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勞動法保險
Ⅰ 四川省失業保險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促進其再就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國務院《失業保險條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的城鎮企業事業單位及其職工、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社會團體及其專職人員和國家機關中的事業編制人員、勞動合同制工人(以下簡稱單位和職工),應按本條例規定參加失業保險。第三條單位和職工應依法履行繳納失業保險費的義務;失業人員依法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主管全省的失業保險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失業保險工作。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所屬的就業服務管理機構,是承辦失業保險業務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簡稱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具體負責失業保險費的征繳、失業保險基金的管理和失業保險金的發放。
其他有關部門和組織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失業保險工作。第五條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內部財務、審計制度,每年至少應向社會公布一次失業保險基金收支情況。
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依法對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進行監督。第六條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所需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由財政撥付。第二章失業保險基金的籌集使用第七條單位應當依法辦理失業保險登記,按月申報應繳納的失業保險費數額,按月或按季繳納失業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不得減免。第八條城鎮企業事業單位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2%繳納失業保險費,其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1%繳納。
社會團體按照本單位專職人員工資總額的2%繳納失業保險費,其專職人員按照本人工資的1%繳納。
國家機關按照本單位事業編制人員、勞動合同制工人工資總額的2%繳納失業保險費,其事業編制人員、勞動合同制工人按照本人工資的1%繳納。
農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繳納失業保險費。
職工個人繳納的失業保險費,由單位從本人工資中代扣代繳。第九條難以確認工資總額的單位,按照單位所在市、州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乘以職工人數計算工資總額。
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或者職工本人工資低於所在市、州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按前兩款規定繳納失業保險費的單位,其工資總額應經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核定。第十條失業保險費應當以貨幣形式繳納。
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應建立失業保險費繳費記錄,記載單位及職工實際繳費情況。繳費單位、職工有權按照規定查詢繳費記錄。第十一條解散、關閉、破產或者被撤銷的單位,應自公告之日起15日內通知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及其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參加清算。
依法破產終結或者被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撤銷法人登記的單位,當月起停止繳納失業保險費。第十二條失業保險基金以設區的市為單位統籌;民族自治州可以州或縣為單位統籌。實施統籌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十三條依法設立省失業保險調劑金。各市、州應將當年依法應征繳的失業保險費總額的8%,按季度向省失業保險經辦機構繳納省失業保險調劑金。統籌地區失業保險基金不敷使用時,由省失業保險調劑金調劑,地方財政補貼。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省失業保險調劑金的上繳比例。第十四條失業保險基金用於下列支出:
(一)失業保險金;
(二)失業人員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期間的醫療補助金、婦女生育補助金;
(三)失業人員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期間死亡的一次性喪葬補助金和其供養的配偶、直系親屬的一次性撫恤金;
(四)失業人員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期間接受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的補貼;
(五)農民合同制工人合同期滿未續訂或者提前解除勞動合同的一次性生活補助金;
(六)銀行代收失業保險費和代發失業保險金的手續費及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所需的費用;
(七)國務院規定或批準的與失業保險有關的其他費用。第三章失業保險待遇第十五條職工失業後,單位應當及時為失業人員出具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的證明,告知其應當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權利,並在自終止或解除勞動關系之日起的7個工作日內將失業人員名單報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備案,將失業人員檔案提交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審核。
Ⅱ 四川省勞動爭議處理實施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妥善處理勞動爭議,保障用人單位和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發展良好的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四川省行政區域內用人單位與職工之間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
(一)因用人單位開除、除名、辭退職工和職工辭職、自動離職發生的勞動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有關工資、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規定發生的勞動爭議;
(三)因履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
(四)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和本辦法處理的其他勞動爭議。
前款所稱的用人單位,是指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職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包括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工人(含固定製工人、合同制工人、臨時工人)和外籍員工。第三條處理勞動爭議,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著重調解,及時處理;
(二)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法處理;
(三)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四條發生勞動爭議的職工一方在三人以上並有共同理由的,應當推舉代表一至三人參加調解或者仲裁活動。第五條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應當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勞動爭議處理過程中,仲裁參加人不得有影響生產經營活動、妨礙勞動爭議處理等激化矛盾的行為第六條勞動行政部門對勞動爭議仲裁工作進行組織管理和業務指導。第二章企業調解第七條企業設立的調解委員會是調解本企業勞動爭議的組織,其職責是:
(一)調解本企業發生的勞動爭議;
(二)檢查督促勞動爭議雙方當事人履行調解協議;
(三)宣傳勞動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協助做好企業勞動關系協調工作。
調解委員會接受企業所在地縣(市、區)總工會(或者行業工會)和仲裁委員會的指導。第八條設有分廠(分公司、分店)的企業,可以在總廠(總公司、總店)設立一級調解委員會,在分廠(分公司、分店)設立二級調解委員會。第九條調解委員會由下列人員組成:
(一)職工代表;
(二)企業代表;
(三)企業工會代表。
職工代表由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推舉產生;企業代表由廠長(經理)指定;企業工會代表由企業工會委員會指定。
調解委員會組成人數由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提出並與廠長(經理)協商確定。企業代表的人數不得超過調解委員會成員總數的三分之一。
尚未成立工會組織的企業,調解委員會的設立及其組成,由職工代表與企業代表協商決定。第十條調解委員會主任由企業工會代表擔任。
調解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設在企業工會。第十一條調解委員會成員應當由具有一定勞動法律知識、政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辦事公道、為人正派的人員擔任。
調解委員會成員調離本企業或者需要調整時,應當按本辦法的規定另行推舉或者指定。
調解委員會成員名單應當報送企業所在地的縣(市、區)總工會和仲裁委員會備案,並在企業公布。第十二條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應在自當事人申請調解之日起30日內結束。到期未結束的,視為調解不成。
設有兩級調解委員會的企業,當事人可以向本企業二級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也可以向一級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當事人向二級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的,可以向一級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第十三條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遵循當事人雙方自願原則,經調解達成協議的,製作調解協議書,雙方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可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第十四條調解委員會應當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做好調解登記、檔案管理和分析統計工作。第十五條調解委員會開展調解工作所需經費由企業解決。
調解委員會的兼職委員參加調解活動,需要佔用生產或者工作時間的,企業行政應予支持,按出勤對待。
Ⅲ 四川省臨時工規定開始繳社保時間
臨時工從上班當月開始單位就應該為勞動者繳納養老保險。
按照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臨時性用工,必須要同勞動者建立勞動合同並為其繳納各種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這是法律規定,如果不交是違法的。因此臨時工從上班當月起就應該交保險。
2019年開始給臨時工買社保。《勞動法》施行以後,所有用人單位與職工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各類職工在用人單位享有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此,過去意義上相對於正式工而言的臨時工已經不復存在。用人單位如在臨時性崗位上用工,應當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並依法為其建立各種社會保險,使其享有有關的福利待遇,不能因為「臨時工」屬於單位編外人員而不予辦理。按照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的規定,男性年滿60周歲、女性年滿55周歲時,累計繳費年限滿15年的,可按規定領取基本養老金。累計繳費年限不滿15年的,其個人帳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同時終止養老保險關系,不得以事後追補繳費的方式增加繳費年限。
根據規定,我國目前沒有臨時工的稱呼,凡是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都必須簽訂勞動合同,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因此「臨時工」也要參加社保。《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要求,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30日內為其職工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並申報繳納社會保險費。未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勞動者其范圍是很廣泛的,既也包括了正式職工,也包括了臨時工。因此,正式工也好,臨時工也罷,只要一旦與用人單位形成了勞動關系,這種關系哪怕只存在一天時間,凡正式工享有的權益,臨時工也均應享有。勞務派遣工是與勞務派遣公司簽訂了合同,由勞務派遣公司派到用工單位是指的這樣一種。勞務派遣工跟所謂的我們習慣稱的臨時工還不完全一樣。
Ⅳ 四川省交通事故賠償和工傷賠償能否雙賠償
不能獲得雙重賠償。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工傷保險條例》的實施意見第10條規定:「職工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機動車事故傷害,或者履行工作職責和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遭受意外傷害,
按《條例》規定認定為工傷和視同工傷的,如第三方責任賠償的相關待遇已經達到工傷保險相關待遇的,用人單位或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再支付相關待遇;
如第三方責任賠償低於工傷保險相關待遇,或因其他原因使工傷職工未獲得賠償的,用人單位或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按照規定補足工傷保險相關待遇。」
(4)四川勞動法保險擴展閱讀: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五條的有關規定,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一級傷殘為24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2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0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准為: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三)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四)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