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判決
❶ 行政確認判決的概念及特徵是什麼
法律分析:行政確認判決是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經過合法性審查,對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效力進行評價,在不宜適用其它判決形式的前提下,直接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或是否無效的判決。
特徵:1.僅具有宣示效果。確認判決是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和效力的評價,判決結果無法構成執行的理由,也不具有直接變更當事人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功能。它僅僅是對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做出的宣示性評價而已。
2.具有輔助性和補充性的特點。適用確認判決的各種情形,實際上都是行政法上行政權的優越性和優先性造成的,是在其它各種判決形式不宜適用的情況下,法官所做出的無奈之舉。其目的在於彌補充分的救濟手段所留下的「真空地帶」,是對公權力行為救濟手段的拓寬。
3.救濟功能相對弱化。即便確認判決最終對行政相對人有利,但也不能直接給其帶來物質利益。它只是為相對人可能獲取的國家賠償提供一個前提條件。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相對人的心理需要,即通過確認違法或無效判決滿足了相對人「討個說法」的強烈願望,促進了行政糾紛的徹底解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七十四條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
(一)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二)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銷或者判決履行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
(一)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
(二)被告改變原違法行政行為,原告仍要求確認原行政行為違法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判決履行沒有意義的。
❷ 如果行政機關的處罰決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依法予以撤銷法律是根據哪部法律判決
根據行政法進行判決。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
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調整對象主要包括四類:
1、行政管理關系。即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等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
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形成的行政管理關系,是行政關系中的主要部分。
行政主體的大量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對人為對象實施的,從而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關系。
2、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即行政法制監督主體在對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進行監督時發生的各種關系。
所謂行政法制監督主體,是指根據憲法和法律授權,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對行政職權行使者及其所實施的行政行為進行法制監督的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等。
3、行政救濟關系。即行政相對人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的侵犯,向行政救濟主體申請救濟,行政救濟主體對其申請予以審查,做出向相對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濟的決定而發生的各種關系。
行政救濟主體,是指法律授權其受理行政相對人申訴、控告、檢舉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國家機關。
主要包括受理申訴、控告、檢舉的信訪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的行政復議機關,以及受理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
4、內部行政關系。即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包括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平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委託行使某種行政職權的組織的關系等等。
在上述四種行政關系中,行政管理關系是最基本的行政關系,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和行政救濟關系是由行政管理關系派生的關系,內部行政關系則是從屬於行政管理關系的一種關系,是行政管理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行政主體單方面內部的關系。
❸ 裁決和判決區別
裁決主要是一個行政法的概念,是指行政主體根據法律的授權,對平等主體之間特定的民事糾紛居間進行載斷的行為。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完結之時,依據事實和法律對案件作出的權威性判定。「裁決」如今主要分「行政裁決」和「仲裁裁決」兩種。前者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律的授權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處罰決定,並不具有終局性,對行政裁決不服可以向法院尋求司法救濟;後者是指仲裁機構對仲裁案件的處理決定,普通仲裁裁決具有終局性。「判決」是指行使國家審判權的法院,通過法定程序,對所受理的案件,在案件審理終結之時,就實體問題依法作出的裁判。「判決」的主體是司法機關,但「裁決」的主體是行政機關或仲裁機構;換言之,「判決」屬於典型的司法裁判,但「裁決」是「非司法性」的。判決在審判後作出。法院在刑事訴訟的立案、偵查、起訴等階段可以作出「裁定」或「決定」,但不可作出「判決」。裁決是指公安機關關於當事人是否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是否應予處罰,給予何種處罰,從輕還是從重處罰的決定。根據中國仲裁規則,最終裁決外,仲裁庭認為有必要或接受當事人之提議,在仲裁過程中,可就案件的任何問題作出中間裁決或者部分裁決。中間裁決是指對審理清楚的爭議所做的暫時性裁決,以利對案件的進一步審理;部分裁決是指仲裁庭對整個爭議中的一些問題已經審理清楚,而先行作出的部分終局性裁決。這種裁決是構成最終裁決的組部分。仲裁裁決必須於案件審理終結之日起45天內以書面形式做出,仲裁裁決除由於調解達成和解而作出的裁決書外,應說明裁決所依據的理由,並寫明裁決是終局的和作出裁決書的日期地點,以及仲裁決員的署名等。當事人對於仲裁裁決書,應依照其中所規定的時間自動履行,裁決書未規定期限的,應立即履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可以根據中國法律的規定,向中國法院申請執行,或根據有關國際公約、或中國締結或參加的其它國際條約的規定辦理。按照各國際仲裁規則的一般規定,仲裁裁決如系:在無仲裁協議的情況下作出的、或以無效(呈過期)的仲裁協議為據作出的裁決;仲裁員的行為不當或越權所作出的裁決;以偽造證據為依據所作出的裁決;或裁決的事項是屬於仲裁地法律規定不得提交仲裁處理的裁決等,當事人可在法定期限內,請求仲裁地的管轄法院撤銷仲裁裁決,並宣布其為無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條 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1、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
2、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
3、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❹ 行政訴訟的判決形式有哪些
行政訴訟的判決有以下四種:
1、確認違法的判決。
確認違法的判決適用於以下幾種情況:《解釋》第50條第3款規定:「被告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應當作出確認其違法的判決」。《解釋》第50條第4款規定:「原告灶洞起訴被告不作為在訴訟中被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告不作為違法的,也應當作出確認違法判決。」
2、確認合法的判決。
適用於《解釋》第57條第1款的規定:「人民法院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不適宜判決維持或駁回訴訟請求的。」
3、確認無效的判決。
《解釋》第57條第2款規定的三種情形同樣也適用於確認無效的判決。
4、確認有效的判決。
它與確認合法的判決適用於同一條款的情形。
確認判決的如段確立是行政審判發展的需求,它的存在有其重要的法律意義:
1、作為一種獨立的判決形式,確認判決是對現有的維持判決、撤銷判決、變更判決、履行判決這四種行政判決形式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它不從屬於其它判決形式,是對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及效力狀態與特定行政法律關系的確定,不具有創設、變更或撤銷行政行為的法律效果。
2、作為一種宣告性、確定性和程序性的特殊判決形式,確認判決對既存權利提供了一種特別的保障。因為「每一具體個案均構成一獨特之訴訟類型」,行政行為的形式和內容各異,當事人的權利保護請求不同,使得「在各式各樣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的資格、請求的內容、法官的權力、訴訟的程序、判決的效果,不完全相同」,確認判決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它以自己特有的形式保護著行政訴訟當事人的權利。
3、作為一種新的裁判方式,確認判決可以用來解決某種行政行為是否違法,某種法律關系是否存在、是否合法等法律問題,為審理相關的行政案件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適當途徑,有利於審判人員在《行政訴訟法》《解釋》所確定的框架內,作出符合行政訴訟目的和解決行政爭議的最適當的判決。
4、確認判決更新了我國行政行為效力的理論渣辯譽,確立了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必然被撤銷的觀點,這是行政法理論的重大發展。確認判決在處理解決行政爭議的同時兼顧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利於平衡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