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對國家經濟的影響
1. 刑事訴訟法修改了幾次,具體實施時間
刑訴法已經經過三次修訂。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我國刑事訴訟法發展的基本歷程:
40年來,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律制度與國家經濟社會和民主法治建設同步發展,不斷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定於1979年,全國人大於1996年和2012年對刑事訴訟法作了兩次比較全面的修改,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又對刑事訴訟法作了部分修改。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其他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中,也有關於刑事訴訟制度的規定。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對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理解和適用問題,制定了3個法律解釋。
刑事訴訟法的概念宗旨:
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調整的對象是公、檢、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揭露、證實、懲罰犯罪的活動。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刑事訴訟的任務、基本原則與制度,公、檢、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和相互關系,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如何進行刑事訴訟的具體程序等。
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法律規范,反映了刑事訴訟的客觀規律和基本要求,它與刑事訴訟的目的和任務緊密相連,是指導人們實現刑事訴訟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價值目標的重要保證。
(一)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
(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三)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五)未經人民法院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六)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刑事訴訟法從制定到現在總共經歷了三次修改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的不斷發展富強我國的法律也在不斷的發展完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接受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並向其報告工作。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被告人的辯護權,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之日起行使。自訴案件的被告人可以隨時委託辯護人。
第十二條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即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
第十五條 法定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包括: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根據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2. 刑法對於打擊各類犯罪發揮了什麼積極作用
刑法有助於發揮在市場經濟中的調節作用,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刑事法律制度,穩,准,無情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項基本原則,與「憲法」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的刑事法律,以保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的人反對任何非法侵犯的原則立場。
(2)刑事訴訟法對國家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刑法的功能
1、規范(規制)功能秩序維持功能
指刑法通過將一定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並規定相應的刑罰,表明國家對這種行為否定的價值判斷,要求人們不要實施這種行為,並對實施這種行為者給予刑事處罰。而一般公民懾於刑罰的威力,也會按刑法的規定規制自己的行為,不去觸犯刑法,社會秩序也得到了維護。
2、法益保護功能
指國家通過將侵害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正當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通過要求人們不要犯罪和對發生的犯罪行為予以刑罰懲罰來遏制犯罪,以來保護國家、社會、公民的正當合法利益不受或不再受犯罪的侵害。
3、人權保障功能
刑法的規定限制了國家司法機關在刑事司法中的行為——要依法辦事,不得濫捕濫判,從而保障合法公民的權益不受刑罰權濫用的侵害,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權益不受刑罰權濫用侵害。西方有些學者稱刑法是「善良公民的大憲章」,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3. 清末新政對經濟的影響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頒布上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修建鐵路、鑄造鈔幣、製造機器、開發礦產、減少南糧運輸、降低軍隊規模、創建郵政、訓練陸軍、整頓海軍、建立學堂等。這些措施旨在籌集軍餉、訓練兵力,並以關懷商人和工人為宗旨。同時,現代財產所有權的概念也在逐步確立。《大清民事刑事訴訟法》中有關「判案後查封產物」的規定,體現了財產所有權從家庭和家族所有向個人所有轉變,表明法律開始認可私有財產的合法性。
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至宣統二年(1910年)期間,中國的工廠數量和投資總額顯著增長,超過了之前的時代。在這段時間里,每年新設的投資額超過萬元的工廠數量,是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間年均數量的2.87倍。這種增長不僅體現在工業上,礦業、交通、商業和金融等領域也有顯著進步。農業方面,土地面積的增加和現代農業技術的引入,使得農作物產量提高,顯示出農業生產正逐步現代化。
清末新政最顯著的成就是增加了經濟自由度。在此之前,中國經濟自由度較低,清政府對新經濟的發展設置了諸多障礙,如對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業的壟斷特權,限制了民間資本的進入。然而,由於清政府的局限性,這些改革並未完全達到預期效果。例如,即使有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如郭嵩燾所籌辦的航運公司,因官方的限制而未能成功。
清政府在歷經內外戰爭的困境和甲午戰爭的失敗後,意識到必須調整經濟政策。一系列奏章得到朝廷批准,並廣泛流傳,強調富強是治國之道,仿效西方法律是實現富強的必由之路。這促使清政府放鬆控制,賦予民眾一定程度的經濟自由。光緒三十年(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商會簡明章程》、《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等法規,規定企業只需登記注冊,與國際慣例接軌。
4. 經濟刑事案件拖越久對誰有利
刑事案件拖越久對誰有利,法律沒有明確說明。一般如果案件調查期間,遲遲無法提供明確的證據,法院則會進行無罪的判決。但可以在一審判決之後的十五天進行申請二審,但要符合有新證據或者原判證據模糊的條件。一、一般來說刑事案件拖越久誰有利
刑事案件久拖不決對哪一方有利是沒有明確界定的,而刑事訴訟法對案件每一個程序的期限都作出了規定,如果案件沒有證據證明當事人犯罪的,就會撤訴或者作出無罪的判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是有時間規定的。對犯罪嫌疑人有利的不是拖時間,而是坦白、積極賠償、當庭認罪等情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拘留後的三日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在特殊情況下,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對於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至三十日。
人民檢察院應當自接到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後的七日以內,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決定。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機關應當在接到通知後立即釋放,並且將執行情況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對於需要繼續偵查,並且符合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的,依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二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
二、刑事訴訟的審判管轄有哪些
刑事訴訟中的審判管轄,是指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的職權范圍,包括各級人民法院之間、普通人民法院與專門人民法院之間以及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許可權劃分。
根據我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人民法院除設有最高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最高審判機關外,還設有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又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與人民法院的設置相適應,刑事案件的審判管轄分為級別管轄、地區管轄和專門管轄。
級別管轄
級別管轄,是指各級人民法院之間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許可權分工。
①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
《刑事訴訟法》第19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可見,基,層人民法院是普通刑事案件第一審的基本審級,普通刑事案件的第一審原則上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基層人民法院分布地區廣,數量也最多,最接近犯罪地,也最接近人民群眾。
②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
《刑事訴訟法》第20條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危害國家安全案件;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外國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③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
《刑事訴訟法》第21條規定:「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區、直轄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④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
《刑事訴訟法》第22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國性的重大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是全國的最高審判機關,除核准死刑案件外,由最高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審判的刑事案件應當是極個別的,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重大影響的、性質、情節都特別嚴重的刑事案件。
刑事訴訟的審判管轄有對不同級別法院的管轄、以及對不同地區分塊的管轄,以及對特定領域專門的管轄。設立出相關的審判管轄,是為了更好的區分不同法院的案件審判權,從而清楚的劃分案件,提高審理案件的精度。設立專門管轄,也是為了方便相關領域案件的審理,給予相應的許可權,提高審理案件的效率。
5. 刑事訴訟法的淵源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淵源是指刑事訴訟法的表現形式,是刑事訴訟法律規范的存在形式或載體。中國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有以下幾種:
憲法
憲法作為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規賴以產生、存在、發展和變更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基石,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同樣,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和修改,也必須以憲法為根據。通過制定刑事訴訟法,將憲法中有關刑事訴訟程序的抽象的法律規范變為可操作的、具體的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條文,使憲法精神得到具體化。中國刑事訴訟法第1條明確規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憲法中規定的如國家維護社會秩序,鎮壓叛國和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制裁危害社會治安、破壞社會主義經濟和其他犯罪活動,懲辦和改造犯罪分子(第28條)、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第125條)等內容,都在刑事訴訟中得到了體現。在現代法治國家,刑事訴訟法被稱做「憲法的適用法」、「應用憲法」、「國家基本法之測震器」,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被提升到憲法的高度。在中國,這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應當加強從憲法、憲政的高度來關注刑事訴訟、關注刑事司法。
刑事訴訟法典
指1979年7月1日通過的,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事訴訟法,這是中國刑事訴訟法主要的法律淵源。
有關法律
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中有關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刑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國家賠償法、監獄法、律師法等。
有關法律解釋
主要是指1998年1月1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六機關《規定》)、1998 年6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最高人民法院《解釋》)、1999年1月18日公布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以下簡稱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1998年4月20日公布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簡稱公安部《規定》)。
有關行政法規、規定
指國務院制定的法規和主管部、委、局制定的規定中有關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國務院制定的看守所條例等。6.有關國際條約。中國目前加入的與刑事訴訟有關的國際條約有《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處罰公約》、《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北京規則》)以及中國政府已簽署尚待批準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當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317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中有關於刑事訴訟程序具體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