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法的不足
㈠ 行政法概要受什麼觀念影響
個人體會:行政法絕對是部門法中最枯燥、最無味、最難的學科,沒有之一。
一、復習司法考試的時候聽過一個老師講行政法的課,有一句話影響深刻: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背就混,一做就錯。為什麼這么說了:
首先,行政法不同於刑法、民法規定具體明確,行政法規定很抽象,再加上我們平常相對接觸較少。在老師講的時候覺得很簡單,無非就是這個機構該干什麼、能幹什麼、怎麼干、不幹或者延遲干有什麼後果,所以就叫做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也是同樣的道理。
其次,行政法發條眾多,想像一下中國從中央到地方有多少個行政機關就知道這個概念了,所以背的時候很容易張冠李戴。
最後,為什麼說行政法做題很容易錯了?原因在於,行政法沒有記住你就沒法做題,不同於刑民還可以憑借推理得出答案,行政法是沒法推理的,只有死記硬背。
二、學習方法(經驗之談,均是我自己司法考試復習行政法的時候採取的方法)
1、建框架。就同於修建摩天高樓一樣,首先腦袋裡面要建立一個大的體系,然後慢慢的添磚加瓦。舉個例子,可以按照從中央到地方這種金字塔形式建立框架,中央最大,但是所涉及法條相對較少;地方雖小,但是法條浩如煙海。
2、分層對比記憶。就拿行政許可來講,在國家部委這一層次是怎樣規定的;在省市級是怎樣規定的;在地方又是怎樣規定的。所以需要分層次對比記憶,防止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
3、做題強化記憶。要學好行政法不做題肯定是不行的,做題萬遍,其意自現,見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套路了。不同於法治理論,平時多積累就就可以做的很好。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可以加我好友,共同進步!正在准備法檢公務員了!
㈡ 闡述為什麼我國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法典.
長期以來,統一的行政法典一直被許多人視為非分之想。行政權的不斷擴張、行政事務的紛繁復雜以及國外鮮有行政法典的現實,使行政法法典化的思路一直難以被立法部門及行政法學界的主流所接受。但隨著行政法學研究的深入及國內外行政法治的發展,克服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已觸手可及,在此背景下,中國行政法是否應和其他部門法一樣,選擇一條法典化的發展道路,這關系著中國行政法發展的宏觀戰略和未來形貌,值探討。
一、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
迄今為止,認定行政法難以法典化的理由顯然出自技術方面的考慮。「行政法之所以不存在統一的法典,其原因有三:第一,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行政關系過於廣泛,且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行政關系又在較大的別,很難以統一的規范加以調整;第二,部分行政關系的穩定性低,變動性大,有必要留給法律位階較低的法規和規章調整,而不宜由統一法典進行規范;第三,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產生較晚,規范各種行政關系的基本原則尚未完全形成,有些基本原則雖已形成,但尚不完全成熟,從而不具備將之編篡成統一法典的條件。」①為了論述的方便,筆者將上述三點原因分別概括為行政關系廣泛說、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行政法不成熟說。首先,對於行政關系廣泛說,筆者認為並不
能服眾。與其他部門法相比,很難說行政法的調
整對象比民法的調整對象更廣泛。現代行政權的
觸角盡管已延伸至從搖籃到墓地的時空領域和社
會領域,但其基礎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財產及人
身關系,即民事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說,無論被
塗上了權力色彩的行政關系如何擴張,其范圍都
難以超越作為其基礎的民事關系。就淵源而言,
總是先有涉及搖籃和墓地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
對搖籃和墓地的行政關系;總是先有涉及互聯網
上的「網財」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對「網財」
的行政關系。作為公法關系的行政關系與作為私
法關系的民事關系之間的這種淵源關系,使行政
關系廣泛說失去了賴以立論的歷史佐證。而且,
行政活動的種類再多,也多不過民事活動,甚至
不見得多於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動。而不同的行政
關系之間的差別,也很難說比不同民事關系之間
的差別更大,甚至不好說比不同性質的犯罪間的
差別更大。更何況,行政關系的廣泛性是近現代
行政權擴張的結果,在奉行「管得最少的政府就
是最好的政府」的年代,西方國家行政關系的范
圍並不算廣泛,但行政法的法典化仍然沒有實現。
因此,按照行政關系廣泛說的邏輯,既解釋不通
民法和刑法何以能夠法典化的現實,也解釋不通
在行政關系簡單的年代行政法何以仍然沒有實現
法典化的現象,以行政關系廣泛說為依據來反對
行政法的法典化,恐怕難以自圓其說。
其次,就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而言,其立論的
依據,實際上是擔心統一的行政法典會損害行政
機關應對豐富多彩的社會事務的能力,但這種擔
心實際上並不必要。因為,統一的行政法典並不
會將所有的行政法規范一網打盡———正如民法典
也沒有將所有的民事規范一網打盡一樣,統一的
行政法典既不會完全取代法律位階較低的行政法
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也不會取消行政機
關的自由裁量權及行政立法權,甚至不會影響立
法機關在行政法典之外製定單項行政法律的權力,
因而不會損害行政機關的應急能力,也不會降低
行政機關的回應性。
最後,對於當今各國罕有行政法典的原因,
應當承認,行政法不成熟說提出了一種非常有力的解釋。正是由於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不成熟,
才導致支持行政法法典化的主張無論在立法實踐
領域還是學術研究領域都難以占據主流地位。但
另一方面,任何法律部門及法律學科都有一個由
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而法典化則是其成
熟與否的重要標志。顯然,行政法不成熟說有助
於我們認識行政法在過去為何無法實現法典化,
卻不能用來否定行政法法典化的未來趨勢。隨著
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漸趨成熟,行政法完全可以
緊隨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的腳步,走上一條
法典化的發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不
僅在理論上可以克服,在實踐中也同樣可以跨越。
拋開已成為歷史的德國、前蘇聯等國在此方面的
努力不談,《荷蘭一般行政法》的生效、一些國
家和地區行政程序法典所呈現出的實體化的傾向
(即,行政程序法中納入實體性條款)、以及卷帙
浩繁的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的編篡,都表明阻礙行
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絕非堅不可摧。
二、行政法法典化的非技術障礙
如果說過去各國行政法難以實現法典化的原
因主要出自技術障礙的話,目前阻礙我國行政法
法典化的深層原因則主要出自非技術障礙。這種
非技術障礙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對行政法法
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二是行政領域的立法
存在路徑依存。
(一)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
行政法法典化的意義不僅在於使行政法形式
上更加美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如下現實意義:
1.減少行政法制中的法律沖突
法典化最明顯好處在於它能夠減少和避免行
政領域單項立法之間的法律沖突。在法典化之前,
由於在行政領域存在著若干個單項法律,這些法
律盡管都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但
由於其側重點不同、參與起草的部門不同、審議
的人員不同、制定的時間及背景不同,因而在同
一事項上的規定可能會有所不同。同時由於各個
單項立法均屬同一個法律位階,互不隸屬,且缺
乏可以統轄這些單項立法的行政法律原則,這樣
在同一事項上的不同規定就演變成為法律沖突。
而在法典化之後,行政領域的一些單項立法被並
入行政法典之中,且行政法典確立了統一適用於
行政一般領域的行政法原則,這既有利於避免或
減少在同一事項上存在不同的法律規定,又有利
於解決因這些不同的法律規定而產生的法律沖突。
2.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
盡管我國的行政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行政法領域的法律空白依然存在,而且還會繼
續存在。由於行政領域的單項法律均各管一段,
在這些單項法律間的空白地帶行政權就處於無法
可依的狀態。在此無法可依的空白地帶,無論行
政機關有所做為還是裹足不前,均會均會授人以
柄,受到來自不同利益群體的責難。而統一的行
政法典通過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可以為行
政機關在法律空白地帶行使權力或約束權力提供
法律依據,從而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使
政府擺脫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
3.減少行政法制中的重復條款
在目前單項行政法律中,存在著一些內容完
全雷同或基本相近的條款。例如,無論行政處罰
法、行政許可法,還是起草過程中的行政強製法,
均有內容相近的關於行政公開的條款。這些內容
重復的條款,不僅增加了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數量,
製造了行政法條款的虛假繁榮,而且還為起草、
審議及學習掌握該條款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制
定統一的行政法典可以將這些內容雷同或相近的
條款合並集中,從而消除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泡沫。
4.避免公法拖累私法
盡管私法公法化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公法
與私法之間仍然存在著一條大致清晰的分界線。
但在我國,公法與私法的界限卻常常為人所忽視,
從而導致私法侵凌公法的現象,即在原本屬於私
法體系的法律文件中不適當地吸納公法條款。而
基於該公法條款而引發的爭議,又拖累了該私法
文件的審議通過,由此導致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
有關行政壟斷條款的爭議對於反壟斷法的影響,
即是公法拖累私法的典型事例。②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的
出現,其原因固然非常復雜。但公法與私法之間
的界線不被國人所尊重,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而行政法典的出台,有助於國人明確公法與私法
的界線,從而有助於消除或減少公法拖累私法的
現象。
應當指出的是,對於行政法法典化的上述現
實意義,無論學界還是立法部門在理解上並不存
在困難,但由於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
不足,學界和立法部門對行政法的法典化表現得
相當冷淡。
㈢ 學習行政法心得體會
行政法治對法律至上的要求必然要通過正當程式來實現。關於學習行政法的心得體會有哪些呢?下面我為大家分享的是的範文,希望你喜歡!
篇一
近日,局機關組織了「三學.三防.三規范」的學習活動,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談學習《行政許可法》後的一些體會。
行政許可是 *** 機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一種重要手段,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 *** 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事關 *** 工作的全域性。行政許可權運用得好,利國利民;運用不好,輕則影響公民權利,重則影響 *** 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長期以來,由於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亂設許可、濫用許可權現象時有發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人民群眾熱切期盼改革行政許可制度。1998年開始,順應民意,適應時勢,各地方先後開展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取消了一批行政許可審批專案,規范了行政許可行為。專案減少了,手續簡便了,時限縮短了。一時間,各種便民措施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辦證大廳、辦事大廳、一個視窗對外、一站式服務、網上辦理等新的許可方式成為媒體追蹤的熱點,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2001年國務院開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正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通行做法,行政許可法這部中國特色的法律,歷時7年起草、審議,蓄勢而發,應運而生。它反映了我們對行政許可的規律性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標志著依法行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體現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對我國 *** 管理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作為規范 *** 共同行為的一部重要法律,行政許可法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遵循合法與合理、便民與效能、監督與責任的原則,把制度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對行政許可的設定、實施主體和程式、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作了全面規范。 行政許可法通過妥善處理 *** 與市場、 *** 與社會、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系,明確什麼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什麼事項不可以設定行政許可。這就從制度上防止了作為公權力的行政許可對社會經濟生活和公民個人生活的過度干預,有利於 *** 轉變職能,有利於 *** 管理方式創新。
行政許可法規定,只有全國人大及其會、國務院和省級地方人大及其會可以依法設定行政許可,省級人民 *** 可以依據法定條件設定臨時性行政許可,其他國家機關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這些規定,有利於從源頭上改變行政許可過多過濫的現狀,有利於維護法制統一,確保政令暢通。
行政許可法規定了行政許可依據、實施過程和結果的公開制度,有利於行政機關減少「暗箱操作」,防止濫用行政權力,保證公眾對行政許可行為的知情、參與和監督。
行政許可法規定了實施行政許可的主體制度,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制度,「一個視窗對外」制度,實行統一、聯合、集中辦理制度,規范了行政許可的申請、受理、審查和法定程式和期限。這就有利於行政機關樹立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保證 *** 工作更好地實現和維護最大多數人民的最大利益。
行政許可法對違法、越權以及不遵守法定程式實施行政許可,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這有利於強化行政機關的責任意識,確保權力與責任的統一,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
行政許可法的實施涉及 *** 管理理念的革新,它所確立的原則和一系列制度,是對現行行政許可制度的重大變革與創新。長期以來,對行政許可的監督與管理脫鉤,權力與責任脫鉤,權力與利益掛鉤;即將施行的行政許可法卻對此提出了相反的要求。再如,批條子長期以來氾濫於我們的行政管理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講,批條子就是一種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法就是要管住「條子工程」。因此,貫徹好行政許可法會「削弱權力,觸動利益,加重責任」。面對這樣一種革命性的鉅變, *** 法制機構首先要帶頭學習這部法律,准確理解、正確把握,要在 *** 工作領域內,幫助轉變不適應行政許可法精神的思想觀念。這對 *** 法制機構來講,的確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維護國家法制統一,保障政令暢通,是各級 *** 法制機構的職責。依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或規范性檔案、有關地方 *** 規章或規范性檔案中關於行政許可的規定都要進行清理。 *** 法制機構不僅要清理與行政許可法不一致的內容,還要清理無法定授權的實施行政許可的主體。根據行政許可法的規定,行政許可原則上只能由行政機關實施,非行政機關的組織未經法律、法規授權,不得行使行政許可實施權。但有些地方的法制工作機構在地方非常薄弱,上一次機構改革時,有些縣市一級的 *** 法制機構基本被撤並掉了。行政許可法雖然賦予 *** 法制工作機構相當繁重的職能,那麼,沒有 *** 法制機構的縣、市又如何進行清理工作?如果沒有專業的法律工作者幫助當地 *** 搞好清理工作,行政許可法在當地很可能成為一紙空文。清理主體很難,因為編制這個領域 *** 法制機構很難進去,如果不確定 *** 法制機構的權威,行政許可清理、行政許可實施主體的清理等,都無從談起。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 *** 加強對實施行政許可法的監督檢查是 *** 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行政許可法規定的 *** 的一項重要責任。 *** 法制機構作為 *** 的法律顧問就必須協助本級 *** 和 *** 部門建立健全有關的監督制度,加強對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這就要求各級行政領導必須認識到行政許可法在推進依法治國方略過程中的重要性,支援 *** 法制機構的工作。不可否認的是,行政許可法是一部控權或者減權的法律,沒有幾個領導願意削弱行政審批權,如果 *** 領導對行政許可法的認識和所擁有的法律意識不能達到一個高度, *** 法制機構工作再努力,也無法完成這一使命性的任務。因此,應該創新一種實施行政許可法的監督機制,使 *** 的法制機構能夠獨立地行使監督權。讓隨意撤消、藐視 *** 法制機構的鬧劇不再上演 古人雲: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是各級 *** 和 *** 各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我們堅信,只要各級 *** 和 *** 各部門特別是領導幹部,從實踐「 *** 」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堅持執政為民,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充分認識實施行政許可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自覺性和主動性,扎扎實實工作,就一定能夠把這部法律實施好,並通過貫徹實施這部法律,加快 *** 職能轉變,加快管理方式創新,加快推進依法行政程序。
篇二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但依法行政本身卻不等同於法治。由於對法治的理解不同,依法行政的表現形式往往多種多樣。
一、行政法治的內涵
第一,法律至上原則。在依法行政中,法律至上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1.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高規范。2.依法行政規則。 *** 的依法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在法律沒有規定時,行政機關無權像公民那樣自由地活動。3.合法性規則。行政行為的范圍和內容必須由法律設定。4.保證實施原則,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行政機關的職責是執行和實施法律,對於行政機關來說,不僅有消極的義務遵守法律,而且有積極的義務採取行動,保證法律的實施。
第二,正當程式原則。程式是實體的保障。沒有正當程式的規范,行政法治要求的法律至上就難以實現。因此,行政法治對法律至上的要求必然要通過正當程式來實現。
第三,公平救濟原則。依法行政意味著行政相對人能夠及時有效地通過法律渠道糾正行政侵權行為,也就是必須存在公平有效的行政救濟。
二、行政控權 依法治國
我國依法行政的提法是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如果說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權 ,體現依法治國實質要求的依法行政,必然以行政控權作為其本質內容,這是我國依法行政的本質特點。
三、走向行政法治的具體步驟
1、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如果說,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行政的前提的話,那麼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則是行政執法的關鍵。十五大檔案指出:「一切 *** 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行執法責任和評議考核制。 」從而把依法行政與保障人權緊密結合起來。行政執法在國家各種權力中是最活躍、最經常、最普遍、最直接運用權力與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有著最密切關系,因此最容易發生侵權問題。以前,行政機關責任意識淡薄。行政權力必須服從於法律的預設,法律的行政權力處地支配和控制地位,行政機關應積極,主動發揮管理功能,服務功能並適當運用自由裁置權,樹立行政機關的新形象至關重要。
2、提高公務人員素質。公務員是依法行政的主體,是代表國家的形象,執法的好壞將影響到整個西部開發的成功與否。守法、護法又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義務。只有全民法律意識增加了,行政執法才有廣泛的基礎。
總而言之,行政機關應積極能動地發揮其管理功能,服務功能,並適度運用自由裁量權,提高行政效率。必須堅持法治原則、法律至上原則、正當程式原則、公民救濟原則。建立依法行政的法律體系,強化依法行政觀念,為實現依法治國起引導、橋梁作用。
篇三
「一事不再罰」原則在我國理論研究與立法實踐中尚有未得以充分明晰之處,導致了行政管理實踐中的一些混亂、相悖狀態。
一、《行政處罰法》對「一事不再罰」處罰主體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確定性。對幾個機關都有管轄權的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該由哪個行政機關進行處罰沒有明確的規定。例如有的規章法規規定對某一違法行為,可以由幾個機關去處理,與此同時,無論是出於現實還是法理都不允許相對人對處罰的主體進行選擇。因此,由於部門利益、權責劃分不清,機關間協調不盡充分等原因,在實踐中產生了由不同行政機關分別進行一次行政處罰而在事實上產生「一事多次罰」的形式上合乎法律原則但卻悖離原則的內在價值要求的合法、矛盾現象。被稱為行政處罰主體的競合。這無疑是不符合行政統一性、行政法治、行政管理價值的追求的。
二、《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適用法規時的沖突沒有提供合適的沖突適用規則。隨著行政法制的發展與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對社會關系調整、保障的日益細化,一個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侵犯了不同社會利益客體的後果,這時就可能會出現保護不同利益客體的特別法都對該行為競相適用,而同時產生幾個不同的法律責任、法律後果的現象。被稱之為法律法規適用的競合。而此時如果對相對人依據不同的法律法規做出幾個不同的處罰決定,就明顯違反「一個行為,不得兩次以上處罰此處亦可表現為幾份處罰,但處罰之間肯定會出現時間上的先後、客觀上的表現也是次序不同」的原則。而如果只做出一項處罰決定,往往會面臨一般法與一般法之間、特別法與特別法之間互無優位難以決定選擇適用的難為局面。這種情況給行政主體的處罰管理提出了行政執法實踐上的難題。
三、《行政處罰法》的「一事不再罰」原則對都有處罰權、相同行政職能的不同行政主體由誰處罰、是否排斥相同的處罰無提供法定指引。我認為這是行政處罰主體競合的另一種特殊表現形式。由於市場經濟的發達,物流、人流、資金流與智力成果大流通在全國范圍內甚至世界范圍內的出現,一個違法行為在一地已被一個行政主體處罰後,是否還應承擔另一地另一相同職能但主體資格不同的行政主體以相同理由、依據而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呢?例如司機王某運送西瓜由A省到C省,途中被A省道路行政管理部門認定車輛超載並處以罰金。後途經B省又被當地路政管理部門以超載為由處以罰金。最後進入C省境內再次受到C省路政管理部門的相同理由依據的第三次處罰。這確實,我國《憲法》與《行政組織法》都授權有關。
行政部門與行政主體資格與相應的處罰許可權。他們均以行政主體身份進行行政規制、行政管理。其主體資格是法定的。以「一主體沒有實施兩次處罰,他主體並不代表本主體」的理由進行抗辯似乎有其邏輯、法理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這種現象在現實行政管理處罰中廣泛的存在。「一事不再罰」原則對此似乎顯得無能為力。
㈣ 我國行政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行政監督面臨的難題及其對策
從行政監督領域中存在的難題看,我們要實現依法治國的奮斗目標還有相當艱難的 路要走。�
1.抽象行政行為的產生過程和產生結果是司法監督的死角。�
依法行政指的是國家政府機關和政府機關的公職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履行管 理國家行政事務的職責。依法行政至少有三層含義:一是政府的一切行政行為要依據法律符 合法律;二是政府一旦作出違法的行政行為能依法予以糾正;三是應該由政府負責做而政府 不做的失職行為,法律能及時的制裁並給予責任追究。依法行政,強調的是法律在約束行政 行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法的嚴肅性和法的權威性既體現在政府的行為依據上,又體現在糾 正偏差行政行為的能力上。政府做出的行政行為要有法律依據,要受到法律的監督,政府違 法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既然抽象行政行為是政府的行政行為,那麼,其產生的過程和結果都 有個法律認定的問題。比如,是否遵守了法定的許可權和辦事程序,是否經過了論證、規劃、 起草、協商、討論、協調、審查、審批、備案、公布等等,都應該受到法律監督。�
2.司法權和立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滯後。 �
依法行政的"法"指的是由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所形成的全社會都必須普遍遵循的行為准 則。值得研究的是,行政機關自己制定規范,自己執行規范,自己裁決因執行規范而發生的 爭議,這種以命令--服從為特徵的行政管理方式,決定了權力擁有者可以以國家名義強制 被管理者服從,政府官員所從事的行政管理行為擁有對社會財富的支配權。而"一切有權力 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 力"。(〈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54.)�
3.公眾監督權力沒有被置於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
公眾監督權力是民間的個體的監督政府行為的權力,這種權力不具備國家強制力,在監督效 果上無法直接對監督對象的違法後果實行懲治。由於政府的行政權具有強制性和不可控制性 ,以及司法和執法部門受利益驅使容易產生腐敗,使公眾的監督權力非常容易流於形式。另 外,公眾監督權力在行使的時間上,都是在公共權行使違規後對其追懲性的事後監督,在權 力行使前的預防階段,行使中的控制階段,公共權力的擁有者不願受到監督,公民個人不知 道情況不能監督,知情者看到監督風險太大不敢監督,社會其它監督機構形不成合力無法監 督。�
4.行政權力過分集中給政府官員腐敗埋下禍根。�
行政權的運行採取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機制,在權力運行中"家長制"的現象 十分嚴重。這種權力運行的異化問題出在權力運用的過程之中:一是在權力的授予環節上, 存在著暗箱政務;二是在權力的使用環節上,信息錯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權積極介入社會資源分配的做法,導致了企業行為的扭曲。當政府 掌握著資源配置生殺大權時,試圖謀取某種私利或特權的企業或者個人,其首要任務就不再 是通過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到市場上爭取,而是以各種手段去拉攏收買控制資源的政府官員和 部門,通過走捷徑去獲取利益。�
5.行政監察機關的權力行為不受人民司法的監督。�
我國的行政監察機關設在政府系統內部,隸屬於各級人民政府,獨立行使行政監察權,其監 督的功能是:保障功能,從權力運行機制內部去規范和制約被監督者的行為;防範功能,防 止濫用公共權力的行為發生;控制功能,對偏離正軌的行為給予及時制止;揭露懲戒功能, 對違法行為按法律規定予以制裁;威懾護善功能,維護、保護、弘揚廉潔奉公行為。但是, 監察權的行使不受人民法院司法監督的獨立性卻弱化了這些功能,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2 條第4項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不能提起行政訴訟。《行政監察法》第41條和《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3項規定,即使由此 引起了行政糾紛,也只能由上一級監察機關或者監察部以復核決定的方式予以最終解決,而 不能由人民法院通過司法監督的方式解決。這就是說,行政監察機關永遠不能成為行政訴訟 的被告。行政權的相對人即使不服行政機關做出的"最終裁決",也無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 政訴訟。�
6.行政權運行的監督機制不健全。�
我國的《行政監察法》雖然對監察機關的職責許可權、監察程序、法律責任等作了嚴 格的法律 規定,但是,其規定並沒有解決一級政府組織權力的主要行使者受到監督的問題。《行政監 察法》對監察機關的職能規定是只能對本級政府任命的公務員實施監督,本級政府的領導成 員由上級政府的監察機關實施監察,這就形成了權力行使單位的主要領導在本級監察機關眼 里是垂直上級,對其無權行使監察權,他們只能由上級監察部門對其監察。而他們的上級對 其知情的程度和監察的力度卻沒有硬性規定,這種監督的後果是給行政權濫用留下了空間。 我國現行的行政監督體制由行政組織外部的異體監督和行政組織內部的同體監督兩部分組成 。外部有人大監督、司法監督、黨內監督、民主黨派的監督,內部有群眾的監督、社會輿論 的監督。這些監督打折扣的原因:一是專門監督機構受制於監督客體,缺乏相對獨立的權力 和能夠與同級或上級組織抗衡的權威;二是監督權處於事後行使,沒有進入到權力行使的過 程之中;三是監督主體自身的評價機制不健全,上級行政監督機關對下級行政監督機關缺少 工作政績的評價機制,一級行政機關發生非法行政的現象,該級的行政監督機關應該受到何 種失職追究不明確。�
7.行政權缺乏責任追究的法律規定。�
就我國權力運行過程而言,一個比較突出的弊端是權力和責任相分離,對於權力界 限范圍, 權力行使主體如何對自己的權力行為承擔責任、義務,缺乏明確的規定。鄧小平指出:"各 地的企業事業單位中,黨和國家的各級機關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無人負責。名曰集體負 責,實際上等於無人負責。一項工作布置之後,落實了沒有,無人過問,結果好壞,誰也不 管 。所以急需建立嚴格的責任制。"(鄧小平文選,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0.)缺乏責任制的權力運行機制,極易導致權力濫用和權力腐化。在廉政建設中,對腐敗 行為的追究基本上只追究當事人,而幾乎從不追究當事人的領導責任,只強調領導幹部要自 身廉潔自律,而忽視對該組織領導者的責任追究。在用人方面,對違反幹部政策,不按規定 行事造成失誤的,缺少追究責任的法律依據。對推薦失誤,考查失誤,任用失誤的,難以按 法律處罰。在項目投資方面,資金批出去收不回來卻難以依法追究審批者的責任。 �
8.行政權行使程序違法的現象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我國行政程序建設的一大特徵就是制度化與法治化特色不明朗,隨意行政和恣意 行政現象 嚴重。"(張正釗,韓大元.比較行政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599-600.) 行政程序,指的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開展行政活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法定方式、步驟 、順序以及時限的規則。行政機關和行政權相對人雙方對行政程序的認同和遵守是衡量一個 國家行政法治的基本尺度,嚴格按照程序辦事是依法行政的起碼要求。違反法定行政程序用 權,本身就是一種違法行為,其行為給權力濫用留下空間。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統一的行政 法典,辦事程序五花八門。我國《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具體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 人民法院判決撤消或者部分撤消,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這是目前立法形 式明確地將違反法定程序作為認定行政程序違法的標准和依據。但是,《行政訴訟法》頒布 至今14年來的相關資料表明,司法審判實踐中未出現過一起法院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撤消行 政行為的審判。沒有這種案例並不能說明各級行政機關做出的行政行為都符合程序規則,相 反,行政機關程序違法的現象並不鮮見。既然違法,又得不到糾正,原因就在於對行政程序 違法缺乏實質的認定標准,沒有法定的標准。�
9.透明行政的法規建設滯後。�
我國憲法第27條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獲得人民的支持,經 常保持同 人民的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憲法的規定,為行政公開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據,人 民把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交給了政府,當然有權了解政府行使權力的質量和過程。現實狀況 是,人民的這種知情權缺少法律保障,政府侵害公民知情權的法律界定不明確。�
行政監督面臨的問題很多,決不僅僅表現在這九個方面,要實現依法行政,這九個方面至少 值得我們認真對待,深入思考,並研究相關對策。
㈤ 鎴戝浗琛屾斂娉曠殑娓婃簮涓嶅寘鎷錛堛銆錛夈
銆愮瓟妗堛戱細B,C,D
涓鑸璇存潵錛屽湪鎴愭枃娉曚富涔夌殑澶ч檰娉曠郴鍥藉訛紝鎴愭枃娉曞崰鎹鍏舵硶浣撶郴鐨勪腑蹇冨湴浣嶏紟鐗瑰埆鏄鍦ㄨ屾斂娉曢嗗煙錛屾垚鏂囨硶鐨勬瘮閲嶆洿澶с備腑鍥借屾斂娉曠殑娓婃簮鏄鎸囧悇縐嶆垚鏂囨硶錛屽叏鐞冭屾斂娉曟笂婧愰氬父榪樺寘鎷鍒や緥銆佽屾斂鎯渚嬪拰琛屾斂娉曠悊銆傛晠鏈棰樼瓟妗堜負BCD銆
㈥ 我國行政法的總體特徵
我國行政法的特徵包括:
①在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有一方是國家行專政機關或依法享屬有行政管理權的組織;
②在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國家行政機關處於管理者的地位,而對方則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
③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產生是以國家行政機關單方面的意思表示為依據,不需要被管理一方的同意;
④行政機關有權對違反行政法的一方進行強制性制裁;
⑤在執行行政法過程中產生的糾紛,除構成行政訴訟按照行政訴訟程序解決之外,要按照行政程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