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龍宗智
1. 刑事訴訟法的泰斗級人物除了左衛民,龍宗智,還有誰。
呵呵,復龍宗智年紀不大也都列入制泰鬥了啊,那麼為何不考慮陳光中、徐靜村兩位教授呢?
徐靜村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訴訟法學家。現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訴訟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他提倡了許多新制度和新觀點。可以去http://ke..com/view/395787.htm 網路看看。
陳光中教授,著名法學家,新中國訴訟法學奠基人之一,訴訟法學帶頭人。浙江永嘉縣人,1930年4月出生,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主任。被法律界稱為「刑事專家意見書鼻祖」。我們的書都是他編寫的,多版重編,論資歷和能力,堪稱泰鬥了吧?
2. 上帝怎樣審判讀書筆記
上帝怎樣審判讀書筆記
龍宗智老師的這部關於訴訟法(准確來說是刑事訴訟法)的隨筆集的題目還是蠻有吸引力的。雖然名為「上帝怎樣審判」,但在我看來,龍老師不過是從思想、制度、程序等各個層面論述有關刑事訴訟審判有關的問題,其目的無外乎:如何在現實中實現審判公正。
龍老師的核心理念,或者說其思想的精華所在即他的「相對合理主義」。他一直戲稱多年來自己是一個在實踐與理論之間來回跳躍的人,就當前的司法改革的一些問題,我認為相對合理主義還是值得認同的。所謂相對合理主義,即有條件的合理主義,其中的條件是指必須遵從一些獲得共識的具有公理性和普世性的規則,而合理則是相對於適合本土來說。因為畢竟「歷史只為那些能夠運行的車輛頒發通行證」。這一理論相對於「拿來主義」和「本土資源論」來說是比較中庸的,甚至某些地方就是一些妥協,以致於遭人詬病,但這就是現實,你不能因為一個理論表達了一種規律而責備它造成了一種沮喪。
從書中列舉的很多實例來看,我國的訴訟審判制度還是有很大缺陷的。比如著名的「米蘭達規則」,即刑事沉默權的問題,中國沒有一個警察在逮捕罪犯的時候會對他說:你現在有權保持沉默並要求請一名辯護律師。也不會有任何一名罪犯在被抓捕時會理直氣壯的說出:請我的辯護律師來。還有司法審判的獨立性問題,發生在明治時期的「大津事件」,司法官員面對來自內閣的壓力來維護司法獨立,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樣的事情在我國也不一定能發生。但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畢竟對於法治社會來說,中國是後來者。況且,先進的並不代表完美無缺,近幾年來,西方歐美法系國家已經為自己的「沉默權」付出了代價,開始採取各種方式對這一權利進行限制。當前,我國的審判制度也逐漸由法官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變,不過,這一轉變要走的路還很長。
實現公正審判,有很多的關系和問題需要解決。從宏觀來說,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整個的訴訟文化都對審判的公正有著重要影響;而從微觀來說,參與到訴訟中的每一個單獨的個體:警、檢、司三者的關系,檢察官的獨立性,法官的個人素質,當事人權利與義務,律師地位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近年來,網路等新興媒體的興起讓訴訟審判在「陽光司法」與「公民輿論暴力」、「司法獨立」等問題間進退維谷。實現公正審判,不僅是結果的公正,更重要的是審判程序的公正,而這其中的程序公正也正是最難實現的。
沒有了公正的審判,即使是耶穌也會被釘在十字架上。約翰·亞當曾言:沒有任何人是與世隔絕自行存在的孤島,每個人都是大洲陸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水沖走了一塊土石,歐羅巴就少了一角,正如流失的一片岩甲,也正如失去你自己或者你朋友的家。每個消逝的生命都是自我的損傷,因為我是與之相通的一部分。因此,莫問鍾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公正的審判,需要每個公民的努力。
3. 龍宗智的個人成就
自稱是一位「跳躍於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人物」。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司法制度、證據法。在80年代後半期著手訴訟文化研究,將價值論引入刑訴法研究領域。90年代初創立了刑事訴訟的三角結構和線型結構即「兩重結構」理論。90年代後半期探討司法合理性問題,提出了司法改革與司法操作中的「相對合理主義」。同時針對司法實踐中的突出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研究論文。至2008年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三種刊物上發表個人獨著論文十五篇,其餘刊物發表論文一百九十餘篇,出版著作十餘部(含合著)。個人成果獲教育部社科成果二等獎一次,司法部法學科研成果一等獎一次、省政府二等獎二次,吳玉章社科成果優秀獎一次,中國法學會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一次。
博士論文《刑事庭審制度研究》曾獲教育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其創立的「刑事訴訟雙重結構」理論與司法改革及司法活動中的「相對合理主義」,在國內法學界與實務界有相當影響。 徘徊於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研究/龍宗智,2005-9-1版
刑事訴訟法(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龍宗智楊建廣,2003-8-1版
理論反對實踐(西南政法大學學子學術文庫6)/龍宗智,2003-9-1版
刑事庭審制度研究(司法文叢)/龍宗智,2001-11-1版
上帝怎樣審判(法窗夜話)/龍宗智,2000-6-1版
中青年法學文庫:相對合理主義/龍宗智,1999-4-1版
法學論文
我國刑事作證制度之三大怪狀評析
論我國刑事庭審方式
刑事訴訟中的證據開示制度研究(上)
論司法獨立與司法受制
試論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對抗制因素及其合理限度
刑事訴訟中的證據開示制度研究(下)
轉折與展望——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
論司法改革中的「相對合理主義」
論我國刑事訴訟的證據規則
析公訴文書製作中的幾個問題
「洋扯皮」與警檢關系
「大浦事件」與檢察官起訴裁量權
主訴檢察官的權力界定及其活動原則
為有罪者辯護 並佔了個好座位。他告訴記者:「昨天我從《衢州日報》上看到消息,說是衢州人文大講堂又要開講了,主講人是著名法學家、四川大學博導龍宗智教授,內容是《強化證據意識,善用證據規則——兩院三部關於刑事證據的兩個規定解讀》。我本是會計出身,但是因為自己對法律非常感興趣,而且這樣的聽課機會很難得,所以就趁早趕來了。」
名家的魅力是無窮的。當天下午2點半不到,中華廳的聽眾們就已濟濟一堂。他們有的來自律師行業,有的來自機關事業單位,有的來自企業和基層,都是自發而至。
下午2點30分,第20期「衢州人文大講堂」准時開講。不少律師聽眾一邊聽課,一邊在相關材料上認真做著筆記:「好像回到當初大學的課堂上一樣,內容很多,很受益。」「嚴格死刑證據審查,排除刑事案件非法證據,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法制進程,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律體系的巨大創新和進步。我們應該對中國法制的發展抱有希望。」在講座中,龍教授從「兩個規定」產生的背景和緣由、基本內容、意義及其局限性等幾方面出發,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給大家講述了證據在刑事辯護中的重要性。
龍教授表示,刑訊逼供不僅容易造成被告人屈打成招,釀成冤假錯案,而且嚴重敗壞我國的司法形象。但是我國死刑案件的證明標准卻是和一般刑事案件共享著同一個證明,即「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龍教授說:「由於這一證明標準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從而在實踐中屢屢面臨被降格適用的窘境,而『兩個規定』則在死刑案件的證明標准問題上作出了兩處重大的改變。」
最後,龍教授指出,「兩個規定」的出台將大幅度地提高刑事案件,尤其是死刑案件的辦案質量,並有效提升程序法的制度地位。
台上講得用心,台下也聽得認真,龍教授洋洋灑灑講了三個多小時,課堂秩序良好,中途幾乎沒有人離場。講課結束後,龍教授還與觀眾進行了互動,回答了不少提問。提問者一個接著一個,雖見講堂外大雨瓢潑,大家還是意猶未盡。
至此,第20期「衢州人文大講堂」圓滿結束。龍教授的翩翩風度、不俗的談吐及其無窮的名家魅力,給每一位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出會場,在浙江工商大學讀大三的鄭暉深有感觸地說:「『兩個規定』是現在非常熱門的話題。作為法律專業的學生,我很榮幸傾聽了這次大師級教授的講座,這也是一場非常難得的專業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