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解釋15

刑事訴訟法解釋15

發布時間: 2025-02-28 03:09:51

1. 並案最高院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內容如何呢

並案最高院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內容:一人犯數罪、共同犯罪或者其他需要並案審理的案件,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屬於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全案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並案偵查是公安機關偵查部門辦案的一項重要偵查措施,它是指把一個或者一夥罪犯所作的系列案件串聯起來,一並組織專案專辦的一種偵查方式。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十五條
一人犯數罪、共同犯罪或者其他需要並案審理的案件,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屬於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全案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

2. 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為正確理解和適用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編總則

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二章管轄

第三章迴避

第四章辯護與代理

第五章證據

第六章強制措施

第七章附帶民事訴訟

第八章期間、送達

第九章其他規定

第二編立案、偵查和提起公訴

第一章立案

第二章偵查

第三章提起公訴

第三編審判

第一章審判組織

第二章第一審程序

第三章第二審程序

第四章死刑復核程序

第五章審判監督程序

第四編執行

第五編特別程序

第一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

第二章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

第三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

第四章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

附則

3. 刑訴法第十五條解釋主要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主要概述了罪犯自首的相關情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包括如實供述自己的身份情況,前科情況,犯罪經過,犯罪後果,同案犯情況等各種與案件事實相關、定罪量刑相關的案件事實情況。

4. 刑事訴訟法第15條第一款詳細解釋一下

這個案件我分析著應當是符合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的,應當認定為情節顯著輕內微、危害不大,不容認為是犯罪。
左手第四掌骨骨折,是輕傷,既可以公訴,也可以自訴。現起訴到法院不知是公訴還是自訴。由於被告人無前科,這次只是偶犯、初犯,且受害方有過錯,致使被告方反擊過度造成了受害方的傷害,這種情況自訴比較合適,且只要被告方給予了適當的賠償,應當雙方能夠達成合解,就不用追究刑事責任了。受害方應當看到,這個案件的引起有自己的過錯,應當充分理解被告方的反應,不能由於自己受了傷就必須追究被告方的刑事責任,雙方還是以和為貴。如果是公訴,那麼檢察院是可以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案件進行調解的,只要雙方達成諒解,被告方適當賠償受害方一定損失,案件是可以決定不起訴的。現在把案件起訴到法院,法院也可以對案件進行調解的,只要雙方達成一致,賠償款到位,也是可以判無罪的。

5. 刑訴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章 管 轄

第一條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包括:

(一)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⒈侮辱、誹謗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⒉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

⒊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

⒋侵佔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的)。

(二)人民檢察院沒有提起公訴,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⒈故意傷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

⒉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的);

⒊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的);

⒋重婚案(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的);

⒌遺棄案(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規定的);

⒍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一節規定的,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⒎侵犯知識產權案(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七節規定的,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⒏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

本項規定的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其中證據不足、可以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或者認為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當告知被害人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且有證據證明曾經提出控告,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第二條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發生地和犯罪結果發生地。針對或者利用計算機網路實施的犯罪,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發生地的網站服粗盯臘務器所在地,網路接入地,網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及其管理者所在地,被告人、被害人使用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所在地,以及被害人財產遭受損失地。

第三條

被告人的戶籍地為其居住地。經常居住地與戶籍地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為其居住地。經常居住地為被告人被追訴前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醫的除外。被告單位登記的住所地為其居住地。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與登記的住所地不一致的,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其居住地。

第四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中國船舶內的犯罪,由該船舶最初停泊的中國口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五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中國航空器內的犯罪,由該航空器在中國最初降落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六條 在國際列車上的犯罪,根據我國與相關國則局家簽訂的協定確定管轄;沒有協定的,由該列車最初停靠的中國車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鐵路運輸法院管轄。

第七條 中國公民在中國駐外使、領館內的犯罪,由其主管單位所在地或者原戶籍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八條 中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犯罪,由其入境地或者離境前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被害人是中國公民的,也可岩滑由被害人離境前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九條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應當受處罰的,由該外國人入境地、入境後居住地或者被害中國公民離境前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條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由被告人被抓獲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一條

正在服刑的罪犯在判決宣告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由原審地人民法院管轄;由罪犯服刑地或者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罪犯服刑地或者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罪犯在服刑期間又犯罪的,由服刑地的人民法院管轄。罪犯在脫逃期間犯罪的,由服刑地的人民法院管轄。但是,在犯罪地抓獲罪犯並發現其在脫逃期間的犯罪的,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向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的案件,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後,認為不需要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應當依法審判,不再交基層人民法院審判。

第十三條 一人犯數罪、共同犯罪和其他需要並案審理的案件,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屬於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全案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四條 上級人民法院決定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的,應當向下級人民法院下達改變管轄決定書,並書面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

第十五條 基層人民法院對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應當移送中級人民法院審判。

基層人民法院對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可以請求移送中級人民法院審判:

(一)重大、復雜案件;

(二)新類型的疑難案件;

(三)在法律適用上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案件。

需要將案件移送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應當在報請院長決定後,至遲於案件審理期限屆滿十五日前書面請求移送。中級人民法院應當在接到申請後十日內作出決定。不同意移送的,應當下達不同意移送決定書,由請求移送的人民法院依法審判;同意移送的,應當下達同意移送決定書,並書面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

第十六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因案件涉及本院院長需要迴避等原因,不宜行使管轄權的,可以請求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管轄。上一級人民法院可以管轄,也可以指定與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同級的其他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七條 兩個以上同級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必要時,可以移送被告人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管轄權發生爭議的,應當在審理期限內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爭議的人民法院分別層報共同的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十八條 上級人民法院在必要時,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將其管轄的案件移送其他下級人民法院審判。

第十九條 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應當將指定管轄決定書分別送達被指定管轄的人民法院和其他有關的人民法院。

第二十條

原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在收到上級人民法院改變管轄決定書、同意移送決定書或者指定其他人民法院管轄決定書後,對公訴案件,應當書面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並將案卷材料退回,同時書面通知當事人;對自訴案件,應當將案卷材料移送被指定管轄的人民法院,並書面通知當事人。

第二十一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後,又向原第一審人民法院的下級人民法院重新提起公訴的,下級人民法院應當將有關情況層報原第二審人民法院。原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可以決定將案件移送原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其他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二條 軍隊和地方互涉刑事案件,按照有關規定確定管轄。

第二章 回 避

第二十三條 審判人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申請其迴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翻譯人員的;

(四)與本案的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近親屬關系的;

(五)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第二十四條 審判人員違反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申請其迴避:

(一)違反規定會見本案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二)為本案當事人推薦、介紹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或者為律師、其他人員介紹辦理本案的;

(三)索取、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委託人的財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四)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委託人的宴請,或者參加由其支付費用的活動的;

(五)向本案當事人及其委託人借用款物的;

(六)有其他不正當行為,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第二十五條 參與過本案偵查、審查起訴工作的偵查、檢察人員,調至人民法院工作的,不得擔任本案的審判人員。

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合議庭組成人員或者獨任審判員,不得再參與本案其他程序的審判。但是,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在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裁判後又進入第二審程序或者死刑復核程序的,原第二審程序或者死刑復核程序中的合議庭組成人員不受本款規定的限制。

第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告知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申請迴避,並告知其合議庭組成人員、獨任審判員、書記員等人員的名單。

第二十七條 審判人員自行申請迴避,或者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請審判人員迴避的,可以口頭或者書面提出,並說明理由,由院長決定。院長自行申請迴避,或者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請院長迴避的,由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討論時,由副院長主持,院長不得參加。

第二十八條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和本解釋第二十四條規定申請迴避,應當提供證明材料。

第二十九條 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沒有申請其迴避的,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應當決定其迴避。

第三十條

對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的迴避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口頭或者書面作出決定,並將決定告知申請人。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請迴避被駁回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不屬於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規定情形的迴避申請,由法庭當庭駁回,並不得申請復議。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請出庭的檢察人員迴避的,人民法院應當決定休庭,並通知人民檢察院。

第三十二條 本章所稱的審判人員,包括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

第三十三條 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適用審判人員迴避的有關規定,其迴避問題由院長決定。

第三十四條 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依照本章的有關規定要求迴避、申請復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釋義

根據本條規定,刑事案件只要存在六種情形中的任何一種,就不能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對於刑事訴訟開始前已經發現的,不應立案受理。在偵查階段發現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發現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在審判階段發現的,對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應當作出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告訴才處理,被害人撤回告訴的,用准許撤訴的裁定結案;對具有其他情形的案件,一律裁定終止審理。

《刑事訴訟法》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6)刑事訴訟法解釋15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刑和附加刑兩刑事責任包括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它只能獨立使用,不能相互附加適用。

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附加刑分為罰金、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對於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具體說來,在立案階段,人民法院發現自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受理。公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應作出不立案的決定。

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對於上述第一種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以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其他幾種情形,一般應以裁定終止審理。不過,根據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認定的證據材料,能夠確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7. 2022年刑事訴訟法解釋(修正草案)內容是什麼

隨著社會的發展,犯罪手段與犯罪工具多樣化,對其的分辨與打擊也越來越難。針對這種情況, 刑事訴訟法 也與時俱進,做了一些修訂。那麼刑事訴訟法解釋(修正草案)內容是什麼?接下來是為大家整理了有關刑事訴訟法的知識,供大家學習參考。 2018年刑事訴訟法解釋(修正草案)內容是什麼 : 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二、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對 訴訟 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 非法拘禁 、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 立案偵查 。對於公安機關 管轄 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三、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 律師 、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 辯護人 ,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 監護人 、近親屬的除外。」 四、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六條:「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看守所派駐值班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法律援助機構沒有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的,由值班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 法律咨詢 ,程序選擇建議, 代理 申訴 、控告,申請 變更強制措施 ,對案件處理提出意見等辯護。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看守所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約見值班律師,並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約見值班律師提供便利。」 五、將第三十七條改為第三十九條,第三款修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在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許可。上述案件,偵查機關應當事先通知看守所。」 六、將第七十三條改為第七十五條,第一款修改為:「 監視居住 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公安機關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是,不得在 羈押 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 七、將第七十九條改為第八十一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批准或者決定 逮捕 ,應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質、情節,認罪認罰情況,對所居住社區的影響等情況,作為是否可能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考慮因素。對於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 取保候審 或者監視居住。」 八、將第一百零六條改為第一百零八條,第一項修改為:「(一)「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等機關對於刑事案件,依照法律進行的收集 證據 、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九、將第一百一十八條改為第一百二十條,第二款修改為:「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規定和認罪認罰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 十、將第一百四十八條改為第一百五十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 立案 後,對於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可以採取 技術偵查措施 ,按照規定交有關機關執行。」 十一、將第一百六十條改為第一百六十二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的,應當記錄在案,隨案移送,並在起訴意見書中寫明有關情況。」 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七十條:「人民檢察院對於監察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依照本法和監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查。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需要補充核實的,應當退回監察機關補充調查,必要時可以自行補充偵查。 「對於監察機關採取留置措施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對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留置措施自動解除。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拘留後的十日以內作出是否逮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決定。在特殊情況下,決定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 十三、將第一百六十九條改為第一百七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對於監察機關、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作出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延長半個月;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符合速裁程序適用條件的,應當在十日以內作出決定,對可能判處的 有期徒刑 超過一年的,可以延長至十五日。」 十四、將第一百七十條改為第一百七十三條,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告知其享有的訴訟權利和認罪認罰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護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對下列事項的意見,並記錄在案: 「(一)涉嫌的犯罪事實、 罪名 及適用的法律規定; 「(二)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等從寬處罰的建議; 「(三)認罪認罰後案件審理適用的程序; 「(四)其他需要聽取意見的情形。 「人民檢察院依照前款規定聽取值班律師意見的,應當提前為值班律師了解案件有關情況提供必要的便利。 「犯罪嫌疑人、辯護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提出書面意見的,應當附卷。」 十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七十四條:「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的,應當在辯護人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一)犯罪嫌疑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有異議的; 「(三)其他不宜適用的情形。」 十六、將第一百七十二條改為第一百七十六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人民檢察院可以在 起訴書 中就主刑、附加刑、 刑罰 執行方式等提出量刑建議。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應當在起訴書中寫明,並隨案移送認罪認罰具結書等材料。」 十七、第二編第三章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八十二條:「犯罪嫌疑人自願如實供述涉嫌犯罪的事實,有重大 立功 或者案件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也可以對涉嫌數罪中的一項或者多項不起訴,公安機關可以撤銷案件。 「根據前款規定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 孳息 作出處理。」 十八、 將第一百七十八條改為第一百八十三條,修改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 一審 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或者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速裁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或者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案件,由審判員三人至五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應當是單數。 「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自己擔任審判長。」 十九、將第一百八十五條改為第一百九十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被告人認罪認罰的,審判長應當告知被告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和認罪認罰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審查認罪認罰的自願性和認罪認罰具結書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 二十、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零一條:「對於認罪認罰案件,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時,一般應當採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一)被告人不構成犯罪或者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被告人違背意願認罪認罰的; 「(三)被告人否認指控的犯罪事實的; 「(四)起訴指控的罪名與審理認定的罪名不一致的; 「(五)量刑建議明顯不當的; 「(六)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情形。 「在審判過程中,人民檢察院可以調整量刑建議。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量刑建議明顯不當或者被告人、辯護人對量刑建議提出異議的,應當依法作出判決。」 二十一、 第三編第二章增加一節,作為第四節: 「第四節速裁程序 「第二百二十二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被告人認罪認罰並同意適用速裁程序的,可以適用速裁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人民檢察院在提起 公訴 的時候,可以建議人民法院適用速裁程序。 「第二百二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速裁程序: 「(一)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有重大社會影響的; 「(三) 共同犯罪 案件中部分被告人對指控的事實、罪名、量刑建議有異議的; 「(四)被告人與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沒有就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等事項達成調解或者和解協議的; 「(五)其他不宜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 「第二百二十四條適用速裁程序審理案件,不受本章第一節規定的送達期限的限制,不進行法庭調查、法庭辯論,但在判決宣告前應當聽取被告人的最後陳述意見。 「適用速裁程序審理案件,應當當庭宣判。 「第二百二十五條適用速裁程序審理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後十日以內審結;對可能判處的有期徒刑超過一年的,可以延長至十五日。 「第二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有被告人違背意願認罪認罰、被告人否認指控的犯罪事實或者其他不宜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情形的,應當按照本章第一節的規定重新審理。」 二十二、將第二百五十條改為第二百六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被判處 死刑 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在 死刑緩期執行 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死刑緩期執行期滿,應當予以 減刑 的,由執行機關提出書面意見,報請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查證屬實,應當 執行死刑 的,由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對於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二十三、將第二百六十條改為第二百七十一條,修改為:「被判處 罰金 的罪犯,期滿不繳納的,人民法院應當強制繳納;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等原因繳納確實有困難的,經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繳納、酌情減少或者免除。」 二十四、第五編增加一章,作為第三章: 「第三章缺席審判程序 「第二百九十一條對於 貪污 賄賂等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境外,監察機關移送起訴,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進行審查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 「前款案件,由犯罪地或者被告人居住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第二百九十二條人民法院應當通過有關國際條約中規定的司法協助方式或者受送達人所在地法律允許的其他方式,將傳票和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人。被告人收到傳票和起訴書副本後未按要求歸案的,人民法院應當 開庭審理 ,依法作出判決,並對 違法所得 及其他涉案財產作出處理。 「第二百九十三條人民法院缺席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可以代為委託辯護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二百九十四條人民法院應當將 判決書 送達被告人及其近親屬、辯護人。被告人或者其近親屬不服判決的,有權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辯護人經被告人或者其近親屬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第二百九十五條在審理過程中,被告人自動投案或者被抓獲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理。 「罪犯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歸案的,人民法院應當將罪犯交付執行刑罰。交付執行刑罰前,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罪犯有權對判決、裁定提出異議。罪犯對判決、裁定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理。 「依照生效判決、裁定對罪犯的財產進行處理確有錯誤的,應當予以返還、賠償。 「第二百九十六條由於被告人患有嚴重疾病,無法出庭的原因 中止審理 超過六個月,被告人仍無法出庭,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請或者同意繼續審理的,人民法院可以在被告人不出庭的情況下缺席審理,依法作出判決。 「第二百九十七條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審理;但有證據證明被告人無罪,人民法院經缺席審理確認無罪的,依法作出判決。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審理,依法作出判決。」 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是否對 刑事訴訟法解釋(修正草案)內容是什麼 有所了解了呢?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刑事案件的審判與申訴更加有利,同時對公安機關打擊違法犯罪的活動有所幫助,也對徘徊在違法犯罪邊緣的行為起到了約束作用。

8. 《刑事訴訟法》第15條第6款的「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這與刑法的規定相呼應,目的是為了嚴格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不認為是犯罪的即不構成犯罪,當然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刑法》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在追訴期限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特赦是一種恩赦制度,是國家針對特殊的罪犯赦免其刑罰的制度,特赦令具有特別法的效力。經特赦令免除了刑罰的人,不再因同一犯罪事實而再次受到追究。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我國刑法規定,侮辱罪、誹謗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罪,告訴才處理,不告不理。被害人有權利決定對這幾類犯罪行為是否追訴,國家不主動追訴。如果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沒有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能主動進行審判,公安機關也不能主動進行偵查取證;如果自訴人在人民法院判決宣告前撤回告訴的,應當允許。即對此類犯罪,公安司法機關不得主動追究。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訴訟追訴的對象,是刑事訴訟中最為重要的一類訴訟參與人。由於我國實行「罪責自負、罪不株連」的刑法原則,一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訴訟即告終止。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免予追究刑事責任即一個人的行為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已構成了犯罪,但由於具有某些情節或者特殊情況,其他法律規定免除刑事責任的,也不予追究。

因此,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原則,在訴訟過程中是一個處處決定案件進程的標准和尺度。在立案審查時,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如果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以上六種情形之一的,就應作出不立案的決定;在偵查階段發現的,偵查機關就應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發現的,檢察機關就應作出不起訴決定;在審判階段,人民法院如果認定屬第一種情形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屬於其他五種情形的,應裁定終止審理,宣告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在司法實踐中,實行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原則,可以保證國家追訴權統一、正確地實施,防止對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人錯誤地進行追究,從而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可以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