。《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第20條規定,處理爭議機關應當審查雙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中第(一)項為人民政府頒發的確定土地權屬的憑證。由此可見,有證件依然可以形成爭議。
有一點須要說明的是人民政府的處理結論、方式,《辦法》並沒有明確如裁判的形式多種多樣。筆者認為這種裁決是一種准司法的行為,應該包括駁回申請,維持現狀,如須撤銷土地證件(該爭議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作出)應對爭議的土地歸屬作出結論。如果不作為土地爭議先行由政府處理。相鄰方的任何一方起訴,很多情形下會形成互訴對方的土地證,甚至雙方均被撤銷,再由政府重新確權又可能產生新的被訴頒證行為。而依筆者之見以可直接抓住各方爭議的民事爭議,同時不至於使政府繞過對頒證行為的審查,人民法院在對處理決定審查時仍然可以對頒證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從而防止違法的頒證行為不能得到糾正。
綜合所述,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的98條解釋第十三條中賦予相鄰權一方具有行政起訴權對於土地相鄰關系中的土地使用權爭議問題解決方式與土地法的解決方式相沖突,筆者認為,這種籠統的關於相鄰關系方訴權的規定,沒有引導出正確的解決糾紛的途徑。應對土地相鄰權引起的行政爭議明確界定為土地權屬爭議,先行由政府裁決,這樣可以使大量的涉及土地的案件在進入人民法院前經過政府部門的第一步的梳理審查,更有利於政府自我糾正違法行為,也方便當事人申請,更重要的是可以大量減輕人民法院日益沉重的審判壓力,也符合現代行政裁決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關於土地等自然資源爭議先行復議中復議前置的范圍及復議與訴訟如何銜接存在激烈的爭議。依筆者之見,准確界定土地爭議范圍,提倡政府裁決在前,人民法院作終局裁判可以消除許多不必要的爭議。
三、行政訴訟在土地確權案件中忽視了第三人的信賴利益保護,個別情況下審判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紛爭
由於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一旦作出,就應被推定為合法有疚。法律要求相對人予以信任和依賴。基於信賴因素的存在,法律也應保護相對人基於依賴所生之利益,禁止政府行為以任何借口任意變更既有行政決定甚至反復無常,哪怕是「有錯必糾」也應受到必要的限制。在行政審判也應當對相對人的依賴利益予以高度重視,對違法行政行為實行有限有撤銷,土地確權案件主要涉及第三人的利益。現行行政訴訟法雖然設立了第三人制度,但對第三人是否可以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沒有明確規定,以至導致人民法院在只要原告啟動訴訟程序時即時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全面審查,第三人的舉證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是否有參考作用法律規定態度不明,從而忽視了第三人的利益。
以土地確權案件為例,第三人對土地的佔有、使用是基於被告的審批、確認,為維護法律秩序和社會生活的穩定,為禁止政府行為反復無常,信守承諾應該對相對人因信賴政府而取得的利益予以保護,這是行政法信賴利益保護原則的應有之義。因此,行政審判應該關注第三人基於對被告的信任而取得的財產或其他方面的利益保護,不能因被告的違法行為而承擔實際上的損失。在不服頒發土地證的土地確權案件中,實踐中一般不作土地爭議理解,更容易忽視第三人的利益。特別是在當事人已修房蓋屋的情況下,撤銷證件將會帶來更大的社會隱患。筆者認為只要不存在證件兩證權利沖突、重疊問題一般不能撤銷。而最合乎實際的方法應將其歸為土地使用權爭議處理,政府在處理爭議中首先對爭議問題作出處理,如果須要撤銷證件,由此造成的損失被告應給予適當的補償,在人民法院審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中對當事人持有的土地使用證件只要不存在權利沖突的一般也不能否認其效力,這既是出於對維持社會安定性的考慮,也是對誠信政府的一種支持。在涉及土地確權案件中,輕易地撤證行為可能使政府無所適從,也使人民法院無所適從。值得強調的是人民法院否認頒證的合法性,依職權再作土地權屬的裁判,必然強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兼顧政府在行政行為中的檔案材料,在事實確定難以查清的前提下,只能以公平原則、以尊重歷史、方便生產生活為原則,當然法院的司法能力將承擔考驗。
綜合所述,人民法院審理土地確權案件應該明確適用行政附帶民事判決,並應與土地法相呼應,明確土地權屬爭議的范圍形式,在判決中應確立信賴保護利益,盡量避免引發新的矛盾,取得最佳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