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解釋第547
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是指承認其具有同本國判決相同的效力,其在於防止判決一方當事人在外國就相同事實在相同當事人之間提起新的訴訟。外國判決的執行,是指在承認的基礎上對需要執行的外國判決根據一定的執行程序予以實施,其在於保障勝訴當事人的判決權利得以實現。
因此承認與執行兩者既有聯系又相互獨立,承認是執行的前提,不予承認就談不上執行的問題,但承認又不等同於執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還需單獨滿足一些條件。
【法律依據】:
01、申請主體
《民事訴訟法》第281條 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的,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也可以由外國法院依照該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則,請求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
就我國而言,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作出的判決主要有兩種啟動方式,即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也可以由外國法院按照條約的規定或者互惠原則請求我國的法院承認與執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國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申請只能由當事人提出,外國法院不作為申請主體。
02、管轄法院
《民事訴訟法》第265條 因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訴訟,如果合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簽訂或者履行,或者訴訟標的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或者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有可供扣押的財產,或者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有代表機構,可以由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財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者代表機構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外國法院判決的當事人應該向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或由外國法院向中國法院提出相關協助執行的委託。當事人作為申請主體時,級別管轄在中級人民法院,承認外國法院判決的具體管轄法院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65條的規定來確定。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具體管轄法院為被執行人住所地或執行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外國法院作為申請主體時,若該國與中國簽訂有雙邊司法協助協定或條約,對該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可從其相互間的特別約定。
03、申請期間
《民事訴訟法》第239條 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民訴法解釋》第547條 當事人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外國仲裁裁決的期間,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的規定。當事人僅申請承認而未同時申請執行的,申請執行的期間自人民法院對承認申請作出的裁定生效之日起重新計算。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39條和《民訴法解釋》第547條,請求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期間是2年。承認與執行的申請可以同時提出,也可以分開提出。當事人僅申請承認而未同時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僅對是否承認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定,申請執行的期間自人民法院對承認申請作出的裁定生效之日起重新計算。
04、申請條件
《民事訴訟法》第棗空磨282條 人民法院對申請或者請求承認和執行的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進行審查後,認為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認其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令,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承認和執行。
外國法院判決、裁定若要在我國得到承認與執行,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01該外國與中虧棗國有條約或者互惠關系
02判決或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
03 外國法院有管轄權
04外國法院審判程序公正
05不違反我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
由此可知,承認和執凳斗行外國法院判決作為國際司法協助的程序之一,是需要法院所在國與我國雙邊司法協助條約或互惠關系的存在,若不存在則可告知當事人在我國重新起訴。若該案件應由我國專屬管轄,即認為該外國法院沒有管轄權,則不符合申請承認與執行的前提條件。若該案件為缺席判決,則申請人還應同時提交已合法傳喚的證明文件。
05、特殊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受理申請承認外國法院離婚判決案件有關問題的規定》,在我國人民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離婚判決,不以條約或互惠關系為基礎。但只限於離婚判決中解除夫妻身份關系的內容,不包括子女撫養、財產分割、生活費負擔方面的內容。
這是因為如果承認解除婚姻關系的外國判決,也要求兩國之間具有條約或互惠關系為前提條件,那就會出現與我國沒有條約或互惠關系的外國法院所作的離婚判決無法得到承認的情況,則會造成大量重婚現象,為解決這種現象,僅針對於婚姻解除的判決做了此特殊規定。
⑵ 被告答辯期不足15天就開庭,算不算剝奪被告的辯論權利
審判人員對當事人重復發言行為進行提醒,不屬於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民申914號案件
案情簡介吳女士等與陳先生民間借貸糾紛一案,吳女士等不服二審判決,向最高法院申請再審。
吳女士等主張,二審法院剝奪了當事人的辯論權利。二審庭審中,審判長以各種理由阻止吳女士等的發言,包括本案在內的四個案件全程庭審總共耗時不足一個小時,期間審判人員還反復多次提醒吳女士等「不要重復」,導致庭審十分潦草精簡,可以調取庭審錄像為證。
法院裁判最高法院未支持吳女士的上述主張,理由如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一條的規定,「原審開庭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九項規定的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一)不允許當事人發表辯論意見的;……」
本案二審庭審過程中,主審人員僅對當事人重復發言行為進行了提醒,目的是維持庭審秩序,提高庭審效率,不存在不允許當事人發表辯論意見的行為。且案件金額大小與復雜程度與庭審時間沒有必然聯系。
律師建議對待法官打斷當事人發言這件事,需要以平和、包容的心態對待。多站在法官的角度考慮,法官可能也是為了提高庭審效率。為此,作為當事人及其律師,需要在庭審前做好充分的准備,以最有效、最簡潔的方式向法官傳達己方觀點。在發言被打斷時,也不要驚慌、憤怒,可以調整發言方式,適時再向法官陳述己方觀點。
類似案例本案並非個案,司法實踐中確實存在大量法官打斷當事人發言的情況,但是法院最終均認定這種情況不屬於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情形,以下是我們檢索到的部分案例:
(1)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2018)滬民申1886號案件
法院認為,「庭審中剝奪當事人辯論權是指不允許當事人發表辯論意見的情形。本案一審開庭過程中審判人員確有阻止季立峰陳述相關事實的情況,考慮到審判人員為了保障庭審的順利進行,有權對當事人的發言內容予以訴訟指揮,且整個庭審過程並未遺漏庭審各法定階段,故本案一審庭審尚不構成不允許當事人發表辯論意見這一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情形。」
(2)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浙民再547號案件
當事人主張,「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二審法官要求何錢浩在一個小時內(實際上只有半個小時)發表完所有辯論意見,實際上何錢浩只發表了一個勞動合同的違約問題,僅僅十分之一的辯論內容。」
法院認為,「當事人的辯論權利既可通過庭審陳述口頭行使,亦可通過提交書面意見的方式行使。根據何錢浩自述,其辯論意見長達37頁3.1萬字,二審審判長基於庭審效率考慮,要求何錢浩簡要表述辯論意見,庭後再提交書面辯論意見,並無不當,不存在違反法律規定不允許當事人發表辯論意見、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情形。」
(3)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2019)渝民申327號案件
當事人主張,「二審法官多次阻止陳濤、湯英傑代理人發言,剝奪了當事人辯論權。」
法院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一條規定,不允許當事人發表辯論意見,應屬於剝奪當事人辯論權情形。但審判人員為引導當事人圍繞爭議焦點進行辯論而對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發表的與本案無關或者重復未被法庭認定的事實等發言進行制止應不屬於此規定范疇。據此,二審承辦法官打斷陳濤、湯英傑代理人的陳述和辯論,是行使法院指揮權的正當行為,不應認定為剝奪了其辯論權。」
(4)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2016)渝民申2475號案件
法院認為,「熊華翼稱,二審法院法官打斷其發言,匆匆結束庭審,未給其充分辯論的機會。經查,二審法院依法組織了詢問,並聽取了熊華翼的上訴理由。為了保障庭審的順利進行,在當事人作出與案件無關的陳述或者重復陳述時,審判人員是可以行使訴訟指揮權加以制止的,此種情況顯然不屬於剝奪當事人的辯論權利。」
(5)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川民申4595號案件
當事人主張,「本案二審審理程序存在瑕疵,剝奪當事人的辯論權利。二審時,主審法官未徵求申請人方意見,將本案與另一案合並審理共同答辯。申請人的辯護律師發言被多次打斷,主審法官要求代理律師不再陳述,提交書面意見,根本沒有仔細審查案件事實,沒有聽取雙方意見。」
法院認為,「陳文香在申請書中所列情形與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並不相符,該項申請理由不能成立。」
(6)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2016)桂民申310號案件
當事人主張,「其在二審開庭時的發言被法官多次打斷,且不被同意延長發言,而對方的發言則暢所欲言,應視為剝奪其辯論權利,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九項的規定。」
法院認為,「黃瑞康提出其在二審開庭時的發言被法官多次打斷,且不被同意延長發言,而對方的發言則暢所欲言,不屬於上述規定中剝奪其辯論權利的情形。」
(7)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鄂民申3315號案件
當事人主張,「原審法院開庭時法官不當限制當事人辯論,頻繁打斷當事人發言,限定當事人發言時間,限制向對方當事人發問,致使當事人的觀點未充分表達。」
法院認為,「關於李冬霞提出原審法院違法剝奪其辯論權的問題。……李冬霞並未舉證證明原審存在上述法律規定之情形,故其主張的此項再審事由不成立。」
歡迎共同商談您的問題!
作者簡介
楊巍,北京律師、注冊會計師。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西南政法大學法學與管理學雙學士。曾任職於北京某大型國有企業法律事務部、北京中倫律師事務所。
主要執業領域為訴訟仲裁、投融資、房地產、礦產、證券等。擅長從客戶商業目的出發,解決根本問題,訴訟仲裁只是實現目的的方式之一。
著有《國有土地使用權案件勝訴實戰指南》《礦產資源案件勝訴實戰指南》《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勝訴實戰指南》,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參著《民法典適用指南與典型案例分析》,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