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38條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38條

發布時間: 2025-02-16 18:25:36

1.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2012年8月31日,最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通過並生效,由於新法的實施,適用法律以及審判工作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結合法院的審判實際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對於新法實施後的一系列問題,做出了適用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目前最新的新法解釋就是2020年1月1日生效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版本。
法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前言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根據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和執行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2.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司法解釋:
在1991年現行《民事訴訟法》頒布之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大量的與民事訴訟法有關的司法解釋,其中重要的司法解釋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28次會議討論通過)法發〔1992〕22號(以下簡稱《民訴若干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92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7月18日起施行)法釋〔1998〕15號(以下簡稱《執行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1次會議通過2001年12月21日公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證據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2003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80次會議通過2003年9月10日公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簡易程序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21次會議通過)(以下簡稱《民事調解規定》);
其他比較重要的司法解釋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1994年12月22日發布)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79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02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9月15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一審經濟糾紛案件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199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02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經濟糾紛案件適用簡易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之一(199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02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95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7月11日起施行)
在這些司法解釋中,《民訴若干意見》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該司法解釋共320條,《民事訴訟法》的所有條文只有270條,從訴訟管轄、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證據直至各種審判程序、執行程序等民事訴訟的主要制度、程序都作了規定。《執行規定》共137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執行的規定為30條,對執行機構、執行管轄、執行的申請和移送、執行前的准備、金錢給付的執行、交付財產和完成行為的執行、被執行人到期債權的執行、對案外人異議的處理、被執行主體的變更和追加、執行擔保和執行和解、多個債權人對一個債務人申請執行和參與分配、對妨害執行行為的強制措施的適用、執行中止、終結、結案和執行回轉、委託執行、協助執行和執行爭議的協調執行監督等問題作了規定。
《證據規定》共83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執行的規定為12條,對當事人舉證、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舉證期限和證據交換、質證、證據的審核認定等問題作了規定。《簡易程序規定》共34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簡易程序的規定為5條,對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起訴與答辯、審理前准備、開庭審理、宣判與送達等問題作了規定。《民事調解規定》共24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民事調解的規定為7條,對調解的適用范圍、調解如何具體進行、調解與和解的關系、調解異議的處理等問題作了規定。
拓展資料:在上述司法解釋中,《民訴若干意見》內容最全面、豐富,實際上可以說是《民事訴訟法》的實施細則,它的出台,與我國司法機關的傳統做法是一脈相傳的。國家頒布一部基本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就出台一個落實該法律的司法解釋,以使得法律中的一些原則或概括性的規定好體制度或程序作出一些具體的規定。毋庸置疑,這些司法解釋對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或者加強法律相關條文的可操作性方面在民事訴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國家在立法上的不足,法律條文的過於概括或粗疏,在司法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司法解釋來彌補。同時也說明我們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存在一些不足,有必要通過實踐進行修改。而現行的這些司法解釋,對我們修改《民事訴訟法》應當說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3. 管轄恆定司法解釋的相關內容是什麼

管轄恆定的司法解釋是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7條規定的法院受理後,法院的管轄權不會因為當事人的住所地的改變而改變管轄權,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8條規定的法院受理後,管轄管不會因為行政區域的變化而改變管轄權等司法解釋。

一、管轄恆定司法解釋的相關內容是什麼?

管轄恆定包括級別管轄恆定和地域管轄恆定,前者主要指級別管轄按起訴時的訴訟標的額確定後,不因為訴訟過程中標的額增加或減少而變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級別管轄規定幾個問題的批復》中規定:「當事人在訴訟中增加訴訟請求從而加大訴訟標的額,致使訴訟標的額超過受訴人民法院級別管轄許可權的,一般不再予以變動。但當事人故意規避有關級別管轄等規定的除外。」後者指地域管轄按起訴時的標准確定後,不因為訴訟過程中確定管轄的因素的變動而改變。具體說來,當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的變更以及案件起訴後行政區域(法院轄區)的變更均不能引起管轄權的變化。

管轄恆定的原則是指法院對某個民事案件是否享有管轄權,以起訴時為准,起訴時對案件享有管轄權的法院,不因確定管轄的因素在訴訟過程中發生變化而受影響。

管轄恆定包括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恆定。

管轄恆定的意義:保持訴訟的安定性。訴訟的不安定性必然導致當事人的訟累和司法資源不必要的耗費。

二、管轄恆定包含情形

1 、訴訟標的額的變化;

2、當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的變化;

3、法院轄區的變化(因行政區劃的變更而發生。

在訴訟過程中,發生以上三種情形都不會引起法院管轄權的變化,以原法院為准。

法律規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7條案件受理後,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權不受當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變更的影響。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8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不得以行政區域變更為由,將案件移送給變更後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判決後的上訴案件和依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案件,由原審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進行審判;上級人民法院指令再審、發回重審的案件,由原審人民法院再審或者重審。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9條人民法院對管轄異議審查後確定有管轄權的,不因當事人提起反訴、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等改變管轄,但違反級別管轄、專屬管轄規定的除外。

人民法院發回重審或者按第一審程序再審的案件,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的,人民法院不予審查。

因此管轄恆定的司法解釋主要有《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7條、《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8條和《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9條都解釋了管轄恆定一般法院的管轄權在開始的時候就確定了,不會因為會改變管轄權的因素而改變管轄權,這樣是為了不浪費司法資源保持訴訟的安定性。

4. 最高院關於民訴法解釋

一、民事訴訟法的意義
1、對民事訴訟目的進行研究,有助於民訴法學理論研究的內容的深化,促進民訴理論體系的完善以民訴法學研究對象為基準,可以將其劃分為注釋民訴法學、對策民訴法學和理論民訴法學。
2、以往我國民訴法學研究主要側重於注釋民訴法學和對策民訴法學,但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條件下,司法實踐中的許多新課題單靠注釋法學和對策法學是無法解決的,迫切需要學者們將研究的視野更多地轉向民訴基本理論的研究。
二、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內容:
1、保障訴權
2、法庭紀律
三、民事訴訟的相關規定
1、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2、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信原則。
3、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4、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第五十四條 以掛靠形式從事民事活動,當事人請求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該掛靠人和被掛靠人為共同訴訟人。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八十三條

第三百八十三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版再審申請被駁回後再次提權出申請的;

(二)對再審判決、裁定提出申請的;

(三)在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作出不予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決定後又提出申請的。

前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但因人民檢察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而再審作出的判決、裁定除外。

6. 高法民訴法解釋第388條之新證據

第三百八十八條
:再審申請人證明其提交的新的證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逾期提供證據的理由成立: (一)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存在,因客觀原因於庭審結束後才發現的; (二)在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發現,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取得或者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提供的; (三)在原審庭審結束後形成,無法據此另行提起訴訟的。 再審申請人提交的證據在原審中已經提供,原審人民法院未組織質證且未作為裁判根據的,視為逾期提供證據的理由成立,但原審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規定不予採納的除外。

熱點內容
國際商法上海交大 發布:2025-02-20 06:06:48 瀏覽:4
經濟法代理的種類有 發布:2025-02-20 05:45:13 瀏覽:371
勞動法自學考試題答案 發布:2025-02-20 05:01:33 瀏覽:416
書面承認的事實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20 04:34:00 瀏覽:798
內蒙古自治區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最新 發布:2025-02-20 03:54:37 瀏覽:906
司法兩造 發布:2025-02-20 03:40:52 瀏覽:249
注會經濟法2018客觀題 發布:2025-02-20 03:40:45 瀏覽:211
河北退役士兵安置條例 發布:2025-02-20 03:40:44 瀏覽:246
依法治林規劃 發布:2025-02-20 03:38:35 瀏覽:305
勞動法怎麼對待承包 發布:2025-02-20 03:34:14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