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派出機關類型

行政法派出機關類型

發布時間: 2025-02-09 08:25:17

行政法的行政主體有哪些

一、行政主體:
(一)行政機關: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關。
1、派出機關:政府派出,有主體資格。
2、派出機構:職能部門派出,授權才有資格(派出所、工商所、稅務所)。
3、內設機構:授權才有資格。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1、被授權的企業組織(如某些公用事業企業);
2、被授權的事業單位(如高等院校);
3、被授權的社會團體(如某些行業協會)。
4、授權的群眾自治組織(如村委會為、居委會)。
二、行政主體的特徵
為了更准確地認識行政主體,我們需要了解他的特徵。一般而言,行政主體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行政主體可以獨立行使行政職權。
這是行政主體的首要特徵,也是行政主體實施行政管理的前提條件。另外,從性質上而言,行政主體的職權是行政職權,而非立法權與司法權。凡是不能獨立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組織,均不得成為行政主體。
2、行政主體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
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職權,意味著行政主體擁有獨立的法律人格,也正是其擁有行政權能的具體體現。
3、行政主體可以依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能夠獨立承擔行為的法律後果,能夠成為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以及行政訴訟的被告,這是行政主體最重要的特徵,也是明確行政主體概念最主要的法律意義所在。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成為行政主體,三要素必須同時齊備:「權」、「名」、「責」相統一。其中,「責」是最關鍵的要素。
三、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
(一)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沒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一般不能實施行政處罰。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享有行政處罰權、能夠實施行政處罰的機關應具備以下條件:
1、必須是行政機關。
2、必須具有外部管理職能。
3、必須取得特定的行政處罰權。
4、必須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實施。
(二)授權實施行政處罰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若不具有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則不能實施行政處罰。
(三)委託實施行政處罰
1、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受委託的組織必須在授權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能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2、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負責監督,並對該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3、根據《行政處罰法》第十九條的規定,能夠接受行政委託、依法行使行政處罰的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二是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三是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技術鑒定的,應當由有條件的組織進行相應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
行政主體按權力來源劃分:具有許可權的行政主體,即區域行政主體,主要分配給行政機關;授權的行政實體,是公共公共實體,主要分配給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規定:
第十五條: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
第十六條: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第十七條: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第十八條: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本法第十九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受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第十九條:受委託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二)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三)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的,應當有條件組織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

Ⅱ 政府派出機構的派出機關

派出機關是指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經有權機關批准,在特定行政區劃內設立的行使相當於一級人民政府管理職權的行政機關。在憲法和行政法上,派出機關並不是一級人民政府,但它卻承擔著在一定行政區域內一級政府應有的組織與管理職能,因而具有相當於一級人民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在行政機關的分類上,派出機關屬於一般許可權的行政機關。《地方組織法》第68條規定的派出機關有三類:一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行政公署,也稱地區專員公署。二是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經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區公所。這兩類派出機關傳統上往往被認為主要履行管理農村和農業的職能,現在有逐漸將其撤銷並劃入相關市或鄉鎮的改革趨勢。三是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往往履行管理城市或社區的職能。實踐中隸屬於某一級人民政府的開發區管委會也是該級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憲法》第30條對於地方行政區劃的規定限於省、縣、鄉三級,地市級除自治州和較大的市(含省會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經濟特區市)具有獨立的立法地位外,地區行署實際上是代表設立它的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對特定行政區域行使管理職權的。街道辦事處、區公所則是分別代表設立他們的市轄區、不設區的市及縣、自治縣的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職權的。由於不存在與三類派出機關對應的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派出機關主要對設立它的人民政府負責。在行政法上派出機關可以成為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行政訴訟被告人和行政賠償義務人,行政公署還是適格的復議機關,如《行政復議法》第15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作為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行政公署還可以成為復議機關來審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所屬縣級地方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提出的復議案件。在行政訴訟和行政賠償中,派出機關也可以成為適格的被告和賠償義務人。因而派出機關取得了事實上成為一級實體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
區別
行政機關的派出機關與派出機構相比,雖然兩者都具有派出組織的性質、都履行一定的行政職能,但又存在以下幾點差異:
其一,設立的機關不同。派出機關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經批准後依法設立。派出機構則由某一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如廳局委辦依法設立。
其二,許可權的范圍不同。派出機關的職能是綜合的、許可權是多方面的,對所管轄的某一地域范圍具有相當於一級人民政府的管理職能,如地區行署往往設40個左右的職能局委辦,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之稱的街道辦事處也具有基層政府的若干職能科室。派出機構則是基於某一單項行政職能而設立的,它的許可權單一而僅就某一類行政事務行使職權,如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稅務所等;
其三,兩者的名稱存在差別。派出機關只有三類,即在行政公署、區公所和街道辦事處前分別加上所在的地、市、市轄區或鄉、民族鄉的名稱即可。而派出機構的名稱很難概括,往往在其名稱前要反映出設置這一派出機構的行政機關的名稱,同時又要反映出該派出機構管轄地域的名稱,如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北太平庄派出所。
由於行政機關的派出機關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故從理論到實踐對其無爭議,以下主要探討派出機構的性質及法律地位。
總體上說,行政機關派出機構與設立該派出機構的工作部門或行政機關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這反映在派出機構的人事權與財務權方面由設立它的行政機關統一管理,如《工商行政管理所條例》第2條規定,工商所的人員編制、經費開支、幹部管理和業務工作等由區、縣工商局直接領導和管理。派出機構並不構成一級獨立的實體,它所享有的行政職權或履行的行政職責被包容在設立該機構的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職責之中。派出機構主要是從便於管理或服務的角度考慮而設置的,實踐中那些行政機關的管理幅度過大或地域太廣的才需要按行政區劃或經濟區域來設立往往與行政機關的首長集中辦公地有一定空間距離的派出機構。從行使的行政職權上看,往往由規范普遍設立的某一類派出機構的法律、法規或規章來統一設定派出機構的職權范圍,如上述工商所條例第6條就列舉了9項工商所的職責。但是該派出機構是否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行使這些職權還仍然要取決於單行法律、法規或規章的具體規定。有的可以署自己的名,有的則必須回所屬行政機關蓋章,即以設立它的工作部門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如前述工商所條例第8條規定,除對個體工商戶和集市貿易中的違法行為以自己的名義處罰外(不含吊銷營業執照)工商所的具體行政行為就是區、縣工商局的具體行政行為。作為區縣國(地)稅務局的稅務所有以自己的名義作出2000元以下罰款的權力。但無論如何,派出機構有權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獨立行使檢查權以及獨立地收集證據、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等。
應該指出的是,《行政復議法》第12條第二款規定的幾種實行垂直領導的工作部門,其區縣級的機關雖稱上一級管理部門的「分局」,使其具有了上一級工作部門派出機構的性質,但其仍具有獨立的行政主體資格的地位。在行政復議中,它們仍具有被申請人的資格,只不過申請人只能向其上一級業務主管部門提出復議申請。這些機關主要有全國垂直的海關、金融、國稅、國安、外匯管理等,以及後來實行改革的省以下(對省級的則也可向省政府申請)的工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地稅、葯監、國土資源等,如原來的北京市豐台區工商行政管理局現改稱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豐台分局,但其在行使其行政職權時,仍有權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實施行政行為。應該說,實行垂直領導的目的主要在於使下級擺脫隸屬於地方政府關系的羈絆、避免其過多地行政干預以使行政執法更加獨立、公正。這種改變並非完全否定區縣級行政職能部門的行政主體地位。
派出機構的法律地位要視具體調整或設立該派出機構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授權而論。如果該法律、法規和規章沒有明確授權的則該派出機構的行為即為設立該機構的機關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派出機構僅為行為主體而不能成為責任主體。如當事人對某公安分局派出所的事實上羈押、不履行保護職責、幹警毆打他人等不服起訴的,人民法院仍把該派出所的所屬分局列為被告,但《治安管理處罰法》對公安派出所有授權的——即派出所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警告和500元以下罰款的則應以該派出所為被告。
關於派出機構在行政復議中的被申請人的地位,《行政復議法》第15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對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該派出機構具有被申請人的地位,此時由設立該派出機構的政府工作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受理申請人提出的行政復議。
派出機構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3月8日公布的《行訴法解釋》第20條和第21條作了明確規定。派出機構是否具有行政訴訟被告的主體資格主要取決於是否獲得法定授權及是否超越授權。具體說,分為三種情況:
首先,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而提起訴訟的應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由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時派出機構未獲授權而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該行為被視為設立該派出機構的行政機關的行為。
另外,《行訴法解釋》第22條規定:「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內不作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當事人對復議機關不作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復議機關為被告。」本案中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是撤銷公安派出所的200元處罰決定,而不是對復議機關的不作為行為不服,所以,被告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故A選項正確。
【特別提示】被告確認中一個獨立設立的行政機關,可能下設四個機構。在《憲法》語境下機構大於機關,但在行政法語境下,機關大於機構。一個依法設立的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行政機關,必然會有其內設機構——二級機構:如部下的司局,局下的處或科(鄉鎮政府的股不具有對外作出行政行為的主體資格,換言之,行政行為適格主體的下限是「縣局」和鄉鎮政府)。有可能設的三個機構是派出機構、臨時性機構和組建的機構。這四大機構的被告資格問題關鍵是看單行法對其有無授權。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該機構是被告,無法定授權的,該機關是被告。本題中對派出所應當是有授權的。
其次,行政機關在缺乏法律根據即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自行決定授權其派出機構行使行政職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之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承擔相應責任。此種情況下,設立派出機構的行政機關與派出機構之間實際上是一種公法上的行政委託關系,派出機構為代理人,設立其的行政機關作為被代理人應對派出機構的行為承受相應的法律後果,派出機構是行為主體,行政機關則為責任主體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即「名為授權,實為委託」的情形。
最後,派出機構獲得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後,在行使其獲授權的行政職權時超出了法定授權范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派出機構作被告,如公安派出所作出600元罰款,還是派出所作被告。此時派出機構既是行為主體,也是責任主體,應當對其超越職權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但公安派出所不會實施行政拘留、勞動教養行為,因為其既無法律手續,又無執行場所。若派出所在羈押室關押人三天屬於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

Ⅲ 2020法考背誦點【行政法】其他行政組織

一、其他行政組織

(一)行政機關的派出機關(★★)

1、派出機關是由有權地方人民政府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立,代表設立機關管理該行政區域內各項行政事務的行政機構。

2、派出機關有三類:第一類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的行政公署;第二類是縣、自治縣的人民政府設立的區公所;第三類是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設立的街道辦事處。上述三類組織均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二)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

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有以下三類:

1.內設機構

行政機關內部的工作機構包括地方各級政府的內設機構和政府工作部門的內設機構。

2.派出機構

有權地方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立,代表該設立機構管理該行政區域內某一方面行政事務的行政機構。如區縣公安局設立的公安派出所、工商局設立的工商所、國稅局或者地稅局設立的稅務所等。

3.臨時組建的機構

行政機關為履行職權的需要臨時組建的執法機構。

要注意的是,法律、法規、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部機構,如果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仍然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內部機構為被告。(區分幅度越權和種類越權,詳見行政訴訟法部分)

(三)法定授權組織

我國行政法上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是指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參加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非政府組織。在被授權的范圍內相當於行政機關,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法定授權組織,常見的是國有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

國有的公用企業、金融企業和全國性總公司往往能成為授權的對象。公用企業包括郵電、鐵路運輸、煤氣公司和自來水公司等,它們也會被國家立法授權實施一部分行政職能。

(四)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是以委託機關的名義在委託事項范圍內從事行政管理活動的非政府組織。這類組織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管理和對外承擔法律後果,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受委託的組織可以是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也可以是個人。

Ⅳ 法律上的派出機關和派出機構是怎樣規定的,有什麼區別嗎

派出機關是由有權地方人民政府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立,代表設立機關管理該行政區域內各項行政事務的行政機構。
派出機構是由有權地方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立,代表該設立機構管理該行政區域內某一方面行政事務的行政機構。 派出機關有三類:第一,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的派出機關(行政公署) 第二,是縣、自治縣的人民政府設立的區公 第三,是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設立的街道辦事處
派出機構,主要是根據部門行政法的規定設立並賦予行政職權。部門行政法根據有關行政領域的具體情況對派出機構的設置和職權作出規定。派出機構在日常生活中則很多,例如派出所、工商所。
派出機關和派出機構最大的區別在於,派出機關是獨立的行政主體,能夠獨立承擔責任,而派出機構則不是獨立的行政主體,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權力,除非它有法律法規的明確授權。

Ⅳ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法中得派出機構和派出機關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都有哪些部門

按照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可以依法設立內下屬的行政組織容,但是,兩者設立的下屬機構並非都是派出機構。一般來說,人民政府設立的下屬機構稱為派出機關,而人民政府工作部門設立的下屬機構才稱為派出機構。這在行政法中是有嚴格區分的。
在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中,派出機關主要有三類:省人民政府派出的行政公署,區人民政府派出的街道辦事處和縣人民政府派出的區公所。而派出機構則比較多,如公安局派出的派出所,工商局派出的工商所等等,不一而足。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派出機關和派出機構在許多方面存在明顯區別:首先派出機關的職權范圍涉及到所轄區域的方方面面,而派出機構往往只涉及某一項行政職權;其次,在法律地位上兩者區別明顯,派出機關屬於行政主體,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而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情況下,沒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在行政訴訟中往往不能做被告。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區別,就不贅述。

熱點內容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
刑事訴訟法再審抗訴 發布:2025-02-09 08:58:44 瀏覽:371
財經法規習題集 發布:2025-02-09 08:53:13 瀏覽:838
集體土地司法強拆 發布:2025-02-09 08:37:26 瀏覽:538
第三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08:26:03 瀏覽:301
行政法派出機關類型 發布:2025-02-09 08:25:17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