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㈠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題
1.賀甲是被告,賀乙是原告,賀丙是有獨立請求的第三人。賀乙向法院起訴專賀甲,認為屬侵害離自己的繼承權,故二人存在權利義務上的爭議,確定了原告被告的地位。
2.能,他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3.賀丙應該與賀乙一並列為原告。首先,這是關於繼承的爭議案件,是必要共同訴訟,所以,必須一並審理,賀丙與賀乙的訴訟請求相同,均要求繼承其父的遺產,所以,為共同原告。
4.依職權追加賀丙為原告。通知她參加訴訟。
㈡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我的理解,對於管轄權異議,二審裁定已經生效,就不能對原審法院回提出答管轄權異議(除非申請再審)。
原告不服原審判決,提起上訴後,二審法院僅應就實體部分(事實和法律適用)進行審理。根據民訴規定,事實清楚、法律適用錯誤的,依法改判;事實認定錯誤,或者事實認定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申,或者查清事實後依法改判。
因此,我認為二審法院應該改判,或者發回原審法院重審。
㈢ 民事訴訟案例分析
首先明確,本案屬於運輸合同糾紛(司機的行為屬於違反運輸合同的違約行為而非侵權),不是運輸事故所導致的侵權糾紛。
1、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據此,甲市、乙市的法院有管轄權。
2、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最先立案的法院管轄後,其他收到起訴的法院沒有立案的,不得再立案,已經立案的,應裁定移送最先立案的法院(民事訴訟意見33)。
3、《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之間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解決不了的,報請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據此,法院先協商,協商不成,報共同上級法院指定管轄。
4、由於本案屬於客運合同糾紛,學生請求營運公司違約損害賠償,所以屬於給付之訴。
㈣ 民事訴訟案例分析2
1.不能。理由:此案是人身損害侵權糾紛案件,劉英是由王娟所傷,劉英之母是由王娟之女所傷,不符合合並審理或一個案件。
㈤ 民間借貸案例分析
一、民間借貸案例分析
1、此案件發生在2015年《最高人民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頒布之前,適用當時的規定。
2、那時候規定,超過銀行貸款利率4倍的利率,不保護。不保護,並不意味著非法。4%或5%的月息,被告自願支付,無論是否高於銀行貸款利率的4倍,不做處理,視為該行為有效,被告不得主張抵扣或者往回要。
3、未付利息和本金的問題。未付利息按當時銀行貸款利率4倍予以支持,本金予以退還。鑒於原告只主張按同期貸款基準利率計算利息,為當事人對權利的處分,不違背法律,本院予以支持。
綜上所述,判決如下:自本判決生效起10日內,被告陳某歸還借款本金700萬元;支付利息××元(計算自x年x月起至×年×月至,按同期銀行貸款利率計息),後續利息計算至本判決生效之日至。如被告未按本判決支付本金和利息,按同期貸款利率的2倍支付罰金。??
二、民間借貸(案例很復雜)
這位朋友請問像這么大一筆錢是不是對你很重要?不重要的話你也不會上了對吧?可是我感覺你是有病亂投醫。你怎麼能來網上問案呢?你的人是幹啥的你知道嗎?是啥人你知道嗎?可以說只要比你懂可以給你建議。但是這種案是不庭機會就一次,可不是說這次說錯了下次再說。像這么專業而且錢數也不小的情況下你為啥不找一個有經驗的而只相信網民?還打官司涉及自己的師費是不是就降低你生活水平了?如果降低不了你的生活水平你就找一個律師就行了。把你的情況給律師詳細說一下看律師什麼意見。你別以為律師可以信口開河,律師是要負責任的,到時候不是他說的那樣你會給他錢嗎?另外但凡這種專業的事,可以說很少有人用你這律援助,也有愛心不收費的律師,你怕花錢也可以求助當地媒體幫忙介紹法律服務咨詢。總之但凡有生活閱歷和思想成熟的人都不會用你這種方法。因為網民可以胡說八道反正你又不懂,懂的話你也不來不會問了。建議你不要心利益最大化。
三、組織借貸案例?
民間借貸包括法人、自然人,還有一部分叫特別法人,也就是政府或者非盈利組織,村集體組織作為我國最基層的群眾自治組織,也存在著民間借貸的情況,如果村集體為了自身建設發展,向民間借貸,如果出現無法清償或者其他情況,該如何劃分責任呢?今日根據山東省臨沂市中級人民二_二_年十一月三十日關於朱某實、朱某章民間借貸二審民事判決進行淺要分析。
一、案件基本情況和判決結果
一審認定事實:朱某章與朱某實系臨沭縣玉山鎮朱黃峪村居民,朱某章任村會計,朱某實任村支部書記。2015年3月15日至2018年4月期間,朱某實多次向朱某章借款,雙方經過結算。朱某實於2018年4月份向朱某章出具借條兩張。第一張借條載明:今有朱某實借朱某章現金24900元;期限自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第二張借條載明今有朱某實借朱某章現金14800元;期限自2015年3月15日至2019年3月15日,並備注借村用,10000元加利息4800元。朱某章陳述上述借款均系現金交付,並自認朱某實出具借條後已償還借款13000元。剩餘借款26700元經朱某章催要,朱某實未予清償。
一審認為,朱某實向朱某章借款的事實,與其本人簽名的借條、還款事實相互佐證,且借款已實際交付,借款合同已經生效,一審予以確認,朱某實未按照借條約定時間償還借款,應繼續履行還款義務,清償剩餘借款26700元。借條未約定利息,視為不支付利息。朱某章之日即為其要求朱某實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朱某章主張利息損失,可自之日起,按年利率6%計算。被告朱某實經傳票傳喚拒不到庭參加訴訟,視為放棄抗辯的權利,不影響一審依據查明的事實作出判決。一審判決:被告朱某實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原告朱某章借款26700元及利息(以26700元為基數,自2020年4月29日起,至實際給付之日止,按年利率6%計算)。案件受理費468元減半收取234元,由被告朱某實負擔。
二審中,當事人沒有提交新證據。
二審查明的事實與原審查明的事實相一致。
本院認為,《最高人民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後果。上訴人朱某實主張涉案借款還償還過6000元,償還給被上訴人朱某章妹婿袁迪,被上訴人朱某章不予認可,且袁迪當庭亦說明該6000元是上訴人朱某實償還的其與袁迪之間的其他債務,故對此本院不予支持。上訴人朱某實主張涉案借款為村委借款,但未提供證據證明其主張,故本院對該上訴請求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朱某實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判決的主要法律依據和實務探析
1.民法典把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這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點。
2.上訴人想辯稱為村集體組織借款而非本人,但是從借貸關系來講是雙方簽字,只是備注了村用,但是沒有舉證證明。缺少有力證據,如果主張集體組織借款,那麼應該提供村集體組織使用該筆資金的證據,卻沒有提供,所以沒有得到的支持。
3.按照法律規定,村集體組織作為特別法人,可以進行民事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村主任作為村集體的代表人,可以代表村集體組織借款,但是借款需要用於村集體組織,否則不能認定為村集體借款。
4.再一個,因為沒有約定利息,認定為不支付利息,但是從之日算起,按照當時銀行利率進行結算,直至還清貸款,這是自然人之間借款。
5.法自然人之間借貸對利息約定不明,出借人主張支付利息的,人民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間借貸的外,借貸雙方對借貸利息約定不明,出借人主張利息的,人民應當結合民間借貸合同的內容,並根據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
6.利息是暫時放棄貨幣的使用權而獲得的報酬,是放貸人對自己作出的在某個特定的時間之前不收回貸出貨幣的承諾的補償,利率是作為利息與本金的比例,視為貨幣作為一種商品的價格。利息真正的來源為經濟體的實際增長。
7.對於自然人之間借貸沒有約定利息或者雖有約定但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借貸雙方,包括自然人、非金融機構法人或其他組織及其相互之間的資金融通行為,如沒有約定利息,出借人主張借期內利息的,不應予以支持。因為,與自然人比較,非金融機構法人、其他組織從事民商事行為的能力、風險防範能力和對於市場預期判斷能力普遍較高,企業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定者,如為取得利息,應在借貸合同中明確約定,如未約定,視為出借人沒有追求利息的本意或雙方沒有達成支付利息的合意。
8.借貸雙方中僅有一方為自然人或雙方均為非金融機構法人或其他組織時,如利息約定不明,就其實質而言,應為合同漏洞補充,按照如下順序和標准處理:
9.按照《合同法》第61條規定,可以根據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另外注意適用交易方式、交易習慣確定利息標準的三個條件限制:①客觀條件而言,應為交易行為當地或者行業通常採用的做法;②主觀條件而言,為交易對方知道或應當知道,以加強對不了解當地習慣或缺乏業內經驗的相對人的保護;③從交易習慣的時間節點來看,應為訂立合同時知道或應當知道的習慣做法。
10.如按照《合同法》第61條規定,仍然不能確定的,則按照《合同法》第62條之規定進行判斷。即在非金融機構法人與其他組織就利息約定不明時,可以民間借貸合同訂立時合同履行地的商業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息。
11.對於「未約定利息」情形必須符合兩個條件:借貸雙方對於利息是否存在的事實有爭議;雙方都沒有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雖然有「約定」二字,但如果對於利息是不有約定難以形成優勢證據,其實質仍是一種無利息約定的狀態。
12.雙方在借期內未約定利息,即使也沒有約定逾期利息的,出借人仍然可以主張借款人支付逾期還款利息,自借款逾期之日起至償清之日止,由借款人歸還資金佔用期間的利息損失,可參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的貸款基準利率計算。
四、民間借貸的十大案例
民間借貸是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公民與其它組織之間借貸.民間借貸是一種直接融資渠道和投資渠道,是民間金融的一種形式。民間借貸作為一種資源豐富、操作簡捷靈便的融資手段,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銀行信貸資金不足的矛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下面我整理了民間借貸十大案例,供你參考。
民間借貸案例一
非法借貸不受保護
[案情]2001年4月11日,王某在遼中縣茨榆坨鎮自己家中設賭抽紅,沈某等人來到王家聚賭。賭博中,沈某向王某借賭資4萬元,並在借據上簽字,約定同年4月15日前還款。但借款到期後,經過王某多次催要,沈某就是不還。王某隻好訴至。駁回王某的訴訟請求。
[法官說法]市民一庭審判長韓華:王某在自家設賭抽紅,明知沈某參賭輸錢,仍借款給沈某繼續賭博,其借貸關系不受法律保護。
[法官提醒]合法的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如果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為了進行賭博、走私、、買賣毒品或販賣等非法活動而仍借款的,則屬於違法借貸,其借貸關系不受法律保護。
民間借貸案例二
不能超過訴訟時效
[案情]吳某在任新民市大喇嘛鄉廠長期間,於1998年8月13日以個人名義,向鄉政府財政所借款1萬元,約定10月1日還款,未約定利息。但此後吳某一直未還。鄉政府於2002年12月27日至。駁回鄉政府訴訟。
[法官說法]市民一庭法官趙夢輝:鄉政府主張權利時已超過法律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鄉政府雖稱多次催要欠款,但吳某對此予以否認,鄉政府沒有提供證據證明。所以,鄉政府主張不能成立。
[法官提醒]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向人民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起計算。民間借貸案件適用2年訴訟時效期間。由於有的出借人不知道這一規定或者是礙於情面,不想傷和氣,在有效的期間內未及時有效地催要欠款,以致使債權無法實現。故當事人要加強自我保護,在還款期限屆滿後注意催要,及時,以保護自己的合法債權得以實現。
民間借貸案例三
借款利息有限額
[案情]2003年8月14日,胡某向馬某借款10萬元。雙方約定,此借款利率按月利率2分計算,胡某應在2004年8月14前履行還款義務。但卻一直沒償還本金和利息。判胡某返還借款,利息在借款期內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4倍計算。
[法官說法]市民一庭法官趙智:因雙方當事人約定的借款利息高於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法律對超過4倍的部分不予保護。
[法官提醒]在民間借貸關系中,借貸雙方最容易發生矛盾的是利息。根據最高人民《關於人民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6條的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還規定公民之間的借款,出借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復利,也就是「利滾利」,不予保護。另外,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所以,在民間借貸中,對利息的約定一定要符合法律規定,並且要約定明確。
民間借貸案例四
必須明確借款人
[案情]李某是遼中縣某村村民,村委會主任王某找到他借了5000元錢,並出具借據,寫明借款人為村委會主任。後來李某找王某要錢,王某讓他上村委會要。李某向村委會要求返還借款卻被拒絕。李某將村委會告上法庭。駁回其訴訟請求。
[法官說法]市民一庭法官陳桂艷:因村委會主任出具欠條沒有加蓋村委會公章,其行為系非職務行為,而李某狀告村委會顯然不妥。
[法官提醒]出借人要搞清對方是自然人身份借款,還是以職務身份履行職務,來確認借款人。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借款人是法人,並由其加蓋單位公章,在訴訟中出借人要告的應該是其單位,而不是自然人。
民間借貸案例五
寫明用途以防抵賴
[案情]2003年3月25日開始的此後一年裡,楊某先後三次向魏某借錢,共計7萬6千元,並寫明了借款用途和還款時間。但借款到期後,魏某多次催要,楊某未能償還。期間,雙方因房屋買賣發生爭議。楊某認為,其中有兩張欠條是因房屋買賣形成的,現房款已經結清,他不應還款。但魏某出具的這兩張欠條寫明借款用途分別為欠床子租金用款、上貨急用錢借款和孩子上學所用。判決楊某返還魏某欠款。
[法官說法]市民一庭審判長宋寧:當事人雙方對欠條給予了不同的說法。只能依據欠條的記載認定借款事實存在。因楊某提出的訴訟主張與欠條上的文字所記載的內容不一致,不予支持。
[法官提醒]出借雙方訂立書面協議應載明出借人和借款人姓名、幣種、數額、用途、期限、利率、還款方式和違約責任等內容。對於他人提出的借款要求,出借人務必要問明對方的借款用途,決定當借不當借。如果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為了進行賭博等非法活動而仍借款的,則不受法律保護。
民間借貸案例六
沒有字據「空口無憑」
[案情]王某和董某是朋友關系。去年2月18日,王某在電話里向董某詢問:「我借的7000元錢什麼時候還?」董某回答:「我不欠錢,我是替姓魏的人還錢,我沒有義務還錢。」王某偷偷將此通話錄音,並以此為據將董某告上法庭。駁回王某訴訟請求。
[法官說法]市民一庭審判長宋剛:王某提供的錄音電話內容,只能反映曾向董某主張債權的情形,但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出當事人所爭議的事實,以及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王某以錄音證據想證明同董某之間的借款事實存在,不予認可。
[法官提醒]在現實生活中,民間借貸大多數發生在親戚朋友之間,由於這些人平時關系比較密切,出於信任或者礙於情面,民間借貸關系往往是以口頭協議的形式訂立,無任何書面證據。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一方予以否認,對方就會因為拿不出證據而陷入「空口無憑」的境地,即使訴至,出借人也會因舉證不能而敗訴。根據最高人民《關於人民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4條的規定:人民審查借貸案件時,應要求原告提供書面證據;無書面證據的,應提供必要的事實證據。對於不具備上述條件的,裁定不予受理。由此可見,出、借方訂立書面協議是大有必要的。
民間借貸案例七
動產質押有說法
[案情]2002年8月21日,劉某與沈陽一家汽車租賃公司簽訂一份自駕車租賃合同,合同約定租期一年。可是事隔一個月,劉某便將車質押給趙某,並從其處借款20萬元,並約定還款取車。劉某沒有如期向租賃公司交納租車費,租賃公司才知道車已經被劉某質押給別人,並用於賭博。租賃公司立即報案。公安部門從趙某手中將車返還給租賃公司。趙某認為自己利益受到損失,請求判令劉某還款,並由公安部門承擔連帶責任。只判決由劉某還款。
[法官說法]市民一庭法官郭凈:劉某在明知租賃的車輛不允許質押的前提下,將車輛質押,換取借款,其行為違背了《擔保法》的有關規定,應認定質押行為無效。但其從趙某處借款的法律關系合法有效,受法律保護,且趙某在借款時並不知道劉某用於賭博,故判決劉某應返還趙某借款。由於公安部門扣押轎車並將車返還車所有權人,是履行職務行為,所以不用承擔還款的連帶責任。
[法官提醒]趙某由於對質押財產審查不細,結果吃了大虧。對於汽車這樣的動產質押,債務人必須是動產的所有權人。如動產是第三人所有,質押須經其同意。質押應該以書面形式訂立質押合同。大額借款最好設立擔保,擔保必須符合法律規定。
民間借貸案例八
轉讓債權當通知債務人
[案情]2002年2月6日,向某向一公司借款44萬元,約定一年內返還。後向某將借款借給邱某,邱某沒有返還借款。2003年5月6日,借款公司將該債權全部轉讓給劉某。現劉某將向某告上法庭。但向某以轉讓債權未通知他,也未經他同意,轉讓行為無效為由,認為不能給劉某返還借款。判決向某返還給劉某44萬元。
[法官說法]市民一庭法官張紅君:此案的爭議的焦點是債權轉讓協議是否有效。對於向某認為,轉讓協議沒有取得他同意,此債權轉讓對他不發生法律效力的主張,因劉某已經提訟,依據有關規定應以狀送達債務人的時間為通知時間,此時債權轉讓對債務人發生法律效力。債務人應當向受讓人履行債務,該效力不以債務人承諾為前提。現劉某持有借款公司的債權轉讓協議及向某出具的借條原件,能夠證明債權轉讓的事實,所以對向某主張不予支持。
[法官提醒]需要提醒債權人的是,債權人轉讓債權的,應當通知債務人,通知的方法可以是口頭通知,也可以是書面通知。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民間借貸案例九
未成年人借款也應還
[案情]小榮和小明是同學,他們都只有13歲。去年3月22日開始,小明陸續借給小榮2800元。但當小明要小榮還錢時,小榮卻無力還錢。沒有辦法,雙方只好找家長出面商討此事。但小榮家長認為,借款事實不清,沒有相關證據可以證明借款事實,拒絕還款。判決小榮返還小明借款2800元。
[法官說法]市民一庭審判長明月:作為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小榮、小明,他們依法都不能獨立實施借貸2800元的民事行為,其行為無效。根據法律規定,一方當事人基於無效民事行為從對方取得的財產應返還對方,故小榮應返還借款。小明和小榮向學校老師反映了他們間的借款,可以證明借款事實存在。
[法官提醒]作為有監護責任的成年人對未成年人要盡到監護責任,防止發生不必要。
民間借貸案例十
債主病故債權歸繼承人
[案情]王某於2003年開始在遼中縣大黑鄉錢縫村承包土地。李某為王墊付了土地承包款3910元,村委會出具了收款收據。2003年6月23日,王某向李某出具欠據一張,寫明欠3910元。後王某返還2000元,余欠1910元,經多次催要未果。2005年6月16日,李某訴至。但當年11月6日,在訴訟期間,李某病故,該債權還用不用王某還?
[法官說法]在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有繼承人的,裁定中止訴訟。人民應及時通知繼承人作為當事人承擔訴訟,被繼承人已經進行的訴訟行為對承擔訴訟的繼承人有效。故判決王某返還欠款給法定繼承人。
[法官提醒]債權人死亡由繼承人繼承債權。而對債務人死亡的,繼承人繼承遺產應先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清償債務以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也可以放棄繼承,對被繼承人的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民間借貸的司法解釋
民間借貸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同時又是一種法律現象,具有以下幾個主要法律特徵:
(1)民間借貸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借貸雙方通過簽訂書面借貸協議或達成口頭協議形成特定的債權債務關系,從而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債權債務關系是我國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關系一旦形成便受法律的保護。
(2)民間借貸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約行為。借貸雙方是否形成借貸關系以及借貸數額、借貸標的、借貸期限等取決於借貸雙方的書面或口頭協議。只要協議內容合法,都是允許的,受到法律的保護。
(3)民間借貸關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貸物的實際支付。借貸雙方間是否形成借貸關系,除對借款標的、數額、償還期限等內容意思表示一致外,還要求出借人將貨幣或其他有價證券交付給借款人,這樣借貸關系才算正式成立。
(4)民間借貸的標的物必須是屬於出借人個人所有或擁有支配權的財產。不屬於出借人或出借人沒有支配權的財產形成的借貸關系無效,不受法律的保護。
(5)民間借貸可以有償,也可以無償,是否有償由借貸雙方約定。只有事先在書面或口頭協議中約定有償的,出借人才能要求借款人在還本時支付利息。民間借貸法律特徵民間借貸不僅是一種法律現象,同時又是一種經濟法律現象。
㈥ 民事訴訟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1、劉某因買賣合同糾紛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馮某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法院按照普通程序審理該案件,由於被告要求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審理,法院決定由法官張某和人民陪審員喬某、吉某組成合議庭,張某任審判長。劉某得知陪審員喬某是被告的表弟,便要求其迴避,但迴避申請被張法官當場拒絕。在審理中,被告提出自己未能按照合同約定交貨,是由於天降大雨,沖垮了公路。法庭審理後認為,原告未及時告知交貨地點是造成被告遲延履行的主要原因,因而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的請求。原告不服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發回重審,一審法院組成合議庭對該案件再次進行審理。
問:
(1)本案合議庭的組成是否合法?
(2)張某申請迴避的理由是否成立?
(3)張法官的作法是否合法?
(4)對法院的決定不服,是否可以提出上訴?
(5)張法官是否可以參加新的合議庭?新合議庭可否由人民陪審員參加?
(6)一審法院對案件的審判是否存在程序上的錯誤?
分析:
本案雖不屬於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案件,但被告要求人民陪審員參加審理,法院決定由陪審員參加審理是合法的。然而,法院未採用隨機抽取辦法而是指定陪審員,此做法不合法。在合議庭組成上存在重大瑕疵。原告的迴避理由成立。喬某作為被告的表弟,雖非近親屬,但民訴法將「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列為迴避事由,喬某情況符合此情形,故迴避理由成立。張法官的作法不合法。根據民訴法,審判人員迴避應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由審判長決定。喬某為審判人員,張法官無權決定其迴避。原告不宜提起上訴。民訴法規定,當事人不服迴避決定,可申請復議,無權上訴。張法官不得參加新合議庭。為防止先入為主,保證程序公正,發回重審案件應另行組成合議庭,原合議庭成員不得參加。另行組成的合議庭仍為一審合議庭,故可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原陪審員不得成為新成員。一審法院審判程序存在重大瑕疵。審判違反辯論原則,被告未主張違約系原告過錯,未陳述原告未及時通知交貨地點事實,法官將未主張、未經辯論事實作為裁判基礎,背離辯論原則,對當事人造成裁判突襲。
㈦ 《民事訴訟法》證明標準的案例有哪些
《 民事訴訟法 》證明標準的案例有哪些 有這樣一件 人身損害賠償 糾紛案件:某甲與某乙系鄰居,素無矛盾。某日,甲訴至法院,原告甲訴稱:2005年10月的一天,乙看見甲正在一廢水塘邊釣魚,遂朝水塘內扔了一塊磚頭。為此,甲、乙雙方爭執,爭執中,乙用拳頭打甲面部一下,致甲面部軟組織受傷。現要求法院判令乙賠償 醫療費 132元,並向法院提供了醫院病歷和醫療費票據。被告乙在庭審中辯稱:與甲發生爭執屬實,但沒有打傷甲。 對如何認定此案事實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甲提供的 證據 可以證明乙致傷了甲;另一種觀點認為,甲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乙致傷了甲。 上述兩種觀點的分歧本質上是對民事 訴訟 證明標准問題認識上的分歧。 ( 一 )、證明標準的內涵 所謂證明標準是指證明主體對案件事實及其他待證事實的證明所應達到的程度。在證據法學中,證明標準是證明目標是否已經達到的分界線,線上為已達到證明目標,負有 舉證責任 當事人的證明任務完成;線下則被認為證明任務沒有完成,因而其證明責任不能免除。 證明標準的存在以舉證責任為基礎,如果規定舉證責任而不確定證明標准,將難以確定證明的程度是否已經達到要求,證明是否還應繼續。因此,確定證明標準的功能在於使證明責任更具有可操作性。 ( 二 )、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發展軌跡 縱觀我國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發展經歷了從「排除一切合理懷疑」到「高度蓋然性」的過程。 1、「排除一切合理懷疑」標准 長期以來,我國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活動採用基本一致的證明標准,即「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標准,有的學者稱之為「排除一切合理懷疑」標准。我國《 刑事訴訟法 》第129條、第137條、第141條、162條和《 行政訴訟法 》第31條都有關於此標準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對7種法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這里的「查證屬實」,指的是符合客觀真實。《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3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這里規定的「全面」、「客觀」是對審查核實證據的嚴格要求。為了實現上述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這就明確了民事訴訟的舉證和證明責任。 一般認為,「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證明標准沒有顧及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大訴訟活動的不同特點。在 刑事訴訟 中應當堅持「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證明標准,這有助於正確貫徹「不放過一個壞人,也不冤枉一個好人」的刑事審判工作政策。而在民事訴訟中實行和刑事訴訟基本一致的嚴格的證明標准,這就會過分加重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從而會使他們產生畏訟心理,對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開展產生不利影響,這不符合民事訴訟的價值取向。 2、「高度蓋然性」標准 為了正確適用《民事訴訟法》,保證依法、正確、及時地審理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在總結各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於1998年6月19日討論通過了《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該司法解釋第11條規定:「案件的同一事實,除舉證責任倒置外,由提出主張的一方當事人首先舉證,然後由另一方當事人舉證。另一方當事人不能提出足以推翻前一事實的證據的,對這一事實可以認定;提出足以推翻前一事實的證據的,再轉由提出主張的當事人繼續舉證。」這里的「足以」就是表達了有關證據在法官內心確信上所形成的「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從此正式確立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該司法解釋第73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因證據的證明力無法判斷導致爭議事實難以認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證明責任分配的規則和辯論原則為基礎,要求當事人為自己的主張或自己的反駁意見提供證據,如果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那麼,如果一方提供的證據的證明力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則認為達到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如果一方提供的證據的證明力不能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時,則人民法院依據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作出裁判。」 ( 三 )、適用「高度蓋然性」標准應注意的問題 「高度蓋然性」是指證明雖然沒有達到使法官對待證事實確信為絕對真實的程度,但已經相信存在極大可能或非常可能真實的程度。 如果將即待證事實存在的「可能性」或「可信賴性程度」設定在「0-1」的范圍內,則「可能性」在0.5(不含0.5)-0.7之間即為「蓋然性」標准,「可能性」在0.8—0.9之間則稱為「高度蓋然性」標准。「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准與法官的「自由心證」密切聯系,即法官通過對證據的審查判斷形成「心證」,當這種「心證」達到深信不疑的程度,便形成確信。 「自由心證」應當達到兩個境界:一是「自由」境界,即法官在分析認定證據時,完全處於「審判獨立」的狀態,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擾,並且對當事人雙方平等對待,不偏不倚;二是「心證」境界,「心證」不是簡單地要求「內心的確信」,這種確信應該能用嚴密而有邏輯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得法官的認證結論在裁判文書中得到充分的說理論證,讓當事人贏得堂堂正正,輸得心服口服。 至此,再看本文開頭給出的案例,贊同第一種認定案件事實的觀點。理由是:原告甲與被告乙發生過爭執是事實,有被告乙的自認為證。原告傷從何來?原告陳述是被告致傷,而被告否認,原、被告均無其他證據證明自己主張。原告甲受傷有兩種可能,其一是在與乙爭執時被乙致傷,其二是原告自傷。比較二者,原告自傷面部而向被告追索醫療費的可能性小,而被告因與原告爭執,一時憤怒致傷原告的可能性大。況且,原、被告系鄰居,且素無矛盾,原告為了區區132元醫療費,與被告對簿公堂,不顧雙方結怨,甚至可能結下「子孫仇」的風險,也不顧訴訟風險,將自已完全置於被告的對立面,而到法庭上向被告討要說法的可能性極小。相反,被告致傷原告後,因一怕受到道德遣責、二怕承擔法律責任而矢口否認的可能性極大。按照「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法官可以形成「自由心證」,認定被告致傷原告的事實。 以上是通過一則簡短的 民事訴訟法證明標準的案例 來對民事訴訟法證明標準的具體分析。民事訴訟法的證明標准主要是「排除一切合理懷疑 」標准和「 高度蓋然性 」標准。在這些標准之下,法官必須形成內心的確信,使案件的判決符合《 民事訴訟法 》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