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中國勞動法勞動者的定義

中國勞動法勞動者的定義

發布時間: 2025-02-14 07:44:26

勞動法上的勞動者應如何界定

1. 勞動法的核心在於明確勞動關系的認定標准。
2. 首先,勞動關系的主體必須包括勞動者和用人單位。
3. 其次,建立勞動關系需要雙方當事人共同意願的達成。
4. 最後,一旦用人單位開始用工,即與勞動者建立了勞動關系,雙方需實際履行合同中的主要義務。

② 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

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一般將其理解為狹義的職工,即「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並且已依法參與勞動法律關系的公民」。
字面意義為「勞動的人」,是對從事勞作活動一類人的統稱。勞動者是一個涵義非常廣泛的概念,凡是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勞動獲取合法收入作為生活資料來源的公民都可稱為勞動者。不同的學科對於勞動者這一概念具有不同的界定,而且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體制下,關於勞動者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勞動者」具體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依據法律或合同的規定,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從事勞動並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但並不是所有自然人都是合法的勞動者,要成為合法的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並取得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區別於「非法勞動者」,如偷渡者打工。
勞動者包括本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對其稱呼有:職工、工人、學徒、幫手、幫工等。
勞動者的主體資格始於勞動者最低用工年齡(除特種工作外為16周歲),終於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即喪失勞動者主體資格,不能再與單位形成勞動關系。此時與單位之間的用工關系,由勞動關系轉變為勞務關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③ 勞動者定義

法律分析:勞動者具體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依據法律或合同的要求,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從事勞動並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熱點內容
陝西慈善事業促進條例 發布:2025-02-19 01:04:45 瀏覽:768
敲詐北京法院 發布:2025-02-19 00:38:12 瀏覽:166
勞動法關於離職的補償 發布:2025-02-19 00:36:49 瀏覽:64
三嚴三實法官先進事跡 發布:2025-02-19 00:12:52 瀏覽:927
深圳市商事法律服務調解中心 發布:2025-02-18 23:15:38 瀏覽:262
平水律師 發布:2025-02-18 23:14:01 瀏覽:405
勞動法公平就業乙肝 發布:2025-02-18 22:36:07 瀏覽:279
晉寧司法學院 發布:2025-02-18 22:35:25 瀏覽:272
律師廖靜 發布:2025-02-18 21:12:39 瀏覽:117
刑法十大罪行 發布:2025-02-18 20:38:56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