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中的集體談判
『壹』 集體談判制度以什麼為法理依據
集體談判權是現代工業社會勞動者應當享有的一項權利,通過集體談判解內決劇變時期出現容的勞資沖突成本最低且最為有效。集體談判權使個體勞動組織成為可以與僱主抗衡的集體力量,提供了僱主與雇員之間平等談話的機會,成為連接政府、僱主、工人組織的比不可少的鏈條,是現代勞動法制不可缺少的環節,並發揮著重要作用。
『貳』 勞動者勞動權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問:勞動者勞動權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校解析答案: 根據我國《憲法》、《工會法》和《勞動法》等法律的規定,勞動者的勞動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就業權,是指具有勞動權利能力與勞動行為能力,並有勞動願望的勞動者依法從事有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勞動的權利。
平等就業權,是指勞動者平等地獲得就業機會的權利,即在就業機會的獲得方面,勞動者不因性別、年齡、種族等人的自然差別而受歧視,就業機會面前一律平等。
自主擇業權,是指勞動者可以自主選擇職業的權利,包括是否從事職業勞動、從事何種職業勞動、何時從事職業勞動、進入哪一個用人單位工作等方面的選擇權。
(2)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包括報酬請求權和報酬支配權。報酬的請求權,是指勞動者付出了職業勞動之後請求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報酬的權利。而報酬支配權,是指勞動者獨立支配自己勞動報酬的權利。
《勞動法》第5章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的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應當按法定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3)獲得休息休假的權利休息休假權,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間的勞動(工作)之後所獲得的休息休假的權利。實現全面發展。《勞動法》第40條規定:「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一)元旦;(二)春節;(三)國際勞動節;(四)國慶節;(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此外,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者的法定休息休假時間還包括工作日內的間歇時間、兩個工作日之間的休息時間、探親假和年休假等。
(4)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權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依法要求用人單位提供安全衛生的勞動條件,保護其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一項基本勞動權利。
(5)接受職業培訓的權利職業培訓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勞動者從事各種職業所需要的技術業務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而進行的專門教育和訓練活動。其目的在於要從法律上保證勞動者能夠獲得職業技能培訓而得到業務技術的提高,從而獲得可持續的就業能力。
(6)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勞動法》第73條規定:「(一)退休;(二)患病、負傷;(三)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四)失業;(五)生育。」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享有社會保險的權利。國家還頒發《失業保險條例》、《工傷保險條例》來進一步對勞動者所享有的各項保險待遇。
(7)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勞動爭議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關於勞動權利和義務而發生的糾紛。勞動爭議一旦發生,就直接關系著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關系著勞動者的切身利益。
(8)結社權結社權是指勞動者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結社權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我國《勞動法》第7條規定:「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
(9)集體協商權集體協商又稱為「集體談判」,是工會代表職工與用人單位(或僱主)就有關勞動條件進行商談,以簽訂對雙方有約束力的集體合同的勞動關系雙方協調行為。
在我國,《勞動法》和《工會法》均確認了集體合同和集體協商制度。
(10)民主管理權民主管理權是指勞動者通過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等法律形式,就用人單位生產經營和人事管理等重大事項的決策行使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權利。《勞動法》第8條規定:「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工會法》第6條規定:「工會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組織職工參與本單位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叄』 集體協商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原則,是指協商雙方在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整個過程中都必須遵守的原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集體合同規定》第五條規定:「進行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應當遵循下列原則:(一)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及國家有關規定;(二)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三)誠實守信,公平合作;(四)兼顧雙方合法權益;(五)不得採取過激行為。」
(1)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及國家有關規定。集體協商的內容、勞動標准、協商程序以及合同的條款必須符合《勞動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首先,這里的「法」是廣義的。它既包括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也包括國務院及其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頒發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行政規章和地方法規。其次,「合法」包含兩方面內容:
①是指協商的內容不得違背實體法(主要是勞動標准方面)的規定。
②是集體協商的過程以及集體合同的締結手續要符合有關程序法的規定。
(2)相互尊重,平等協商。集體協商雙方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協商過程中禁止任何歧視行為。這一原則主要體現於三個方面:
①是協商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參與協商的工會組織與企業不存在隸屬關系,其法律地位平等。因此,任何一方尤其是企業一方在協商過程的始終不得採取威脅、命令等不正當手段。
②是協商的結果必須建立在自願接受的基礎上,集體合同要體現協商雙方協商一致、權義結合的精神,任何一方不能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和條件。
③是因集體協商而發生的爭議,企業或工會一方不得獨斷處理,必須按照有關簽訂集體合同爭議處理的規定,由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組織協商處理。協商處理時,勞動行政部門組織的雙方代表人數應該對等。
在強調平等原則時,還應重視職工一方協商代表的特殊保護問題。《集體合同規定》第二十八條規定:職工一方協商代表在其履行期間勞動合同期滿的,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至完成履行協商代表職責之時,除個人嚴重過失或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其解除勞動合同。同時規定,無正當理由,用人單位不得調整其工作崗位。此條規定可以較為有效地防止企業管理者對參與集體協商代表進行打擊報復,從而保證協商代表在協商過程中能夠仗義直言,據理力爭,較好地履行職責。
(3)誠實守信,公平合作。協商的雙方當事人應該自始至終抱著誠實、合作的態度進行協商。
①工會或企業任何一方提出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要求,另一方應當給予答復。《勞動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集體合同規定》第三十二條規定:「一方提出進行集體協商要求的,另一方應當在收到集體協商要求之日起20日內以書面形式給以回應,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進行集體協商。」因此,提出集體協商以簽訂集體合同,可以視為我國勞動法賦予職工方(工會)的一項權利,企業方不得對工會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
②集體協商談判過程中,工會或企業任何一方有義務向對方提供與集體協商有關的情況或資料。在不違反有關保密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不涉及企業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協商雙方有義務向對方提供與集體協商有關的情況或資料。
③在集體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工會或企業一方因情勢變化提出變更或解除要求,另一方必須給予答復。《集體合同規定》第四十條規定,在集體合同期限內,由於簽訂集體合同的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致使集唯擾體合同難以履行時,集體合同任何一方均可提出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的要求。簽訂集體合同的一方就集體合同的執行情況和變更提出商談時,另一方應給予答復,並及時進行協商。
(4)兼顧雙方合法權益。集體協商的目的就是兼顧雙方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因此兼顧雙方合法權益保護和諧穩定原則可以說是集體協商的本質要求。集體協商的結果既指銷旦要有利於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又要有利於企業生產的發展。所有企業工會都要把「兩個維護」統一起來,從企業實際出發,把企業發展與改善職工勞動和生活條件結合起來。
(5)不得採取過激行為。在協商發生分歧時,雙方都要保持冷靜和剋制,切忌採取過激行為。這一原則可以理解為我國集體協商制度的一大特色。我們知道,西方國家的集體談判往往以罷工、閉廠等過激行為作為雙方的「殺手鐧斗掘」。集體談判制度在西方確立也正是工人激烈斗爭的結果。但首先,罷工、閉廠等激烈斗爭手段總是以一定的利益損失為代價的,對於整個國家的建設、社會的發展而言,畢竟是一種悲劇性行為。但必須指出,我國禁止過激行為,並不意味著禁止一切斗爭手段,根據勞動部有關部門的解釋,這里所說的過激行為,對勞動者而言,主要是指不正當的罷工、怠工和破壞機器;對企業而言,主要是指報復性停產和報復性解僱。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維護和服務於工人階級利益,是我國國家、國有企業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相信集體協商雙方的爭議完全可以在國家勞動行政部門、勞動仲裁部門、司法部門的調解、裁決、審判之下合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